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三教思想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从“三教”思想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永安中心小学 王光雄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把“三教”(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思想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三教”思想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2015版)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而吕传汉教授提出了“三教”思想,即“教思考、教表达、教体验”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他为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借鉴。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一些课堂上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结束了40分钟。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会收获什么?“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性目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它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据。不少教师上阅读课时还是教字词、分段落、归纳中心、找写作特点。一味的牵着学生鼻子步,不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讨论、体验,不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这样的课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外不懂得怎样用“语文”,其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低下的。
(二)学生缺乏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重视。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不少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少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指正和引导,养成了不少的不良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还要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还不会很好的默读,造成阅读速度慢;有的学生阅读不分重点,没有目的,结果阅读效率低下;有的学生阅读时常常做小动作,注意力分散;有的学生阅读时坐姿不好,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动笔和思考,阅读质量和效果不能很好保证;有的学生阅读时没有计划性,总是半途而废;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带工具书,一遇到生字就读不下去了;还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一碰到书本就头疼等等诸多的不良习惯。
(三)对课标解读不够,对文本理解不深。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准则与方向,部份教师对课标的解读只是停留口头上,对新理念的实质一知半解。如《课程标准》对三个学段阅读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但他们却一概而论,导致阅读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清。要让学生阅读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阅读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学生阅读会表达,教师首先要会表达。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准确而灵慧地与文本对话,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但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一直存在着欠缺。主要表现教师设计一堂课前,对文本的把握依赖教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的设计照抄“名师教学设计”。教师根本没有静下心来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读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解读文本。即便解读也大都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少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的能力。对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和对字、词、句的理解把把握不准、理解不够,看不出字、词、句和每段蕴含的深意,发现不了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目的。甚至出现误读误解。由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文本解读不够,在课堂上就很难得心应手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的目标就难以达成。
(四)学校机制不健全,学生阅读环境不理想。
在大力发展教育的今天,上级部门对农村学校配备了大量的学生阅读书籍,但这些书籍在很多农村学校都成了装饰物,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学校对学生阅读也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没有阅读的氛围和阅读的兴趣。再加之大多数学校还在以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广大教师片面认为学生阅读会浪费教学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都在利用课堂为学生“灌”知识,学生课堂阅读流于形式,更不要说让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表达和体验。学校、家庭是学生阅读的环境,由于农村家长文化底蕴不深,几乎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三教”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教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语文更智慧。
叶圣陶老前辈曾经说过:“阅读不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语文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和表达的学科。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语文学科最核心、最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学生阅读文本,就是要教会他们通过文本,了解文本中包含的人生智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就能得到提高。总之只有在阅读中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的愿望才乐于表达,同时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思考,会让语文更智慧!
(二)教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积累。
体验是学生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知识技能。语文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无处不在,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都是一些文质优美的课文,她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体验,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语言运用、逻辑修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内化为自己所得。
(三)教表达,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阅读和表达都提出了要求。要求阅读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积累信息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表达运用的过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能进提高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运用“三教”思想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呢?
