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一年级语文教学方式的探究(精)
信息技术环境下一年级语文教学方式的探究
成都美视国际学校
纪岚
***
【关键词】信息技术;拼音教学;识字教学;
随着学校申报的省“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研究进程的深入,随着自己再次沉浸在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实践探究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语文教学的震撼力,这种力量促使我们在教学的理念、方式上都要进行变革,从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主动参与,才能收获快乐;让家长们意识到对于孩子而言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是多么重要,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学习,理解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并与教师达成一定的共识,让孩子们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正如市课题研究管理组的朱华瑞老师在我们做培训的时候提到的“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的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声、文、像、图一体的优势,让多元的信息与语文学科进行对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一年级的语文学习过程生动起来。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拼音教学与孩子的互动
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初涉语文学习就要面临的一个难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参与到拼音学习的过程中,与拼音朋友进行“亲密接触”:
(一)读复韵母与拼读训练中,强调示范,感受规则:
在学习单韵母的时候,学生在学前已有的基础上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候,多媒体辅助主要体现在带调读的巩固练习中。而进入复韵母的学习,依靠信息技术力量,老师设计了动感的课件来帮助孩子感受复韵母的读法。在《字与拼音
(四)“ai”》的教学中,老师首先设计了“妈妈挨着丁丁坐的画面”,让孩子看图说“挨着坐”——“挨”后,老师出示复韵母“ai”请孩子试读。然后,请孩子再看图感受“妈妈慢慢走向丁丁挨着丁丁坐下。”这一过程后,再次练读“ai”。接着,图片的内容变为单韵母“a”向“i”慢慢滑动并列为“ai”,此时,示范读音“ai”响起,让学生们一起跟读。在不断得到确认的发音训练中,学生们自然而深刻地感受到了复韵母的“滑读”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轻松有趣的基础。不仅如此,在音节的拼读练习中,老师利用图像变化与同步发音的结合而制作的教学课件,帮助孩子们在两拼音节“两音相连猛一碰”和三拼音节“声轻介快韵母响”的拼读中,能较快地感受规则,掌握要领,在反复强化练习中获得独立拼读的成就感,逐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
(二)拼音复习中,自主挑战,感受成功:
每一个拼音学习的阶段结束后都会有一定的复习设计,而抓住时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枯燥的拼音学习不再乏味,而成为孩子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第一册拼音总复习里《拼一拼,认一认》的练习。这是一个自己拼读动物名称的练习。
在原有的配套光碟的基础上,老师做了改进:当学生自己选择音节拼读正确后,不仅出现了相应的动物,还响起了动物的叫声或者动物奔跑声或者活动的声音,以此作为鼓励。同时,老师适时让孩子就这个动物说一句话。这样,每个音节词不仅有声音、有图像、还有具体的涵义,令孩子感受到拼音的学习很有意思也很重要,自己能学得很棒。
当然,拼音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运用信息技术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从我们的实践中体会到,适当、巧妙的运用会令孩子对拼音的学习少些畏难情绪,多点自信,能早点闯过拼音这一难关。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创设多样的识字教学情景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一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闯拼音关,又要过生字关,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很有压力的。如何帮助这些刚适应小学生活的孩子走好学习生字的第一步,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同步思考并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一)图画与识字结合,易: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在北师大课本里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一理念的体现。大量的生字学习都放在系统的、以生活为背景的主题单元里了。例如:一年级下册的《车的世界》单元。单元主旨在于: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常见车的具体用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还在此基础上认识并积累汉字。
老师借助网络找来丰富的素材并进行加工:给课文中部分车名配上图像与声音;制作出关于车的演变资料片并配上注音词语;家用轿车简图配上注音的部件名称……
这样,走进车的世界的孩子们,也就走进了语言文字的世界,也走进了巩固拼音识记汉字的世界。直观的图像与声音刺激令孩子在识记生字时,联想到了具体的、熟悉的事物,生字也就同时留下独特的印记。
当然,孩子们年龄小,需要反复才能留下痕迹,因此,及时巩固是非常必要的。
(二)画面与词意结合,美: 正如前文提到的,音节词有具体涵义,而这些涵义可以图像化。同样,生字组成的词语也有具体涵义,并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让词语的意思更加直观明白。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早操》一文的教学中,老师为这个词语“滚来滚去”制作了极具动感的课件。当孩子读通语句后,老师需要引导感情读的时候,就出现了图片:在绿油油的叶片上闪着亮光的露珠,有的位置高些,有的位置低些,有的已经滑到了叶尖上正要滴落下来……在观察训练过程中,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说出着眼前的情景。然后,老师请孩子们在文中找到一个词语来描写作者眼中的小露珠——“滚来滚去”……理解了“滚来滚去”,小露珠可爱、活泼、快乐的形象就建立在孩子的头脑里了。这样再读书,情感就通过文字传达了出来,孩子们也就能读出感情了。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学生的阅读与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由于信息技术的参与,令学生对需要阅读的文字便于理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想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视听与文字携手,让孩子快乐阅读:
这是基于我们教学实践的深刻认知:对于课本内的阅读材料,一定要用好配套光碟,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重组,以形成自己需要的课件辅助阅读理解。对于课外阅读的拓展,尤其是诗歌的拓展阅读,就要借助网络的海量信息,整理出适合孩子们欣赏的诗歌(古代、现代)配上音乐与图像,帮助孩子们阅读积累。
例如:一年级两册书中语文天地里出现的古诗,除了观察配套的单幅图进行理解,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关于诗歌背景故事的图画,给诗歌配上音乐朗读,制成PPT系列片,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于优美的儿歌、童话、故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利用声像优势,引导孩子进行片段欣赏,或是表演,或是分角色朗读,都会令孩子的读书过程轻松而快乐。
(二)从简单到复杂,让孩子有话可说:
一年级上册的口语训练安排从最初的听故事到看图讲故事,注意了照顾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刚入学的孩子正在逐步学习规范的说话,起步要求不能太高。用普通话说完整的句子,是第一学期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说话要求,就连回答问题也是如此要求。
当孩子们渐渐有强烈个性表达意愿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从简单句过度到复杂句的表达,从一句话到几句话的描述。例如:《妈妈,你看》这篇多幅图的看图说话材料的教学设计。
1、用好单幅图。这里的“单幅图”已经不是课本上的那一张图片了,而是一段动画表现这幅图的内容而已。借助动画,孩子们能在原来一句话:“妈妈,你看!我能跳过小河了。”的基础上,加上小猴子动作的描述:“小猴子摆动手 臂,用力一跳……”这样,孩子们可以看到的图像拓展了可以表达的内容,让他们的说话更准确、更丰富。
2、对比多幅图。把不同的画面在同一张PPT上展示出来,孩子们很清楚地看出来它们不同的差异:地点变化了。“不同的地点,谁,做什么?”既是这次观察的重点,也是此次说话训练的要点。孩子们在对比的同时,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再一次让孩子锻炼规范说话。
3、强调标点。故事的结尾很有味道,只是一个惊叹的“!”带着一个字“啊”。课件的图画下面,这个标点的后面增加了一条线,让孩子们看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习惯的表达方式补充出“!”会引出什么话?不同的句子,表露出孩子们多样的理解,丰富了感叹号“!”的内容,也丰富了故事的涵义,更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
一次多幅图的观察训练,也是一次口语表达的训练,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信息技术的客观帮助下,发挥自己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学会说话,愿意说话,最终达到说“精彩的话”。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让孩子扎实而快乐地“闯关”
从事低段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年级的教学具有以下“特色”压力:时间太紧、任务太重、学生太小。我们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让游戏与练习携手,引导孩子快乐“闯关”。
巧设单元“闯关”:作为单元检测的参考成绩,让那些聪明却不够踏实的孩子找到得分点。
归类设计“闯关”:把搜集资料、书写、朗读、摘抄等学习能力分类设计为挑战关卡,做到任何一项也能获得半期检测的相应得分点。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收获。
