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晶《月光曲》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3 03:0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蒋军晶《月光曲》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蒋军晶《月光曲》课堂实录》。

第一篇:蒋军晶《月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

随感:

1、正如台湾教育家所说的:学生的起点已经是很高很高了。不是普通的学生所能答的。精彩来自学生。比如想像内心的话,学生写得不是一般得好了。

2、让学生读句子,设疑,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

3、整节课前部分比重很大,最精彩的联想段没有攻破。

课前准备:板书课题,打开课件:深蓝色的背景,月光下的大海,左中贝多芬头像照片,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师生静静地欣赏。

(一)听曲谈话走向人物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要求他学得太——

生:刻苦。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嗯,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同学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

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的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二)以词串文,轻叩心扉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一位女生到黑板前,其余学生写在本子上)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

师: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师对着那位女生说:一笔一画工整有力。)

师: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得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她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底”,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学生写)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1: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生2: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3: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嗯,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3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2种。

师:第2种,清幽的月光让人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生小声试说)

师;没事儿,放出声音也没关系。(约2分钟后)

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

——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创作的情境,谁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生2: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师: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师生:月光曲。

(三)一番“对话”聆听心声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生默读,师巡视)

师:嗯,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划了下来,我相信他有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好,请你读吧。

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师: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想,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先不要说,再读读。(生自由读对话)

生:我认为应该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读一读,来,读出声音来。(生读盲姑娘的话)

师:嗯。谁再来读一读?来打动贝多芬的心。

生1:朗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

师:好的,他强调了“那该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生2:(读)

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贝多芬从姑娘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动吗?我们一字一句要读到贝多芬的心里。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姑娘说,读——(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生1: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是,贝多芬听出了他内心满心的渴望。他还听出了什么?

生2: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了!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师:追求,而不仅仅是喜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感受到的。

师:我也感受到了,这是她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3:我是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我还从课外知道贝多芬立志为穷苦人造福,贝多芬想到我能为贫穷的兄妹俩弹钢琴,也是幸福的。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从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贝多芬为他们弹奏曲子。

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音乐家的身份来体会,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4:从这句话他还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师: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生5: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的苦衷是家境贫寒,所以她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师:她用了一个词,什么词?

生:贫寒。

师:贫寒哪,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

生1: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师:种种细节让你感觉到了!

生2:我体会到的是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生3: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起——(学生读)

师: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继续读妹妹的话——(学生接着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1: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师: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非常想听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2: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在压抑她内心的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有同样的感觉是盲姑娘在努力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成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3: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手足情深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们家境贫寒,不想再给她哥哥加重负担。

师:体会得真好。我们来读读这段话。我们来分角色读,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你们读妹妹的话,我读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生:我觉得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是为穷人服务的。而盲姑娘家非常贫穷,没办法听贝多芬的音乐,书上也说了“他们„„”这说明他们家非常穷,而贝多芬却没办法实践他自己的话,也就是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我觉得他在这里不光感动于姑娘热爱音乐,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满足他们的愿望。

师:你在用心体会一个音乐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创作的心理。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生:是这段话“他多纯熟啊,„„”

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读——(学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

(四)两番“对话”心灵互通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问为什么再弹一曲呢?

师:哦,我想贝多芬是被感动了,所以再来一曲。第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2:我的问题是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没有承认?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先弹一曲,然后再说。

师:所以你会有此一问,这是你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有吗?

生3:贝多芬是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还要称一个非常贫穷的姑娘为“您”?

师:是呀,我的认为是既出于礼貌,也是出于对盲姑娘的尊重。

生4:我还有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弹琴给她听?

师:就是,他为什么再弹一曲给她听?

生5: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

师:是呀,这是你的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边交流一边思考,这些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1: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多深情啊”,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而且她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执着使他认为这是贝多芬的弹的曲子

师:他强调了盲姑娘在用心听,而且是个热爱音乐的姑娘,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理解吗?

生2: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个音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对吗?

生:对。

师: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于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于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

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能够从哪里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吗?

生1:因为盲姑娘一听他弹的曲子就能猜出他是贝多芬,因为喜欢他平时经常听,所以一听他弹曲子就知道是贝多芬在弹。

师:盲姑娘熟悉贝多芬的音乐,还有其他细节可以感受出他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2:从开始盲姑娘弹琴弹的断断续续的,还在练习,可以看出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一听到弹的曲子就猜出是贝多芬,所以她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联系上文谈了自己的理解。

生3:我是从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理解出来贝多芬弹得么多娴熟,多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4:我觉得盲姑娘只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达到贝多芬弹的曲子那种境界,所以我觉得盲姑娘是非常能够理解贝多芬,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学生自由读)

师:自己读,谁来读一读?(一生读:“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

师:我能听出盲姑娘内心十分激动,谁再读一读?(第2位学生读)

师: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地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她非常激动。

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第3位学生读)

师:她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而且我觉得她也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她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她不敢相信,所以她很激动。

师: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她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两个“您”看出来的。

师: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第4位学生读)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刚才有个同学还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个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1: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师:贝多芬默认了,这是你的理解。

生2:我觉得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知道盲姑娘是自己她的知音,不想在他面前明白的说他自己是贝多芬。

师:我想起两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打通两个人心灵的就是这,这——

生:这一句

师:音乐。对吗?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3:和我们上回学于伯牙和子期一样,在这里盲姑娘知道贝多芬,我感觉他们之间是互通的,所以我感觉他们心有灵犀。

