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

时间:2019-05-13 03:1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篇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篇分析》。

第一篇: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语篇分析 授课教师:丁言仁

教学对象:语言学方向(含翻译学方向)学生 教学时间:春季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总学时:36 学分:2

教学目的:

1)介绍关于英语语篇和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主要流派;

2)培养学生分析英语本族语者文本和中国学生英语文本的结构、连贯和衔接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3)提高学生组织口语和书面语文本的水平以及他们教授英语口语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形式及要求:

课堂讲课、讨论、学生报告、评议

教学安排:

Week 1: Discourse and Situation Week 2: Organization of Text Week 3: The Underlying Organization Week 4: Functions of a Clause Week 5: Reference(1)Week 6: Reference(2)Week 7: Substitution(1)Week 8: Substitution(2)Week 9: Ellipsis

Week 10: Conjunction(1)Week 11: Conjunction(2)Week 12: Lexical Cohesion Week 13: Discourse Coherence

Week 14: Project Work: Analyzing Actual Discourse Week 15: Project Work: Reading Week 16-18: Project Presentation

考核方法:

出勤及课堂参与(10%)+ 作业(10%)+ 课程论文(40% + 40%)

教材:

丁言仁,2001,语篇分析,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Austin, J.K.(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 USA: The Clarendon Press.Brown, G.& Yule, G.(1983).Discourse Analysis.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Cook, G.(1989).Discourse.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Discourse and Literature.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Goffman, E.(1981).Forms of Talk.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Halliday, M.A.K.(1978).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London: Edward Arnold.——.(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 & Hasan, R.(1976).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 Longman.——, & ——.(1989).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Hanks, W.F.(1996).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Practices.Colorado, USA.: Westview Press.Hatch, E.(1992).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Hoey, M.(1983).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London, UK: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91).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cCarthy, M.(1991)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ter, R.(1994).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 for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 USA: Longman.Widdowson, H.G.(1983).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国外期刊:

Applied Linguistics ELT Journal TESOL Quarterly Studies in SLA 联系方式:

电话:(025)51983922

电邮: yenrenting@yahoo.com.cn

Syllabus for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Course Name: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Instructor:Ding Yanren

Students:MA students with a major in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Scheduled Time:Spring semester

Category:Elective for students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major Teaching Hours:36 Credits:2

Course Objectives

1)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s, methods, and major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2)Help students analyze native speaker texts and student texts, both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terms of their structure, coherence and cohesion;

3)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skills of discourse organization in their speech and writing and the ability to teach these skills.Teaching Forms and Requirements

Lectures, class discussion, student presentation and assessment

Teaching Schedule

Week 1: Discourse and Situation Week 2: Organization of Text Week 3: The Underlying Organization Week 4: Functions of a Clause Week 5: Reference(1)Week 6: Reference(2)Week 7: Substitution(1)Week 8: Substitution(2)Week 9: Ellipsis

Week 10: Conjunction(1)Week 11: Conjunction(2)Week 12: Lexical Cohesion Week 13: Discourse Coherence

Week 14: Project Work: Analyzing Actual Discourse Week 15: Project Work: Reading Week 16-18: Project Presentation

Forms of Assessment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10%)

Assignments(10%)

Course papers(40% + 40%)

Course Book

Ding Yanren.(2001).Discourse Analysis.Nanj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References

Austin, J.K.(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 USA: The Clarendon Press.Brown, G.& Yule, G.(1983).Discourse Analysis.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Cook, G.(1989).Discourse.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Discourse and Literature.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Goffman, E.(1981).Forms of Talk.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Halliday, M.A.K.(1978).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London: Edward Arnold.——.(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 & Hasan, R.(1976).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 Longman.——, & ——.(1989).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Hanks, W.F.(1996).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Practices.Colorado, USA.: Westview Press.Hatch, E.(1992).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Hoey, M.(1983).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London, UK: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91).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cCarthy, M.(1991)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ter, R.(1994).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 for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 USA: Longman.Widdowson, H.G.(1983).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 Journals

Applied Linguistics ELT Journal TESOL Quarterly Studies in SLA

Contact Information Tel:(025)51983922

Email: yenrenting@yahoo.com.cn

第二篇: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讲稿)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

