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以铃木教学法为基础

时间:2019-05-13 03:4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以铃木教学法为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以铃木教学法为基础》。

第一篇: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以铃木教学法为基础

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家长与老师的配合

——以铃木教学法为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钢琴教育普及程度的加深,儿童钢琴教学中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和家长难以引导学生把练琴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家庭缺乏良好的音乐氛围等。这些问题的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儿童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铃木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儿童也从中受益。加强对铃木教学法的研究,强化对铃木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儿童钢琴教学与教育的发展,提高儿童的钢琴教育水平。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法;铃木教学法

目 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当前我国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法与儿童的特点契合度低

2、钢琴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3、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不够

4、音乐环境不佳

二、铃木教学法的基本概况及应用价值

1、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2、铃木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三、铃木教学法视角下儿童钢琴教学中家长与老师的配合策略

1、正常认识钢琴学习的目的与作用

2、注重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3、做好孩子的陪练员和辅导员

4、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也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钢琴的儿童也越来越多。但是,儿童钢琴教育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教师素质不高、家长与教师的配合效果不好、钢琴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内容。“铃木教学法”是一种以开发儿童才能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将铃木教学法引入儿童的钢琴教育之中,强化家长与老师的配合,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钢琴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一、当前我国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学习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钢琴教育也日渐普及。但是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法与儿童的特点契合度低

目前,我国钢琴教育的教法并不能很好的抓住儿童的特点,这对于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许多教师往往将精力放在儿童识谱上,往往忽视了儿童的模仿能力。儿童长时间无法解决识谱问题,这也影响了他们钢琴才能的发展,一些孩子甚至因为识谱的原因而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但是,由于儿童的大脑发展具有阶段性,他们在早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那么将模仿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钢琴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性,钢琴教师往往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有的钢琴教师往往缺少一定专业训练,有时候甚至一个仅进修两年声乐专业的教师在教儿童钢琴,这对于儿童的钢琴教育是不利的。教师的坏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也不自觉的产生许多坏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往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3、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不够

随着社会竞争的发展,学生和家长往往受到功利性的影响,为了考试或考级不惜“重技巧轻艺”。由于学生和家长的配合不够,导致许多学生在解决完技术问题后,却没有受到相应情感的引导和对音乐感受表现力的教育。为了考试所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往往是不利的,最后会导致他们演奏时情感体验欠缺、音乐感觉变差,以至于无法获得更大的进步。

4、音乐环境不佳

许多家长的音乐素质并不高,因此他们无法参与到音乐教育之中,许多家庭缺乏良好的音乐氛围,这严重阻碍了儿童的钢琴学习。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钢琴教师面前后,会以“我不懂音乐”、“我很忙”等为理由退出钢琴课堂,让孩子自行听课。但是孩子的学习效果往往无法达到很高的水平,由于缺少家庭的帮助,他们往往记不住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也会影响到钢琴练习的效果。在练琴的时候,很多家长也不注意给孩子聆听音乐,往往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这也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二、铃木教学法的基本概况及应用价值

“铃木教学法”又被称为才能教育法,它产生于20世纪中期,是由日本小提琴家、教育家铃木镇一开发和推广的音乐教育法及教育哲学。这种教学法注重培养儿童的听觉、记忆力和表现力,在结合儿童的家庭环境的同时,积极开发儿童的音乐才能。

1、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铃木教学法”非常注重将幼儿在初学母语的时候置身于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父母和持续不断地学习,从而习得母语。铃木镇一认为,音乐是人类的语言,人们对于音乐的学习和母语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音乐才能的获得是后天训练的结果,通过不断的训练,儿童也有机会成为优秀的音乐家,它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1)对于儿童们来说,越早学习音乐对他们来说越有利,即使有特殊条件限制使他们不能学习音乐,也应当让他们早早地开始聆听音乐作品。

2)良好的音乐环境对于儿童的音乐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的环境包括古典音乐的环境、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良好和谐环境,儿童的潜能和创造力将被大大的激发。

