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堂教学中好课的教学艺术节奏
浅谈课堂教学中好课的教学艺术节奏
楚雄州大姚县金碧小学
摘要:本文仅从一个一线小学教师的角度肤浅地阐述传统课堂教学的利与弊,浅析了课堂教学好课应该要做些什么、怎么做以及要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上出好课,如何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好课的艺术节奏。
主题词:课堂教学 好课 教学艺术 节奏
艺术,一般是指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之类。教育界有许多人认为“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么,怎样才算是艺术呢?“技达于道者,艺也”。“道”乃本源,是规律,反映真善美。这就是说,技巧要能表达事物的本源和规律,达到真善美的境界,方可算得上艺术。因此,艺术是无止境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艺术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不仅已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共识,更是广大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的切身体验。笔者仅从一个一线小学教师的角度肤浅的来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好课的教学艺术节奏。
一、传统课堂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特点是:
(一)教学优点 班级教学的主要优点是:①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②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④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学习疲劳。班级教学的出现是教育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班级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不能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又难以充分照顾优、差生的学习和发展。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培养人才的需要,为了克服班级教学的缺点,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出现了分组教学甚至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这样做的结果,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等。采用班级教学,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负责,同时对他们因材施教,辅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教学缺点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例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通过学习观察比较,我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以教定学。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而小学的学生天性顽皮,爱玩、爱闹,在学习习惯、学习行方面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养成,很难形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学生都没预知.这样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以本为本。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教学没有创意,创造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3)教路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 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4)学法单一。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5)目标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6)评价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数学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7)过程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以教为主,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真正地做到拷贝不走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课堂教学中的好课
要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革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教育教学观,就要深刻体会教与育的关系,古训说得好,好苗要从小育,人也一样,父母是孩子的启萌老师,教会他们什么是真善美?从小让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为人父母的职责。而教师是教育孩子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推手。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得。而好的课堂教学对于孩子优为重要。下面就谈一谈好课的标准和怎样才能上出好课:
(一)好课的标准
1、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有收获,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授课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能按节奏接受当堂内容。二是看效率的高低。一堂课要力争让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不能说上课时明白,课后很快混淆不清,或者连一些简单概念、公式都说不出来,这样的课效率短暂,也是不够完美的。所以一堂内容充实、学生接受效果高的课,才称得上是高效的课。、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老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诵一遍,表演一下。因此,要淡化公开课,不图热闹,多上研讨课,注重实效,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5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是错误的。
慨括起来起来一堂好课就是八个字,教师的教“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主动积极”。当然还需要:内容丰富,慨念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楚,语言生动,板书得当,学时准确,着装典雅。
(二)怎样才能上出好课
构成一堂好课的因素是复杂的,这当中既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主要因素,也包括了其他一些次要但不能忽视的因素;既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 学习能力等相对稳定的因素,也有许多时时变化的即时性因素。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就要做到:
1、多渠道做好凝心聚了 教师您在课堂上要能抓住学生的心里活动,不是要教师去吓唬学生,而是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里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凝聚注意力适时组织教学。
2、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拥有自己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要让一种教学方法成为自己的方法,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智慧和鲜活的思想。这种方法是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巧的积累。具备了这些积淀,才有可能上出一堂好课。
3、让个性飞扬在你的课堂 一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个性与魅力的课。我们平时的教学就是这样。有好多课,我们用自己的意思进行教学,往往教学效果会不错。当我们精心设计,试图模仿一些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却深觉别扭,教学效果反而会不佳。那是因为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倾注着他们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们往往无法模仿。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个性,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才可能会得心应手。其实,我们教书,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是自己的思想。只有拿出自己的思想,你的教学才有生命力,你的课才可能会是一节好课。如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老师讲的《武则天》,她的语言风格极具现代化,能淋漓尽致地剖析各种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人性的分析和把握,超出了她的年龄和阅历。她的讲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完她讲的每一讲又盼着听下一讲,这是她的讲课富有自己的个性,并且她在自己的课中都体现出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
4、使课堂充满诗意与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透露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你这位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自然也没有什么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教师您所教的学科。而只有当学生喜欢上教师您所教的课之后,“好课”才有可能会发生。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始终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5、深情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即使再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教师不是把眼睛放在缺点和不足上,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学生身上的优点或优势。教师用一双美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我们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会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机,才会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会发生。特别是对基础差没有学习自觉性的学生,这就更要求我们老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上出自己有特色的课,吸引学生愿学、爱学您所教的课,师生配合默契,只有这样也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三、好课的教学艺术节奏
(一)好课的艺术
生活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笔者通过认真思考,将其归纳如下:
1、课堂教学艺术的特点
(1)形象性。她注重形象性,它运用语言、表情、图像、音响等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表达和解释知识。教师教学,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小学阶段多以形象思维为主。
(2)情感性。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接受双方都具有感情色彩,这种感情交流赋予教学以明快、深沉的基调。
(3)审美性。艺术追求美,美是其真谛。教学也同样追求美、创造美。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学语言的美、教态的美、板书的美等方面。教学艺术必须遵循美的尺度,没有教学的美,则不会有教学艺术。
(4)独创性。独创性是教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是教学艺术最本质的特点,没有创造便谈不上教学艺术。教学虽然有共同的规律、原则、方法可寻,但教学的共性又介于具体教学的个性与创造性之中。无论是教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等,都需要教师发挥 自己的创造性。
(5)示范性。教学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时如有必要,都要先做示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示范性,特别是在课文朗读、例题分析、实验操作以及音、体、美和劳动技术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显得更加重要。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等,无形当中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另外,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
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独创性和示范性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艺术特点,形成了教学的艺术魅力。
2、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环节
(1)教学导入艺术。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小提琴上弦、***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导课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①导入要有针对性。导入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好这一节课。要引出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然后才对章节内容展开讨论。因此导入的目的性要强,不能离题太远,要有助于学生明白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
