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小学语文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的评课 (崔峦讲话)
全国小学语文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的评课(崔峦讲话)
各位代表,各位老师,全国小语会希望大家在观摩和研讨的时候,对以下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进行深入的思考.1.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前七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承继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要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改革本身包括继承.改革弊端需要勇气,继承好的传统同样需要勇气.譬如,对知识的看法.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我们要在思想上十分明确,知识是必需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知识要不断地除旧布新,要学最必须的,先进的知识.拿语文课程来说,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知识以及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怎样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的知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等所必需的新知识,都应进入语文课程和教学之中.知识的获得,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甚至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语文课改倡导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以往的语文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育者,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就是服务.因此,对目前并不少见的角色错位的教学,突出教师“自我”,追求形式翻新的教学,甚至是以作秀来吸引眼球,用噱头博得掌声的教学,要有分辨能力,不仅不要效仿,而且要敢于说“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薄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学生是幼苗,需要知识甘霖的滋润;学生更是火炬,需要教学智慧的点燃.”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点燃学生心头的智慧之火,使他们爱语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导读,导思,导练,使他们爱学语文,并逐渐会学语文,学会做人.这就要培植每个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要千方百计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力和潜力,期待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是学好语文不竭的动力.这就要加强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与指导.譬如阅读教学,怎样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怎样在学生每次读书,实践之前把要求提得明确,恰当怎样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读,议教师怎样在指导学生读议的过程中,通过点拨,示范,讲解等进行指导怎样围绕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练习和适度拓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就能做到凭直觉和自动化,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就要探索不同课型,不同课文基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拿阅读教学来说,“整体——部分——整体”是不是最基本的教学过程先是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困惑.再是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接下来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的写法.最后,是适度拓展.如,开展相关阅读,进行灵活多样的小练笔.我们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又要针对不同课型,不同课文,探索简约,有效的教学模式.我们鼓励,提倡在相互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形成有个性色彩的教学模式.有专家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导学的艺术×人格魅力.我们衷心希望,在这次观摩活动中上课的34位青年教师,用成功的,真实,朴实,扎实的,又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学,给大家许多有益的启示;衷心希望每位老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课程改革一同成长.
第二篇:崔峦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讲话
崔峦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讲话
2012年11月15日,在福建厦门隆重召开,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同志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该讲话内容将对下一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及发展趋势起到积极地引领作用。为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提升语文课改意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的适应性,现将讲话录音整理如下:
本次活动研讨的重点是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
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学习目标,要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
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就是在低年级教学中落实课标提出的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中高年级也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还要重视学词,加强词语的理解、辨析、积累、运用。识字教学要教给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以及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要大力加强写字的指导与练习,中国人一定要写好中国字。各年级要狠抓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的培养,直到习惯成自然。识字、写字、学词是贯彻整个小学阶段最基本重要的任务,一定要夯实这一语文学习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加强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中高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要大力改进字词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汇,发展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
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语言实践不可。在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要过于强势,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提出困惑和问题。要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用有效的导和引促成阅读教学的高质量,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