师:联系上文再次证明了音乐可以打通两个人的心。

生4: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他非得点明出来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师:是的,音乐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一位同学。

生5: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场内老师们鼓掌。)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你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具备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潜质。

(五)释放心情,曲终意犹

师:好,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1: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场内老师们鼓掌)

师:三个“多么”,一个排比,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2: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中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全场热烈鼓掌)

师:是啊,同学们,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弹上一曲感谢知音更感幸福的呢?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3:他会想兄妹俩如此的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会要让他们听到,这是我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师: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出示这句贝多芬名言)

师: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继续听——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下课。

第二篇:蒋军晶《月光曲》教学实录

蒋军晶老师《月光曲》教学实录

蒋军晶老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铺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女生走向黑板前。

师边递粉笔边说:在黑板上写,可以把字稍微写得大一些。月光曲这篇课文,少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讲的就是月光曲这个曲子是怎样写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点评黑板上写的字)一笔一划工整有力。

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其中的几个生字。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生写词语。

师:这一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对了吗? 生:写对了。

师:尤其是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字是同一个偏旁:火字旁。其实它是„„ 师、生:虫字旁。

师:它原来的意思呢,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是写对了,但是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规范。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生写完后,师:请入座。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1: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然后,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师:你非常善于联想。

生2:我认为清幽的月光应该是皎皎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宁静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

生3:我觉得清幽的月光应该是特别轻柔、柔和的,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的月光。

师:师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你们觉得这个清幽的“幽”,应该选取哪一种意思呢? 生:第二种。师:第二种,清幽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一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个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指黑板),说一说这个传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课堂游走)说一说„„没事,放出声音也没关系!生准备。

师:嗯,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称为是一个传说。因为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所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起了琴键,让思绪随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乐曲——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行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谁愿意再说说。把这个过程简单的讲一讲。

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无意的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而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那种感情所震撼了。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就谱写了这首著名的《月光曲》。师:是吗? 生:是。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同学们,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畔的一间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师生:《月光曲》。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作《月光曲》这名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生默读课文。师: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句子划了下来。我相信有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描写的情境,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交流:哪一段话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 生1读。

师:这个同学读的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站在毛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深处想一想,贝多芬读到哪一句时,被打动了呢? 生2读句子。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你们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呐!读一读!生读。

师:嗯,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生3读。

师:好的。她后面强调了“那该有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心里的那种“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生4读。

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自己。贝多芬突然从一个陌生姑娘的口中,清晰地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能不心动吗?我们一字一句都要读进贝多芬的心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姑娘说„„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贝多芬从这一句话里面,听出了什么呢?

生1: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弹得曲子。师:是啊。贝多芬听出了她内心满心的渴望。生2: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很喜欢音乐。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了。

生3: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了那个姑娘对音乐的追求。师:“追求”,而不是仅仅是“喜欢”了。你从哪里感受到?

生3:我是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感受出来的。

师:通过朗读我也感受到了,这是他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4:我是从姑娘说的话中:“那该有多好啊!”这几个字感受到的。因为这是一个盲姑娘心中的渴望,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可是她却没有办法能真正听贝多芬弹一弹,因为在课下我知道了,贝多芬他的音乐只能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我是多么幸福。从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的心,盲姑娘对音乐的这种执着和渴望就能打动贝多芬为她做一首曲子。

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是以音乐家的身份在体会啊!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一段话里面,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5:从这段话里,他还听出了这位姑娘非常痴迷音乐。师:你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生6:贝多芬还体会到,这位盲姑娘之所以不能亲自听贝多芬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盲姑娘是在特别的压抑自己的情感。师:她的苦衷的什么?

生6:她的苦衷的她的家境特别的贫寒,所以她没有能力去亲自听到贝多芬弹琴。师: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词,什么词? 师生:贫寒。

师:我们读整个传说,你从哪些细节当中感受到了盲姑娘一家家境贫寒? 生1:我从他们点的的微弱的蜡烛,住的是茅屋,姑娘用的是一架旧钢琴感受到他们家的家境非常贫穷。师:种种细节让你感受到了。

生2:我从: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 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生3:我从正在做皮鞋看出她的家境很贫寒

师:是的,贝多芬听到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她依然热爱音乐;虽然她家境贫寒,但是她依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生齐读。

师合作读:“是啊!可是„„”继续读。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1:我感觉贝多芬听到了这个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她一直有一个想听贝多芬弹琴的愿望,却对哥哥说是随便说说。师:你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姑娘。

生2: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盲姑娘一直在压抑自己的内心。她十分希望听到贝多芬亲自弹一弹这首曲子是怎样弹的,但还专门说她是随便说说,实际上这种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随便说说,而这是她压抑了自己内心的这种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我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同样的感受是,盲姑娘在努力的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她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3:我觉得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难以抉择的情感。一个是自己手足情深的哥哥,而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追求的音乐。盲姑娘特别的善解人意,她还是选择了她的哥哥,因为她家特别贫困,她不想再给哥哥造成负担,所以她就一直在掩饰自己。师:体会得真好,内心的感情非常复杂。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你读盲姑娘,我读哥哥。不读提示语了啊。师与生3合作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一段对话中听出了,贝多芬不仅十分热爱音乐,而且她十分懂事。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那些句子,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生1: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而这个姑娘的家也是非常贫困的。(读描述贫穷的语句。)贝多芬不但听出姑娘热爱音乐,而且还有点痛心,没有实现他的音乐为穷苦人服务的愿望。师:你是在以一个音乐家的心来体会这个曲子创作的心理。还有那些话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生2:„„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问题吗? 生1: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贝多芬还要再为盲姑娘弹一曲? 师:这是你的问题,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生2: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的贝多芬? 师:你的意思是,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2:我会先承认我就是贝多芬,然后再说我再为你弹一曲。师:这是第二个问题。还有吗?

