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去年的树》教学点评
和而不同:——两岸四地同教《去年的树》课例的启示
福建 林润生
《去年的树》是一篇日本童话,在2007年底北京举行的两岸四地语文教学观摩会上,两岸四地的老师同教了这篇课文,分别演绎了各自的语文课程理念。这四个个性鲜明的课例,让我们看到两岸四地同属中华文化圈,语文教学有着共同的文化取向——和而不同,多元共生。
一、价值取向的和而不同
(一)和
1.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导向上,“学生怎样思维”以及“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一直是语文课程论所关心的问题。四节课都体现了“为思维而教”的教育目的导向。四节课都能引导学生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以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教学成为一个探究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问题的理解。比如,大陆的课着力于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元理解童话的内蕴;台湾的课体现读中学写,学习如何补充细节把事情写具体;香港的课则凭借探讨小鸟的心情指数了解故事的脉络,并加以复述,培养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澳门的课把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在精神层面(人文性)的价值取向上,两岸四地的老师都把人类的普适价值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点。比如,大陆是理解文本蕴涵的友谊和诚信,台湾则是凭借文本对朋友、守信及牺牲奉献等概念与行为做深入的探讨;香港则是透过课文的学习,了解“诚信”的可贵,进一步从不同有关友谊的故事中,领悟朋友的相处之道,并能从生活中挖掘例子加以说明;澳门呢,则是透过角色的扮演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以多元学习型态进行“真、善、美”情感教育,并感受童话的寓意。
3.在文本解读的价值导向上,都重视“意义还原”和“意义生成”的融合。从文本语言入手,了解文本蕴涵的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
(二)不同
北大著名教授杨伯峻说:“‘和’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水或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两岸四地的文化导向的“和”,是在差异中体现的。在价值取向上,大陆更重视文本的作用,台湾更重视生活经验的参与,香港则主要把文本作为一个引子,而去完成“朋友”主题的教学,澳门则更重视身体语言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二、教学策略的和而不同
(一)和
四个课例教学策略的文化取向,一是开放,二是对话。
1.开放。两岸四地的课,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语文教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开放,通过向生活世界的开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课堂教学资料更加丰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增强,学生的收获,不仅有来自对文本的理解,还来自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激活和深化。
两岸四地的课,也都体现了教科书文本向课外阅读文本或其他课程资源的的开放。比如,大陆的课引导学生学习同一作者的其他童话,丰富学生对同一作者的作品的感性认识;台湾的课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友情的《我喜欢你》的诗歌,深化学生对友情的感性认识;香港的课则以“朋友”为话题,学习三篇短文,从不同侧面丰富对朋友内涵的的认识;澳门的课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肢体向文本开放,用肢体语言帮助理解课文。
2.对话策略。四个课例的对话策略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有效利用课堂提问把教学地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的内容,把老师必须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的内容。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老师把握好问题的适当难度,问题针对每个学生,关注答问之后的反馈,关注提出的问题是真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大陆能引导学生提出和梳理问题,然后在交流中逐步引导解决;台湾、香港则主要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
(二)不同
在对话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大陆运用了朗读教学法、问题情境法和交流卡。用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寻找树的心情变化,用问题情境法,引导学生引导学生领会小鸟与大树的情谊,小鸟的诚信,用交流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台湾则主要运用了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方法和填补课文空白法,引导学生理解大树与小鸟的情谊,比如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和朋友的情谊,再来想象小鸟和大树的情谊;比如,要理解饯行承诺不易,就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寻找大树的艰辛;香港则主要紧扣“朋友”主题,先引导学生理解小鸟和大树的情谊,然后对朋友的内涵做多方面的探讨。澳门则是在前面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戏剧表演法,引导学生运用肢体语言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两岸四地的语文教学研讨,已经举办六届,六年来的相互观摩切磋,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的融合,在语文教学的价值导向上,香港的课也体现从语言入手。比如从理解小鸟的心情指数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在师生关系的把握上,大陆的课也体现了教学过程就是是师生交流、沟通的过程。
随着以后交流探讨的深入,两岸四地的课一定能互相取长补短,走向融合,更深刻体现“和而不同”的教学智慧,更好的宏扬中华文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语文》2008年5期)
观两岸四地同教《去年的树》有感
北京 陈长泉
2007年12月29日,“第六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堂”隆重举行。此次活动最大新异之处在于,两岸四地同教《去年的树》,由此凸显出港澳台三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本色。
主旨开掘——多元。主旨,或称之为中心思想,乃文章之写作目的。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在读文中感悟文章主旨,以此形成其良好的品德,以求指导其行为。纵观港澳台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所体现出的文章主旨开掘之多元,引导学生领悟之悠远,给人印象十分的深刻。香港的王清凤老师,将此项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透过学习《去年的树》。了解‘诚信’的可贵,进一步从不同有关友谊的故事中,领悟朋友的相处之道,并能从生活中挖掘例子说明”。看,重点在“领悟朋友的相处之道”。
正是在这个目标引领下,王老师在组织学生整体诵读课文后,创设了“对话廊”,以“小鸟终于和大树见面了”为题,想象小鸟与大树之间会说些什么。此后,便以课本为载体,一路开掘而去。先是设问:“小鸟为什么这样做(回来给大树唱歌)?”引出“诚信”这个文章的主旨。在此,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将文章主旨与文章内容紧密融合去感悟,而是引导开去:“学了课文,你对诚信是否有更深的认识?”学生纷纷感言:诚信是一种力量;诚信是一笔财富„„接下去,教师便完全脱离了课本,引导学生探讨起“友谊的真谛”。先是就“朋友相处除诚信外,还需要什么”这个话题展开交流,学生发言踊跃: “互相帮助”、“团结一致”、“互相体谅”、“宽容谦让”、“互相信任„„”然后,教师出示了《老井求水》、《狗的友谊》等小故事,使学生在品读故事中,再次领悟朋友相处所需要的要素。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最想对朋友说的话写在纸上。写好后,找到那个朋友读给他听。此刻,课文的主旨“诚信”悄然间已经转化为朋友间如何相处了。
澳门的梁怡安、曾韦迪两位老师,在以“戏剧教学”的形式(此为第三课时),去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主旨后,接连出示四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化对主旨的感悟。
1.你觉得这是个快乐的故事呢还是悲伤的呢?
2.是快乐的事让你觉得难忘、深刻还是悲伤的事让你觉得难忘、深刻? 3.如果你是这个作家,你可以修改树不用被樵夫砍掉,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4.如果你是小鸟儿。你还会坚持去找好朋友树先生吗?
在交流中还适时地加上自己的评价。帮学生提升认识,指导行为。教师就在学生的谈论中适时加入自己的评价。如第一个问题讨论后,教师评价道:“实现了承诺是快乐的,而失去朋友或美好的东西是悲伤的。”当最后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再此点评道:“要像小鸟儿一样,保持希望。”
你说,此刻文章的主旨还是在说“诚信”吗?难怪其将此项教学目标确定为“以多元学习型态进行思想教育,并感受童话的寓意”。的确是“多元”啊!
台湾的黄敏老师,则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对朋友、守信及牺牲奉献等概念与行为进行深入的探讨”。
教学中,在整体读书后,引导学生对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接着,在对课文“空白”处进行补充后,老师引领学生读出小鸟儿与大树分离时的心情,然后紧紧围绕着“第二年春天,小鸟儿找大树的过程容易吗?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一话题,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并写下来并全班交流:路途遥远,累死;时间漫长,病死;无人指点,迷路;路遇野兽,咬死;树枝刮伤,死去„„教师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接下来我们恍然大悟,教师启发思考道:“小鸟儿要经历这么多的困难,你想,在向别人做出承诺时要考虑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承诺前要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要考虑自身的安全;承诺了就必须去做;办不到就不要承诺;要考虑对方是否愿意„„最后大家总结:一是考虑好了再承诺;二是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至此,教师惟恐做的不够,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跟承诺有关的事:你做出了什么承诺?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做的?并在全班交流。最终,使学生明白:信守承诺是不容易的,一定要慎重。因为信守承诺是要做出牺牲、做出奉献的。这时,学生所感悟到的已经不是诚信不诚信的问题,而是如何诚信、怎样诚信的问题了。
主体地位——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人人皆知的,而关键在于如何在课堂上去落实。港澳台的三节阅读教学,给我们一个鲜明的印象是,落实的十分到位。
内容自己选。如香港王老师,在学生读书后要求道:“哪块令你印象最深?读出来,说说你的理由。”恰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主动,其回答异彩纷呈:“‘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一看,是对朋友的思念!”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这歌声,是小鸟儿信守诺言的表现,这就是诚信!”
