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教育名家思想感想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在布置了阅读一本教育学著作的作业后,我想了想,怎么算是合格的呢?然后就拿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是原来教育学的老师指名要读的,现在拿来重读感觉特别深。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生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此书。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细心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他给孩子以做人和学习的启迪,给教师以教育和教学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念。
在谈到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时候,老师在课上强调过:“成功的老师就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衡量一名成功老师的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喜欢学习。”
因此我阅读的时候就会关注这点,书中也给出了他的答案——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提出的那个很美好的设想也让人神往——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蓬勃。这种竞赛是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整整一个领域。”这种竞赛表现为:每一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在这里他具体的谈到了在物理学习中怎么唤起学生兴趣。对于我们物理教学有很大的感触。“你肯定有一个物理专业教室”,“我的物理专业教室里有一个角落,我把它称为“思考之角””,“我这里还设有另一个“难事之角””,“我这里还有一个“幻想之角””。听着这些具体能为的小事,我也觉得物理教学任重而道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
教师要学会去赞美。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
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的。对学困生来说,尤其如此。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才使他们厌倦了学习,自己也认为:我的学习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习,多少是会好一点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五、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
学习就是一种劳动,我在大学学习中也感觉到了吃力。对于一个心智发育健全的人,学习越来越感觉难,我常常纠结于原因。我也想找到答案。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现在学校里开设的那些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确定学生的个性,了解和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一个学生学会了同时阅读和思考,他才能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识记,而是一边想象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怎样教会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呢?这就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检查学生知识的做法本身,也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只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有知识。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树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他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没有看见过河,就不会懂得一滴水。所以应当这样来安排教学过程,使得高年级学生已经能从整体上分析完整的课题,去思考一些较重大的带探索性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对于我们即将走向教学岗位的也是有莫大的积极意义。对于完善一名好老师,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斯人已逝,但我们还在攫取他的精神硕果。
第二篇:名家名曲(外国部分)
名家名曲(外国部分)
教学目标:
1、认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
2、通过欣赏学习欧洲巴罗克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广泛接触与了解古今中外的名家名曲,力图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学内容:欣赏亨德尔和巴赫,海顿,莫扎特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欣赏学唱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了解巴罗克时代的音乐风格。教材分析:
1、德国作曲家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亨德尔一生勤奋创作,写有歌剧46部,清唱剧32部,大合唱100部,以及篇卷浩繁的其他声乐、器乐作品。他的代表作是选用宗教题材写作的清唱剧。如:《弥赛亚》、《参孙》、《以色列人在埃及》、《扫罗》等。器乐作品中的大协奏曲,以及组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充满了动人的世俗生活气息。
亨德尔死后荣誉更高。1784年为纪念他百岁诞辰,全欧洲都举行纪念会。1791年,在伦敦举行的又一次纪念会上。海顿面对千人,含泪说道:“他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
2、巴赫(1685—1750),德国著名的古典作曲家。巴赫在创作中除未涉足歌剧外,几乎包罗了音乐中的所有体裁。他写有二百余部宗教及世俗大合唱、多部宗教的《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平均律钢琴曲集》、《古钢琴曲集》、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四首《乐队组曲》和大量的管风琴曲。
巴赫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民构思严谨,感情内在,并在运用德国民族音乐基础上,广泛汲取尼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音乐素养,使其创作对欧洲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海顿(1732——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创作包括各类音乐体裁。其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共创作交响曲一百零八部,弦乐四重奏八十三部,不少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海顿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管弦乐队的编制原则,为后来交响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民常尊海顿为“交响曲之父”。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旋律动人,富有民间气息而获人们喜爱。
4、莫扎特(1756 ——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即跟父亲学习钢琴(羽管键琴),轰动了欧洲乐坛,被誉为“神童”。八岁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部歌剧。1773年任萨尔茨堡的宫廷乐师,因不敢忍受屈辱的仆从地位,于1781年愤而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此后,在贫困处境中陆续写出了大量作品。它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起创作汲取奥地利名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他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式,丰富了交响曲与室内乐的表现力。