挑战自己也“闯关”:当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带领孩子盘点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参考语文书上的阶段回顾),只要自己后半期比前半期有进步,也算成功“闯关”,也能获得得分点。
这样,同样做练习,调整一定的“度”,让孩子们扎实而快乐地掌握知识。让孩子们从小对语文的学习就充满着探究的兴趣,无疑是一切教学任务中最重要的。
作为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改变一种方式,变换一种策略,都是有趣又有益的尝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以不同的尝试来诠释着自己对孩子的爱,对自己价值的追求。
【参考文献】
陈至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料
朱华瑞《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学科整合》讲座资料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河北省隆尧县固城校区小孟实验小学 杜兵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自觉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近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使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获得了一些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第一,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的教学形式;第二,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受器”转变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接受者。而教师则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辅导者;第三,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转变成为主动获取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第四,学生由过去只读课文、看图片、看投影等被动的阅读转变为现在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来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自主学习;第五,教学方法也从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标志着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更新更深的层次,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一、新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如下的变化
(1)教学思想的转变:变重“教”为重“学”,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全人发展”的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要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和保证学生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
(2)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综合讲解转变为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参与操练,学会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而参与程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激励和鼓励。
(3)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阅读学习情境
阅读教学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对春天的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观察得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新鲜的图画。这时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教育局教学资料网站,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图片、照片、文字、录像等)。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地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的距离。这样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兴趣选择来重点感悟,感悟时将计算机提供的资料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相结合,教学软件中的资料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感悟了重点,为下面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2.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语文教学新增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以老师讲学生听,强迫理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我在上这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老师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如,石拱桥的特点、石拱桥的历史、石拱桥的传说、石拱桥的图片、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一时间,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收集到资料的同学,想收集得更多;未收集到资料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有成果,急着打听网址、书名,争取早日收集到相关资料。甚至那些平时学习不主动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们的表现后,也有很大的触动,积极行动起来。收集资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资料信息,我认为是同学们自主学习成功的基础。于是我就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在同学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信息技术在这里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3.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制图成为现实,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出现新的变化,这就对人的表达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更综合的要求。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中,课前,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分析了资料与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并进行筛选,使得原先内容较散的资料更为精练,更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资料看起来更生动、更鲜明,课前,我又指导了个别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用PowerPoint软件、FrontPage软件等制作技术将自己的资料呈现出来。如,许多同学利用自己在网上找到的文本资料、图片、照片资料制作了中国石拱桥的演示文稿和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使学生树立了“我能行”的观念,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协作式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在《中国石拱桥》一课教学中,我在课内学生自学浏览的网站中加入了讨论组的功能,让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还增加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后学习补充,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同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讲给大家听,也可充分发表自己学习后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以上的教学实例让我们看到,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又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摘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关键词]:信息技术 后进生学习方式 整合一、研究的有关概念界定: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1、信息技术环境的特性
信息技术环境具有与人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超文体性及网络特性等特性。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B、形成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后进后的学习方式
后进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个单纯的方式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后进生的家庭、班级环境、学习动机、态度、习惯、兴趣、情感、性格爱好和自我意识等,故在研究后进生的学习方式并寻求改变方法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3、整合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信心的媒体技术与教育技术融合所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育是将信息技术与后进生学习方式整合的主要途径,整合方法形式多种多样,诸如通过信息技术将讨论、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取代后进生原有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后进生的问题是个热点问题。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其实从根本讲主要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致。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于后进生转化的方法经验也很多,但因为各地差异及学生个性不同,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有效。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尝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学校通过设计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希望通过科学有益的探索研究,走出一条后进生转化之路。