从文献上看,学者们对text,discourse和discourse analysis或对“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的使用没有一致的看法,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一致的或比较一致的观点。因此,有些学者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做了界定,有些则不做区分、互换使用。在中国的英语界,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这两个术语都是译自discourse analysis。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下面简单区分三种不同的discourse analysis。

1.三种discourse analysis 根据Guy Cook的观点,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来源、研究重点等把discourse analysis分为三种:英美学派(the British-American school), 以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理论为基础的学派,批评话语学派(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⑴英美学派

①研究重点: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研究重点从语言结构的使用(如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逐渐向图式、体裁(如文化语境)转移,但语言使用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②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 从功能语言学(如Halliday,1994)角度看,英美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不是一种“说明性活动”(interpretive activity),而是一种“解释性活动”(explanatory activity)。⑵福柯学派

①研究重点:话语秩序(order of discourse)、意识形态(ideology)、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s)、社会联盟(social practices)等有关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问题。②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 相对于英美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在我国,属于福柯学派的研究比较少,尤其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界。⑶批评话语学派

批评话语学派一方面从英美学派和福柯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得到启发,另一方面从批评语言学找到理论支持,并采用了韩礼德关于语言是社会符号的观点,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受受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有些方法和分析思路直接来自系统功能语言学。①研究重点:语篇和话语中语言的选择是怎样反映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power relation),人们怎样通过使用语言、语篇和话语操纵社会活动,怎样使用语言、语篇来保持、创造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结构,语言、语篇是如何在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中生成,再创造、再现并产生了权利和权势,以及社会中权利、权势支配和不平等的结构和关系是怎样被合法化和合理化。②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 与英美学派的discourse analysis一样,批评话语学派对话语结构不仅仅是说明性和描述性的,它更是解释性的。2.关于text和discourse的区别

很多学者没有严格区分text和discourse,有的虽然做了区分,但看不出关键的差别。

①Richards et al的定义:

Discourse:a general term for examples of language use, i.e.language which has been produced as the result of an act of communication.Whereas grammar refers to the rules a language uses to form grammatical units such as clause, phrase and sentence, discourse refers to larger units of language such as paragraphs, conversations and interviews.(Richards et al, 1992/2000: 138-139)Text: a piece of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A text may be consider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ts structure and its functions, e.g.warning, instructing, carrying out a transaction.A full understanding of a text is often impossible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occurs.A text may consist of just one word, e.g.danger on a warning sign, or it may be of considerable length, e.g.a sermon, a novel or a debate.(Richards et al, 1992/2000: 474-475)②在(应用)语言学界,有人把text看作是“成品”(product),把discourse看作是“过程”(process)。例如,Halliday(1985: 290;1994: 311)指出, “Discourse is a multidimensional process;a „text‟ …is the product of that process”.③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一书中对语篇的定义是:“本书中所谈的语篇是广义的,既包括‘话语’(discourse),也包括‘篇章’(text)。” 3.关于text和discourse的翻译

这两个词,汉语对应的译法一般是话语和篇章。然而,由于众多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考察,因而对他们的含义也就有不同的理解。

①有些学者用text指书面语言,用discourse指口头语言;有些学者用text指句子的联接,用discourse指句子的使用;有些学者把text看成是静态的,是脱离语境的文字记录,而把discourse看成是动态的。

②王宗炎(1988)在他主编的《英汉应用语言学辞典》中将discourse和text都称为是“语篇”

③ “discourse analysis”被翻译为“语篇分析”,如丁言仁(2000),黄国文(2001)等人的书中,“discourse analysis”被翻译为“话语分析”,如在王得杏(1998),李悦娥、范宏雅(2000)的书名中。4.黄国文老师的建议:

就不同学派的研究重点而言,可以对他们所做discourse analysis的译名进行区分。把英美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译为“语篇分析”,因为他们的研究中心和重心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把福柯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译为“话语分析”,因为他们的研究中心和重心是社会,语言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对于批评话语学派所做的研究,可根据实际研究内容译为“语篇分析”或“话语分析”,如果要做出选择的话,则建议把批评话语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译为“语篇分析”,这是因为,虽然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目标接近福柯学派,但在分析方法上更接近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所做的语篇分析,因此称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为“批评话语分析”更合适。(黄国文, 2006)1.2.3.参考文献:

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Arnold, 1985.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2nd ed.)London: Arnold, 1994.Richards, J.C., Platt, J.& Platt, 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2000.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黄国文 徐珺.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10).黄国文.中国的语篇分析研究[J].外语教学,2007(9).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辞典[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陈南苏.话语分析与语篇分析[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11).4.5.6.7.8.