主要作品有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唐璜》、《魔笛》等三十余部,交响曲约五十部,协奏曲五十余部,室内乐二十三部,以及大量的歌曲和宗教乐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音乐作品《快乐的铁匠》,引导学生体验18世纪初德国古老乡村的生活气息。
二、欣赏学唱《快乐的铁匠》
1、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朴素明朗的旋律,体会18世纪初德国古老乡村的生活气息。
2、跟随录音听唱歌曲,注意变化音和16分音符
3、处理力度记号,随着教师的钢琴伴奏有感情的演唱
三、欣赏《哈里路亚》
1、欣赏合唱曲,介绍混声合唱的声部结构,体验合唱的合声效果
2、要求学生记下第一乐句,并把它唱出来,体会歌曲纯洁虔诚的情绪
3、介绍声乐套曲的定义
四、欣赏小提琴独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
1、介绍巴赫,突出巴赫将欧洲的复调音乐发展到高峰
2、欣赏乐曲,分析速度和节奏及结构
3、欣赏鲍比麦克菲林在24小时巴赫音乐会上演唱的此曲,体会乐曲甜美朴实的旋律和温柔情感的表现
五、欣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1、教师弹奏〈小星星变奏曲〉,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拍子的变化,节奏的变化,旋律的改变等,理解变奏曲这一题材
2、学唱〈惊愕交响曲〉主题并记住
3、分段欣赏全曲,听辨主题的各次变奏
4、完整欣赏乐曲,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现不同的变奏
5、介绍海顿,重点介绍海顿在交响乐创作和规范交响乐方面的功绩,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原因
6、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变奏创作
六、欣赏歌曲《不要再去做情郎》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欣赏提示”,了解歌剧的故事梗概
2、要学生知道这是一首世界著名的经典歌曲,是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之一,从这首歌曲中可了解莫扎特创作的音乐风格
3、哼唱歌曲的主题
4、欣赏歌曲,体会主人公费加罗勇敢豪放的性格,引导学生进入莫扎特的音乐天地
5、观看〈费加罗婚礼〉的主要片段,整体了解这部歌剧
6、学唱歌曲并背唱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旋律线条有何不同
七、教师小结:在音乐这片浩瀚的大海中,巴罗克时期的欧洲音乐家的作品是闪亮的明珠,希望大家在课后拓宽自己的欣赏视野,多欣赏这些经典的作品。教学反思:
外国音乐欣赏这部分的内容,是比较难把握的一部分,尤其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主要学生对古典音乐兴趣不大,要想在一节课里讲清楚一个时期的代表音乐家和代表作品,还要有学生活动,内容既深不得也浅不得,的确需要好好设计一番才行。但不管如何还是要先把教材吃透才行。不过学生对贝多芬和肖邦可能比较熟悉,教学中还容易一些。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联系上一章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欧洲音乐发展的年轮,几个重要的时期: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以及这些时期的一些著名的音乐家。掌握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的含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而且对这些知识也比较渴望,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对这些知识是知之甚微,对他们来说是崭新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这些作品上,就是直接体验其音乐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的去认识其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表现手段。这样上课内容变得简练了,有时间进行学生活动了。我觉得不足之处就是:内容深度不够,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大部分是我在“一言堂”。因此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和看。
总的来说,学生自己表达的东西不多,主要是靠教师的引导,能较好地把握教材中心,重点突出,传授知识准确;课堂结构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有序;活动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积极。特别是体验式、引导式方法的运用,加上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较好地引起学生的探索愿望。师生之间亲和力较好,语言设计表达很好。
通过对西方专业音乐创作,尤其是古典音乐到浪漫音乐这部分内容的反思,我也懂得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从而教学相长。
第三篇:外国部分文学名家及其作品
外国部分文学名家及其作品
一、古希腊
荷马,古希腊盲诗人。主要作品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奥德赛》(又译《奥德修纪》)。《伊利亚特》叙述十年特洛伊战争,《奥德赛》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赛历险回乡的故事。马克思称赞它“显示出永久的魅力”。
二、英国
1、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2、笛福,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为《鲁滨逊漂流记》,描写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英雄。
3、拜伦,伟大诗人。代表作为诗体小说《唐璜》,通过青年贵族唐璜的种种经历,抨击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
4、雪莱,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为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东风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云雀颂》、《自由颂》等。诗剧表达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胜利的信念。浪漫主义诗人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歌颂空想社会主义的诗人之一。
5、狄更斯,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司法、行政机构的腐败。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6、柯南道尔,作家,主要作品为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侦探小说。
7、肖伯纳,戏剧家,主要作品为《华伦夫人的职业》、《鳏夫的房产》、《巴巴拉少校》、《苹果车》等,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罪恶,同情工人阶级。伏尼契,著有反映革命者英雄气概的小说《牛虻》。
三、法国
1、莫里哀,伟大的喜剧家,是世界喜剧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之一。主要作品为《伪君子》、《悭吝人》(《吝啬鬼》)等共37部喜剧。鞭挞封建制度和丑恶势力,是世界喜剧中最出色的作品。
2、雨果,伟大作家,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巴
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悲惨世界》写失业短工冉、阿让因偷吃一片面包被抓迸监狱。后改名换姓,当上企业主和市长,但终不能摆脱迫害。
3、司汤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为《红与黑》写不满封建制度的平民青年于连,千方百计向上爬,最终被封建势力送上了断兴台。“红”是将军服色,指“入军界”的道路,“黑”是主教服色,指当神父、主教的道路。
4、巴尔扎克,世界文学界的伟人,现实主义大师。主要作品为《人间喜剧》,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5、都德,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代表作《小东西》等,短篇小说有《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与福楼拜、左拉、龚古尔、屠格涅夫组成文学社团“五人聚餐会”。