②导入要有概括性。导入要精心设计,做到短小精练、简洁有趣,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导入要有关联性。讲新课之前,提出一些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并顺理成章导入新内容。要善于以旧拓新,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语言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所提问题要有思考的余地,要有助于启迪学生自行类比,自行探讨,自觉去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
④导入要有启发性。恰当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探讨。课堂引导需要在一个恰当的“度”上,要求导入不要设置太难、太偏、太学术化,否则会难倒学生,产生畏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想一想,确实如此”,逐渐把学生带入最佳学习状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这也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⑤导入要有趣味性。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很难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2、教学艺术高潮
课堂中的高潮部分是整堂课最精彩的段落,是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大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①突出学生主体,提高教师主导能力。
a.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被激活的思维和教师的顺势利导显得水乳交融。
b.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要能导能演,在设计上要动脑子,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要在时间上把握,给高潮的到来留有一定的余地。
②通过一些具体办法把握课堂教学高潮。
通过各种形式的导课创设问题的主题,抓住观众学生的心,师生精力集中,劲往一处使,再展开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在快要到达高潮时设置悬念,通过情绪的感染,循循善诱的启导,紧张活跃的竞赛,出奇制胜的应变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感的表演等等手段,从而达到高潮,当然,一堂课可能有多重高潮,所谓高潮迭起就是这类课的体现。
③从教学评价上去把握课堂教学高潮。
教学评价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面,而且这种评价不是点状的,是网状的,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教学评价也是衡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通过自评,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则体现是学生共同劳动的成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在讲述时常有创造性表现,给整堂课带来惊喜而形成无数个小高潮,学生的互评体现同学之间的包容、团结协作。老师的评价提炼整堂课的质量,延伸教学内涵,此时的师生整个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富于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溢于言表。这样,教学的高潮便达到了。
3、教学结课艺术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求开始引人入胜,而且要求结尾更为精彩,余味无穷, 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二)好课的教学艺术节奏
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一堂课的节奏涉及教学速度、教学内容的难易,即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笔者以从教20载的肤浅认识,将教学艺术节奏归纳如下是个方面:
1、一是快慢相宜。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唤,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2、二是动静相生。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运动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3、三是疏密相间。疏密相间,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4、起伏有致。教学过程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而如果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据调查研究表明,45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其他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学生才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5、是抑扬顿挫。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每天的百家讲坛、故事会中的评书一样,也就是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2008年奥运开幕刘欢演唱的歌曲《北京欢迎你》,抑扬顿挫地向全世界发出邀请。
6、是整体和谐。课堂教学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犹如一首乐曲不可乱弹,教师在讲台上,犹如乐队指挥,要用心调动每一种乐器,演奏出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其探讨永无止境。我想,只要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精益求精地追求教学艺术,每一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而成为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
第二篇: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一、节奏及节奏的意义
我们到教室里去观摩别的老师上课,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上课的老师和学生,有时在轻松地对答着,或在紧张地讲述和记录,教师有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有拙拙逼人之势,有时又任凭学生自由发问,没有一点拘束之感;教师有时讲课如机关枪,学生听不清、记不下,有时又讲得慢条斯理,令学生昏昏欲睡。这些,都可以说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表现。
节奏,原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又拿来比喻为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弛等等。掌握好教学节奏,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节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起伏感和富于动态变化,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化讲授的方式和速度,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课堂教学中的节奏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主次的组织、传授时顺序的先后和教学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等方面(组织得好便使课具有较强的节奏感,组织得差便杂乱无章,形不成节奏),主要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课的不同形式结构灵活地加以掌握。
教师讲课要注意节奏,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本身是有着一定的节奏感的——除一般内容外,既有重点内容,又有难点内容(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讲解时不应平均使用力量,对一般内容只要作简单介绍,而对重点、难点内容则应加以强调,这样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节奏。
2、从教学过程方面看:一堂课至少包括这样三个阶段——导入、讲解基本教学内容和收尾,其中讲解基本教学内容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又可采用教师系统讲述或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加以回答等不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显然,整堂课是不可能自始至终持续保持在某种稳定状态之中的。
3、从学生听课心理方面看:学生不可能一堂课自始至终高度紧张地听教师的讲解的,如果没有适当的放松,听不了半堂课便会产生疲倦的感觉;而如果富有变化,产生一种节奏感,那么学生即使专注在教学内容上较长的时间也不觉得吃力的。因此,教师讲课时一定要十分注意有节奏,使要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毫不费力地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一堂课从导入、讲解到收尾环环相扣,富有吸引入的“动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关注在教学内容上面;一堂课紧张与松弛多次交替出现,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不断转移和变换,持续保持最佳思维态势,能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节奏的基本要求
1、要能体现明确的教学意图
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意图来确定节奏——本堂课要传授哪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其中哪些知识和问题是着重要传授和解决的?在此基础上决定讲课时的主次轻重,这样形成的节奏有利于教学意图的顺利贯彻。
2、要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安排好讲课节奏——这堂课有哪几个主要环节,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讲课时怎样做到“张”和“弛”交替出现,声调高低起伏变化,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便会变得异常清晰而流畅。
3、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节奏的内在因素,教师一定要对其内在逻辑联系有个明晰的了解;而教学形式则是安排课堂教学节奏的外在因素,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加以选择,在此基础上达到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结合——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讲课节奏,对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三、课堂节奏调控的原则
讲课要保持适当的节奏。所谓“适当”指的是这种节奏要适合一般学生的听课心理,该紧张时紧张,该舒缓时舒缓,紧张和舒缓交替出现,既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他们接受起来毫不费力,又不至于因精神持续高度紧张而引起过分疲劳,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随时调节课堂节奏。要使一堂课具有鲜明,恰当,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的节奏,必须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师讲解主要内容、传授重要信息时应紧凑些和紧张些,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而引用材料对主要内容、重要信息进行讲解时语气可舒缓些,以有利于学生体会和吸收。
1、快与慢有变换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课后的作业时限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途径来推导公式。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经历思路的剖析、矫正、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至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学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
3、张与弛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弛”,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课堂教学既要“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灵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
四、课堂教学艺术节奏的主要表现
1、快慢得宜
这里所谓“快”和“慢”,是就教学过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个部份,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过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和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两个小步骤之间的过渡可以快些,而两个大步骤之间的过渡就需慢些,怎样才算教学艺术节奏快慢得宜呢?(1)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
(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
(3)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唤,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2、动静相生