角色自己挑。澳门两位老师,采取“戏剧教学”。在确定戏剧中各个角色时,完全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加之老师风趣的语言,使学生从始至终沉浸在欢乐的自我欣赏的氛围中:
会唱歌的举手?(一名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来)请你唱一首歌给我们听好吗?(学生略带羞涩而动情地唱起来)好的,你就是那只会唱歌的小鸟儿了。
谁喜欢听歌呢?(眼前的几个小女孩儿举起了手)那就你们几个做树叶吧!谁来做树根呢?(一个胖胖的男孩儿举起了手)哈哈,你比较稳重,树根就由你来做了。
谁跑得最快呢?(学生纷纷推荐着)好!就你们四个做风吧!看看这块纱你们怎么拿呢?(四个学生在不断尝试着,最终确定下拿纱的形式)
找个子高的做门吧!(两个高高的同学站了起来)你们两个想一想,就这么一块布,怎样做门?(怎样做门,交由两个学生自己去思考)
找个女孩儿做花吧!(一个小女孩儿跑过来)好!戴上头饰,你就是花了!得找一个瘦瘦的同学做油灯„„
余下的自己选吧!有蜜蜂,有大象„„(同学们纷纷走上前,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头饰戴在头上)
再如台湾黄老师的课,引导学生明理时,有如一位武功高手,信手拈来地相机抛出问题,引得学生的讨论深入而热烈,而她自己在冷眼观瞧,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第二年春天,小鸟儿找大树的过程容易吗?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纷纷猜想小鸟儿所遇各种困难。“小鸟儿要经历这么多的困难,你想,在向别人做出承诺时要考虑什么?”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你的生活中,有跟信守承诺有关的事吗?你承诺了什么?遇到了那些困难?你是怎么做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承诺的是什么,遇到哪些困难,怎么做的,学生纷纷述说。而就在此刻,学生对“不可轻言承诺,一定要慎重考虑。而一旦作出承诺,就要信守承诺”这个理儿感悟得已经相当的深透了。
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其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当学生将自己把最想对朋友说的话写好后,香港的王老师低声说:“你写的可以公开吗?可以的话贴到黑板上去吧!”而就在此前,为融洽师生情感,创造和谐氛围,使学生写得真切,王老师说出了这样一席话:“此刻,我很想念我的香港的朋友,她叫周彩霞。原本要同我一起来的,因为有事没有来成。”随后提笔写道:“霞子,你虽然不在我身边,但我很温暖。我知道你在祝福着我!”当学生补写“小鸟儿与大树除去唱歌,还会做什么时”,老师的要求是:“拿出笔,把想到的美好的想法加到课本中去,想加在哪里就加哪里。不用担心!”一切都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真挚,无不让学生感到心情的愉悦与轻松。
台湾的黄老师在板书时,坦诚地说:“我不会写简化字的,你们教我好吗?”只此一句,顷刻间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是那么的亲切,让人感到温暖。
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性是任何学习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更何况是“工具性”极强的语文的学习呢!三位教师的课,都特别重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品文悟情,领悟主旨。
香港两位教师的“戏剧教学”,从起至讫皆为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好角色后,教师提供了戏剧表演的阶段,并随之介绍剧情及把握的基调,为表演做铺垫:
第一段:森林大家庭 照 片:欢乐的森林 第二段:秋去冬又来 照 片:悲伤的离别 第三段:寒冷的冬天 照 片:孤独与冷清 第四段:春天回来了 照 片:失望的春天 第五段:寻找树的旅程 照 片:不一样的重逢
而后,就是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提示的把握,进行“戏剧”表演了。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表演着,展示着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感悟。
而另外两位教师格外重视学生的动笔实践。香港的王老师安排了两次写:出示补充的小故事时,老师要求:
1.细心阅读故事,简述主要内容。
2.同桌同学讨论故事所带出来的朋友相处之道。3.把讨论的心得写在纸上,与同学分享。
学生读的认真,讨论的热烈,写的积极。然后,教师将学生写在苹果形状的纸上的心得,张贴到黑板上,形成一个棵大树,并点评道:“这棵树好大,有这么多苹果,多么的硕果累累啊!”
在联系生活实际时,学生再次动笔:“把你最想对朋友说的心里话写在纸上。”学生写好后,找到自己的朋友读给他听,并将写在小鸟儿形状的纸上的话张贴到黑板的大树上。此刻的板书,是一棵高高的大树,上面有累累的苹果,有俊俏的小鸟儿,充满着生机、情趣。
在台湾黄老师的课上,有对文章“空白”处的补写:“小鸟儿与大树除去唱歌,还会做什么?拿出笔,把想到的美好的想法加到课本中去,想加在哪里就加哪里。不用担心!”这一动笔,训练了学生的想象,也丰富了课文内容,而教学重点“学习如何深刻地描绘朋友的关系”落到了实处。当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诚信”时,让学生推想:“小鸟儿寻找大树的过程容易吗?会遇到哪些困难?”还是要求学生“简短地写下来”,然后交流。
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当眼、脑、耳、嘴、手等多感官共同参与时,其效果可想而知,不言自明。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港澳台的三节阅读教学课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格外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感悟,且是采取多途径、多层面去开掘。可是:
却少有对文章具体的词句的品味,即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揣摩,从而品文悟情。要知道,品味语言之时,正是学生“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之机;
少有读书。品读少,而朗朗的读更少,没有读,怎么能够去感悟小鸟儿的情感变化呢?
少有对课文表情达意之法的领悟与训练。“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正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倡导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课上不进行作文“熟练技能”的“练就”,更待何时?而这一点,只有在台湾黄敏老师的课上有所体现: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空白”处进行补写,“把想到的美好的想法加到课本中去,想加在哪里就加哪里”。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得具体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香港小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会刘筱玲会长在评课时这样说:“四节阅读课我看可以这样安排:先由北大附小的卢静老师上第一课,然后由香港和台湾的王老师、黄老师接着上,最后由澳门的两位老师上最后一节课。”话虽不多,但却给予我们许多许多的思考。
《小学语文》2008年第4期 总第16期
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
——盛新凤《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师:(媒体播放——大树)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大树唱歌呢,大树呢,摇曳着茂盛的枝条,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丽的图画呀!是吗? 生:是!师:围绕着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课题)读!生:去年的树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你可以一个人读,可以找伙伴读,如果你想搬个凳子到讲台前来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让我们尽情地和课文交流、对话,看看待会儿你会有哪些收获。开始。(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师:咱们先停会儿好吗?读着读者,你有什么话想说了吗?你的感受,你的疑问,你的收获„„都可以.生:树为什么要被锯掉? 师:你有问题.生:我有收获,我觉得树和鸟儿真是一对好朋友,鸟儿从南方回来后,发现树不见了,就千里迢迢来寻找树,他通过各种方法,最后找到了树,变成了火柴,最后火柴被点燃了。
师:你是被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真情感动了,是吗? 生:是。
生:我想对作者提问,为什么把这篇课文取名为《去年的树》呢? 师:你读着读着有这样的问题。还有吗? 生:我发现了,鸟儿是一只十分守信的鸟。师:这是你自己读出来的,真了不起。
生: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树做成火柴,点燃后,鸟儿还会对灯火看那么久,还要唱起那首去年的歌? 师:同学们的问题很多,感受很多,你们真了不起啊,第一次与课文进行亲密的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了。让我们继续与课文交流,对话.也许你刚才的疑问,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得到大家的共鸣呢!同学们,你们说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以什么为主呢? 生:对话。
师:以对话为主是吗,你快速地读读课文,数一数,课文有几组对话?(学生默读)师:你数出来了?有几组? 生:有四组。师:分别有哪四组? 生:小鸟和大树,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教师板书)师: 共有四组.让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对话.冬天到了,树的好朋友——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树对鸟儿说„„读。
生:(齐读)“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会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 鸟儿回答„„
生:(齐读)“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 你们想,这对好朋友在分别的时候是怎么对话的?请你也就近找一下你的好朋友,来练这组对话。
(学生自由找朋友练说)师: 有些同学朝盛老师看了, 举手是表示你们想表演,想来读,是吗?哪对朋友先来?(一组学生对话)师: 老师发现他读的时候, “我明年一定回来„„”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读吗? 生: 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答应他,语气非常坚定。
师: 真好,他是坚定地向朋友保证,明年一定会回来,还有哪对朋友想来试试?(一组学生练读,男生模仿了大树的语气)师: 你真像大树啊!你在模仿大树的语气是吧? 生: 因为大树的语气非常粗,是那种很成熟的感觉。
师: 不错,你的感受非常独特。从他们的对话当中,我们感觉到了,这对好朋友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
生:深厚
师: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大树的,像刚才的那个同学一样,读出自己的个性来,女孩子读小鸟的,我们一起来对对话,好吗? 生:好!师:准备.“再见了,小鸟„„”(学生男女分角色读,学生模仿语气)师:你们这是在向朋友保证呀,坚定些,再坚定些!读!(学生再次分角色读,女孩子语气坚定)师: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回来找他的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却不见了。他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老师想让同学们在四人组里合作练读好吗?你们可以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开始吧。
(学生四人小组练读)师:这回哪一组想先向我们来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对话)师:同学们,他们这一组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都觉得好,这样吧,你们有意见可以提,你们觉得好可以夸夸他们,跟他们直接对话,好不好? 生:我说小鸟应该读得更加焦急些,这样子还不够焦急。师:这是你的意见,好,还有别的同学有问题,有意见提的? 生:我觉得小鸟应该读得更加活泼一点。
