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的探究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3 03:0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指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的探究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指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的探究心得体会》。

第一篇:指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的探究心得体会

指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的探究心得体会

中卫六小 路帆

《数学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呢?下面就几个具体的《找规律》的课例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在自主学习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当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学生的活动愈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就越能反映学生的个性,越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比如教学《找规律(周期规律)》时,教者在挂图出示盆花是两盆一组,每组依次是蓝花、红花之后,问:如果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展现。结果有的学生想出了单数是蓝花,双数是红花,15是单数,所以也是蓝花;有的学生用文字代替盆花:蓝红蓝红蓝红„„;有的学生画出了不同的图形:○△○△○△„„;有的学生用拼音的首字母表示lhlhlh„„;也有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了计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惊喜的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也就在这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对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从而逐步建构知识。

二、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自己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知识。依据上述理论和小学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交流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获得新经验、新知识。由于操作总是在动态中进行的,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特点,也符合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为此要积极创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通过让学生拼一拼、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取新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教学《找规律(搭配规律)》时,教者创设情境:老师到商店挑礼物。看到了3个可爱的木偶娃娃,旁边有2顶漂亮的帽子,老师决定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一顶帽子,一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是从实践入手。每张桌子上都有一个信封,信封里有2顶帽子和3个木偶娃娃的图片,请拿出来,摆在桌上,一人动手搭配,一人认真记录,研究一下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学生在自己动手搭配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要想准确无误的得出结果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先拿第一个木偶娃娃,可以搭配2顶帽子;再拿第二个木偶娃娃,再搭配2顶帽子;最后拿第三个木偶娃娃,还可以与2顶帽子搭配,这样就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那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还能得出这个6,其实就是3×2所得。学生在自己动手搭配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序搭配的注意点,得出了有序搭配的种数就是把两种搭配物体的数量相乘。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之后,对于搭配方法的种数就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即使在一段时间后,他对所学知识遗忘了,但他知道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只要稍稍加以操作,或画图,或摆学具,都能很快想到解决的办法。如果仅仅记住了一个公式,一旦遗忘,便无从想起。

三、在实践运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无论知识还是技能都必须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运用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所以,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平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范围、活化教材内容这一目的。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如教学《找规律(间隔规律)》时,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这样的规律,学生找到了手,五个手指头中间有四个空挡,两边的事物比中间的多1;拱桥的桥桩的个数比中间拱洞的个数多1;电线杆的根数比广告牌的块数多1;此外还有栏杆、窗帘、梳子、学生队伍等等,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一定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富有成效的活动,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不仅注重教学内容和要求,更要重视课程的学习过程,还要休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更能提高效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想体验,会感受,想学习。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重创设情境,不但重视导入课程,更注重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细心观察,感悟,从中发现探究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在教《年月日》一课时,注重导入和启发,可以提出今天是几几年几月几日?简单明了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为了更深入学习,可以提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激发兴趣,既让学生探究知识,更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数苹果》一课中,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体验,调动学习积极性,认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感受数学的乐趣,进而在愉快中学习。

二、在合作,交流中尝试,探究数学知识。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开展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创设氛围,提倡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创设互动氛围,充分让学生进行体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创建性思维,更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剪图形,让学生动手,亲身操作,尝试体验,领悟知识过程,这样有利于探索合作学习班机会,用更多时间让学生投入实践活动,从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优势,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探索交流,和发现者,让学生动手,手脑并用,感官体验,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灵活化,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加之亲自观察。发现,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调动了积极性,培养了能力,注重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在《数苹果》一课中,不但注重苹果图形,又重视分组计数办法,通过思维,理解优化教学环境,感悟新的教学理念。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创新学习。

