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一体,中职语文古诗词情境情感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时间:2019-05-13 03:5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画一体,中职语文古诗词情境情感教学模式实践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画一体,中职语文古诗词情境情感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第一篇:诗画一体,中职语文古诗词情境情感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诗画一体,中职语文古诗词情境情感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之一,古诗词鉴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人格情操,实现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运用情境教学法往往能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就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简要分析情境情感教学的模式。关键词:中职 古诗词 情境情感 鉴赏

一、以景融情,激发学生兴趣

陈新璋先生曾说过:“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艺术欣赏,强调的是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在我国古典以及近现代的许多诗词当中,不乏那些美不胜收的诗歌语句,如《沁园春·长沙》中的上阕,作者着重写景,可谓是磅礴大气,只用寥寥数语就描述出了一副壮丽宏伟的山河秋景。然而在传统的诗词鉴赏教学中,即使教师再怎么强调诗词中所描述的景色有多么壮丽优美,学生始终难以在反复的吟咏当中产生出亲临其近的即视感,反而有可能心生厌烦情绪因此失去学习诗词鉴赏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以景融情,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某位教师在教学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时,别出心裁,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放映了一段讲述从1911年到1925年间的一些历史性事件的视频资料,诸如“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教师沉稳严肃的解说,整个教室里的学生都感受到了那时的社会带给人的压迫感和一种历史使命感。随后教师话锋一转:“但是,就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却在1925年深秋写出了这首磅礴大气,信心十足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屏幕上缓缓放映出了长沙橘子洲头的航拍镜头,并附上了饱含深情实感的《沁园春·雪》男声朗诵。悠扬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诵围绕在教室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见识了深秋时分长沙橘子洲头的美丽壮阔的景色,不禁精神纷纷为之一振。这时教师又站出来带领学生深情朗诵了一遍《沁园春·雪》,在朗诵中进一步深化了诗词中的情感。之后教师提问学生:“《沁园春·雪》的上阕除了写景,还蕴含了什么?”学生都十分轻松就回答出了“融情于景,表达诗人雄心壮志、满腔热血的豪情”。之后这位教师又接着提问:“为何在那样的年代,作者还能有那样的情怀?”学生们又从下阕中找到了正确答案。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这位教师成功的丰富了诗词鉴赏的教学方式。在直观的体验中,这位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以精美的情景设计帮助学生轻松并完全得掌握了诗词的主旨,体会到了其中的意境。教学的效果可谓得到了最大化。

二、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诗词鉴赏时,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是最有利于领悟诗词的主旨和意境的。然而,传统的吟咏法教学方式,除非学生具备敏锐的审美感觉以及高度的艺术修养,或者拥有和作者相似的情感经历,否则难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是打通理解的桥梁,缺乏情感上的触摸,无疑会阻碍到学生对于诗词中心的把握。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雄伟,是宋代文豪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之作,在如惊涛骇浪的雄浑气势中却抒发了作者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感慨。不少学生在初读这首词时,都能很从语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豪放气势,可是却极少有学生能抓住最后那两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主旨。最后问他们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往往都只能答出“借景抒情,咏史抒情”。可是抒的是什么情?却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来。

某位教师在进行这首词的教学时,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了两段历史人物事迹的视频。一是周瑜的,讲述他年轻时英姿勃发,风流帅气的历史事迹,同时还配上了激昂的音乐。另一个则是苏轼的,讲述他胸怀抱负却屡遭挫折的经历,并给配上了低沉的音乐。在这样的氛围渲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将情感更多的转向了年少有为的周瑜身上,而对于苏轼的经历则抱以无奈的情绪。教师通过这两人生平的对比,突显了苏轼的人生不如意。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情境,对苏轼的遭遇产生了同情,这就引发出了一定的感情共鸣。而当教师再度问道最后两句的主旨时,不少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苏轼羡慕周瑜”这样的答案。虽然这样的答案还不是很完美,但无疑已经足够说明学生在把握诗词的主旨上进了一大步。