师:活泼是吗,哦,情感上要焦急,样子要活泼。还有吗? 生:树根应该读得更加悲伤点。因为树根和树是命运相连的,他们两个就像是好朋友一样,如果哪一方不见了或者是死去了,他们应该是很悲痛的。
师:这是你独特的体验,真了不起.好,刚才从同学们的意见中,都感觉到了,大家都觉得作为主角的小鸟的话,非常重要,应该好好地体会把握,是这个意思吗?那么就这样,让我们先来重点练读小鸟问的这三句话。(媒体播放小鸟的三句话)这样吧,你先一个人在位子上,看着屏幕自己练一练,感觉一下,体会一下该怎么读。
(学生自由地练读)师:想读了是吧,谁先读?任选一句读。
生: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我听出有点焦急了。
生: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我感受到了他心中的那份焦急。
生: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你体会得真好。
生: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同学还要读? 生: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你在为大树担心呢。
生: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_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老师听出了你心中的焦急。咱们一块读好吗? 生:好。师:第一句。
生: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老师感受到,大伙儿都焦急起来了。再读一次。生: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你们看这边的孩子,眉头都皱起来了。老师体会到了他心中的焦急。再读第一句。
生: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读下去。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_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 您知道吗?他多么想知道呀。再来一次。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_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再读下去。
生: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那一声声急切的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学生举手示意)这样吧,谁来做一回小鸟好吗?(请两位同学)别拿书,出来.你们在教室里面,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大树。一边找一边问, 你在谁的跟前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来跟你对话,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你们也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好,你们去问吧。(两位学生,在教室里随机寻找朋友对话)师:小鸟,小鸟,找到朋友大树了吗? 生:找到了.师:找到了?你知道了(笑)但是还没找到,是不是?找不到朋友大树,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来读这三句话,体会小鸟的这份焦急。齐
生: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_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随机采访)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的心情很焦急。师:你焦急,你呢? 生:哦,你紧张,为大树担心。
师:我为小鸟感到悲伤。你悲伤了,你就是小鸟.生:我也感到非常的伤心。
师: 你感到伤心,你们是不是在心里呼唤着朋友大树呀? 生:是.师:你们是怎么呼唤的? 生:大树,你在哪儿啊? 师:你在哪儿,还有谁? 生:大树呀,大树,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呀? 生:大树你去哪了? 生:大树,你快回来吧,小鸟正在等着你呢!生: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有约定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师:真好,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关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份情。
(出示图片)师:(低沉地)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出示最后一小节)师: “小鸟,睁大眼睛„„”读
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师:读着读着,你又有什么问题了?有那么多问题呀!生: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师:好,还有那么多问题,这样吧,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你可以站起来就说。
生:我能够解答**的问题,因为在一年前,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也天天听鸟儿唱歌。可见他们是那么友好,他们简直成了一对知心朋友。然而冬天过去了,鸟儿却见不到大树,只看到残留下来的树根。他费劲了千辛万苦,终于在油灯里找到了大树的化身。这时他不禁想起了,当年他和树的一幕幕.他看到了灯火,仿佛看到了大树的身影.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去年的歌。
师:你说得真好,你说了那么长长的一段话.还谁有什么问题? 生:(同上)我还要补充一点,我觉得小鸟就是在歌颂了大树,因为灯火照亮了别人,给人间亮光,所以他在歌颂无私的奉献精神。
师:你觉得在小鸟的歌声声中,还有那种为朋友自豪的心情在里面。生:是的。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问题? 生:我想问一下,鸟儿为什么两次都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后来要飞走了,他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从两个看当中,你品出什么来了? 生:灯火是火柴点燃的,火柴是大树做成的,鸟儿可能把火柴看成是灯火的孩子,他要看看大树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师:他要看看清楚是这个意思吗?不同的说法可以发表,来说吧。
生:因为他对大树的友情十分深,而现在大树的生命就要到尽头了,所以要看了一会。
师:他不忍心。他饱含着深情看了一眼,是这个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小鸟想念大树,他才会对着灯火看。师:对呀,他们多少时间没见面了? 生:(齐)一年。
师:(动情地)一年过去了,往日的朋友已变成了今天的灯火.小鸟怎么能不伤心,不忍心。他看了一会, 他看了一会,他用目光在和朋友交流感情。那同学们,还有谁要说? 生:我觉得鸟儿在沉思,因为灯火就是大树,他觉得大树当时被伐木工人砍掉的那一刻,大树心里会是怎么想的,他大树变成灯火,独自照亮别人的时候,又会是怎么想的。我觉得他是在沉思。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 生:他可能第一眼看到灯火,他可能不相信灯火就是大树变成的。他第二眼看到灯火,好像就感觉到,这个灯火就是大树。
师:对呀,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他那么熟悉的朋友___大树,所以他„„ 生: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
师:当他认出来的时候,他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后来他为什么看了一会儿,要飞走了又看了一会。
生: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就证明大树的生命结束了。他想对他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一眼。
师:你说得真好。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这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读„„
(出示改写的最后一小节:把“小鸟”改成了“我”)生: “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我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师:老师深深地被你们的朗读打动了,你们这两个“看”字,读得盛老师的情感随着你们的朗读在波动。能再读一次吗? 生: “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我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动情)师:(深情地)亲爱的小鸟,你看见朋友了,你盯着灯火,深情地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当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你又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大树,永别了,我要走了,我现在已经为你唱歌了,我已经完成了约定,我以后还会寻找别的火柴的踪迹,再为您唱歌。
师:这是他的心理话。
生:我会说,大树永别了,我会永远怀念你的!师:你说得真好,你真是个有感情的孩子。
生:小鸟第一次看见树,他会说: “怎么去年强壮的树,现在会变成这样?” 师:你对大树说话。
生:朋友,去年你如此强壮,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 师:他真不忍心看呀。
生:我觉得他会说:“大树,我一生能交你这样的朋友真是一大快事呀!” 师:对呀,大树也是应该有这样的心情呀!
生:他第一次看的时候会说:“大树,我简直不敢相信,昔日你如此高大的身影,却变成了如此。”最后大树会说:“大树再见了,我希望会再见到你。”
师:这是他的心理话。
生:对不起,大树,我来晚了,要不然还可以看到你身前的样子。现在我要走了,请你以后多保重啊!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呀!(深情地)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师: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时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出示卡面)
生:愿意。
师:好,赶紧拿出来,为大树写上几句深情的话的吧。(学生自由写,教师巡视)师:写好的同学向盛老师招招手,示意一下。好来,请你先说吧。生:我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朋友——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方,但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师:你写出了大树的心里话.生:我是这样写的:啊!亲爱的小鸟,多日不见,你过得怎么样?虽然我们今世不能相间,但是,这一生能有你这样的朋友我也死而无憾了。如果还有来世,我希望我们能再做朋友。
师:他觉得死而无憾了,获得了这么真挚的友情。真会说话。
生:我的朋友啊,朋友,我再也不能听你歌唱了,再也不能和你一起分享快乐了,但你我之间的友谊将永远燃烧在我心中。
师:这个“燃烧”把你这种炙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小鸟,我的好朋友,我要被燃尽了。再此之前,我想对你说: “永别了小鸟!我此生能交到你这样的朋友,真是荣幸呀!你非常诚信,我们永远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师:你的话语中充满了情感。
生:(动情)小鸟,你的真情深深的打动了我,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不远千里来给我唱歌。最后,我要用最后一次火波来照亮你,永别了.师:(激动)同学们,这是大树的肺腑之言呀!你们说出了大树的心理话。大树就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其实我们已经学完了,但是(学生还在写)同学们,你先把大树对小鸟的这份情感暂时放一放行吗?咱们课后再继续去写,再去继续交流。刚才老师说其实我们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吧,对伐木人有什么话,还有其他的,你想对谁说,就对谁说.生:我想对那些可恶的伐木人说,那些伐木人只为了制造一些火柴,而去拆散一对这么要好的朋友,真是太可恶了!师:你觉得愤慨是吧,你说出了你的心理话.生:我想对全世界所有真诚的朋友说一句: “真诚是无私的,是难能可贵的。请大家好好把握这份真诚。也许这回失去了,下回就没了。”
师:(微笑)你说的真好!这是你从小鸟和大树之间的情感中受到的感悟是吗? 生:我想对伐木人说几句: “你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砍伐了树木,可是你们是否知道,真情被你们破坏了.如果你们还有一些良知的话,希望不要再砍伐树木了,不要再让更多的小鸟伤心了.”