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提问题。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课文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对语文老师感兴趣,而后对语文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趣,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是创设时机,让学生提出问题。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尊重学生的回答,并认真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语文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学习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二)结合阅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是以阅读为奠基,以表达促能力。在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几次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必读的好书。每次我都结合教材,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书,在获得了大量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早晨和中午的时间,在班级开展交流会,可以讲讲书中的故事,也可以交流读书感受,方式是自我推荐。发言的同学大大方方地站在大家面前讲一讲,说一说,听的同学有疑问的还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在交流中,每位学生都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他们的积累也日渐丰厚。这学期的语文竞赛主要以学生的课外知识为主,我们班派去的四名选手不但都榜上有名,还包揽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真让我幸福至极。我知道,这就是阅读带给学生的益处,学生在阅读中羽翼变得丰满。
二是以活动为契机,挖掘学生的表现力,提高表达能力。针对本学期我校开展的晨读午读活动,结合我班的朗读状况——学生已有了较好的语感,我为学生设计了声情并茂的朗读。首先我节选一些优秀的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的情感达到饱满的时候,我请学生加上动作,配上神情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灵感喷涌而出,设计得恰到好处。在朗读的过中,他们的口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眼也动起来了,多种器官协调一致,情、意、志得以更好的表达。在这一项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再一次得到了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了。
(三)联系生活阅读,把阅读与体验结合起来。
从课程理念到阶段教学目标,“课标”有多处涉及课外阅读问题,凡是论及阅读教学,几乎都包括了课外阅读。在前言部分,就已经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又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综合性”、“实践性”和“语文实践”,自然都不限于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阅读,“课标”是从“语文生活”的角度来讲课程性质的。这让我们想起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我们国内的语文学界也有类似的表述,例如“大语文”、“语文生活化”等,“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程是开放的、面向生活实践的,这种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当伸展到课外,伸展到整个生活。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
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
[3] 刘毅。语文教改新趋势[M] 石家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4] 苏立康。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第二篇:(王光雄)从“三教”思想看小学语文教学
从“三教”思想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永安中心小学
王光雄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把“三教”(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思想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三教”思想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2015版)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而吕传汉教授提出了“三教”思想,即“教思考、教表达、教体验”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他为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借鉴。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一些课堂上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结束了40分钟。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会收获什么?“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性目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它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据。不少教师上阅读课时还是教字词、分段落、归纳中心、找写作特点。一味的牵着学生鼻子步,不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讨论、体验,不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这样的课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外不懂得怎样用“语文”,其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低下的。
(二)学生缺乏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重视。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不少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少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指正和引导,养成了不少的不良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还要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还不会很好的默读,造成阅读速度慢;有的学生阅读不分重点,没有目的,结果阅读效率低下;有的学生阅读时常常做小动作,注意力分散;有的学生阅读时坐姿不好,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动笔和思考,阅读质量和效果不能很好保证;有的学生阅读时没有计划性,总是半途而废;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带工具书,一遇到生字就读不下去了;还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一碰到书本就头疼等等诸多的不良习惯。
(三)对课标解读不够,对文本理解不深。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准则与方向,部份教师对课标的解读只是停留口头上,对新理念的实质一知半解。如《课程标准》对三个学段阅读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但他们却一概而论,导致阅读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清。要让学生阅读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阅读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学生阅读会表达,教师首先要会表达。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准确而灵慧地与文本对话,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但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一直存在着欠缺。主要表现教师设计一堂课前,对文本的把握依赖教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的设计照抄“名师教学设计”。教师根本没有静下心来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读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解读文本。即便解读也大都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少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的能力。对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和对字、词、句的理解把把握不准、理解不够,看不出字、词、句和每段蕴含的深意,发现不了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目的。甚至出现误读误解。由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文本解读不够,在课堂上就很难得心应手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的目标就难以达成。
(四)学校机制不健全,学生阅读环境不理想。
在大力发展教育的今天,上级部门对农村学校配备了大量的学生阅读书籍,但这些书籍在很多农村学校都成了装饰物,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学校对学生阅读也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没有阅读的氛围和阅读的兴趣。再加之大多数学校还在以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广大教师片面认为学生阅读会浪费教学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都在利用课堂为学生“灌”知识,学生课堂阅读流于形式,更不要说让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表达和体验。学校、家庭是学生阅读的环境,由于农村家长文化底蕴不深,几乎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三教”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教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语文更智慧。
叶圣陶老前辈曾经说过:“阅读不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语文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和表达的学科。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语文学科最核心、最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学生阅读文本,就是要教会他们通过文本,了解文本中包含的人生智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就能得到提高。总之只有在阅读中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的愿望才乐于表达,同时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思考,会让语文更智慧!