三、发展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的构建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情景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固然和教师的设计密不可分,但是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古诗词中往往不乏对于当时情景的描写。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自己的主旨和意境融入其中,才有了传诵至今的这些优美诗词。而学生在鉴赏时,如果不能以丰富的想象和灵巧的思维去加以体会,就难以真正做到对古诗词的理解。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开篇第一句先是简单描写了长江壮丽的景色,紧接着第二句便穿越历史,写到了“三国周郎赤壁”。诗人的想象力在此可见一斑。学生在鉴赏诗句时,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难以在内心中构建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情景,也就无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因此,没有想象力,没有灵活的思维能力,鉴赏古诗词就无从说起。总 结:

情境情感教学模式不仅能以景激情,唤出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参考文献:

[1]潘蓓.经典古诗词教学与中职生道德情感教育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02)

[2]徐健林.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意识和文学情趣的培养[J].论点,2011(05)[3]尹玉玲.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教资料(下旬刊),2012(03)

第二篇:中职实践教学模式分析与探讨

中职实践教学模式分析与探讨

实践教学模式,即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中职教学进程的方式。它为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选择路径和操作方法,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选择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意味着选择了相应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开发方法,意味着带来相应的学习体系和施教取向。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绩效,而且影响着实习设备的配置和布局,影响着中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形成以及发展和改革的走向。

一、中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种主要形态 1.“学工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学工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一般教学进程是:新生到校后,第一学期先到企业实习,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并让学生在不同的技术岗位上进行实习,转换角色,树立企业人意识,让新生知道企业需要哪些知识技能自己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第二、四、五学期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第三学期又到企业进行全顶岗的生产实践;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如此循环交替,使学生熟悉企业,感知企业氛围,尽快认知未来专业岗位群,进入专业学习角色,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与企业需要之间的无缝对接。这种模式的特点是(1)学生先参加企业实践,后在学校学习,再返回实践,完全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所有环节都全程参与,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提供后援和保证;(3)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和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紧迫感;(4)具有企业和学校两个不同的教学场所.两种不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加强和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实力。

2.“学做合一”实践教学模式。学做合一是一种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一思一习一行”相统一的过程,强调“习行”的重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说学做”合一。美国的全国教育组织联合会曾推出一项十年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从实践中学习,即“边干边学”,并认为“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革命,对今后美国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学做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符合教育规律,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极高的世界认同度。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深刻认知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提出了“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职教新理念,首创了“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他们把课堂设在车间,或者说课堂按车间的要求布设。课堂就设在车间的一隅.摆上几十张桌凳,挂一方黑板,其设备也是企业捐赠的一流的设备。教师和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有时先讲后做,有时先做后讲,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应当说这种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和中职教育的最佳模式。

3.“2+1”(或“1.5+0.5”)实践教学模式。“2+1”模式的内涵是,三年的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2+1”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2+1”实践教学模式与“学工交替”实践教学模式相比有着相同之处。一是它们都是与企业紧密合作性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二是它们都具有零距离、深层次、契约化、双主体的实践教学特色;三是它们都是同样依托企业,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育人环境.作为中职人力资源培训的又一平台。四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实践教学主体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其他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同之处在于:“)在企业的时间分配不同。“学工交替”是一、三、六三个学期相间隔到企业实践实习,“2+1”是第三学年整个在企业实践实习,前者时间切分的较为零散,后者时间较为集中和统一;(2)学习主体实习的目的不同。“学工交替”第一学期主要是感性体验,转换角色,树立企业人意识,为专业理论学习作好准备,第三学期是引证深化知识、巩固所学.第六学期主要是顶岗操作,为就业做好直接准备。“2+1”模式则主要是利用一年的整体时间,使学生由理论到实践,获得一个全面的转化和提升,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根本转变;(3)学生实习时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不同。两种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长短不同.因而带入企业实习岗位的背景和经验也有很大差别,实习的目的和效果也不会完全一样。