师:(高兴)你说得真好,你每次发言我都想为你鼓掌.同学们,你们也可以为他鼓鼓掌.(学生鼓掌)真的,他发言太精彩了!生:我想对小鸟和大树说: “你们的真情把我感动了,我也要对天下所有的人说“愿你们真心珍惜友情,永远的和你们的朋友活下去。”(笑)师:相处下去。是的
生:我想对伐木人说: “你们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虽然你们只砍了一棵大树,但是你们是否知道,你们迫坏了一段多么真诚的友谊啊!希望你们以后再不要这样。”
师:对伐牧人有这样的话,其实我知道你们可能还想说另外的,不光光是破坏了友谊是吧? 生: 我想对伐木人说: “伐木人,你们是否知道,树对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帮助.就想下雨天可以避雨,比如说太阳大了可以遮盖阳光,他对人类有多么大的帮助啊.”
师:仅仅是这些吗?我知道你们还有很多很多,可以举出上百条树与人类的关系是吗?其实我刚才已经注意到了,我们的同学在关注我们的环保问题了。非常好!还有对作者说的有吗? 生:我想对树根说: “大树走了,你不要过于伤心.它也不愿意看到我们伤心的。”
[设计意图] 一堂课的呈现决定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即(理念)。当一个教师在上面呈现其教学时,下面教师坐在下面听、记、想,这个过程,我们中听课,也叫看课,我觉得更恰当的说法应是感受课。调动了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去跟课、交流、对话。跟台上的师生交流、对话、(对话包括情感的、思维的、精神的等)哪怕是课堂中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的小插曲,也有我们大家在一起共同分享、体会。所以,我们说,听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我们那么多师生在一起交流互动的过程。
《新课标》中有这么一段话“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怎么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实践中?我重点促进师生、自我、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努力构建生命的、诗意的课堂,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在语文课中诗意地栖居,从而来享受我们的语文课。
(一)、师生对话——在人际中诗意栖居
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 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关系,就要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它不是“学”围绕着“教”或“教”围绕着“学”的。天体运行中行星与卫星式的关系,也不是“一方面”与“另一方面”的平面构成关系,教学过程 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 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 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
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教师不仅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他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更是学生生命潜能的激励者,是学生资源的开掘者。要真正的把学生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学过程 是师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共同享受的过程。当我们用这样的理念去调整我们的师生关系的时候,会发现,课堂的人际变得和谐,空气自由了,学生的心灵放松了,情感释放了,思维活跃了,想象放飞了,生命的课堂构成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生命的存在不再分割。师生一起在人际中诗意地栖居,共同享受我们的教学过程。
如在教学过程 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准备好一百顶高帽子给孩子戴,孩子的心是可以利用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好胜、好表现、自信的心理,来创造我们的课堂奇迹。
(二)、自我对话——在心灵中诗意栖息
现代社会忙忙碌碌,人们过分追求、创造看得见的价值,却忽视了自己的心灵,我们变得无暇去顾及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的心灵。我们甚至忘了感动。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感动,学会了“用眼睛吃东西”,用精神来营养自己。那么看到真,会去追求,看到善,会感动,看到美,想去欣赏,情感就丰满了,心灵就充实了,趣味就提高了,素养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一个大写的“人”就形成了。这样的自我是充实的,厚实的,有魅力、有力量的。是值得我们自己信赖的。这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的人文性。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工具与人文孰轻孰重的争执中摇摆不定。《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们的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更需要有情、有感、有美、有味。让我们的语文课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精神的家园。
上这节课的初衷是读课文时的一种感动,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更为作者为我们设下的那么多的情感空白。小鸟的那份执着与忠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宝贵的。我决心来演绎这份纯洁的友情。我一遍遍地与文本交流对话,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动自己。因为我知道,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感动。
(三)生本对话——在文本中诗意栖居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称之为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也就是让学生与文本谈恋爱,当然,教师也是文本的恋人,我们谈的是三角恋爱。关键要找准对话的切入点,激发对话的兴趣。
这堂课的对话流程是这样展开的:
1.初读课文,多元对话。(引导学生把自己与文本接触后的最本原、最原始的,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的感受谈出来。)
2.演读课文,倾心对话。(深入角色,朗读四组对话,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3.引导想象,补充对话。(深入研读最后一段,想象小鸟的心理活动,升华情感。)
4.拓展延伸,多向对话。(跳出文本,以读者的身份审视文本,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与伐木人、作者进行多向对话,从而产生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与文本四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融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是教师思想的橱窗。
1)对话方式多样化。
学生与文本的主要对话方式是读、品、悟、议、辩、入。读: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作到以读激情。
入: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作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这样,使学生真正把握文本角色情感的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如两次引导学生入文,你现在就是那只小鸟了。)
2)对话结果个性化。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储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就像美术中的三原色原理。)新课标语:“ 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本文的主题,参考书上是“诚信,今天的课,是一元带多元,确定了一条情感主线: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其余两个主题作为副线而存在”
3)对话主题深刻化。
对话式语文教学过程 是引发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的过程。在对话者彼此的碰撞与激发中会把对话主题引向深入。我常想:语文教学最终应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语言、留下情感和精神。深层次的对话应是情感的沟通和精神的共振。为了凸显本课的情感主线,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使教材为我所用。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情感目标分三步达成 : 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感情朗读、逐层体验 拓展延伸、升华体验
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让我们共同创造焕发生命活力与潜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
由语词的密林辉耀内心的敞亮 ──周益民《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讲述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是一个文浅意深的童话故事,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真挚的友情。语言朴实无华,用白描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读罢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
如何引导四年级学生体悟这种执着与信念,感受其间的动人情愫呢── 着力于走进文本的“读”的不断推进。醇厚的文本意义内涵怎样成为学生内心的呼之欲出,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言”“人”互动,贯穿设计始终的读书活动即始于此衷。
着重于开掘内心的想象体验。童话的行文留下大量空白,这固然成就了本文淡然、内蕴的风格,也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切入角度。设计抓住“眼睛”这一心灵之窗,前后贯通,脉气相连,引导学生走近角色,体验情思,获得感动。
着眼于启迪冥思的原型启发。“诗”的生命在于智慧,感受的深刻、拓展需要“思”的投入。课末介绍的相关小材料,意在引发学生由文本描写的情景进一步回味思索,以企图内心的恒久荡漾。
一、初读展示
师:今天一起学习一位日本著名作家写的童话。(生齐读题目)课文说的是一对好朋友之间的故事,这对好朋友是──(生齐:一只鸟和一棵树)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老师想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是否需要再练习练习?
(学生又自行练习朗读约3、4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朗读自己读得最好、最能体现自己水平的部分。(5名学生分别朗读。)
师:接下来展示的内容变化一下,请朗读自己认为文章中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好好体会的部分。
生:(读)“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师:为什么这部分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生:我觉得鸟儿十分可怜,他十分想念自己的好朋友。(全体同学一起读。)
生:(读)“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这一段很能让我们体会鸟儿跟树的难舍难分。
师:这是写的树跟鸟告别的情景,一个充满期待,一个满口承诺。大家一起读读这部分。
(生读。)
生:(读)“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说:‘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我觉得鸟非常着急。
师:为什么焦急?
生:因为他找不着自己的好朋友了,他很焦急地问树到哪去了。
生:(读)“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个灯里亮着。’”虽然火柴已经用光了,可他点燃了灯火,他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二、读中领悟 1.读出变化:
师:春天又来了。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鸟儿又回到了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鸟儿是怎么寻找的呢?她都跟谁打听消息了?找找看,然后划出鸟儿的问话。
(生默读、思考。)
生:鸟儿先问树根,后来问大门,后来问小女孩。
师:你的“后来”太多了,能不能换一下?
