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新美术教学中的生本性
谈新美术教学中的生本性
镇海中学
林敏
内容摘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词:建构主义 问题情境 解决策略 思维品质
“画完了,但画得很差,就撕了。”“我认为画这些没意思。”---------这是一堂美术课学生发出的呼声。林凤眠先生说:“艺术根本系人类情绪冲动一种向外的表现。”传统的美术教学由于过分强调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每堂课,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学探究的主流。因此就自己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近年来,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认知工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明确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针对以上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突出三个基本操作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情趣性。
要获取知识,学习新的内容,就要激发学习动机。兴趣和爱好犹如催化剂,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和特点。引导学生联系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以及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增强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置思维荒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处理好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中防止学生松驰、疲沓、厌学,引发学生兴趣情绪的关键。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挑战性。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所教的内容,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即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要求过低,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水平,易使他们望而生畏。只有那种高于学生原有的智力和能力水平,经过他们主动努力后有可能解决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即所谓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把握尺度,难易适中,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思维特点,以使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我要学、我能学”的信心,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构思,巧设悬念,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例如美术工具袋的设计与制作、贺卡制作等等。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阶梯性。
设计一组问题情境。这一组问题情境要前后有机联系,环环相扣,呈阶梯式进行状态,才能使一个个问题情境既适合教学要求,有符合学生认知动机发展的规律。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设计呈阶梯性的问题。正如初中大纲《点、线、面视觉效应》一课所提出的问题:大自然的构成有点、线、面的艺术视觉效应吗;日常生活的用品中有否点、线、面构成语言;说出你熟悉的中外绘画中点、线、面视觉构成,并联系生活;用点、线、面视觉语言表现你熟悉的生活。充分利用情感体验,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发展审美能力。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指导解决问题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宣传教育的通俗形式_____美术字与黑板报》一课中这样设计的,课前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居住小区为单位组成合作小组,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大量的小区板报图片,在课堂中展示。有的展示摄影、图片,有的则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各种黑板报形式,让人目不暇接。在美术课堂上,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意义是深远的。
1.帮助学生明确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思维和行为过程。如问题的情境:你认为如何把黑板报这种最通俗的宣传教育工具,进一步深入到现今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师和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必需的知识背景,明确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
2.指导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自学教材和相互研讨、相互启发,是获取解决问题的有关新知识、拓展解决问题思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自信的一种体验。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自主获取美术知识,培养学生自读教材的习惯很重要。在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思考能否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在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课堂中,教师还应注意发现和适时解决学生自学中的共性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讨论,在讨论中自学。总之,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善于发现、解决问题新思路的能力。
3.把握发展性的评价追求的结果评价
美术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美术自主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_____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指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三.利用问题中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 强化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设置,以及适时的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争论和独立思考等方式,使学生逐渐成为独立解决问题和思维的主体。
授之以“渔”,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讲到底,不能只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不能让学生照本临摹。
2、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公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我们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课程被公认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正如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传播美术文化,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其次应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美术问题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中学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要培养有画家的良好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引导、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学习,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美术思维品质,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学习成功。
参考文献:
《林凤眠画语》艺术与社会。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增长率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______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6 获宁波市一等奖
第二篇:谈美术教学
谈美术教学
——根据《套色纸版画》视频浅谈美术教学的含义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它的价值首先是由教育的功能来体现的。因此它与其他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然而,它又有着自己的特殊的功能,它的这种特殊价值作用是由美术的本质决定的。关键词:美术教育 美术教学 学生 人文性