4.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相应的模块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构筑与职业和技能两个系列相融合、符合实践教学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其实施的步骤和程序是,(1)明确技能目标。根据岗位技能需要采用反求逆推之法.推出并确定学生从事某一岗位的应知、应会的内容,这是职业技能、教学目标定位。(2)分解教学模块。学生需掌握的应知、应会的内容很多,不能笼统地“一锅烩”,应将复杂的知识内容作模块化处理和描述,将其分解成单纯的、可分割、易操作模块,形成较为单纯的、便于传导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如微机组装和维修课程,可将其分解成硬件组装、软件程序安装、故障排除三个教学目标明确的模块。(3)实施模块教学。模块分解完成后,教师再根据模块教学需要,确定每个模块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内容等,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实施。一个模块学完了,就进行检测验收,然后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掌握全部应知、应会的内容。模块化教学的目标是技能习得,即一个完整的模块应以习得一种技能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理论知识的教授和传递只起辅助和服务作用。模块化教学的难点是分解课程内容,确定应知、应会的内容.并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重新组合成模块。重点是放在核心技能的培养上。模块教学的原则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模块教学的优点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上化繁为简,各个击破,确保教学质量。教学的本质上,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因而是一种优化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实践教学模式。

5.产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厂校合一、产教结合的模式.是校企合作订单教育的一种新路子和新突破。它实现了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根本变革。那是将教学、实验、生产融为一体,学习、实训、就业一条龙的流畅链接和零距离的融合。学生在校学习既是学院的学生,又是工厂的工人,而且教学、实验、生产用的设备配套到位,学生学习、实训、生产、就业环环相扣,没有任何障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教学与生产合一,教学直接服务于生产,生产岗位直接产出效益的产教结合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和生产无缝对接,是高职实践教学最优化的方向性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敏孚集团的合作办学就采取了这种模式。

二、中职实践教学模式发展的走向探讨

1、实践教学模式呈多样化趋势。实践教学模式是依赖于实践教学主体不断总结、探索和建构的,它没有固定的样态,是难以统属的。一方面,学校不同、条件不同、特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文化背景和优势不同,主体经验和个性不同.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另一方面,任何教学都是个性化的、教无定法。所以从理论上说,实践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没有边界的概念。每一种模式都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特点,是具有自身意义和价值的多样化的存在。从实践上看,虽然我国中职实践教学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找到了一些教学收效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但与蓬勃发展的中职教育相比,实践教学模式的样态还比较单一,数量还很不够,选择的余地不大.还不能适应中职教育整体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还要以增量创新为主导,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数量上进行积极扩充;努力建设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模式库或工具箱”,为实践教学提供方法论的支持。因此中职实践教学模式上的多样化将成为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和建构的必然走向。

2.实践教学模式运用上呈适用化走向。一是实践教学模式不是为了空洞的思辨,而是为了让人们去把握和运用,为实践教学提供一种可供模仿、示范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技能和技巧,让老师们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只有适用性的模式才能达成这一目的。否则无论什么模式都将成为被否定的对象。俗话说:“适用的就是最好的”。适用永远是衡量模式价值效用的第一标准。适用就是切合自身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就是具有“开锁效应”特制的钥匙。二是适用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总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揭示了教学规律,比较接近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而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操作。三是只有适用性的模式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目的性建构,才适应中职教育因用而学、因需而学,因技能而学的目标取向。四是只有适用性的教学模式才是学生可接受的,才能防范模式运用的错位和低效,取得良好教学绩效;才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传之久远。离开了适用这一衡量准则和前提,就无法判定模式的好坏,也无法选择和运用。因而追求模式的具体适用,必然会成为模式建构的价值取向。