6、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一生》、《俊友》短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和俄罗斯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7、欧仁、鲍狄埃,工人诗人。主要作品为《国际歌》。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谱曲,列宁说他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
8、罗曼、罗兰,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一个以个人奋斗来反抗社会的艺术家的悲剧人物(以贝多芬为原型)。
四、其他国家
1、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主要作品为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2、席勒,诗人、剧作家。主要作品为《阴谋与爱情》(剧本)、《欢乐颂》(诗)。
3、海涅,诗人,政论家,马克思的朋友。主要作品为(酉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4、普希金。伟大诗人。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叙事诗《青铜骑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对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典范,享有世界声誉。“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代致恰达耶夫们》)。
5、果戈理,19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为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6、冈察洛夫,作家。主要作品为《奥勃洛摩夫》。
7、屠洛涅夫,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贵族之家》,散文故事集《猎人笔记》中篇小说《木木》。《猎人笔记》的短篇描写农奴的悲惨生活,抨击农奴制度,被誉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
8、列夫、托尔斯泰,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9、契诃夫,作家。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10、高尔基,无产阶级伟大作家。主要作品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称《母亲》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11、奥斯特洛夫斯基。主要作品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2、但丁,意大利,伟大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主要作品为《神曲》叙事长诗,由(《地狱》、《净界》、《天堂》三部分组成)。以幻想形式,写但丁迷路,被人导引神游三界。在地狱中见到贪官污吏等受着惩罚,在净界中见到贪色贪财等较轻罪人,在天堂里见到殉道者等高贵的灵魂。
13、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作家,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集《十日谈》。10个青年为了躲避瘟疫,住到郊外一个庄园里,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反对等级制度和禁欲主义,要求自由解放。
14、塞万提斯,西班牙。主要作品为《堂、吉诃德》。描写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乔、潘萨的冒险经历。揭露封建势力的丑恶,讽刺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是欧洲最早的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15,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主要作品为《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作品之一。
16、密茨凯维支,波兰杰出诗人。被誉为“飞禽之王--鹰”。主要作品为《青春颂》被誉为波兰青年的《马赛曲》。
17、裴多菲,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优秀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为《民族之歌》、《反对国王》等。
18、易卜生,挪威,戏剧家。“问题剧”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为《玩偶之家》、《国民公敌》20多个剧本。尖锐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是世界戏剧作品的瑰宝。
19、惠特曼,美国伟大诗人,主要作品为诗集《草叶集》其中包括《敲呀!敲呀!敲呀!》,这样的战斗诗篇。打破传统诗的格律,首创自由体新诗。反对蓄奴,争取自由平等。
20、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讽刺小说《镀金时代》,儿童文学《汤姆、索亚历险记》,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对资夺主义的现实认识不断深化,由轻松的幽默转向了辛辣的讽刺。
21、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主要作品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等,约300篇。被誊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
22、海明威,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是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描写一个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表现“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重要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等。
23、小林多喜二,日本作家,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蟹工船》等。描写渔工悲惨的生活和觉醒、斗争。
24、秦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长篇小说《沉船》等。他的《人民的意志》一诗被定为印度国歌。
资料来源:贵州大树教育老师通过网络及其他渠道整理所得。
第四篇:教育名家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千多年来, 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中华民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理论及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我国急需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所固有的那种教学模式及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回顾历史,重新研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发展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意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一、“有教无类”的学生观