生3:我想问的问题是: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姑娘的问题? 师:跟那位女同学同样的问题。

生4:贝多芬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为什么他还要称一个非常贫困的姑娘为“您”?

师:是呀!我的理解就是:既是处于礼貌,也是处于对盲姑娘的尊重。生5:我还有一个问题是:贝多芬为什么还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师:就是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 生6:我的问题是,盲姑娘虽然看不见,为什么她一听就知道他是贝多芬?

师:这是你的问题,三个问题。我们边来交流边来思考这些问题。盲姑娘双目失明,为什么他能知道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1:„„而且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使她知道弹琴的就是贝多芬。师:他强调了盲姑娘用心听,而且对音乐热爱,所以她知道弹琴的就是贝多芬。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2:因为盲姑娘非常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她知道这首曲子确确实实就是贝多芬在弹。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里出现了一个词:知音,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也是一个传说,传说里说到,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俞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到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3:因为她平时就非常喜欢听贝多芬的曲子,所以她一听就知道。师:因为她熟悉贝多芬的音乐。

生4:因为前面写到盲姑娘弹的琴声是断断续续的,可以看出盲姑娘不但是喜欢贝多芬的音乐而且非常想弹贝多芬的音乐,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联系上文谈了自己的理解。

生5:我是从盲姑娘只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听出来贝多芬谈得非常纯熟,也投入了非常多的感情,这里也说明了盲姑娘就是贝多芬的知音。师:这是你的理解。生6:我觉得盲姑娘是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弹出那种感情。她非常理解贝多芬,所以她是他的知音。

师:盲姑娘非常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放出声音读。生读。

师:自己读,谁来读一读? 生1读。

师:我能听出,盲姑娘内心十分激动。谁来读一读? 生2读。

师:我能感受她内心万分激动。为了读好这句话,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为什么只听了一首曲子,这么激动呢?

生1: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她心中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她才回这么激动。

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样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生1读。

师:她这么激动,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2:因为贝多芬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音乐家,他却为一个盲姑娘弹奏„„她感到难以置信,所以很激动。

师:你从这个句子里的哪个词感受到她的难以置信? 生2:我从两个“您”字感受到的。

师:第一个“您”表示猜测,你可以拖得长一点儿,来读一读这句话。生2读。

师:贝多芬在一间茅屋里遇见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一定和盲姑娘一样的,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 刚才有的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我相信个人有个人的理由,谁来回答? 生1:贝多芬默认了。

生2:我觉得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他的知音,他就不想再说自己就是贝多芬。师:我想起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让他们心有灵犀的就是这:“音乐”。生3:我记得上一课学的“俞伯牙所念钟子期比所致”。他们两个也是知音,所以没必要再说明了。

师:联系上文,再次证明了:音乐可以打通了两个人的心。

生4:我觉得盲姑娘已经知道了是贝多芬弹的了,他们已经心灵相通了。所以没必要再说自己就是贝多芬。师:最后一位了啊!

生5: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所以他不想用其他的语言来表达,只是用音乐这种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盲姑娘的感谢。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你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师:好!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屋内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在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生练笔。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1: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再献上一曲吧,让我再谢谢自己的知音吧!

师:三个多么说明贝多芬此时此刻百感交集。他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呢? 生2:贝多芬心中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内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治知音的眼睛,让她重见光明,可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时,我最幸福!

师:是呀!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为知音弹一首,更感幸福的呢?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3:我认为他会想:兄妹俩是如此地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而创作,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会,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师:是的!很多听写都已经强调了。贝多芬一生立志要为贫苦人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释放了自己,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月光曲伴奏,师朗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涌过来„„)继续听(只是音乐)。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段。贝多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贝多芬的内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对课堂中一个男生的回答印象特别深刻:作为一个音乐人,音乐就是他的生命。所以贝多芬选择用音乐作为语言来表达自己。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非常适合于这堂课的老师,蒋军晶老师: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他每一个朴素、扎实的课例都表达着他自身,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第三篇:蒋军晶文成公主进藏课堂实录

文成公主进藏 课堂实录

蒋军晶 整理:张凤洁

一、释题

师:这个故事啊,你们已经读过,我呀已经工工整整的把课题抄在了黑板上,请你们读一遍,开始!(文成公主进藏)

师:你看多整齐!非常好!这样读更好。文成公主/进藏 生:再读 师:嗯!有停顿了!非常清楚。既然已经读过了,张老师这节课想问三个问题,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师:第一个问题就很难,请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男的还是女的?生:女的。

师:呵呵 就觉得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是吧?你们为什么异口同声的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女的?

师:第二个问题就有点难了。你就看这个题目,文成公主进藏是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呢? 生:藏族

师:你为什么推测是藏族? 生:因为是进藏!