如今,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至生存方式。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所要构成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以其交互性而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以其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而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以其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其网络特性而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促进高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以其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给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现代的学习是浏览、查阅、超文本的网络方式。
小学生以无意的注意为主,作为后进生更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当中。信息技术以直观性
及趣味性见长,它能有力抓住后进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是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首先是实现了观念的转化,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实际也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后进生学习中实现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让后进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后进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魅力。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根本原因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信息网络技术以其巨大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基于两者特点,设计出这一教学研究课题,就是想努力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后进生转化搭建一个研究平台,通过专题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后进生转化之路,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关于后进生研究现状述评
从十九世纪初至今,国外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外科医生对脑损伤病人的学习能力与表现的研究,研究报告多来自于医学临床病例。此期的研究者重视的是病因上的讨论,论题集中于对语言障碍和阅读障碍的研究。
1963年,柯克(samual.kirk)发表了主张采用“学习障碍”的著名演说,标志后进生研究转化的开始。研究重点由过去的大脑解剖转变到以补救教学和训练为主,有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投入到后进生的研究。他们更多关注那些多数心理能力表现正常却同时表现出干扰常规课堂学习的种种认知局限的儿童。
1980年以来,后进生的研究呈多元化、个别化趋势。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育后,研究者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并开始重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激励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关于后进生学习研究状况
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历史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在“文革”后教育全面恢复时期,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法,研究对象包括后进生。
其后,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后,有关科研机构和人员开始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设立了专门研究课题,并及时介绍国外有关理论,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后进生的现状和特点。
自从发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至今,后进生的研究在指导思想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研究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的学生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求大面积义务教育质量,同时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实效,完善综合素质。
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形态展现并成为冲击各个领域的潮流,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后进生的研究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信息技术下的后进生的研究。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的最新进展表明,该院运用反聚类分析方法已将后进生划分出四个主要类型,既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整体型困难。他们分别占18.4%、5.7%、57.8%、12.2%。
(三)总之,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具有获取
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与应用信息等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用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努力创造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指出:实现教育信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4、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是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利用网络可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聚合思维和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主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六、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后进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考试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2、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尚待解决的问题
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后进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易被忽略等。
第四篇: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
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爆炸时期,作为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教授的执行者,首先应该摒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新时代提供的一系列有利因素,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实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大胆探究出一套符合中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让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触新技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果。
一、以兴趣为导向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的欲望
兴趣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就指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他们的特长,然后进行适时地引导。因此,作为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要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并通过适当的引导方式,让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一种兴趣被满足的愉悦的状态之下,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觉和自愿地去接受新知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比如信息技术教授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他们喜欢的事物的时候,同时也接触到新的知识,这样,他们就不会本能地对新知识产生排斥的心理。毕竟,“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只是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就会在思想上产生懈怠,心理上开始排斥[1]。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去开展自己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愿意去学,才会去肯学,才会去乐意学我们所讲授的内容,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寻找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契合点
