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芜湖会议高中名师大课堂教学实录和评点
芜湖会议高中名师大课堂教学实录和评点
徽州一中 汪学惠
《作为生物的社会》——授课老师:安师大附中 严景东 地点:安师大图书馆。
课堂实录:
一、课前准备:
1、导入:作者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没有办法跟他交流,但是我可以作为一个编者,和在座一起讨论研究《作为生物的社会》。
2、出示幻灯片(出示一份参考文献,标题,作者,编者按,这样让学生有个参照,不至于完全没有方向)
3、分发任务书 任务书设计: 题目:
作者:刘易斯。托马斯 编者按: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
2、确定学生身份:编者 任务:编发论文
3、学生阅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
4、编发论文应提取哪些关键词(学生发言)
老师归纳:人 生物 联合性 群居性,学生再补充。教师出示幻灯片:
Who what 人物 生物 个体 群体 How why 有机组织 联合智慧
5、讨论论文标题;on socienties as orgranssms 如何翻译才是正确的?
学生发言讨论:文章的标题定为:论生物群体的联合智慧
6、观看:蚂蚁录像(一段表现联合智慧的录像)
7、学生写编者按(三分钟)
8、学生交流自己的编者按
9、总结
由编发论文心得引申到语文阅读,让学生阅读教师所写的语文阅读心得。
三、作业
跟踪研究:向刘易斯。托马斯致敬
点评:
1、这篇文章课文选的好。
课文体现生存理论观。我们对一直蚂蚁所知甚少,把周围陌生的东西重新熟悉起来,理解它们,才能有爱,有保护,体现知识以及与之相连的课程探索。
2、教学之创造。这节课从一开始就在创造,编发论文,写关键词,起乘转合,一气呵成。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喊叫的过程。喊叫过程不仅是说出来,同时也是释放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迸发的火花,尤其是写编者按那一环节,学生妙语连篇,这使得教师教师最后出示的答案都显得拘谨了。
4、英文翻译的争论安排的巧妙。让学生在原著中去感受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这样一篇理论性强的文章,严老师用创新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最后让学生朗读语文阅读心得,跟整堂课显得不和谐,可以用一句话带过。
《雨霖铃》——授课老师: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 张俊峰 地点:安师大图书馆
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 教师:同学们喜欢情歌情诗吗? 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明了理由 教师:说说古代情诗的句子
学生纷纷发言,有李商隐的,有李清照的,有苏轼的(学生的文学功底相当不错)
二、整体感知
教师:今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800年前,看看柳永是如何写情诗的? 教师出示幻灯片:《雨霖铃》 北宋 柳永
凄切 无绪
凝噎 去去
烟波 暮霭
经年 风情
教师:给大家三分钟阅读时间,看谁读的深?(三分钟过后)教师:这首词只有词牌名,没有标题,谁来给它加个标题。(整体把握)学生一:离别 学生二:思考 学生三:愁思 学生四:离愁别绪 教师:同学们概况的都很准确,下面哪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点评朗读,纠正读音:更 那 学生再一次阅读,注意词的韵脚。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扬)出示幻灯片:诗词的韵脚:
为了让同学体会入声可以读出压抑之情,教师用包头方言朗读全词,通过朗读,学生们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
教师:诗歌有四美:音韵美 画面美 风味美 情感美。我们体会了音韵美,下面我们去感受诗歌的其他美。三:小组活动(三分钟)
出示幻灯片:这首词描绘了怎么样的画面?为离人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可以画一画你看到的景色,写一写关键词。(分三个画面:分别前 分别时 分别后)学生们描绘画面。
探究:下片表现的情与上片的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4分钟)抓住关键词:自古 酒醒 应是 问卷调查: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评: 一、一首舒缓的小夜曲
听着张老师的课就像倘佯在一曲舒缓的音乐中。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是师生共同生命在激荡,上课之前先热身,让师生彼此消除陌生感,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情歌情诗,但不轻浮,很严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尊严的学习,关注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存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是面对极少数学生,而是面向绝大部分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仅如此,每个问题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赶到自己设定的情境中。对于那些口头表达有障碍的,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课堂活动活跃,精彩迭起,尤其在描绘画面那个环节,学生是口之手之足之舞之,描绘画面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的学生用情境表演,并让教师参与,起到很好的效果。最后张老师设臵了问卷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节课结束了,学生兴致未减,还沉静在上课的情境中。
二、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你觉得他就是一位高级的倾听者,并及时的给予中肯的评价,给予适当的点拨。
三、紧扣问题特点
曾经有种观点,要淡化语法,要淡化文体,后来证明是错的。张老师上这首词,还是从朗读着手,从韵脚着手,从最基本的一步步地深入。“活动式”教学,在张老师手中,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创造者在描绘一幅一幅的图画,张老师用自己的幽默,睿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的画面。学生们开开心心地活动,开开心心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不过,张老师这节课还存在一个不足,那就是时间过长,有一个多小时,如果在学生描绘画面那个板块就结束了,那这节课就完美了,因为学生早已将诗歌分析的透彻了,不需要再有后面的活动。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授课者:肥东一中 宣沫 地点:安师大图书馆
课堂实录:
一、启疑 引思 出示幻灯片: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秋赋。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度。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昆曲《夜奔》
教师出示林冲的《夜奔》,解读夜奔,由林冲的愁引出辛弃疾的愁。(解读方法:抓重点字:愁,天涯)课堂活动:
1、学生集体朗读整首词,个别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2、学生交流重点词句的理解(关键字词:看了 拍 无人会 登临意)教师出示幻灯片:
山河沦丧
泪 宦游难归 愁恨 无人会意
流年易逝
二、拓展 比较 “酒入忠肠,化作相思泪”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个人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国家
三、了解 认识 史料记载中的辛弃疾 讨论:如果你是辛弃疾,会做这样的选择吗?