教育面向何人, 是教育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否则, 学校难以发展。对此, 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主张,即“有教无类”孔子敢于向传统教育挑战, 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 他认为应该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扩大受教育的对象, 无论贫富、贵贱、年龄及国别, 都可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 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失为一次重大的体制变革,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孔子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数多出身贫贱。今天, 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 学习知识已经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有教无类,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追求。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
二、“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观
人是否要受教育及教育在人的自身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这是教育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孔子用发展、辩证的眼光, 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著名论断。也就是说, 人的知识和能力是后天获得的, 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无论是谁, 只要勤奋努力学习, 就一定会成功。
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主张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 是对知识先验论的极大否定和挑战, 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孔子的这个观点, 具有两种正确的含义, 第一、人生来是大体相似的, 那么, 不论贫富贵贱, 人生就应该是大体平等的,没有贵贱智愚之分, 这就为他的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根据。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别差异问题。这种
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 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 不完全是先天命定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安排的环境影响, 当然它的力量就比一般自发的环境的力量更大了。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三、“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认为圣人与下民之分就在于是否好学, 孔子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就是说他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 只是重视历史知识, 能抓紧学习罢了。他对学习从来没有感到满足过, 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情。
孔子对已是“学而不厌”, 对人则是“诲人不倦”。这是孔子教学态度的两个方面, 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孔子对待学生, 不分年龄大小, 不管智力高低, 都一样认真地、不知疲倦地教。孔子通过指导学生学习,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又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充分体现出孔子的治学态度, 这对当前加强师德教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同时又要一腔热情地倾注于教育事业, 把知识无私的奉献给学生。
四、因材施教、注重诱导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其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即使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其真理性的光芒。
(一)因材施教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孔子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 随时跟学生谈话以了解其真实想法和志愿, 以致能够运用精练的语言十分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然后, 他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正因为孔子能够因材施教,他的学生才能各有所长,既不影响学生学习常规的知识,同时也不埋汰了学生的个性、喜好和梦想。
这对于我们当前教育中的大班教学,统一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应该尽可能的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尽可能的能够与每一位学生接触交流,尽可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等不同的特点,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厌学。同时,这对于我们当前的大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在招生时,应该尊重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或者是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要求调剂专业的要求,而不是强行的让学生去服从专业调配。此外,在大学生选择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时,也要慎重地考虑,不是跟着大家后面一窝蜂的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而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即使是决定工作后,也要慎重选择自己的工作,到底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当前什么工作最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去追求、奢望,当然这也要考虑的,但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而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二)启发诱导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所首倡, 发展至今已成了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表达得很清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不难看出, 孔子启发式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孔子不仅阐述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思想, 而且在教学上任用的非常出色, 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 他提倡学思结合。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而忽视启发式的引导。它把学生摆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挥与培养。这种教育方法违背了人具有创造能力,希望实现自己才能的本性。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与压抑,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会失掉好学上进的品质。其实,这种倾向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也是大相径庭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颜回多年追随孔子学习的切身感受,他总结概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孔子追求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启发的方法也很巧妙, 一是“能近取譬”即用生动的例子启发学生。二是“叩两端而竭焉” 即不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而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问题问学生, 拓开学生的思路, 让其从正反两方面的考虑中, 从正确与错误的分析比较中得出结论。他的着眼点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思想,就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好学,乐于学,使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的人,都从自己的起点上,循序渐进,这便是循循善诱。总之,循循善诱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对当今教学是很有启示的。