3.实践教学模式效果上呈优效化走向。实践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规律与方法的中介,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一个便于操作依循的先验的结构,一个能够帮助和指导课程实践的方法论平台,其目的是用来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因而优效化永远是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终极追求和必然走向。如果不能达成这一目的,模式建构的意义和价值就将大打折扣。优化的教学效果必须靠优化的教学模式予以保证。这样的模式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它应该是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2)它应该是集合和萃取了世界职教模式成功经验、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3)它应该是“百花齐放”,开放、多元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下实践教学的选择需要。(4)它应该是渐进发展、不断完善的“模式群”或方法的集合体。(5)它应该是每一个学校自主探索的、切合学校实际的、具有适应性、创新性的行之有效的模式。(6)它应该是与实践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相吻合.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伴生,与企业的生产需要相对接的教学操作系统。实践教学模式只有以此为建构准则,才能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范式模型,才能行之久远,用之优效。

作者简介:崔远定,男,江西萍乡人,1974年8月生,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萍乡矿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机械工程系讲师。

第三篇: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初探(教学论文)内容提要: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职语文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161”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使学生活学学活乐学,加强学生的语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把课堂延展到课外,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模式 中职 “161” 合作探究 能力 综合素质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鉴于此,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采用“161”语文教改模式。

一、概述

“161”教学模式由三大基本框架构成,其中“6”为基本中心教学单元,包括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板书小结、双向质疑等环节。两个“1”则相对独立,前一个“1”是课前的个人展示单元,后一个“1”为语文活动课单元。

二、体例

(一)个人展示单元——亮出自我

通过课前的1~3分钟,以学生上台读名篇佳作,讲成语故事,述哲理寓言,评新闻时事,做即兴演讲等形式进行。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而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基础较差,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在校的2~3年时间即将踏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因此,让学生进行个人展示,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展示出自我风采,为将来更好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演讲环节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表情、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同时一次演讲完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演讲,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当然首先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再对某些不足轻松、诙谐地点评出来,并辅之以示范。

(二)基本教学单元——锻炼自我(此过程是本教学模式的重点和核心)1.激趣导入: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分钟左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悬疑导入法等。此举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2.整体感知:文章首先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性的宏观把握。通过对文章的总体性的初步认识与把握,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此环节教师可进行以下教学内容: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重难音形义过关、文章结构探析、总体大意把握、理清文章思路等。方式上可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答案等。答题形式上可有个人、小组、全班齐答等多种不同的回答方式。此环节为下一步进行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

知识基础。

3.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教师)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极重要任务,是保护青少年心中明快的理智之火,不使它熄灭”。“合作探究”是教改的中心和灵魂所在,也是区别与传统教学的根本。通过合作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充满发现、探究的乐趣。合作探究问题的提出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对本课的疑惑,比如现代文中对哪些句子不理解,文言文中哪个词语哪句话读不懂等,这些问题先以小组内部交流消化的方式进行,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全班共同商议解决;二是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本组观点,师生共享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明确、补充,必要时进一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化与延伸。另外,此环节中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题目设置上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便于拓展学生思维。本环节的关键词是“互动”,采取小组内部合作的方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要注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切忌不可事无巨细、越俎代庖。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尤为重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提升、讲解在任何教学模式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知识力量、思想深度、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4.拓展延伸: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拓展延伸便是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破“课文”的限制,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如:在注重新旧知识的知识迁移;注重由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注重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课文与中职学生实际的联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品味更多、收获更多,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关注他人,关注世态人生、体会人间百味,以达到“功在课内、利在长远”的目的。如学习《城市的文物与文化》一文时,在分析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观点后,可以用一系列图片展示洛阳的风物、民居、鼓楼、老城的胡同,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讨论我们洛阳的城市建设,思考我们在文化保护上还有哪些不足,我们在思想应该做哪些转变,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受到充分的感染,从而认识到文化保护的必然性,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并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洛阳的情感。

5.板书小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让学习者尽快回忆,尽快重复感受所学知识,有利于记忆的形成。板书小结环节由学生、老师分别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重点。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结展示于黑板上,以此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随后也应对文章进行总结性概括,再次点出本课的知识要点,进一步加深学生记忆。小结力求简洁明了、系统概括,重点突出;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作诗、作画、书画并行,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以word文档或幻灯片的方式展示。