3)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儿童的钢琴学习也是非常有利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对于儿童的学习将是终身有利的,反正,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重要的影响。4)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反复训练过程,和母语学习一样,音乐的学习也是一个反复训练和练习的过程。

5)最后,优秀的老师也是儿童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铃木教学法非常注重后天的环境培育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2、铃木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随着铃木教学法的深化与发展,它也日益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框架体系。虽然铃木教学法起步较晚,但是它在儿童钢琴教育上却呈现出极大的优势。1)有利于开发儿童的音乐才能和创造力

铃木教学法非常注重儿童的特点分析,摒弃了传统的先识谱后演奏的教学方式,将“母语教学法”运用到钢琴教育之中,即先听后学、模仿演奏、反复训练、创造音乐环境的方式。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儿童不再被乐谱所限制,潜移默化地学习音乐,对于他们音乐才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力、创造力和乐感。2)有利于强化儿童的音乐情感 铃木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铃木教 学法中,演奏钢琴是充满情感的,因此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通过模仿,他们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水平和情感表现能力,在后期的识谱过程中,对音乐表情记号的认识和理解又被放在重中之重。3)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水平和质量

具体而言,铃木教学法认为,优秀的钢琴老师应当具备这样几个方面的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选拔教师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水平,并加强对于他们的培养,从而有效地改变我国钢琴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和质量。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合作水平

在国内,除了四手联弹外,很少有初学钢琴的儿童有获得到与他人合作演奏 的机会。铃木教学法一直非常注重多种乐器的协作,例如多台钢琴的演奏、钢琴三重奏、长笛钢琴与小提琴的重奏、钢琴与乐队的协奏等。坚持铃木教学法“协同创新”的理念,有利于开发儿童和潜能和合作能力,为他们日后从事钢琴演奏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5)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优势

分析铃木教学法我们不难发现,它对于儿童的接受能力、记忆力、听力和音乐表现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铃木教学法,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大速度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铃木教学法是非常符合儿童发展的,加强铃木教学法的运用,对于儿童钢琴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的钢琴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钢琴教育体系,因此,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构建起我国的钢琴教育体系。完善的钢琴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钢琴教育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能够为学生的发生提供良好的保障体系,并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钢琴教育的现状。钢琴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应当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同时,积极吸收国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钢琴教育体系。

三、铃木教学法视角下儿童钢琴教学中家长与老师的配合策略

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作为铃木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儿童的钢琴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儿童钢琴教学中家长与老师的配合,提高他们的配合与协作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儿童的钢琴水平和质量。

1、正常认识钢琴学习的目的与作用

最初,儿童学习钢琴都是抱着积极的学习态度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加强,他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耐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目的不明确或不正确。

不同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目的也是不同的,有的旨在增加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的是为了学生的升学,还有的希望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等。那些看重学生考试和考级的家长,往往忽视儿童的基本功的练习,只重视考级作品的练习。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应该怎样处理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学生的学习一直围绕钢琴教学的规律也是老师的职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家长和老师良好的沟通。

家长和孩子第一次去学习钢琴的时候,老师就应当注重加强和家长的交流,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学习钢琴的目的。儿童学琴是一种素质训练,是强化孩子美学教育的一种方式,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与此同时,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也有利于他的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充裕他们的心灵。我相信,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全面提升自己的孩子的素质,如果能够有效地实现家长与老师的统一,那么就为以后孩子的教育构建了合作的基础。

2、注重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钢琴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视技术的活动,它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老师不可能将全部的知识都一一讲授,而这些知识的欠缺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和充实。

在讲解高音的时候,虽然可以用儿童的语言来给小孩上课,但是如果日常生活中家长能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那么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也就更容易理解,因为那些理解与不理解的孩子在弹奏时的表现是非常不一样的。有关上臂放松与指尖固定的问题,教学中往往采用这样的方法:

1、将孩子一只手的指端置于桌子边缘,让孩子用指尖挂住桌面,使手不会从桌面上滑落下来。然后,让孩子尽量放松肩关节,使肩与指尖像系在江河两岸的绳索一样形成一座活动摇晃的吊桥。再通过孩子另一只手,上下左右地向各个方面摇摆“桥身”,整只手应是非常灵活而富有弹性的。

2、在以上练习有所体会的基础上,试将挂住桌面的整个手指指尖,变成某一个手指的指尖。

3、在第二种练习的基础上,再重做挂住的某一个指尖移向另一手指指尖的练习。这样就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了感觉。但是对于那些不太理解“放松”与“吊桥”含义的学生,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帮助和指导。

3、做好孩子的陪练员和辅导员

儿童学钢琴往往家长都会陪伴,那么家长陪课的质量也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效果。不同的家长在陪课的时候表现也不一样,有的采取严格监督的方式,有的采取放任自流的陪课模式。具体来讲,这些方法都是不适合的,老师应当引导家长正确的陪孩子练琴。因琴童是初学,在课堂上琴童对教师所授所讲只能是有所领会,要想真正提高钢琴水平,应当加强平时的训练,平时练习的内容和时间都需要家长进行正确的掌握。

比如,分句与分段练习以及分手练习。学童学习一首新曲子时音响是陌生的,技术动作也没有形成习惯,如果从头到尾练,不仅费时间,印象也不深刻。但是,如果运用分段和分句练习法,就可以加快他们熟悉谱子的速度。至于分手练:钢琴演奏往往是多声的,需要处理不同层次的声部问题,两只手或一只手的不同手指要负担完全不同的演奏任务,两只手的技巧难度也不一样,分手练习就可以帮助他们很快地提高练习的效果。另外,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家长也应该坚持以身作则,作琴童的“镜子”。

4、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琴童对钢琴学习的热爱便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提高琴童对钢琴的兴趣和热爱,这需要老师与家长的配合。

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家长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音乐环境,通过让孩子们参加演出和表演,提高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应当积极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并鼓励家长也参与进来,从而有效地督促他们的学习,提高他们钢琴练习的水平。另外,家长们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音乐会和音乐讲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举办的各种活动,还可以通过举办家庭音乐会,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铃木教学法对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 铃木教学传入我国时间短、深入的理论研究尚未展开,该教学法在钢琴的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应当积极地将铃木教学法运用到儿童钢琴教育之中,提高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铃木镇一:《用爱浇灌》,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年 1月第1版

2、铃木镇一:《铃木镇一教学法》(晨曦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1 版

3、孙静秋:《浅析“先弹琴,后识谱”的音乐启蒙教学法——铃木母语教学法在音乐启蒙教学中应用的思考》丽水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04 期

4、赵琦:《铃木钢琴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分析》,《才智》2012 年第 10 期

第二篇:柯达伊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学》期刊2012年5月刊推荐稿件

柯达伊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崔钰

摘要:简要阐述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精髓和主要特点,结合儿童钢琴教学,通过柯达伊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手段,分别从民族音乐选材、歌唱中的教学、首调唱名法体系的综合培养三方面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说明了柯达伊音乐教育的主要思想,即儿童音乐教育的培养,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

关键字:柯达伊教学法 音乐教育 首调唱名法 节奏时值读法 字母标记法 手势法

一、柯达伊音乐教学思想概述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深远、运用广泛的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它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zoltan kodaly 1882.12.16—1967.3.6)创建。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倡导早期音乐教育、推崇学校音乐教育、坚持民族音乐教育、重视教师和教材的选择。

柯达伊认为,民间音乐和经典的创作音乐是最有助于儿童学习的,民间音乐代表着活的音乐,作为母语的民歌最适合儿童学习音乐的入门教材,随后再逐渐发展到国外音乐经典作品的学习。同时,柯达伊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关切及重要性表现在,柯达伊在1941年发表的《音乐在幼儿园》一文中提到,必须早在幼儿园就开始引入音乐教育,而不是照通常迟至中学才来进行。

