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如何做好美术教学的延伸迁移
谈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延伸迁移
江苏省36中美术教师
内容摘要:教的本质是转化,学的本质是发展,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学生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迁移运用所学的一切。要使学生 对知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教学的延伸迁 移这一发展环节,要有创新精神,要从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扩展知识,灵活运用“已知”去探索解决 “未知”,使学习的知识和能力都达到“迁移”的水平,成为 真正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延伸、迁移、扩展、综合、活学活用。
延伸是指知识的扩展,迁移是指学生所学知识能在新条件下的灵活应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仅学习达标过关,还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达到延伸迁移,其核心是学生的“成才”,其关键是“迁移”。众所周知教的本质是转化、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学习知识是否达到举一反
三、以一当
十、触类旁通,则决定于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我们为迁移而就教、为迁移而学,延伸迁移与学生发展成才成正比,只有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达到“迁移”水平时,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发展成才。因此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并做好这一环节,创新性地从不同角度、方面体现落实。
一、通过精心巧妙的设问,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扩展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师要努力创造出生动活泼、充满探索创新精神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思维上积极活跃起来,既能畅所欲言又敢大胆质疑;既乐于互相讨论、激发又愿争着表现、尝试。而一个灵活巧妙的设问,则能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锻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巧妙解决问题;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更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争论交流以获得新知识和新思路。因此,一定要精心安排设计好的、高效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求新、求趣、求活、求参与,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反向思维、集中思维的习惯,能把学过的东西融会贯通、合理巧妙的加以运用。
如教学《奇妙的爬行》一课时,在讲授爬虫形体特点时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爬虫外形象哪种基本形?
2、天牛与瓢虫、毛虫长的各有什么特点?
3、三者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第一问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概括判断,第二问是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形的特点,同时掌握天牛与瓢虫形体特征,做到知识的延伸扩展。第三问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多种答案,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反向思维,如它们都是爬虫,都是对称的等等。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激烈得争论后都找到了答案,而这也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养成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好习惯。之后,在学生准备做作业时,又可提出这样两个问题:
1、我们学习过撕贴老虎头,老虎头和蝴蝶的共同点是什么?看到撕贴的老虎头作业,你又会想到什么?
2、另外我们还学过泥塑小乌龟,它和蝴蝶的共同点是什么?除了用绘画方法外,你还有别的好方法吗?这两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都是对称的物体,从而迁移到用撕贴与泥塑的方法表现蝴蝶,使旧的知识在新的条件下灵活运用,分析解决好新的问题。同时也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敢于表现。通过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蝴蝶,以避免局限于一般的表现形式、常规。那么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会找到最终的答案,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表现方法,这样学生作业丰富多彩,表现方法各有特色,即巩固了旧知识又运用它作为理解、表现新知识的工具,同时也加强了教学的连贯性,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来促进学生举一反
三、活学活用。通过练习能更牢固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的质量,我们所布置的作业不仅要能掌握到知识,还要通过做作业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活学活用的能力,而大量的机械的没有趣味的作业只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丧去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学失败。而一个精心设计的作业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还会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独辟蹊径。首先,要因人而异,让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特点、难度的作业,让其根据兴趣、能力选择作业的机会。其次,设置的作业要活、要有趣,要有为学生提供发挥、联系、创新的条件。
《自行车局部写生》这是一个线描写生课,在设计作业时,可分别出示两个作业内容,请学生自由选择。
1、以线为主写生画出自行车的立体感及细节,然后根据想象添加周围的环境。
2、如何将这两个自行车的优点组合在一个车上,请观察、想象后,用线描写生出一个合二为一的自行车。这两个作业一个是在写生基础上自由添加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难度适中。第二个作业是通过观察写生,进行画面组合,锻炼其转化能力,通过接近的联想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依照兴趣、能力分别做选择,进而主动认真观察、思考与描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小结时建议学生课后多查阅资料从自行车形状、功能、材料及表现手法的不同上设计出未来的自行车,这样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综合运用经验、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在这种自主、开放、探究的作业环境中,学生作业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很难想象小小脑袋已经开启,竟有如此神奇的创造力,并且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一笔一划都包含着神奇得想象。
又如在讲授《百变团花》一课时,课堂小结中就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建议有兴趣有时间的学生尝试一下,1、今天剪的团花都是将纸对折三次,如果把纸对折四次、五次或六次,会得到什么样的团花呢?
