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方式价值趋势探究

时间:2019-05-15 07:1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方式价值趋势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方式价值趋势探究》。

第一篇:基于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方式价值趋势探究

基于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方式价值趋势探究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所谓隐性教学,通常是与显性教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潜在的,无法通过考卷的分数、量的测试来衡量。一般来说,现阶段的语文课程安排决定于《语文课程标准》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能够通过考试、考核以及其它测试方式进行衡量,都是可以通过教师按照 《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与课余的学习能达到目的的,即显性教学就可以完成这一任务。而许多潜在的知识和书本没有但又必须使学生在今后具备的,如:思想方面的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等等,就要靠隐性教学来达到目的。所以,隐性教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无法立竿见影,但隐性教学对受教育者未来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思想品格的锤炼和熏陶、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 发挥语文学科中的隐性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也一直是教改的前沿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们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对语文中的隐性教学要求越来越高。

首先,思想内容教育方面需要隐性教学。

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担负着一定的思想教育义务。一篇文章、一段章节、一个知识点它们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或一种精神、或一种品格、或一种美好的人类情感。它们又都非常丰富,不是一堂课、一席话、~张试卷所能解决得了的。尤其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也在不停地影响着校园,而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又或多或少地受着外界不定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书本上规定的一点思想要求,那恐怕远远还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能更好地吸收精神的食粮,把握人生的方向,使他们对未来人生旅途的把握,在隐性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最后使之终身受益,从而最终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其次,文化知识的传授需要隐性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文化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各个学科不断地渗透,如果单纯地把一篇文章孤立起来理解,或者把一个知识点放在没有背景的前提下来机械记忆,那样,固然能达到某种目的,获得一定的知识量。但加强某项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臵身于该项知识之中,使之感受到,他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人,或这项知识的发明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以及与其它知识的交汇点,应如何获取这项知识等等,让学生成为主体,那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在今后获取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而这种方法又不是显性教学即通过考试、测试所能达到的。所以,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作用才能适应新时期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要求,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三,社会呼唤隐性教学。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的不断临近,就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无论从国际形势、培养人才类型,还是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面考虑都需要发挥隐性教学。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而不是一些只会死记硬背的机器人;我们需要的是能在国际竞争中充当中流砥柱的人才,而不是一些只会做做题目、纸上谈兵的 “秀才”。目前,全社会都在呼唤中小学生减负,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一方面有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知识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我想,这恐怕也是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一个很好佐证吧再者,从当前的高考和各地的中考趋势来看,语文的考试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核,如果我们还不加强隐性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我们失掉的不仅仅是几场考试,而是对一代人才的培养。

二.隐性教学的几种形式和方法

隐性教学因为是一种潜在的教学方式,而且无法通过测试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适当的形式、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发挥隐性教学的特长。

I.旁征博引法。

语文学科是-tU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从字、词、句到它们涉及到的内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丰富。而教学大纲又要求我们只掌握其中的某几项知识点。一般来说按文体分类的单元,多数要求掌握该文体方面的知识,而且那是在章节结束后要进行考核测试的内容,设计相对比较单一。据此,语文教学中,任何一个章节,甚至某个知识点,在我们教学中都应视之为一个整体,把其中的语法知识、思想内容文史知识、自然知识融会贯通。如《诗经〃伐檀》这篇课文,它既有字句方面的要求,又有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诗写意”如果说就此罢了,恐怕会流于肤浅。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也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又是中国诗坛现实主义第一座高峰,它当时所产生的土壤,还有诗歌为何能产生美感,对今后整个中国文坛和人文的影响等等。这些知识,通过旁征博引把它揭示出来,让学生掌握除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外还能多角度地把握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激发其热爱民族文化,学会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把握诗的意蕴。又比如:在讲汉字“休”时,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汉字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专注六种造字方法,每个造字方法 又分别是 什么内容,“休”是属于其中会意的造字方法。而汉字的使用方法又有本意、引伸意、比喻意等,“休”的本意指歇息,也可引伸为停止,如“休会”,又可引伸为副词当禁止用,如 “休想”之类。又:汉字既可当一个语素,与别的语素组成词,如“休息”中的“休”就是一个语素,而“休想”的“休”就是一个副词,又可独立成词。这样,通过隐性教学旁征博引的方式达到触类旁通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的效果。