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儿童学习音乐的最初,还不能明确使用什么乐器时,嗓音则是最好使用乐器。歌唱的音乐感受是最直接和深入人心的,通过无伴奏合唱形式发展儿童的协作、聆听、音感综合能力是最为有效的。

柯达伊教学法对教材的选择上,更着重于民间音乐,儿童在生活中的游戏、童谣以及一些经典音乐创作作品。柯达伊认为,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音乐专业工作者才可以教音乐,即使是教年龄非常小的儿童。他曾经多次说过,“一名小瓦尔道的音乐教师远比布达佩斯歌剧院院长重要。一位院长只有可能失败一次,而一名教师教三十年书,如果教的不好,就会扼杀掉三十代人对音乐的热爱。”可见,教师的修养水平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全面的、有着广泛基础的、高度有序的音乐教学法。它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重视教师教材的选择,将音

B

该教材采用了现代教育思想中十分强调的“先实践、后理论”的理念,在这一册的前半部分,不是先识谱,而是先弹琴,先让手指有接触琴键的感乐教学带入到真正的实践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意义。

二、柯达依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1.民间歌曲、童谣以及经典的创作音乐作为教学中的入门教材

柯达伊认为,儿童最先接触的是母语,因此强调用母语的民歌作为儿童学习音乐的入门教材。同时,柯达伊教育体系还突出了五声音阶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五声音阶音乐既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突出特点,又是儿童音乐教育最适当的起点。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柯达伊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特征。

结合柯达伊民族音乐教学观点,通常适用于儿童钢琴教学中可以选择的入门教材建议有以下几种:

(1)巴托克《小宇宙》第一、二册

是一本堪称二十世纪音乐母语的教材,是被全世界音乐家们所公认的“不朽的现代钢琴教材”,是被全世界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所广泛采用的现代音乐入门教材。它提供了在音阶、调式、和声、复调、节奏等方面的多样性。如第1~11首乐曲中伊奥尼亚大调、艾奥尼亚、多利亚、洛克利亚、密克索利地、弗里几亚全部出现了一遍,这些乐曲的音阶也都是以民间常用的五声音阶构成。

(2)儿童钢琴初步教程第一、二册

该教材曲目大量的是本国特色,幼儿时期常用的歌谣及日常生活中采集的歌词进行编写。如:开步走、早晨好、内蒙民歌、小宝宝要睡觉、我有一双小小手、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3)鲍蕙荞:《新思路钢琴系列教程》预备级A 《教育学》期刊2012年5月刊推荐稿件

受,先让耳朵聆听自己弹出的音乐,到第二部分才逐渐认识五线谱。教材中的曲目有本国儿童特色,兼顾国外经典作品。

(4)柯达伊:《钢琴学校》第一、二册 采用柯达伊教学思想编写的钢琴教程(5)齐格勒:《钢琴脚本》第一、二册。该书的特点是先听后弹,耳朵领先。除此之外,国内外还有更多的入门教材可以作为教师来使用,柯达伊希望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地处理各种变化,与儿童真正做到相互促进,互动式教学,即:教师在“教”中“学”,在“学” 中“教”。

2.歌唱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音乐之根在于歌唱。首先学习歌唱,将使学生具有多种音乐能力的准备。在歌唱中,学生掌握了读的能力,比起只读自己所练习乐器的器乐谱,具有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更多音乐作品的优势。通过歌唱,让学生感受曲调旋律的美感,会有益于任何乐器的学习。用这种方法产生的是真正的音乐,而不仅仅是“声音”。如果不是首先从他自己的歌唱中涌动出对于音符的想象,仅仅依靠外部视觉的读谱,或是机械地按照谱子移动手臂,他的内心听觉是得不到发展的,也难以产生真正的音乐。

柯达伊认为歌唱是作为音乐教学语言的最佳媒介。Singing actively engages the whole person and develops that essential musicianly attribute, the inner hearing.一个好的音乐Kodály teachers train themselves to the highest standards and, acting as a good role model, pass on the ability to sing well, rhythmically and in tune to the children they work with.教师要具备很好歌唱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声音传递音感,节奏以及旋律感。