2、除了手工纸外,还可用什么纸剪团花?想剪彩色团花该怎么办?你能找到几种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组织学生交流、探讨,激发、活跃其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折法上、剪的内容上、材料上进行充分拓展、更新,最终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更广、更深、更新的知识,同时认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也得到拓展,而且也感受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反过来会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三、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综合学习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课内课外没有绝对界限,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发展和完善,两者是互补的。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即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又可以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与自身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情景,除了涉及美术学科(摄影、书法、美术电脑设计等)知识外,还涉及其它多个学科,既要纵向联系应用还要横向联系应用,这个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较高的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因此,搞活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表现内容丰富多样,不断创新。从画静物、人物、山水、建筑物到画信、画日记、画感受、画音乐等等,从写生、临摹到想象画、记忆画、添加画、组合画及改画等,这些内容各有特点,各有偏重,能从各方面、多角度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表现方法与工具使用多样化,敢于创新。首先使学生认识到一切工具都可作画,除水彩笔、油画棒、彩铅、水彩水粉外,尽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工具材料,如丙稀颜料、金粉、荧光笔、花花泥、色粉笔、喷画笔、刻刀、油墨,甚至蛋壳、沙子、旧挂历、毛线等等都可以用来作画。其次,表现方法上力求更广、更新,乐于尝试。只要有利于表现内容,它就是好方法,不要局限于常规。要不断鼓励学生对常用方法多改进、综合、创新,即使效果不佳或失败也无所谓,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只要尝试了,你就成功了一半。只有及时发现、肯定、鼓励学生的想法和行为,学生才会变的大胆、敏锐、充满激情,才能大胆地融会贯通,随心所欲地组合搭配、改进创新。
第三、活动形式灵活多变,与各科紧密联系。如美术与语文、自然、社会、和生活劳动等课程或活动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社会活动、科学相结合;与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的活动相结合等等。同时应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表现调整活动方式,并努力使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积极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表现、展示机会。
除集体作画、写生、创作、绘画游戏、参观画展、各级比赛外,还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综合性活动。如为学校举办集体画展;为学校科技周制作展板;布置艺术节展室、制作艺术节宣传海报;为英语剧设计制作头饰、舞台背景等;为语文课设计插图;为音乐童话剧设计制作道具、乐器、布景;为环保活动用废旧物品制作服装进行宣传;为没有路标的道路设计路标并安放好位置„„这样既锻炼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使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充满热爱与激情,丰富其内心情感,增强自信心,更促进学生主动利用所学去表现生活、服务社会。
总之,学生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迁移运用所学的一切,进而培养其丰富得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是教学改革探索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好教学的延伸迁移,力求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延伸迁移的过程,高效率地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参考书目:
1、《调节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2、《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第二篇:谈美术教学
谈美术教学
——根据《套色纸版画》视频浅谈美术教学的含义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它的价值首先是由教育的功能来体现的。因此它与其他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然而,它又有着自己的特殊的功能,它的这种特殊价值作用是由美术的本质决定的。关键词:美术教育 美术教学 学生 人文性
美术教育不仅通过各种艺术的妹来实践,而且借助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去实践。美术是艺术学科之一,美术是研究美、创造美的,其作品多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再现。所以美术教育除对本学科知识、表现手法、形式美的传授之外,还包括学生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的观察、审美、欣赏和表现。
美术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主要载体。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它是以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为基础。个人认识和社会认识之间的矛盾,就是教学过程自身运动的基础。
美术教学,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美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相互交往过程,是美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通常,传统的美术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绘画技巧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上,而忽视了美术教学对发展感觉器官、人的潜能创造等方面作用的培养。我们认为,现代美术教学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的实现:
(1)一个美术学习的氛围;(2)一定的修养和鉴赏水平;(3)基本的技巧和技能;(4)个性、品格的形成;(5)创造性才能的培养。
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中,规定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美术教学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
(1)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2)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3)通过美术教学,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品德、意志;