2.启发联想法。

语文教学与一般的教学不同,有时它并不需要机械地记忆.或者完成课文要求的一些个目标。当然,这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但如果要致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开拓,那么就要发挥隐性教学的功效。像诗歌、散文的教学尤其如此。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诸如此类,就要让学生产生联想: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何会产生这样有魄力的想法,对当时和未来的中国人民又起什么样的作用。未来的大桥是个什么样子,拦湖大坝又是个什么样子,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体验当时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迈情怀和伟大信心。又如《背影》中父亲的 “背影”,单纯从文字看是没有多大障碍的。而对于父亲学生应有很深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联想生活中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尽管疼爱形式、表现方法不尽相同,但情感是一样的。然后,由此及彼使学生产生共鸣,从其灵魂深处诱发出美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总之,隐性教学就是要把无法测试的内容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出来,培养一种能力、一种情感,使之终身受用。

3.无形渗透法。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地方,还在于它的感悟性,这种感悟,甚至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目前的应试教育又使当前的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那么,隐性教学的无形渗透法则可以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人所学知识之中去,从产生写作灵感到如何设臵文章结构,从用词造句到修饰润色,让他成为文章的 “主人”。

他就会把自我融合到作者的思路中去,二者相互渗透交融,这样,收获恐怕不是显性教学课堂的一般分析所能达到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一文,有这么多素材,即:这么多人、这么多事,每人可写一个故事,每事可写一篇报道,“我”如何组织材料,如果让学生走进去,那效果肯定就不一样:那么他们就要认真考虑运用下列因素:语言的组织能力、篇章结构的把握、文体知识的运用、情感的理解等等。学生在无作者和读者的环境里根据教师事先摘录好的素材自我构思、自我加工润色,然后再与原文对照比较优劣,这洋与在课堂上机械地听教师讲解、然后做练习相比,效果肯定会好得多www.188i.net。

总之,隐性教学是相对显性教学而言,有时二者互为一体,相互转化。为了适应当前和未来的教学形式,如何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作用,应当是一个应引起我们重视的课题。

第二篇:关于生成性教学中的课堂生态教学方式的价值趋势研究

关于生成性教学中的课堂生态教学方式的价值趋势研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摘 要:生成性教学是过程性思维方式在教学论中的体现,强调偶发事件对教学进程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和个性化意义建构。只有在尊重学生自由参与权利、平等互重、宽容妥协、对话协作及采取多元化激励评价的课堂生态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成性教学。

关键词:课堂 生成性教学 课堂生态

一、生成性教学概述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学图景,是哲学范畴中以“过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以“实体”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论研究中的体现,它反对传统预成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按预先设计的无偏差运转形态以及对干扰的厌恶态度,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提倡教师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偶发的事件,及时合理调整教学的运行方向,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从哲学上看,世界是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是稳定和发展的辩证统一,统一的基础就在于过程即是有序的,同时又是无序的。以往那种将有序和无序绝对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已被证明并不合理,世界的不确定性决定有序必然包含无序,而无序蕴藏着产生新有序的可能,是创新、发展的契机,这种世界观为生成性教学的存在合理性提供了有效辩护。美国学者多尔(William E.Doll)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指出“课程是一种形成性的而不是预先界定的课程,干扰因素是丰富的转变性课程的本质”,要求人们要从过程形成的角度来理解教学,否认教学过程的绝对有序性,给予教学中无序的干扰因素即偶发事件以相当的正面意义。它把教育看成学生的真实发展过程,而生成是个性化发展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将教学关注的重点从结果转移到具体的过程上来。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以强调教学各要素的平等对话、追求真实互动、重视偶发事件以及充分张扬师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践要求。讲求生成,就是讲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对世界的个性化理解,通过真实的多边互动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或干扰因素,将其转化为生成新意义的契机,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得到充分尊重。因此,生成性教学将学生从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中解放出来,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由于作为一种非线性教学组织形式,生成性教学赋予教学中的冲突和偶发事件以正面意义,于是这些冲突和偶发事件中蕴藏的创造因素得以发挥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正是因为已经由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巨大教育价值,生成性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重视。