以上四点既是本次上课的要求、评课的标准,也是今后一段时间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改进的重点。另外借这个机会也向老师们提出一点建议,那就是要把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的份内职责。老师们,用教科书教阅读,有不小的改革空间,但毕竟是有限的,而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建议课堂教学、儿童阅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曾撰文说:学生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阅读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完善人格。我希望每位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还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要千方百计把儿童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激励挤进课堂,抓出实效。如果课堂教学、儿童这两手长抓不懈,语文的教学前程似锦,学生的发展前程似锦,祖国的未来前程似锦。
第三篇:全国小学语文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的发言
全国小学语文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的发言
受全国小语会的委托,对本会场的8节高段阅读课作点评。和大家一样,刚刚欣赏完精彩的课堂,来不及系统地整理和消化,只好把写在教案边上的感想和大家共享。大家认为说得对的地方,那是受全国小语会多年教育的结果;大家认为说错了的地方,那肯定是本人理解上有偏差。再次声明,我的发言只代表本人的观点,不代表评委们的集体意见,也不代表全国小语会的意见。为了节省时间,我采取“偷懒”的办法:每节课说一个亮点,说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这不是对这8节课的全面评价,仅供各位参考。
1.辽宁李文:《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
亮点:比较好地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迪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如“越来越”一句的品味)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笛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总之,这些感悟都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讨论:在本节课引入拓展文章《父爱,在拐弯处》,时机似乎早了一点。这篇文章是从“父爱特点”的角度与课文构成联系,冲淡了课文主题的多元性和深刻性。另外,为了阅读这个拓展材料,老师只能把前面的两个环节([1]让我们从头再来读一次课文,想想你有哪些新的感受,新的收获?[2]读课文,想想你喜欢课文什么地方?为什么?)匆匆走过,使学生失去从局部感悟再次回到整体理解的机会,有点得不偿失。
2.陕西温侠:《军神》
亮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老师在教学中,以沃克对刘伯承的态度变化为主线,以“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为问题情境,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讨论,领悟刘伯承的勇敢、坚强、镇静性格。
讨论:可惜这节课没有围绕一个大问题将研究性学习进行到底。老师似乎不太放心学生,生怕学生出错,于是先给他们提供了回答问题的唯一思路:按事件发展顺序理解和领悟,还提了十几个小问题,使整节课处于肢解状态。假如先放开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教师在小组讨论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那么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训练,对刘伯承的军人性格和超凡意志力的理解会更加立体、全面。
3.云南吴克伟:《蟋蟀的住宅》
亮点:教师抓住几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整个课老师上得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学生知道了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用数据、打比方等),初步领悟到蟋蟀的耐心、勤奋、一丝不苟等特点。课上到最后,老师把一本《昆虫记》送给同学们,显示了对学生的真诚态度。我们不是提倡上公开课的教师都自己掏腰包买书送学生,而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不欺骗学生,不要随便许下永远不打算兑现的承诺。
讨论:这是一篇很有情趣的文章,课文与其说是在写蟋蟀的住宅,不如说是在写蟋蟀的可爱的性格,写像蟋蟀一样的人——勤劳,智慧,会工作,会享受。课文作者仿佛是蟋蟀的好朋友,对蟋蟀充满了赞美和欣赏,这是这篇课文的人文性所在。老师在这点上体会不够深,挖掘不到位,因此课堂上就少了一点情致和趣味。另外,有6大类18个小项目的《课堂评价表》,很费师生时间,作用却不大,建议不用。
4.江苏强洪权:《船长》
亮点:这是一节掌声雷动的好课。教师以自己高超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情感,表现危机到来时的紧迫和危险。尤其是朗读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等人的对话这一段,充分表现了船长的威严、镇静、果断、忘我的性格和品质,以及船员的训练有素、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学生和观众都受到深深的感染。
讨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默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文内涵,提高阅读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但已经不是重点,因为这时候朗读已经自动化,成了阅读教学的一种训练手段。到了高年级,仍满足于学生读好课文、获得零星的感悟,是远远不够的。这节课如能适当增加一些语言转换训练和开放式质疑问难的环节,就是一节比较理想的高段阅读课。
5.河南张贵民:《军神》亮点: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好,板块合理,环节清晰。每个环节做到预设和生成相统一,教学目标、学情预测、指导策略都十分明确。教师试图围绕“为什么刘伯承被称为军神”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朗读指导比较到位,背景资料补充恰当有效。
讨论:很可惜,张老师似乎没有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当学生提出这节课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后,老师不是让学生自主寻找信息,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多数时候是让学生用朗读课文片断代替理解和感悟。学生没有进行深度的思维,也没有时间把读书所得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要读书、研究、感悟,二要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表达,两者缺一不可。
6.香港陈碧琪:《论反省》
亮点:运用CIPP 模式设计教学流程,科学,合理。每个环节有目的、有教学策略、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学效果检测方法,非常容易操作。教学设计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从理解到运用层层推进,在整体理解中,感悟写作方法,体会词语意思。以写促读,通过运用进一步理解课文。
讨论:陈老师的教学风格自然、质朴、随意,使我们想起了参加广西赛课的黄锦燕。然而,为什么这么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那么令人满意呢?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祖国大陆的语文教材中很少这样“理性”和“刚性”的课文,大陆学生缺少议论文的阅读经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显得过多过难,学生学起来难度很大。时间允许的话,有些环节可以处理得更扎实一些。如,关于吃火锅的议论。学生提出了好多自己的看法,稍加整理便是一篇不错的说理文章:提出论题(来重庆不吃火锅是你的遗憾),解释论点(吃火锅能去潮湿;辣的味道帮助吃饭吃得快;吃火锅还能联络感情),加强论点(吃火锅还造就了重庆美女的泼辣性格),重申观点(火锅好吃,不能不吃,但不能多吃)。假使学生看了他们自己合作写的论文《论重庆火锅》,再读《论反省》,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7.广东刘晓伟《两小儿辩日》
亮点: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讨论:古文教学类似于古诗,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这节课除了读书外,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因此第一、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文中“问其故”“不能决”“孰为汝多知乎”这些词句所有学生都明白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不全面,不确切,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和引导。
8.西藏陈萨荣:《十里长街送总理》
亮点:课文内容离学生太远,课文中的强烈情感现代学生很难体会。选这样的课文来上观摩课,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教师上得很努力,在传统意义上应该说是一节不错的课。