(4)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经过一点时间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和探索,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套色纸版画》的教学视频,来浅谈美术教学。
第一,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信心,信心是每个人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保障。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特点了然于心。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教学计划,不要强迫学生,让其自由选择。视频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做了很充足的准备,不同材料的纸板还有各种色彩的油墨。教师以学生上节课的画作来把学生引入课堂,让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作品,再以一幅学生的二色陶罐的再创作并结合版画的历史简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套色版画之拼版桃色。教师给学生们展示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并让学生自我探索版画的做法,接着教师亲自制作版画来教给学生版画的正确步骤,老师再予以引导,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构思,让学生们亲手制作,尝试其中的乐趣。最后让学生们评价和解析自己的画作。
第二,作为一种重要艺术的美术,在教育中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里要先转变自己的思想,愉快地走进美术课堂,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美术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把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认识和理解带入课堂。通过评价、讨论等形式作出对探索的归纳,并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再把美术的各种形式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丰富点缀他们的生活,使美术自然的成为学生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美术的人文性,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视频中,学生自己创作时都是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而来的,而课结尾是老师把一幅作品用框裱起来,并告诉学生这样可以挂在家中当装饰。这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再把美带回到生活中,丰富点缀他们的生活。
第三,现今心与身体、头与身躯游离的状况导致人的实践动手能力下降,它既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人类潜在的危机所在,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1999年日本出版了题为《制作物品拯救日本》的著作,针对信息社会已经使日本国民的动手能力弱化,基础产业实践技术水准普遍降低的危机,著名美术教育家、原筑波大学教授宫胁理博士提出了要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强动手表现接触各种材料的美术、工艺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能从根本上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现代美术教育理应在其中发挥通过手工制作独特的感性教育的作用。视频中,老师多次请同学去感受画材的纸质,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幅画作,就是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表现能力,把同学们头脑中的影像构想,变成现实的风景。
第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学习中,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流于表层和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问题,引导争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得到很大的加强。不仅如此,还要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下愉悦地接受老师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视频中,老师多次让学生自我探索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加融入到课堂中,是学生的思维更加跟得上老师的步伐,更加调动了课堂的活跃度。并且老师在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是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放松心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总之,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规律的过程。它既受教育普遍规律制约,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美术教学既是传授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的过程。美术教学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相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一定的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过亲生的实践,将学习到的间接的美术知识与直接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美术理论知识逐步形成有自己风格的美术技能技巧。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美术教育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试用),1993 《现代美术教育学》 《制作物品拯救日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1 《现代教学论》 《教学论稿》 《教学论》
《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论·美术分册》
第三篇:谈识字教学中的迁移作用
谈识字教学中的迁移作用
识字教学中的迁移现象,是指学生用已学到的识字方法和经验对后来学习识字的影响,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情况。正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经验对以后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经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障碍干扰作用。在识字教学中,不管是字音教学、字义教学和字形教学都存在着正、负迁移现象。
1字音教学中的迁移现象
汉字是拼音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固定的音节,即读音和声调,但每一个音节和声调下却有好几个,甚至是十多个同音的汉字,且有些汉字不光同音同声调,字形也很相近,这就为字音教学中的迁移提供了产生的根源。如:学生如果认识了“崔”的读音,再去学习“催”和“摧”,会很快地掌握这两字的读音。同样,能正确认读“甘”字的学生,再去学“泔”、“坩”、“柑”三个字,他就会通过“甘”的读音,对这三个字的字音会轻而易举的读出来,这种正迁移现象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遇到。