6.双向质疑:质疑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双向质疑”包括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和学生向老师的质疑两个步骤。一是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即教师以提问、习题等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对课文中的重点文段、精彩段落进行1~3分钟的限时强化训练;二是学生向老师的质疑是让学生学完本文后针对本文内容和相关观点自主发问,教师答疑,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其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活动课单元——提升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理想的语文课应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可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语文活动课,构建开放式课堂,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等灵活挑选运用展开活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如: 1、竞赛型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格言警句大家背、寓言新编、辩论会、课本剧表演赛等。2、表演型

课本剧表演、自创寓言故事表演、小品剧表演等。以表演的形式,把冰冷、单调的书本变得鲜活可感,一方面能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人文素养。如学习了《项链》、《警察和赞美诗》、《茶馆》等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课本剧,不同学生的特质都可以得以展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管理水平、表演才能、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3、辩论和讨论型

“辩论出智慧”,在语文活动课上可以常开展一些小型的辩论会和讨论会。议题可以针对课本中的某种观点、时事话题、学生生活等。如学习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后,展开“职业人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的大讨论。再如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展开“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的辩论。

4、文学赏析型

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可以适时开设一些赏析型的活动课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精神。一方面安排学生进行相关文学欣赏,如相关影视剧欣赏、名家名著阅读、名人传记阅读等,学生可以写出报告、进行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针对内容,适时对相关部分进行补充、深化和评点。

5、综合型 综合型即把竞赛、表演、调查等各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如开展《传统节日》、《河洛历史》、《职场人生》等语文综合活动课。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职语文“161”教学模式并非是每篇课文都必须使用全部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掌握及实际需要程度灵活选用,顺序也可以随机调整。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成为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引导者。把语文的课堂变成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融合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健全人格的素养,充实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为专业教学支撑和服务,培养学生能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内涵,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参考书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杜殿坤编译: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成功教育》 2008年08期

4.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06期

5.潘仲全:《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年09期

6.赵秀兰:《“参与型”课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01期

第四篇:中职语文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中职语文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普通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诵读教学,还加强了古诗词的分析与美学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本文主要提出提高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供广大同行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粹,是无数前辈先贤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古诗词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被无数人传颂,但是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知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以致无法充分了解古诗词中的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针对这一现状,寻求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中职学生语文古诗词知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将被动的古诗词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1开展语文教学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中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可以更多地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古诗词教学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设计一段新颖、有趣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古诗词教学活动。例如,在进行一场语文教学实践时,因为即将开展的古诗词教学主题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就在活动中穿插英雄的概念,让学生自由地讨论。有些学生喜欢忠肝义胆、武艺超群的常山赵子龙,有些学生喜欢义薄云天、神威奋武的关云长,有些学生喜欢年轻有为、足智多谋的周公瑾。待学生讨论结束,笔者提问:看来大家都有喜欢的三国英雄,那么大家知道苏轼最喜欢的三国英雄是哪位么?随即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开始讲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知识背景。通过这次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要用心发掘学生感兴趣的领域,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古诗词水平的提高。

2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有的语文教师与音乐教师联手,为古诗词谱曲,然后让学生吟唱,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在《春江花月夜》一课教学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春江花月夜》一词的曲子,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音乐的引领下进入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中,充分了解该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景之下创造了如此优美的诗词。这样,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再如,在《武陵春》一课教学的时候,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笔者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配合表演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加强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培养其语感,让其接受感情的熏陶,对加强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单纯地依靠语文教育工作者逐字逐句地分析与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地借助朗读培养语感,让其在反复的诵读之中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在学生基本掌握古诗词的表层意义之后,可以让其合作朗读,让学生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明白作者每一句诗词是表达哪种含义,蕴含了作者哪种情感,使学生深刻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感情基调等,然后教师再进行背景介绍,详细地阐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与遭遇。诗词作为诗人感情的真实表达,与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经历遭遇息息相关。学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之后,角色互换后就会充分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更容易掌握诗词的核心,理解诗词内容。

参考文献:

[1]蒋莉青.以画学诗――中职语文古诗词新教学方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7).[2]高孝华.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浅谈中职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2(15).