师:哦!你理解的进藏的藏是藏族的藏。是啊!这个故事就是藏族的民间故事。如果你仔细读,你会发现在课文中有好多藏族的人命和地名。大家拿起笔浏览一遍,从头往后看,只要发现藏族的人名和地名,就用笔标出来。开始!(师巡视)只要你标完了就大声的读一读。听到有人在读了。我们一起来!我们先来交流人名,你来读!生:松赞干布

师:里面有个多音字也读准确了!我们一起读!谢谢你带领大家这么准确的读这个名字!下面交流地名最好是从前往后交流。谁先说。生:吐蕃

师:跟着他一起读。再往下还有吗? 生:路纳

师:跟着他一起读。生读 师:再往下。生:达尤龙真 师:还有吗? 生:拉萨、乃巴山

师:因为这个故事是藏族的民间故事,所以在这个故事里面出现了许多藏族的人名和地名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屏显)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指哪儿同学们读哪儿?生读

二:学讲故事

师:这个长长的民间故事讲了个什么事儿呢?其实很简单!讲的就是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经过路纳和达尤龙真,翻过乃巴山,走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来到了吐蕃,来到了吐蕃的中心城市拉萨,见到了松赞干布。从此他们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是不是这个样子?好!你自己学着老师的样,自言自语的把故事说一说。生自说

师:哪儿同学愿意拿着话筒说一说?一生说 师:我相信你们都会说了对不对?刚才老师问了两个问题都没有难倒大家!第三个问题是真难!请问这个民间故事的作者是谁?找到了没有?谁来说?

生:我认为就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

师: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故事有没有一个明确的作者啊?如果要说作者的话,那就是当时的老百姓。就是当时爷爷讲给爸爸听,爸爸讲给儿子听,儿子讲给孙子听。或者你讲给我听。我讲给他听。就这样越传越广,一直流传到现在。这就是民间故事,对不对。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民间故事肯定有一个特点。它呢!容易听,听了之后容易让人记住。否则就流传不开来。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故事容不容易记住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片段!

(屏显文成公主遇到沼泽的段落)请大家看着屏幕读一遍开始!(生读)读完了是吧?读得很认真,待会儿我要让同学们讲这个片段哦!发现你们读得很认真,奖励你们再读一遍!生再读一遍。

师:谁来试着讲一讲?举手不多!说明有点困难!对不对?好的。这也正常!那么张老师先来讲一讲这个片段,给不给我这个机会啊?但是有一点要是我讲着讲着讲不下去了,你们可要帮助我呀?我开始讲了啊!“话说这个文成公主,走啊走,遇到了一片沼泽,这时一只小鸟飞过来,说,„„.唉!她说什么我忘记了,你们想起来了没有?举手举手!(师板书:小鸟说)”

2生:公主,公主„„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喊了两声公主,体会为什么叫两声公主? 生:——着急

师:有没有道理啊?公主,公主,就觉得很着急。谁再来说,我觉得那种着急的语气应该让别人听出来。

生:公主,公主,这儿是片沼泽地不好走!

师:真着急了。希望公主放弃这个念头了。有一只小鸟飞过来说:生:公主公主„„

师:好的。我想起来了,有一只小鸟飞过来说„„但是文成公主有没有放弃啊?咦?她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呢?她做了件什么是解决了这个困难,我又忘记了啊!(师板书:只见它)生:只见它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 生2:在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过去了

师:他们两给人讲得是不是一模一样啊?

师:可不可以不一样啊?那我就要问了:你们背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能不能随便改字,那他们讲故事的时候就可以不一样呢? 生:民间故事传的时候不可能全部背下来

师:对呀!讲故事不需要一模一样啊!所以你们待会讲故事的时候就不用纠结,只要大体意思差不多就可以了啊!只见文成公主„„..生讲

师:我也想起来了,文成公主做了这样一件事就解决了这个困难,很神奇的。并且民间故事的这种神奇哦,一直会延伸到现在。所以在民间故事里总会有这样的话,(师板书:从此以后)或直到现在,从此以后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三生说:路纳的牛羊就长得又肥又壮。

师:这样讲下来我们能不能讲啊。咱把这个片段再串起来试试看啊!我话

筒会随时递过去的。话说这个文成公主,走啊走,遇到了一片沼泽,这时一只小鸟飞过来,说„„.只见她„„从此以后„„.师: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把这个片段讲一遍。生自由讲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一遍。生讲。

师:不过我要问你们了,文成公主这一路上是不是遇到这一个困难。这个困难是(板书:一片沼泽)除了„.她还遇到了什么困难?生说,师板书:一条大河,一座高山,一只恶鸟。现在这样哦!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你们自己去读公主遇到其他困难的内容,看看能不能把这些片段给记住,要讲出来。

师:我看有些同学坐端正了!会讲了是吧?

师:我发现我也会讲,刚才我讲这个片段是同学们帮助我讲的,但是我发现三个片段我一下子都会讲了。你们相不相信。这么相信!你们考验考验我,就像卡拉ok一样,你来点我来说,你想听哪一段? 生:一只恶鸟!

师:我就知道你要点这一段。你们感觉这一段蛮长的,不太好说是吧?好,那下面我开始讲了啊!这个文成公主,走啊走,路上一只恶鸟飞过来说:“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已经死了,你已经见不到他了,还是回去吧!”„„.是不是大致讲下来了。还想听哪一段?

