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安听课感受(共)
语文教育乃情怀,悲悯博大显真魂 ——听韩军老师讲课有感
上周末,我们莱西语文教师一行十几人远赴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与会期间,有幸聆听了几位国家级名师的授课和讲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特级教师韩军老师讲的《我的叔叔于勒》和《背影》两篇经典课文,更是让我感到震撼,原来语文课竟可以这样讲。韩老师反弹琵琶,剑走偏锋,诱思探究,游刃有余;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大家风范。下面请让我一一来说说两堂课的感受。
韩老师上的第一节课是《我的叔叔于勒》。他的课堂设计很简单,课堂也很安静,中心环节是让学生动笔写了两个东西:一是于勒没有寄出的《第三封信》,二是没有公开的《菲利普日记》。这两次“写”实在高明,课堂的亮点也在这两次“写”上。在老师的点拨下,初一年级的小孩子居然写出了那么丰富的文字:情感真挚、角度多元,不仅有悲天悯人的心态,也有叩问人生、怀疑人生的质疑。在不断地文笔碰撞思想交锋情感融合的过程中,老师悄无声息地带领着一帮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经历了他们不曾经历的人生。这一遍走下来,我想,每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理解都会深刻一点点,博大一点点。起码,至少会丰富一点点。更妙的是,这是我手写我心,是高水平、高效率、大容量的课堂练笔,是阅读对象明确,背景知识清晰的写作训练。这堂课,不仅上得深刻动情,而且上得实在。
当然了再精彩的课也有瑕疵,即使是韩军老师的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下面我再就文本解读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韩老师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最讨厌的一个人是谁?你对哥哥没认他的弟弟怎么看?答案是:最让人讨厌的是嫂子;理解原谅哥哥。
我们教给学生做人要有宽容之心,既然哥哥可以原谅,那么嫂子为什么不能原谅呢。文章开头反复强调家中的贫困,在这样的情况下,嫂子表现的只是对拮据生活的痛苦,并未表现出对哥哥有怨言,她痛苦在家庭的交往上,要经常违心的拒绝别人的邀请,痛苦在不能满足孩子的正常生活需求上,孩子大了喜欢的衣服都不能买,只能买来廉价布料自己做,做母亲的能不痛苦吗。我们不难想象为了维护这个家庭,嫂子所付出的超于常人的辛苦,日常的精打细算,心灵的折磨等,艰难的生活可能让她变得“现实”甚至是尖酸刻薄,但她也是一个普通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她的所想所做也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家庭,可以说她是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否则你能告诉她在当时的处境中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所以我认为她也是可以原谅的,没有她全家人的生活可能会更糟糕。其次本文和背影两堂课放在了一起讲,突然让我有了一种比较的想法,两篇文章都有父亲和儿子。都是亲情内容,一个是父子情,一个是兄弟情。一个是四世同文,通过生与死,诠释生命的短暂脆弱和代代传承;一个表现了儿子有良知而父亲麻木。父亲为什么会麻木呢,虽有主观原因,但也不是主观的愿望,只能说是生活和社会环境造就的。假想于勒回来结果会是怎样的呢,通过于勒在这个地方呆这么长时间而没有打扰哥哥一家,并且文中说“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原因是他欠了他们的钱。这些说明他并不是别人印象中的流氓无赖了,至少现在已不是。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他在自食其力,尤其当得到小费时,赶紧答谢并给人以祝福。他在卖牡蛎时的动作是一下撬开,从熟练的动作看出他在以此为生。于勒境况虽惨但情是真。如果菲利普夫妇都可以原谅理解的话,那不能谅解的是什么呢?
我知道本节课韩老师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想抛砖引玉,向我们介绍文本解读的方法,限于水平,所感粗浅,希望不会贻笑方家。
“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听韩军老师讲《背影》有感
改变或震撼一个人,只需要一节课。韩军就是韩军,“先生”就是先生。我觉得老师比我高明。我感慨且感动。
——题记 经典之作,不只因它应运而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还因它让人无论何时拾读,都能以其内蕴的魅力引发感动,令人久久回味。经历了读书时读《背影》,教书时教《背影》,甚至已教过三四遍,面对新的学生,再次品味它,还是会有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对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成人,《背影》的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但对生于独生年代,且人生阅历简单、情感单薄的初中生来讲,买几个橘子,看几眼背影,就让他们感动,那无异于天方夜谭。可韩军老师却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篇文章。
因为这些孩子没有读过《背影》,所以韩老师首先让孩子们去默读文章,并找出“朱家的几个人物。”
不错,带着问题读书才有针对性,也才具有实效性。这样的叙事性散文,人物的确是关键。
在学生通读文章之后,韩军老师引导孩子对“祖母、父亲、我、我的儿子”四个人物关系进行分析,诸如“几个儿子?几个父亲”等问题被认定后,将文章改为“两个父亲的故事”“三个儿子的故事”“两个孙子的故事”“朱自清一身三任的故事”等等。
四世同文的一篇文章,究竟要传递什么信息呢?