在字音教学中,负迁移现象也时常出现。如:学生对“田”字读音的掌握会对“细”、“佃”字的字音学习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往往会产生误读。这种情况中,如果学生所学的生字是常用的,负迁移的可能性就少,否则就多。
“识字不识字,先认半个字”的这种迁移现象相对来说,在小学生中很普遍,排除识字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困难很多。
2字形教学中的迁移现象
汉字是方块字文化,每一个汉字的书写皆有规范的笔顺笔画次序和一定的间架结构,六书造字奠定了汉字的本源。在识字教学中字形教学是一个难点,所表现的正负迁移也最突出。如:学生学会了“鱼”和“羊”,就会对“鲜”的字形掌握起到正迁移作用。教学中认识“症”字,学生已学会的“病”和“正”字会对认知“症”的字形起到正迁移作用。学生在书面语中,特别是在写作文、周记时出现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字形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造成。如:学生学会了“族”,再去学“旅”,常会把“旅”写成“族”,学会了“?[”,再去学“箨”,往往把“箨”误写成“?[”,因为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是上下结构、字形字义相近,而产生混淆。这种负迁移的产生,显然是由于比较牢固的旧知识排挤,干扰了巩固程度较差的新知识。许多教师对学生易写错的字虽然纠正多次,可学生仍然出错,其原因不只是学生的知识经验迁移,习惯和动作也有了迁移。
3字义教学中的迁移
汉字的一字、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一个字一个词常常有好几种释义。因此,对字、词义的示解,因放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析。字义教学和词义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字义教学中的迁移现象和词义教学中的迁移现象如出一辙。如学生在学习《翠鸟》一课中,理解了词语“疾飞”的意思,知道了“疾”的一个义项,是“快,急速”。那么在“火车疾驰而过”这句话中就明白了“疾驰”一词的意思,这是字义教学中的正迁移。字义教学中的负迁移,在同音字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如掌握了“有”的用法,便会对应用“又”起干扰作用。“他走近了教室”,“他走进了教室”,这两句话中,“走近”一词便会对“走进”起干扰作用,让学生模糊不清。
认字、识字、用字、写字,是一个自身长期执着学习的过程,学习总会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本身产生而 拥有的。语文识字教学中,就其某一个生字,不管是字音、字形还是字义教学,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迁移现象。做为教师,应该在备课环节中充分考虑到其本身所存在的正负迁移现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心理因素,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确定教法,从而提高学生认字识字的准确率,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第四篇:谈如何做好初中作文教学(精选)
谈如何做好初中作文教学
摘 要:作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针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运用技巧等很多方面进行的一个综合训练。初中正值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初中作文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表露真情实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实现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就从积累素材、培养真情实感、利用优秀范文等角度来谈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
关键词:初中作文;作文教学;教学技巧
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地位,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新的能力。初中作文的写作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力,不断发掘新的视角和题材,通过文字来描述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写出立意新颖,文采飞扬的文章来。
1.积累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素材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之所以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好写,就是因为缺乏素材资源。初中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一方面是在说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情实感的流露会为文章添色不少;另一方面就是在讲自己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词汇和知识。这里就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
一方面,最基本的就是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和歇后语的积累,见多识广,思维才会活跃,描写也就会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文章的含金量也就提升了。不过日积月累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过程,这需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导学生每天读书看报,日积月累。课本上的内容也是写作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比如鲁迅的《荆轲刺秦王》等都是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在学生写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完全可以引导他们使用,让学生意识到,引经据典,能够很好地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学生积累一些写作手法的运用技巧。初中生的作文不能再像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可以通过运用一些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美感。还可以大胆地尝试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阅读性。为了熟练掌握所积累下来的素材,学以致用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运筹帷幄,也就是说初中作文练笔也是对写作技巧的一个积累提升的过程。
2.流露真情实感,以情动人
初中作文主要写的都是学生身边的故事,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思想表达、情感交流的过程。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生活中会给我们很多感动,很多难忘的记忆,这些都是灵感的来源,稍加修饰就是很好的写作题材。有时候生活中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够抒发出不一样的情感,都能够提炼出别样的情怀,所以就要求学生平时用心地品味生活,用笔尖洋洋洒洒地记录生活的喜怒哀乐,和读者一起分享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与读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文章也就有了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态度,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从平凡的小事中感悟不平凡的情感,可以通过赞美某种高尚的品质、歌颂人间大爱,甚至表达一种爱国主义情怀等很多角度来进行探索和延伸,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升华文章的主题,作文就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
