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时代微课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互联网+”时代微课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探
索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微课是“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教学改革创新的产物,它以微见著的特点及可碎片化学习、可移动式学习、可个性化学习的优势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为此,我们课题研究小组于2016年9月开设了2016级计算机专业微课教学实验班,以此来探究微课制作的方法及教学应用的有效途径,调查分析微课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教学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下,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生态更开放和包容,因为互联网是融合与共享精神的体现;学习更加碎片化和个性化,成为一种“人人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的新形态;“互联网”教学愈发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结构得到重塑,教学结构迈入了混合阶段,线上、线下的O2O结合成为大趋势;信息化教学技术更加智能化,教学手段更富媒体化,互联网智能终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谐,教师借助智慧教室导学,利用云課堂“助学”,通过大数据“诊学”。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特点体现在“微”字上,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学内容集中阐明一个小任务或小问题,是一个简短且完整的教学活动,时间一般在5~8分钟之间。同时配以微型课件、微型习题等教学资源,是具有反馈互动的网络小课程。
微课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核心,加上以下六个要素便构成了微课资源:微教案,围绕教学任务或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设计;微课件,涉及教学过程所需的素材;微练习,学生学习过程需要完成的测试题;微反思,师生教学过程的思考;微点评,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微反馈,师生互动交流与反馈。
三、微课的制作
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微课一般包括课前预习类、新课导入类、课中助学类、实操导学类、实训演示类、巩固练习类、课外拓展类、学习评价类等。制作了良好的微课作品,才能确保微课在教学应用中产生积极的效果,微课的制作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确定选题、教学设计、微视频录制、后期制作、成果测试、教学反思。其中,微课视频的录制是整个微课制作过程的核心,根据选定的主题,经过详细的教学设计,接下来就要进行视频的录制。目前,微视频的录制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
(一)利用微摄像工具录制
智能手机、IPAD、QQ摄像头、DV摄像机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录制微课的摄像工具。教师用不同颜色的水笔在白纸上一边书写,一边讲解,一边摄像。然后对视频进行编辑,添加字幕、图表、动画、课件、习题等相应的教学资源,便形成了微课。计算机专业知识点讲解类的微课非常适合这种录制方式。
(二)利用专业摄像机录制
对计算机专业实训操作演示类的微视频,我们需要专业的数码摄像机、电子白板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实训室里借助相应的设备和工具来完成视频录制。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摄像机实况拍摄,再把视频编辑美化,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便制成了微课程。计算机专业实训操作演示类的微课采用这种方式录制效果非常明显。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综合布线等课程可以把实训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拍摄并制作成微课。
(三)利用录屏软件录制
目前,比较常用的录屏软件有: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 St-udio、MicroLecturer等,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习惯来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微课录屏软件。这种方式相对简单,教师做好教学设计以后便可以打开录屏软件,一边操作讲解,一边屏幕录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嵌入动画、图片等多媒体素材,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专业软件操作类的教学,如Photoshop、Flash动画设计采用这种录制方式非常适合。
四、利用微课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在课前预习中引入微课
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提前一周把将要授课的知识和技能制作成微课,配置相应的课件、学案、习题、任务等微课学习资源。然后进行收集、整合并将它们上传到相应的微课学习空间。比如,蓝墨云班课,或者利用微信公众号设计的教学空间,以及中国微课网等数字资源平台。学生每次接触新知识之前,先利用晚修时间通过智能手机进入微课学习空间观看微课进行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观看视频、查找素材、思考问题、提交作业等。遇到问题还可以与其他学生、老师进行交流、探讨。老师也可以在微课学习空间里引导学生预习,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二)在新课导入中引入微课
新课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新课导入中教师往往以口述引导为主,辅助任务式引导,这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将微课作为新课的导入,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微课是以视频、动画、音频等富媒体形式展现一些新颖的问题,更加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进制转换”时,我们制作了一个微课来导入新课。以flash动画的形式,模拟两个学生QQ语音通话的过程来展示数据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中形象的动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大多以实操为主,有些实操项目相对比较复杂,学生往往学了后面而忘前面。因此,对一些比较繁杂的项目,我们把它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再将每个任务分割成多个操作步骤。然后把几个步骤或一个任务制作成微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分任务按步骤地学习与实操练习,而且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接收能力来调整微课的播放进度,或重复或暂停或播放,边学边做。遇到困难可以在现场请教同学或老师,还可以把问题上传到微课学习空间,让同学、老师以及行业专家探究、指导。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主板拆卸时,我们把整个实操项目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拍摄成微课。包括主板与外设连线和跳线的拆卸、主板上独立显卡的拆卸、内存条的拆卸、CPU及散热风扇的拆卸、主板固定螺丝的拆卸以及配套练习与拓展等六个微课,然后整理上传到微课学习空间。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必要的预习,完成课前任务。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智能手机一边观看微课,一边实操训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技能操作进度来调整微课的播放,让绝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四)在学习评价中引入微课
把微课引入学习评价中,让评价更加多元化。“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构建学习档案,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以Photoshop课程的“Iphone 6S手机宣传海报”为例,课前我们把海报制作过程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制作微课,同时配套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任务上传到学习空间。课前,要求学生进入微课学习空间进行预习,完成课前任务,进而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探究学习,边观看微课边实操练习,并通过微课空间时时分享问题与经验,以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后,学生把自己的海报作品上传到微课学习空间,让其他学生、老師以及行业专家一起来评价,指出每一幅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这种引入微课的网络化评价体系,更能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五、微课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微课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然而,微课在教学应用中还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1)微课选题过于空泛,没有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没有解透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疑难点和易错点。(2)把课堂实录当作微课,内容过于冗长,不能体现微课“微”的特点和优势。(3)微课内容定位不准,过多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呈现,而忽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4)微课的呈现过于追求形式化,过分强调绚丽的视频画面及炫酷的动态效果,而忽视了教学的内容,违背了教学的初衷。(5)微课录制存在技术缺陷,由于设备操作或后期处理的技术不够娴熟,造成微课视频画面清晰度不高,音质欠佳,也缺乏特效和字幕。