第五篇:“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卫生学校张民生

摘要:针对如何解决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行脱节”这一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难题,更加有效的开展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改变传统德育模式,进行德育理论教育、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德育实践教育和德育校外教育“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社会培养出“知行统一”高素质的中职毕业生,真正实现学生与社会同步、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四位一体 当前,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与飞速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挑战,学生的“知行脱节”的问题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达到“知行统一”,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针对以上问题,我校进行了基于大德育观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即德育理论教育、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德育实践教育和德育校外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力求德育理论教育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为社会培养出“知行统一”高素质的中职毕业生,真正实现学生与社会同步、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

一、中职学生“知行脱节”现象的成因

(一)传统德育目标缺乏感召力

以往我们提出的德育目标概括性很强,“四有新人”、“共产主义接班人”。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怎样培养“四有新人”,具体有哪些步骤、如何进行操作等等都是不明确的未知数。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目标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更不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实际效用不大。因此德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实施,目标具体化,操作性强,才能提高德育效果。

(二)传统德育内容单调僵化 我国实施的是“大德育”,德育内容广泛,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等诸方面原因,“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德育的主旋律,因此我国的德育内容更多的是共产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却很少注重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当然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分不开的,在德育界,一直是“重大家、轻个人”,从而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与失衡。

(三)传统德育方法单一

以往德育着重停留在道德认知阶段,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更强调的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很大程度上,把德育课作为一门知识课程来传授,所采用的手段也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都懂得了“我应该如何去做?”而事实上有没有去做,谁也不知道!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中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性,很大程度是由于道德教育的失败所造成的,因为这种道德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四)传统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教育的成功有其特定的衡量标准,如数学这门学科,只要学生通过了学期考试的最低分数线,就可以认为“该学生的数学成绩合格了”。而德育,经过一学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该如何去评判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准呢?假设有两名学生:A学生的德育书面考试是满分;B同学考试得了六十分。从分数上看,德育工作在A身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事实也许是:A学生回家后,连地都懒得扫一下;而B同学一回家就知道帮妈妈洗碗,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认为德育在A身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吗?

二、“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就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模式,对此我校提出了“四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的架构,以提高德育的实效。其中要求德育理论教育转变思路,创新方法、提高实效,真正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努力做到“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德育实践教育要通过养成教育、体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德育校外教育要通过家庭、数字网络与社会德育的平台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以此实现“四位一体”、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德育合力。

(一)德育理论教育

德育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我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始终放在转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淡漠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为建立传授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重点、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德育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充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未来职业要求,探索知识呈现与生活体验的统一、课堂价值与学生成长的统一、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统一的教学改革,努力使学生达到“得知于课堂,践行于生活,悟道于人生”,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

1.树立“知、行、德、能”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实践中我校德育教学始终坚持“行业引领,能力本位、情感体验,个性发展”的德育理论课教学总体思路。改变课程设置,在确保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德育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人际沟通》和《医护生职业礼仪》纳入德育课堂教学计划,并编写了具有鲜明医药卫生职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医护生职业礼仪》。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之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实践中注意改变过去着力于知识的科学、系统、完整性而忽略知识应用的弊端,淡化知识的系统性与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在提供在学生提供走上未来岗位所必备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关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改革后的课程设置与调整后教学内容,更好的考虑到了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今后的自我发展及将从事的岗位需求,每门课程之间呈递进关系,体现较好的衔接性。

2.建立“思、动、活、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课程、年级、专业开展不同的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活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运用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表演式学习和批判型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实践调查、参观考察、情景表演中学习、体会、感悟相关理论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拓展所学知识。

四是创立“教、学、做、考”相衔接的评价体系。德育课考核评价方法的特殊性是由德育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所决定的,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促成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践行良好道德行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结合各门德育课程的具体情况,德育课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点掌握几方面出发,形成了一套集“态度、知识、能力”为一体的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课堂评价体系,其中不同的课程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测评点,对学生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建立全面衡量学生的测评体系,旨在探索学生学习效果检验制度的改革,也期望建立一种教学绩效评价及教学质量标准的导向。当学生在学习之初便明确自己本门课程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并根据考核范围及方法、评分标准及要求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规则意识。