3.歌唱作为入门级学习钢琴的重要教学手段 在儿童钢琴教学入门的一些曲目,由于多数都是短小的单声部乐曲,教师可以通过视唱旋律,教学生唱谱、唱词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学习一首入门的钢琴小曲时,教师可先对曲目进行一遍弹奏,之后弹一句,要求学生听唱一句,接下来教师唱一句,学生再唱一句,通过两遍的模唱,再使其看谱视唱。这样的好处是,使学生在看乐谱之前,能够对曲目的旋律有个大概的印象,看谱后,不会感觉一个个音符是孤立的,内心听觉由此可以逐渐得到训练。

“听觉文化”是音乐教育高层次的目标。所有的音乐表现都需要内心听觉的想象和引导,而内心听觉的发展则需要由歌唱来训练。没有伴奏的准确歌唱可以使儿童的听觉能力获得深入的发展。

合唱在钢琴教学中的形式转化

柯达伊教学法中歌唱的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合唱中的歌唱,因为在合唱中,可以学会倾听、配合、同时在追求完美的艺术感觉中自觉的形成统一。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我们通过集体课形式,不仅进行简单的歌唱基本训练,同时运用合奏的形式将合唱教学进行转化应用。

例如:在使用教材巴托克《小宇宙》教学中,选择一些在儿童音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二声部五声音阶的曲目,通过组织10人集体课,将学生分成二或三个声部,分别在Do、Re、Mi、Sol、La五个音高上做练习,使其具有和声效果,不仅练习了听力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最初的练习中,也可以运用卡农轮唱、轮奏式教学,通过大量的合奏练习,使得儿童在学习钢琴时,在视唱、视奏、多声部歌唱、听觉等多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不同程度的学生放在一起做练习,运用合唱、合奏的多声部练习,同样也会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4.首调唱名体系在教学中音乐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首调唱名法。人们常常会将首调唱名法等同于“柯达伊教学法”,它的应用像是一条贯穿于各项教学内容和活动的主线,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匈牙利首调唱名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首调唱名唱法、节奏读法、字母谱、手势的运用、固定音名唱法。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主要通过这五个方面相互结合,在教学中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首调唱名唱法(也称主音唱名法、相对关系唱名法、移动Do唱名法)

5.钢琴教学中采用首调唱名法主要体现在调性快速转换的特点

儿童钢琴教学入门阶段,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视奏问题,尽管很多学生参加过乐理训练班,但一旦让他们看着乐谱进行演奏时,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一些阻碍。借助于移动Do的特点,在一开始学生学习五线谱及调性时,我们便可以在C,F,G三个调性上进行训练。同时很快的使得学生理解模进的概念,在调式上的转化上能一调多用,即五线谱中学会了一个调的位置变化,可以进行多个调的移《教育学》期刊2012年5月刊推荐稿件

调练习。这样的好处,不仅熟悉了音程的变化关系,同时能在琴键上快速的找到相对应的关系,提高视奏能力。尤其儿童一开始学习钢琴时,双手在高低音谱号上的处理上能顺利进行。

在进入中高级的学习阶段时,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多个升降号的五线谱,这时首调唱名法又更进一步的起到了辅助作用,利用调号关系中“升降调号相加总数等于七”的互逆现象,可以归结为相差半音的相同调式音阶采用同样的首调唱名。即一调二用,学会了一个调的位置,等于掌握了两个调性。教学中不以调号的多少作为衡量程度深浅的标准,排除了视奏教学中多调号的困惑,有利于尽早的进行多方面的音乐能力培养。