六、结语
学生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构建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把“互联网+”微课有效引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职教人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教学改革。目前,虽然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但效果是显著的。因为这种教学创新更有利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强化,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第二篇: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学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学探索
作者:沈俊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8期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存在严峻的挑战,如何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应新技术,能在工作岗位上满足社会的需要,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展开学习。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实验教学。然而没有扎实的理论,实验教学也不可能走远,所以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网络安全攻击漏洞防火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143-0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一方面给一些技术型人才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使中等职业教学面临着严峻考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网络安全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复杂,大多数学生反映网络安全理论高深莫测,无从下手,对网络安全的具体应用知之甚少。那么,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更加感性地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本人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网络安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1.1 合理选择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材选择一直是个难题,至今没找到特别适合中职学生需求、适合课堂教学的教材。为了克服教材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积极性,关键是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在“基本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指导下,在保证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我们对该课程授课的内容与形式作了调整,设置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项目。项目一: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网络测试基本命令的使用;项目二:密码技术——网上购物与电子支付,PGP加密软件的使用;项目三: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安全——Windows2000的安全配置,常用的系统进程和服务;项目四:网络攻击与防护——网络嗅探器Snif-fer,使用“冰河”木马进行远程控制;项目五:计算机病毒防治——常见反病毒软件的使用,项目六:防火墙技术——设置个人防火墙,项目七:WWW的安全——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安全配置。
为体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项目设计时,我们舍去了深奥的理论,引入了网络安全发展的新技术、新概念,把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实验中去,尽量做到内容浅显易懂,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还能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
1.2 以能力为导向设计实验
中职网络专业的学生网络试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网络组建方面
网络综合布线能力、局域网络组建能力等。这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网络组建实施的能力,即对网络的规模、设备、应用等进行设计,完成网络的组建。这方面的实验有:双绞线制作实验、SOHO对等网组建实验、简单局域网组建、交换机级联和配置实验、二层交换机的管理IP地址设置实验、三层交换机的带宽控制实验、交换机访问控制列表实验。
1.2.2 网络管理方面
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故障、性能管理、网络认证、计费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这类实验主要培养提高学生的网络管理能力,以应付在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这方面的实验有:交换机的端口控制、MAC地址的绑定实验、VLAN配置实验、三层交换机的VLAN互通实验、三层交换机接口配置实验、配置安全的ACL实验、配置动态路由实验、带宽监控维护的实验等。
1.2.3 网络安全监控方面
网络安全监控方面培养学生的网络攻击能力和防护能力,能够应付一定的网络攻击,并且能对安全设备进行配置。这类实验主要是:防火墙的配置实验、网络监听实验、操作系统安全实验、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实验等。
1.3 重视对实验过程的管理
实验室相比教室而言氛围宽松很多,如果对实验过程不加以重视可能实验课会变成自由活动课。因此,必须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中职学校设备一般都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上机,因此对学生恰当的分组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是保证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实验课时间不得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教师应随时随机抽查各实验小组的进行情况;每隔一段时间教师随机抽取部分同学检查,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每一个实验。通过对学生实验的监督检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实验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2 网络安全在教学中的实现
2.1 网络病毒的防范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传播扩散快,仅用单机防病毒产品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必须有适合于局域网的全方位防病毒产品。校园网络是内部局域网,就需要一个基于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的防病毒软件和针对各种桌面操作系统的防病毒软件。如果与互联网相连,就需要网关的防病毒软件,加强上网计算机的安全。在我们的校园网先后分别采用了“安博士”的网络版和“瑞星的网络版”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做到网络同时杀毒,还可以使用安全策略。所以最好使用全方位的防病毒产品,针对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点设置对应的防病毒软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的配置,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动升级,使网络免受病毒的侵袭。
2.2 配置防火墙
利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防火墙,在使用中根据要求,设置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为能实现系统的安全,要求学生要开启防火墙,并能合理配置,掌握端口添加和端口关闭的方法,这样可以用不到的端口拒绝,来实现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间访问控制尺度。允许防火墙同意访问的人与数据进入自己的内部网络,同时将不允许的用户与数据拒之门外,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自己的网络,防止他们随意更改、移动甚至删除网络上的重要信息。