(二)教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积累。
体验是学生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知识技能。语文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无处不在,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都是一些文质优美的课文,她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体验,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语言运用、逻辑修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内化为自己所得。
(三)教表达,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阅读和表达都提出了要求。要求阅读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积累信息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表达运用的过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能进提高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运用“三教”思想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呢? 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提问题。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课文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对语文老师感兴趣,而后对语文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趣,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是创设时机,让学生提出问题。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尊重学生的回答,并认真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语文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学习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二)结合阅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是以阅读为奠基,以表达促能力。在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几次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必读的好书。每次我都结合教材,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书,在获得了大量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早晨和中午的时间,在班级开展交流会,可以讲讲书中的故事,也可以交流读书感受,方式是自我推荐。发言的同学大大方方地站在大家面前讲一讲,说一说,听的同学有疑问的还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在交流中,每位学生都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他们的积累也日渐丰厚。这学期的语文竞赛主要以学生的课外知识为主,我们班派去的四名选手不但都榜上有名,还包揽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真让我幸福至极。我知道,这就是阅读带给学生的益处,学生在阅读中羽翼变得丰满。
二是以活动为契机,挖掘学生的表现力,提高表达能力。针对本学期我校开展的晨读午读活动,结合我班的朗读状况——学生已有了较好的语感,我为学生设计了声情并茂的朗读。首先我节选一些优秀的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的情感达到饱满的时候,我请学生加上动作,配上神情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灵感喷涌而出,设计得恰到好处。在朗读的过中,他们的口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眼也动起来了,多种器官协调一致,情、意、志得以更好的表达。在这一项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再一次得到了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了。
(三)联系生活阅读,把阅读与体验结合起来。
从课程理念到阶段教学目标,“课标”有多处涉及课外阅读问题,凡是论及阅读教学,几乎都包括了课外阅读。在前言部分,就已经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又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综合性”、“实践性”和“语文实践”,自然都不限于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阅读,“课标”是从“语文生活”的角度来讲课程性质的。这让我们想起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我们国内的语文学界也有类似的表述,例如“大语文”、“语文生活化”等,“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程是开放的、面向生活实践的,这种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当伸展到课外,伸展到整个生活。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
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
[3] 刘毅。语文教改新趋势[M] 石家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4] 苏立康。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基于“三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施中的教学教研行为转变 永安镇中心小学
王光雄 摘要:
关键词:“三教+”
核心素养
教学教研行为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和建立学校校本课程为重点。
一、基于“三教+”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
从学生层面,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具有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面对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和生活,能够悦纳,学会适应,顺应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要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并发展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实践,动手动脑,大胆尝试,不怕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周边的人和事,传递正能量。还应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从教师层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基于“三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传统课堂的挑战
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不同,但是总的来说离不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教师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容器”,课堂上以教师 为主,教师满堂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培养出了一群读死书的“高材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今天,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些作为教师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教育目的出发,认真的研读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的实际意义与目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宗旨,实现教学转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体验。
三、基于“三教+”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教研行为转变
一是研究重心要实现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的转变。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最重大的转变和核心要求,教学中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研作为服务指导教学工作的活动,必须按照这样的整体思路,把过去重视研究教、为教服务的工作重点,转向研究学、为学服务。这可以说是现代教研工作重心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转变,是教研工作立足点和重心的转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二是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这就要求研究方式、方法要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理性的方向转变。过去开展教研工作往往基于个体的经验,基于对教学工作经验性的总结分析,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教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现在,我们提倡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规范的研究方式,实现问题的解决,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大量事实的提炼,最终形成科学、理性的判断。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对于一线学校的指导,会更有说服力,更具实效性。