二、生成性教学要求的课堂生态

生成性教学有两个基本环节:生成事件和生成应对。从国内研究现状的总体看,探讨与“生成”相关的“策略”的资料较为丰富和庞杂,但多呈现为“要点和事例”的形式。应该承认,这些策略研究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任何教学策略都必须在一定的教学背景中实施,如果缺乏有效生成所依赖的课堂生态,则提供的策略无论多么具体,真实生成性教学的实现都是相当困难的。实践证明,课堂生态作为课堂教学各要素相互关系的集中体现,是决定学生的生成动机、生成行为和教师应对生成的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实施生成性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营造恰当的课堂生态。基于对大量成功教学案例的分析,生成性教学所要求的课堂生态具有如下特征:

1.教学情景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丰富性是“生成”产生的先决条件,因此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是营建有利于生成的课堂生态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教师尽量根据实际生活来设计教学的任务和问题空间,并采用丰富的媒体手段组织、呈现教学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活跃气氛、激发兴趣,为“生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利于使学生的学习植根于自己的真实经验,进而有利于生成事件的发生。

2.尊重学生自由参与的权利。自由参与是学生自觉、自为、自主地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自由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不受外在压制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参与学习目标的确立,参与学习内容的选择、扩展、深入,参与反思,参与提问,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参与发言等等。没有自由参与的课堂生态,教师绝对主宰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3.师生以平等互重,宽容妥协的方式交往。生成性教学不可能在教师霸权下存在,教育民主才是其生存的土壤,而平等互重、宽容妥协正是教育民主的基本要求。平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体现到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相尊重的关系上。教学活动中的各个主体都是平等的存在,任何学生不因自身家庭背景、种族、相貌、性别、个性及学习成绩的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任何形式的岐视都将遭到强烈的反对,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决策自主等权利都受要毫无条件地受到尊重。教师不再被视为知识的权威而任意对学生发号施令,他只是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而发挥作用,而且对于教学中不同意见,师生彼此之间必须以宽容妥协替代对抗冲突,才能保证偶发或相异观念向新意义的方向生成。

4.以对话协作取代知识的单向灌输。单向灌输是教育霸权的典型体现,只有对话协作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的主体性才会真正得到尊重。在对话协作式学习中,教师才能将工作重点从教案教材教法的研究转为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也只有在对话协作中才能创设活泼的课堂生态,才能不断产生思想的碰撞,促成“生成”,并且在应对生成事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出对知识乃至世界、人生的个性化的意义理解。

5.采用多元化激励式平价。生成性教学的课堂生态必须摒除单一的功利性评价方式,而要以多元化的评价观念来尊重各个学生因自己的独特主体价值而产生的新观念,并且激励语言对待学生独特的、创新的意义建构。因为单一的评价无法容忍与自己标准相异的生成事件所具有的价值,而冷冰冰的批评也会将生成扼杀于契机状态,更不用说利用生成激发学生丰富、生动、活泼的学习了www.xiexiebang.com。

课堂生态是个复杂的范畴,以上所述并不能涵盖生成性教学所依赖课堂生态的所有特征,但是作为基本特征,它们是真正生成性教学所不可缺少的。有必要指出,创设这样的课堂生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作为整体教育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我们不可以孤立地局限于课堂内考虑有关问题,而是要以在师生全部的生活交往中建立互信互重的和谐关系为基础,来营造有利于生成的课堂生态。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06,(8):48.[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250-251.[3]李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宁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4.

第三篇: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式探究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式探究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完成那些在接受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情。为实现这个教育目的,就要不断地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即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教师要“教”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学生也要“学”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二者必须和谐统一。基于这种理念,对初中化学教学而言,就要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式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引起的。可以说,没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改变学生,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与“学”和谐统一,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转变行为角色