四、感受 体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五、感受 评价 辛弃疾,我想对你说
课评:
整个教学板块一气呵成,每个活动设计的清晰。课堂由泪入手,由泪铺展,拓展,比较,了解认识,感受体会。但是整节课,就仿佛是老师设好的圈圈,学生只能往你钻,词的一些基本的东西都抛弃了,老师太想倾诉了,太想让学生进入某种状态中,但是学生老是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交流重点词句的理解,学生跟老师预设的有些出入,所以停留的时间有点多,这就导致后面基本是在拽着学生跑。这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紧”。刘杰认识辛弃疾那个板块,对辛弃疾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而不需要用幻灯片直接显示出来。老师跟学生的交流也变成了一对一的追问。
第二篇:《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余映湖 评点:金琴 潘虹
时间:2012年12月5日 地点:辽宁大连市101中学
一、初读浅说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散步》美文赏读。一起读一下。
(屏幕显示)
阅读赏析 能力训练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读得好听。下面请调动你们的思绪,你们就要接着句子说话了,但不能与上面的内容重复。(屏幕显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
生1:这里有两对母子。
师: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生2:这里有孝顺的儿子和慈祥的妈妈。师:这里有孝顺的大儿子和慈祥的老妈妈。生3:这里有背上的美好世界。
师:我背着我的妈妈,我的妻子背着我的儿子,我们一起向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生4:这里有大路和小路。
师:多好啊,我的儿子要走小路,我的妈妈要走大路,但是,奶奶终于说“还是走小路吧”„„
生5:这里有责任重大的一位父亲。
师:这里有责任重大的中年人,他是老妈妈的儿子,是小孩子的爸爸。多好啊。我们一起再来读:(屏幕显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有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
【评点】课始,教师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将学生自然引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并引导学生不重复地用同样的句式续说下去。如此巧妙地让学生再美感之中把握了文意。
二、再读品情
师:我最喜欢的就是四个字“温馨瞬间”,这篇文章就是由很多的温馨瞬间组成的。下面就要动笔了,我们来——“品情”。美味同学都要做这样一件事:(屏幕显示)
品 情
品析能力训练之一:写一句
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
师:先给大家举例子。(屏幕显示)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此句话意味深长,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这样的表述,表现处了浓浓的亲情,写好再说。好,开始思考,写作。(学生静读、写句3分钟)
师:好的,大家很会学习呀,“深情渗透在这一句„„”,请你来——
生1:“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意味深长,“慢慢地,稳稳地”两个叠词,写出了我和妻子的仔细,写出了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他们尊老爱幼,生怕一个不注意,把身上的老年人和小孩子摔倒。
师:深情渗透在“慢慢地,稳稳地”两个短语中,分析得好。生2:我补充。“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的背上,师我的妈妈;“她”的背上,是我的儿子。儿子和妈妈加起来,就是这个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句话充满诗意的写法,写出了中年人的责任。
师:我很喜欢你刚才分析的“充满诗意的写法”。如果没有诗意,就会直接说“啊,我的担子多重啊”,但是作者说这是“整个世界”。多么神圣,多么庄严。
生3:“我说,‘走大路。’但是么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意味深长。“我”说“走大路”体现了我的尊老,“母亲”说“走小路”体现了母亲的爱幼。这就突出了这家人的相互谦让而又深厚的感情。
师:分析得很周全。但我们还可以细化,“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母亲的手,我的妈妈的手,一定是温柔的,一定是带着慈爱的深情去摸摸他孙儿的小脑瓜,深情就渗透再这个地方。生4:我选的与其他两位同学一样,我可以给他们补充。“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还写出了母亲和儿子对“我”的重要性,写出了我尊老爱幼和对母亲的孝顺。
师:母亲的重要和孩子的重要占据我的心灵,这就是“整个世界”。
生5:“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体现了我对母亲身体格外的关注。“熬”字师不可缺少的,“熬”字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我对冬的离去、春的到来的急切心情,从侧面体现出我和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从中也体现出了中华儿女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也再解释上文“我”为何执意要和母亲一起去散步。师:好!大家看这样一个地方:“春天总算来了”,欣慰啊,“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终于放心了,深情就渗透在这个地方。
生6:第六自然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代人都把希望和依靠寄托再中年人身上,“强壮”“高大”这两个词写出了这两代人更需要这个中年人,也写出了中年人的强壮和高大。师“这句话后面一句更有味道,“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同样写出了一份深情,也许再家里“我”就得听“她”的了,有味道吧?