(二)德育课堂渗透

各门课程的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门课程中,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教师,让每门课程都成为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方式。积极开展教学中的课堂德育渗透,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者”的目标,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

1.教师树立“三观”是德育课堂渗透的前提 一是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即要明确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职业教育的目的决不是为了产生多少“高分生”,而是为服务现代化建设满足社会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此,每位教师都要明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决不仅仅是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科老师的责任,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所抱的态度和期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之间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态度,都会影响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给予学生适度的期待,对于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和个人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三是树立终身的学习观。“要给学生一缕阳光,教师要先成为一个太阳”。这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授课要求,如何在教会本门课程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政策理论、道德法规、美学心理、礼仪社交等涉及面广泛的综合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成为所授课程的“行家”,而且成为知晓各种德育知识的“杂家”。实现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事实上,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2.无痕渗透是课堂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

德育渗透,不是外加德育内容,而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对学生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中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德育渗透为手段,做到“教案中有踪迹,渗透中无痕迹”,努力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专业知识中蕴涵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渗透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

一是狠抓德育渗透的备课。课堂德育渗透应该是有序、渐进、系统的德育过程。结合课程特点,按照学校德育工作整体实施方案,在统筹各年级、各专业、各门课程德育渗透的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制定本门课程德育渗透方案,并将其体现在教师每堂课的教案之中,用以指导教学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了德育特色教案的展评活动,在激励与交流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和技巧,使课堂德育渗透向着渗透目标具体化,渗透内容生动化,渗透方法多样化,渗透切入点自然化的目标迈进。

二是努力提高教师开展课堂德育渗透的能力。做到“润物于无声”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内容,在全面把握课程主旨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内核,找到理论、技能知识点与德育知识的结合点,做到将德育渗透点和课程知识内容的有机结合、自然过渡和融会贯通,使课堂的德育渗透了无痕迹,却效果显著。学校通过举办德育渗透研讨课、公开课,发挥推动探索和示范引领的作用。通过将课堂德育渗透的实施与效果纳入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重要依据之一,强有力地保障了将德育渗透落实在教师的课堂行为中。

三是创造课堂德育渗透的条件。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下,努力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编写了内容覆盖理想信念、自信励志、敬业乐业、爱心诚信、行为养成、沟通合作和遵纪守法多方面的《德育渗透案例集》,为教师实施课堂德育渗透提供了素材。

(三)德育实践教育

德育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容易在主体心中产生共鸣,才能有感悟、体会、想法,感知到真善美,体会假恶丑,只有坚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才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只有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去活动,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锤炼思想,陶冶情操。中职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养成教育、体验教育两方面来进行。

1.通过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一是强化行为规范。根据职业要求明确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为日后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实践中学校制定《学生校园一日行为规范》,从仪容仪表、一言一行到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做出明确要求,使学生能够学有标准,做有内容。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行为训练、行为矫正、检查评比和文明礼仪展示、表彰等活动,使我校学生精神面貌,文明礼仪行为均有了可喜的进步。

二是自我养成教育。学校组织编写了《学会做人的阶梯——好习惯是你人生的财富》一书,作为学生自学德育教材,要求学生要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行为养成意识,努力加强文明行为养成。三是德育达标考核。学校规定学生在每学年末以逐一面试、实际操作演示的形式接受文明礼仪、思想品德、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达标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德育综合考评成绩。严格把关,以考核促进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以考核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确保德育达标考核工作的持续开展,学校通过德育考评师的培训和资格考试,不仅为学生德育达标考核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对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通过体验教育,实现全面受益。