信息技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由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对其的接触也不尽相同。因为,作为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展开交流沟通,通过交流掌握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和运用水平。然后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了解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根据各个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课堂任务让他们去完成。在某个小组完成任务之后,对他们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学生在自我成就中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2]。”这样,教师既可以保证自己课程教学中所设立的任务得以完成,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个性特长。作为初中的信息技术的教授者,我们要掌握“因材”这个前提,把控好“施教”这个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息和兴趣,提高信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三、提倡合作探究,在参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探究式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方式的开展一定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在营造好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周围人的带领下,形成一种“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合作探究氛围。每个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都可以自作主张,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在与他人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同时,探究中他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启迪周围的其他人,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而且,组织有效的合作探究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充分利用新技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当中
面对信息技术这个与当前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的课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方法,以提高自己的课程教学效果。比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困惑,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问题展开知识的传授,这样,教师不仅帮学生解答了他的困惑,而且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除此之外,在信息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采取类比教学法、作品展示法等各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3]。
五、以网络为准基,进行互联网大背景下的学科整合
互联网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源数据库,可以为各个学科的教学提供信息资料上的支撑。而“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基于互联网而展开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育[4]。”因此,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资源数据库,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展开交互性的课程资源整合,可以在备课环节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不断充实和优化自己的交叉性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以多媒体教学学科网站为依托,建立一种大容量、开放性的授课环节的整合等等。这样,在建立学科之间有效联系的前提之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将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整合,可以降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陌生度,从心理上打消学生的胆怯感,很好地拉近学生与这门学科之间的距离。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耐心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性教学的训练。在开展自己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欲望,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鼓励他们凭借自己的优势参与到教师的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享受获得新知识的乐趣;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最后实现自身素质发展和技能发展的双赢。此外,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合理运用以互联网为大背景下的学科整合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游戏化教学探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目前的教育领域多媒体已成为最新的应用潮流,在数学游戏化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较为理想的一种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如果在游戏化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教学在教学中顺利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改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游戏化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是主要的阵地,对完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有很多的老师不能摆脱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机械的对相关的定理解题方法和题型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不仅低下,而且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精神不足。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行游戏化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充分的培养。在实行游戏化教学的过程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主要是借助粉笔和黑板来完成,学生在教学中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实行游戏化教学也很难把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很难得到发挥。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得到了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之后,给新课程改革和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推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在数学游戏化教学中的应用势在必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对现代教育资源充分的利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感性认知进行丰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的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突破,使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数学课堂游戏化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㈠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从教学策略、方法、内容和步骤,以至于给学生布置的练习教师都是提前安排好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只能被动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价值观、情感、能力和态度等发面能力的发展更加的关注。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实行游戏化教学时可以使教学氛围变得更为活跃,激发起学生对新的知识的学习欲望,同时可以逐渐的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计算机具有的视听功能与网络的交互功能完美的结合,形成一种新的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可以对教学效果及时的进行反馈。在这种互动式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对游戏化教学的内容进行安排,教师可以设置适合不同学生的练习,也可以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转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使课堂教学方式得到更新。