讨论:情感型的课文除了让学生体会情感,是否还要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教师是否应该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媒体(哀乐、录像等)应用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9.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
所有的阅读课,从低段到高段,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可是,很多老师在训练朗读时候,经常不顾课文的整体情感基调,把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独立出来,要学生读出这样那样的感情,给学生以错误的朗读指导。请听以下教师给学生发的指令:
(1)你能带着美丽的春天的感觉读读“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吗?(应该读出“伤感”)
(2)你能用朗读把神州5号在碧空中画出美丽图画表现出来吗?(应该读出“自豪感”“幸福感”)
(3)“克利亚就这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你能读出“静静”的感觉吗?你能不能读得再轻一点?(应该读出“无聊”“无奈”的感觉)
(4)你能带着坐船、赏桥、听故事的感觉读这段话吗?(应该读出“愉悦”“怀念”的情感)
(5)谁有本领通过朗读送我们“进入梦乡”?(应该读出“恬静”“怀旧”的情感)
(6)你能把丹顶鹤的嘴读得再长一些吗?(应该读出“喜爱”“赞美”的情感)
也许,我的体会也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有感情地朗读到底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是什么?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第四篇: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
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
作者:崔峦
时间:2006-11-23 阅读:78 次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经过太原赛区和武汉赛区的教学观摩,今天就要闭幕了。和以往历届教学观摩活动一样,现场观摩仅仅是活动的展示,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活动的过程:各省、市、自治区遴选做课教师的过程,就是各地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学会下属的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于7月31日至8月2日在贵州安顺召开的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及其接下来小语会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为此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作了准备。我们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赛课,具有理论先行、将研究贯穿活动始终的特点。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两会代表达成如下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代表们认为,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任的任。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代表们认为: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有代表提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有代表提出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两会”代表认为,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做课教师通过在贵阳会议上的研讨,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明确了要在教学观摩活动中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通过研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如下评课标准:
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二
10月10日至12日在太原赛区,11月10日至11月12日在武汉赛区,包括香港王清凤老师在内,共有65位青年教师上了阅读教学观摩课。课上得怎么样呢?现场和网上看课的广大教师,大多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观摩课正在向我们期望的阅读课回归,向家常课回归。有的老师在发出的手机短信中欣喜地说,看到了真正的常态下的精品课。也就是人人学得来、做得到的优质课,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看着好做不到的观赏课。这些课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因本人在武汉第二会场听课,举例的局限性在所难免,请予理解):
1.注重并且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课少了。
离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的课明显减少。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如《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更可喜的是,前一段语文学科的迷失与错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教学开始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字词教学得到加强,一些课做到根据课文本身的情况,正音(多音字、儿化音——《去年的树》归在一起练读)、析形(《盘古开天地》根据形声字多的特点,归类识记带“月、之、氵 ”的字)、解义。教学中老师们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有三位老师让学生在课上翻查字词典(读准“相片”的音,理解“瑞雪”“肃然起敬”);还有联系上下文,利用注释,借助简笔画(理解“井沿”),利用词素分析法(理解“德高望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既正确理解词语,又渗透了解词的方法。关键句、段的理解受到重视,不仅重视理解意思,而且重视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特点或作用(如,拟人、比喻、排比,总分的写法„„)
读书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课堂上重新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
说写训练引起重视。随文练笔已不少见,且有的用得恰当而有新意。如,《山中访友》,“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还有什么,你愿意和它打个招呼吗?(于是,和蚂蚁、蜜蜂、野花打起招呼,依照文章表达方式写话。)又如,《相片》,最后请学生代文中青年妇女写信,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习作训练。
2.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的课多了,目标迷失、内容失当的课少了。
以往有的课目标不明,特别是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明,以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文本教学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老师也难以完成;要么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此次不少课,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
3.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注重整合、简化的多了,繁琐复杂、叠床架屋的少了。
以往的教学设计,有的环节繁复,设问多多,搞得教师自己都迷失了,学生则被老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此次不少的课,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古诗教学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学法。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旅行家树》设计为两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感悟孔雀树的可爱,朗读,积累;第二板块,感悟旅行家树的可敬——一是给旅人以帮助,二是有很强的适应性,朗读,积累。《鼎湖山听泉》一课抓住白天听泉和入夜听泉两部分,注重聆听、辨识和品味,使学生入耳,入目,入心,读出情,悟得法,教学很有层次性。不少的课重视设计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的问题还是从学写的角度设计的。如,“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20世纪科技成就的?”“《花钟》的作者是怎么写出各种花的开放的?”