只见韩军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奶奶的背影——已逝的;父亲的背影——将逝的;作者的人生——壮年的;儿子的生命——未来的。我忽然听懂了韩老师的“旁白”: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不论是已逝的还是未来的,壮年的、将逝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历程:徘徊在生死之间。
但是韩老师在此时没有直接表白,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四次眼泪”的内涵。祖母、父亲都令自己流泪,眼泪代表什么?是生命的坚强还是脆弱?永恒还是短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
问题有难度,对初一的孩子来说,略显深涩了些。能否理解到这个层次?但是我却感到很震撼,震撼于这篇小文中蕴含的生命的无助和苍凉感。
此时,韩老师那富有磁性的声音终于响起——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生命链条的心灵传递”,韩老师对朱自清的《背影》用这样一句话概括。
所以,这篇文章到底是赞美父性?还是喟叹生命? 课上到这儿,我似乎感受到一种震撼之外的心灵体悟,不自觉陷入深思中。
但是这不是课的结尾,课堂高潮出现在“为何流泪”的分析上,“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生生间、师生间进入深度思考交流。朱自清的四次落泪,是因为他感受到生命的短暂缥缈,感受到人生的苦涩无常,窥见了人生残酷的真相。从而让学生用心体味更应该珍惜这弥足珍贵的亲情。当一个大大的黑体字“背”无限夸张与醒目地呈现在屏幕上时,让人感到呼吸的滞重。“背影”,原来是“背”和“影”的组合。
接着韩老师如赵忠祥般的极富磁性的声音,声情并茂的读起了朱自清的《毁灭》。
“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
韩老师的朗诵的确了得,有几个语文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呢? 所以,在他厚重的声音中,在他解读的《背影》中,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文章写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
“生命轻——珍惜,生命轻——珍重”。
而后,韩军老师就收到了朱自清的“短信”,赞扬他解读出了他的《背影》的深意。
课,便结束了。然而我的沉思却陡然加重。也许《背影》这节课,“亲情”和“生命”的解读无高下之分,也不存在深刻与否,只是相同的层次,不同的胡同,我们引领着学生走进生命的胡同,他们就会看到生命包含的那种独特的风景。
也许这也叫余音绕梁。
第二篇:泰安听课汇报(范文)
泰安听课汇报交流
郭立翠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是3月16日和张老师去泰安听的课。
上午由江苏特级教师魏星老师授课并作报告,下午是陈延军老师讲课并作报告。两堂课两个报告,两个报告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强调大语文观,强调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希望老师能够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他们都以教学中的实例作了精彩的讲述。
下午陈老师的一堂《威尼斯的小艇》,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讲到船夫驾驶技术好时,他采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几个字”的方法让学生去读、去悟,同时,他还特别强调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不过,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上午魏老师讲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中有三个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他主要采用矛盾生成的方法推动教学。魏老师从人物的语言切入,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主题聚焦在“谎”字上,有了矛盾:“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教师利用这个矛盾串起了全文教学的脉络,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将简单的寓言引导到有难度的困惑中,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此外,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比较,不仅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而且使学生对文本有了陌生的感觉,“比较”是矛盾生成的重要方法。如果以一个文本为单位,学生的思维流于表面,无法真正进入到故事中去。
接着,紧扣“谎”字深入三篇文章的细部,理解“酸葡萄”、“狼来了”、“奉承话”背后的意义。步步引导,层层深入,不断揭示矛盾,学生对“酸葡萄”也就有了个性化的解读。三个文本读后,自然地也就理解了“三篇课文都与这个‘谎’字有关。葡萄架下狐狸的谎言,是为了安慰自己;牧羊孩子的谎言,是为了捉弄别人,排遣孤独、无聊;大树下狐狸谎言的背后,是设下的圈套,是可怕的阴谋,是美丽的陷阱。”学生的收获岂止是理解了课文,他们更是学得一种解读思维。
最后,教学重新回到整体上来,仍然用比较的方法生成矛盾,“三个故事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让学生自主建构寓言的特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找到三
则寓言的共同点,进而提出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要求,这就给名著阅读开了一扇窗。
听完魏老师的课后,我的感觉就是:原来,寓言课可以这样上。专家就是专家,他们的阅读量和思考问题的深度让我心生仰慕之情。同时,我也更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步伐和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的课堂,多向名家学习,多读书、多思考。
2013.3.18
第三篇:听课感受
听课感想
4月28日星期三,沈二小四楼的大礼堂里,普陀区2010“潮涌普陀”音乐教学高端研修主题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次活动分上午教学观摩和下午的理论讲座两大部分。