有效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目的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说:“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他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帮助者,重在“解惑”,解决学生自己学习的疑难。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把学习的机会和权力还给学生,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全力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多创造让学生探究和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教师是组织者,就要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科学探究和小组合作。教师是引导者,作用在于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来”,再“走出去”,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积极分析和提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又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发展。教师是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学习交流的共同体,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能够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聆听学生的看法。在学生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出现的分歧,遇到的疑难,教师都要做好帮助者,引导、点拨,让学生走出困惑。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将不能做的化学实验通过网络视频展示给学生,将学生无法看到或难以想象的微观粒子的运动通过动画模拟出示给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从而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转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以师生的交流活动为主,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少或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以教师为主,基本流程是:教师设置或提出问题,学生答,答不出时教师解释,然后教师给出知识点,学生记忆或做笔记。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合作或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思考和讨论也就没有深度,是浅层次的,不足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智力的提高。在缺乏彼此支持、交流的环境中学习,使得大多数学生不懂得合作,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合作意识,在互相交往中,更不懂得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这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无疑是有害的,也很难创造出成果。显然,这与新型的学习方式相悖。因此,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改变这种现状,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倡导的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目标相一致。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积极创设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彼此尊重,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转变教学思维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有效果,尤其是在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上的提高,注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多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上做文章,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和深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在理论上,没有人怀疑学校中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事实上,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理论上那么为人们所承认。此外,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而化学本身做为自然学科,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来自然学科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而绝不能死记硬背科学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特别是化学实验的优势,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知识,在探究中发展创新思维。

有效教学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追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的机遇。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为责任,让教育真正有实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中学)

第四篇:语文探究教学

“四步探究”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本质有过最美丽的描述: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是纵观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虽然我们的课改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

(1)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了学生最可贵的思考。经常见到,一节课下来,老师累的气喘吁吁,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从何谈起。曾经去听一位老师讲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被后人评价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可是讲课老师并没有在宝贵的四十分钟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更谈不上想象能力的训练,而是自己牵着学生的思路,在一问一答中结束。一节课上只有一名学生朗读了课文,其他学生回答了“是”,我粗略数了一下,40分钟里,学生与老师对话“是”“不是”出现20多次。我不禁为孩子们惋惜……

(2)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按部就班地“走”完教案。认为上课就是教教案,把课前准备好的教案领着学生走完,就完成任务了,至于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无暇顾及。课堂上只注重预设,对于美妙的生成视而不见。上级部门要求上课带教案本,正好课堂上讲一点,看一下教案。师生的互动更是让无数学生望尘莫及。

(3)、偏重“人文熏陶”弱化“工具性训练”。崔峦老师在论及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关系时指出:基于语言的学习,把学习语言,培养 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反之二者脱离,重人文,轻语言事倍功半,两败俱伤。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应该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由于片面强调人文性,过度开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课堂中将大量时间用于人文内容的讨论或感悟方面,使得语文课的语文含量大大缩水。一些学者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语文毕竟是是将性很强的学科,把语文的功能无限扩大,好像很重视语文,到头来却可能“掏空”语文。

(4)、重视内容,轻视识字写字的指导。课堂上,指导孩子写字好像是被视为“禁区”,导致书写不规范,错字连篇。

“四步探究”教学模式,从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出发,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进行到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到当家做主的感觉。在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氛围中,更有利学生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启迪、个性的张扬。我想这样更有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但也不是片面强调自主,放弃了教师的引导。“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对象已不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绝大多数是对人类已有知识、包括课本中预知结论的再探索。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有它自身的学科特征。比如,探究内容应该和语言文字结合;在探究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由于语文审美的整体性,有些内容只能是一种感悟而不是精确的结论;探究的结果往往 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唯一的。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整体,三者互相渗透,密切联系。“四步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操作简单,步步扎实。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种教学结构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不注重学生的能力训练,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杨振宁曾指出:“中国学生做学问,变成做”学答“。长此下去,学生将变成知识的接收器和贮存器。”所以在上课开始设置一个“生问师导”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问”,认为“问”是“学”的一种,叫问学,问学的结果叫“学问”。《论语》中一共有117个问题,其中109个是孔子的弟子问先生的,有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一个问题是孔子提出的。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意识显得多么重要,所以本环节的设计,就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提问”的最大空间,以便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激起对新学知识的兴趣,由于问题都是自己提出的,那么就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这样操作也存在弊端,你比如说有一些课题很容易质疑,并且质疑的问题正好是本节课的重点。比如《玩出了名堂》,学生很容易提出“谁玩出了名堂?怎样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名堂是什么意思?”这样 正好就能很容易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是有一些课题不适合质疑,比如(1)《只有一个地球》、《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去年的树》。。这些题目质疑出的问题和课文内容相差甚远,怎么办?(2)《白鹅》、《乌塔》、。。这些以动物或者人名命题的课题不会质疑,好像是明知顾问。(3)、《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类以名言警句为课题的找不到质疑的切入点。