生7:第二自然段“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段话表现了母亲对我的以来和信任之情,为下文我背母亲进行了铺垫。
师:我觉得这句话写了几十年的母子之情,“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多么有情味呀。
好,谢谢大家的欣赏,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屏幕显示)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相映成趣,情意浓浓。
(学生朗读)
师:请在课文上旁批四个字——相映成趣。(屏幕显示)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的儿子。’我们都笑了。‛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温馨。
(学生朗读)
师:又要在旁批六个字——充满生活情趣。一家人在散步,一个小孩突然叫了一声,这就是美好,这就是温馨瞬间,所以说充满生活情趣。(屏幕显示)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摸摸‛,慈爱的动作;‚变了主意‛,关爱的做法;‚还是走小路吧‛写出了‚我的母亲‛对孙子的深深疼爱。
(学生朗读)
师:观察这段话,每位同学在旁批六个字。哪六个字呢?找规律,找关键词。一起说——
生:慈爱,关爱,疼爱(学生旁批)
(屏幕显示)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写出了呵护,写出了温馨,写出了责任感。
(学生朗读)师:七个字的旁批。生:呵护,温馨,责任感。
【评点】课文品读能力训练之一:品情。教师以“深情渗透在这一句”的主问题设计引领起一次深入的品读活动,将学生的品析带到全篇文字的各个角落,去发现蕴含深情的细节。学生抓的都是意味深长,饱含亲情的句子,可谓“一语中的”。
三、深读赏景
师:我们刚才的学习活动师“品情”,我们继续——“赏景”。
(屏幕显示)
赏 景
品析能力训练之二:写一句 话题:景物描写的作用
师:请大家朗读。(屏幕显示,学生朗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书上的嫩芽也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好,再来读,这边的同学读第一层,那边的同学读第二层。先观察语段的结构;每个人心里都要有底。
生:(分层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书上的嫩芽也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为什么这是两层?
生:一层是写景的,还有一层是抒情的。
师:描述和议论。我告诉大家,在“这一切”前面画一条竖线,你就看得更清楚了。前面是描述,后面是议论抒情。好,大家再来写一句分析的话,就在这一段旁边,写“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真美好啊,它的作用是„„”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在哪里,大家分析一下。
(学生静读、思考,写作2分钟)
师:好的,我先说几个字,大家把它记下来——穿插景物描写。有的文章在写故事的过程中,顺势写到景物上来,这就叫穿插景物描写。我们一起来欣赏穿插景物描写的作用吧,这是读懂这篇文章的最难的一个点。请开始说话。
生1: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并且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的景物喜欢的思想感情。师:“衬托”可以改成“渲染”,渲染了一种很轻快、很快乐的氛围,因为是在美丽的春天里。
生2:这一段还写出了一家人散步时的环境,可以看出环境很好,很适合散步。
师:用美好的环境来表达散步时心情的快乐,用美景写美情。生3:具有感染力地写出了初春的美,先用景物苗雪进行渲染,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勃勃,也同事烘托出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想法都应该是向上的,都应该师富有生机的。
师:因为“我们”是再充满生命活力的春天里散步!生4: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写出了环境的优美,作者喜悦的心理,与上文“我的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相照应,为下文写一家人散步做了铺垫。
师:好,“照应”一词说得好。大家先看“照应”的第一步,“我们在田野散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就是照应。继续看“照应”,“春天总算来了”,“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又照应了。
生5:在描写景物的同事,写出了生命的焕发。
师:写生命力,用美好的春天,用对盎然的生命力的感受来表现我们在田野上散步的感受。
生6:这一段有两个作用,一是说明了上文“我让母亲出去走走”的理由。外面景色这么美,不仅让母亲锻炼锻炼身体,也看一下美景;二是为儿子要走小路做铺垫。
师:你又说到了美妙的地方。第一,表现了我的孝心,我让母亲享受春天。刚下你的第二句话很重要,又点出了“照应”,往后看,“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就和“美丽的田野”照应起来了。这篇文章神秘的地方,是有很多的“照应”啊。
谢谢大家的发言。老师小结一下,大家一起看屏幕。(屏幕显示)
这里洋溢着春的气息,这是散步的美妙的背景,新绿,嫩芽,冬水:写生命的复苏,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新绿,嫩芽,活力:映衬着散步时一家人欢愉的心情。这里巧扣‚散步‛。这里照应这前后文。
师:这一段师暗写散步,是在写散步所见到的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大块小块的新绿,我们经过它们的旁边;树上的嫩芽密了,我们看到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我们也听到了。这其实就是再写散步,我继续告诉大家,这一段写了色彩之美,新绿,嫩芽;写了声音之美,“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还可以说,新绿是从视觉的角度去写的,“咕咕”是从听觉的角度去写的,多么有意思呀。这么小小的段落,有那么多丰富的语文知识在里边。
【评点】课文品读能力训练之二:赏景。着眼于精彩片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进行了立体式的品读欣赏。最重要的是,顺势讲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穿插及作用,实现了文法知识的自然渗透。
四、美读析意
师:谢谢同学们的努力,我们继续训练——“析意”。即品析某一地方的意味。
(屏幕显示)析 意
品析能力训练之三:再写一句
话题:这一段文字的意味在于……
师:读下面一段话。(屏幕显示,学生读)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好。请大家把两个“蹲”字圈起来,要读得重一点,很神圣、很有责任感,很有爱心哪。“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第二个地方,六个字要读好——“慢慢地,稳稳地”,这六个字就是要读得慢慢地,稳稳地。还有一个字读得要抒情,要情调,“走得很仔细”,这个“很”字很有味道。还有四个字,要读得很有表现力——“整个世界”,要读成两个节奏,前响后轻,语重情长。(学生练习朗读全段文字)(学生练习朗读“整个世界”一句)师:“世界”两个字要拖长一点,要越读越轻。(学生再次深情地齐读这段文字)