(三)倡导读书 孔子提倡读书,但读书是很艰苦的,孔子强调自觉性,认为读书要培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他强调多读、多见、多闻, “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他同时强调要反复练习, 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孔子要求学生读书时, 要多问、多思考、实事求是、抓住中心。多问: 要“疑思问”“不耻下问”;多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应该抛弃道路传言, “道听而途说, 德之弃也。”读书要有一个主张贯穿始终。他说: “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 予一以贯之。”同时, 他反对速成的人, 告戒后生“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孔子也不赞成读死书。他说: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我们从孔子提倡读书的思想可以看出: 一个人知识、能力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靠读书读出来的。学生要想取得学业上的成就, 就必须认真读书。他关于读书的方法及治学的态度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四)学思结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翻开《论语》,其开篇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也是孔子教人为学的方法。不论是学还是思,都是停留在头脑中的一种认识活动,而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所谓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知行结合的教育目的
最后,对于教育的目的,孔子要求把学习和应用联系起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是中国实践哲学本质的充分体现。中国实践哲学的本质就在于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的结合。孔子本身就是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的典范。如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身教感化的教学形式。子曰:“二三子以为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就是说自己对教学没任何隐瞒,自己本身的一言一行都可谓在教学。在对人方面,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认为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行”“实践”与现代并不相同,他的“行道”主要是通过向全社会传播仁爱来实现大同世界,但其“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的思想精髓我们应充分把握。就拿当前教育而言,其课程设置和内容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使理论远离实践,知识的所学所用严重脱节,这也是现代教育中的一大问题,急需我们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孔子穷数十年教育经验,对教育的对象、方法、过程、目的等都做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广博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资源。其中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毛泽东曾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7]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的挖掘儒学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和理论,这对于加强和深化我们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现代所需要的人才有重要借鉴意。更进一步说,中国真正的崛起和发展应该建立在对包括儒家优秀思想在内的文化传统进行再发现和再认识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五篇:幼儿教育学外国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卢梭
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著有《忏悔录》、《爱弥儿》等书,被誉为“儿童的发现者”。
卢梭是西方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开一代风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教育。他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从儿童中发现儿童,并按照儿童的特殊的年龄阶段来认识儿童,发展儿童。
2、感官教育。他认为应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让儿童多摸、多看、多嗅、多接触外界事物,最好利用自然界的种种问题,使儿童学习有关轻重、大小、长短、远近等方面的知识,切忌进行知识和道德方面的灌输教育。
3、性教育。他反对在性的问题上一味欺骗儿童的做法,强调应使儿童对“性”的自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用适宜的工作和活动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精力有发泄的出路。
4、德育。他是一位性善论者,提出“天赋良心说”,主张“博爱”,认为道德教育应经历“自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三个情感阶段。
5、“自然后果律”。他主张用“自然后果”去教育儿童,即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卢梭
福禄贝尔(也译成福禄培尔)
德国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世界学前教育的先驱,《人的教育》是他的教育代表作。福禄培尔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教育任务、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观点构成了他教育思想的主体。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性和力量,培养万物统一的人生观。基于教育的目的,他提出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挖掘儿童内在生命的潜力。为了实现以上教育目的和任务,福禄培尔为儿童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
1、体育卫生。他既重视对儿童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也要求向儿童传递一些知识,养成必要的卫生习惯。
2、游戏活动。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将游戏列入幼儿课程中。
3、恩物。这是他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球体、圆柱体、立方体、三角体等为幼儿设计制造的一套玩具。
4、语言。包括说话、听讲故事、叙述小说、学习文法和文字等。
5、手工。具体包括排列积木、折叠纸等。
6、绘画和颜色辨别。他让儿童在由横线、直线构成的空白图形中填充作画,而颜色主要用来训练儿童的视觉与和谐感。
7、自然科学常识。他重视对儿童进行自然常识方面的教育,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学到自然知识、科学常识等等。
在课程教学中,他主要强调了三种教育方法:
1、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
2、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3、充分利用恩物,让儿童在操作中获得发展。