这里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运动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高明的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如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教师作一总结,写板书,学生做笔记,课堂气氛由闹转为静,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把讨论问题条理化,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好效果。此外,在小学低年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可以加些课中操、唱歌、游戏、休息等活动,来调节学生大脑,减少疲劳,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
3、疏密相间
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人的认知心理的基础是有效记忆。一节课,学生接受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的知识。按照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人的短时记忆均值为 7± 2个组块(chunk)。但组块又是因人而异的相对单位。比如,初识汉字的儿童,一个汉字可能就构成一个组块,那么一节课学习5~9个汉字就是适宜的密度。而当他们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词就可能成为他们的记忆组快。那么一节课学习5~9个词就变成适宜的密度了。“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是清代书法家兼篆刻家邓石如的立论,原指金石里的笔画排列,美术家也常用于画面的处理。所以中国画是很讲究疏与密的节奏变化的。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则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4、起伏有致 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前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45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耶克斯——多德森定律(The Yarks—Dodson Low)又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这又提醒我们设计教学起伏要注意时间阈限。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在教学的黄金时间里出现高潮,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捕蛇者说》,“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为了达到“高潮”,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作为“蓄势”: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章”是色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是毒异,“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用途之异。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利在可以“当其租入”,害在被蛇咬死者多。第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5、抑扬顿挫
这里所谓“抑”和“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的。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还可引起学生心理的内摹仿,“当我们听到有节奏的声音运动时,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肢体的肌肉,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之引起运动上的变化。人体运动机制的改变,又会引起精神上、情绪上的变化。”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着载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的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学生也会随着教师语速语调的变化,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教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要有适当的调控,不致过强过弱、过频过缓。做到流畅连贯、富有动感,宛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地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6、整体和谐
课堂教学艺术探讨无止境,例如教学启发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幽默艺术等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每一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而成为专家。
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细节,都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课堂教学的艺术节奏也必须综合考虑,巧妙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有一定的章法,如一首乐曲,不可乱弹。应像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所说:“曲之徐疾,亦有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章法之徐疾也;闻事宜缓,急事宜促,此时势之徐疾也;摹情说景宜缓,辩驳趋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课堂教学的节奏还应存在于每一课时自始至终的渐变之中,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像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流动美,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教学艺术节奏的整体和谐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教师在讲台上,犹如乐队指挥,要用心调动每一种乐器,演奏出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乐曲。具有整体和谐的教学艺术节奏的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五、掌握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1、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的学习规律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只从两方面来看。
从学生认识问题、学习知识的顺序来看。大概都经过“感知——理解——运用”这一过程。把这一过程放到课堂上,感知阶段的节奏就应该舒缓一些,而理解阶段就应急速一些,到运用阶段,应舒缓一些。这就形成了节奏的一条曲线,假如一节课只经过一个过程,节奏的处理比较简单。假如一节课经过两个这样的过程,或者几节课连起来经过好几个这样的认知过程,那就形成了波浪形的教学节奏。
从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变化来看,根据试验和经验,在45分钟的一节课里,分为五个小段,一般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1)开头5分钟。注意力分散。因为上一节是别的课,又经过课间休息,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2)第6一15分钟。注意力比较集中。
(3)第16一20分钟。疲劳,注意力较分散。
(4)第21一40分钟。注意力集中。
(5)最后5分钟。疲劳,又等着下课,注意力分散。
根据以上变化规律,教学的节奏,在开头5分钟可以松弛一些,慢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第二阶段就要充分利用,加强紧张度,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第三段是疲劳区,可再把节奏放松,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轻松地渡过;第四段是一节课里的黄金时刻,学生的注意力有可能高度集中,教学节奏应该加强、加紧、加快;最后五分钟,节奏自然放慢,让一节课愉快地结束。
2、根据课堂教学结构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结构,向来有个自然形成的模式。过去的说法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课后小结——布置思考题”。现在人们又总结了许多模式,其中比较简单的是把它归结为“发问——解疑——练习”,根据这样的结构,教学节奏可以相应地设计为:“缓——急——缓”,发问阶段,要诱导学生思考,作发散性思维,节奏就要舒缓,让学生的脑子多转几个圈,想出问题来。假如这时节奏过于紧张,老师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解疑阶段,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教学目的的达到也要靠这个阶段的努力,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节奏,从总的来说,应该是急的、张的、强的、快的。当然,从细节来说,在这一段里也应加插些缓慢的、轻松的因素,使教学节奏强中有弱、急中有缓。最后的练习阶段,总的来说可以舒缓下来,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动手做练习。
以上是从一节课的结构来说的。假如是一个单元(一章)的课,它的结构也可以是“发问——解疑——练习”,或者是好几个这样的过程的反复。这样从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每一个课时(节)就不一定刚好是完成一个过程。即不一定刚好是“发问——解疑——练习”。也就是说,每个课时的教学节奏就不一定是“缓——急——缓”。有的课时,可能在急节奏、紧张的节奏中嘎然而止;有的课时,可能一直处于和缓之中,当然也可能一直处于紧张之中。
3、设计课眼,激起高潮
每个课,除了总体上要处理得波澜起伏之外,最好还能设计个课眼,激起高潮。诗歌创作讲究“诗眼”,散文创作讲究“文眼”。“诗眼”是最能表达诗的意境的一个词,“文眼”是能统帅全文思想感情的一句活。课,也有“课眼”,“课眼”在何处?这主要从教学内容上来定,要在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处设计课眼。比如,能举一反三的,把它解透,其他就迎刃而解的问题,都可以设为课眼。课眼之处,要设法激起个教学节奏上的高潮。课的高潮,应该是学生精神最亢奋、情绪最高涨、脑子最灵活之时,是学生学习最入神,学习效率最高之处。激起高潮的方法,可以为解决某个问题讲一段精彩动人的话,可以为解决某个难点而作一次演示或一次实验。有时,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举个生动的例子,既令学生发笑,又令学生豁然醒悟,这也是激起高潮的好方法。
一节课以有一个高潮为好,当然“高潮迭起”也未曾不可。不过,切忌高涨不断。全是高涨,就等于没有高潮。
4、注意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节奏
教学节奏的设计,只表达了执教者的良好愿望,能否按设计实施,还要靠执教者努力。执教者在具体施教时,一方面要按计划掌握节奏,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随时作节奏上的调整,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这包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就要考虑是教学内容太浅,太浅,就得加快节奏,转入学习新的内容;是否教学内容太深,学生素性不听,是的话就要放慢节奏,力求把难点讲解明白。如果发现学生学习兴致很高,精神奕奕,即使在一节课的“疲劳区”,也可以不改变节奏,一直维持强节奏,帮助学生避开“疲劳区”。但在快节奏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时,如果学生显得疲惫,就要想办法提起学生的精神,不妨放慢节奏,说个笑话,调节一下。现在有些学校搞大小课配搭,即一天之内排一点半小时一节的小课,和大课(45分钟)穿插,这也是一种节奏的调整。有时候,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迫使教师要调节教学节奏。如天气酷热,学生心情烦躁,无法安定下来学习,教学节奏只好放慢一些。有一位语文老师上课,当天气骤然乌云密布、电光闪闪、大雨倾盆、课室里靠电灯照明才能看得见书本时,并没有放慢节奏,而是叫学生马上拿起笔来,描写当时天气骤变的情景。学生兴致勃勃,涮涮地写个不停。虽然教学节奏加快了,写作的效果仍然很好。
5、节奏的掌握因人、因课而异
节奏的快慢、张弛、轻重。缓急。强弱,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也不能要求人人一律、课课相同。不同的教师,掌握节奏各有特色,有的人上起课来,知识如淙淙流水,缓缓渗入学生的心田;有的人上课如重捶敲响鼓,声声敲在学生的脑海里。人的性格、习惯不同,处理节奏也就有不同的特点、风格,不能强求一律。学生的学习习惯、气氛,对节奏的掌握也有影响。有的班学生适应于较缓慢的节奏,有的班学生却喜欢快节奏。当然,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他们还是爱好快节奏、强节奏,而不习惯于老师的慢吞吞。作为教师应该尽量适应他们的特点和要求。
不同的课型和不同内容的课,其节奏也是变化不一的。我们常说的课型,如起始课、阅读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等,有的侧重于慢节奏,有的则重于快节奏。课的内容不同,节奏的处理也有所不同。知识传授性的课,如历史课、地理课,多采用慢节奏;感情浓烈的课,如语文科的诗歌教学、抒情散文教学、政论文教学等,随着课文的感情变化,节奏也常常比较快而急。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一节课45分钟,“分分秒秒急煞人”。作为教师,要利用好这分分秒秒,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要掌握好教学节奏,让学生在每个45分钟内,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下都能学有所得。无论上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都让学生绷紧脑筋,紧张学习,毫无轻松之时,固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无论什么时候上课,都是轻松愉快,像游戏似的,毫无紧迫感,没有一点压力,也不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篇: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起伏有致、收放有度、动静相生、疏密相间、快慢相宜,各个环节有机相联,给人以艺术享受。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而课堂教学节奏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等活动交互出现的各种有规律的发展变化。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滴,滴,滴,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那么,怎样使课堂教学不枯燥,富有节奏感呢?
