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3:3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

第一篇: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

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

执教: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彭才华

点评: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 林志芳

一、字字落实正音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渔歌子》。请打开书,翻到这一课。大家都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师:会读吗? 生:会!

师:我看不一定。有人说,诗是语言的贵族!语言太复杂太啰嗦,就不是诗了!你看,(屏幕呈现《渔歌子》,不带拼音)这首诗词一共只有27个字,多简练!我们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每一个读音都不能读错。在字音上面,我们要把它读得——(板书:字字落实)“字字落实”!你们先练一练吧!

生:(练习读诗)

【提明朗读的要求,却不急着马上就让学生读——“先练一练”,毕竟这短短的27个字里有一个多音字,四个生字呀。】

师:谁来读?注意要“字字落实”啊!(指名读)生:(读《渔歌子》)

师:声音真好听,更重要的是,的确“字字落实”了!这首诗不好读啊,其中不仅有一个字是多音字,还有四个是生字!你都读准了!想问问你,有什么经验?

生:一般就是查字典,再多读几遍。

师:没错!查字典是学习的好办法。咱们再看看,课本上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助我们?(在原幻灯片上呈现生字拼音)生:可以看拼音!

师:来,谁再来读读这些带拼音的词语? 生:读词语。

师:这个塞(sai)字,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se 师:没错!能分别组词吗?

生:塞se(阻塞),塞sai(塞住)。师:在这里,西塞山是一个地名,在哪儿呢? 生: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师:大家都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本上。

师:是的,我们的课本上有许多帮助我们学习的资源。利用注释,也是一个好办法。西塞山离咱们不远,有机会咱们一定得去看看!

师:鳜鱼,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吃到的“桂鱼”,肉味鲜美滑嫩!鳜,这个字比较复杂,我们在课文纸上也写一个。拿起笔来,在空白处写下来。

生:(按要求写字)

师:集中注意力,看谁能写一遍就记下来!不行的话,也可以多写几遍。师:确认已记下来的可以放下笔。(待全体同学写完)什么是箬笠?什么是蓑衣?如果不看注释呢?你能猜到吗?比如,看这个字形,我们可以知道——

生:箬笠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

师:通过分析字形记字,真聪明。再看插图,你知道箬笠是什么样儿的吗? 生:知道了,我也见过!生:我爷爷家里也有!

师:是啊,课本里的插图,我们可别浪费了。读好了这些生字词。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渔歌子》。

师:真好!不过,还有一个字音,我们还没注意到,(指示题目)就是这个“子”。大家知道,这个字有时读 zi(上声),有时读成轻声zi。那么,这里应该读成什么呢?

生:zi(上声),轻声zi。(学生猜测、争论)师: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渔歌子》。老师告诉大家,这首诗词原来不叫“渔歌子”,它叫《渔父》,又叫《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可以唱了,才改叫《渔歌子》。什么意思呢?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现在,你想想它该读什么呢?

生:轻声zi 师:是的。

【通过释义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一个“渔歌子zi”。】 师:我们一起“字字落实”地读!生:(齐读全词)

【打开《渔歌子》,是一首宛若天工的小令,明白如话;进入彭老师的课堂,是简简单单的开篇,清新自然。

入课后,教师强调“字字落实”,引领学生重点关注了多音字与生字,并由此完成了难点语词的解析。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之后,学生不仅读准了这支“小曲子”,也大致疏通了文意,完成了对作品的初读。

值得称道的是,初读古诗词可以“查字典”“看拼音”“看注释”“看插图”;遇见生字可以分析字形;遇见多音字可以通过释义来确定读音等等这些学法的指导在师生对话里轻松蕴含。】

二、琅琅上口得韵律

师:除了可以唱,大家一定发现,这首“诗”还有点特别—— 生:第三行只有六个字!师:对,这其实是一首——

生:词!(板书:词)你们学过词吗? 生:第一课就学过了,《忆江南》。师:咱们一起背一背。生:齐背《忆江南》。

师:是的,词与诗不一样!(点击课件变五行)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 —

生:长短句!

师:我们都知道,词都有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等等。也就是说,以后谁按这种形式写的词,都可以叫“渔歌子”。比如,这首词的作者张志和就写过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点出词的文体特征——那长短的变化何尝不是一种节奏。】

师:渔人的小曲子,那是歌啊!多动听!咱们班谁的声音最动听?请你读读!生:(读诗)师:好听吗? 生:好听!

师:给她鼓励鼓励!(掌声)师:(问该生)好读吗? 生:好读。师: 顺口吗? 生:顺口。

师:要是老师改一个字,可能就不一样了!请大家看看这个“归”,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回家!

师:没错!能不能换一个字? 生:去。生:回。

师:没错。其实,咱们原来学过的古诗里,表示归、表示回的词还有一个,那就是——

(生一时想不起来)

师:你们看,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再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生:万里长征人未还。师:还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 生:千里江陵一日还。师:都有一个—— 生:(齐)还。

师:是的,“还”就是回家的意思!我们一起换进去读一读!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还)。师:什么感觉? 生:拗口!别扭!

师:意思不是一样吗?为什么仅仅换一个字就有这样的感觉呢?(生不解)

师:这样吧,请大家把每一行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注音后)其中有三个字的韵母一样!师:哪三个字? 生:归、飞、肥!

师:读起来很顺口是吗?这就叫—— 生:(恍然大悟)押韵!

师:是啊,原来,是押韵让我们读起来——(板书:琅琅上口)

生:(看板书,齐说)琅琅上口。

师:当然,让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节奏等。来,我们再来好好读读!

生:(齐读全词)

【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律与节奏。

妙的是,彭老师没有将“押韵”这一“文本秘妙”直接点破,而是抓住一个“归”,让学生换字体会。“还”也是回家的意思,如“明月何时照我还”,如“万里长征人未还”,如“千里江陵一日还”,那么,这里用“斜风细雨不须还”如何?换上去读读!

学生一换,一读,一对比,诗词的韵律美就了然于心。有了这样的体会再读,自是“琅琅上口”,如歌一样美。】

三、历历在目见画面

师:多动听!好的诗词就像一首歌!其实,好的诗词啊,还是一幅画!所以,我们读诗词,还要“历历在目”地读!(板书:历历在目)什么叫“历历在目”地读呢?

生:读着读着,就好像亲眼看到了一样!

师:那么,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看到了什么呢?(稍顿)大家也可以在书上标出来。

生:标记词中写到的景物。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景物。

多生:1白鹭,2西塞山,3桃花,4流水,5鳜鱼,6箬笠,7蓑衣,8斜风,9细雨。

师:你看,短短27个字的一首词,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那么多景象!完全就是一幅画啊!(点击课件,呈现插图)

(学生看插图)

师: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画家心中的景象。我们可以比他更高明一些!因为当我们闭上眼睛,(示意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我们的想像,我们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象。

【闭上眼睛,看到的就是属于自己心灵的画面。】(师播放音乐范读)

师:(引导想像)你一定会看到西塞山,它有着怎样的颜色?它有多高?白鹭飞翔的姿态你看到了吗?白鹭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桃花的颜色又是怎样的?它开得有多热闹?也许,还有些桃花随着风儿在舞蹈呢!流水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水底的鳜鱼,你看到了吗?还有那坐在船头的渔翁!还有斜风、还有细雨!