生:一座高山

师:不好意思。今天我有讲的欲望让我讲完。

师:你有没有发现我这么快的就记住这个片段有没有规律? 生:按照板书来说的。

师: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掌握了一种讲民间故事的方法。很多民间故事里都有这样的规律,遇到困难动物来说话,然后主人公就轻而易举的化解了这个困难,然后这个神奇会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这几个词要记在脑子里哦。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下面我们就借助这个发现,从这四个片段中,选择你最敢兴趣的一个讲一讲,现在开始。

生:自由讲

师:同学们的效率真是高。一会儿就准备好了。为了这个故事的完整,我看看这四个片段都有选择的?有没有选择一条大河的?生举手。谁愿意到上面来讲?有没有愿意讲一片沼泽的?按照顺序来排列。为了这个故事好听,我要考查一下一只恶鸟这一个片段,让人一听就觉得不是一只好鸟!你说说看!

生:哎呀!松赞干布已经死了,你还是回去吧!

师:有点意思了!一听就知道不是什么好鸟!下面我就负责递话筒啊!也考查一下各位是不是能够安静的聆听这个故事。

师:这个文成公主,走啊走,(生讲一条大河)师:文成公主继续往前走(生讲一片沼泽)师:给他们掌声!这四位同学请入座。我们看这个故事,读这个故事,说这个故事,我发现,你看哦,这一个一个的片段是差不多的。那么老师有个问题,既然是差不多的,这么反反复复有什么意思呢?我把这几个情节删掉,可

不可以?

生:说明文成公主遇到的困难很多。师:为什么强调她遇到的困难很多? 生:如果她遇到的困难不多,就表现不出文成公主的精神。

师:哦!你是说她遇到的困难越多,就越能表现出她的决心大,是不是?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文成公主很聪明,遇到的困难多了可以体现她很聪明。

三、仿写

师:哦!你们都赞同不要把这些情节删去,对不对?重复几遍还是有道理的。对吗?真的。文成公主这一路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在藏区流传了很多版本的文成公主进藏,其中有一个版本出现了这样一个困难,(出示日月山的图片),日月山,海拔3500多米,山土呈火红色,是青藏高原上一座很特别的山。在那一个版本的民间故事里边这个故事该怎样讲呢?只见小鸟说了什么?文成公主做了什么?从此以后山土成了火红色的。我不给你们看,你们自己创编好不好?四人一小组或几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开始。生:热烈的讨论

师:好了啊?我倒是很好奇,文成公主遇到困难之后是怎么解决的?我觉得这个版本会化成很多的版本。哪一个小组先试试?如果你们小组和他们想得差不多就不用举手了。如果有另外的版本,你可以再举手。三生讲

师:还有好多同学举手,我们不讲了。呵呵,很遗憾的样子啊!那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困难不删掉,既然遇到那么多困难,我们可以增加嘛!日月山增加个困难,还有什么倒淌河,我们这个故事里多增加一些困难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那如果有很多,那听起来就很长很长,可以只写主要的。师:哦,没有必要讲那么多。再讲下去就让人觉得烦了,生:太多了的话不好记!师:不好记,就没法传啊!爷爷讲给爸爸听,爸爸没记住,爸爸讲给儿子听,儿子也没记住,那增加不增加啊?不增加!但是古时候的老百姓也是很聪明的,不论哪个民族,他们会在民间故事里加一句话,既表示文成公主遇到了很多很多困难,也不用把困难一个一个的列举,如果你能在这个故事里看到这句话,请你把它画下来。

生读文,勾画。

师:我们在故事里发现了许多民间故事的智慧啊!你发现了是哪句? 生读

师:是不是这句话?我们平时在读故事时会忽略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太重要了,很多民间故事里都有这样的话,和我一起说一说,他们跨过 生:一条条大河

师:翻过 生:一道道山 师:走了 生:一程又一程

师:很多民间故事还会这样写,他们走啊走,走啊走„„你看三个问题,让我们发现了民间故事的智慧,但是张老师,突然想到第四个问题,民间故事可以分两种,一种呢,跟现实没有一点关系;但是这个故事很特别,历史上真有其人,有这个人,真有其人的民间故事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老百姓当时非常恨这个人,他们把他编成故事啊,要让后代谨记千年百年,骂他个千年万年。但是更多的是另外一种情况,这个人当时人们太喜欢他了,把他编成民间故事,喜欢他个千年万年,赞颂他千年万年,这个民间故事属于哪一种?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是赞颂他千年万年。所以我们不要查资料,我们也会发现当时的老百姓很喜欢他。你从哪些地方发现喜欢她,并且发现喜欢她的原因呢?用波浪线画下来。

生读书,勾画。

师:找到了吗?那好我们来交流。生:„„

师:她改善了西藏人民的生活。生:她从京城带来„..师:对吧:也就是在文成公主以前,有没有青稞?