一、教学中的艺术节奏
一堂课要张弛有度、详略合理、动静交替、浓淡相宜,不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要讲求节奏运动,四十五分钟之内要环环相扣,步步到位。开端精彩激越,发展舒缓流畅,高潮迅疾猛烈,结尾别致紧凑。课堂教学节奏只要以实际教学需要为依据,动静富有变化,张驰错落起伏,与学生的心理形成“和谐共振”,就能“演奏”出课堂教学的精彩动人的乐章。
(一)张驰有度
张与驰是就课堂教学的速率变化而言的。一堂课,应力求有张有弛,张驰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张驰相间又环环扣合的生动整体。古人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军事思想而课堂教学中的“张”则指紧张、急促、强烈;“弛”乃轻松、舒放、从容。教师要善于以一张一弛的节奏把学生带入起伏跌宕的教学艺术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探求知识。
(二)详略合理
详与略是针对教师教学重点的安排而言的。若使教学呈现一种艺术的节奏,教师就应对讲授的主要内容进行合理、巧妙地选择。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对所教内容作繁简处理、详略配置,还要学会设计“课眼”,激起高潮。该详之处,或重锤敲打,或精雕细刻,务求学生牢记心底;而一般问题,或简略介绍,或干脆“割爱”。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活动才会给人以流畅明快、详略合理的美感。
(三)动静交替
动和静是就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动”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提问、讨论、练习等;“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即学生凝神听讲、积极思考等。由此看来,“动”并不意味着“大强度、高密度”,而呈动中有静;“静”也决不是“昏昏欲睡、死水一潭”,而呈静中有动,“动”、“静”状态的间歇交替出现,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四)浓淡相宜
浓与淡是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声神行态和情感色彩而言的。所谓“声”,即要求教师教学时语气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体现出轻重分明、缓急有度的节奏。所谓“神”,即教师在讲台上、教室里,行态中富有变化,或豪放洒脱、或恬静稳重、或幽默风趣。总之“声”与“神”要求教师在课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恰到好处,犹如绘画中的色彩一样浓淡相宜、相得益彰。
二、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通过教师的机智艺术地调控,使整个教学过程张弛得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起伏和谐。不仅能够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既是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一)准确把好教学节奏的脉络-----教学程序
一般地,教学程序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环节构成,它也是教学节奏
无声语言指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书面语言即课堂板书,体态语言即肢体语言,是人的身体、手势、眼神、表情传递出来的信息。在教学中欲突出重点,强调某些关键词语,可以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的同时,配上恰当的手势,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加以区别,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讲课有声有色,加之体态语言、板书、练习的配合,更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达到教学内容与师生思路合拍共振。
三、密切关注教学节奏的生成-----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存在许多难以预设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敏于判断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学生的行为反应
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时,说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要及时变换节奏,穿插一些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内容,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当学生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时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改变教法,变换角度,努力避免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或准确无误地回答时,说明学生已经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加快节奏,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情绪松懈的现象。
2、学生的表情反应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面部反应,尤其是眼神,当学生对讲课内容感兴趣时,眼神是闪光、兴奋的,教师就可以保持讲课的节奏,或适当增大知识的传授量;不感兴趣或疲劳时,眼神是呆滞的,教学节奏应有变化,可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注意力分散时,眼神是漫不经心的,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听不懂时,眼神是困惑、茫然的,教师就应该放慢节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变换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讲解;能回答问题时,眼神是直视教师、充满自信的,教师可以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节奏;不能回答问题时,眼神不敢正视教师,甚至会低下头去等等,教师就要考虑换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
一堂好课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它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课堂教学的张驰、开合、动静、详略、浓淡、断续、虚实等多种对比、转化、协调,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并由此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必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和节奏,师生之间知识的授受、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传递,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变化着。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艺术的动态过程,其节奏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变化上,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课堂节奏,方能精彩演绎课堂,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总结和开拓,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娴熟驾驭课堂的“驾驶员”。
第四篇: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语文课堂的节奏艺术琐议
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平铺直叙,不是一劳永逸。必须有相对的稳定的充满特色的节奏变化。教学内容上有详略,速度上有快慢,语调上有高低,环节上要有松紧,这就是课堂节奏,掌握节奏变化规律,合理调整好节奏,使其达到最佳状态,这就是课堂节奏艺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合适的节奏,引导学生到达高标准的语文教学艺术境界,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和尝试。
1.调控教学语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多么大。在这一方面,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所谓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指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另一方面指语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力度的大小等的有规律变化。这种语言所带来的鲜明的节奏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一项专门研究声音刺激的生理学研究证明,大脑神经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节奏鲜明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皮层的堂教学语言呢?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抑有效制状态而出现反复兴奋。
如何地调控好课。一般来说,教材的重点、难点应采取慢语速、强音量,以达到声声入耳、字字清晰的效果;如果是浅显的内容,应快语速,轻音量,如蜻蜓点水、润物细无声。表现急切、兴奋、激昂、慷慨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如《安塞腰鼓》。表现宁静、安详、沉郁、悲凉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朱自清的《春》、余光中的《乡愁》。有时同一课内容也会有多种语速、语调、音量,如《安塞腰鼓》的最后语速显然放慢,语调深沉,余味悠长。小说的朗读还要注意不同人物说话的语调,音质不同,如果表现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定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接受的效果大大增强了。
2.讲究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的节奏艺术,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心理学理论曾强调,过分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使学生的有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轮换。如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我分四步变换方式搭配而成,第一步学生预习展示,请学生登台板演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本课的主要情节。第二步教师讲授,介绍与课文的背景资料、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本课的重难点﹚。第三步发放表格,让学生当堂完成,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形象变化,让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第四步学生表演课本剧《孔乙己》,通过表演,不仅达到了课文的更深入地理解,而且对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处理,使整堂课展、讲、练、演结合,交替变换,体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课堂节奏变化艺术。
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板书能从视觉上引起学生注意,拓宽信息接受的渠道,带来学生看、听、写、想各方面心理和行动的变化。所以说,教师可通过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
教学中恰当地变换教学方式,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教法越多、变换越快越好。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注意力也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不可盲从随意。
3.注重内容安排
巧妙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把内容安排得疏密有致,也是教学节奏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信息量的疏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则使人舒缓、轻松,密则使人急促、紧张。过疏过密都是违反学生心理感受规律的,它要么给人以压抑堆积之感。要
么给人以懒散空疏之感。只有疏密有致,才会给课堂带来良好的节奏变化规律,学生才能永葆旺盛的精力。那么,具体来讲怎样对教学内容巧妙安排呢?那就是“集中优势精力,重点各个击破”,充分体现一个“密”字。非重点内容,学生容易接受,可放手给学生自学交流,体现出一个“疏”字。常言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堂内容的安排,就是体现一个张弛的变化。张而不弛或弛而不张,都是有悖课堂节奏艺术的表现。只有紧张之中见松弛,激烈之中有舒缓,学生才能在刚柔相济、张弛有致、疏密调和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发展自我。
4.追求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目的就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整体和谐之美。教学不能只看某些环节异彩纷呈,就觉得教学就取得成功。而应综合全盘,统筹兼顾,使课堂构成各要素之间搭配合理,衔接自然,以构成整体的和谐美。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自己教学艺术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教学才干。
教与学,实际上是信息的传导与输入过程,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及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并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调控。如发现学生课堂情绪变得紧张而疲备,则马上以舒缓的节奏进行调节,或暂停讲授,或来个课堂插叙,舒缓一下课堂气氛;如学生情绪变得松弛懈怠,则应加快教学节奏,来点兴奋刺激,让其情绪高涨起来。课堂教学过程往往不会按照我们事先的预设一步步进行下去,有时,课前预设的方案再好,也难免课堂教学的瞬息万变。课堂上突发的学情,既是对一位老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考验,也是课堂教学中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调控资源,教师一定要暗自高兴地抓住、抓稳,一定学会巧妙、灵活的调整。不要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一定要巧设玄关,精心应对,循循善诱,个个突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节奏把握是否合理、恰当和巧妙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认真学习他人之长,深入钻研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将学习的效率进一步最高,从而轻松愉快地达成教学目标,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当今,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最喜欢
重庆市巴蜀小学 黄秉学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十七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认过,“我们对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 翻开中国数千年历史,你会发现善良的人们,历来把“教师”与“天地君亲”供奉在一起,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因为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几千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把教师当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它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它的内涵就扩大了,它还能承担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顽强的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重视。教师面临的也不再是“个人尊严”下的绵羊,而是在蜜糖里泡大的被家庭宠坏的一代。他们单纯、幼稚、热情活跃、生气勃勃。因此,他们不喜欢“读死书,死读书”的“老古板”,不喜欢讲道理式说教,严历有余,活泼不足的修道院里的“嬷嬷”。他们是幸运的一代,赶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高速发展的改革时期,因此,他们不喜欢象老母鸡呵护小鸡那样小心有余,大胆放手不足的“老阿姨”,那么,他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 他们喜欢的是时刻想着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是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
他们喜欢是有丰富阅历的、有广播知识的,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时事、体育名人的教师。
他们喜欢的是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能在课余与之讨论关于世界、关于足球的老师。这就是当前的学生出给老师的考卷!