学好数学的正确方法是自身的创造和升华。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形成新知识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规律,而且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加之兴趣,思维活跃,有利于创新学习如在教学能被2,5或3整除的数时,充分发挥的自主精神,让学生注意在自然数中找出一个数,试试看哪些能被2、5整除。学生反反复复列举,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规律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伴随着情感,兴趣上升,思维的敏捷,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体验应用数学。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现有知识出发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价值。在课堂中,如:教学认识长度单位时,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注意生活中的应用。亲自看一看,量一量,认一认,让学生去做,讨论,谈体会,说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既要注重40分钟的课堂教学,又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知识,增长知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老师要深入学生的心里,与其获取知识的经历,与学生共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从兴趣,乐学,好学为突破口,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主动学习,发散性思维培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只要我们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科学空间观念,就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质量。

第三篇: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策略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策略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策略即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事实上,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在使用着各自的学习策略。只不过有些学习策略是科学的,有些是不科学的;有的在这个阶段有效,在其它阶段效果就不明显;有的学习策略适合其他学科,而不适合英语学科。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策略,使之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具体做法如下:

1.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我在学生初一进校就提出要求,每日学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学前备齐材料——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及时订正错误——系统归纳小结——课外补充学习。三年的教学中我不断督促,强化他们这种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也变得轻松愉快了。

3.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最佳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良好的学习方法一定会助你成功。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阅读的方法、作业的方法、复习的方法、笔记的方法、应试的方法„„ 做任何事都有方法可寻。

总之,教师作为引导者,上课不能仅仅教授知识,更应当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篇:“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现状分析

1、时代趋势:学会学习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就提出 “现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进入二十一世纪,学会学习早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高效率地处理信息以创造新的资源”的方法。这就要求受教育者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技能,追求更有效率的学习过程,达到更有成效的学习结果,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有效学习”的人才才是时代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2、现实需求: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我们这里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六年,我们欣慰地看到课改确实改变了许多,巅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才定位的重新省思等,但是,我们也不无失落地看到,孩子们似乎没有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持久的快乐,我们似乎没能如愿地从孩子们的眼睛中看到我们所期待的光芒。冷静观察分析某些教学现象,不难发现师生关注的仍然是最后的结论,教学改革中热衷的更多是“抛”给方法,甚至不自觉地操作教法,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掌握方法。通过和孩子们的交流我们发现,课改大舞台中许多华而不实的“课堂说唱”开始使他们在学习之门面前感到惘然,“找不着北”的感觉影响了他们对于学习的信心和热情,而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循序渐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训,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便显得非常迫切了。

3、理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便告诉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便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要求彻底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模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唤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发展的课堂。而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有效,既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国内外同类问题研究现状以及其带给我们的借鉴与启发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近几年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正逐渐取代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也日益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分析与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只有当学生积极想学而又懂得怎样学习时,他们才可能取得理想结果。”而在中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对学法指导开展了课题实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借鉴与启发:学会学习,重在掌握方法,从国内外学习方法的研究现状看,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调查、分析及分类上,而针对学习方法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相比之下,本课题着重从教学实际出发,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教学行为、探寻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有效性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研究价值。

三、本课题的界定和研究的具体内容。

1、课题的界定

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用以获取信息、增强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这个方法往往是带有学生个性倾向和经验性的策略,如语文教学中识字的方法,提问题的方法,朗读的方法,数学教学中寻找计算规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等。

指导学法: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强化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目标管理,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设计,探讨有效的学习理念的渗透和指导策略的有效实施,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法指导不仅仅是机械的方法授予和操作演练,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探寻学习方法,体验学习乐趣,最终形成对学习方法的积极情感和信赖,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

有效学习:有效学习是针对无效学习和低效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的加工,在一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自身获得发展的过程。

促进有效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指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善于“点拨”,重在“引导”,引发“参与”,鼓励“对话”,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学得有动力、有成效。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逐步形成“方法意识”,让学生在学方法,选方法,用方法的过程中打开自主学习之门;

研究分析能够促进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特点、规律,总结归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以及在新的课改精神下以学法指导为特点的课堂教学的结构、特点、操作程序、注意问题、适应范围及评估体系;