第三篇: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摘 要: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单句而忽略语篇,根据语篇分析理论,教师应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信息结构、句际关系和句内含义、话语标记语,以及对语篇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在教学中兼顾局部与整体,使学生最大限度获取语篇中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篇 语篇分析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大学英语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更注重英语的词汇搭配和单句的分析与理解。学生的词汇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充,但不一定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学生对语篇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未得到提高。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语篇教学能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与大学英语的教学宗旨不谋而合。

二、语篇分析理论

传统的英语教学多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 Approach)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单个的生词或短语着手,以单个的句子为单位,对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析,忽略了对篇章信息结构、衔接手段和话语标记的分析。事实表明,仅仅停留在单词意义和语法结构的层面,不足以正确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语篇意识,引领学生从更高层次的语篇、语境的角度来解读课文。

所谓语篇(discourse),是指“高于句子或小句的语言单位”(Stubbs,1983:1)。语篇可以是短短的几句,也可以是篇幅很长的篇章。语篇分析是现代语言学借助行为科学、认知语言学、哲学、信息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语篇的重要性,出现了两个并列的术语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和text linguistics(语篇语言学),两者意义基本相同。

在英语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语篇。以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的语篇教学立足于整体,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的策略,围绕篇章主题、段落推进、情节发展,将篇章的宏观欣赏与微观分析紧密结合,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并重,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举。语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篇能力,引导学生理清语篇的整体结构、主旨大意及重要事实,对全文的逻辑关系做出合理推断,获取语篇的完整意义。语言研究的成果与教学实践的“联姻”,使语言学在教学中有了用武之地,亦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理据。从理论到实践,语篇分析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语篇分析这门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得以充实与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三、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1.分析信息结构

语言结构遵循从已知(given)到未知(new)、从确定(definite)到不确定(indefinite)的原则。已知信息是指说话人认为受话人已经知道的信息,而新信息是指说话人认为受话人不知道的信息。比如:A girl called while you were on your break.She said she’d call back later.(你休息的时候,一个女生打来了电话。她说晚些时候会再给你打电话。)第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一个女孩(a girl),因此第二句中的she就是已知信息。在对语篇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在功能表达中的结构差异。包含未知信息的名词短语经常使用更为复杂的语言结构,比如:完整的名词短语、形容词性的修饰语或者关系从句等。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李荫华主编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一册中的第六单元Text A “A Valentine Story”为例,布兰查德描述第一次和霍利斯?梅奈尔见面时的情景:A young woman was coming toward me,her finger long and slim.Her golden hair lay back in curls from her delicate ears;her eyes were blue as flowers.Her lips and chin had a gentle firmness and in her pale green suit she was like springtime come alive.这段话用了名词短语、修饰性的语言和关系从句来凸显未知信息,一位“如花似玉、生机盎然”的年轻姑娘形象跃然纸上。相反,已知信息在行文中往往采用更为“节俭”的形式,有时甚至完全省略。

语言信息结构分析中,还应重视话题(topic)和述题(comment)。话题是“关于什么”(what the utterance is about),也就是一个句子的“关注中心”,在英语表达中通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例如:After tea,will you please go shopping with me?”“After tea”是句子的话题,但并不是句子的主语。述题是指“话题怎样展开“(what is said about the topic)。虽然在英语中,标记一个句子的主语比标记一个句子的话题更普遍,但是主题的标记在语言的信息结构表达中十分重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功能-结构在行文中的不同表达。

2.分析句际关系和句子含义

句际关系的分析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对句际关系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句内含义。英语的句际关系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对应关系、并列关系、分解关系、顺序关系、重复关系、分指关系、解释关系、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