我教的班集学生们对足球的喜爱,对世界足球明星的崇拜、狂热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身上穿着球星的衣服,书上封面上,贴着球星的照片,桌子下面放着足球,只要下课铃声一响,一群足球迷穿一样的服装,嘴里唱着足球的劲歌,一溜烟地跑出教室,去追求他们的足球梦,他们整天谈论的是足球,想的足球,连上课,都铅笔在写球星的名字,更有甚者脚下的足球在座位上来回地转动,两只脚在不停地踢、勾球,一时,足球的风气风靡了整个班集,连个别不关心足球的女同学,也在旁边当起了忠实的听众,听早上的晨间新闻,我一来到教室,就听见几个球迷慷慨陈词地说,我们中国队不行,有几个球迷说,中国队只是暂时不行,以后会在足球上领先的,于是两边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连上课铃都响了,他们都没听见。
看到这一幕幕,我被孩子纯真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不忍心斥责,得设法引导,得走进他们的世界里。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同时,还要去了解我们的教育对像,于是,我开始学习足球知识,了解一些比赛规则,搞清足球的强国,世界著名的球星,坚持看足球比赛,有空,就参与他们一起“侃足球”,还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这样跟学生套“近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让学生自己在八分钟自主活动中,也设立一个一分钟发布,也让学生上来说,他们喜欢说的、爱说的,八分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结果,有效地控制了他们的狂热。
从中,同学们发现,他们的老师,也不是那种整天不苟言笑,总是刻意地谈学习,与他们还是有共同语言,还能理解他们,我还给他们讲一些他们从未经历过又十分感兴趣的事,让他们了解一下民俗风情,了解一下自然常识,受到科学启发和思想教育。
一位同学听后大发感慨:“哇,黄老师的心里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呀!”于是师生的心贴得更近了,学生既把我当成母亲,又把我当成可信的朋友。其实,学生崇拜老师,并不仅仅在于教师的职业,他们更崇拜教师为人的正直,坦荡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办事的胆识,处事的干炼,崇敬的是一颗永远真诚、热情、年青的心。当今,这样的老师,学生最爱。
雪后情怀
2010年的第一场雪,来了,又走了,渐暖的天气托不住雪的执着,冻了又化了。一直迟迟不愿动笔,却念念不忘,是心已老,抑或是忧伤的心情酿不出甜美的文字。真个是我的冷漠亵渎了你的美丽。这第一场雪啊!
亦如往年,雪落的当儿,会激动,会欣喜,象期盼了三季的好朋友,终于相见,虽无言却也挚烈。煞白的雪,连眼神也分外纯净。看雪花飘落的从容,看雪花飞舞的轻盈,看雪花自由空灵。你的心亦会干干净净。轻轻松松。只为遇见这第一次的雪,亦迷恋陶醉整个冬季。
伫立雪花堆砌起来的银色世界。抬头感受雪叶亲吻的温度。闭眼细听雪花开放的声音。整个世界只有宁静,只有洁白。只有雪花碰撞时的簌簌细语。偶尔有闲,去野外,看原野苍茫,你的思想会情不禁游驰到另一个简单浪漫的童话白宫。没有硝烟,没有吵闹,没有伤痛,即使荒凉,也亦平和安然。你亦不想回家,只想尽情享受这难得的雪中胜景。
雪后的世界,依旧银装素裹。依旧明亮清爽。而今,只可惜没有了往年的兴奋、喜悦。却平添了几许惆怅,几许无奈:这一切悄悄地来,默默的存在,轻轻淡淡。但终会悄悄的离开啊!
雪来的匆匆,走的切切,只留下一地雪痕,任大地日思夜念,然后随岁月风干。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的的节奏控制技巧
五、课堂教学中的节奏控制技巧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成分
为了便于理解和讨论,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课堂教学节奏的几种可比成分:
(1)课堂密度
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程度。新知识多,密度就大。有的教师在解决课堂密度问题时,采取“快读快写”教学方法和大剂量训练法,教师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读完或做完规定的学习量。课量密度加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变换授课方法,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速度
是对教学量的规定的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量。包括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巩固。
(3)课堂难度
指教授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的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难易程度。它多属技术、方法、理解和理解水平方面的问题。
(4)重点度
是通过比较而确立的相对概括。它是指课堂内重要的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的大小的程度。
(5)强度 指教师、学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度。持久的高强度,有可能使教师传输教学信号的能力减弱,同时使学生接受教学信号的能力衰减。
(6)激情度
指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沉浸在教学美中,融于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所激起的双方情感的共鸣、情感振荡的程度。高激情度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的到来。教学节奏的高低、强弱规律变化,指以上六种可比成分按照“弱→强→弱”或“强→弱→强”多次循环,使教学跌宕有致、起伏自然。还可以穿插进行“弱→渐弱→强”,或“强→渐弱→弱”的变化。
(二)课堂的段落管理
课堂的段落,指的是教师课堂推进中的几个活动阶段。它不同于课堂教学环节,环节是对课堂传授内在联系的描述,段落是对课堂进行组织步骤的划分。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极易被忽视的课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1)候课
候课是教师课堂活动的预备状况,指的是教师上课前几分钟在教室门口或教室内等候上课。这是教师课堂登台前的入场活动,可以使教师在开课前及时准确地进入角色。对学生来说,也起到以对班集体较好的组织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的候课,是教师守时、重课、爱生的一种表率。试想,上课铃响了,教师才匆匆地离开办公室走向教室,教师就可能迟到,教师对课堂的珍惜会唤起学生对这节课的重视。另外,教师上课前出现在教室门口,对于稳定学生情绪也有好处,学生意识到就要上课了,就会控制情绪,期待着上课。教师在教室里候课,还有助于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个别学生的接触,来传达一种乐观、喜爱和关怀,更易被学生集体所接受,可以使课堂增加融洽的气氛。
国外课堂研究者也比较重视教师的“提前到堂”的问题,玛兰德在《教室里的雕塑家》里这样描述“提前到堂”:上课铃响,在学生进教室之前,教师便出现在教室门口,亲切地看着学生鱼贯而入,就像将军在他的阵地上检阅士兵。这样不仅能确定教师在这个班级的“地位”,而且还有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等多种实际作用。
当然,教师候课也是一节课工作的延长,特别是在连续2~3节课时,会增加体力消耗,但教师这种付出,会收到不少的实效。
(2)课堂的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在上课之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导入。教师简捷、明快地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经验导入。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使学生对已知素材进行回忆,自然导入新课。
旧知识导入。教师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引出原有知识作铺垫,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这样既便于知识得到升华,又可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实验导入。教师在学习某种章节的开始,演示一系列实验,在一系列为什么的启示下,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索问题。
直观导入。教师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
设疑导入。教师在每节课教学之始,编排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和研究的主题。事例导入。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课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悬念导入。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故事导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课堂导入技术的结构有以下几项构成:
引导注意。导入的构思与实施,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有碍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学生注意学习的行为有:或举目凝视,或侧耳细听,或顿时寂静,或紧张屏息,或谈论纷纷。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可利用活动的强度、差异、变化和新奇进行,避免刻板平淡。其主要方式有:精致的彩色图片、物质燃烧的强光、爆炸的巨响、色彩绚丽的物品和奇香异味等强刺激;鲜明的对比实验,演示实物,模型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在和谐宁静的课堂里,教师采用轻微物低声教学,在讲至关键之处,声音由小变大,都是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并配以适当的手势,面部表情和走动。这些都可使导入内容新颖,导入方式多样化。导入活动,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途径有: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学习目标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后继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越强,完成学习任务的愿望越强烈。设问导入提醒作用大,有利于加强注意,为了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必须注意有关事物。在导入过程中把智力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比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开场白,更容易集中注意。有时可让学生朗读,有时可让学生观察、做实验。
激起动机。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并提出严格的要求,说明学习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当学生清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社会意义时,即可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进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
组织指引。教师在这个方面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明确要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领悟到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含义。安排学习进度,明了学习过程,提出学习进步的方法。教师的组织指引还要不断设法保持教学重点,沿着重点环环相扣地实现教学目标。
建立联系。课堂导入的设计,要建立的联系包括: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技能的相关点和连接处;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所采用的资料和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联系,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3)课堂的“有序解散”
课堂的有序解散,指的是课程的结尾设计。就是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如何总结课文,如何让学生走出教室。调查表明,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在课程结尾时出现率比较高。这一段时间教师的控制力减弱,课堂时间浪费量也最大,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过早结束的教师,都不会长久地维持好教室的秩序。
向45分钟要质量,教师要充分注意后几分钟的教学效果。为巩固课堂已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抓住一个适当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几个简单扼要的问题,或是梳理、归纳,或是加深、加宽,或是配置一些临时的课堂练习。当然,这些也都需要课前做出充分的准备。