三是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这也是为了适应整个教育体制、运营模式的转变而做出调整的工作思路。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中,统一性的要求过多,我们习惯用统一的目标、内容和模式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要求改变这种统一性,走向多样,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研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由过去习惯于提出统一性的要求、研究统一性的问题、进行统一性的评价,逐渐转向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并通过这样的转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走向多样化,走向选择性,最终服务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样一个总要求。
四是要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过去我们的教研员就是学科教研员,大家都是立足于自己的某一个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不外乎知识怎么传授,尤其是学科知识怎么传授。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
五是要由单纯的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研究以及服务区域及学校发展转变。教研工作需要宽阔的视野,要在更完整的意义上去研究教学改革和发展问题,既能立足于教材教法,又能关注到教学的全过程,考虑到教学质量的全要素。同时,教研工作既要面向课堂、学生、教师,还要对学校的整体发展,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引领。也就是说,要从过去的一个点的研究,逐渐向整个面的研究去拓展;从关注教学的某一个要素,转向关注教学的全要素。
六是要由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的研究转变。信息化不仅带来技术上的革新,带来方法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课堂内在的结构,影响到教学关系的调整,影响到整个教学形态的改变,教研工作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思考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研究。还要看到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全新挑战,比如慕课风暴、翻转课堂,这些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信息技术多年来不断与教学结合,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这次慕课风暴和翻转课堂则引起了超乎想象的高度关注?事实上,过去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只是一种方法、手段的结合,一种方法、手段的改变,而慕课风暴、翻转课堂,则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把过去教师教、学生学,变成了课前利用视频学习,课上问题解决、答疑。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点启示,预示着信息技术,不仅将从方式手段上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对我们的教学观、教学整体的结构、教学模式等也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研工作要及时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加快转变的步伐,调整研究的手段和关注重点,尽快由传统的模式走向开放的、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学模式。参考文献
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2016-03-10 18:48:20)吕传汉:“三教+”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第三篇:语文园地三教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32)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 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鸵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
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三、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四、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习作(33)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二、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四、誊写作文底稿。
第三课时习作评讲(34)
一、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二、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三、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35)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三、布置思考作业 你想做的展示台内容。
第五课时 展 示 台(36)
一、课前准备
1.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个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a)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或黑板报。
b)“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c)“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d)“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
e)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f)“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栏目。2.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各小组小组长的作用。
二、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
第四篇: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编者按: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一现象与问题值得关怀与深思。
是经师也是人师是老师也是朋友
立法委员洪秀柱首先指出:过去,国人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两句话中,将老师看作是父亲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的转变。过去把老师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这无疑是对老师的一记当头棒喝。解决校园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定位谈起。
洪委员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老师做法失当,只要愿意承认错误,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根据一项统计,台湾9--13岁学生的科技、数学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断力却瞠乎其后,面对此种辅导学生性质的转变,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
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
老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接受再教育,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现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资讯管道多,老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有老师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坠之地。
另外,强化老师的辅导观念与技巧亦属迫切。如果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能随时更新,适合学生的需求,则教育效果当会更好。
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许可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
归究起来,校园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皆有责任。根据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所作的统计,近6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约占40%,社会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