句际关系的实现,可以通过显性衔接手段(cohesion),也可以运用隐性的富有逻辑性的连贯手段(coherence)。韩礼德(Halliday,1976)认为衔接“是每种语言都具有的(谋篇元功能的一部分),把语篇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资源”。他将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和连接词(conjuction)五大类。照应是指使用照应词,如:it,they,he,she和指示词,如:this,that,以及冠词the的衔接手段。参照分为内参照(endophoric reference)和外参照(exophoric reference)两种,前者指的是参照的信息存在于文本(co-text)中,后者是指参照的信息依赖于情境(context)。词汇衔接又分重复(repetition)、同义词(synonym)和上下义(superordinate)等内容。在分析句际关系时,对容易产生歧义的衔接手段如省略、替代的部分应该重点分析,帮助学生清除障碍,获取正确的信息。

如果衔接手段体现文本的表层结构,那么连贯则体现在篇章的深层结构上。理解连贯的关键在于解读文本的人,而不在语言本身。因此它是语篇中的隐形逻辑,也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研究文章中看似独立的句子怎样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以及句子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联系。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启发学生注意显性的衔接手段外,更应重视无显性衔接手段,结合文本的语境、文化常识、逻辑知识和修辞手段来全面分析文本。

3.分析话语标记语

英语中的and,anyway,Imean,well,oh,yousee等都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话语表达形式,这些统称为“话语标记语”。话语标记语是指“常用于句首的表达,可以从句子中分离”(刘润清,2006:180)。从广义上讲,话语标记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的对话语结构、连贯关系、语用关系的表达式,是整个句子的“副产品”,本身并没有意义或者很少负载意义,需要通过语境或者依附在它们身上的常规语用意义才能得到理解。其作用不是局部的,而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影响。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不直接构成话语的命题内容,但是能表现话语结构(Schiffrin,1987)。根据关联理论,在对话语的理解过程中,话语标记语能显示出任何命题在推理性的过程中想要达到的最佳的关联性(Wilson & Sperber,1993)。话语标记具有主观性、互动性和文本性的功能,对话语的连贯性和结构起着重要的粘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话语标记语在篇章中的“隐形逻辑”,推断出正确的语用意义。

4.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语篇分析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其基本假设是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不具有任意性。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联系,语言意义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研究话语和社会政治及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戴炜华,高军,2002)。在分析方法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以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通过观察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历史背景,解释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目前,在学习中存在批评维度缺失的现象,学生对西方的语言和文化霸权缺少应有的批判意识,文本中的隐含意识形态差异常常被忽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批判性话语分析,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从文本的来源、文本的预设读者、文本的语言策略、语法特征、逻辑连接、文本的语态,以及文本体现的交往惯例等诸多视角,阐释语篇所揭示的社会意义,从而引领学生挖掘语篇中隐含的权利,理解语言的限制和话语方式。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分析文章的信息结构、句际关系和句内含义、话语标记语。在教学中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篇鉴赏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2]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Stubbs,M.Discourse Analysis.Oxford:Blackwell,1983.[4]Wilson,D.& D.Sperber.Linguistic form and relevance[J].Lingua,1993(90):1-25.[5]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6]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7]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第四篇:商业广告性别语篇的跨文化分析

商业广告性别语篇的跨文化分析

【摘 要】男性语篇与女性语篇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语篇系统。为了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激发其购买欲望,广告设计人员应当考虑男女性别语篇的不同,在言语风格上采用不同的策略。文章从Deborah Tannen的性别语篇理论出发,对一些商业广告中的男女性别语篇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广告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广告 性别语篇 跨文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119-03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跨越国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告不断涌现,商业广告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如今的广告如果仅依靠提供产品信息已无法吸引消费者,广告设计者必须多从受众角度考虑,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二 性别语篇

Ron Scollon和Suzanne Scollon在《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中指出,即使男性和女性的成长家庭背景相同,所受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环境也一样,男性与女性语篇系统仍然在众多方面存在着差异。Deborah Tannen将男性和女性形成的不同诠释框架用九个维度进行分析:亲密与独立、关联与身份、包容与排他、关系与信息、和睦与报道、团体与竞争、问题与解决、新手与专家、倾听与演讲。