针对以上困惑,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从课题不容易质疑的,那么就不要急于让孩子们质疑,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课文的背景之后,或者初读课文之后,感知大意之后,或者找课文的中心句之后再质疑,不要片面认为非要看到课题之后质疑,要学会给学生搭桥、设置扶手,让学生爬坡,而不是望而却步。(2)以人物或动物名称命题的,一般在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训练学生语言方面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作为一名老师,不要照搬同样的指导性语言,要学会灵活变通,同样是提问题,老师的提法不同,学生就可能会兴趣盎然,比如,“同学们你来猜一猜,《白鹅》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写?作者会从哪些方面来写?你猜对了吗?说不定你也是未来的大作家呢?赶快拿起书读一读,比一比看和你猜的一样不一样?”这不就也是提问吗,只是改变了一下策略而已,效果一点儿也不减。

(3)、对于名言警句,课前老师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背诵和课题有关的名言警句,告诉学生有时可以以他们为题目,围绕他们组织材料来写作,有时也可以写他们的来历。这样再让他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4)对于五花八门的问题,可以帮着学生梳理出最有价值 的,再来探究。总之,这一步的运用,不要死板教条,而要根据设置的教学目标,结合课题、课文内容、选择最恰当、实用、高效的质疑方法,为下一环节的进行打好基础。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这里的“多元”指的是师生、生生、组与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调动课堂当中的多种因素,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刚才提出的问题。通常在师生、生生、组组之间,强调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显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是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利;也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作出调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分工,要组织有素而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从“会组织、会协调、会帮助、会评价”四方面进行指导,教学生如何组织同伴进行学习,包括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顺序等;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发挥出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的有时,最后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评价同班的学习等。不让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有了上述实施的方法,教师在操作时还要注意,这个过程其实是四个环节的重中之重,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其实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方法的渗透、学生语言的积累都在这一环节中得到训练。针对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 分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汇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是三言两语的点评,也可以是从一句话、一个词、一种修辞方法、一个标点符号体会到的作者这样处理的妙处。对于学生汇报的与目标和本课重点紧密相连的问题,教师要留有充分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学、做到面向全体参与共同解决。对于在写作方面有指导价值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角色给学生异思维的点拨。对于朗读的指导,当学生真的读不出韵味时,教师也要去范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一个集中了各种能力的训练的环节,所以这一环节用的时间也最长。

三、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四步探究教学模式,贯穿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四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如果说在一节课中,目标的设定是“清什么?”那么第二个环节就是“怎么清?”在这里就是考察学生“清了没有?”因此,对学习结果加以书面证明评估是十分重要的。“练”是学之根、教之本。课堂练习是训练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需要练来内化、巩固、迁移、习得;练需要教来指导、示范、扶助、提升。另外,脸也是教的形式的变换与调节。完全没有练的教学时不完整、不科学、不成功的教学。提起课堂练习,人们所想和所做的往往只有一种形式---书面练习。其实对于语文课堂练习,我们应该改变视角,拓宽思路,丰富内涵。从落实基础、积累运用、培养语感等方面看,语文课堂练习的形式和种类很多:(1)口头练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口头练习是最常见、最 便捷并且可以贯穿教学时钟的一种训练方式。从读准字音,说请自行的识字教学,到组词品词,解词造句的此举训练,从分析段落,了解篇章的篇章练习,到训练表达、感知写法的说些训练,都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品一品,悟一悟。(2)书面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个笔头联系和口头练习的结合点。这个点的操练还是以书面练习的方式呈现,但学生不再是大运动量的粗放型的一味抄写,而是多动脑,少动笔;综合性动脑,关键性动笔;复杂化动脑,简单化动笔。提示性动脑,点睛式动笔。(3)读悟练习。无论从落实基础培养语感的角度,还是从训练朗读促进感悟方面看,读与悟无疑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练习。其内容和形式包括熟读课文,以读促思,理解文意,感悟学法,等等。(4)背记练习。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背记练习(可称为积累储存式练习)也是课堂练习的一种形式。除了让学生背记古诗词、儿歌、韵文之外,还可以精选一些课文中的佳词妙句和精美片段,让学生熟练背诵记。(5)视屏练习。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普及,视屏练习已悄然兴起。这是一种具有短、平快特点的好形式,直观形象,跃然纸上,低耗高效。练习的内容可涉及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无所不包。题型更是丰富多样,包括指认、寻找、观察、选择、判断、填空、标示、连线、看图说话等等。练法包括用脑想、用眼看、用口说、用手做。且教师的指导操作学生的答题方式也方便灵活。课堂练习的设计方式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形式和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形式。另外在设计练习题时还要注重层次性。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是教学的 一个基本理念。关注个体,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走下讲台,具体指导某个学生的学习。这样就能避免后进生、学困生、厌学生、辍学生的产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所遇到的问题,是学科教师的第一责任,所以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及时培优补差,完成对学困生的及时快速的指导,真正做到“堂堂清”。