(生闭眼想像)

【彭老师选择了恰切的音乐,旋律总有文字所无法表达的妙处。加之教师声 6 情并茂的范读、字字珠玑的引导,课境的美也像一幅山水画,绵延晕染。】

师:这么多的景象,这么丰富的色彩!我相信你一定看到了!慢慢地睁开眼睛,来,把你刚才看到的最美的景象,或者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告诉大家。首先,让我们抬头往前面看,你一定看到——

生:西塞山。

师:怎么样的西塞山。生:绿色的。师:连起来说说。生:西塞山翠绿翠绿的。

生:我看到了西塞山,它连绵不断,它郁郁葱葱。师:而在西塞山前,我们一定还发现—— 生:许多白鹭 师:它们在——

生:叽叽地鸣叫着,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师:我们接着往近处看„„

生:我看到了桃花开得正艳,有粉红的,有雪白的„„ 师:一阵微风吹来,你看见—— 生:几片粉红的花瓣随风飘落到水面。

师:是啊,春天到了,江水也涨起来了。我们仔细一看,在江里—— 生:一条条鳜鱼正在欢快地游动。师:是啊!请你来读读这两句,好吗? 生:读一二句(指导)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一二句。

师:我们的目光再近些,一定会注意到江面那条小船上—— 生:有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人正钓鱼呢!

【注意,这“看”的顺序,恰恰是作者“写” 的顺序。画面由远及近地展 开,对写法的关注与指导竟是暗含在这行云流水般的谈话里了。】

师:而天空中——

生:风轻轻地吹着,雨轻轻地飘落。师:是啊,多美啊!请你读这两句。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我们一起读——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啊,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既看到了远处青翠地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我们也看到了近处的飘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的清清江水、黄白相间的肥美鳜鱼,我们还看到了更近处斜风细雨中那个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张志和就像一个画家一样,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烟波垂钓图”。来,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欣赏这幅图画一样的词。

生:(齐读全词)

【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因此“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见”的境界实是古诗词鉴赏的第一境界,因为“诗是有声画”(西蒙奈底斯)。况且,作者张志和善歌词,工书画。《渔歌子》本就是一幅丽而不艳、疏而不空的写意山水画。

青葱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粉红的桃花,肥美的鳜鱼,还有斜斜的风,细细的雨,怡然自得的渔翁„„多么难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想象下,在一次又一次地动情朗读中“见到了”。】

四、津津有味悟主旨

师:大家一定发现了,这首诗里前边的全是景象,只有三个字不是写景,哪三个字? 生:不须归。

师:(板书“不须归”)那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想回家。

师:不想回家,没错。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稍顿)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

(出示幻灯片:【张志和】(约730-810)浙江人。本名龟龄,精通书画、音律、作诗。少年时便深得皇帝器重,被皇帝赐名“志和”。后来,因事降官。他干脆辞官回家,整日泛舟垂钓,漫游于山水之间,并自号“烟波钓徒”,从此再也不愿踏进官场。)

(师请一位学生朗读)师: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

生:他被景色迷住了,所以不想回家。师:除了不想回家,他还不想回„„ 生:还不想回到官场。

师:是啊,他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他再也不愿意回到官场,只愿意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中。因为,在这样的山水之间,他才过得安闲自在,过得津津有味。(板书:津津有味)来,让我们津津有味地来读这首词。

师:(音乐起)晨曦微亮的早上,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唱,诗人张志和独自划着一条小船,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慢慢地朝这片桃林移来,他在心里轻轻吟着——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好几个时辰过去了,诗人张志和还在这片桃林下面,只见他悠闲地坐在船头,有时望望西塞山,有时从江面拾起几瓣桃花,他在津津有味地吟唱着——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天色已近黄昏,岸上的人家已升起袅袅的炊烟,天空也渐渐飘起了细细的雨丝,但是张志和依然坐在船头,他心里轻轻地吟着——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慢)青箬笠,绿蓑衣—— 生:(齐)斜风细雨不须归。师:(更慢)斜风细雨—— 生:(齐)不须归。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还属品赏的第一重境界。教者当然没有止步,抓住唯独不是写景的“不须归”三个字,轻轻发问:“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而后,补充词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终于读出了作品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这“不须归”,当然不仅仅是他不想回家,他还不想再陷入世尘的起伏、官场的是非。这“不须归”,其实又是一种真正的归——归往精神的家园,生命的本真。

有了这些体味,再读词,韵味已然不同。紧跟着,教师又是设境引读,一唱三叹,余音绕梁。末了,师生对读声越来越弱。音乐理论里称“声音渐弱”,电影表现手法里称“画面渐隐”。听着这样的对读,诗歌中那空灵悠远的意境就悄无声息地钻进我们内心深处了。

当然,四年级的孩子对于“出世”与“入世”的体悟不可能深透。没关系,留给岁月。只要他们诵过这些句子,总有一天,词的意境会在他们人生的某一个情境里悄然浮现。那个时候,再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或许就能体味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彼时那吴兴的山水才真正“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了。】

五、补文对话拓情思

师:是的,被贬官的张志和在山水之间就是这样的悠然自得、乐而忘归!其实,同样在几十年后的唐代,也有一位被贬官的诗人叫柳宗元,他也常在江面垂钓,也是“不愿归去”,也写过这样一首诗,诗的题目叫——(板书:江雪)生:(齐读诗题)江雪。

【课至第四板块,学生已经得言、得画、得意、得味,完全可以就此收束。没想到教者忽然荡开一笔,补入了同题材的诗歌《江雪》。课堂教学又打开了一扇窗,原来,精彩刚刚开始。】

师:(屏幕呈现《江雪》诗)来,谁来“字字落实”地读一读?(生读诗,将“径”误读为一声)

生:(为前一生纠正)第二句中“径”是第四声,不是第一声。师:(向前一生)请你再读读这一句。生:(再读第二句)

师:我们大家一起“字字落实”地读一遍。(生齐读诗歌)

师:这样听来,这首诗我们也念得“琅琅上口”了。那么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呢?

生:ue。

师:是的,虽然“灭”读ie,但ie与ue是相近的,它们属于同一个韵脚,叫“也斜辙”。我们再来“琅琅上口”地读一读。

(生齐读诗歌)

师:我们已经知道,读诗不仅要字字落实、琅琅上口,还要—— 生:历历在目。

师:是的,大家借助下边的注释,读懂这首诗是不难的。然而,我们仍然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诗句表面的意思,读着诗句,头脑里出现画面才高明啊!闭上眼睛,你听——(音乐起、范读)

(学生听读想像。)

师:相信你们都看到了这些画面,来,我们一起把我们看到的读出来。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好吗?

(师生配合读,然后调换,学生读一三句,老师读二四句。)师:什么感觉?什么味道? 生:凄凉。生:自在。师:你听出了凄凉之外还有一份自在,不同的感受。生:孤独。生:孤寂。

师:是的,就是这凄凉的、孤独的、孤寂的感觉,来,让我们带着这种种感觉、种种味道,再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江雪》)

师:是啊,如此凄凉,如此孤独,如此寂寞„„读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柳宗元?

生:你为什么这么孤寂呢? 生:你是怎么被贬下来的? 师:你关心他的遭遇。

生:你为什么要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垂钓? 生:天这么冷,你为什么还不回家啊? 师:是啊,你在这里钓什么呀? 师:来,我们再来看看柳宗元的资料。

(出示幻灯片:【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山西人。少年时就有报国大志。他性格坚强,有骨气。为官之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是,后来改革失败,他被贬官到偏远荒凉的永州。《江雪》一诗便写于这个时期。)

(生静静阅读)

师:此刻,刚才的那些问题,有没有答案了?谁来说说? 生:柳宗元是参加改革之后被贬官的。

师:为什么这么冷,他还是没有回去?来说说你的理解。生:他从小就是那么坚强,那么有抱负,如今依然是这样的。

师:是啊,报国大志在他少年时就扎根在心中,何曾改变?即使改革失败!即使遭遇贬官!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再来读一读《江雪》,读出诗中的味道。

生:(齐读《江雪》)

师:是的,因为改革失败,有才能不能施展,有大志不能实现,被贬的柳宗元是孤独的、悲愤的,但也是顽强的、无畏的!此刻我们一定联想到刚才了解的 12 张志和。(呈现两首诗)这两位诗人,同在唐代,同是被贬,同在垂钓,但是,两个人的心境却完全不一样,两首诗的味道也完全不一样!