社会方面造成的青少年问题颇值得深究的是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暴力现象,常使是非不明、价值观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环境不良,光靠学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出现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错、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当然学生本人也该检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个经师,更是个人师。任凭社会变迁,应该还是不能摇撼传统老师的角色。如果未来的校园像一个超级市场,老师是售货员,资料与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买方视需要而定,向卖方买取国文、英文、数学等产品,学成后,银货两讫,互不亏欠。如果校园这样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师大附中校长苏清守表示:师生冲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为特殊案例,而使老师找到放弃职责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师具有训导、教育、辅导的义务。师生发生冲突,应找到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决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之所以发生校园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老师造成的。如果有好学生、好象长、好老师,岂能有不正常的校园文化。不要一有问题发生,就拼命揭人隐私。只看到校园的阴暗面,对于那些发挥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迹,既不闻问,也不鼓励。要知道老师也需要家长及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老师才会愈教愈起劲。
就文化观点来看,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强调人情、伦理;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强调科学、民主。近来欧风东渐,许多人想放弃自己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尽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会的价值观将随之而混淆。
太过强调西式“速食文化”的结果是
:学校、家长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别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须知辅导、教学、训导无法速成,要靠长期耕耘,才能见效。
就伦理方面来看,现在的社会是“父不父,子不子”,伦理已趋破产。虽不敢说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必然产生不良行为,但却可归纳出: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问题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识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行为必然乖戾,问题便显现于学校。
人口政策也与学生行为有关系。现在“两个正好,一个不少”的时代政策下的宠儿,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转变成“重质”;由于子女数少,家长格外宠爱。过分宠爱、溺爱的结果,就宠坏了小孩。其实,小孩犯错,就应该管教、纠正,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把他当宝贝而宠坏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孩子的行为,最早是向父母学习而来。如果父母亲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为,小孩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现代家长得从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会化的每一个过程,的确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有怎样的社会,也就有怎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文化,也就有怎样的次级文化。我们的社会,尤其媒体及商业活动,处处充满了不良示范,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而新来文化与原来学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导致角色混淆,价值观益加模糊。对于这样的次文化,老师更不能放弃辅导的责任。
学校教育讲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实此一理念的情况不一,为使学生五育均衡发展,校方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视性向而定,发展自我才能。不论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项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都值得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长,便能减少校园问题之发生。
增进师生互动,固然是减少师生冲突之道,但是师生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并非平行关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活动,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不过师生之道,仍有其分际,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决校园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由资深老师、辅导人员、训导人员所组成的网络,适时共商合宜的解决办法,以求化问题于无形;此外,校外的资源及家长会的功能,也应多加发挥,可使校园冲突降至最低点。
全华国中寇师林孟华的教学心得是: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即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老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老师管理过当,否则怎会招致学生如此对待?她期待具社会责任观的媒体,能够多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为他们说说话。
林孟华说:“老师兼导师的苦,没人知!老师每天7点半进教室,陪学生早读、整理教室,8点钟开始上第一堂课。到了中午得陪学生午修,自12点40分起至1点10分,下午4点30分放学,又得陪学生搞卫生,一天要忙上9个钟头,已逾越了劳基法每日工时的规定了!”
以1:40的师生比例而言,老师的工作责任真是太重了。国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最容易情绪激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风暴”。40位学生轮流来个周期性风暴,那做老师的简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下,出现了一群有别干传统思维、行为的“新新人类”。
他们特异的穿着打扮与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态,转移了他们对课业的注意力。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类对物不珍惜,对人不关怀的冷漠感,使老师教起书来不但难上加难,而且毫无成就感。
为走向教学正常化,学校以常态分配方式编班,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完全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教材教学生。为使资质平庸的学生都能听懂,老师教得浅显,又使得资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若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课讲得太深,则又使资质平庸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常态编班的结果是顾此失彼。
我们当老师的绝对愿意付出爱心、耐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教。
可是面对社会对老师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实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时候大众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我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关爱!
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杨龙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现在一样都有校园问题,只不过过去未加报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实,古今校园问题不同之处还在于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的确令人心忧。
校园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说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师范生的方式为军事化管理。他们逆来顺受,责任心强。当这群师范生毕业踏入校园执教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唯命是从。即使负担过重,还是二话不说,一肩扛了下来。不过,现在的师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声浪大为提高,所受教育环境及方式有别于从前。当老师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不照单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师对上级的关系已有所转变。