师:读得好听。这个时候我们又要写一个句子了。对于这一段文字的意味,老师进行了品析。大家看--(屏幕显示)
意味在于担负责任。
师:请大家拿起笔,也写一个品析其意味的句子。(学生思考,写作)
师:我们来说吧,一个接一个地说。生1:意味在于尊老爱幼。生2:意味在于孝敬。生3:意味在于呵护。生4:意味在于中年人的责任。
生5:意味在于家庭和睦。生6:意味在于温馨和谐。生7:意味在于缕缕亲情。生8:意味在于敢于担当。
师:好啊,我们来看看老师的小结。(屏幕显示)意味在于担负责任。意味在于尊老爱幼。意味在于走向美好。意味在于一路同行。意味在于生命的传承。
意味在于作为中年人,母亲和儿子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意味在于升华了文章的意境。„„
师:这就是文学的表达,而不是口语的表达,是用诗的语言来说话。
(学生做笔记)
【评点】课文品读能力训练之三:析意。朗读训练与品析训练在这里融为一体。诗意朗读,角度细腻;诗意品析。情意盎然;又读又写,综合训练。思想情感的教育就这样地润物无声。
五、结课
师: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再次吟诵文中结尾这富有意味的一段话吧。(学生深情齐读,师生同吟)(屏幕显示)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来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谢谢大家,下课。
【评点】课文教学的收束,简洁明快,自然清新,与开头呼应。课始是“走进„„”,课尾是“走出„„”,像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读来细腻温婉,读罢情味悠悠。情致,诗意,满溢于胸。
第三篇:《杨树之歌》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范文模版]
《杨树之歌》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金针小学语文教研组供稿 执教者:金针小学王秀框 执教时间:20xx年3月15日(“课前一支歌”——齐唱《幸福歌》)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很喜欢唱歌是吗?在什么时候最喜欢唱歌呢? 生1:我喜欢边走路边唱歌。生2:我在孤单的时候喜欢唱歌。生3:小弟弟哭的时候我总是唱歌哄他。
生4:爸爸妈妈过生日,我总是唱《生日歌》祝福他们。
师:你们都很爱唱歌,懂得通过歌声给自己、亲人带来快乐,都是懂事的好孩子,老师很高兴。今天,王老师要给你们带来一位也很喜欢唱歌的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杨树
师:对,是杨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赞美杨树的歌。板书课题后齐读——“杨树之歌”
师:看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杨树唱了什么歌。生2:杨树唱歌给谁听? 生3:我想听一听杨树的歌声。
(情境导入环节的语言亲切而又简单,不但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师:很棒,老师最喜欢多思好问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吧!它能让你们找到刚才问题的答案。放录音,听朗读。
师:听完了这首歌,此时此刻你们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1:我想到了杨树成天哗啦啦地唱歌,多欢快呀。生2:杨树喜欢把歌唱给别人听,给别人带来了快乐。生3:我很想和杨树一起唱歌。自由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新词。
(因本课生字少,施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师:老师看你们学得这样认真被感染了,我也想唱一唱这首歌,请同学们听一听老师的唱词读音有哪些跟你们不一样。(施教者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纠正字音,进一步提高生字的教学质量。)师:你们也学着老师再把这首歌认真地唱一遍吧!唱完说说这首诗共有几节?你喜欢哪个小节?把你的感受讲给大家听听。
三、细读课文,品味诗意
(一)学习第一节
生1:我知道了杨树每天从早到晚都喜欢唱歌。生2:我知道了杨树总是“哗啦啦”地唱歌。生3:我能感受到杨树唱歌时心情很欢快。
师:你们体会得很深刻,有风为大叶杨伴奏,有雨点和大叶杨合唱,歌声时而欢快,时而响亮,时而宁静,歌声中总是充满了快乐,你们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大叶杨的这种快乐吗?
生朗读后,师评价、指导:最后一句应读得小声些,因为杨树是在悄悄地唱歌。指名范读,然后齐读。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请喜欢第二节诗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师:唱得好!你们明白了哪些问题呢?有什么不懂的需要帮助吗? 生1:我明白了原来大叶杨是把歌唱给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们听。生2:我想知道大叶杨唱了些什么?
师:对,叶杨成天哗啦啦地歌唱,它可能对小宝宝、老奶奶、老爷爷唱些什么呢?
生1:杨树对小宝宝唱“哗啦啦,哗啦啦,小宝宝,捉迷藏,真快乐。” 生2:杨树对老爷爷唱“哗啦啦,哗啦啦,老爷爷,下象棋,真悠闲。” 生3:杨树对老奶奶唱“哗啦啦,哗拉啦,老奶奶,聊家常,乐开怀。” 师:你们真棒,还会编歌词,祝你们长大后成了音乐家。假如你也是一棵杨树,你还会 在什么地方把歌唱给谁听呢?
生1:唱给下班了的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尽快消除疲劳,忘掉工作中的烦恼!
生2:唱给辛苦的清洁工,伴他劳动使他们轻松。
生3:我要唱一曲《常回家看看》给邻居家的叔叔阿姨听,劝他们常回家陪陪老人,对亲人多一点体贴、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照顾!生4:唱给我们的王老师听,祝她永远健康、美丽!……
(施教者让学生模仿第二节说几句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很懂事很善良,想象力也很丰富,你们像大叶杨一样给别人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你们一定也很快乐,大叶杨也一定很快乐,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出这种诗情画意呢? 生:应该读出我们对大叶杨的感谢之情。小组朗读比赛、生评价。
师:大叶杨每天都在为人们默默地歌唱,它还可能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呢?接下来的第三节诗老师就让给你们自己去读懂!你们喜欢哪句话,可以站起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或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读一读,问一问,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大家自由地说一说吧!生:我喜欢这一句“感谢金色的太阳,春天它使我们翠绿,秋天它让我们染上金黄。” 师: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我觉得这样的景色很美!