下课铃一响,教室里需要一个确定的、有秩序的解散过程,学生能够迅速地整理课桌,在学生下课“起立”时,提醒学生的立姿,也很必要。教师也可以在这个时候给学生的课间活动做一些有益的揭示和指点。完善的结束,可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重申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或应注意之点;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的知识结构,强调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的关键;检查或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经常通过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进行小结、改错、评价等,使所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基调,做到情理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标的教学(如读、书、算以及各种运动技能),结束部分一般为主练习阶段,通过活动,总括技能,或使技能更加熟练,学习者之间亦可互相交流、观摩;布置思考题和练习题,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
结束技术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系统归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脑动手,总结知识的规律、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小结时,可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或列表对比等方式。
比较异同。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清晰。集中小结。将在不同章节中,循序渐进学习的同一事物的属性和变化,集中归纳小结,从而掌握某一事物的全貌,概括出零散知识的规律。
领悟主题。通过精要论述或揭示本质的提问,顿悟所学内容的主题,做到情与理的融合,并激励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思想、行为的准则,达到对学生进行个性陶冶和品德培养的目标。这种结束方法,较普遍地用于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和外语课等。
巩固练习。在结束部分,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双基”得到强化和运用,又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
课堂小组吉要紧扣教学内容的目标、重点和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有同时注意举动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经过精心加工而得了的系统化、久化和有效化的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了解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知识才会得到融会贯通。封闭型的结束,结论要明确;开放型的结束,要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运用发散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节奏的调控机智
教学节奏就是教学进程中的速度及其规律性变化。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的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语文教学更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节奏过慢、单调呆板的状况,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张驰得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起伏和谐。对教学节奏进行调控通常运用四种手段:
(1)依据内容进行调控
重点难点,节奏宜缓,密而不紧;浅易的内容节奏宜快,疏而不虚;如《项链》一课,重点难点——情节布局之巧与人物心理刻划之妙应从容解析,其它内容则不妨轻描淡写。此外,对阅读课文可长文短教或若干篇串联教,快节奏进行;对重点课文则不妨短文深教,慢节奏进行。
(2)依据教学方法进行调控
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节奏舒缓,如讲练法、导学法、情景法;有的方法节奏紧密,如讲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出发灵活运用、互相调节,切不可注入式一讲到底,教学方法的单一必然导至教学节奏单调,教师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3)依据教学反馈进行调控
教学作为信息的传导与输入过程,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如发现学生疲备紧张,则以舒缓的节奏加强调节;如学生情绪松懈,则应加快节奏,让其情绪高涨。
(4)讲究休止艺术
合理的教学节奏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止”是调控节奏的有效手段,正如激流勇进突转以细流幽咽,能驰以回味,休以运神。如教师范读《小麻雀》一课时,结尾时放慢速度,最后一句可以沉思的口气低吟:“……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尔后休止,暗示学生追寻言外之意。这样,既引发了学生思考,又使教学有节奏感。
(四)课堂节奏控制五原则
节奏是事物运动的连续,它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事物运动有节奏,人的思维同样也有节奏。人在思考问题时,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学生的思维同样如此,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出现一个高潮后,要再过一段时间出现另一个高潮。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有节奏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
(1)快与慢有变换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
①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
②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
③课后的作业时限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①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
②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
③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途径来推导公式;
④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经历思路的剖析、矫正、转轨、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胃“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态,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学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比如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出示这样一道计算题:“25×12+25 × 18”,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题目有哪些计算方法。由于学生个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所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动)。学生积极思考热烈发言想出了十种解法。如果教师只重一题多解的量、不重质,那么就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在学生得出这道题目的多种解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转入下一个题目讨论,而应该启发学生冷静地思考哪些解法比较合理,哪些解法没有意义(静)。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为掀起下一个教学活动的高潮提供了基础。
(3)张与驰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驰”,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驰”,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驰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比如,教学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教师出示20道乘法的口算题,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从课外集中到课堂上来。比赛结束后,教师用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小猴到小熊家作客,小熊对小猴说:“今天我请你吃三盘苹果。”说着,端出三个空盘子。教师边讲边在讲台上放三个空盘子,并启发学生想一想:“小猴吃到几种苹果?怎样列式?”这样导入新课,不但缓和口算比赛时的紧张气氛,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诱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课堂教学既要“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灵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地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可以在导入、讲授、巩固三个阶段掀起两个高潮:教师在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底与高以后,教师猜想计算三角形面积和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用底乘以高。学生对教师的猜想反映不一,有的说对,有的说错。课堂掀起了第一个高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剪拼的方法来证明教师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个个动手,兴趣很浓。当学生用多种剪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以后,心里非常高兴,课堂上掀起了第二个高潮。
(五)课堂节奏控制八条途径
(1)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使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述既能保持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能在细节问题处理上,做到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能直接付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使教者的语言节奏与学生的生理及思维节奏合拍,使学生能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有的教师一贯低沉和冗长;有的则一贯地高昂和短促,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学生的精神疲劳,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语言修养问题。”可以这样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故语言修养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有位教师对这个问题说得十分贴切和深刻,他说:“听觉是人的高级的审美感觉之一。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明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语调上要谦逊温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驰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庄或谐;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2)通过教师的神、情、行、态的变化来形成教学节奏
神,在此是指教师的精神状态、神采;情,是指教师的表情、情调;行,是指教师的行为举止、教学动作;态,是指教师的教仪、教态。
教师处于课堂注意的中心,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神、情、行、态只是无声的因素、非语言性的因素。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同菜肴的调味品和佐料。充分利用这些无声因素,使之成为非语言性的教学表达方式,将有助于形态良好的节奏。
(3)通过课堂的教学程序来形成节奏