尽管老师之于校长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对下的权威上也逐渐丧失。从前自校长→老师→学生顺向发展,现在则是校长、老师都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老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资讯多元化的结果。现在学生的资讯来源可多了。从小家长就把孩子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期下来,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能力可能已超过老师,老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还有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学生对知识不看重,也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从前的学生执著于课业,认为以后的发展与所学密切相关;现在的学生则轻视课业。认为书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见得书读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们不必靠读书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减少冲突方面,杨龙立指出:老师的观念得改变。必须认清“学生不像从前一样会言听计从”的事实。在向学生传达命令之前,请先以他的立场想想:“真的是对他好吗?”其次,以前直来直往的教学方式亦得调整。现在的教学,不要以为有传播,必会有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说服技巧,巧妙地使学生经由认知而改变其态度,进一步改变其行为。这些说服的技巧与理论,可以经由老师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师也不能停止学习。
在学生方面,如果对老师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时,可以先向老师反映,如果确有其事,他却不虚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态,学生不要立即与老师正面冲突,退让一步后,再适时向训导人员报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脚,在事件上学生已拥有较多的优势。有一位体育老师处罚女学生事件,曾被公诸报端。固然老师处置过当,但追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女学生也难辞其咎,因为在事发之际,她并未退让,也恶言恶行以待。所以在整个事件上,她虽是受害者,却不全然是个赢家。
要重建校园伦理,师生双方必须定出合情合理的规范,双方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互动,只要彼此不逾矩,师生冲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无形。
重建校园伦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追本溯源得从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严苛。要让他们养成自津的习惯,看似自由,其实又有规范,这样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学会。
学校则要主动教导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不配当老师的人,主管机关及学校应该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园的安定与健康。
天真可爱,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个神;师生之间除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外,国小学童与老师更有“亦亲”的关系。平常,老师像是孩童们的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们。
对于近来时有所闻的校园事件,毛颖芝的看法是,个案不足以推断所有的校园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但是否就可推断天下父母都会虐待孩子呢?事实上,大部分老师仍是敬业乐群,认真负责的。只是新闻报道多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致使外界对优良教师的事迹一无所知!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校园的班级数目增多,学生人数增长快速。因此,学生呈现一种“匿名性”的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课老师外,大部分老师及训练人员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适当的行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校规形同虚设,管教学生益加困难。
教小孩并不困难,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小孩谈话。大人们不能用自己经验内的事物和他们谈,这样便无法交流,另一方面,爱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门。该童的智慧是逐渐增长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万不可过于急躁。
事缓则圆,等他的年龄到了,开了窍了,自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教导小孩时,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绪也颇为重要。在学得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宣泄情绪,也能减少与人发生冲突的机会。
专业作家温小平指出: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别子小孩,对于一些牵涉孩童事物的问题,常会以主观想法做价值判断。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亲多半会要求小孩与好孩子一起,不要与坏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绩好,最好还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们便希望小孩与这类自己认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小孩则不认为成绩好、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亲的也得设身处地用小孩的想法来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绩,不重操守。
如何增进师生互动,家长也有责任。例如联络簿扮演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签名了事,从不利用它与老师作进一步沟通;甚至有的让小孩自己拿了图章盖,从不过问小孩学校的事。而家长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父母亲共同参与的盛会。教育不单是妇女的责任,男女共同参与,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家长应该安排固定时间与小孩聊天,主动谈他的学校、他的老师、同学,不要以为把他放到才艺班就是对小孩好,父母亲若能经常和小孩谈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长的脉动及分享他成长的喜悦,不会和他成长的经验脱节。等到小孩长大,才赫然发现他怎么改变那么多,甚至变得有点陌生了。
小孩也有双重性格的特征,如果为人父母不主动了解小孩在家与在校的行为,将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现。有些小孩在家懒散,可是在学校却热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与他谈心,便以为小孩不乖,经常给予苛责,小孩的心里将难以平衡。原来父母对他的行为只有批评,得不到赞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说不定连带影响他在学校服务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认同及肯定,父母亲或老师如果经常只给他批评,而不给他赞美,小孩的情绪便大受影响。根据许多学生的反映,毕业后还会怀念的老师,通常都是能够以他们的心态和学生相处的老师,可见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无邪,内心世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过演讲、作文、绘画、周记等多种渠道表达出来。学校愿主动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赛活动、观摩活动,让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借以培养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辅导人员极为缺乏,每15班才配备一位辅导人员。如果能在现有导师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辅导老师专门管理学生的生活,由于没有分数压力,师生关系或许更为融洽。
大众传播媒体具有议题设定的效果,荧屏或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经常构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媒体一片崇尚金钱主义、崇拜偶像声浪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为核心。倘若媒体能因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而激浊扬清,隐恶扬善,则功利主义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才能产生效用。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第三组主任郑崇趁表示:校园出现问题,事实上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负责。因为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家庭则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单元,与学校具有密切的联结关系。