四、迁移运用,拓展探究。

本环节的设计,不拘一格,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这个环节同样是为优秀学生吃饱准备的加餐,是满足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发展的需求,更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搜集处理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的课型特点,从写作方法、文章内容等方面,指导学生一片带多篇,海量阅读。还可以根据某些课的作者、文章节选的书籍,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还可以根据某些课文中的空白处或者结尾处指导学生写作。还可以针对文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欣赏的人物、事件等,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查资料,以补充已有的知识经验等等。总之这一环节的运用的恰到好处,就是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终身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像孔子那样,用简单的论语点出人生的真谛,于老师用简单的三言两语点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大道,在这样的大道上,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运用“四步探究”教学模式,就一定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有所收获。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内容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把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科学协调合理分组,既能让学生感到强烈的个人责任,又能让他们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具体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讨论交流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正文:“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的那种传道、授业、解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学生了。教师要把开放的课堂还给学生,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学习语文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应深刻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语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呢?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需求

1、落实新课标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还有,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另外,同样要重视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作为探究的对象,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2、教育新形势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变得日益重要,学生的头脑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应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我们每位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开创一种开放、民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适应新形势对我们的要求。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将语文研究的主题定为: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一)、自主求知

自主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崔恋教师指出:“阅读是

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学生所有的技能都不可能靠老师的讲解而学会,它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

践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反复练习方可掌握。我们的做法是:

1、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1)、还小学生活动的时空。教学时,充分给予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小学生亲身参

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激起求索热情,切切

实实地去阅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实现真情体验、真

情交流。在课堂上要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读书质疑、讨论答

问、演讲、互评等,注意不让少数的尖子生垄断课堂,尽量让那些所谓的差生参

与回答,耐心点拨,循循善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省时高

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教师要引

导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着讲;学生确实不懂的,教师就应适时、适当点拨,要精讲,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朗读,以读导悟,悟其义、悟其情、悟其理,使学生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遵循天性,遵从差异,从培养兴趣的角度着重,让小学生自选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或简画、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3)、还学生一个

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文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小学生兴趣 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阅读课文教学。

2、培养自学能力。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

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可见,自主学习最关键的

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种综合能力,包括对信息反应敏捷的能力;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的能力;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运用的能力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心理能力等。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个逐渐的过程,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已有知识,行动自主、讲究合作,巧妙识字。例如,课前,闫老师布置自主性作业,让小学生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并写上一个有关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既尊重了小学生的差异,又体现了层次性,学生有了自主权,课中小组交流,分层展示:“春暖花开”、“我喜欢五彩缤纷的春天”、“春天来了,小鸟飞来了,花朵开放了,小雨沙沙下,我笑了。”成功的喜悦激荡起继续探究的情趣和勇气。又如,识字时,闫老师开门见山引学生尽兴读自己认识的字,接着不经意一问:“还没学呢,你们怎么认识的?”孩子们自豪而言:“我自己预习的。”“妈妈教的。”巧妙一点,展示了课外识字方法、途径,潜移默化学会了学习方法,推动了自主性学习。