生:鸟儿一开始问树根,接着问大门,然后问小女孩。
师:老师一提醒你就注意用词的变化了,很好。你们觉得鸟儿的这三次询问语气一样吗?轻声读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体会。
(学生轻读体会。)
师:请一个同学连起来读这三句问话,看语气是否有变化。(指名读。)
生:我觉得变化了,第一句是疑问,然后问门先生是焦急的,问小女孩时语气还要焦急。
生:我觉得三次是越来越急。
生:我觉得第一句应该很焦急的,第二句要哭了,第三句几乎哭出来了。师:请同桌一个扮演鸟儿,一个扮演另一个角色,练习读这些对话。注意读出其中的变化。
(同桌练习后指名分角色朗读。)2.想象心理:
师:鸟儿苦苦找寻着好朋友树,她一路追随着树的行踪,一路打探着树的行踪。一路上,她的心头一定只默念着一句话,只有一个念头:选择下面的一组关联词语说说。出示:
不管„„都„„ 哪怕„„也„„ 只要„„就„„ 生:哪怕飞到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树。
生: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我都要找到好朋友树,实现我的心愿。生:哪怕只剩下一个小木屑,我也要把他找回来。生: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找到我的好朋友树。生:只要能再唱一首歌给他听,我死也不后悔。生: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找到树。
师: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找到树。这就叫“忠贞”,这就叫“执着”。鸟儿正是怀着这样的念头寻找着。
师、生分角色再读对话。3、想象眼神:
师:如果你就是树根,你就是大门,你就是煤油灯旁的那个小女孩,看着飞来又飞去的鸟儿,你看着她,静静地看,你是否注意了她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那眼睛里又流露着怎样的目光?大家默读5~17节,想一想。
(生默读。)
生:我看到鸟儿湿漉漉的眼睛,眼睛里流露出焦急的目光。生:我看到她那悲伤的目光。因为好朋友马上要变成灰烬了。生:我看到的是鸟儿的忧郁的目光。
生:我从鸟的眼睛中看到坚定的眼神,因为她跑了这么多地方,一定要找到好朋友。
生:我看到的是忧郁的眼神,绝望、痛苦、快要崩溃了。
生:她的眼神中也有欣慰,因为终于找到树了,她似乎看见了当初他们在一起时的情景。
师:请大家想着鸟儿的那双眼睛,男女生分角色读对话。把那种细腻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鸟儿飞走了,可是在那不远处,她又悄悄地转过了头。这时你又看到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她眼神中闪着恋恋不舍的情感。
生:我看到她的眼里出现了一棵高大的树,她快乐地笑了。师:是的,树在她的眼中,在她的心里。
生:我看到她的眼中不再绝望了,树在对她微笑,说等冬天过去,还要听她唱歌。
生:小鸟的眼睛里充满幸福,她终于看到了树,已经心满意足了。(感情朗读最后3节。)
师:歌曲还是去年的歌曲,旋律还是去年的旋律,但是什么已经不一样了? 生:去年唱歌是快乐的,今年是悲伤的。
生:去年他们在一起唱歌玩耍,今年只有鸟儿一个了。
师: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一样东西没变,而且永远也不会变!生:友谊。生:感情。
师:对,有人说这就叫“永恒”,这就叫“天长地久”。我们再来朗读文中的对话。
(学生、教师分角色读。)
师: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其实还闪烁着一双眼睛,还有一道目光,你们发现了吗?默读,体会。
生:我发现了,那是树的眼睛。目光是快乐的,因为鸟儿来看他了。
生:那是幸福的目光,因为他又听到鸟儿唱歌了,而且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死而无憾。
生:他心中十分温馨。虽然不能让鸟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但相信自己活在好朋友心中。
生:他的目光既温暖又幸福。鸟为找他历尽千辛万苦,被朋友的感情打动了。师:这双眼睛鸟儿一定感受到了,这双眼睛永远印在她的心里。这时候,他们用眼神在诉说什么呢?请同桌两人一起为鸟儿和树设计两句简短的心灵对话。
(同桌讨论设计。)对话例举:
树:我真惊讶,你还能找到我,为我唱歌。
鸟:当然,你是我的朋友,不管怎样我都会找到你的。树:鸟儿,我真幸福,你历尽艰辛找到我,我死而无憾。
鸟:我们的友谊是天长地久的,谁也不能割舍我们之间的感情。我会一直唱这首歌给你听的。
树:小鸟,你真是有情有意啊。我为有你这样的朋友而自豪。
鸟:每年春天我都会用歌声陪伴你,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你的离开而消失。师:也许,他们就在这么深情地交谈,也有可能,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这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这就足够了。
三、引发思索
师:指名学生朗读全文,同时出示: 去年的树── 的树 谁能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去年的树──快乐的树。他享受到了朋友带给自己的快乐。生:去年的树──幸福的树。朋友对他的友谊让他感到无比幸福。生:去年的树──骄傲的树。他为自己有这样的一个朋友而骄傲自豪。师:这个小小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你们相信世界上真有这样的“鸟”和“树”吗?我给大家读几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想这其中的鸟儿和树又指的什么。
(师朗读。)
1.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给他的孩子:
我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天长地久”。这个世界虽然总在变动,一棵大树可能马上变成火柴,但是有许多东西却不会因为形体的变化而改变,因为形体的失去而消失!
2.一位母亲写给女儿的:
我在想,也许我们母女就是新美南吉故事里的那只小鸟和那棵树,也许你是那只小鸟,我是那棵将生命放在最后一根火柴里的树,即使只有最后的一点火光,也会等到你飞来的歌声„„
3.新美南吉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童话大师,只活了短短30年,却留下了110多篇童话,60篇小说,约600多首诗,60年后还在感动着我们,犹如化成灰烬的火柴,留下的火还在灯中跳跃,点着光明。
师:听上去似懂非懂?没关系,有些东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体会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以后的日子里,大家也试着想想,我的身边有鸟儿和树吗?
就这样唱给你听
——王崧舟《去年的树》课堂教学实录
一、于平淡中品味天天相伴的美好 师:《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读一读?(屏幕出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生:(朗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读得真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读得真棒!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多好的日子,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预备,起——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 生: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
师: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他猜想了季节的不同。生: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人物心情的不同,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真好!谁还有不一样的猜想?
生:可能在早上,可能在晚上。
师:也有可能。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晚上。那么,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在“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个“天天”,一起读—— 生:(齐读)天天。师:再读—— 生:(齐读)天天。
师: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大家看,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当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走过春,走过夏——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音乐继续,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夏天、晚上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是的,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读——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师:多好的日子,多好的朋友,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个开头——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鸟儿和树这对好朋友结的时间很长。师:这是你的体会。
生: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师:“形影不离”这个词用得真好!生:鸟儿和树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哎呦——“地久天长”,感情是那样的深—— 生:深厚。
师:好的,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们不妨也在文章的开头批注“深厚”两个字。(板书:深厚)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他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预备,起——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来,打开作业纸,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板书:写外貌)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 鸟儿呢,长得。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教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大家都知道,森林里会有千万棵树,森林里也有千万只鸟,是吗?那么,这棵树长什么模样,这只鸟又有怎样的外貌呢?谁来读一读你写的这棵树?
生:树长得特别茂盛,郁郁苍苍的,引人注目。
师:写得多好!先概括地写“特别茂盛”再具体地写怎么茂盛。请你再读一读具体的“怎么茂盛”。
生:郁郁苍苍的,引人注目。
(教师板书: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师:这是树,谁来读一读鸟儿呢? 生:鸟儿呢,长得特别小巧玲珑——
师:(板书:小巧玲珑)“小巧玲珑”这个词用得特别好。生:(继续)像个小天使。
师:这个比喻真贴切。孩子们,我们看黑板。森林里有千万棵树,然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样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
生:(齐答)茂盛。
师:郁郁苍苍的,引人注目。
师: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儿,我们的树只喜欢听这只鸟儿为他唱歌,她长得特别——
生:(齐答)小巧玲珑。师:像个小天使。
师:同学们,借鉴这两位同学的写法,你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学生修订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的,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学生交流写作练习)
师:孩子们,森林里有千万棵树,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
生:茂盛。
师:森林里有千万只鸟,而我们的树只喜欢听这一只鸟儿为他唱歌,她长得特别——
生:小巧玲珑。
师:是的。在千万棵树中遇见这样一棵树,在千万只鸟儿中遇见这样一只鸟儿。这是一段多么深、多么深的缘分哪!当你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我想,你的感受又会不同。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孩子们,你一定已经发现了,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写树的模样,是吗?
(教师擦去板书: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师: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写鸟的外貌,是吗?(教师擦去板书:小巧玲珑)
师:如果故事的开头有了树的模样、鸟的外貌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美好的感觉。生:感觉很具体。
师:是啊,仿佛树和鸟就在我们面前了。但是故事既没有写树长什么样,也没有写鸟儿长什么样,(在“写外貌”前,板书“不”,形成“不写外貌”)读了这样的开头,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疑惑的。生:有点不清楚的。生:有点不生动。
师:是的,这样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命名它,就叫平淡。你可以在开头标注“平淡”这个词。(教师板书:平淡)至于平淡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你还可以继续往下读这个故事。打开课文,自由地朗读《去年的树》,看看这个故事接着发生了什么,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好,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于平淡中品味苦苦寻找的执着
师:好了,读书的声音渐渐息落了。看到你们读得这样投入,老师很感动。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是哪五个?不看书。
生:树、鸟儿、大门、树根、小姑娘。
师:说得真好!没错,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出现了这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他们都会说话,在故事当中他们都说过话。来,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找,师:先找一找树和鸟儿之间的对话。找到了,谁来读?
生:(朗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没错,这是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继续找,找鸟儿和树根之间的对话。生:(朗读)“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师:是的,这是鸟儿和树根之间的对话。我们再找,鸟儿和大门之间的对话。生:(朗读)“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师:好的,最后是鸟儿和小女孩儿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屏幕出示四次对话)
师:没错,孩子们,你们看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四次对话。好吗?怎么读呢?咱们来分一下角色。
(师生交流商定,一生读鸟儿的话,四个组的同学分别读树、树根、大门与小女孩的话,教师读旁白。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师:真好,都读得非常好!就是有一个人没读好。知道谁没读好吗? 生:鸟儿没读好。
师:不对,鸟儿读得非常好。生:小姑娘没读好。师:小姑娘读的也不错。生:我觉得树读得不好。
师:你们太谦虚了,树读得非常好。大门也读得很好。生:树根没读好
师:树根读得也好,你们就不敢说—— 生:旁白读得不好。师:再说一遍说—— 生:旁白读得不好。师:再说一遍—— 生:旁白读得不好。师:再说一遍—— 生:旁白读得不好。(全场笑声)
师:他是实话实说,真是,旁白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你看,是吧!“树对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女孩”,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个问,你让我怎么读?真没办法读啊!