男性注重独立和身份,重视话语的信息功能,竞争意识强烈。在倾听他人问题时,男性倾向于表现出专家的形象,将问题看成是别人寻求帮助的一种请求,因此无论是否可行,他都会提出一个解决办法。相反,女性更强调亲密、关联和包容,他们更倾向于将话语作为建立关系的方式,她们更关注信息是如何诠释的。在倾听他人问题时,女性就像一个遇到问题的新手,她们会反过来将自己的问题告诉别人,以此表明她们理解对方所处的情境并对其表示同情。

1.男性广告语篇的特征

男性语篇注重独立、身份、竞争,关注信息本身,因此,男性广告多以理性诉求为主,其语篇特点如下:

第一,文风简洁,直截了当,以理性诉求为主。

男性更加关注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希望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想了解的东西,因此,男性广告追求直截了当。

中文广告案例:

“8倍双离合变速器,2.4L直喷发动机,为破局而生。”(东风本田思铂睿)

“45W能做什么?格力1赫兹变频空调,国际领先,最低功率只需45W……”(格力空调)

“一晚仅需1度电,美的全直流变频空调。”(美的空调)

英文广告案例:

“Ask for More.”(美国More香烟)

“Just Do it!”(美国Nike)

“I’d walk a mile for a Camel.”(美国Camel香烟)

“Trust us.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美国某助听器)

上述几则广告,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十分简短、直接,英语广告语篇甚至不超过10个单词,其中的“8倍”“2.4L”“45W”“1赫兹”“1度电”“a mile”“5000”都以具体数字呈现,信息明确,说服力强。

第二,彰显独立的身份。

男性大多具有很强的身份意识,追求个人独特的身份特征,很多男性广告也体现了这点。

中文广告案例:

“知己的味道,领袖的味道,好酒,满怀男人的味道,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衡水老白干)

“……我的生活,我的态度,我的选择,张裕解百纳干红葡萄酒。”(张裕解百纳干红葡萄酒)

英文广告案例:

“Be your own boss!”(美国Boss香烟)

“What sort of man read playboy? He’s his own man.An individualist.”(Playboy 杂志广告语)

“For the man who makes his own rules.”(Premier 威士忌)

“Unique in all the world.”(福特)

上述几则广告中使用的“领袖”“男人味”“boss”这些性别词,以及“我的……,我的……,我的……”、“your own”、“his own”、“individualist”和“unique”都彰显出男性独立的身份特征。

第三,突出竞争、成功与自信。

争强好胜是男性的天性,崇尚竞争,追求成功,通过竞争获得自信是大多数男性的梦想。

中文广告案例:

“3D智能贴合系统,面对挑战,完美应战,我‘型’。”(飞利浦剃须刀)

“放心吧,从小到大,还没输过呢,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劲霸男装)

“男人的脸,不断面临油的挑战,再多挑战又怎样……满脸自信,打破陈规,妮维雅男士。”(妮维雅男士洗面奶)

英文广告案例:

“Take the Pepsi challenge!”(美国百事)

“Ready for your next challenge?”(电信服务公司)

“The label of achievements.Black Label commands more respects.”(威士忌)

“Trust us.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美国某助听器)

上述广告中使用的“应战”、“我‘型’(与‘行’谐音)”、“没输过”、“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challenge”、“achievements”、“respects”以及“trust”都体现了男性的自信和竞争意识以及对成功的渴望。

除了从言语上突出男性的独立和竞争特性外,从广告的视觉效果上讲,无论是中文广告还是英文广告,男士大多西装革履,冷静睿智,甚至有一个或多个美女相伴,这些都能够很好地激发男性的追求冲动,进而达到销售目的。

2.女性广告语篇的特征

女性由于注重关系、包容、爱情、家庭,更加关注信息是如何诠释的,因此女性广告多以感性诉求为主,其语篇特点如下:

第一,文风复杂,多用形容词,以感性诉求为主。

女性比男性心理更加敏感,思维更加细腻,女性产品的广告中形容词和修饰词的出现频率很高。而且,女性对近义形容词的词义也有更深的体会,更容易区分意思相近的形容词。

中文广告案例:

“是什么让我的肌肤如此柔软、细滑?秘密是沐浴时使用多芬柔肤乳霜沐浴乳,特含1/4滋润乳液,深入滋润,改善肌肤纹理,肌肤尽现柔滑……”(多芬沐浴乳)

英文广告案例:

“It gives my hair super shine,super body and leaves it smelling fresh as a meadow.”(美国某洗发水)

上述广告中的“柔软”、“细滑”、“滋润”和“Shine,super,fresh,meadow”这些词语都抓住了女性敏感的心理。在大部分女性化妆品广告中,细滑、光泽、紧致、白皙、净白、水润、水嫩、幼白、天然、温和、红润、透亮、年轻、晶莹剔透等形容词频频出现。这些形容词通常能牢牢抓住女性细腻的内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宝洁公司2012年宣布,由于SK-II的广告深受女性的喜爱,使其成为宝洁公司旗下第一个销售收入超越十亿美金的亚洲品牌,也成为了宝洁高档商品部门中的第一个“十亿美金品牌”。

第二,突出对爱与被爱的渴望。

女性对于爱情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望,因此许多女性广告以爱情为题材,或者以爱情为背景。

中文广告案例:

女:我是你的什么?

男:你是我的优乐美啊。

女:原来我是奶茶啊?

男: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优乐美奶茶)

“绿箭口香糖,清新口气,你我更亲近。”(绿箭)

“5星柔顺,唤起爱。”(飘柔洗发水)

“那几天,就要宠你。”(洁婷卫生巾)

“我是女人,不要做超人,我要你呵护我,就像立白皂液,来自天然,浓浓呵护,像被爱,……”(立白皂液)

英文广告案例:

“Share some calcium with the ones you love.”(某牛奶广告)

“Ludanlan cosmetics――Love me tender,love me true.”(绿丹兰化妆品)

这几则广告就抓住了女性渴望爱情的心理,所用的“把你捧在手心”、“你我更亲近”、“唤起爱”、“就要宠你”、“我要你呵护我”、“呵护”、“被爱”、“the ones you love”以及“Love me tender,love me true”都突出反映了她们对彼此关系的关注,对爱与被爱的渴望。这类广告给消费者的感受是,用了他们的产品,你就能够得到他人的爱。他们着力阐述产品能提高女性对男性的吸引力,进而赢得女性消费者,这就是很多广告的设计思路。

第三,突出“家”的概念。

女性对家、家庭、家人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女性广告在很多时候都会突出“家”的概念。

中文广告案例:

“红棉保温瓶,温暖你家庭。”(红棉保温瓶)

“过年要回家,思乡的心,团聚的情,过年记得把旺旺带回家!”(旺旺)

“柯达胶卷,属于你的家庭欢乐。”(柯达胶卷)

上述几则广告中的“温暖你家庭”“回家”“团聚”“家庭欢乐”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家”的概念,体现了女性对家的重视,表达了女性对于家庭的关爱和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 结论

男性由于注重独立、身份、竞争,关注信息本身,因此,男性广告多以理性诉求为主,用词平实,直截了当,以逻辑说理方式呈现,辅以数字来增加其说服力,此外,广告多彰显男性独立的身份,突出竞争、成功与自信。而女性更加注重内心感受、爱情和家庭,关注信息是如何诠释的,因此女性广告多以感性诉求为主,文体风格复杂,多用形容修饰词,题材多以爱情、家庭、友谊为主,以突出女性的同情心,以及对亲密、关系、家庭的关注。如果广告设计人员在设计广告时能充分考虑男女性别语篇的不同,设计符合男女心理的广告语,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刚.广告英语3000句[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2]王燕希.广告英语[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海燕.两性产品广告英语词汇特点的对比[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06

[4]范亚刚.中美广告讯息内容的对比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5] 刘新兰.英语广告文化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5):150~152

[6]胡凯.女性化妆品和男性化妆品广告的文化内涵分析[J].中国市场,2014(34):22~23

[7]高盈.浅谈广告语言的性别差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28

[8]韩素梅、韩燕.市场经济十年以来电视广告性别形象变化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2)

[9]张殿元.广告文化的性别建构问题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3(5)

〔责任编辑:林劲〕

第五篇:高中英语阅读语篇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语篇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接触与社会、科技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材料,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教学的方式上,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问题的发现

针对我们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阅读水平不高的现象,加上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篇理解和交际能力,英语知识与语言能力紧密结合。高考大纲对阅读理解能力测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对文章整体掌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加上和同仁们对课题《四以策略促英语弱科生转化》的研究,深刻地认识到语篇理解和整体阅读很重要。同时还必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教学的方式上,要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通过互动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语篇能力。那么如何发展这种能力呢?