4、教法灵活、简便,善用媒体的多了,不加选择过多地引进图文资料,甚至“课件满堂飞”的情况少了。
比如,《相片》一课,展示的抗日战争及老百姓苦难生活(良民证)的照片,为学生理解年轻妇女为什么给在前线的丈夫寄那样的照片,提供了背景资料;《花钟》将各种花的照片与文字结合呈现,体现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结合。
由于这几多几少,教学目标更清楚了,教学内容更集中了,教学过程、环节更简化了,教学方法更简便实用了,带来的明显效果是,教师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下来了,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多起来了。这就是加与减的辩证法。学生于是有了比较充裕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如,太原赛区西藏韩英老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老师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巴迪长大后,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怎样的认识?从交流的情况看,讨论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仅认识到巴迪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来自母亲的“鼓励”的力量和来自父亲“警告”的力量都是需要的,而且窥见到这两种力量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对儿子的爱,不少学生学得主动、从容,自读自悟惭成风气,画批注不再形同虚设;个性化解读在有的课上也有所体现。如,谈《去年的树》给自己的启示,有学生谈到对朋友要真诚,做人要讲诚信;有的学生讲要学习树的奉献精神;有的则说友谊是最美好的„„老师开始有暇关注学生的质疑与生成。课堂更加真实,更加原生态,也更加丰满了。因此,简单是使教学走向真实、丰满的有效策略。
三
阅读教学正在告别课改初期的困惑,正在走出“泛语文”“非语文”的尴尬,向它的本来面目回归。这是全国小语界,特别是各级教研部门和全体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此次观摩活动的最大收获。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语文教学改革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妨听听台湾小语会赵镜中理事长在太原观课后发表的感言。
赵教授充分肯定了大陆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语文能力,肯定一些课近于完美。同时提出一些问题:
1.学生有如此强的能力,教师教学怎样才能跟上学生的进步?
——言外之意,教师没完全找准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讲得更直白一些,他认为我们的教学有做无用功的地方。
2.教学是“知识导向”还是“学会学习”导向?
——意思是说,阅读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引领。
3.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还是教师的舞台?
——这方面我们和港台地区的教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在改,但是做得还很不够。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的。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要多一些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在生生互动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增长智慧。只要教师放手,给机会,给时间,学生一定会让老师一次次惊喜。好课应当把“彩”出在学生身上。
4.课上看到比较多的是理解层面的阅读,缺少批判性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
——告诉我们,要重视发表个人见解。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多元解读,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5.要摒弃单一模式的教学,提倡多元教学模式。
——这是大陆阅读教学的软肋。讲了多年,有改变,但从总体上说,改变不大。
赵教授冷眼旁观,问题看得很准,值得我们深思。
这两个赛区的观摩课,还暴露了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出现了学语言抓局部多(字、词、句),抓整体(段篇)少,人文内涵泛化(写景统统归结到“美”,写人统统归结到“爱”)的苗头。语言到底在这一课训练什么,有些随意性,要根据课标、文本作更科学的考虑;过程与结构还应有更大的突破——核心是学生要学得更加主动,要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思维空间,不能让学生只讲老师要听的话,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生成。教为学服务,不是学配合教!在媒体运用上,课文搬家多,教科书用得不够,板书也有待向真实、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方向加以改进。
四
在多年实践、研究和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怎样深化改革?