师:孩子们你说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 生:给提示语加上形容词和动词会让它更有感觉,更有感情。
师:是啊!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怎么加提示语的形容词?其实咱们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就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家看,前面的那个童话,叫做什么来着?
生:(齐答)《巨人的花园》。(屏幕出示:
巨人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
师:在这篇文章中就有关于人物说话的很好的提示语,来,第一句谁愿意读。生:(朗读)巨人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师:嗯,好的,谁来读读第二句。生:(朗读,声音微弱)巨人又发脾气„„ 师:脾气不够大,再来——
生:(朗读,声音有力)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句。
生:(齐读)“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
师:请注意,巨人是大声斥责的。我们再读一次,预备,起—— 生:(齐读,感情更充沛)“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师:你看,这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才有感觉。我相信每一句提示语当中的某一些词儿一定会带给你一种特殊的感觉,比如说第一句当中的那个词儿是?
生:很生气。
师:再比如说,第二句提示语当中的那个词儿? 生:又发脾气。
师:是的,又比如说第三句当中的那个词儿? 生:斥责。师:大声斥责。
生:(提高音量)大声斥责。
师:没错。孩子们,这些词儿或形容或动作,反映的是人物的心情和表情。让我们读这些旁白的时候情绪就出来了。但是,你看看咱们这个故事,“树对鸟儿说”,怎么说的,没感觉。“鸟儿说”怎么说的,没感觉。这样,我们替它加一加。打开作业纸,在这些人物提示语的中间加一加能够反映它的表情和心情的词语。(板书:写表情)(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师:好的,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我们先来看一看树跟鸟儿的那一次对话。(大屏幕出示:
树 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 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问树根。她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好,不要着急,让我们再重新走进这个故事,在故事当中,我们来好好揣摩、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过冬,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是什么?鸟儿的心情又是什么?
生:树依依不舍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树的心情是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
生:鸟儿难过地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教师板书“难过”)
师:好的,请坐。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一个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一个是那样的难过。是的,这是人之常情,还有不一样的写法吗? 生:树恋恋不舍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板书:恋恋不舍)鸟儿呢?
生:鸟儿含泪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鸟儿是含泪说。(板书“含泪”)
师:真好!孩子们,树和鸟儿要分别的时候,一个依依不舍,一个难过;一个恋恋不舍,一个含泪。有了这样的体会,有了这些提示语,我们再来读一读树和鸟儿的对话,我来读旁白,这次我保证能读好。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声情并茂。)师:是的,这样一对好朋友,他们分手时依依不舍,就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次约定。
(屏幕出示: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师:孩子们,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的心里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我们的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飞过了原野,飞过了沙漠,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师:是的,就这样,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迫不及待地从远方飞了回来,她飞呀飞呀,她越过千山万水,她终于到达了这片森林,来到了她的好朋友大树的地方。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他惊呆了。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屏幕出示: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问树根。)生:“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焦急地问树根。师:你焦急地再问一次。
生:“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焦急地问树根。师:是的,他焦急,她不安,因为她的好朋友树不见了。她对自己说,怎么会这样?树啊树,不是说好了我还要回来给你唱歌吗?难道你忘了我们关于春天的约定了吗?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师:然而,得到的结果让人揪心,伐木人把树砍倒了,拉到了山谷里去了。鸟儿告诉自己,必须去找,必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我还要为他唱去年的歌。就这样鸟儿飞向了山谷,飞到了工厂,她来到了工厂的大门前。这时,她的耳旁,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一定会更加危险。孩子们,这个时候,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
生: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心急如焚哪!(板书“心急如焚”)
师:孩子,你有过心急如焚的时候吗?请体会体会你心急如焚的那份感觉,来,再来读鸟儿的话。
生:(再读,情感加强)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你知道吗?”
师:是的,她心急如焚,她能不心急如焚吗? 然而答案再一次令人不愿相信,因为她的好朋友树被切成了细条条做成了火柴。那一刻,鸟儿感觉到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春天,她又一次跌入了那个可怕的冬天。然而,她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那一场关于春天的约定——
(屏幕出示: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师:这个约定一遍一遍地在她心中回响着——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师:就这样,带着这个约定,鸟儿继续了她的寻找。她飞呀飞呀,她飞向了村子,飞向了暮色。她来到了小女孩的身边,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大屏幕出示: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生: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伤心欲绝。(板书:伤心欲绝)孩子,你知道“伤心欲绝”的“欲”当什么讲吗?
生:将要。
师:对,她的悲伤到了极点,甚至觉得自己的气息也要终止了。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鸟儿这一问是这个故事当中的最后一问。来,我们一起替鸟儿做最后一问。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我们回头看黑板。真没想到原来在鸟儿、在树的内心有那么丰富的感情啊!当一对好朋友分手的时候,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难过。师: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恋恋不舍。
师: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寻找她的好朋友——树的时候,她发现树已经不见了。这时,她的内心是如此的——
生:(齐答)急切。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被伐木人砍倒,拉到工厂里去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如此的——
生:(齐答)心急如焚。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做成了火柴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那么样的—— 生:(齐答)伤心欲绝。
师:孩子们,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她跟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答)深厚。
师:请允许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我读旁白,你们读人物的对话。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文中的四次对话,声情并茂)师:通过这样的写,通过这样的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的——
生:(齐答)深厚。
师:然而,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有写树的“依依不舍”和“恋恋不舍”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擦去板书“依依不舍”和“恋恋不舍”)师:有写鸟儿的“难过”和“含泪”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擦去板书“难过”和“含泪”)师:有写鸟儿的“焦急”吗? 生:(齐答)没有。(教师擦去板书“焦急”)师:有写鸟儿的“心急如焚”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擦去板书“心急如焚”)师:有写鸟儿的伤心欲绝吗? 生:(齐答)没有。(擦去板书“伤心欲绝”)
师: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写鸟儿和树的任何表情和心情。(在“写表情”前,板书“不”,形成“不写表情”)你读这样的文字,感觉是什么?
生:要是有了这些提示语,我就感觉很生动,没有就感觉很无味。师:无味,是的。这样的感觉就是平淡。我们再写一遍“平淡”。(教师板书:平淡)
三、于平淡中感受款款歌唱的深情
师:故事有一个平淡的开头,故事又接着平淡的讲述。故事的结尾是否还会平淡呢?我们来看一看。
(屏幕出示: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生:(朗读)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师: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的结尾,你可能会留心这样一个细节。在鸟儿唱歌之前和唱歌之后,她有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很简单的动作,前后几乎完全一样的动作,你留心到这个细节了吗?这个细节就是——
生:她唱歌前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歌也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师:一个字,那就是—— 生:看。
师:没错,就是看。一起读—— 生:(齐读)看。师:轻轻地读—— 生:(轻轻齐读)看。
师:谁都知道,鸟儿为了这一刻历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等待,现在却只能“看”。静静地看,默默地看,就这样看着,看着,她的眼前仿佛又一次出现了过去的画面——
(舒缓而忧伤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上课件再次依次播放鸟儿给树唱歌的温馨画面)
师:她想起了,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读,声音哽咽)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她想起了,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她想起了,当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她想起了,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是啊,走过风走过雨——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师:越过春,越过夏——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他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优美的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 她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读,含泪地)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向日小情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读,声音哽咽)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再也回不来了。留在鸟儿面前只有这样的画面——(大屏幕回到灯火的画面)
师:她看啊看,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灯火。
师:是的,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她的好朋友树。
师:是的,她看到了树,那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
(学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写话,教师指导巡视。)
师: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有没有写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那个瞬间,你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为了这个春天的约定,为了给自己的好朋友唱起去年的歌,鸟儿历尽了千难万险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留在她眼前的只有这盏用朋友的身躯化成的灯火,这一刻鸟儿有多少话要对他说—— 生:(朗读小练笔)树啊树,你能听到我唱歌吗?去年的那首歌。来世再到那片森林里去,让我找到你,好吗?现在灯火烧得更旺了,我和你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写的真好!这是多么深情的话语,她盼望着有来世,再为自己的好朋友唱歌。(板书:深情)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朗读小练笔)树啊树,还记得去年在你孤单时我为你唱的歌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小夜曲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儿歌吗?但是,这一切都是如此短暂啊,希望你还记得我们经过的点点滴滴,记得我们是好朋友。
师:写的真好!三个“还记得吗”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一段美好的时光。(板书:怀念)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朗读小练笔)树啊树,我们去年不是约好的吗?你怎么可以就这样忘记呢?虽然你已经变成今日的灯火了,但这段友情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师:是的,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的责备,然而谁都知道,责备的背后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板书:责备)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朗读小练笔)树啊树,我的好朋友,我以后再也不能唱歌给你听了,这是我唱的最后一首歌。你听,你在听吗,再见了,我会永远记得你!”