一是开展主题教育,围绕中心,体现层次。实践中根据学校德育整体实施方案,围绕中心任务,按照年级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如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讲文明、讲礼仪、弃陋习、建和谐”等一系列主题教育,通过文明礼仪风采大赛、校园“微笑天使”评选、主题班会设计大赛和奥运形象大使桑兰进校园等形式新颖的活动使主题教育有声有色。为规范主题教育,学校组织编写了《学会做人的阶梯——学生德育主题活动方案》一书,为师生提供开展主题教育提供帮助与指导。

二是开展素质教育课,强化体验,提高素质。学校开设了各类社团和活动课40余个,如舞蹈、手工编织、空竹、花样踢毽、花样跳绳、轮滑、书法、绘画、中国茶艺、插花艺术、历史知识与评书赏析、话剧欣赏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对学生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和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有效教育,激发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素质教育活动中不断感受、不断领悟、不断内化、不断提升,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是开展劳动实践课,体验劳动,增强意识。学校从实际出发,每周安排全体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对教室、实验室及环境的安全与卫生进行责任区划分,责任到班,落实到人;利用教学楼翻修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建设等,使同学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体验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也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劳动实践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了劳动能力,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优良的校园环境,需要师生共建,学生不应仅仅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享用者,还应该是美好校园的建设者与维护者。

四是开展岗位实践活动,体验岗位,了解社会。每逢寒暑假专业学科组织学生到本专业相关岗位进行岗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岗位的责任和社会的要求。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对行业和岗位的认知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敬业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了努力成才愿望。

五是开展竞赛活动,体验竞争,感受成功。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各种文体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展现才华的舞台,激发了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才干,感悟到是非荣辱,体验出自身的价值与成长的快乐。

(四)德育校外教育

道德教育因其自身具有的长期性、实践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校外德育的依赖性,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可以从家庭、网络和社会三个方面开展德育校外教育。1.校外家庭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家庭教育相接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家校合作机制。以家长委员会、校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专业学科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问题学生家长会等不同层次,采取家长辅导学校、家长信、家校协议书、现场会、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家访和网络等形式凝聚教育力量,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此外,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建立“学生家校联系手册”与“德育家庭考评制度”,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参与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德育综合表现,利用“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与学生家长商讨和改进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取得学校和家庭道德工作的一致性。2.校外网络德育。

21世纪是网络支撑的世纪。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应该趋利弊害,建设学校网络德育平台,使网络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以各种形式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之中,将网络为我所用,发挥出网络育人的功效。一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二是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队伍。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网络德育平台。不仅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反映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且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建立电子刊物和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利用班级论坛;班级QQ群;教师博客;网络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形成师生、生生良性互动平台,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引导,强化育人效果。3.校外社会教育

社会是开展德育工作,检验德育效果的大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倡导、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与社会公益机构或相关社区取得联系,以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为载体,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通过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同学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关爱、学会奉献,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通过近年来“四位一体”德育模式在我校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德育工作取成了显著成效,学生整体素质得以不断提高,毕业生整体质量明显上升,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下载诗画一体,中职语文古诗词情境情感教学模式实践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画一体,中职语文古诗词情境情感教学模式实践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让“情境教学”流光溢彩 灰墩中心小学 史静 摘 要:实施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巧妙地创设情境教学,将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

    关于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情境教学研究综述 姓名:王 旗 专业:汉 语 言 文 学 班级:11 级 (2) 班 学号:1102010234 作业一:研究目的近年来,对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尤其是语文课......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情景教学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实施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内容、依据、模式特......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比较特殊的一块,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学个性愈来愈鲜明,优势愈来愈趋于明显,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综合......

    语文情境教学的有效实践

    语文情境教学的有效实践 摘 要: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提出后,因其不仅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且更有利于教师授课中的实际操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如何形......

    西部地区中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

    西部地区中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 【摘 要】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也处于弱势地位,职业教育如何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起助推作用,这是一个难题。结合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先......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2012.4)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就业的岗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各大中型私立幼儿园、社区幼教机构等单位。用人单位对他们......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所写的角色达到情感共鸣;借助语言的表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达成共鸣;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