不由得想到在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听了五年二班陈胜昔老师上的《新型玻璃》一课。温总理深入语文课堂,说明国家领导人对母语教学的重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切,令广大语文教师欢欣鼓舞。
温总理在课后座谈时,说:“陈老师的课讲得很好。她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又说:“这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和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有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讲得宽一些,像‘藕断丝连’这个词,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这里(指课文中讲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温总理还应一个女孩的要求,写了这样的题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并对她说:这就是学问、思辨、行动的意思。
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温总理很懂教育,很懂语文教学。他不仅谈到了启发式、教学相长以及怎样学习的问题,而且谈到了一节语文课怎么上,谈到要重视揣摩词句的表达作用与效果,重视语文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说与写的训练。这与当前我们研究、改进阅读教学的思路多么吻合!
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本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取得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五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
崔峦
一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经过太原赛区和武汉赛区的教学观摩,今天就要闭幕了。和以往历届教学观摩活动一样,现场观摩仅仅是活动的展示,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活动的过程:各省、市、自治区遴选做课教师的过程,就是各地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学会下属的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于7月31日至8月2日在贵州安顺召开的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及其接下来小语会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为此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作了准备。我们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赛课,具有理论先行、将研究贯穿活动始终的特点。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两会代表达成如下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代表们认为,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任的任。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代表们认为: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有代表提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有代表提出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两会”代表认为,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做课教师通过在贵阳会议上的研讨,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明确了要在教学观摩活动中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通过研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如下评课标准:
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 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 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 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二
10月10日至12日在太原赛区,11月10日至11月12日在武汉赛区,包括香港王清凤老师在内,共有65位青年教师上了阅读教学观摩课。课上得怎么样呢?现场和网上看课的广大教师,大多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观摩课正在向我们期望的阅读课回归,向家常课回归。有的老师在发出的手机短信中欣喜地说,看到了真正的常态下的精品课。也就是人人学得来、做得到的优质课,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看着好做不到的观赏课。这些课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因本人在武汉第二会场听课,举例的局限性在所难免,请予理解):
1.注重并且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课少了。
离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的课明显减少。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如《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更可喜的是,前一段语文学科的迷失与错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教学开始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字词教学得到加强,一些课做到根据课文本身的情况,正音(多音字、儿化音──《去年的树》归在一起练读)、析形(《盘古开天地》根据形声字多的特点,归类识记带“月、之、氵 ”的字)、解义。教学中老师们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有三位老师让学生在课上翻查字词典(读准“相片”的音,理解“瑞雪”“肃然起敬”);还有联系上下文,利用注释,借助简笔画(理解“井沿”),利用词素分析法(理解“德高望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既正确理解词语,又渗透了解词的方法。关键句、段的理解受到重视,不仅重视理解意思,而且重视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特点或作用(如,拟人、比喻、排比,总分的写法……)
读书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课堂上重新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
说写训练引起重视。随文练笔已不少见,且有的用得恰当而有新意。如,《山中访友》,“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还有什么,你愿意和它打个招呼吗?(于是,和蚂蚁、蜜蜂、野花打起招呼,依照文章表达方式写话。)又如,《相片》,最后请学生代文中青年妇女写信,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习作训练。
2.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的课多了,目标迷失、内容失当的课少了。
以往有的课目标不明,特别是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明,以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文本教学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老师也难以完成;要么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此次不少课,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
3.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注重整合、简化的多了,繁琐复杂、叠床架屋的少了。
以往的教学设计,有的环节繁复,设问多多,搞得教师自己都迷失了,学生则被老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此次不少的课,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古诗教学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学法。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旅行家树》设计为两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感悟孔雀树的可爱,朗读,积累;第二板块,感悟旅行家树的可敬──一是给旅人以帮助,二是有很强的适应性,朗读,积累。《鼎湖山听泉》一课抓住白天听泉和入夜听泉两部分,注重聆听、辨识和品味,使学生入耳,入目,入心,读出情,悟得法,教学很有层次性。不少的课重视设计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的问题还是从学写的角度设计的。如,“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20世纪科技成就的?”“《花钟》的作者是怎么写出各种花的开放的?”