摸索逐步转变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主体参与、主动探寻中得到方法的“金钥匙”,实现有效学习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本课题研究主要探索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逐步形成方法意识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让学生在学方法、选方法、用方法的过程中,转变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打开自主学习之门,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总目标迈进,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1、唤起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对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价值有所认识,能自主规划、合理安排、主动追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激发乐于探究的情感。学生能有创造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独立思考,多向思维,善于综合,创造性地运用,勇于探索。

3、培养反思调控的能力。学生能在学习上自我调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并学会比较、分析、选择、调整,逐步掌握系统的方法体系。

4、提高信息处理水平。学生在大量方法信息面前,能及时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信息,能有选择地汲取,并根据需要进行分类、整理、选择。

5、培养合作分享的情感。学生能适应群体或团体生活,具有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能力。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学习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对教师在教法改革提出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树立引导“学法习得”的意识,能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材,根据教师自身实际制订适宜的学法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参与、启发探究、交流检验、巩固提升”循环反复的过程落实学法的传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

五、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指导原则、研究策略与方法

1、实践指导原则

(1)、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持之以恒。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既要逐步让全体教师体会,加强“学法指导”的教研主题是转变师生教学方式的主渠道,最终将形成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学风,更要把主题探索落实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丰富主题的子系统,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使主题避免空洞化。同时我们要明确完成一项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需要理论学习,内容拓展,教学实践,专题反思等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一次经验交流,一个教学公开日,只是一个载体,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教学研究理念。

(2)、辩证看待,循序渐进,切忌矫枉过正。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须保持辩证的理念,避免绝对化:一说传统学习不好,就非要把接受学习贬得一无是处;一说过程比结果重要,非要把过程抬上天,结果扔在地,这些都是不辩证的后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能为了方法,把课堂变成方法传授课、方法训练课,而是要给方法多一些实践的土壤。关键是让学生在方法实践中,学会自主探索,体会方法为学习带来的好处。

(3)、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的关系。要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坚持教、研结合,不单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不纯粹为了科研任务而研究,坚持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工作思路。本课题研究是以课堂实践研究为重心,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教研的最终目的。专题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课题研究脱离了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一轨道,必将空洞化,形式化。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免把课题研究凌驾在教学实践之上的错误倾向,不能因为要展示教研的某个成果而改变了教学本该有的特质。

2、研究策略与方法。

研究策略:坚持行动研究为主的策略,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以教育实践研究法为主,辅之以问卷测验法、个案分析法、比较法和文献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个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重点测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举的策略。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学科、多角度收集情报资料,分析教师行为特征,找准突破口。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的学法指导系统和实施策略。总结阶段,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综合采用“质”和“量”结合的办法,形成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教育实践研究法、个体观察法、问卷访谈法、总结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等。

六、研究程序和进度

结合我校师资水平及本课题重难点,本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并在各个阶段灵活采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模式循环反复、螺旋上升,进行科学务实的研究。

2009年5月—2009年9月为准备阶段;

2009年10月—2011年2月为实施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6月为总结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提高认识,典型引路,2009.5——2009.9)

1、组建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

2、制定研究细则,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研究学生目前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等学情,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教情。

3、形成课题目标,确定学科子课题研究方案,完善管理制度,成立子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博客,制订阶段工作计划。

4、通过教育博客、教育论坛等方式,互相推荐、学习有关理论文章,开展理论交流会,或聘请专家指导,或推出典型课例,提高认识,树立实验研究信心。

5、提出课题组成员资料积累要求:每人每学期总结经验文章一篇;整理典型课例一份,要有反思或点评;参与相关活动的博客记录、听课笔记、学习笔记若干。相应负责人要做好计划、小结、总结。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由点及面,全面展开2009.10——2011.2)

1、尝试实验阶段(2009、9——2009、12):确定具体研究阶段专题,开始循序渐进的实践与研究,初步拟定的年级范围是七、八年级,以语文、数学学科为带动。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个体访谈,对有效学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抓好个案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促进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教师培训方案。

2、反思调整阶段(2010、2——2010、12):在回顾反思第一价段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策略,继续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这阶段的实验科目由语数科重点推出课题研讨课、展示课,注重总结阶段经验。