3、教给自主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任何教学方式,都要有一个习

惯的过程。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的做到主动地学习。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借助拼音、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学会生字、新词,中高年级还应根据预习提示的要求和课后问题读懂课文,把教材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疑难问题做上记号。对于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只有及时复习,才能在大脑中长久地保持。课后,要让学生把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回忆一遍,并要学生每天临睡之前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复习一遍,把所学的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二)、互动合作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它是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等。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他们具有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1、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动”而不乱,“动”中有序。学生要在这种互动状态下的合作学习逐渐学会以下几点:(1)、学会倾听。能专心听取别人的观点,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并做出判断评价。(2)、学会质疑。存在疑问时,能有礼貌地请对方作进一步讲解。(3)、学会表述。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善于表述自己的看法。(4)、学会交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

2、科学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小组学习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特别是在小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竞争,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为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三)、质疑探究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

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能有学习的动 机,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愿望。看似乎平淡的语文教材往往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句段、课文插图、课文标点、课文空白、课文结尾等内容提出疑问。例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圆明园怎么毁灭的?它是被谁毁灭的?圆明园是什么时候毁灭的?为什么要毁灭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真正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再如我在教四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有位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3、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观察到的事物常常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愉悦、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另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作有的放矢的处理。对天真幼稚的发问,教师要耐心地给以解释,不可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对与众不同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各抒己见,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探究的结果就不同,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对问题积极探索的精神。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的收获

(一)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素质。

1、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学习方法,这使得学生对识字、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识字、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学习。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识字大王比赛、故事会、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学习,人人都乐学的良好氛围。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如:习字识字的习惯;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学习的方法。如: 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几种读书方法;“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预习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教学得到优化。

经过指导与实践,教师走出了以往的教学误区: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指令性太多,自由性太少;注重过程,忽略结果;流于形式,忽略实质;放羊式教学太多,指导性太少,旧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使得教学得到优化,教师也从中受益。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反思 现代性的教育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教师及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准则,关注素质全面提高,立足于发展。为此,我们务须对教育和教学作以下经常性的反思,才能创造出适应学生的教育,适应学生的教学。

1、教师走进新课程,如何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和教学。

2、怎样“把人当成人来培养”,“把人当成人来教育”,注重人的潜能开发。

3、如何科学操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好学、喜学、乐学、会学,教师爱教、乐教、会教的良好氛围,师生得以共同发展。

4、教师何以变经验型为科研型,靠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教育事业,撒在学生心田;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生存”,“美好生活”。

5、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育应是“大语文”,生活化,教师怎样创建现代性的语文教学方法。总之,在教学中,以人的发展为理念,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体,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位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之成为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下载基于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方式价值趋势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方式价值趋势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看《生活中的负数》有感探究教学价值

    观看《生活中的负数》有感探究教学价值 由孙向峰 小数发表于2010年12月 15日 星期三 12:52 观看过《生活中的负数》视频后,通过老师的教学活动,学生们通过课堂的学习初步认识......

    语文教学中作者价值渗透论文

    关键词:渗透;思想;性格;命运;形象;主旨;语言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不要忽略作者而直击文本内容,否则是对作者的亵渎,还会造成更加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后......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方式的探究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方式的探究 [摘要] 提问是促进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合作的有效手段,也是支持幼儿园教学和促进幼儿园教学的有效工具。在幼儿园的各项......

    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究

    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势必对小学教师产生巨大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应运而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

    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方式的探究

    吴亚娜 学习诗文要从诵读开始。汉语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独体单音,很容易形成比较鲜明的节奏和对仗,具有音乐美。陈炳铮在《简谈吟诵》中曾这样定义吟诵:“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用......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 但丁说过:“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毫无疑问,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与此同时,学校运行的中心工作是学科......

    论德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论德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包聪会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 南阳473000) [摘 要]:何为隐性德育课程这一问题上,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未形成一致共识。学者们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给隐性德育......

    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是在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推进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个人、教研组成员专业指导,联手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我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