2.3 数据备份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分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些新的问题如系统失败,数据丢失或遭到破坏等,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可能是人为的因素,也可能是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如病毒、硬件故障、自然灾害等。这就要让学生学会数据的备份,制作相应的备份计划和可靠的措施并能够进行数据恢复。结语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单个系统,而需要仔细考虑系统的安全需求,并将各种安全技术,如密码技术等结合在一起,才能生成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网络系统。结合教学实际,作者粗浅地谈了如何提高网络安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4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 容治.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7(27).[3] 段治川.关于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
第三篇: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方法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方法
摘 要:微课作为当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法,是以重点、难点、易错点等知识为主要内容,辅以多种多媒体手段制作而成的短小、精悍的教学资源,多作为网络教学素材来使用。作为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们要紧跟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并依据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对微课的应用形式及内容加以修改,灵活应用微课的各种优势为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服务。
关键词:微课优势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也已普及,然而中职计算机教学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微课的引入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笔者就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将微课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网络培训中心对微课下的定义是:微课,是以10~20分钟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它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出来。传统的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主要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这种授课方式的效率往往比较低。采用多种多媒体手段制作而成的、短小、精悍的微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而且由于一个微课往往只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因此它具有极强的目的性,这种极强的目的性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灵活运用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的时长设计一般要求为10~20分钟,这个时间对于课下在线观看学习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如果把微课作品拿到课堂上来,这个时间就显得过长,需要做相应的调整。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多采用任务教学法,即通过一个小实例串联教材中1-2个知识点,如果将实例中的这1-2知识点完全融入5~8分钟的微课,时间显然不够,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在微课中仅展示完整的实例效果,然后分析讲解其中一个相对简单的知识点,最后以对第二个知识点设置悬念的方式结束微课,以类似倒叙的方式在剩余的近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将剩余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应用微课看似破坏了微课的完整性,但是对于课堂上使用的微课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以简短的视频再配以文字、声音等多媒体元素的微课形式为课程开端,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设置的悬念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自觉地进入到之后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三、利用微信建立微课平台,便于学生课下复习及知识分享
首先是微课平台的问题,目前中职教育没有完善的微课资源平台,也不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所以,做为中职院校的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微信这个工具建立自己的小型微课资源平台,教师申请一个微信公共号,将自己录制的微课资源放在这个微信公众号上,并将学生添加进入这个公众号。这样,周末放假期间,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通过手机利用家里或外界的免费无线网络资源来观看微课,学习巩固相关知识点,既方便又实用。其次,微课的内容要有所区分。中职计算机课程注重任务教学,要求学生每一次课(2节理论加4节实习)制作出某一特定的效果。微课强调“内容为王,形式为辅”,以视频微课的利用为例,笔者建议,对于一个相对复杂的知识点,课堂上的微课视频可以展示出完整的效果,课下使用的微课则为融入了操作步骤的完整过程,便于课下复习。这样,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微课,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便于学生自定步调,自选时间和地点反复观看学习。再次,目前诸多大学已经实行双学位制度,允许学生自学本专业以外的课程,只要通过考试拿到相应的学分,就可以取得两个学位证书,中职院校还没有实行这个制度,但也确实存在学生进入学校一段时间后,便产生了学习其它专业知识的念头,由于制度和硬件条件的限制,这个需求目前还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如果中职院校的教师能够建立自己的微课资源平台,并允许所有愿意学习这些知识的学生加入这个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达到知识分享的目的,这种分享知识的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关键的是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其就业增加知识砝码。另外,上课期间,学生请假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微课资源可以供缺课的同学课下自学,帮助他们及时补上落下的课程,还可以减轻授课教师加班辅导的负担。
四、练习制作微课,提高教师综合运用多媒体知识的能力
教师也“偏科”,就计算机专业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分工,例如:一部分教师一直从事硬件知识的教学工作,而另外一部分教师则从事软件知识的教学,即使是从事软件知识教学的教师也并非每种软件都精通,因为计算机软件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微课的制作需要用到许多多媒体软件,例如:录屏软件、格式转换软件、修图软件、动画制作软件、音频视频编辑软件等。教师通过微课的制作可以学习到很多平时并不熟悉甚至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刚开始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而言更是难上加难,甚至会成为一种工作的负担,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不仅能够使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微课制作的质量都有所提高,还能够减轻教师课下辅导的负担,同时由于微课的制作可以融入许多富有趣味性的多媒体元素,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微课的学习中来,还可以让微课制作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增加教师工作的趣味性。
虽然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法,流行于中小学教育中,但作为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将各种优秀的教学手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来,但是应用的过程却不能盲从,一定要根据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现状加以改善,让这种新的教学手法充分发挥它自身的优越性,更好的为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第四篇: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
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