师:哇!你感受到了杨树在春天和秋天不同的变化。在春天,它们一片翠绿;到了秋天,它们披上了金黄色的衣服!大叶杨之所以这样美丽,是谁的“功劳”啊? 生:太阳!
师:对,是太阳使它们变得美丽。
生:我最喜欢这一句“我们边唱边轻轻鼓掌”。师:说说你的体会好吗?
生:因为我读到这句话,心情特别愉快。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们边唱边拉起手来,为行人送去一片凉爽”。师:你也说说看!
生:这句话让人感觉很快乐,大叶杨为人们送去凉爽,我很喜欢它。师:对,我们应该感谢大叶杨。
生:我也喜欢这句“我们边唱边拉起手来,为行人送去一片凉爽”,但我不太理解这个“边唱边拉起手来”的意思。师:哪位同学理解了这句话?
生1:我觉得这句话是说大叶杨枝叶很茂密,树叶象一只只小手一样牵了起来。
生2:我想路旁的大叶杨肯定不止一棵,他们连在一起,加上树叶又多,就象一个个小朋友互相牵着手一样。他们一边拉着手一边唱着。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准确。同学们,太阳让大叶杨如此美丽,是谁让我们的大自然这样美丽,是谁让我们的生活这样美好呢? 生:是杨树。
师:对,是杨树给我们送来了歌声,它默默地为我们—— 生:奉献!
师:是啊!大叶杨将自己的歌声默默地奉献给了我们,还为我们遮阴挡雨。
生1:我们应该向它学习。生2:我们应该保护它。
师:ok!最后让我们齐唱《杨树之歌》吧!师生全体起立,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共同朗诵。
(施教者在第三节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围绕第三小节大胆提问、自主议论、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力,加入自己创造性的理解,让听课者既惊叹又佩服。)
五、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师:自然界像大叶杨这样的树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树朋友以及它的好处呢?
生1:夏天的柳树为我们撑起了一把绿色的大伞,我和同学们经常到树下乘凉、做游戏
生2:昨天,我看到一个电视画面:这次日本大地震时,一对夫妻(阿姨叔叔)一直抱着一棵大树,坚持了一个晚上,终于得到救护了!师:生命攸关时刻,是这棵树救了他们!树能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好处,树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空气、抵挡风沙、保护水土、减少灾害,保护环境,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1:我想把我喜欢的树画下来,配上一首诗,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2:我想在学校的树林旁边立一块木牌,写着“爱护树木,人人有责”。生3:我想在我家门前种一棵小树,绿化家园,美化环境。……
(施教者通过延伸拓展课堂,深层挖掘文本的德育因素,让学生进入角色当中,顺势升华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大叶杨默默奉献的精神,从内心深处赞美它,感谢它,学习它,象大叶杨一样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师:真好,阳春三月正是植树栽花的好季节。让我们行动起来植树造林,共同为我们的家园、校园增添一份绿意吧!
总评:听课者都认为王老师这一课的亮点在于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议,在重视读的实践中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整节课,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从精读课文到延伸拓展,每个环节无不渗透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第四篇:《寓言四则》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师:现在,我给大家来一回现场作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成语。(作画)生:(个个面露笑意,答)画蛇添足。
师:真聪明!今天的课就跟这个成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第29课,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四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5分钟,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1)借助文 章下面的注音:(2)查工具书:(3)举手询问。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减字,不换字,不哽字。(生自由大声读书5分钟)
师:时间到了,读得怎样?还是先听听大家的齐读。(生齐读)整体听来,很流畅。如果能读准这几个字的读音,就更好了。
宣王悦(yuè)之 堕(duò)而折其髀 引弦(xián)而战
我不仅喜欢听大家齐读,还喜欢听大家一个一个地读。谁先来试一下? 生1:我读《滥竽充数》。„„
师:声音洪亮,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生2:我读《画蛇添足》。„„
师:有点紧张,只重复了几个字,还可以。生3;我读《买椟还珠》。„„ 师:节奏感很强,读得很准确。(没有人读第四则)第四则有点长,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谁能拿下?
生4:我来试试。„„
师:相信自己,你看你表现得很好。
读通课文后,请大家再自由、大声朗读课文5分钟,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还记得解决字音障碍的方法吗?回顾一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词义障碍,对于书下没有注解的,更要注意。读懂文意,就是能把故事讲出来,当然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和联想,尽量讲得生动活波。
(生自由读课文5分钟)
师:时间到了,字词学得怎样?先来进行一场比赛。左右两队各提出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住。生1:我想问“乃左手持卮”的“乃”字怎么讲? 生2:于是,就。
生1: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大恰当。那个人拿到酒后,应该喝下,怎么会左手持卮,右手画蛇呢?我认为应当“竟然”讲。
生2:你这样理解是忽略了这个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别人还没画完,我再来给蛇画脚。师(问生1):你接受他的分析吗? 生1:嗯,我明白了。生3:“父子相保”的“保”字怎 么讲? 生4:“保全,没事”的意思。师:(问生3)你同意吗?