【用刚刚教过的四读《渔歌子》的方法,引导学生速读《江雪》。补文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回应与实践。真好,因为“大鸟的责任就是教会小鸟运用自己的翅膀”。(冯骥才)】

(稍顿)

师:同学们,如果时光可以随意倒流,如果有一天张志和与柳宗元两位诗人相遇了,那又是怎样一种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来,孩子们,拿起笔来,把你的猜想写下来吧。你可以任选一个写。

(《高山流水》音乐起。呈现:

1、张志和对柳宗元说:子厚(指柳宗元)啊,你看我。

2、柳宗元对张志和道: 张兄啊,如今我被贬官至此,但是。)

生:伴随音乐写话。

师:请写了张志和对柳宗元说话的举手(指名三位学生)。师:再请“柳宗元”举手(指名三位学生)。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跨越时空的对话。(指一生)有请张志和。生:子厚啊,你我都是一样被贬,但没有关系,你看我,每天在这优美的山水之中,不照样过得悠闲自在?

师:柳宗元这样回答——

生: 张兄啊,如今我被贬官至此,的确好凄凉,但是,我不会屈服的。师:好一个“不会屈服”!你听,张志和继续说——

生:子厚啊,天这么冷,哪能钓什么鱼啊?你看我在西塞山这里,多美啊,鳜鱼又多又好吃,不如你也来这里,我们一起开心过日子啊!(笑声,掌声)

师:张兄的日子就是过得滋润啊!(笑声)可是,柳宗元愿意过这种日子吗? 生: 张兄啊,如今我被贬官至此,每天只能钓鱼度日,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坚持,朝廷一定会再把我召回去的!

师:张志和继续说——

生:子厚啊,不要这么固执了,如今的朝廷,早已是贪官的天下了!你这是何苦呢?(笑声)你看我,早已不把当官的事儿放在心上了,多自在!(笑声,掌声)

(师示意另一生)

生: 张兄啊,如今我被贬官至此,这里偏僻荒凉,但是,这没有关系,我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要让朝廷看到我的一片忠心啊!(掌声)

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师:其实不管是流连山水、乐而忘返,还是顽强执着、积极向上,都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没有对错之分。总之,也正因为不同的人生态度,才能有这样的不同风格,但同样经典的诗词!来,我们再来读读这两首诗词。(音乐继续)

生:(齐读《渔歌子》《江雪》)

师:同样,也正因为这样不同的人生态度,才有了不同的人生。孩子们,你更喜欢谁呢?(点击课件,呈现问号)

生:(争说)柳宗元。张志和。

师:(轻声)不用说出来,把这个问题留存在心底。下课。【课的最后才是神来之笔!

这里的写话绝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张志和对话柳宗元,碰撞的是相近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张志和是决绝的“归去来兮”了,柳宗元却还在垂钓着一个政治上的春天。在这进与退的天地间,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诗意,不同的美却同样给了我们深深地震撼。

当然,孩子们的体验尚浅,但这跨越时空的对话无疑开拓了他们的情思,于是,他们笔下的文字也那么鲜活,那么有趣。

这还不够,末了,教师再问:“孩子们,你更喜欢谁呢?”又是一石激起层层浪,孩子们争着回答,教师却轻声制止了——嘘,“不用说出来,把这个问题留存在心底。”

是的,不要说,因为幼小的心灵尚未经岁月;是的,不用说,因为这进与退的抉择本也难道破。于是,课的妙就在这不再言说。于是,只有画面在孩子们的心里永远留存,定格——张志和依然泛舟在初唐的那个春天里,柳宗元也依然独坐,垂钓着中唐的漫天风雪。】

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江 雪

唐 张志和

唐 柳宗元

不须归!

钓?

第二篇:作文《进与退》

“进与退”例文

进与退(52分)

孔老二人,一个游访朝堂,以天下为己任;一个归隐山林,以天下为己趣,一个积极入世,一个率性出世。一进一退,熔铸了中国思想哲学的太极图。

进退须有度。在该退时前进,会头破血流;在该进时退宿,会抱憾终生。那么,何时该进,何时该退呢?

在冷清中前进,在喧嚣中退去。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是鲜为人知的,与郭敬明 韩寒等走在浪尖的人相比,更默默无闻。然而他没有因此停下手中的笔,并没有跟世事起哄,而是怀着对文学质朴的热爱和敬仰,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孤寂创作之路前进。从未后退。上天不负有心人,他甘于寂寞,不断进取,使他走向了世界文坛,走进了国人的视野。更令人钦佩的是:在国人疯狂赞颂,近乎把这一切演成一出闹剧的时候,他平静的转身,选择退去,退回能安放他心灵的高密,盛名虚名一笑置之。当我们在艰辛寻找胜利路上彳亍,无人陪伴,会迷失彷徨,但决不能放弃前进,不能被重重困难吓跑;当我们站在被万人喝彩时,如果没有把握守住最初的信仰,那就决然转身退去——我们总要在领奖台上退下来的。所以前进与后退,都只是为了呵护心中的理想。

在风雨中前行,在温情中后退。

令我钦佩的还有一位作家,她如身披盔甲手握长茅的女战士,笔锋过处尽是疮痍,俨然当代的鲁迅,把血淋淋的社会的弊病毫不留情的摔向读者。她是龙应台,一本《野火集》揭开了她带领我们迈着坚毅的步伐。与社会之腐朽,冷酷称作斗《目送》时,有望见一个平凡的身影。一手拉着儿子一手拉着母亲,在夕阳下慢慢往回走,走回最初的童真,走回充满温情的童话森林。她痴呆的母亲屏退了愤世嫉俗,她为扎蝴蝶的孩子屏退了时间,连她自己也后退了。只留下一丝温情。我们遭受无礼的对待就反抗,决不退让;我们被温情所动,就要前去打搅,让时间永恒。

进退之间,皆成人生。拐进一个死胡同,有人翻过围墙,有人退而觅路,进退两者,无谓对错。

进与退(54分)

清朝诗人阮元在《吴兴杂诗》中写道:“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句话里不难看出中国人自古推崇的“中庸”之道。“中庸”的最大智慧在于它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拿捏有度,收放自如。那么,倘若运用“中庸”思想理解“进”与“退”这对反义词,我认为,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退是为了蓄势待发,为了更好的进。

穿越古今,多少明智之人在进与退之间做了恰当的选择,选择暂时的后退,积聚力量,才能在下一次前进之时所向披靡。古时的越王勾践选择了后退,选择了忍受,选择了卧薪尝胆,最终反败为胜,重兴霸业。画家黄兴选择了后退,选择了隐居于山水之间,选择了潜心创作,最终留下千古佳作《富春山居》,获得了世人的赞叹。再看当代永恒的“乒乓球皇后”邓亚萍,退役后的她亦是深知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这一人生哲理,淡出公众的视野的她,苦心求学,在面对下一次的前进时,她已是信心与实力并存,可以毫无阻滞地向前奔跑。不后退积蓄优势,怎有更豪迈的前进?这是我们须好好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人生哲理。

退是为了化敌为友,为了更好的进。

先哲古言犹在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蔺相如的退让,怎么会有廉颇 的负荆请罪,国家的前进又该如何谈起?没有当年共产党的退让,为了国家安危甘愿接受国民党的战事安排,怎么会有轰轰烈烈的“抗日爱国统一战线”?国家的复兴、新时代的前进又该如何实现?其实,日常生活也是需要先哲们这样的一种懂得退让精神,不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就会出现:广州地铁站上的两位男乘客不懂退让,最终大打出手,遍体鳞伤;河南的一名中学生在与同学发生口角时不懂得退让,拔刀挥向他人导致两个家庭不可修复的悲剧。生活中不和谐的声音很多,与自己道不同志不和的人很多,但只要你懂得退让,便可排除不必要的摩擦,从而更好地进。

退是为了感悟人生真谛,为了更好的进。

陶潜退隐山居,给世人留下桃源的缤纷和南山的菊香;李煜放弃江山,退出时代的争霸,最终寻觅填词这一人生舞台;好莱坞著名影星阿兰·德龙宣布息影便享受天伦之乐。他们,都以一种别样的退向诗人昭示了:人生的真正前进,真正成功,是实现自身理想,将心中对未来规划的蓝图变成眼前的真实,这亦是人生真谛。

进与退的选择只在一线之差,一念之间。在泥沙俱下的物质世界里,我们必须好好思考进与退的真正意义,而历史的长河早已深刻地提醒每一个人,不必急于前进,懂得后退,方有更好的前进。

进与退(54分)

人生如一艘在大海里航行的船,要么前进,要么后退。在变幻莫测的大海,唯有进退有度,方可成功到达彼岸。同样,我们只有把握好进退的尺度,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进犹如驰骋战场的英雄,是勇气的表现,深受人们赞赏。可退并不意味着胆小怯懦。“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就是告诉我们,退也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表现吗?其实,退一步就可到达豁然开朗,海阔天空的境界,这不也同样是一种前进吗?