四、思辨民间故事的真与假

师:所以张老师请你们来听另一个版本的文成公主进藏。今天我们那么多时间读的是民间故事,下面张老师要给大家读一个历史故事。这个版本的文成公主进藏选自“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我读你听。„„.这个故事不是民间故事,是什么?历史故事。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你的原因。

生写

师:下面我要做个调查,喜欢民间故事的人请起立。大部分同学站起来。

师:哦,还好还有人坐着。大部分喜欢民间故事对不对,我要 请你们说说原因。我先请一位同学说,如果你的原因和他的原因一样,他坐下的同时你也坐下,如果你的原因和他的不一样,他坐下的时候,你先站着。

生:很有想象力,不像历史故事那么死板。师:你为什么

生:历史故事好打仗

师:哦,这是它的原因,他认为历史故事太真实了,不如民间故事,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轻松的化解。

生:我觉得民间故事很好记,很传奇。

生:我觉得民间故事有趣精彩,很吊人口味。师:听了还想听。

生:民间故事的结局都是很美好的。

师:哦,他的意思是说,历史故事的结局都不美好,连松赞干布死了他都

要说,而民间故事结局都是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生:民间故事非常有趣,不像历史故事,几月几号发生了什么事情。师:历史故事就是这样,几月几号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还站着啊,你说!生:民间故事不仅是一部分来源于实际,而且加上了人们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生动有趣,耐人品读,所以才能传诵千古,并且每一个再讲的时候,都会对这个故事融入自己的看法,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大家的想法结合在一起,更加的让人喜欢。

师:你这段可以印下来放在教参上的。哎呦,另外一些同学可能有压力了。民间故事有那么人喜欢,有那么多优点,但是这些人喜欢历史故事,请起立。规则还是跟刚才一样。我先请一个人讲。

生:因为历史故事是真实的。

师:要想了解历史的真相,就要去看历史故事。

生:因为你不能一直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总有一天你得去面对现实,所以我认为历史故事是很好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很多的历史事件。

师:你们听到没有总有一天你们会长大的。师:请那位同学总结陈词。

生:这两个故事我都喜欢。民间故事更有趣味,历史故事更让我们知道原汁原味的历史事件,更加了解历史。

师:总结的真好!所以我们有时候可以读一读民间故事,也可以读一读历史故事,至于你更喜欢哪一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四篇:六上《月光曲》课堂实录及点评(蒋军晶 钱正权) 档

六上《月光曲》课堂实录及点评(蒋军晶 钱正权)2010-12-12 21:31 蒋军晶《月光曲》课堂实录及点评 点评:钱正权

(一)以词串文,轻叩心扉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先听后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蜡”字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她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规范,左右结构。最后写“建之”,明白吗?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生:我觉得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是的,清幽的月光让人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刚才所听写词语),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生小声说。)

生:这个传说讲了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师: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师生:《月光曲》。

点评: 教学完全着眼于学生的学,指导细致缜密,因而学生学得扎扎实实。听写词语老师不是简单地报一个词语,学生听写一个。有的字笔顺不易掌握、容易写错,给予提示;“清幽”这个词语是难以理解且难用文字来解释的,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情景;“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个传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儿”,看似不经意的引导,却一举多得,既是练习在口语中运用已听写的词语,更是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精读课文奠定基础。

(二)一番“对话” 聆听心声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生默读,师巡视)

师:同学们,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

生(读):“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贝多芬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听自己弹曲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贝多芬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的苦衷是家境贫寒,所以她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

师:贫寒哪,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

生: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家境非常贫穷。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穷。

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学生读)

生(继续读):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我倒觉得还不至于,用“掩饰”是不是更好呢?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抉择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

(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点评:这一板块有两点可圈可点。一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导入课文,围绕中心问题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体会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如盲姑娘对音乐的追求与梦想,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家境贫寒买不起入场券,又不忍使哥哥为难,明明内心有强烈的愿望,却以“随便说说罢了”来掩饰(用“掩饰”来替换“压抑”,这就是语文味)。教师的引导丝丝入扣。二是选择了最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点段落反复朗读,以此来再现盲姑娘与哥哥对话的动人场面。有朗读又有默读思考,情理交融,有“感”又有“悟”,感(读)得越透,学生悟得也就越深越多。这给时下某些阅读课,学生对课文未有充分阅读而急于说“感悟”,因而说得浮泛肤浅以致误解文本本意,树立了良好榜样。

(三)两番“对话” 心灵互通

师: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生(读):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贝多芬已经弹了一曲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承认? 生:为什么盲姑娘当时就知道为她弹奏的是贝多芬?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我们先来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

生: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个音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于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于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能够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生:我从“入了神、激动”这些描写盲姑娘神态的词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他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放出声音读。

(指名学生感情读。)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她非常激动。

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生读)

生:而且我觉得他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师: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两个“您”看出来的。

师: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稍微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师:刚才有个同学还问,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他非得点明出来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鼓掌)

点评:这一板块的教学与前一板块略同,所不同的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知音”边读边思。盲姑娘与贝多芬对话的“潜台词”很多,先让学生提问是恰当的。盲姑娘从

弹奏者“弹得多纯熟”“弹得感情多深”猜出了“您是贝多芬先生”,贝多芬也因此找到了知音,愿意为盲姑娘即兴再弹奏一曲。教师较多着眼于课文内容,这样的内容在表达方法上,作者的用意能否引导思考呢?譬如当学生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对盲姑娘的提问避而不答,主动说“为您再弹一首吧”,这样表达文字更简洁,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语文课是教人智慧的,智慧蕴含在文字表达之中。

(四)释放心情,曲终意犹

师:同学们,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鼓掌)

师:三个多么,一个排比,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中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鼓掌)