一切协调、平衡、均匀、律动,并带有规律性的因素,都可以称之为节奏。因此,教学节奏还应该包括课堂结构的布局,对教学内容的剪裁与设计等。有人说得好:首先,要使全课的结构严谨,忌“松”忌“散”;其次要注意设置波澜,忌“平”忌“淡”;再次,还应注意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忌“直”忌“浅”。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随着教师的引导,时停时续、时而凝神静思、时而跃跃欲试、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互相质辩。这样,才能构成课堂教学的时起时伏、动静相济、疏密相间、繁简得当、快慢相宜、手脑并用、紧凑凝炼的格调。
(4)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来形成教学节奏
一节课总有其开始部分、进行部分、结束部分,这是一节课的自然划分。在这三部分里都展开何种内容,进行何种活动,采取何种方法以及这三部分之间的照应、联合和转换,也属于教学节奏的范畴。拿方法来说,一节课怎样开始?是开门见山,还是曲径通幽;一节课如何?是层层剥笋,还是单刀直入;一节课怎样结束?是峰回路转,还是水到渠成。这里总有许多教学策略可供选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性,就能形成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教学节奏。
(5)通过教学情境、教学气氛的创设来形成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种变化可称之为内部节奏,教学情境、教学气氛正是这种内部节奏的表现和反映。不管教师或学生是否意识到,课堂教学总是有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以及学生间在思想感情上又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形成心理上的互助。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教学过程序了感情色彩,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心理体验。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之形成有机的变化,就会成为促进教学的适宜节奏。
(6)通过快与慢的调整来形成教学节奏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信息传递迅速,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并要求提高对信息鉴别、选择和加工的能力。所以教学节奏中的快与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包含着教学内容的多少。赞可夫在谈到传统教学的缺点时曾指出:一是教学内容十分贫乏;二是教学进度太慢,过分强调了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以至学生的发展往往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在教学中克服拖沓、达到精练,这是我们的目标,但要达到这一目标也不是单纯靠追求快节奏就能奏效的。现代生活,包括现代教学活动的节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一味强调单一的快节奏,那就不是社会(教学)生活,而是机器转动;不是活人,而是机器人。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结合。例如,刚接一个教学班,开始就不妨把速度放慢点,让师生有一个互相熟悉的过程,一旦相互熟悉或相互适应后,就可加快进度,又例如,在教授基本概念和法则时可放慢速度,但如果在教授基本概念和法则本身的同时,能把后面的某些内容提早进行渗透的话,那么在学习后面的内容时,就能加快了。局部的慢、整体的快,这也是一条基本经验。
(7)通过重复和变化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本身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同时存在。重复可使教学得到统一和巩固;变化可增加新的因素,造成对比,推动教学活动继续发展。
我们所说的重复,是允许的或必要的重复,而不是体现传统教学法的那种“多余的重复”或“机械的重复”;我们所主张的变化,是在重复基础上的变化,而不是无休止的变化。我们要克服那种变式:订正,再变式,再订正……搞得学生无所适从,对巩固基本规律知识无所帮助的那种为变化而变化的不良倾向。重复与变化不是绝对分离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往往是变化中有重复,重复中有变化。重复可长可短,变化可大可小,但所有的重复与变化,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决不能为重复而重复,为变化而变化。
(8)通过连贯与停顿来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的连贯性,一方面体现在课堂结构上的严谨和有层次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教师语言的叙述上,特别是要在小段间的自然转折上,应做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让学生听来感到自然流畅,轻松自如,没有“断层”的痕迹,以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与一致性。
在强调教学连贯性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停顿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一节课中要有停顿,这种停顿,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消化新的内容,并允许学生议论或提出质疑;这种停顿,对差生显得格外必要,因为他们连贯思维的时间不能维持过长,并且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得比较慢。所以适当的教学停顿,有利于逐步培养差生掌握知识的自信心,使新的教学内容能得到他们思想上的认可。一个单元(后)也应有停顿,这种停顿,是在学习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的教学过程之后,来一个相对的静止,让学生回顾或整理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或教材中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这些知识点能建立彼此之方面的联系,以利于他能系统地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
总之,教学迸度的适宜性,教学内容重复的科学性和变化中的艺术性,课堂结构及言语言的连贯性,以及教学停顿的必要性,是教学节奏中几个要素。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在上述几个方面自觉地锻炼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节奏上的特色,给学生以鲜明的节奏感、乐感或美感。
(六)课堂中的九种节奏及调节方法
节奏,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例如:音乐节奏,就是通过乐曲中音的时值(音的长度)和节拍强弱的交替出现并合乎一定规律而形成的。
从广义上讲,节奏又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物质现象,它产生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之中,表现并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及重复性。艺术节奏,则是对物质世界中的节奏现象的一种审美概括和反映。自然界中,昼夜的更替,气候、物候的变化,月亮的圆缺朔望,海洋的潮汐,一些植物花叶的昼开夜合,动物心脏的搏动,人体的生物钟等,都是不同的节奏现象;社会生活中,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工业生产中的工艺流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人们劳与逸、工作与休息的交替,交通运输中的客、货流量等,也都包含着一定的节奏。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活动领域,也具有它本身特有的节奏。概要地说,课堂教学节奏,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课堂教学节奏的意义在于: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节奏,有促进教学的积极作用;不当的节奏,则对教学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这是由于节奏和教学之间,存在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适宜的节奏,作为教学的适宜形式,使教学获得充分的表达。所以,教师对于教学节奏,不可不慎。
节奏,是解决某些课堂教学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节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教师采取适宜的节奏去解决课堂教学矛盾而得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发展就是对同的同一和斗争。课堂教学也是在教学矛盾的不断解决与转化之中向前发展的。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主导与主体、重点与一般、教材与讲授、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详与略、博与专、多与少、增与减、快与慢、取和舍、虚与实、收与放、隐与显、藏与露、起与伏、顺与逆、张与驰、接与断、升与降……。教师能动而艺术地创设教学节奏,将有利于上述教学矛盾的解决。
(1)教学行程的节奏
一堂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如一台戏、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有开端发展,也有高潮终结。如果平铺直叙,便缺少艺术的魅力和美感。因此,要努力把45分钟安排得既科学合理,又富有变化,以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学的行程节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二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二者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教学行程的起始便是教学内容的导和,教学行程的发展便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行程的高潮是教学重点的突破和解决,教学行程的终结便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小结。教学行程慢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详处理的时候;教学行程快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略处理的时候。
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行程,首先要求全面把握教材、突出重点、合理剪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守财奴》一文的教学,人物形象分析为一重点,一般都安排一课时,试以这一课时的三种教学安排为例为稍做说明:
安排甲:①明确教学目标3分钟;②逐段讨论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35分钟;③小结人物性格的分析5分钟;④归纳主题思想2分钟。安排乙:①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3分钟;②学生自读,分别指出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5分钟;③按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分别分析人物的性格30分钟;④归纳人物形象5分钟;⑤归纳主题思想2分钟。
安排丙:①明确教学目标3分钟;②学生自读并且选片断对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进行分析10分钟;③指名分析,教师点评10分钟;④重点片断讨论分析10分钟;⑤分析人物关系,归纳人物形象10分钟;⑥归纳主题2分钟。很显然,三种安排中丙较为合理。第一种安排,整堂课以单调的逐段分析形式在重复(即使逐段分析中可能会有一些形式上的变化,也只是微观的),全课的教学行程平直呆板,教师的处理也面面俱到,把学生自读和讨论分析相结合,但在按塑造人物的方法分类分析人物性格时主次不明,缺少重点,未能摆脱单调重复的教学程序。第三种安排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铺垫有高潮、有点有面,多种教学形式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节奏。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行程节奏,能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2)教学环节的节奏