以退为进,让你成为主宰自己命运,创造美好明天的强者。孙武目睹吴王夫差的骄横堕落,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选择了隐退,编修并完善《孙子兵法》,留下巨富给后人。大功臣张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谢绝皇上的好意,只接受小的官职,后退了一步,这一步让他即使在韩信被诛,萧何被投狱的情况下,亦能保全自己。范蠡在功成名就之时,却退了一步,弃政从商,获取巨富的同时避免了杀身之祸。在我看来,孙武、张良、范蠡,他们的退,不是懦弱、自卑的表现,而恰恰是有智慧的做法,退并不一定就是倒退、落后,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正是退,让这些志士仁人发挥出超常的才华,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新道,潇洒走过,迈向人生的一大步,成为世人景仰的名人。

以退为进,让你创造人生的价值,实现美好的理想。在接连不断的著名的戏中出演,积攒了众多人气的明星陈坤,对自己的演出并不满意,于是他退了一步,给自己放八个月的假,不去拍戏,而是反省和思考。这一“退”让他用心灵洗涤了生活的尘埃,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并为他的“进”奠定了基础。退后重返工作岗位,他步入了演艺事业的巅峰,一举夺取了多个奖项,在人生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倘若陈坤没有退一步,他就不会迎来人生的一大步,正是他的急流勇退,给了他无限能量,促使他更坚定,更自信地前进。

然而,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一群群人都奋力前进,拼命向成功狂奔。官员们追求政绩的进步,导致面子工程大量涌现,损害了人们利益。作家们互相攀比,急速前进,使得文学创作走向功利化。他们都在过快的“进”中迷失了自我,反而退了一大步。其实,在快节奏中学会退一小步,才能突破自我,实现成功。

在人生的路上把握好进退的尺度,在进中退一小步,在退中前进一大步,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饱览到别样的风景。

进与退(47分)

进与退是两个反义词,且历史都很悠久,两者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字密不可分。以退为进,能为你插上飞翔的翅膀,使你飞达成功的殿堂。

以退为进,就是在不如意或与逆境时,懂得“退”,为下一次的“进”养精蓄锐,使下一次的“进”能取得成功。

古有越王勾践,以卧薪尝胆不就是这样的吗?他在失去自己的江山后,并没有盲目地再次进攻,而是甘愿做敌人的俘虏,尝遍各种使人难以想象的苦。他在牢里谋划,等待时机,他的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让他在下一次战争中取得大胜,江山又重新掌握在他的手里。正是因为勾践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方法,他才能飞往成功的殿堂,收回大好河山。

以退为进让我想起了红军长征。是的,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被迫长征,实施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我们的党领导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在下一次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假如中国共产党当时失败后还采取继续进攻而不是以退为进的方法,那么我们的红军也许已不覆存在了,我们党早已被国民党歼灭了,新中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了。也正是我们党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才把这些“如果”全部扼杀在摇篮中,才会取得最后的全面胜利。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成功或成长的。他们往往会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不仅伤害了他人,也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就如成绩优异的欧齐,就因为同桌的成绩又一次超越了他,他觉得很不如意,认为同桌是自己的绊脚石。终于在某一天,他拿起放在桌子里的刀子向他的同桌捅去。这些行为不仅是因为他对同桌的怨恨,更是因为他不懂得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暂时退下来,努力学习,在下一次考试中超越他人,而不是去伤害他人,断送自己美好的前程。

当你不如意,当你困惑,当你遭遇挫折时,请记住,以退为进能帮助你!

进与退(38分)

“进”与“退”这对反义词,自古就被垂青。古往今来,国人都知进退,重进退。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进退有度呢?因此,在如今生活节奏如此紧凑的时候,我们不妨慢下脚步来细想一下,我们是否做到了进退有度。因为我们要稳步前进就必须做到进退有度。

进是一种开拓。无畏的勇气。我们对此不可否认。因为雨果曾说过:“没有急速前进的河水难以拍打石岸,激起了属于自己的浪花”。所以前进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我国的羽毛球天王林丹也是如此,刚出道时就被李宗伟“封杀”,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反而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他鼓起勇气前进,无畏一切艰苦阻挡,坚定地踏着步子,以一种开拓无畏的勇气前进。最终,他成为了奥运会上少有的卫冕冠军,李宗伟的“克星”。这就是前进,无畏的勇气所带来的回报。因此,你能否认这种前进的力量吗?

退,是一种胆怯,畏惧的表现。你曾否听说过昔日的体育健儿流浪当乞丐的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那归根到底就是他们心里承受能力太脆弱了。因为冠军永远只有一个,没有成为冠军的他,只好选择退却。当他们从体育场上退下来时,他们的文化知识欠缺,只好从社会中的生活退了下来。这样的一退再退,他们只好沦为乞丐,昔日的顽强拼搏如今只因退却而成为了一种胆怯,畏惧社会生活的表现。但是退是可以的,但不能一味退缩。若一味地退

缩,只好沦为如此下场。所以,退是要有度的。

进,并不是一味地前进,盲目地前进。而是要适当的退却、忍让。然而,现实生活中,当物质潮流席卷而来,一下人们对于前进有了这样那样的困惑:有教授以“到40岁没400万别来见我”之类的雷言来激励门生积极进取;有相亲节目中拜金女公开直言“宁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再单车上笑”的现实生活前进观;更有纨绔子弟以“我爸是李刚”作为炫耀横行的资本,以进入所谓的上层社会生活。这些众生相前进的步伐有些错乱了,前进的真正含义被阐释得有些模糊。难道你会认为这些是前进的本义吗?

因此,进要有度,退亦要有度。只要做到了进退有度,我们的生活的节奏才会调节得更佳而不至于杂乱无章。让我们把握好进与退的度,才能在我们生命中绚丽的画卷中点缀上美丽、完美的一笔。

附:关系型作文题目审题立意的方法:

1、揣摩文题中材料(引言)与话题内涵之间的关系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

这是一道富含哲理的关系型话题作文。此题的材料对话题“铭记与忘记”做了阐释,它提示你:生活中我们应该忘记什么,又该铭记什么(我们要忘记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快,宽以待人;而对别人给自己的帮助则要铭记在心,时刻不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因此,对于这样的材料(引言),好好揣摩,从而对话题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以便你深刻理解话题内涵,领悟命题意图,更好的作文。

2、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a.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辩证关系、依存关系等。

如:《信仰与动力》:条件关系(立意:崇高的信仰才能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动力)

《激动与行动》:递进关系(立意:激动诚可贵,关键在行动。)《学与问》:依存关系(立意:善学方能发现问题,善问可使学习深入)

b.对立统一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相容并存关系等。

3、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

如:

1、根据指定的关系给话题《个人和集体》立意: A、条件关系:只有发挥集体智慧,才能展示个人才能 B、褒贬关系:投身集体如鱼得水,脱离集体寸步难行 C、依存关系:个人能影响集体,集体能教育个人

2、“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 是非取舍 关系”;

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 相容并存 关系”;

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 对立统一 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

4、要选取最佳角度构思行文。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那种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关系,进行精心构思、成文。

第三篇:《詹天佑》教学实录与赏析

《詹天佑》教学实录与赏析

[ 作者: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 转贴自:非锋在线 | 文章录入:红叶 ]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点

特级教师 周一贯

上课地点: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六年级学生 上课时间:2005年10月22日

实录整理

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周紫英

课前思考:

今年,对于京张铁路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一个世纪前的这一年,是京张铁路肇建的年份。弹指一挥间,京张铁路肇建已经有整整一百年了!为了纪念这特别的日子,北京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的纪念活动:播放电影、举行展览、发行邮票、举办庆典、重塑铜像„„场面隆重而热烈。而事实上,詹天佑修筑铁路这个史实,假如不是因为《詹天佑》这篇课文,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知晓?时下,人们热衷于谈论的是超级女生,热衷于追逐的是时尚潮流,而对于为我们的民族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人,却知之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由此想到,在教学《詹天佑 》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让孩子知道詹天佑的“爱国”、“杰出”,而是要借助文本,让孩子们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进而唤醒他们对伟人的尊崇之情。这种唤醒,不是靠教师告诉,而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让詹天佑的形象矗立在学生的心中。

因此,在设计《詹天佑》教学预案的时候,我想到了如下几点:

第一,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慢慢地走近詹天佑。我们不要妄想通过一篇课文就让孩子通晓詹天佑,也不试图让孩子透彻地感受复杂纷繁的社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按孩子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结合他们的人生阅历,心理特点,让他们试着对詹天佑和当时的环境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感受,并能保持着一种探究的动力和浓厚的兴趣,或许这就足够了。交给他一张入场券,指给他通向音乐会天籁之音的那条路,剩下的,便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聆听——让他们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人文积淀不断地阅读,去构建和完善他心中的詹天佑!詹天佑的人物形象,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慢慢建构。

第二,丰富文本资源,降低理解难度。《詹天佑》一文描述的年代及事件本身和学生的社会生活距离遥远,如果仅凭文章本身,孩子们很难和詹天佑沟通,也无法真正意味到那种危难中的奋进,成功中的悲壮,辉煌中的辛酸;倘若仅仅局限于课文,抓住课文的词句开掘太多的微言大义,学生是很难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即便是对“爱国”和“杰出”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也是甚为肤浅的。这时只有对作者生平事迹,对中国当时被瓜分的情势,对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对帝国主义的恶蛮,对詹天佑在修路过程中遇到的更多的鲜为人知的史实有所了解,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建构自己心中的詹天佑。此外,文中一些建筑上特定项目开发的阐述,这对孩子来说,理解有一定困难。作为教师,需要丰富文本资源,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去理解,去感受。比如在理解开凿隧道、设计线路等工程时,运用一些简洁的箭头、图示,也许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腾出更宝贵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写实践,以充分表达对詹天佑的尊崇之情。

第三,拓展感人事迹,丰满人物形象。如果仅仅局限于修筑京张铁路本身,学生对詹天佑的认识还是浮光掠影的。詹天佑伟大的人格,不仅仅体现在修筑京张铁路这一历史事件中。要想让詹天佑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头更加丰满,必须要立足文本、适度拓展,让孩子鸟瞰式地了解詹天佑的丰功伟绩。前些日子,有幸看到《詹天佑》电影,我对詹天佑的丰功伟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詹天佑抱病长城时说的一番话,让人潸然落泪。我想,如果将这些视频资料有机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詹天佑的认识,也许不再是概念化的“爱国”与“杰出”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建构阅读话题

师:孩子们,课前我向你们打听了一些名字,这些中国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张老师再向你们打听一个人。这个人,被千万个中国人所怀念着,敬仰着,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他的名字。(师板书:詹天佑)知道他吗?

生: 知道。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詹天佑。

生: 詹天佑带领了一些同志建成了我国的第一条自修的铁路。

师:我特别佩服你回答问题的沉稳、自信。来,谁接着说。

生: 詹天佑是我国最著名的工程师,也是第一批留美学生。

师:他是第一批留美幼童当中的一个,后来,被誉为“铁路之父”。

生:詹天佑还是我国杰出的、伟大的工程师。

师:最后请一位同学说。

生:詹天佑是在一批公办的留美学生当中获得博士毕业学位的。

师:一提起詹天佑,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就是——生:京张铁路。(师板书:京张铁路)京张铁路始建于哪一年?1905年。(师板书1905)孩子们,今年是几几年?

生:2005年。师:(师板书:2005)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 2005年是京张铁路修筑满一百周年。

师:京张铁路开始修筑一百周年,也叫肇建一百周年。孩子们,2005年对京张铁路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京张铁路动工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北京市和河北省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0月15日,北京市文化广场举行纪念大会暨大型文艺演出;

10月15日上午,张家口火车南站举行詹天佑铜像建塑落成揭幕仪式;

10月期间,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电视专题片在河北、北京等电视台播放;

„„

师: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到了詹天佑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

生:我想到了中国人很重视京张铁路的诞生。

生: 我真想亲自参加这样的活动。

师:看了这些材料,张老师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京张铁路在咱们中国人心头有这样重的分量呢?就让我们到《詹天佑》这篇课文课文当中寻找答案吧。请拿出课文纸,自读课文,注意将生字词语读准,边读边寻找关键的信息,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件事情?(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案开讲的设计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诠释。教师从组织学生交流关于詹天佑的信息入手,并丛冢渗透了连缀、点拨、拓展的引领功夫,尤其耐人寻味。特别是借“1905年”到“2005年这个时空隧道的飞跃而渲染的百年庆典,凭借现代教学手段的造势,为进入新课作了行云流水般的铺垫。李渔〈闲情偶记〉有云“开首笔迹飞舞,墨势淋漓,有自由自得之妙,则把握在手,破竹之势已成,不忧此后不成完璧„„”作课如成章,开篇之理共通,于此可见。]

师:读好的同学想一想,你怎样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这几件事情概括出来。

生: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开始勘测路线。

师:你能把你这句话浓缩一下吗?詹天佑做了什么事情?

生:詹天佑开始勘测线路。

师:浓缩成四个字。什么?大家一起说。

生:勘测线路。

师:好的,你把“勘测线路”这几个字写到黑板上。写在这个位置。特别注意他写的“勘”字是否正确。写对了,是吧?好,继续说,还做了什么事情?

生:开凿隧道。

师:非常简洁。把这四个字写在他的旁边。请同学特别关注“开凿”的“凿”字他是怎么样写的。好,写对了,请大家思考下边的问题。课文还向我们介绍詹天佑做了什么?你说。

生:还向我们介绍了詹天佑设计路线。

师:设计路线。好,也请写上去。

[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通,是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教学全程的“基石”,实在不可忽视。教师在这里以概括要点作为初读检查的反馈,又自然地溶于字词教学中,无疑是可取的。若能有更多的投入,必然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读:再现动人细节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快速默读,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有了一个整体的回顾。同学们,在1905年到1909年这近一千四百多个日子里,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一定有许多的细节让我们难以忘怀,让我们走进100年前的施工现场,捕捉那一个个动人的场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屏幕出示:

细读课文4-6自然段,思考: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的哪些细节,让今天的我们依然深有感触?

[把“细读”与学生的“感触”联系起来,是极妙的一问。]

师:边读边找到一些细节划下来,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语下面圈圈划划。

师:好多同学都用符号留下了读书的痕迹,现在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谁先来说说哪个细节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为什么对它印象特别深?