师:是的,因为不舍,永远记得。(板书:不舍)
师:孩子们,你们写得多么感人又多么真切!我们在鸟儿的内心独白当中,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深情 师: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怀念 师:还稍稍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责备 师: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不舍
师:是的,面对着灯火,面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的内心有那么多的话,让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那就是——
生:(自由应答)深厚。
师:(板书:深厚)然而,谁都知道,故事并没有写鸟儿深情的话语,也没有写鸟儿怀念的话语,更没有写鸟儿责备的话语,不舍的话语。(边说边擦掉黑板上相应的词语)如此深厚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却不见一个字,不见一句话。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这样一个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动作,那就是——
生:(自由应答)看。师:轻轻地读。生:(轻轻齐读)看。师:淡淡地读。生:(淡淡齐读)看。师:平平地读。生:(平平齐读)看。
师:多么普通的一个字眼,多么平常的一个细节,甚至让我们感觉有点枯燥,有点乏味,但故事就是这样写的。看着,看着,鸟儿就唱起了去年的歌。假如大树在天有灵,他听见他最要好最思念的朋友唱起了去年的歌,他的心情又是什么呢?
生:他会有一点自责,他会怪自己没有等到好朋友来。师:是的,他会有那么一点点内疚。生:他会有点责怪人类把他砍到了。师:也许吧,但是他拧不过自己的命运啊。生:他会有点自豪,为了自己有这样一个朋友。
师:自豪,是的。他会欣慰,他会自豪,他的内心虽然伤感却也会感到温暖。生:他可能有点担心,如果没有来世,就无法遇见这么好的朋友了。师:其实它无需担心,当鸟儿为他唱歌的那一个瞬间,我相信一切担心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这样一首歌,在大树的心目当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在鸟儿的心目当中也不会随着岁月的老去而老去。这是一首超越了时间的歌,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孩子们,带给我们这首永恒的歌的故事,就叫做——(教师指课题)
生:(齐读)去年的树
师:孩子们,我们看《去年的树》。它没有写外貌的句子(擦去板书“不写外貌”),它没有写表情的词语(擦去板书“不写表情”),它也没有写心理的言语(擦去板书“不写心理”),请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表情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心理活动吗?(生:不是)作者明明会写,为什么不写?
(教师板书:在三个“平淡”与三个“深厚”之间画出空白框)生:可能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平淡的课文。师:你还固执地认为它就打算平淡到底。生:可能作者想让我们自己琢磨。师:有这种的可能。
生:作者想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来感受这一种的感觉。不写出来,自己想的可能更加有趣,更加伤感,更加漂亮。
生:可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
师:真好。孩子们,你们看到这个留下的框了吗?(手指板书)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是的,它不写表情,它不写外貌,它不写心理,它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在框内板书:想象)正是留下那么多的想像空间,这个故事才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份巨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
生:(齐读)去年的树。师:下课。
喜欢这样的王老师
——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浙江 张敏华
王老师一如往日的儒雅,一如往日的诗意,他的风范显然已经震撼住了浙大偌大礼堂里的近千位听课老师,全场寂静,只有埋头急笔记录的身影。相信在全国各地小学语文教师中是王老师粉丝的不在少数,有的为他深厚的文学内涵所折服,有的为他儒雅的风度所着迷,有的为他浑厚的男中音所陶醉„„我从十多年前听王崧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到后来的《长相思》、《望月》,一直到今天的《去年的树》,感觉王老师虽为小语界的大师级人物,仍然在不断探究语文教学之真谛,不断地在完善自己。听了《去年的树》之后,我想说,我喜欢这样的王老师——
一、从容不迫,静等花开
喜欢王老师的从容不迫、沉稳大气,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耐心倾听学生的朗读,学生的表达,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在课堂上,王老师安排了学生三次练笔的时间,每次练笔时间充分。比如第一次练笔:请学生想象树和鸟的外形写下来。王老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学生练写——交流反馈——修改练笔——同桌交流。所用时间近8分钟。第二次练笔补充提示语,用时3分20妙;第三次练写,补白鸟儿望着灯火想对树说的话,用时5分钟。在一堂课中学生用在练笔训练的时间为近17分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真正得到了锻炼。喜欢王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黑板上的板书都来自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答案,如:学生在交流“鸟儿”的提示语时,一生说:鸟儿肯定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王老师问:这儿你为什么选用“肯定”这个词?
学生:从鸟儿的话里“一定”这个词,我体会到它说话时语气是肯定的。这个答案显然在老师的预设之外,但王老师断然将“肯定”写在了黑板上。这种对学生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最好说明。
二、有的放矢,回环复沓
喜欢王老师,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视为己任,并将这个目标贯穿课堂全程,为了达成目标回环复沓,层层推进。
王老师的文学底蕴之深厚在全国小语界也是屈指可数,这正是他能将《去年的树》解读得如此深入的原因之所在。通过课文王老师看到的是朋友间的深厚友情,看到的是作者通过“平淡”的语言写出伟大的友情,看到的是作者巧妙的“留白”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而这些正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也是重点,王老师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巧妙地帮助学生达成了目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一)抓住关键词语,感受“友情”之深厚。教师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天天”,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朗读感受鸟和树之间的形影不离的深厚感情;通过练笔补白鸟和大树的外形,感受在“千万只鸟”、“千万棵树”中认识彼此的缘分之深;通过补充提示语,感受小鸟一次次寻找大树的心情,感受它们之间的地久天长的友谊;透过鸟儿的“看”展开想象,感受鸟儿对朋友重守承诺的态度。
(二)通过写法对比,感受“平淡”中的伟大。课文的白描写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王老师运用了回环复沓的方法,使学生慢慢理解到接受。第一次读故事开头,首次接触“平淡”,让学生补写鸟和树的外形,与课文中没有写树、鸟的外形对比,初次感受“平淡”的语言。第二次读故事发展,再次感受“平淡”,老师让学生补写旁白,与课文中没有旁白比较,再次感受“平淡”的语言艺术;第三次,读故事结尾,引导学生从“看”字想象鸟儿的心情,与文中只用一个平平淡淡的细节“看”相比较,又一次感受“平淡”。第四次接触“平淡”是教学的高潮,王老师巧妙的一连串反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是不会写人物表情吗?不会写心情吗?„„为什么不写呢?”帮助学生探寻到了“语文之美”,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反应,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文章描写的精彩:“作者让读者自己去琢磨”“作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
最后,王老师将板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最后的一擦,留出的“空白”,揭示了语文的魅力:“作者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读者的想象,书写出人间最深厚的感情,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语言的魅力!”
相信孩子们学完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对作者这样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的写作艺术,深深刻在脑间,挥之不去。
三、水乳交融,华丽乐章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三维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王老师教学的高明之处正是他的 “融合”艺术。相信在《去年的树》听课现场的老师,没有不被王老师的“融合”教学艺术倾倒的。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水乳交融。王老师安排的三次练笔练习,都不是孤立的,不是为写而写,每次练笔都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融为一体的。如补写鸟和树的旁白,学生体会到了鸟“恋恋不舍——难过——焦急——心急如焚——伤心欲绝”的情感变化,感受到鸟和大树的深厚友情,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读好对话。同时与原文“不写心情”对比,感受到“平淡”表达的作用,“留白”表达艺术,达到一举数得的高效。这样“融合”的例子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举不胜举。
(二)完美的音画、诗意的语言水乳交融。相信听课老师都被优美的音乐、画面以及王老师诗意的语言所陶醉。在和谐的音乐、画面中,王老师的诗意语言交融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鸟”和“大树”的深厚情感的理解。语文学习在如此美妙的氛围中进行,孩子们是幸福的。学生不仅进行了一次文学的熏陶,也进行了一次美的洗礼。
听了王老师的课,也想提出几点与老师们共勉:语文教学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王崧舟老师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诗意语文”,是因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素养发展了个人的教学特色。麻木效仿只能成为第二或第N,效法不好甚至会成为“东施效颦”。我们要学习的是名师大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确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发扬自己的教学特色。适合学生的、符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让我们共同努力!