4、教法灵活、简便,善用媒体的多了,不加选择过多地引进图文资料,甚至“课件满堂飞”的情况少了。
比如,《相片》一课,展示的抗日战争及老百姓苦难生活(良民证)的照片,为学生理解年轻妇女为什么给在前线的丈夫寄那样的照片,提供了背景资料;《花钟》将各种花的照片与文字结合呈现,体现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结合。
由于这几多几少,教学目标更清楚了,教学内容更集中了,教学过程、环节更简化了,教学方法更简便实用了,带来的明显效果是,教师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下来了,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多起来了。这就是加与减的辩证法。学生于是有了比较充裕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如,太原赛区西藏韩英老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老师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巴迪长大后,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怎样的认识?从交流的情况看,讨论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仅认识到巴迪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来自母亲的“鼓励”的力量和来自父亲“警告”的力量都是需要的,而且窥见到这两种力量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对儿子的爱,不少学生学得主动、从容,自读自悟惭成风气,画批注不再形同虚设;个性化解读在有的课上也有所体现。如,谈《去年的树》给自己的启示,有学生谈到对朋友要真诚,做人要讲诚信;有的学生讲要学习树的奉献精神;有的则说友谊是最美好的……老师开始有暇关注学生的质疑与生成。课堂更加真实,更加原生态,也更加丰满了。因此,简单是使教学走向真实、丰满的有效策略。
三
阅读教学正在告别课改初期的困惑,正在走出“泛语文”“非语文”的尴尬,向它的本来面目回归。这是全国小语界,特别是各级教研部门和全体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此次观摩活动的最大收获。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语文教学改革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妨听听台湾小语会赵镜中理事长在太原观课后发表的感言。赵教授充分肯定了大陆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语文能力,肯定一些课近于完美。同时提出一些问题:
1.学生有如此强的能力,教师教学怎样才能跟上学生的进步?
──言外之意,教师没完全找准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讲得更直白一些,他认为我们的教学有做无用功的地方。
2.教学是“知识导向”还是“学会学习”导向?
──意思是说,阅读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引领。
3.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还是教师的舞台?
──这方面我们和港台地区的教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在改,但是做得还很不够。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的。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要多一些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在生生互动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增长智慧。只要教师放手,给机会,给时间,学生一定会让老师一次次惊喜。好课应当把“彩”出在学生身上。
4.课上看到比较多的是理解层面的阅读,缺少批判性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
──告诉我们,要重视发表个人见解。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多元解读,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5.要摒弃单一模式的教学,提倡多元教学模式。
──这是大陆阅读教学的软肋。讲了多年,有改变,但从总体上说,改变不大。
赵教授冷眼旁观,问题看得很准,值得我们深思。
这两个赛区的观摩课,还暴露了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出现了学语言抓局部多(字、词、句),抓整体(段篇)少,人文内涵泛化(写景统统归结到“美”,写人统统归结到“爱”)的苗头。语言到底在这一课训练什么,有些随意性,要根据课标、文本作更科学的考虑;过程与结构还应有更大的突破──核心是学生要学得更加主动,要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思维空间,不能让学生只讲老师要听的话,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生成。教为学服务,不是学配合教!在媒体运用上,课文搬家多,教科书用得不够,板书也有待向真实、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方向加以改进。
四
在多年实践、研究和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怎样深化改革?
不由得想到在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听了五年二班陈胜昔老师上的《新型玻璃》一课。温总理深入语文课堂,说明国家领导人对母语教学的重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切,令广大语文教师欢欣鼓舞。
温总理在课后座谈时,说:“陈老师的课讲得很好。她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又说:“这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和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有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讲得宽一些,像‘藕断丝连’这个词,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这里(指课文中讲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温总理还应一个女孩的要求,写了这样的题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并对她说:这就是学问、思辨、行动的意思。
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温总理很懂教育,很懂语文教学。他不仅谈到了启发式、教学相长以及怎样学习的问题,而且谈到了一节语文课怎么上,谈到要重视揣摩词句的表达作用与效果,重视语文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说与写的训练。这与当前我们研究、改进阅读教学的思路多么吻合!
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本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取得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