生:贝多芬心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为知音创作的,真正的音乐会是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师:是的,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下课。

点评:这是第二次写话,目的是再次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世界,通过想象体会一位伟大音乐家博大的情怀。这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直接动因。教学设计是颇具匠心的。值得肯定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教师都有内容上的点评;学生交流较为充分,当肯定了一位学生的发言以后,一句“他心里还在想什么呢”,引导广开思路,使交流充盈而丰富。需要研究的问题是,这种交流目的是什么呢?即便说“释放心情”,了解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把自己理解了的内容说出来就是一个“表达能力”的问题,表达得恰当是不容易的,是要经过训练、经过教师指点的。这方面的点拨似乎不多,有所疏忽。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因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课的专务,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这方面,当前的观摩课、大赛课作出好样子的并不多。

第五篇:名师印象(评蒋军晶)

名师印象:

语文教学路上的探索者

——蒋军晶老师印象

浙江外国语学院 汪潮

蒋军晶,任教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第一小学,他年轻、高挑、勤奋、聪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是一个探索者。

2006年,他参加了浙江省首届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他是学员,我是他的老师。2009年,他又参加了浙江省首届小学语文高端培训班,他是班长,我又是他的老师。

严格意义上说,他是一个“插班生”。个中原因,是他强烈地表达了想到培训班学习的愿望,而我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拒绝这样一个热爱、痴迷语文教学的老师。据我所知,他当时已经参加了省里市里大大小小的许多教学比赛,都获得了一等奖,可他学习的愿望还是如此强烈、如此迫切,着实感动了我!

培训期间,蒋军晶专心听课、用心思索,并热心和大家分享他的一些想法。他善于积极地“宣传”自己的教学观点,又保持足够的敏感吸取大家的意见。他对语文教学一些观点、做法的思考视角不是“仰视”,不是“俯视”,也不是“平视”,而是“斜视”。

曾记得,当很多人提倡语文课“以读代讲”、“以读代问”的时候,他却另辟蹊径,认为提问是最基本、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关键在于怎样“问”。

那么他在课堂上是怎么“问”的呢?我曾多次带他赴省内各地课堂教学展示,均获一致好评。通过观看他的课,我发现他在课堂上的提问有以下特点:

第一,问题强调“解释”,有适当难度。他提的问题往往是需要学生在梳理、分析、统整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解释”给出答案。这相对于那些可以直接能从文本中找到定点答案的问题就显得有难度了。例如,他在上《月光曲》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主干问题: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的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整堂课,他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透过贝多芬的所见所闻,揣摩贝多芬的所思所想,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遵循思路、潜心会文”的阅读过程。我一直以为,语文学习需要一定“难度”。很多语文老师的问题过于细碎,过于简单,总是问一些教材中的人、事、时、地、物的具体问题。在这种浅层、低层“问题”引领下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第二,问题引发“矛盾”,有认知冲突。蒋军晶凭着自己的胆量和热情上过一些“惊世骇俗”的课。例如他教《地震中的父与子》,就在课堂上问:如果那位父亲经过百般努力,并没有从废墟中救出自己的孩子,而且引起大爆炸,自己和其他孩子葬身其中,你还觉得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吗?暂且不讨论这个问题是否特别适用于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个问题的取向。很显然,蒋军晶已经接受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的一些文本解读理念,他希望和学生一起寻找文本中的矛盾与缝隙,从而发现文本的真正意义。他的这种努力在其它许多课中都有所体现,例如,他在教学《已死的母熊》时就问:大家都认为《已死的母熊》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不要杀生,但是,要知道,哪怕我们喝口水,也杀害了很多生命,因为水里面有许多微生物,难道我们连水也不喝了吗?又如,他上《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时问:作者写音乐之都维也纳,不写金色演奏大厅,不写那些天才音乐家,不写那些耳熟能详的乐曲,而是写鸟叫声,写花,写路,作者的选材是否有问题?这些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出矛盾,引出争论,引出思考,„„所以很多老师觉得蒋军晶的课很有力度,很有阳刚之气。

第三,问题关注“当下”,有生活气息。经常听蒋军晶的课,就不难发现,他接受了“接受美学”的观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成熟的现代读者,除了从文本中读出作者意义、文本意义,还应该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观点。”所以他总是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联想现实的生活。

为了将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勾连起来,蒋军晶经常在课堂中问:你有没有遭遇过和文章里相同的情节?文章里的人物和你生活中的哪个熟悉的人接近?在你看来,文章哪些部分最贴近现实生活?这篇文章会让你重新思考自己那段类似的经历吗?等等。在这样的问题思考中,学生会觉得阅读是和“当下”,是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关系的,而不是割裂的、分离的。

第四,问题直面“表达”,有语文趣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体现,理应推崇。但它不只是“玩味”、“香味”、“甜味”。蒋军晶认为语文课应该强化其学科特征,问题应该多涉及遣词造句、谋广篇布局、选材用材等表达方式上。例如,教学《桥》,他不是着力引导学生感受老支书高大的形象,而是引导学生感受小小说的表达特色——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他上《趵突泉》,在课堂上还原老舍修改文章的过程,感受老舍先生的写作特色。他的很多课,都是“习作倾向”的。他这样做就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像作家一样去思考:若也提供给我相应的材料,假如让我写篇文章,我将如何从所读文章中有所借鉴、有所创新?如何行文?我能替作者改改文章吗?他的这种探索是颇有广度、深度和效度的。