知君用心如日月
——评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
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汪亚丽
真正要进入王崧舟的语文世界,一定不要避开他所倡导的诗意语文。诗意,往往被人视为令人神往而又略显玄远的语词。实际上,诗意存在于我们任何有思想的意义行为之中,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既有秩序(对语文教学本身来说,是按照课标精神,通过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心智发展,重组学生的语言经验结构),就一定烙上了心中幻化的具象,这就是心象对既有存在的价值诉求,或称“诗意的栖居”,只不过,它不是以单独的话语形式存在而已。
在语文世界里,诗意赋予语文以活力,诗意赋予语文研究以意义,化腐朽为神奇,把平淡的语文变得意味深长„„我得打住,我不是为“诗意语文”做解说,我知道自己是在为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写课评。
或许正是徜徉在《去年的树》的一波又一波的精彩之后,我沉醉地清晰着“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上。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的惬意。
以“想象”填补“平淡”与“深厚” 如果从构课的角度讲,本课物化上的支点是让学生经历“‘平淡’——‘深厚’”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从“平淡”的文本中,读出“深厚”的情谊,体验“平淡”中的“深厚”。
无疑,对于小学生来讲,这近乎鉴赏性质的阅读,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一旦实现,就妙不可言。尽管,鉴赏性阅读不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流,但对于阅读经验尚有些单一的小学生,也需要这样有一定品味和高度的阅读发展视野,一旦获得成功体验,就可能为他们打开一扇天窗。
从当下文本出发,从感性出发,经历学生的读,教师的引,实践性强的写,让学生一步一步爬上登云的天梯。其间,王老师循着学生自己的感性话语,或板书,或擦拭板书,充分让学生在语言周遭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以想象来做实从“平淡”到“深厚”的空间虚位,可谓匠心可寻而又无痕。结课时——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生自由发言)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他为什么不写?(师在“平淡”和“深厚”之间画了一个方框,板书“想象”)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当最后的板书只剩下“平淡”“想象”“深厚”的简图式平面,我相信学生收获的语文素养是立体的。
以“语文”提挈“过程”与“方法”
语文教学自然要有语文的过程和语文的方法,否则,语文教学的本味就失去了。诚如课后王崧舟的说课,语文教学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贯彻”这一主线的主要方法是读、说、写、议,我想特别说说本课中的读和写。
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 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师:当太阳升起——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雪都融化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走过冬,走过夏——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板书:深厚)
教师的语言是为了“垫”,垫起学生读出意味、读出体验、读出画面感的基础,强化着学生在朗读时,对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的摄取,同时,在信息组合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很多一线教师特别佩服很欣赏王老师的这种阅读情境创设,不少老师还有意识的模仿。问题是,“垫”的软性力,需要教师自身的积淀和文本本身的需要,否则,学习王老师的这种方法会得型而无神,至不伦不类。
在最后环节,王老师还重复了这样的读的情境,形成一个圆融的回环,目的就是要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形成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回环,对语言本身的魅力达成“语用态度”的涵养的目的。
写,是直接的“语用”,诚如王老师所说,在本课中,没有与“读”形成“两张皮”,而是高度融合。
立足当下文本,从读中生惑,进而以“写”来完成首次解惑,这样的写,完全就是与“读”密不可分的,是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实践性学习。
本课安排了三次学生动笔“写”,我们来看第二次“表情描写”——(一女生读鸟儿的话,其余学生读树的对话,师读提示语)师:读得都挺好,只有一个人没读好。谁呢? 生:王老师。
师:不能全怪我,这提示语还真不好读。怎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 生:有形容词。
师:这一单元有一篇课文的提示语就很有特色。(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并朗读片段)。
师:每段话当中有一个词提醒了你。我们这个故事有提示语吗?有形容词吗?
生:没有!
师:咱们来帮他加一加,写出能够表示树和鸟儿表情的词语。
(生写,写完后生交流,教师板书“恋恋不舍”、“依依不舍”“难过”、“肯定”)
师: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到很远的地方去过冬。树依依不舍地说——
(生读“树”的对话)师:鸟儿难过地说——(生读鸟儿的对话)„„
师:原来鸟儿和树 内心深处如此的丰富,如此的复杂的心情(再写深厚)。读写在这里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部分,而是高度融合的学习需要,也不是有意寻一个点,将读写形成一种貌似结合的文本偏向的挖掘,而是自然地因读生疑,而至以写补充,完成阅读感性的需要,达成阅读理性的收成。
第二篇:教学点评
教学点评
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在读书中感受、体会、接受熏陶、感染。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他们自行读文、自主感悟、自由讨论,适合了学生的差异性,发挥了学生相互启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在精神上得到不同的满足。
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同学的发言、朗读,评价教师的讲解、答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也有利与从评价中了解学生。
第三篇:教学点评
杨老师的《
8、9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数数、数序与比大小、基数与序数、8和9的书写,教学点评。其实一年级学生对很多新授知识已经掌握了,杨老师在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她采用了比较多的游戏活动形式,为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数数中,通过主题图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8和9,教学反思《教学点评》。学生一旦认真学习,就会让老师和学生有很多惊喜,学生们观察真的是很仔细,很细小的环节也都能观察到。8和9数数的主题图比以前几个数的数数要难多了,物体的位置打乱了,数的时候要更应注重有序性,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这个环节,特别是在数蝴蝶的时候,当学生出不来预设的结果时,主动出示做标记的方法。
在教学数序时,她采用的直尺图,让学生来填上空缺的数。在这个环节需要更多的深入,这里她只是让学生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读一遍,再背一遍,没有再详细些,感觉学生学得不扎实。
在练习中,杨老师设计的开放性的习题,学生发散思维,题型与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都非常有兴趣。
学生整堂课下来都很有兴趣,没有一种疲倦感,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亮点与不足之处有了更多的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还应该在教学环节上面深思熟虑,设计每个环节都要有目标,而且环节都要保证有效,这样的设计才有意义。
第四篇:王敏勤点评知识树
王敏勤点评知识树(记录整理)
1、知识树要有封面,内容包括:所说教材的封皮图片;教材版本、科目、年级、册次;作者单位全称、姓名。
2、主要内容:三大部分,9小部分。
(一)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二)说教材,包括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立体整合。
(三)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3、需要注意的细节:
知识树只是借助“树”这种形状结构,页面不要太花哨,色彩不要太浓;
页面要大方、要充满屏;
同一个研说内容,从头到尾要用同一种树形结构;
字体要清晰,不要用特殊字体,一般使用“楷体”并加粗; 背景色与字体颜色反差要大,以便凸显字体(背景色一般用浅颜色、字体用深颜色);
整个说课流程层次要清晰,过渡自然、衔接,每一张图片都要体现研说的是哪一部分内容(左上角呈现所展示的内容属于哪一部分);
知识树的设计及说课内容要以新版课程标准的内容为准,相关内容要体现出新旧课程标准的不同之处;
说建议部分要紧扣课程标准、紧扣研说的内容、紧扣自己的实际,不要大而空,不要千篇一律;
内容设计上,能链接相关内容或图片的,尽量链接,以支撑所研说的内容。
第五篇:《九色鹿》教学点评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2、请大家来说说。(请了三位同学概括课文内容,只有一位同学概括得很好。)
3、大家想一想,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谁来把课文中的这些人物写在黑板上?
(几个学生在黑板上接着老师写的课题写下了如下的几个人物:调达,国王,王妃,乌鸦)
二、感受人物,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试试用什么词语来概括这几个人物,可以用书上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积累的词语。
2、请愿意到黑板上来写的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可以来补充。
板书的完成情况如下:
九色鹿:双角洁白如雪,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美丽善良)
调 达: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灵魂肮脏,背信弃义,奸诈小人
国 王:心地善良,滥杀无辜,是非分明
王 妃:爱美,恶毒,任性
乌 鸦:乐于助人,多嘴
3、指导学生甄别、选择。
最后形成的板书如下:
九色鹿:美丽善良
调 达: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灵魂肮脏,背信弃义,奸诈小人
国 王:心地善良,是非分明
王 妃:爱美,任性
乌 鸦:乐于助人
4、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读课文,看看自己的这些感受是从哪里来的,找出有关语句,并把他们画下来,把感受写在旁边。
5、交流:
(1)、学生说一句,引导说一处。
(2)、人物的语言该怎样读呀?请大家练习读一读。
(3)、九色鹿为什么这么气愤?联系到前面再来读读课文。
三、练习复述: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加上动作把故事生动地讲出来。
2、请大家来复述故事。
四、学完本课,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
1、我们要保护动物。
生
2、做人要讲究信誉,不能背信弃义,不能恩将仇报,不能忘恩负义。
生
3、善良是优点,有时是弱点。
…………
五、课外书籍上还有很多这样的童话故事,请大家下课后自己读一读。
【我的看法】
第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何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有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从浏览课文、概括课文开始,本身就是没有找准教学的起点,设计的目的和下面的教学环节的预设,既有重复之处,在联系上也没有多大的关系,是一种拼凑。另外,概括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学习过程的工程,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必需有指导、有训练过程的工程,这样放任式的、缺少指导过程的、仅仅是陪衬的训练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不管其用意是什么,都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必须建立在深入的品读基础上,否则,学生的感悟、认识必然是盲目的,粗浅的,不准确的,老师的引导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来诱引学生,修正了的答案实际上是老师的解读,是老师的预设,尽管有些学生是能够感悟到的。
第四、在课堂上,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活动都必须是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老师要施以引导,要提供示范,要进行榜样的引领,要有训练的过程,要让学生有个进步、发展的痕迹,否则,这种学习活动就不是优化的,是没有方向感的,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没有样式的,是没有目标的,是一种散放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