摘要:计算机技术发展快,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也要跟着变。本文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谈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字:职校教育;计算机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它既不同于以理论知识为主,以高考升学为目的的普通高中教育,也不同于社会上以单一技能培训为主,时间短暂的培训教育,更不同于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研究创造型的大学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是这群特殊群体中的典型代表。他们有学习态度上的,也有学习基础上的等等一些先天不足,但我们把学生招进来了,总不得又以他们的这些不足为由再把他们赶出去。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出的去呢?“问去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只有从教学方法和技巧上适应的当今社会对人才观的需求,才能使我们自身血脉贯通,从而实现中职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能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艺术。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差,兴趣低。
计算机的学习对学生的基础课程的要求比较高,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恰恰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的兴趣不高。
2、教学内容更新慢。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中职特色,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节奏。另外,教材的选择过于随便,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简单的教材学生学不到东西,过难的教材学生又接受不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也是同一教材;教材和软件系统不能及时更新,常常出现教材与上机试验软件不配套的现象。
3、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违背。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学课程单一,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并没有形成实际的操作技能模式,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低下,学生既不能深人理解专业知识,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必然与社会需求脱节,不符合时代所需求的有个性特征、有创造性、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需要。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让学上接受知识,教学方法简单,有的甚至抱着敷衍的态度,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主体思维缺乏,更谈不上兴趣学习、主动学习,学习成为了许多学生的一种自我负担。尤其是有些教师没有操作经验,长年从教使他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却缺少完成关于计算机实际项目的经验,没有相关的企业工程实践,造成教学模式的呆板、老化,不能适应就业发展的目的要求。
4、条件改善难。
一边是计算机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一边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如实验机房、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由于资金不足而不能及时配备, 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再加上客观条件限制,如机房网络经常瘫痪无法实现系统教学、电脑配置太低、键盘鼠标不灵等等,无法进行深入的教学工作。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快捷而且最方便的手段,会不会使用、维修计算机,熟练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常规设计与制作,已经成为将来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风向标。学校应该在硬件设施方面给学校以财力、物力的支持,迅速改变目前各校硬件设备水平参差不齐、网络教学落后的被动局面。
5、教学与就业目标的脱节。
在现在的中职教学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着盲目性的教学弊端,培养目标不准确,造成与市场、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尤其是在当前知识经济形势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计算机应用的程度越来越高。这样,中职教学就应
该培养适应具体操作、技术过硬的一线技术人才。但是,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没有实现岗位与专业的紧密结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岗位培养质量不搭调,计算机没有成为学生的一技之长,即使走入工作岗位,也不能全部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适应技术层面的更高要求。
二、结合实际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研究。
1、精讲多练
传统的计算机授课方式多为“板书+讲解”,而现在的计算机软件教学均以图形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界面友好,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式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即使老师在台上“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台下的学生也会满脸茫然,一头雾水。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现代计算机教学必需打破传统,教师首先以贴切实际的举例和形象直观的课件进行功能说明,让学生从感观上对新内容进行认知,再使用投影、多媒体软件等演示设备向学生进行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实习验证,初步形成技能,最后由老师进行操作订正并对其进行拓展,学生便可修正、巩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时在知识的连续性上,学生也有了发展创新的空间。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应该以基本讲解→启发思考→示范操作→辅导实习→巩固讲解→设计练习→拓展延伸为主,即采用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等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也就收到了笔记心记→大胆质疑→理解认知→操作验证→巩固提高→展开讨论→自主创新的效果。再加上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是名副其实的“零起点”书、“傻瓜”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业,少讲精讲,多读、多做、多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二次学习”打下了基础,增强了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任务驱动
中职的学生大都有厌学的通病,其表现主要有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等,上机实习时总喜欢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等。学生不动起来,教师再急其“朽木不可雕”也都无济于事。怎样才使他们动起来呢?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个很好的方法。它具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任务驱动”的特征。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物化为具体任务,通过和学生们一起分析交流,梳理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新旧知识点,探讨细化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最终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的方式完成任务。它按照实现时间顺序,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师以展示任务、分解
任务、变式创新、综合提高等几个阶段加以实施,而学生则以明确任务、初步尝试、完成任务、技能形成、拓展任务等几个阶段去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辅以适当的情感沟通以及兴趣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就都会相应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有了动力,活动有了计划,有了步骤,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3、分层教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在基础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面向多数,缺少培优辅差,从而导致优生不突出,差生越学越没兴趣学等问题。计算机专业由于概念抽象、上机操作又没有生活中的实际模型等等科学特点,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学生能到学校学习,其主要还是想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那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呢?我认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教学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技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班级学生的上课表现等因素,在授课思想上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哪些是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掌握的,对差生有怎样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达到什么目标,而对优等生又有哪些更进一步的要求,怎么充分挖掘其潜能,然后在课堂教学及课堂练习中进行分层,上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式及方法等以中等生为标准,课中注重对优生的引导和对差生的辅导。每堂课都留有足够时间给学生练习或思考,这样,对差生降低了练习的要求,多了点关心、指导和鼓励,让其看到了学习的成果,在每一次获得小小的成功的成就感中进步,进而重新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给了优生一定的爬坡度,引导其去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满足其求知欲,让其“吃饱喝足”。全班每个同学都有了学习的目标,并且也有能力去完成,学生共同进步了饿,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