来吧,为我们的儿童生活吧!——福禄培尔 赫伯特·斯宾塞
19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科学教育的倡导者,其代表作为《教育论》。
在教育史上,斯宾塞以哲学和社会学为基础来论证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科学教育思想,对近代各国实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应该放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使教育伟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就课程而言,他认为课程应符合知识的实用价值、比较价值、训练价值和教育价值等标准,并据此提出了一个以科学为中心的门类繁多的课程体系:
1、为完成“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需要学习生理学、卫生学等。
2、为完成“准备间接保存在自己的教育”,除了必学读、写、算之外,还需要开设逻辑学、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等。
3、为了准备从事抚养和教育后代的生活,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外,还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
4、为完成“准备做公民的教育”,要开设历史学等。
5、为完成“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要开设美术、音乐、诗歌等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自然教学”的问题,认为在教学中要找出儿童能力自然发展的次序,据以供给所需的知识,同时注意给儿童提供练习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各种教学的实践,在学习一定的知识、技巧的基础上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赫伯特·斯宾塞
维果斯基
苏联早期卓越的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著有《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思维和语言》等书。
维果斯基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始自儿童出生之日,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以儿童一定的成就作为基础。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必须确定儿童现在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使教学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他还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理论,认为儿童只有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才能使学习某一学科成为可能,但是如果超过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则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充分利用儿童学习的最佳期。
教学必须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是通过经验而确立,并多次验证过的不可争辩的事实。
——维果斯基 玛利亚·蒙台梭利
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著有《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发现儿童》等书。
蒙台梭利博士于1907年在意大利创办了“儿童之家”,用来研究智障儿童的教育问题。她认为教育过程应是儿童在适应环境中的“自我教育”和“自动学习”,应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使儿童能够自由表现和自由发展;她认为纪律对儿童来说必须是主动的,应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让儿童在“工作”中形成纪律。以这些理论为指导,蒙台梭利博士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实际生活练习实验,包括清洁、秩序和安静练习、日常活动中的实际生活练习、园艺活动和制陶作业。
2、感觉教育实验,儿童之家设计了具有“自我纠正”性能和系统性的感官教具,并将各项感官循序渐进地独立训练。
3、读、写、算教育实验,儿童之家运用简单的字母教具让儿童进行练习,使视觉、触觉、听觉和发音结合起来,并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帮助幼儿练习计数。
4、新型教师的培养实验,儿童之家要培养会使用仪器、“进行实验”的教师,其应能积极观察儿童,随时准备着指导儿童的工作。
以这些实验为基础,蒙台梭利博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主要有:
1、以儿童为中心:她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她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征,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她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5、混龄教育:她主张让1岁到6岁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
——蒙台梭利
张宗麟
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是我国第一位当幼稚园老师的男性大学生,为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宗麟先生非常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提出“明日的幼稚教育必定是普及的”“必定是‘教’与‘养’并重”“必定与家庭沟通”等9点设想。并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提出了实施社会活动的七条原则:一是要把学校生活和社会实际生活打成一片;二是个别学习而能互助合作;三是“朋友制”的师生关系;四是成功与有效;五是继续不断地练习;六是兴趣与目的;七是交替反应。
张宗麟先生非常重视幼稚园课程,他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应是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应是“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其内容应来源于:
1、儿童自发的各种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产生的活动。
4、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合于儿童需要的部分。
张宗麟先生还非常重视幼稚园教师的培养,认为幼稚园教师的任务实际上重于小学教师,提出了“中国急需有富于国家精神的幼稚园教师,所以急需设立完美的、富于研究试验精神的幼稚师范”。
教育之第一义为谋儿童之健康,若徒有知识增进而身体不健康,是畸形的教育。
——张宗麟
苏霍姆利斯基
是前苏联最有名望和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教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从德、智、体等方面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关于德育,他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需要;他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提出“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认为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没有“差生”,只有“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关于智育,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并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就教学而言,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学发展的统一论。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因此,他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为“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