美术教育不仅通过各种艺术的妹来实践,而且借助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去实践。美术是艺术学科之一,美术是研究美、创造美的,其作品多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再现。所以美术教育除对本学科知识、表现手法、形式美的传授之外,还包括学生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的观察、审美、欣赏和表现。
美术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主要载体。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它是以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为基础。个人认识和社会认识之间的矛盾,就是教学过程自身运动的基础。
美术教学,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美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相互交往过程,是美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通常,传统的美术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绘画技巧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上,而忽视了美术教学对发展感觉器官、人的潜能创造等方面作用的培养。我们认为,现代美术教学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的实现:
(1)一个美术学习的氛围;(2)一定的修养和鉴赏水平;(3)基本的技巧和技能;(4)个性、品格的形成;(5)创造性才能的培养。
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中,规定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美术教学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
(1)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2)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3)通过美术教学,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品德、意志;
(4)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经过一点时间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和探索,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套色纸版画》的教学视频,来浅谈美术教学。
第一,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信心,信心是每个人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保障。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特点了然于心。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教学计划,不要强迫学生,让其自由选择。视频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做了很充足的准备,不同材料的纸板还有各种色彩的油墨。教师以学生上节课的画作来把学生引入课堂,让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作品,再以一幅学生的二色陶罐的再创作并结合版画的历史简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套色版画之拼版桃色。教师给学生们展示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并让学生自我探索版画的做法,接着教师亲自制作版画来教给学生版画的正确步骤,老师再予以引导,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构思,让学生们亲手制作,尝试其中的乐趣。最后让学生们评价和解析自己的画作。
第二,作为一种重要艺术的美术,在教育中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里要先转变自己的思想,愉快地走进美术课堂,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美术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把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认识和理解带入课堂。通过评价、讨论等形式作出对探索的归纳,并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再把美术的各种形式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丰富点缀他们的生活,使美术自然的成为学生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美术的人文性,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视频中,学生自己创作时都是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而来的,而课结尾是老师把一幅作品用框裱起来,并告诉学生这样可以挂在家中当装饰。这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再把美带回到生活中,丰富点缀他们的生活。
第三,现今心与身体、头与身躯游离的状况导致人的实践动手能力下降,它既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人类潜在的危机所在,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1999年日本出版了题为《制作物品拯救日本》的著作,针对信息社会已经使日本国民的动手能力弱化,基础产业实践技术水准普遍降低的危机,著名美术教育家、原筑波大学教授宫胁理博士提出了要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强动手表现接触各种材料的美术、工艺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能从根本上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现代美术教育理应在其中发挥通过手工制作独特的感性教育的作用。视频中,老师多次请同学去感受画材的纸质,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幅画作,就是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表现能力,把同学们头脑中的影像构想,变成现实的风景。
第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学习中,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流于表层和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问题,引导争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得到很大的加强。不仅如此,还要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下愉悦地接受老师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视频中,老师多次让学生自我探索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加融入到课堂中,是学生的思维更加跟得上老师的步伐,更加调动了课堂的活跃度。并且老师在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是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放松心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总之,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规律的过程。它既受教育普遍规律制约,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美术教学既是传授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的过程。美术教学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相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一定的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过亲生的实践,将学习到的间接的美术知识与直接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美术理论知识逐步形成有自己风格的美术技能技巧。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美术教育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试用),1993 《现代美术教育学》 《制作物品拯救日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1 《现代教学论》 《教学论稿》 《教学论》
《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论·美术分册》
第三篇:资本性开支申请表(2015新)