4、目标激励
中职学校技能训练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在校时的短期目标——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一个是学生毕业后的长期目标——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个在校期间的目标,我们既可以要求学生全体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等,也可以要求部分学生在学习某个专业模块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利
用第二课堂时间报考一些像微软认证、ADBOE公司认证等。我们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穿插一些类似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激励,适当引入考核机制,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结合学校开展的诸如:艺术节、计算机技能竞赛、技能活动月等活动,强化实践技能,用大量的操作技巧来提高操作速度,同时也深化学习内容,这样,学习就有一种成就感,能够有效的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另外,利用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在讲授某一课程时,时常穿插一些其对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工作报酬等相应情况的介绍,以及该工作岗位可能面临的发展机遇等,由于学生共同的目标是将来能寻求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教师如此引导,学生必然明白,只有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才能使自己将来能有很好的出路,才有称心的就业岗位,自然就会端正了学习态度。
总之,激烈的竞争环境给中职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想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中职学生必须要把握好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学习的硬件环境,而教师则应该采取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综合能力过硬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万森 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计算机教育;2006,(02)。
[2]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10)[3]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初探[D].
第五篇: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探索
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探索
【摘要】《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有效性教学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认真总结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意见》要求德育课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然而,据调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课堂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的现象。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一点体会。
一、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强调教学的生活化,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正如陶行知所说:“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德育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内容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接受,只有和生活结合、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做生活中真正的有心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活,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在讲授《项目三人生重知己万里同一乡》这一课的介绍礼仪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他的做法,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做法进行点评。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德育课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还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中去,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比如,我在讲授《会面礼仪》时,每组选两位同学扮演我指定的角色表演握手礼,其他同学仔细观看并发表意见。整堂课师生始终置身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要考虑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创设的情境已游离于教学之外,只追求表面形式,那么就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探究活动。“所谓探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或学习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依学生的能力、性别等因素,通过同学间和师生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等,以提高个人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因此,我都会用好每一课的“事实聚焦”实施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了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请一位学生给其他同学讲述这个案例,其次,我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再次,选一位代表发言,最后,我总结学生的合作探究结果。通过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塑造完善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素养,达到教学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有效结合。
四、引导课堂自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人人有独创性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恒心、一丝不苟等闪光点要给予必要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课堂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项目三珍惜在校生活,奠定终身学习基础》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如何进行校园生活规划,然后我再对学生的规划进行点评。同时,我还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的教育观来培养和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去做学习的主人,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具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科学文化技能,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等。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陆璟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日中国教研(2008-5)
《教育部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出台》教育部网站
《引生活之源活课堂之水—— 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云和职技校风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12月10日颁布执行
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