3、验证完善阶段(2011、2――2011、2):在进一步的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经验交流会,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及时推广成功经验,形成研究氛围。教师能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时刻以教学有效性为出发点,实现由单纯注重教法设计向教法与学法并重的转变;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由“我会学”向“我能学好”的转变。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组织交流,总结提高2011.3——2011.6):点面结合,全面整理典型案例,汇编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展示师生实践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研究报告,进行结题汇报活动。

七、研究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分工合作设想

1、与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有机结合,将课题研究作为日常校本教学研究工作的提升与指导性研究工作;

2、学校课题领导组作为该课题的组织单位和监控者、协调者,下设学科课题研究小组具体进行本学科课题研究工作,并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协调,及时调整,共同推进。

曾集中学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张正中

副组长:姚军洲 曾雪威

成员: 贾玲丽 王在芹 李红艳 金 波 陈云丽

陈风华 官 虎 潘 蒙 张良文 张春梅

3、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率先分别确定研究子课题,其他教研组根据学校师资发展情况及阶段研究进程循序渐进。

语文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王在芹

实验教师名单:曾雪威 王金红 贾玲丽 王玉梅

李红艳 王立新 阳明清 邓家洪

数学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金 波

实验教师名单:张良文 张春梅 肖义 许孝德 鲁锋

段维虎 何进 肖新明 李友芳

英语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陈云丽

实验教师名单:苏红菊 向荣 李春丽 艾兴财 丁俊 黄荣

综合文科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陈xx

实验教师名单:潘x

胡静玲 梁xx

综合理科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官虎

实验教师名单:范xx

《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分工

(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

ID

姓名

职务

具体工作

须上交材料

1张xx

校长

课题开展及经费保障

相关论文两篇

2姚xx

教导主任

负责课题的实施,

成员的培训工作

1、课题培训材料4份及培训记载

2、相关论文一篇

3曾xx

本课题设计兼学术秘书

课题设计,制定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撰写阶段总结的结题报告

1、开题报告书一份;

2、实施方案与计划一份、

3、阶段性计划和总结各一份

4、相关论文一篇

4金x

数学学科带头人

数学子课组题材料收集及研究

数学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5陈x

英语骨干教师

英语子课组题材料收集及研究

英语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6张x

数学优秀教师

课题研究

数学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7王x

语文优秀教师

语文子课组题材料收集及研究

语文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8陈x

综合文科组长

综合文科子课题组材料收集及研究

综合文科(政、史、地)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9官x

物理优秀教师

综合理科子课组题材料收集及研究

综合理科(理、化、生)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王x

语文组组长、

语文骨干教师

档案整理

资料收集

数据统计

1、收集与整理以上各项资料并装订成册

2、课题开展汇报材料一份

3、后期整理《指导学生形成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论文与教案一本,档案一本

八、预期结果

1、参与实验的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研究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能力素质的“指导学法”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体系,能从方法论的角度,探索出科学性强、易于操作的“注重学法指导,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2、实验班的学生能建立较为稳固的热爱学习的情感,较系统地掌握一些先进而实用的学习方法,同时,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热衷于用新思维寻找新方法,并在学习中能灵活地、自动化地选择、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实现“乐学、善学”的目标,并培养有利终身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3、成果展示形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实践典型案例与反思汇编、课题研究论文、师生成果展等。

九、研究的保障措施(制度与经费)

1、修订《曾集中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保障该课题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

2、学校每学期拨出一定经费用于人员培训、学习研讨、研究材料购买等,必要时向上级申请补助。

xx中学《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组

第五篇:经历有效探究过程,提升数学思维水平论文

经历有效探究活动,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 《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教学实践的对比思考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江波兰

摘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几何知识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强调动手操作与探究活动的展开,涉及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问题。如何让学生的操作探究活动真实有效,达到提升数学思维水平的目标,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经历;有效探究;提升;数学思维