课堂教学环节,是连接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链条和扣节,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去组织衔接,正确处理“主导”“主体”和“主线”的关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搞单一式的“满堂满”不行;搞均衡式的“平分秋色”也不行;搞琐碎零乱、无度无序、只求热闹的“花架子”更不行。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感受,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在削弱、不忽视双基的前提下,将课堂教学按轻重缓急设置好搭桥引路、探究获取、记忆巩固、归纳概括、灵活运用等环节,并使之丝丝入扣、“合辙压韵”,既要有教学达到高潮时,学生思维处在最集中、最兴奋,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良好精神状态,又要有教学平稳时,学生思维处于相对静止、停顿、休整阶段,使他们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还可以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让学生自由支配一些时间,从而避免“囫囵吞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运用启发诱导、提问点拨、演示暗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讲解与设疑、议论与练习、展开与收拢浑然一体,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环节按其特点和规律有节奏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3)教学内容的节奏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文字的多少平铺直叙、不分详略、不按主辅地讲解,就会使学生如同嚼蜡,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章法、有主次、有坡度、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还应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节拍”,声应抑扬顿挫、神应庄重典雅,使声神融会,相得益彰。做到随境而迁、为文而变、因人而异。如讲到重点时,加强语气声调,满腔韵致激情;讲到难点时,缓和语气声调,言词委婉清晰;阐述成功经验时,语气宜庄重、生动、铿锵有力;解剖失败教训时,语气应严肃、沉稳、诚然有理。这种声情并茂、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氛围场景,无疑会将知识的甘泉自然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里。
(4)教学速度的节奏
课堂教学速度快慢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适时操作和调整进行的频率,准确掌握教学进程。节奏过快,会使学生思维不及、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节奏过慢,会使学生思维松散、厌倦无聊,“缺乏营养”;节奏单一,会使学生思维呆滞、漫不经心、索然寡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承受力,从整体节奏的速度上,做到有效控制。其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驰、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既要使学生学到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以开发。要控制好教学的讲解、训练、复习、批改和考试等进度,使做、看、讲、练纵横贯穿、协调搭配,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延展持续较长时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5)学生思维的节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鲜明的节奏,就要努力寻求有效刺激使学生的思维呈高效率的节奏思维。首先要注意思维活动总体趋向的渐强。一开始上课,学生刚进入这一节课的学习,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有一个准备过程。倘若让他们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接受高强度的思维训练,一下子很难适应,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是或自插心理,这就为一节课的教学投下了一个阴影。有些课一开始就“冷场”,原因就在于抛出的问题整体性强度难度较大;而优秀的教师上课,开头的问题总是精心设计,难度适当,甚至“顾左右而言他”,于不知不觉中煽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后面较大的思维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从整堂课的安排看,要把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放在后边。从另一角度说,一堂课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放在后边。从另一角度说,一堂课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没有一定的强度,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平静”之中,也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其次要注意强弱刺激的交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都是在外界刺激下进行的。从思维的一般特点看,它总是线性发展的,而不是直线发展的。因此,课堂思维训练的渐强也不宜是直线状的渐强,而应是在保持总体趋向渐强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刺激的强度,以形成学生思维的鲜明节奏。要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节奏思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变化思维训练的形式,可以是形象思维训练和抽象思维训练相结合,通常先形象思维后抽象思维。
思维节奏是一种心理变化。课堂上提倡学生积极的思维,但不能把弦绷得太紧,应有张有弛,形成节奏。教师的讲授、设疑、提问都要能起到调节学生思维活动节奏的作用。例如:演示实验时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观察现象,思维就相对处于低潮,而实验成功,揭示结论时,思维就上升到高潮;教师归纳小结时,往往有停顿地留下学生做笔记的空隙时间,讲解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时就应放慢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回味、接受。此外,边讲边练、边讲边实验等等,都是动态节奏促进思维节奏发展的具体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向它攀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形成学生思维的节奏,追求思维训练的高质量。
(6)课堂情感的节奏
课堂教学随着一定的感情的流动。可以说,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就能使文章的内在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外现,使学生的感情在律动中融入作品,使课棠教学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慨、同情等。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文,课堂的情感节奏都应和文章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人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无法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感情节奏应完全一致,只有如此,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7)课堂视觉的节奏
有的课堂有教学丰富的视觉形象,从演示实验的仪器联想,教师的示范动作,到色、形、声、味俱全的实验现象;从表现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矿石等标本,到各种挂图和工业设备模型,各式各样,为数众多。这些演示和展示,以及投影仪等电教手段的使用与授课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协调、匀称、明快的感觉,这就是视觉节奏。教师的服饰忌“花俏”、教态要平稳富于表现力、板书清楚而有格式、演示装置合理、教具摆设错落有致、实验操作干净利落、实验现象鲜明,这些都为产生明丽的视觉节奏创造了条件。
(8)课堂听觉的节奏
听觉节奏主要来自教师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情于声、声情并茂,努力使教学语言清晰、准确、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并且能抑扬顿挫、快慢有序、亲切感人。这就能造成强烈的听觉节奏,使听者兴趣盎然。
(9)教学语言的节奏
语言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手段,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都靠语言来组织,教学行程也靠语言控制。教学语言技巧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合理的语言节奏不仅是教学课堂语言技巧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优化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变化,通过变化形成节奏;而不成功的教学语言总是缺少变化,一课一腔、千课一腔,不看文体不顾内容总是那么一个腔调,严重影响了教学氛围和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愉悦。就课堂教学语言的一般规律而言,讲述定义、概念语速要慢、要匀,描述情景叙述事件要轻快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过渡要平稳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起始要沉稳有力。一堂课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变化教学语言,就能形成鲜明的语言节奏。
可以说语言的主要魅力就在节奏,课堂教学的语言尤其如此。但语言的节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和师生情感交流的需要。如教学《听潮》,语言必须根据课文内容或低吟或高诵;或充满激情,或回肠荡气。唯其如此,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内涵,才能充分展示它的教育力量。
(七)课堂停止的策略与技巧
停止策略是一种为众多教师所熟知的课堂管理策略,然而事实又表明,并非运用这一策略的所有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都取得了成功,故有必要对此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停止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企图阻止或改变某一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的愿望以某种方式传递给该学生或该部分学生,由此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递一下眼神,或走近学生,或轻轻碰他一下,也可以大声命令。在这些实例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停止策略。
(1)停止策略中具有强制性水平差异的含义
这种强制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在低层次上,教师采用非言语的、一个手势或细小动作向某生做出暗示。例如,某一儿童正做小动作,教师以一个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走向该学生,从而使学生领会到教师的意图。所谓中层次的停止策略是指以言语的、谈话式的而非强迫的方法向学生发出“停止”的信号。例如,用语言形式要求学生移走干扰物,停止不良的课堂行为;所谓高层次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以改变了音调的言语行为,或有强制性的非言语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教师在课堂中大声命令某学生停止不良行为,或者对该生进行身体上的限制(如要求该生站起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选择停止策略的不同层次,一方面要依据学生不良行为的影响程度,如只是涉及该生自身听课,还是影响他周围或全体同学等;另一方面也以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开展为原则。
(2)停止策略有两种表达技巧,即当众的和私下的
所谓当众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向某生发出的“停止”信号能使课堂中的大部分学生注意到,如以引人注目的方式走近该学生或以大声说话的形式发出指标;所谓私下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只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做出“停止”的指示,而不让其他学生知道。
从上述两点看,最佳的停止策略方式是低层次的、私下的。使用停止策略可以基于以下两条原则:其一,在课堂活动开始以前,教师应当详细说明教师的期望和行为规则;其二,如果在连续活动中,学生的行为与具体的期望相违背,教师应采取旨在达到期望水平而又尽可能不扰乱课堂情境的停止策略。值的一提的是,停止策略的应用还同教师的权威、权力相联系在一起。在相同的课堂情境中,对具有同样性质的不良行为的学生实施同一层次和相同方式的停止策略,具有不同权威或权力的教师的运用效果就会截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