资本性开支申请表申请部门:项目名称:项目描述:所属事业部门: 申请人:申请日期项目性质: □新建项目 □改扩建项目 □技术改造项目 □信息化项目 □其他项目类别: □机械设备 □工程项目 □仪器设备 □软硬件 □其他预算执行情况: □预算内 □预算外 □超预算 元项目资金支出: 金额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等,从而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造美的综合能力。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更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和人文素养,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引导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和书写美术日记再现生活化教学场景三个方面入手,就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根据小学美术课程的特点,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小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在生活中体验美术课程特有的美感,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并利用美术知识和技能来表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接受、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也大有帮助,教学效果较好。
一、引导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都较少,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美术知识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悦。
例如,在学习“我爱树木”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树木?这些树木有什么特点?他们的叶子和树干等各有哪些不同呢?”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了解简单说一下,但是具体到树木叶子的纹路和树干的特点等,他们就说不上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去校园里观察各种树木,并让他们亲手摸一摸树干和树叶等,在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时,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每一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原来大自然是这么神奇。而通过观察,教师就可布置作业:大家心目中最漂亮的叶子是哪种树木的叶子呢?能不能将你认为独一无二的叶子画出来呢?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可通过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我是一只小小鸟”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在上课之初,播放相关的音乐歌曲,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慢慢静下心来,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在学习“各民族朋友”部分知识时,首先教师可提问小学生:“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吗?自己所代表的民族的人群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图画和视频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衣着和当地的生活习惯等。而在学习“动物明星”部分知识时,由于学生接触到手机和电脑等的机会也比较多,教师就可让他们回家搜集关于小动物的素材,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并提问:你最喜爱的小动物是什么?能否用一周的时间去观察自己家养的小动物或者所在小区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呢?同时做好调查和数据记录。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最后,教师要借助情境创设生活化的评价模式。例如,在学习“我也能造飞机”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把学生所制造和绘画的各种飞机放在讲台上展览,并将课堂设置成一个小小的拍卖会,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买家,想要买一架豪华的私人飞机,你觉得哪一架最适合自己呢?为什么呢?”通过拍卖会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三、通过写美术日记再现生活化教学,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的绘画作品大都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教师就可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并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来书写日记,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蔬菜”部分知识时,由于很多学生有市场买菜的经历,教师就可以给出几幅图画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也可选择与买菜相关的故事,布置学生画出相应的图画。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技能之后,教师可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画一画妈妈洗菜、炒菜时的样子等。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绘画技能,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体谅到妈妈的不容易,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当然,关于美术日记的内容教师不可做硬性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自主描绘,为了进一步表达自身的情感,也可在图画旁边写出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在一次次感受美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积极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美术资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身边。当然,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咏泉.生活化――让小学美术课绽放精彩[J].考试周刊,2018(5):170.[2]白扬.浅析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中),2017(9):169.
第五篇:教学的本性和逻辑
(全文找人代写的,写好了不给钱)垃圾
教学的本性和逻辑
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
郭雪云
郭雪云(1981-),女,重庆永川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院 在读研究生
邮寄地址:重庆永川胜利路239号百年华庭3-3-4,郭雪云 *** 摘要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服从于自然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对植物界、动物届和人都是起作用的。这种规律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学要适应人类的自然本性,教学要适应“普遍的秩序”即教学要适应自然规律,即教学的“自然适应性”的本性。关键词: 教学 自然 逻辑 一 教学的含义
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尚书 兑命》中的“教学半”是我国文献中出现
【1】最早的“教学”二字,是指“教和学各半”的意思。从字面上看教学实际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教一个学,这是中国人理解教学的基础,以后各家的阐述大都按次思路延伸。在此之后,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的论著当属《学记》了。《学记》是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也含有荀子的思想,第一次以教学论为主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学,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之后又论及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现代教学论学者对教学也有许多不同的认识。王策三教授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2】并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人们称之为“主导主体论”。台湾大教育系教师高广孚给“教学”下的定义是教师经由详细的计划和设计,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以指导、激励以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以获得生活上必须的知识、技能、习惯和思想的一种工作 或活动。王道俊和王汉澜教授认为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成有信教授则认为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然而,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又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活动。人们将这个想法成为“双主体论”。从这些对教学的认识中可以抽取很多带有共性的内涵,不管是那种理论,其中必定存在一个“双要素性”,也能够说明一个道理,教学活动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教的基本含义是传授,学的基本含义是仿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传授和学习,实际上教学是一个整体活动或称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学,教师则无从教起;没有教师的教,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学习。教和学时不能分开的,是教师和学生向同一目标共同活动的历程,是相依的,互赖的,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教学的本质——教学包含学习。二 教学的本性