3.合理运用优秀范文
这里的优秀范文指的是两个层次的。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写的优秀作品,当范文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般同龄的孩子的思维方式都差不多,在同学之间分享范文,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可以加深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而且,作文被选作范文的同学就会更有成就感,这样也可以激发写作积极性。没有被选作范文的同学有了超越的目标,写作也就有了动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加以改进,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另一方面,合理运用优秀作文,进行仿写。这比较适合尝试新的结构框架或者是基础较差的初学者。比如今天课文里出现了一个句式很优美的排比句,就可以让学生仿写出一些句子来,这样就可以逐步的提升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了。当然,切忌抄袭原文,写作就要写出新意,对于一些很生动形象的描写,要理解记忆,然后通过仿写为我所用。仿写的是文章的灵魂和框架结构,有一个思路的提示,创作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总的来说,初中作文最重要的还是水滴石穿的坚持和积累,教师可以运用灵活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将创新思维渗透到课堂的细节中去,督促学生进行日常的积累,鼓励学生大胆地创作并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建议,让写作教学更具活力。而且,教师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给学生推荐几本适合阅读的书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通过文化的熏陶来提升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让学生热爱写作、热爱生活、热爱文学,主动地去创作文章,写出心中所想,写出真情实感,全面推动初中语文作文教育的发展。
第五篇:习作延伸教学初探
习作延伸教学初探
【摘 要】 依据新课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想”表达到“爱”表达,再到“会”表达,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习作;自我修改;互评
习作是语文综合水平的体现。对许多学生来说,习作很深奥,不好写。其实只要经常练习写作,写出一篇好习作也是不难的。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一些在习作延伸课堂上总结出来的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的方式方法,以供大家借鉴。
一、自我剖析习作过程,完成自主学习
下面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自我剖析习作步骤。
学生一:习作第一步首先是认真审题,用心拟题。看到习作题目,不要马上动笔,应该认真审题――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哪是题眼,哪是题限,有没有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限制。我从下面这个习作要求入手,给大家展示一下我是如何审题、拟题的。
题目:一次()的()
要求:1.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熟悉的事,把事情(如比赛、聚会、野餐、教训、考试等)填到括号里。
2.想一想这件事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这是一个半命题习作,限定我们只写一件事,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比较充分的自主空间:一是可以自主选择想写的事;二是可以自主确定习作的中心――横线上可以填写能概括这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或感受的词语(这个词语也就是“题眼”),如难忘、有趣、激动、后悔等。
根据具体事例确立习作的中心,例如:题目如果确定为《一次难得的聚会》,那么就要回忆一下这次聚会“难得”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说“难得”?
学生二:习作第二步是“立意”。“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中心,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怎样根据题目确定中心呢?
(1)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选取人们最感兴趣的、最能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作为主题。(2)思想要深刻。能在一般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3)立意要新颖。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含义,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4)简明集中。中心要单一集中。
学生三:审题、立意的工作结束后,就可以选择材料了,习作有没有新意,能不能吸引别人,与选择的材料有密切的关系。选材越新颖、越独特,习作就越容易成功。下面我以“妈妈是个热心肠”为题,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选择符合题意的材料。
材料如下:
1.我生病了,妈妈连夜把我送到医院。()
2.妈妈冒雨帮助隔壁生病的老人买药。()
3.妈妈帮助楼上楼下的邻居扔垃圾。()
4.妈妈种了很多蔬菜,非常勤劳。()
5.妈妈经常因工作而忘记吃饭。()
题目解析: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来解决问题,结合文题的要求,很显然,“热心肠”是文章中心要突出的内容。通过对以上五个材料的比较,我们应该选择材料2和材料3。总结下来就是:选择熟悉的材料;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材;选择典型的材料。
学生四:要使习作言之有序,还得想想怎样安排材料,也就是 “列提纲”。下面我来教大家一招。
我在写一篇有关照片故事的习作时是这样构思的:
题目:留在照片上的回忆。
中心思想:通过回忆照片背后的故事,懂得了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马虎。
开头:我有一张照片,谁看了都会发出一阵阵笑声,但我看到了却感到很惭愧――(倒叙)
中间:1.元宵节,我和父母去奶奶家,许多亲戚也来了。我把表姐信封上的“勿折”看成了“勿拆”。(略写事情的原因)
2.我的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表哥不小心滑了一跤,坐到了面粉盆里,表姐连忙拿起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详写众人哄堂大笑之状和我的窘态)
结尾:我向表姐要了这张照片。它提醒我: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马虎。(点明中心)
学生五:审题、立意、选材、列提纲的工作都结束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吸引读者,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写好习作的开头至关重要。习作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回忆联想、用经典词句开头、描写开头。如《我的妈妈》就运用了描??开头法:
“噔!噔!噔!”一阵熟悉的脚步声,那么急,那么快,我就知道,准是妈妈回来啦!我急忙把门打开一看,只见妈妈拎着大包、小包早到了家门口。
结尾,就是文章的结束部分。文章的开头是龙头,结尾则是凤尾。文章结语应如“豹尾”,简而有力。结尾的方法有:点题式、总结式、疑问式、启发式。如《自然的魅力》就运用了疑问式结尾法:
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近,那么紧。品味自然,不就如同品味生活了吗?