前段时间,我领队参加了湖南省顶岗实习送课去怀化麻阳的活动。活动中,先是由麻阳县年轻教师李丹执教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再由我校资深教师姜萍执教紧随其后的教学内容《梯形的面积》。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堂课中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同一批学生。在课后研讨与对比议课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执教教师对于《数学新课程标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但在理解与落实的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一批学生、相似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活动氛围、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引发了我的深思。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真实有效探究过程,构建以获得数学理解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

一、探究活动与数学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充满个性的探究过程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数学探究活动所得到的经验反映了学生对数学的真实理解,伴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是学生拥有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又是数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数学学习材料,创设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真实有效的探究过程,进而引发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来看两位教师的教学实践情况:

二、教学实践 [案例一:《三角形的面积》]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接到一个任务,希望同学们能帮我一起解决,你们愿意吗?学校教学楼旁有一块三角形的绿化带,现在种上了草皮,问这块三角形的草皮有多少平方米?求这块草地皮有多少平方米,其实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我们是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能不能也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2、操作实践

复习各类三角形,并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选择两个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能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反馈

①汇报展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学过的什么图形,并强调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②汇报展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③汇报展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4、推导公式

①思考三角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由此得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板书)

②小组讨论交流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又有什么关系?明确等底等高的关系。

③那么用三角形的底乘高求出的是什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三角形的面积是它的一半,由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板书)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课前的任务。

2、学会解决直角三角形面积。

3、选择适当的数据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四、拓展练习。(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

五、总结收获。

[案例二:《梯形的面积》]

一、问题导向,激活经验。

前面的课上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哪个图形的面积学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具体说说吗?

把一个新图形的面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来计算,这是个好方法。(板书:转化)这种把未知的事物转化成已知的事物来研究的方法,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板书:未知→已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梯形的面积,老师带来了一些梯形,(展示:多个梯形,有完全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指出特殊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这些梯形。大家能不能小组合作,利用这些图形,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的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呢?

二、构建丰富且典型的直观表象,通过比较分析抽象出梯形面积公式。

1、教师巡视,并参与一些小组活动。

2、组织反馈。哪个小组愿意把成果和大家分享?(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整顺序,并及时展示原图和转化后的图形)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还有与他们的方法相同的吗? ②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的。

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④从中位线切开拼成平行四边形的。

3、分析、比较,归纳梯形面积公式。

①刚才的操作活动时,你们为什么想到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②观察转化后的图形,想一想,知道什么条件地就可以求出梯形的面积? ③选择一种转化后的图形,用字母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求出梯形的面积。

④对比、归纳,运用运算定律将多种计算方法统一成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拓展与应用。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包含有多余条件的情况)

3、观察方格纸上的梯形,哪些梯形的面积相等?你发现了什么?(高相等时,上底下底的和相等,梯形的面积就相等)

4、实际应用:量准了汽车玻璃(梯形)上底、下底和高,并且计算好了玻璃的面积,为什么配好的玻璃会装不上?猜原因。(等底等高且面积相等的梯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5、课后作业: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20平方厘米的梯形。看谁画得又准又美。(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三、对比思考

1、问题导向、激活经验是有效探究、提升思维的前题。

任何数学思考与理解都始于问题,好奇、向往、疑问都是产生数学探究的前题。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感兴趣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情境才是有效的问题情境。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引入方式,“案例一”教师创设了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教学楼旁的草地需要多少平方米草皮,就是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一情境本身是源于生活,但因为教师语言组织的以及问题情境本身与学生关联不大,并未能达到有效激发孩子们内在的探究欲望,学生只是应老师的要求助人为乐来研究三角形面积。“案例二”中,教师从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入手,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哪个图形的面积学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具体说说吗”?这个问题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方法、思维方式等经验加以解读,同时问题的回答再次唤醒了学生脑海中关于面积计算的回忆,将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往数学活动的体验呈现出来。为后面的数学活动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教师很快切入本课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梯形的面积,老师带来了一些梯形,也给同学们准备了这些梯形。大家能不能小组合作,利用这些图形,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的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呢?”这一问题无论是从开放性而言,还是从思路与方法的多样性而言,都为接下来的操作与探究活动起到了明确的导向作用。