约翰·杜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就教育本质而言,杜威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2、“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教学论而言,杜威一是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他还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这就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二是论述了“思维与教学”的关系,他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景。由“思维五步”出发,他提出了“教学五步”:
1、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
2、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3、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
4、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
5、儿童自己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
心理化的教材是有兴趣的——这就是把教材放在整个有意识的生活之中,以便它分享生活的价值。
——约翰·杜威
陈鹤琴
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先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人。
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幼稚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幼儿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因此必须“从小教起、从小教好”,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抨击“全盘洋化”,疾呼“幼稚教育抄袭西洋,不切合中华民族性,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使中国儿童适应。”他决心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中国化、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现代幼教之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要使儿童教育科学化,首先要正确了解儿童,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他的儿童观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这表现在对儿童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充分体现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富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都可以成才;儿童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他把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作为弃旧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为教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了儿童。
——陈鹤琴
罗里斯·马拉古兹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是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领导者。二战结束后,他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市民学校的创建活动之中,1952年在罗马国家研究中心攻读心理学,后回到瑞吉欧参加心理康复服务和学校教学工作。从1993年瑞吉欧第一所“鲁滨逊”幼儿园诞生起,马拉古兹先生一直致力于幼教研究工作。他的杰出贡献,获得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赏。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
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
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
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
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和发现.
一百个世界,去发明.
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
一百种语言
(一百一百再一百)
但被偷去九十九种.
学校与文明,使他的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
不需用手思考,不需用头脑行事,只需听不许说,不必带着快乐来理解.
爱和惊喜,只属于复活节和圣诞节.
他们催促孩子
去发现已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个,他们告诉孩子:
游戏与工作
现实与幻想
科学与想象
天空与大地
理智与梦想
这些事
都是水火不容的. 总之,他们告诉孩子;
没有一百存在,然而,孩子则说:
不,其实真的有一百!张雪门
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与陈鹤琴先生并称为“南陈北张”。张雪门先生主张以发展儿童个性和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从幼稚园的课程入手研究幼稚教育,主要致力于幼稚园课程的研究,主张实施“幼稚园行为课程”。
就课程的本质而言,他认为:
1、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是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
2、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就课程的来源而言,他认为课程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1、儿童自发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的活动。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就课程的编制而言,他认为应注意三点:
1、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们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整个的。
2、幼稚生时期,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需求,编制课程时,不能忽视社会的需求,但更应注意儿童现在的需要和能力。
3、幼稚园的课程,应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
张雪门名言选萃
1、从行动中所得知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
2、好多人以为课程就是知识,甚至于将课程当作了书本上的知识看待。其实课程的范围很大,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等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换一句话来说,课程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
3、课程的来源是出于人类的经验。可是儿童的经验,决不是成人的经验;儿童的生活,又决不是成人的生活;而儿童的社会,也决不是成人的社会。
4、教材和方法是分不开的一件事,实不是两件事。没有教材就没有方法;没有方法,也就得不到教材。方法,本来就是从教材上产生,并不是离开了教材,另有方法。
5、人类生长的历程,并不是一步能够跨过的;所谓历程,就含有一步进一步的意思。教师所应注意的,儿童现在究竟发展到哪一步,就从哪一步起开始引导,使他一步进一步地学习,也就是使他一步进一步地生长。
6、一个人的生长,本来是一种活动,除活动以外,更没有别的种种。但是人类的生活,是团体的生活,是社会的生活。幼稚园是社会生活的小团体,于是对于事物的活动,常附带有对己对人的两种关系。
7、“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种课程应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