生:“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我觉得作为一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领导,一般来说,都是在办公室指挥这些工人该怎么做。然而,他却是亲自下到基层,和工人一起去修这条铁路,非常敬业,完全投入了这个工作中。

师:你既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又善于联系身边的生活理解课文,非常好。关于这句话,我想你们肯定还有话要说。

生:我从这一段可以感觉到詹天佑身体力行,不怕危险,与工人们一起修筑铁路。

师:同甘共苦,是吧?孩子们,来,咱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融入我们的感受,融入我们的体验。

生齐读句。

师:好,孩子们,我们继续交流。

生:“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我从这一细节感受到詹天佑他非常爱自己的祖国,不想让别的国家讥笑自己的祖国。

师:你读出了他的爱国心。孩子们,这里说“遇到了困难”,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从文章里边找一找。

生1:铁路要经过许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

师:简单的说,开凿隧道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还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2:路过青龙桥的时候,坡度很大,火车没法上去。

生3:八达岭长,居庸关高,很难开凿隧道,所以他利用„„

师:我发现这个孩子说得很简练:“八达岭长,居庸关高。”一个长,一个高,就概况了这两个山岭的特点,真会读书。

生4:在凿井的时候,由于井底下的氧气不足,所以他们很难进行施工。

生5:我还从高山深涧、坠入深谷、攀山越龄、狂风怒号这些词语读懂了困难。

师:是啊,这些都是困难。张老师将课文中描写詹天佑遇到困难的部分词语摘录了下来,请大家自己读读。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黄沙漫天

山高坡陡

隧道渗水

攀山越岭

定点构图

坠入深涧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读出感觉来(生读略)

师:读着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仿佛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塞外到处都是黄沙,詹天佑带领一群工作人员,在悬崖峭壁上不分昼夜地工作。

生:我仿佛看到詹天佑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伏案绘图计算的身影。

生:我仿佛看到了有的工作人员不小心坠入深涧的悲惨画面。

师:孩子们,这一切,就是詹天佑生活、工作、战斗的地方。了解了这些,你再来读读他是怎么样想的句子,你一定有更深的感触。

两名生读句子(比较有感情)

师:孩子们,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还遇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困难。张老师从课外资料中摘录了一份:

(屏幕出示以下文字,背景音乐为《命运》)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师:读着屏幕上的文字,你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的感受吗?

生:我读着“好友牺牲,女婿绑架,女儿身亡”这些词,我真为詹天佑伤心,詹天佑肯定是顶着巨大的悲痛在修筑铁路。

生:我读到慈禧太后不愿意为铁路化一分钱觉得很寒心,也替詹天佑担忧。

生:我为哪些乘人之危的帝国主义者感到羞耻。

师:大家都谈得很好,了解到了这些,你再来读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别样的触动。来,自己读读,读出心中的感受。

屏幕出示: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来,孩子,谁来读读这句话。当资金短缺,铁路修筑被迫中断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

生1读。

师:当帝国主义打扮成猎人的模样,看中国人出洋相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

生2读。

师:当皇亲国戚来阻挠的时候,他总是想,一起读——

生齐读。

师:当亲友牺牲、离去,当女婿被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总是想——

生齐读。

师:好,孩子们,继续交流。詹天佑主持修筑铁路过程中还有那些细节让你有很深的感触?

生:“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从这个细节,我感到他非常的尽职尽则。按说他是总工程师,他可以指导别人去做,他可以在家。但是,他却不离开工地,跟同事一起干。

师:特别欣赏你,联系生活来谈体会。还有其它细节吗?

生: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从这句话我感受到詹天佑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力求精密,不让模糊的词语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师:请同学们特别注意“经常勉励”,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詹天佑会这样勉励他的工程人员?

生:我知道一个事例。有一次,他们上山去勘测线路。风沙特别大,所以,他的学徒就马马虎虎记了几个数字就走了。后来,詹天佑又上去,重新勘测之后再回到他们的住处之后,就告诉他们,你们这些测的,如果是测错了,就„„

师:他还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

生:詹天佑在检查线路的时候,发现线路有些问题,会去勉励他的工作人员。生读句。

师:詹天佑就是经常这样勉励他的工程人员的,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多么严谨呀!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交流”便成了一个将学生边读边思的“暗箱”操作转化为合作共享的“白箱”呈现的重要环节。“交流好,才是真的好”,已成为教师修炼教学艺术的共同追求。研读这段“实录”,我们看到了教师或正面激励,或侧面拓深,或补充实证,或顺势转移,或梳理小结„„那有声有色的引领交流的功力,使课堂交流既是个体探究成果的展示,又是群体合作使探究不断拓深的延续。这是极具现场感的随机生成的教学智慧。]

师:孩子们,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我们关注的细节,不仅仅要关注詹天佑的言行、他的想法,还要特别关注三个工程,因为三个工程相比于整个京张铁路这个大工程,也是细节。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他修筑的工程遇到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很难开凿,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

师:(提示)他就想出了„„

生:他就想出了“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缩短了很大的工期。

师:缩短了工期。到底是怎么样开凿隧道的呢?孩子们,看大屏幕。

(屏幕出示:居庸关图片和字幕)

这是哪一条岭?

生齐读: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师:怎么开凿呢?大家看。(课件演示)(两端凿进法)

师:(屏幕出示:八达岭图片和字幕)这是哪一条岭?

一起读: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六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八达岭——中部凿井法)

生齐读。

师:它是怎么凿呢?请同学看(课件演示),先打两口直井:一口、两口。然后分别向两头开凿:一个工作面、两个工作面,三个、四个、五个、六个。这样开工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可以缩短工期。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有六个工作面,两边可以同时向中间凿进,中间可以同时向两边开凿。

师:既然工作面多,可以节省时间,为什么不多打几口直井,可以打十口、二十口,多打不是更省事吗?

生:是因为多打直井也要工作的时间,打得太多还不如用这些时间一个工作面去挖隧道。

师:是啊,多打直井要时间,那干脆不打好不好?

生:不好。

师:詹天佑前前后后设计了好几套方案,最终才定下这一套方案。他的计算精密吗?

生:精密。

师:思考周密吗?

生:周密。

师:他能根据不同的山采取不同的凿井办法,从中体现了詹天佑的什么?一个词语。

生:聪明!

生:智慧!

师:聪明和智慧用哪个词语更正确?是呀,不是一般的聪明,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大智慧啊!

师:好,咱们再来关注另一个细节,关于“人”字形线路,找到了吗?谁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指名生读:詹天佑顺着山势,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师:列车究竟怎样过山呢?明白吗?请同学看大屏幕。

生看大屏幕师说明:这是南口,这是岔道,这是折向西北前进。(动画演示)这就是当时“人”字行线路,两列车同时行进的一张照片。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设计当时在全世界惟独詹天佑第一个用这样的办法,其他人没有用过,这叫什么?

生:独一无二!

师:这叫什么?

生:创新!

生:创举!

师:刚才你说了一个很好的词语,那是创举!一般的小聪明,想得出这样的创举吗?这需要大智慧呀!孩子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用图示解读詹天佑为缩短工期的两种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原理,无疑有助读功能,因而被普遍采用。但是读图的轻松有时会损害学生解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要不要以图示代读,何时以图示代读,是教师的智慧选择,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便是一种准则,“愤”、“悱”才是机不可失之时。]

三.研读 回眸百年沧桑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抓住一些细节了解了当时的情况。但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让我们深有感触的细节,不仅仅是这一些呀!孩子们,如果我们对当时的情况了解得更加真切的话,一定会更加地佩服詹天佑。请同学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的2-3两段。默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回想詹天佑修筑铁路的一些细节,想一想,这两段话当中哪一些句子,让你的心不平静了?请你把它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不平静了?

生默读2-3自然段。

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读着这一段文字,心情一定是非常沉重的,一定是很不平静的。来,说说哪些句子让你的心不平静了?

生:“帝国主义者却认为是一个笑话„„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师:这句话为什么让我们不平静呢?你能说吗?