既然教学包含学习,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只是将无用的死的文字材料填塞学生的头脑,而应该考虑学生的因素,考虑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不是容器,任凭教师传授给任何东西都可以,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是有感情的动物,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就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和自己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性的学习,而不是教什么,学什么。正如夸美纽斯所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服从于自然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对植物界、动物届和人都是起作用的。这种规律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学要适应人类的自然本性,教学要适应“普遍的秩序”即教学要适应自然规律,即教学的“自然适应性”的本性。
教学的“自然适应性”是夸美纽斯在经验主义感觉论与人道主义儿童观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理论,希望教学能够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和遵循自然的秩序,使儿童能够拼接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获得自然、自主的发展。夸美纽斯指出,人是造物主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动物,因而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就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要养成博学、德行与虔信的品格,而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心性聪明、行为谨慎、精神虔敬的人”。而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要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同时,虽然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些是应该从教学中取得的。他认为教学应当适应自然,要遵循自然界与教学本身的客观规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夸美纽斯十分强调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年龄特征。他说:“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他要求所有的教学科目都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一切教学的安排都应适于学生的能力;要求一切教学都应考虑到学生的要求。关于教学应符合学生的天性倾向和兴趣爱好,夸美纽斯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议论。他说:“知识如果不和于这个或那个学生的心灵,他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人心的不同和植物、树木或动物之各不相同一样大,这个必须这样去对付,那个又必须那样去对付,同样的方法是不能够用在所有的人身上的。……假如我们试图消除一种天生的厌恶,我们便是和自然作对,这种努力是没有用的。因为不是没有结果,便是结果远抵不上所费的精力。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每个学生的天性不和,他绝不应该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有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为了使每个人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天性进行教育。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倾向选择学科,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比较大的效果;反之,尽管学生尽了很大的努力,其收效也是微乎其微。许多人由于选择了与自己天性不和的学科而遗憾终身。因此,学校、教师、家长都有责任帮助青少年选择与他的兴趣、天然倾向相符合的学科,使其智力得到顺利发展。
2.夸美纽斯号召人们小心注视自然的作用并模仿自然。他相信“在自然的指导下,迷途是不可能的”。他在《大教学论》的许多地方,详细阐明了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都应仿效自然的道理。他要求教学遵守自然法则的方法,“尽量把(教学)艺术的步骤和自然的步骤一致。”“园丁、画家和建筑家步随自然的后尘,得到良好的结果”,教育青年也该如此。他认为“人类教育应从人生的青春开此,这就是说,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因为儿童时期等于春天,青年时期等于夏天,成年时期等于秋天,老年时期等于冬天)。由于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组织也应分为四个阶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国语学校相当于夏,拉丁学校相当于秋,大学相当于冬。他大量引用人类运用机械原理的许多实例,如,钟和船的运行、大炮的发明以及印刷术等等,说明一切事物只要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和谐的组合,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并获得成功。因此,他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教学要循序渐进。他要求教学的各个步骤必须关联,要一环扣一环。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在教材安排上要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务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它的指定的工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导”即从感官的活动开始进行观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忆;最后进行实际练习巩固。因此,他要求在学校工作中也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那么,教育工作同样可以进行的迅速、省力而又有效。
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是爱和谐的,渴求和谐的”,人有发展的加大可能,问题在于使人得到发展的机会与动力不是强迫。“凡是强迫孩子们去学习功课的人,他们便是给了孩子们很大的伤害,因为知识的获得在于求知的志愿,这是不能够强迫的”。而目前的学校教育“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是非常 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针对这一弊端,夸美纽斯提出,为了使儿童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必须废止强制性教学观念和做法,而代之以一种自由的教学体系,实施这种教学的时候不用鞭笞,无需严酷或强迫,它可以实施得尽量温和和轻快,尽量自然。在他看来,一切生存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目的,因此教学不需要外部强制,而首先要自然,通过各种方式扩展学生的自主空间,形成学生的自觉,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与动力。三 教学的逻辑
根据学应该适应自然的本性,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遵循自然法则,另一方面也要遵循人本身自然成长的规律。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法则。因而,“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人类的自然本性应该成为安排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在教学中应考虑儿童身体发育成长的过程及条件,认识到人类儿童的教学应当以其自然素质为起点,不应该违背儿童的自然发展。所以,“一切应学的科目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过了他们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人的发展的自由和自然性要求教育者不能用强力来强制儿童。“知识若是不合乎这个或那个学生的心理,它就是不合适的”。即“学生不可以受到不适合他们年龄、理解力与现状的材料的过分压迫,否则他们便会在不实在的事情上耗掉他们的时间”。由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因为教学的任务即学生接受的知识是由教师担当的,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他的责任在于培植,不在变换……假如他发现了某门科目对于某个学生的天性是不相合的,他就决不应该强迫他去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了解学生的状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去设计教学,尽量让教学能“适应自然”。
参考文献
【1】 【2】 【3】 【4】 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李炳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