生3:我本来不清楚,现在我懂了。生5:“此独以跛之故”的“以”作何讲? 生6:“因为”。我问一下,这里的“故”字怎么讲? 生7:“原因”。师:我来考考大家,“滥竽充数”的“滥”字如何讲? 生8:“坏的,差的”。生9:“滥用”。
生10:我觉得他不会吹,混在里面假装能吹,可能是“假的,不真实的”的意思。(学生于是议论起来了)
师: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吧。
接下来,咱们来一个讲故事比赛,两个队各推 出一个代表上台表演,可配以表情、动作。(有生小声问:能找个搭档吗?准备一下,行吗?)师:当然可以。(学生准备)
生:我来给大家表演《滥竽充数》。表演不好,别见笑。„„这真是“宣王听竽三百人,南郭滥竽来充数。泯王——把竽听„„”谢谢!
(掌声响起)
师:不用我多说,这掌 声已经说明了你的表演水平。生甲、乙:今天我俩给大家表演一段《画蛇添足》。„„ 生甲:我的蛇脚 下生风,快速前进。
生乙:蛇长脚,那„„还叫蛇吗?你看我的蛇帅呆了!生甲:等等等等,那个时候,有“帅呆了”这种说法吗? 生乙:那让大家评评,蛇有没有脚?(“没有!”)谢谢!„„
师:太棒了!太棒了!欣赏了这两个精彩的故事后,我们静下心来想想,从这四则寓言中,我们有些什么领悟 呢?请每个人用“第×则寓言告诉我„„”的句式说句话。看谁说得独到,有见地。
生1:第三则寓言告诉我做人要真实,不可以靠蒙混过日子。师:嗯,有警戒性。
生2:第一则寓言告诉我做事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师:我觉得你说话很严密,你说的“有时”怎么理解呢?
生2:比如,这里的蛇没有脚就不要画,而像写文章,就不能说一次成功,需要反反复复去修改,才能写好。师:有道理。
生3:第二则寓言告诉我看问题要重实质,不能只重表面,像那个郑者,那损失就惨重了。师:是的,那个郑者的行为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谁 再来谈谈。生4:我觉得这个郑者倒便宜了那个楚人。那个楚人的行为难道不可笑吗?买宝珠就买 宝珠,干嘛要那么大张旗鼓地去装饰那个匣子呢?我认为,这叫喧宾夺主。师:有见地。
生5:我不认为楚人可笑,我倒觉得他很聪明,为了使宝珠更显价值,他想到了“包装”,再说他并未因此而吃亏,倒是郑者因小失大。师:我觉得你也很聪明,有经济头脑。
生6:第四则寓言使我想起了老子的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师:真是了不起。《塞翁失马》传递给我们的也许就是这种神福祸相对论吧。下面我再来考考大家:能不能用成语、俗语或者警句之类来解释这四则寓言呢? 生1:我用“多此一举”来解释“画蛇添足”。生2:我用“混水摸鱼”来解释“滥竽充数”。生3:我用“不学无术”来解释 “滥竽充数”。生4:我用“有眼无珠”来解释“买椟还珠”。生5:我用“一分为二”来解释“塞翁失马”。生6:我用“鱼目混珠”来解释“滥竽充数”。
生7:我想可不可以用“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来解释“买椟还珠”呢? 生8:当然可以啦。
生9:我想用一句话来解释“塞翁失马”,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掉进了一个池塘,不要难过。也许当你站起来的时候,你的口袋里会兜上几条鱼呢。” 师:谢谢你给我们这样一句精彩的解释。
今天这节课让我感觉 到了大家知识的丰富和认识的独到。有这么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古典文学无疑是使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但愿我们大家能更多地积累文化,运用文化,将自己打造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下课。【评点】
这是教者异地借班上课时的课堂实录。这堂课的特色有四。
一、自主。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这是由这堂课型(说读课)所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整堂课上学生自由独立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另外,教师非常尊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教师不是以个人的或是教参上的或是约定俗成的解释去约束学生。再者课堂的表演活动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下临时决定的,完全没有教师的导演,是学生自个儿的活动。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对寓意理解全然是个人的一种阅读行为,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拘泥守旧。另外,对课文中疑难问题,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解答,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目前缺乏的正是这种“教”和“学”的行为。
三、有序。整个教学活动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教者是按照板块教学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的,整节课共分三个教学板块:初读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再读课文(读懂词义、文意)——理解课文(读通寓意)。这几个教学板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严谨和有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四、创新。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们平时常提创新,但到底如何创新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的。有时去参加一些优质课竞赛活动,也听到、看到别人创新;他们所指的创新大多是一些有一点创意(或者说是有一点新意)的“活动尾巴”,有时甚至是生搬硬套上去。这节课的创新我认为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一是师生有创新的动机和目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共同完成”;二是教师能随时提供创新的时空,如学生的表演,学生互相供“疑”,学生用成语释寓意;三是师生有创新的成果,如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有新意的表演和答问等。整个教学过程闪现着创新的光彩。
第五篇:《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时间:2013年9月29日
地点:四川双流中学
师:上课。
班长: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余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大家的声音好大;我马上想到《蝉》这篇课文里的一句话,“那么小,却那么响。”有没有啊?有吧?