生:外国人正在嘲笑我们。

师:你听出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他似乎嘲笑我们什么?

生:嘲笑我们中国人的落后。

生:嘲笑我们清朝政府的腐败。

生:嘲笑我们中国人才的贫乏。

师:是的,当时我们是落后,政府是腐败,人才是贫乏,落后挨打啊,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

师:来,继续说,哪一句话,让你心不平静了?

生:“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我知道,那时候非常得激烈,他们都想得到中国的北部,他们都用尽任何办法不让我国得到修筑权。

师:他们在阻挠我们。他们仅仅在阻挠我们吗?还有一些句子,也说明了他们当时的一些做法,你找到了吗?

生:“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没法动工„„”

师:对不起,老师想打断一下。“这样一要挟”是怎样地“要挟”?

[从学生的交流中抓住一个词往深处开掘,是本案教学富有个性的引领艺术。此处是抓“要挟”说事,前面还有抓“经常勉励”、“遇到困难“等的反诘。这些都是学生提到,但是阐发不透的“穴位”,教师在这里点“穴”,既有“顺学而导”的本色天然,又有“曲径通幽”的艺术匠心,自是可圈可点。]

生: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把清朝政府给打跨了,彻底的跨掉了。最后就只能让他们其中的一个国家来修筑京张铁路。

师:尽管你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了“要挟”,但是,还没有把他们怎样要挟讲清楚。你把眼睛往上看,这句话的上面,注意“他们最后提出一个„„”

生:“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师:“不再过问”就是什么?对,“要挟”!他们仅仅在阻挠、在要挟吗?

生:他们认为清朝政府没办法修筑这条铁路,最后还得求助那些外国人帮助来修筑这条铁路,所以,他们会这样一而再地欺负我们。

师:说得好,欺负咱们。阻挠、要挟、嘲笑,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控制我们国的北部。同学们,因为当时这条铁路它连接着华北和西北,我国北部的交通的要道。控制了这条铁路,等于控制了咱们中国的整个北方。读到这儿,我们的心情能平静吗?来,拿起书,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让我们心情不平静的文字。

生齐读:“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没法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师:让我们心情不平静的,仅仅只是帝国主义的态度吗?请关注当时修筑铁路的自然条件。读了这些句子,你的心情一定也会不平静的。

生读:“原来从南口往北„„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样的工程的。”

师:说说为什么读到这句话,你的心情很不平静呢?

生:因为本身在这里修筑铁路就是很难的事情,再加上当时中国的科技很落后,外国主义者„„

师:帝国主义者。

生: 帝国主义者觉得中国人不可能修建铁路,所以他们这样要挟。

师:你在心里为詹天佑拈了一把汗!孩子们,再看看当时国内的反应。看到了吗?一起来读这句话:“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

生齐读句。

师: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咱们争了一口气,事实上对詹天佑来说,这些话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詹天佑必须要完成这项工程。

师:意味着詹天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是吗?孩子们,面对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面对着一路的高山深涧,面对着国人的殷殷期盼,詹天佑所面临着的巨大压力,我们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但是詹天佑有没有犹豫?

生:没有。

师:有没有放弃?

生:没有。

师:有没有动摇?

生:没有。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

生:“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

师: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遇到很多困难,他总是想,读——

生齐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孩子们,正是凭着这一份坚定的信念,凭着对祖国的忠诚,凭着自己的智慧,凭着自己的才华,詹天佑终于带领他的工程人员让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么一个难忘的日子吧,(一字一顿地)1909年8月11日,那是京张铁路竣工的日子。詹天佑完成京张铁路修筑的计划,节省了白银28万两,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再一次去感受这个奇迹。

生齐读最后一段。

[全程以“那些细节让你深有感触”统领,但又把“施工现场”和“为国争气”分成两个板块来做,更加凸显了詹天佑的生命精神。对课文作如是处理,实现了由实到虚,由内而外的提升,既是逐层深入的探究规律,又传达出拾级而上的艺术情韵,显得慧意玲珑。]

四、活读 倾诉满腔情怀

师: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这是艰辛的辉煌!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时刻,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人,10月12日,河北省政府在京张铁路的青龙桥南口火车站,重新塑造了詹天佑的铜像。在这一天上午,举行了铜像的揭幕仪式。詹天佑身着风衣,手握图纸,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眺望远方。尽管,我们没能亲眼目睹詹天佑的铜像揭幕的那伟大的一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去弥补这个遗憾。假如,这一天,你目睹了詹天佑铜像的揭幕仪式,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来,孩子们,拿起我们的笔,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当中学过的下列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音乐《沉思曲》渐起)

课件屏幕出示:

假如你目睹了“詹天佑铜像揭幕仪式”,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

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下列词语:

阻挠

要挟

嘲笑

藐视

毅然

竣工

回击

赞叹不已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爱国

杰出

生写话。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把饱含着我们深情的话语向詹天佑爷爷倾诉吧。面对詹天佑的铜像,让我们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你读。(和着音乐)

生1:詹天佑爷爷,我很敬佩您!您不怕困难,不怕外界的嘲笑,以杰出的才能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敬佩您的爱国精神,敬佩您的卓越才能,敬佩您修筑京张铁路时的坚定信念。我长大了,也要向您一样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师:写得多么好啊!来,孩子们,以掌声来表达我们的感动。

生2: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外国报纸的嘲笑、蔑视面前,您毅然接下了这份重担。狂风怒号、高山深涧没能使您屈服。当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的时候,不仅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更多的则是国人的欢喜。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们应该向您学习。

师:更多的是国人的欢喜,更多的是国人的振奋!

生3:詹天佑爷爷,您太棒了!如果当时没有您那毅然接受的任务,现在,不会有我们的伟大创举。你不管遇到种种困难,总是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国人着想。我为您所做出的一切感到骄傲、自豪!

师:你为什么把一句话落下了?“您虽然失去了女儿、亲人,但是,我们可以做您的亲人。”为什么不可以呢?孩子,这是真情的流露,你,以及所有的同学,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做詹天佑的亲人呢?是吧?(该学生含泪点头)

生4:詹天佑爷爷,您以自己杰出的工作,完成了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创举。悬崖峭壁、狂风怒号、高山深涧在您的眼里能算得上什么?您的创举,使全世界的人对您、对中国人的意志都赞不绝口。

师:是啊,您是中国人的杰出代表。孩子们,我们对詹天佑爷爷有着无尽的情怀要倾诉。来,站起来,面对着詹天佑的铜像,尽情地倾诉我们的感情吧。

[以结果来判定教学行为的过程价值,此处的“读写结合”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顺理之章。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能写出有个人感受的一段话,体现了“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那种生命状态,而非形式的矫情之举。]

生面对铜像真情告白。

师:听了你们的对詹天佑爷爷的真情告白,张老师想起了很多很多。我不由地想起了电影《詹天佑》当中的一个让人感动的片断:1919年,詹天佑抱着重病之身,登上了八达岭长城,他眺望着自己曾经为之战斗过的这块土地,眺望着那一条“人”字行铁路,(师板书一个大大的字:人)他深情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粤汉路没有修通,南北大干线无法建成,初建全国铁路网的梦想破灭,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所幸的是,我的生命早已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段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说完这话不久,年仅59岁的他就与世长辞了。读读詹天佑临终前的话吧。(生动情地读詹天佑的话)

五、究读 体察历史意义

师:孩子们,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张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我们要隆重地纪念京张铁路的肇建,隆重纪念詹天佑?你觉得这是为了什么?”