据研究,青少年犯罪率与成长率均较成人为低,显示青少年问题不如成人问题严重,更何况青少年的犯罪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学习而来,因此把青少年问题一味归给学校颇不公平。
为改善校园问题,教育部已制定辅导工作7年计划,自1991年7月开始实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动重点分短期、长期两大项。就短期而言,系针对中小学老师开办辅导进修课程。课程分三种:
(一)基础辅导知能的研习,提供辅导课程的训练,使具有初步辅导观念、辅导态度;
(二)在师范学院开设辅导学分班,鼓励更多老师修辅导学分;
(三)举办主题辅导工作坊研习会,把一些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辅导理论,借由工作坊研习,实地应用出来。
就长期而言,有三项努力重点:
一、建立辅导网络。解决青少年问题,光靠老师力量并不够,若能结合学校辅导人员、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员、综合医院心理治疗人员、心理卫生单位心理卫生人员、热心辅导的社会义工组成一个网络,利用电话语音系统或服务手册分发的方式,提供各级学校、学生利用。
二、加强办理生涯辅导。学校辅导学生的层面包括心理、学习、生活、生涯四个层面。前三项属补救性工作,只有生涯辅导是预防性的工作。由于教育本意在于“预防甚于治疗”,生涯辅导遂成为辅导工作的主流。
三、规划“璞玉”、“朝阳”、“春晖”、“携手”四项专案措施。辅导学生少年及有吸食安非他命、自杀倾向、对学校适应困难情形的学生,使其充分就学、就业。
另外,教育部本身也设立咨询顾问小组,提供咨询及支援服务,且针对有自杀倾向、自我伤害及性暴力、性侵犯等情事,预设自我伤害危机处理小组及两性教育咨询小组,以防止这类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并进一步防患于未然。郑崇趁相信:辅导计划再加上发展改进国民中学技艺教育计划,将能使校园问题获致改善。
第五篇: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大家好!做为一名青年教师,非常感谢老师给我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将自已在这以前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如果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现在我就从两个方面谈谈。
一、基础教学
平时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大家做的都一样,我不觉得自己做的比大家好多少,但想到是与大家交流,所以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三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练写生字10分钟,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内容一定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会预习
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的教学必不可少。但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让学生们先了解什么是预习,于是,在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孩子们拟定了一份简单的预习方案:
1、将课文读三遍:要求文中的长句、难读的句子或出现生字、词较多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
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内容(读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声的读、可默读,也可朗读)。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题下)。
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现在,课前预习以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二、作文教学
(一)模式教学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三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我想可以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知道,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例:课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开头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说,我在上每一 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受到老师第一次表扬的作文是写的《我的家人》,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虽然三年级还只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但我仍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而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孩子们能获奖的原因,或许就是真中取胜吧!
(三)悄悄话和睡前半小时
什么是悄悄话?这又是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这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实独白,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悄悄话其实就是日记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形式中孩子们可以和老师做心与心的交流,可以随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所以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说而我却无动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面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我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有时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找他们谈心。而从中可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老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的兴趣也会更浓。还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对你有意见。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因为我记得窦桂梅老师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以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 这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长都做了交心谈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好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睡前半小时的计划也顺利开展起来了。刚开始,只是阅读,然后家长在签字本上反映孩子们阅读情况,随后,我开始教给孩子们怎样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如何做批三注,这项工作也在进行中。
四、多练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其实,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的来源。例:学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感想。随后,再连续帮家长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再来写一篇感想。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真真了解槐乡孩子的了不起。说真的三年级课本中60%的课文我都让孩子们写过小练笔,而这样太多的练笔孩子们肯定会厌烦,所以孩子们的小练笔,我并没有太多的限制,给予他们自由的发挥空间,字数也不限制,有话时可写多些,没话时也可只写几句话。但一定要写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想。而这些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小的看法,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以后进一步探究。去年,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我们班有三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这除了平时的训练外,对题型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在考前,我上网查找了近几年楚天杯作文竞赛的题目,以及各种针对作文竞赛的评论,随后对这些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再确定了考试题型范围为童话和记事类文章,而写童话的机率更高,所以在考前我专门针对了这类的作文做了训练。我来学校几年了,而我也是在这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我的成长,离不开多位老师的帮助,我很感谢你们。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如果有什么问题,还望老师们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