在习作训练的延伸课堂上,通过上面的自我剖析法,学生们总结出了关于“审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写习作,先审题;扣题眼,看题限;不离题,明中心;写真情,出新意。
题审定,中心立;歌颂啥,心中明;赞扬啥,要想清;批评啥,要鲜明。
选材料,看中心;细回忆,择优用;重梳理,能取舍;真和新,不雷同。
列提纲,理思路;定中心,明线索;详重点,分主次;有开头,有结尾。
写开头,很重要;既短小,又吸睛;写结尾,扣文题;首尾呼,结构清。
二、通过自评、互评,完成习作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好习作之后,注意修改不恰当的地方。下面以学生六的习作为例,为大家呈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如何通过互评实现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学生六的手里有一幅剪纸,剪纸的内容是牵着骆驼去城里,习作要求是描述这幅剪纸的内容,题目为“牵着骆驼去城里――”,例文如下:
在一片荒凉且贫瘠的沙漠边缘,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阿迪尔。他养着一黑一白两只骆驼,两只骆驼高大憨厚,他们常常为村子里的人出力。
这一天,正值盛夏,赤日炎炎,骄阳似火。阿迪尔又骑上他心爱的骆驼帮村子里的人去十几里外的城里买东西。也许是天太热了,路两边的植物都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小草小花弯着腰,树叶一动不动,连小鸟也待在枝头,不再飞翔――可阿迪尔还是坚持着骑着骆驼往前走。
走着走着,那两头骆驼不肯走了,阿迪尔连忙下来,他知道骆驼累了,于是就牵着慢慢走。可是过了一会儿,骆驼喘着粗气,昂着头,竟然不走了,阿迪尔怎么拉也拉不动。瞧,那两头骆驼为了表示自己的反抗,将大大的鼻孔朝向天空,僵在原地――阿迪尔急得跳上跳下,拉着绳子左甩右扯,手上的青筋也暴了出来,可两头骆驼依然无动于衷。没办法,硬的不行来点软的,满头大汗的阿迪尔轻轻地抚摸着骆驼的头,拿下帽子帮骆驼扇着风,并柔和地说:“好骆驼,我知道你累了,可我们必须帮乡亲们买回种子,耽误不得呀。这样好不好,我牵你们先去河边喝点水,再上城里买东西,好不好?”那两头骆驼仿佛听懂了阿迪尔的话,竟然又乖乖听从阿迪尔的命令,慢慢走起来――
学生六自评: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形象生动,令人浮想联翩。仔细观察剪纸之后,我便根据剪纸的意境展开联想,编了这个故事,主要想突出一个乐于助人的少年形象。
同学留言:
学生七:小作者能紧扣剪纸的意境进行丰富想象,细致描绘,很好哦!
学生八:我觉得小作者根据图意,编写故事,立意很有意义。
学生九:最后的结尾好像有点突然,能否稍作修改,加个故事结尾,使文章自然结束,意义深远。
逐步完善:
我欣然接受建议,修改如下:
阿迪尔牵着骆驼来到小河边,让骆驼喝点水,吃点干粮,再休息一会儿,然后来到城里,顺利地买好了乡亲们需要的种子,往回赶――
教师心语:
小作者在认真观察剪纸后,根据意境,充分发挥想象,叙述了阿迪尔牵着骆驼进城,为乡亲们买种子途中,他与骆驼“较量”的故事,既为我们刻??了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的形象,又生动地再现了剪纸的魅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习作完成后就要进行修改。修改方法得当,习作水平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提高。课堂上,让学生自我剖析自己的写作过程及习作本身,其他学生可以从中借鉴经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互评可以集思广益,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习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玲.“体验、迁移”――延伸课堂习作训练的佳径[J].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09.[2]梁晓红.习作互评互改的实践探索[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