生:有。
评:巧妙地引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赞许,幽默风趣,缩短了师生心理距离,融洽了师生感情,顺势将学生引入课文,为课堂增添了美妙情趣。
教师出示课件。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蝉》这篇小小的美文。《蝉》选自――读。
生:《蝉》选自小思的《承教小记》。作者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师:哦,看看课文注释,“卢玮銮”,“金銮殿”的“銮”。好,咱们开始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一遍。
师:短文中,有微微的责备,有深深的感动,而且带着些许的怜悯和同情。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
(师朗读一遍。)
师:很感动人呀。好,我们先来认读一下字词。“蝉鸣”――读。
出示课件:
〔蝉鸣〕蝉发出的声音。
〔零落〕凋谢;脱落。
〔知知不休〕一直说个不停;喋喋不休。
〔收敛(liǎn)〕收拢,合拢。
〔响彻〕响透,形容声音十分洪亮。
〔聒聒(guō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宽恕(shù)〕宽容饶恕。恕,饶恕。
生读字词。
师:有三个词要着重地理解,它们都是很高雅的词,把它们旁批在课文上。“零落”,“收敛”,还有一个很美的词“斜阳”。“斜阳”表现出一种意境。
评:余老师的课,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绝少花架子。进入课文就是师生的朗读,深深地将学生带入文本,为后续的阅读训练活动作铺垫。词语积累训练,风格朴素,随文进行、随堂积累。
教师出示课件:教学创意:“句”
师:这节课,我们的活动的抓手是“句子”。
师:请大家开始第一个动作。
教师出示课件:概说一句,简介美文《蝉》。
师:《蝉》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大家要动一动笔来写。
学生静思默想,动笔书写。
师:好。我们来概说课文。请你来。
生1:我认为本文在写一只聒噪不休的蝉。作者从蝉的聒噪中悟出了生命的意义:用自己的力把能做的事做得更好。
师:通过写蝉来表现一种对生活的感悟。这是感悟性的文章啊。
生2:我觉得这是一篇借物寄意的文章,借助蝉的生命力赞扬生命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师:很好。借物抒情,借物说理。那么,这个“蝉”字前面,我们就可以加一个字,“咏”蝉,对不对?
生2:对。
师:吟咏事物,然后表现一个道理,这就叫“托物抒情”、“因物寄意”。
生3:我觉得这是一篇以蝉的生命历程来告诉人们要好好生活、珍惜生命的文章。
师:对,通过一件事或者通过一个物品来表达一个理,由物及理,由事物到道理。
生4:我觉得是通过朋友叙说蝉的一生而令作者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蕴含着它生命的意义。
师:好。大家把“朋友说”这三个字圈起来,这是这篇课文里面最巧妙的笔法,如果不用这三个字,作者很可能就要引用什么资料,那就会写得很繁琐。“朋友说”三个字,很轻巧地把蝉的生命历程给描述出来了。好,谢谢大家。我们现在一起来看对课文的概说吧。
教师出示课件:
《蝉》是咏物抒情的哲理美文。
《蝉》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
作者从烦蝉写到知蝉写到恕蝉,赞扬了蝉的生命的意义。
《蝉》告诉我们,生活不易,好好生活。
师:请大家做笔记。《蝉》是咏物抒情的哲理美文。所谓的道理在这里就是哲理。《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这一点是很难看出来的。“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这是“抑”,然后扬起来,“那是蝉的生命的意义”。上面的四句话,把这篇课文各个方面的特点给概括出来了。
评:以上是课文教学的第一板块:“概说一句”。此次活动有多方面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在动笔之中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的小结提炼精准,语言精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阅读文本的技能。
师:请大家开始第二个动作:笔记几句。
师:继续。再做笔记。我们刚才是“概说一句”,现在是“笔记几句”。
教师出示课件:笔记几句 增加知识积累
师:第一句话,什么叫哲理散文呢?蕴含着智慧,表达出深刻道理,让人警醒的优美散文叫哲理散文。第二句话,咏物抒情。这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写作手法。在小学里面你们已经学过《石灰吟》,它就是咏物抒情的。在小学里面,你们还学过《竹石》,它也是咏物抒情的。第三句话,先抑后扬,欲扬先抑。这八个字是一个意思,就是先抑后扬。准备从正面来说,却从反说开始,从而形成文中波澜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的正说,就是“啊,蝉,你小小的生命多么了不起呀。”这是正说。但作者不这样说。他先说这蝉很烦人,很讨厌,很吵人,然后听了朋友的一番话觉得蝉很了不得,于是感悟出了生活的道理。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引出事物―描述事物―顺势引申。这是咏物抒情文章的基本章法。什么是章法呢,就是思路,就是结构。你们把这十二个字领悟到了,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贝壳》就不用老师教了,完全可以自学。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引出事物“的部分标出来;把”描述事物”的部分标出来;把“顺势引申,点明道理”的地方标出来。然后请你们速读《贝壳》,用“引出事物,描述事物,顺势引申”的思路分析方法去自读、分析《贝壳》这篇短文。
评:以上是课文教学的第二板块:“笔记几句”。教师对课文蕴含的知识点进行了细致的解说,并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并且由一课走向一类,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厚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
教师出示课件:背读几句 感受精妙手法
师:现在是我们的第三次学习活动。背读几句,其实是背读整篇文章。背读的目的是感受课文精妙的写作手法。
师:大家看课文,课文的精妙手法在哪里呢。就在“引出事物”,“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描述事物”,“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一直到“朋友说”都是描述事物;然后“顺势引申”,“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用五分钟的时间背吧,各自背起来。
生大声背读课文。
师:好吧,一起来背。“它就是”,背。
生大声背诵课文。
师:了不起。背得好。大家看,咏物抒情,先抑后扬,引出事物――描述事物――顺势引申,字词里面渗透着微微的责备,又有深深的感动,多美妙的美文《蝉》啊。
出示课件:最美妙的表达技巧在于“朋友说”三个字。
师:老师前面已经告诉过你们,文中最美妙的表达技巧就在于“朋友说”三个字,很柔和,很圆润,很自然地将“蝉”的生活现象引出来了。
评:以上是课文教学的第三板块:“背读几句”。这里的背读指导,巧妙地与上一个活动的小结形成呼应,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课文的章法特点,积累语言,为下一步学生品析意趣、抒发感受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出示课件:改写一句 品析优美意趣
师:这是我们最后一个学习动作,品析文章的优美意趣。让我们通过对蝉的吟咏来感受更美好、更有趣的生活道理。
出示课件:
任务:用一个精短的句子,替换文中“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句话。
出示课件:
蝉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 何必聒聒? 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 知道吗? 它等了17 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 天,都不过要好地活过。
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师:“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句话是作者的感悟,老师将它换成了横线,想想,你将写一个什么样的句子来表达你的感悟呢?