通过不断的探索,笔者发现,复述课文能够有效地整体掌握文章,让学生根据keywords的提示串词成句,组句成段,结段为篇,一步一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使学生习得应用一体化,很好地体现了在“运用中学英语”。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而且还发现复述的进行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相关性。学生在不断的复述实践中,逐步学会了谴词造句、组句成段的技巧,慢慢地发展了写作能力。

三、问题的解决(教学案例)

在上高一第七单元阅读时我是这样上的:

1.lead in,让学生看图片,并且讨论What is the topic today ? 2.First–reading(3分钟)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paragraph

3、Second–reading(5分钟)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choose the best answers 1)oy’s family moved to a much smaller

house because of ______________.his mother’s death

B.his father’s new job C.the problem of money

D.his father’s losing job

2)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EXCEPT ______________.A.Daniel was a new boy in the class B.Daniel’s family moved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 to London C.Roy’s father was knocked over by a truck D.the raised money might have beenstolen by Roy 3)From Roy’s story, we can know that______________.A.friendship is very important for a person B.a happy home environment is important for a child C.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D.one can lose friends in bad conditions read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4、Carefully reading, if the students have any sentences they don’t understand well, I’ll explain them to the students.(5分钟)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

1)learnt about Roy and made friends with him.2)happy things happened to Roy and he changed completely 3)fund Roy stole other students’ wallets.4)found Roy stole other students’ wallets.然后,老师说:please retell the first paragraph,学生又很轻松地完成了。

此刻,老师说:Very good!You know how to retell, ok, let’s have a look at the second paragraph, Can you give us some questions in order that we can use the answers to retell the second paragraph? 学生通过第一段的练习,有了信心,但是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斗志.。师按照这样的方式,接着进行第三段、第四段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然后复述,学生与老师一起把每段复述完了,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复述整篇文章,其实,第一、二段完成之后,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复述文章就这样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之后的听文章,阅读文章也就非常轻松了。

四、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圣彼德堡的修建、毁灭、重建以及重建中的英雄;教学过程切实训练了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基本信息搜索能力、信息综合归纳能力和信息推理能力);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步骤清晰,环节连贯,过度自然,问题设置合理、有效,整个阅读过程体现了“由上而下”的篇章整体阅读理念,引导中学生注意理顺语篇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对篇章结构的分析、推断、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活的语言。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将能保持活跃,参与欲望强烈。复述文章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和完整地获得信息的基本能力。还有利于创设一个和谐的、自然的语言环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复述的过程中去,进而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以及语言以外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交际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好复述,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会上的既活跃有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对不同的文体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下载语篇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篇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摘要: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话语不连贯而引起的误解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探究语篇连贯现象,有助于消除交际中的歧义和误解。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把......

    语篇教学

    走出低效困境,实现语篇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永康市王慈溪小学 陈巧艳 邮编 321302 Tel:*** 【摘要】:语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

    语篇教学

    以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宝山区和衷小学:刘莉莉 语篇教学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备受关注的教学形式。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倡导“词句结合,语篇感悟”,强......

    语篇教学

    浅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作者:张洁娟 文章来源: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点击数:259 更新时间:2011-1-11 语篇教学是指在具体语境中教学单词和句型,主张把单词融入句子中教学,从整体入......

    语篇教学研究之二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09(6) 小学英语为什么而读?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系列话题之(二) 陈 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上一期我们谈了小学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问题。那......

    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是学生进修英语的重要内部实质意义质料之一,它以比较完整的语言组织形态,多元的语言要素向学生通报相干的英语语言信息。通过语篇,让学生吸收语言点,了解国外文化知识,模......

    小学六年级语文学情分析(精选多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总人数24人,男生8人,女生16人.为了在该班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我觉得有必要对该班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进行学情分析: 一、问题研究前的现状分析......

    英文政治演讲语篇分析[共5篇]

    摘 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情态化,词汇衔接为根据,并以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的《要和平,不要暴力!》这篇英文政治演讲稿为语料对政治演讲这一体裁进行话语分析,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