蒋军晶是一位很善于学习的老师,省内省外,两岸四地,他总能从别人的课堂或讲话中发现亮点,并且很自然地为自己所用,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体系里。因此,他的课已经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显现了自己的思想。随着他的课堂进步和学术发展,我对他的要求更高,期望值也更大。我对学生的学术问题向来严格有加,对蒋军晶更是如此。我希望他不仅在课堂教学上成熟,还希望他在语文课程建设上有所建树;我希望他不仅关注一篇课文的教学,还希望他关注整本书的阅读;我希望他不仅关注语文教学的“战术性积累”,还希望他关注语文教学的“战略性积累”。

这种期望还得追溯到和蒋军晶的初次见面。认识蒋军晶,是因为他参加了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他是编写者,我是主编。

那时他还是二十六、七岁的小伙子,邀请他来参加语文教材的编写,一是因为经常有人在我面前举荐他,二是因为他年轻,可以承担一些智慧含量低但体力要求高的工作。也确实如此,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做一些例如“排选生字”这样的技术工作,可到后来,他也参与到选文、设计课后习题等核心工作中来。在编写过程中我发现,他虽然年轻,但成熟、沉稳,更重要的,他的阅读视野比较开阔,对语文教学已经有自己的思考。在一次又一次讨论选文的过程中,他提供了一些新鲜的关注点,他毫不掩饰对王宜振、林武宪、谢武彰、金子美铃、斯蒂文森、狄金森等人的儿童诗的喜欢;他极力建议教材中可以适当放一些孩子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例如曹文轩、黄蓓佳、沈石溪、米切尔·恩德、怀特、西顿、椋鸠十等。尽管当时他的这些想法不能完全实现,但是,他的这种阅读视野会是大有作为的。我一直鼓励着,也期待着!

果真如此,几年以后,蒋军晶已经成长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他鼓励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探索班级读书会。他的班级读书会,既借鉴了西方及台湾地区的已有经验,又进行了本土化处理,颇有新意。他认为班级读书会的核心是师生在课堂上围绕整本书的讨论。在大约两节课的时间里,和学生讨论一本书,是让大多数语文老师想临阵退缩的巨大挑战。因为一本书篇幅那么长,人物那么多,结构那么复杂,意蕴那么丰富,这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讨论技巧。更为重要的是,班级读书会的“讨论”究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呢?尽管蒋军晶把围绕整本书的讨论称为“聊书”,强调它的坦率、自然、轻松的一面。但据我观察,他的目标还是非常明确的。他自己期望通过“讨论”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他期望通过“讨论”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阅读策略(我们的许多语文课侧重教知识点以及挖掘人文内涵),他期望通过“讨论”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

如果你听过蒋军晶的班级读书会,你能感受到他的努力的成果,尽管有些探索还不是很成熟。但是,班级读书会在课堂里的最终成熟,儿童文学阅读最终的推广,还得依靠像蒋军晶这样始终奋战在教学一线的积极探索者。我相信,他在班级读书会方面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蒋军晶是一个探索者,是一个虔诚、智慧、执着、有效的探索者。从他的这本专著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一个小学语文青年名师实践的智慧、反思的勇气和探索的精神。探索无止境。我想说: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还要环顾四方。对蒋军晶的探索,我还是支持着,期待着!

(汪潮:浙江外国语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教育部审定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教育部审定高校本科教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主编。)

下载蒋军晶《月光曲》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蒋军晶《月光曲》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蒋军晶老师儿童文学书单

    蒋军晶老师儿童文学书单1.[丹麦]安徒生《夜莺的故事》 2.[意大利]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 3.[英国]王尔德《巨人的花园》 4.[英国]路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 5.[英国]格雷厄姆......

    《月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执教人 :江西省教研专家 徐承芸 课前谈话: 徐老师向你们提三个问题,你们也向老师提三个问题,让我们互相了解了解,让我们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更开心,......

    看蒋军晶老师课有感

    期初培训体会 2011—2012第二学期齐瑞军 开学初,学校组织了期初培训。我们观看了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的《祖父的园子》一课的视频录像。清晰的教学思路,新颖的教学方法,风趣的教......

    蒋军晶 我的成长之路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现在有些诚惶诚恐。为什么呢?套用时下比较红火的相声演员郭德刚的自我介绍来说,我是一个非著名小学语文教师,非著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没有什么耀......

    《流浪狗之歌》教学设计蒋军晶(范文)

    五年级借景抒情练习——《流浪狗之歌》绘本写作 杭州市天长小学蒋军晶 教学目标: 1.在为无字绘本配文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借景抒情,练习环境描写 2.在为无字绘本配文的过程......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听蒋军晶群文阅读有感

    听群文阅读有感 2014年12月27日,蒋老师到我们学校进行群文阅读讲座,遗憾的是由于特殊原因没有能够亲自聆听蒋老师的讲座。但从语文教研活动中老师的学习心得中,我也学习到了很......

    马裤先生(教学设计)-蒋军晶(合集五篇)

    《马裤先生》教学设计 杭州市天长小学 蒋军晶 一、分享:看了《马裤先生》之后,你自己有哪些感受? 关键词:夸张、讽刺、没有公德、庸俗、自私 二、朗读、读写结合、讨论:老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