上午,三位出色的教师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的教学过程,也展示了她们在音乐课堂的个人魅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堂课,沈二小刘春燕老师的《我的家在日喀则》,这是一位本色出位的教师,个性张扬的她穿着藏族服饰就来上课了,一看就知道她今天上课的主题就是藏族音乐。《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内容本来只是四个乐句的一首儿歌,刘老师却把它变成了三段式二声部,增加的教学难度、丰满了教学内容,把这盘简单的“家常菜”做足了料,变成了“美味大餐”,从一开始的感受、学习藏族舞蹈,到扩展二声部教学,到“载歌载舞,最后拓展以赞美自己家乡编创歌词,始终围绕这首歌曲的主旋律,却一点不让人感到枯燥腻烦,看得出刘老师的备课是充分搜索资料,所以这是一堂让人回味无穷的“二次课程”。
第二堂课是台门小学裘燕老师的《哈里罗》,这是一位善于“以静制动”的教师,她抓住了小学生在音乐课好动的特点,在聆听中以“手指舞”取代全身律动,更加关注了学生聆听的效果
第四篇:听课感受
听课感受
金寨镇中心学校 钟山
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业务交流活动,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
最为深刻的有这两点:
一定要重视课前的情景导入。原来我并不注重情景导入,觉得那是公开课的“花架子”。而现在,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精心设计情景导语的重要性。学生不可能脱离他的生活经验而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聚集在同一个课堂的孩子又各有各的情况,而且课前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过。所以,如果没有精心设计一个很好的情景导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将大打折扣,并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语文学习状态。因此,有人评价: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在这次活动中,各位老师的导语都让我受益匪浅,愈加深刻地认识到:情景导入决不是“花架子”。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将“导入的形式”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体裁和教者的自身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使课开始就很精彩,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空话,不应局限在某种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参与课堂,把一个整体性的任务分化到各个小组,全班共同来完成这一个整体性任务,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气氛上,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也是课堂氛围的一个表现,如何调动学的思考参与才是教师应努力的方向。
经过这段时间的听评课,从每位上课老师组织的教学形式上,我开始坚信:一切学习组织形式都是为学习效率服务,形式不是惟一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师本身就存在性格不同,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即使教案相同,教学也呈现不同风格,有的教师幽默风趣、有的教师沉稳踏实、有的教师才华横溢,有的教师一丝不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语文的多元化教学,可以说“教无定法,教无常规”,但是有个前提,这就是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必须让学生从语文课中学习规范的汉语,感受文学的魅力。
第五篇:听课感受
听课感受
本大周我们学校举行了公开课听评课活动,每一教师都积极参与精心准备。我认为,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机会与展示平台。听课、评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辨别分析)。它们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敏锐意识。通过听课活动,促使我们对总体教学模式、教案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各教学环节进行了进一步规范,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极为有益的。听课这一教学活动增强了我们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也增加了教师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我也从从不同的教师那儿学到了可取的教学方法。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听了刘光辉老师、黄秀芳老师、冯小红老师、王艳玲老师这几位老师的课。从听课中我感觉到老师们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有条理,语音清晰,对教材内容都比较熟悉,能合理安排板,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老师们的课件制作丰富多彩,尤其是黄秀芳老师的课讲得很好,她讲的是《梅花魂》整节课,从自学讨论到检查自学效果到总结全文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举止得体,普通话标准抑扬顿挫,各环节设计合理,引导很到位。王艳玲老师的朗读指导非常到位,值得我学习。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各位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有语言激励,如“你说的真好”、“你真棒”、“你的方法可真多”、“你真厉害”、“你的声音真宏亮”等。还有肢体动作鼓励,如拍拍学生的肩膀,竖起大拇指,给一个赞赏的微笑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除了这些激励语言外,几位年轻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看听课真的会学到很多东西,不仅是教学经验,还有很多方法和师德等等,这些优秀的教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教好自己所任的学科,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