生1:(动情地)詹天佑爷爷他不怕艰难困苦,不怕高山深涧、狂风怒号,在铁路上奉献了自己大半生。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因此我们要怀念他。

生2: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师。我们要纪念他,纪念他为中国付出的一切。

师:是呀,想起他,我们就会想起他为中国做的一切。这一切怎能不值得纪念呢?(师潸然泪下)

生3:因为这是我国第一条自修的铁路。作为工程师,他为我国人民争得了光荣。而且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是呀,这样一个为中国争光的人,我们怎能把他忘记?张老师也想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写了一首小诗:(屏幕出现,教师朗诵)

1905 2005

百年沧桑

可以改变很多很多

但,詹天佑用生命书写的“人”字

永远留在了华夏大地

纪念一条铁路

是为了 牢记一段历史

缅怀一位伟人

更为了 传承一种精神

师:请大家一起读屏幕上的话:

(师生共读)

纪念一条铁路

是为了

牢记一段历史

缅怀一位伟人

更为了

传承一种精神

师:孩子们,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点击屏幕出现以下文字)

但是

不要

仅仅在特别的日子里

才将詹天佑想起

下课!

[“结尾如撞钟”,一首小诗升华了本文对学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可谓余音绕梁,荡气回肠,把课堂气氛自然地推向了高潮。]

板书:

勘测线路

詹天佑

怀念一位伟人

开凿隧道

传承一种精神

设计路线

京张铁路

纪念一条铁路

(1905-2005)

总评:

如果说“教材”是作者的一度创造,那么“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二度创造,“课堂呈现”则是师生合作的三度创造。追溯本案始末,从字里行间你不难感受到三度创造的那种智性美丽。综观全程,我们体会到的是开放中透射出的那种大气洒脱,精微处拥有的那分细腻感人。水无常势,教无定法,教师的引导探究不从常见的由“杰出”、“爱国”处入手演释,而是从“哪些细节让你感触最深?”中着眼于归纳,可谓创意独具;而从“1905年”到“2005年”的百年跨越中点化,使阅读教学具有了常读常新的时代光彩。

第四篇:老师的进与退

老师的进与退

课间说起上课的进度,才发现我是上得最快的那个。谭趁机给我善意的提醒,说有学生说我讲课太快,跟不上。这个问题,我了然于心,一直想改正,但诚如一个人的性格,怎可能容易改掉,所以在开课第一天,我就对学生说了我的缺点,希望他们尽快适应我,而不是我来适应大家。

班会课,许不在,让我帮忙监管。我决定让学生写写对我上课的意见,并把刚才老师的表达也一并说了。五分钟后,同学的意见全收上来,大多数都是觉得我讲话速度太快,希望放慢速度。有两张纸条吸引了我的注意,只有一句话“我就是觉得老师不太公平”。

对学生不公平,这是我从未曾考虑过的问题,也决不允许它发生。还不认识他们,查看桌位表,发现他们是同桌。我叫他们出来说说老师怎么不公平,他们先沉默不语,我鼓励他们说。告诉他们,老师也许无心,做了什么不公平的事,一定要说出来,老师才可以更好改正。张同学终于说了,表达的意思是,我一开始让他当课代表,最终又没让他当,是不是因为他是复读生,看不起他。

才想起,我一开始是准备让他当语文科代表的,因为他背书极快。最后是因为觉得他的胆子有点小,遂没成。但当时我并没有很好向他解释。原来是一场误会。

问张同学的同桌,他说因为不知道写什么,看到同桌这样写了,就写了。我告诉他,做任何事都要对自己负责。他点头。

谢谢同学的意见,这样老师才可以和同学一起进步。

第五篇:《在家里》教学实录与评析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认读,说话等形式,掌握十四个字及组成的词语,认识相关的偏旁和笔画,结合课文提供的画面内容,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

教材由有一幅图,一组词和一篇短文。词语是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和用品。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家庭气氛温馨、和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2、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并把学习语文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3、课前准备:

挂图、带有拼音的可折叠的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十四个字,会写四个字。认识笔画、和偏旁氵、扌、火、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让口语交际训练融于每节语文课之中。新课伊始,创设情境:每天晚上,你们家人都做什么?训练学生用谁干什么?说话,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由认识生活入手学习语文,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2、借助图画把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本课中的词语有沙发、茶几、电话等8个,表示家具、家电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在教学中,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家里有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在图旁贴出相应的词语卡片,这样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当小老师,以变换角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培植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4、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读通课文。另外,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在再读课文,感知内容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你的感受;把短文读给小朋友们听听,互相评评等,尽管一年级孩子的表达很肤浅,很笼统,但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

5、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把评价活动贯穿于识字与朗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6、为了让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不断变换形式,采取活泼有趣的形成反复再现生字,如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在词语中读、读单个生字等,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学习生字,使识字得以巩固。

三、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 师:每天晚上,你和家人都做什么?(训练学生用谁干什么说话)

⑵ 师:引出课题,板题。

2、观察图画,自主识字:

⑴(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家里都有些什么

(根据回答,在图旁出示相应的带拼音的词语卡片,其中识记的字是红色的)

⑵ 引导学生自读词语,读准,同桌互读互检,比赛读。

⑶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指名读。

⑷ 组织学生读单字。推选小老师,领读。

⑸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红色的字吗?组内交流。

3、动手动脑,复习巩固:

⑴ 猜猜连连:

老大天天演戏

电灯

老二每日作文

电视

老三千里传声

报纸

老四送来光明

电话

⑵ 摆摆说说:

引导学生利用标有词语的图片,摆摆,读读,考考。

4、观察理解,感知内容:

⑴ 他们在干什么?(训练用谁在干什么说话)

⑵ 课文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读通课文。

⑶ 把短文读给小伙伴听,互相评一评。

⑷ 读你喜欢的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⑸ 说说为什么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⑹ 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夸夸他!

4、指导写字(略)。

【自我反思】

积极地创设情境,借助图片把语言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进行说话在,让口语交际训练融每节语文课之中。

在处理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将生字反复呈现给学生,避免了枯燥单一,又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让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引发了思维的交*补充,使学生共同识字,共同品尝学习的快乐。同时,学生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材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在家里》。

【评析】

1、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案例中,从情境导入到自主识字到感知内容,每个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教师用形象生动的挂图,色彩鲜艳的词卡、字卡,充满激情的话语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如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在再读课文,感知内容中,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等等,教师关注着每位学生,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学习。

2、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识字教学的要求,《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要关注识字兴趣,激发识字积极性。本教学案例中,识字教学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结合插图识字,图画中再现的是儿童熟悉的家用电器、陈设等;第二步是借助拼音识字,并将要求识记的字涂上鲜艳的颜色,待学生读准字音后,去掉拼音再读,多种方式反复认读;第三步是小组合作探索识字的好办法,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进一步达到了识字目标中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的。

3、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案例充分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如识字教学中的自读生字、生词,同桌互读,互相评议,小组合作探讨记字方法等,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又有小组间的合作探究,既体现了师生互动,又体现了生生互动。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人人都享有说话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发表见解,还课堂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下载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快乐学文言文——《咏雪》教学实录与赏析

    快乐学文言文 ——《咏雪》教学实录与赏析 一、知人论世话《世说新语》 师:上课之前,我先作个自我介绍。“我”姓刘,“刘德华”的刘。名字叫“义庆”。不要惊讶,“我”是从古代......

    《空气在哪里》教学实录与评析(★)

    《空气在哪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找空气,认识空气无处不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和空气交朋友,你知道空气的哪些小秘密呢? 生: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 生:看不见摸不着,空气无处......

    职场争锋中的进与退

    俗话说,“父母无法选择,但丈夫可以选择”,把这句话套用到职场中,可以改成“职业可以选择,但同事无法选择”。同事究竟是相互扶持的同行?还是彼此缠斗的冤家?得到心仪的职位本来就......

    《养花》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在活动实践中理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生:(跃跃欲试,齐答)......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二小学 毛飒 评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科所 张岚 一、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依......

    《养花》教学实录与评析

    养花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初步学习了《养花》这篇课文,并且让你们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

    “周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周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83~84页。【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不同物体或图形的周长。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与评析

    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文中所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朗读是重点,感悟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