㈡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全方位的对学习效果进行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游戏化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使学生不仅可以听到,同时可以清楚的看到,教师再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明显的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化教学的过程,增大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在愉快的气氛、轻松的游戏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轻松的掌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㈢创设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因为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学习几何知识,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初中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些立体图形时,会给学生的几何学习造成极大的困难。如果在进行游戏化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把静止的图形在学生面前变为运动的图形。例如:在讲授“几何体的三视图”时,教师可以展示给学生一个正方体组合,然后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对三视图进行组合,然后可以对正方体进行旋转,从而证实学生的结论。同时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联想去理解的空间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形象的动态过程模型。一方面这样能帮助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经验和知识结构去对陌生的几何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从而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构建。另一方面,还能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㈣具有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多元化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游戏化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呈现出包括各种各样生动真实的图形和图像,使学生的视觉得到满足。学生还能体验到逼真的听觉刺激,最为重要的是学生还能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例如,教师在讲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自然景观“日出东海”,在播放的过程中并插入美妙的音乐。这样,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就可以轻松的记住并理解相交、相离和相切的三种不同位置关系。其次,信息技术与游戏化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数学教学关键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初中游戏化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所需要的超大的信息量。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㈠要始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游戏化初中数学教学是新的一种教育观念。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而不只简单增大的教学内容以及新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同时教师还是学生所学习的榜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教师严谨的求学态度,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完整的逻辑思维。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这些教学目标,都需要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交流,依赖教师在课堂上富有情趣的讲解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实现。在课堂上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运用信息技术,让“人机对话”来取代原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否则,信息技术就成为了教学的机器,教师就成了单纯操作机器的人。
㈡运用信息技术时必须讲究实用
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针对以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为主的课堂教学内容,制作的教学课件必须要内容简洁,画面清晰。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对问题进行推导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数形结合的难点,在实践的过程中去理解抽象问题。在游戏化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充分的结合,设计出一些相对独立但有紧密联系的模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思路,对不同的教学模块内容灵活的使用。在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㈢强化基础,对学生加强训练
要想保证游戏化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把学生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抓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游戏化教学之后,遇到问题时可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时,需要牢固掌握的是“勾三股四弦五”,以及在直角三角形中两内角和等于90度,分清一般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区别。教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计算机对直角三角形的这些性质进行动态的演示,让学生自己 2 去验证。但在最后,教师必须要对上述的知识进行重点的强调,不能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随着时间推移记忆力慢慢减弱,特别是学生一直处于不断的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之中,对学过的知识遗忘的比较快。所以在游戏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适当的时间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练习和巩固。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最后,利用多媒体把游戏化教学中的所有知识进行巩固练习,练习的题目应该深入浅出,由易到难,帮助学生对游戏化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消化和掌握。
㈣借助丰富的资源,进行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对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体验,要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数学学习。游戏化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生动形象的数学游戏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游戏中融入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去发现规律和吸收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数学游戏充满新奇性和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图形的镶嵌”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教学。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游戏情境,引出问题。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通过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出相关探究的思考问题。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镶嵌图案,看谁收集得多,并让学生对这些图案进行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各种问题逐步探究,并归纳结论和总结规律。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究成果都贴出来,互相的参观和交流,进行归纳和对比,开谁的图案很有创意,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把所有的知识牢固的掌握。
在游戏化数学教学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以其动态、直观和容量大等特点,可以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着愉快、振奋的心情,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艳君.浅谈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38,(06)[2]郑林娟.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9)[3]罗培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5)[4]张登华.浅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1)[5]刘利民.谈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J].新课程(中学),20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