2、亲身经历、真实体验是有效探究、提升思维的基础。

缺乏概念的直观是空虚的,缺乏直观的概念是盲目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必须建立在学生操作活动以及丰富典型的直观表象的基础之上,这样学生的理解才有意义,才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与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做”和“悟”。两位教师都让学生经历了这探究过程,但案例一探究过程明显仓促、局限,有走过场之嫌疑。“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选择两个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能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的要求限定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提供给学生操作的图形中加入平行四边形,仅提出让学生用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可能出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将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能出现中位线剪开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多种转化方法。这样探究过程不仅解决了三角形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为什么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 的一半,还能让学生感悟到隐含在学习材料与操作活动中的策略、方法和思想。事实上,学生更容易想到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完成一样的三角形来求面积。曾有一位特级教师教学这一课时,学生提问到:“老师,你是怎样想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确实,如果不是事先学习或者是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这一活动提供了“脚手架”,学生是很难想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案例二中,教师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开始,就注意留给学生体验与探究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真实地体验才是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动,才能为学生思维的提升奠定基础。

3、充分思考、交流空间是有效探究、提升思维的关键。

“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机会”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案例二中,教师抛出探究的的问题后,因为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的时间,教师深入学生中倾听与点拨,使得学生得到多种的操作思路和方法。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示他们转化方法,说出他们的想法,此时的课堂是如此的生动活泼!教师总能搜集和捕捉到学生中生成的资源,并及时呈现出来,为接下来的交流以及分析比较、公式抽象提供了很好的形象支撑。同时教师能及时判断和处理信息、利用学生知识的漏洞提出问题。如学生说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老师顺手拿了一大一小的两个梯形,问“是这样拼的吗?”学生笑了,结果不言而喻。有学生将梯形分成三个三角形时,老师立即肯定这种转化方法的正确性,随后指出:“那我们可以把这个梯形转化成许多个三角形来计算面积,有必要吗?这与转化成两个三角形来计算面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那有必要转化成那么多个三角形吗?”这样的精彩对白在课堂中随时可见,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当各种方法呈现之后,教师再组织同学思考交流,原图形和转化后的图形之间的面积关系,列出面积计算的算式,再对比、统一成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有效互动,促进思维的目的。相比之下,案例一中的老师因为年轻且经验不足,不敢放手让学生说,也没能做到有效地引导学生说。课堂上学生也在思考、也在交流,但教师的提问如同一条笔直的车轨,学生没有任何状况地朝着预定的方向平稳地前进。看似如此顺利的教学,教师似乎也很好地组织和控制了教学进程,但这样做的代价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剥夺学生自我创造的机会。

4、应用拓展、解决问题是有效探究、思维发展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总体目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应用拓展、解决问题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案例二中拓展与应用的设计与案例一形成鲜明的对比,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成为她本课的又一大亮点。首先是已知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再次加深了对梯形面积公式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对认知提升的目的。接下来是基本计算公式的运用,提问(上底+下底)×高得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既检验了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是机械的还灵活的,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愉悦心理。第三个问题是观察一组等高的梯形面积是否相等?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受夹在平行线之间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的迁移,不假思索就说面积全相等,反思之后才得到正确的结果。学生通过思辩,发现了等高还要上底与下底的和也相等面积才相等。接下来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了配玻璃的故事,为什么配好的玻璃装不上?同学们不断地猜想,不断地思索,老师笑而不答,直到学生得出:上底、下底、高都相等,面积也相等的梯形形状并不一定相同!学生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的现象,此时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了高水平的提升!课后布置的设计题具有很强开放性与综合性,是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思维发展水平的考验!

两个教学案例的对比思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引导经历真实、有效探究活动,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和习得的数学思想方法才会在脑海中扎下根来,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对于未来数学的学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载指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的探究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指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的探究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