学生静思默想,动笔写作。
师:我们一起来倾听大家的声音。
生1:我改的是“哦,那是蝉的力量,是蝉生命的力量。”
师:嗯。赞叹蝉的意志,等十七年,仍然要出土,然后高声歌唱。写得好。
生2:哦,虽然蝉只活了一个夏天,但那是蝉的生命的精彩绽放。
师:精彩生命的绽放,好!
生3:哦,那是蝉活着的意义,也表现出了我们人生的意义。
师: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好好地活过,珍惜每一个日子。每一个日子都要歌唱。
生4:哦,蝉的生命意义告诉我们,生命无论多么短暂,都要活出自己的璀璨。
师:多好。“璀璨”用得好。晶莹的,闪亮的生命之光。
生5:哦,蝉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即使那么坎坷,也一定要好好地生活。
师:痛苦大于快乐。但是当快乐来到的时候,就要享受它,就要珍惜它。
生6:我改的是“哦,蝉生命的意义是以存在的时间来尽情地表现精彩。”
师:活着就要精彩。
生7:我改的是“哦,那是蝉存在的理由,那是蝉活着的意义。”
师:因为珍惜生命,珍爱生命,这就是理由,没有其它。
生8:我改的是“哦,那是蝉生命中最艰难的,也是最快乐的回忆。”
师:啊,用歌声来回忆自己曾经经历的黑暗岁月。太妙了。
生9:哦,那就是蝉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
师:生命的历程有黑暗,也有光明。
生10:那真是蝉的生命历程中上演的最华丽、最精彩的一幕。
师:小小的生命中绽放出的是生命的意义。
生11:哦,那是蝉对生命的渴望,就算只有一个夏天,它也会放声歌唱。
师:“渴望”二字用得太好了。
师:谢谢大家。我们来小结一下吧。看看老师的感悟。
出示课件。
生大声齐读:哦!它为光明而歌唱,为自己的生命而歌唱!
出示课件。
生大声齐读:哦!珍惜每一秒明亮的光阴!
出示课件。
生大声齐读:哦!承受磨难,高歌欢乐!
出示课件。
生大声齐读:哦!在黑暗中积蓄力量,为的是到高枝上歌唱!
师:做笔记吧。哦!它为光明而歌唱,为自己的生命而歌唱!又是一番道理,这就是蝉的生命的意义。
生做笔记。
师:在黑暗中积蓄力量,为的是到高枝上歌唱!哲理句呀。这就是蝉的生命意义给我们的感受。我们可以说,我愿做一只蝉,我能够忍受长久的黑暗,为的是到高枝上歌唱。
评:以上是课文教学的第四板块:“改写一句”。这个环节是依托课文设计的生动活泼的写作训练,是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意趣的一种侧面手法,它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境界,很高雅,很巧妙,而且极具训练力度,能激发学生理性思维的火花。
师: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大声齐说:余老师再见。
师:那么小,却那么响亮。谢谢。
评:结束语与开课语形成美妙的照应,首尾圆合,余味无穷。
总评:余老师《蝉》的教学设计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一个完满的“圆”,它的完整性、流畅性、延伸性、开放性,无不折射出迷人的美的气息。他的课极其优雅地展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建筑美”,不仅美在宏观的课堂结构,而且美在微观的每一个细节。全课以“句”为主线,通过“概说一句”、“笔记几句”、“背读几句”、“改写一句”等四个板块来推进教学。第一个板块意在“切入”,目的在于对课文形成整体上的认识;第二个板块意在“强化”,以笔记的方式将老师提炼出的精美的知识点进行不折不扣的落实;第三板块意在“固化”,通过背诵达到语言积累,深度储藏的效果;第四个板块意在“深化”,即通过“写”的方式来侧面“读”懂课文蕴含的深刻意味。四个板块的活动安排,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如行云流水,起承转合,无不妥帖舒畅,有一气呵成之美。四个板块的活动对学生的训练力度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而每一个板块都有学生充分而深入的活动,都有丰富而扎实的积累。余老师不仅智慧地提炼并巧妙利用课文里面的教学资源,而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由整体到局部,由读到写,由感性到理性,动静结合,每一个板块都确保学生能占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既积累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高效的语文课。
[作者通联:余映潮,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大华南湖公园世家(一期)2-7-301;吴慧玲,广东东莞市可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