6.字母谱、节奏读法、手势的结合运用 首调唱名法将唱名简写为:drmfslt,类似数字简谱。柯达伊教学法中的节奏读法与传统节奏读法最大的不同就是每一种节奏,包括休止符都有一个自己的读音,改变了通常教学中节奏只有在联系了音高时才能听到时值的情况。字母谱与节奏读法都是一种标记法,结合手势形象的肢体语言,在钢琴教学中两个方面得到很好的发挥和运用。一是视奏教学中准备阶段的读谱过渡;二是对音高及旋律线条感的加强和提高。

在视奏教学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学生读谱能力,对于初学钢琴的儿童,我们可以将一些小曲按照字母和节奏法简单标记作为新课的预备练习。

例如曲目《粉刷匠》,右手弹奏C大调乐谱,一共4个乐句,4个乐句的节奏相同,因此我们只写出一句的节奏,见下:

第三步:对照C和D两个调的乐谱,运用移动Do的特点,将曲目在不同音高位置做简单的调性转化,使得学生学会此曲后,可以进行简单的移调。

如果双手弹奏的曲目,如:汤普森教程一册中《音苑》、《音乐台阶》、《奔流的河》等曲目,在另一声部较为简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单独把左手的节奏型与字母谱标记出来,训练步骤同上,同时可以与学生通过节奏读法、字母谱与手势法配合二声部进行训练,对于初学儿童在多声部方面打下了基础。

音高的感念需要在最初的教学上得以重视,通过音高逐渐形成旋律感和节奏感。而音高是通过一个个音符建立的,那么通过手势法加强了音高的直观感,同时在训练节奏和旋律方面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如:Do是最坚强最稳固的音;Re是最活跃向上的音;Mi又是比较平稳又平静的音;Fa是凄凉,使人畏惧的音:Sol是庄重又明亮的音;La是暗淡,悲伤的音;Si是尖锐又敏感的音,因而在演唱音阶时随着音高的变化就能形成逐层推进,逐渐激动的感觉。旋律线的情绪特点正是由于音阶的特点而形成的。

7.固定音名唱法

我们知道,钢琴学习中唱名与音名同等的重要,对于儿童从小进行训练,可以同时使用首调唱名Do-Re-Mi与固定调唱名A-B-C。歌唱时使用首调唱名,看谱时使用固定音名。在钢琴教学的教材中,《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第一、二册很好的结合了固定音名唱法这一点,使得学生一开始结合七个音名C D E F G A B与七个琴键上对应的关系。,对键盘的熟悉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另外,首调唱名法结合固定音名唱法对于学生在调性、音阶、和弦的构成方面都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首调唱名体系以上五个方面的综合运用,打破了传统钢琴教学的固定模式,作为适应民间音乐的有调性、调式的传统、作为发展听觉、音乐思维、音乐读写、旋律感等等方面在教学中有了全面的综合的培养。

儿童音乐教育的培养,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

节。作为一名钢琴教师,能够真正将柯达伊音乐教第一步:先通过节奏读法让儿童熟悉节奏及时值长短,重复四次;

第二步:配合字母谱熟悉音级与唱名,再加上手势做视觉辅助训练,强化音级关系。

学法运用其中,需要教师具备非常好的音乐综合素质及灵活应变能力,才能使学生们在愉快的钢琴学习过程中做到:在聆听欣赏中感受美,以美塑形;在唱游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在乐曲分析中孕《教育学》期刊2012年5月刊推荐稿件

育美,以美扬善;在节奏分析中体验美,以美怡心;在音乐实践中表现美,以美导行。

参考文献:

[1]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杨立梅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柯达伊教学法I》

[加]洛伊斯.乔克西 著

赵亮 刘沛译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 《柯达伊教学原理与实践》

高建进/译 [匈]爱尔佐波特.索尼/著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4] 《小宇宙》巴托克

上海音乐出版社 [5] 《钢琴演奏之道》

赵晓生

世界图书出版社

第三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提倡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推动音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钢琴教学中可结合该教学法中的图谱、语言、声势、音乐游戏等教学手段,逐步地引导儿童进行识谱、节奏等方面的学习,使儿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钢琴演奏中去。

【关键词】奥尔夫;钢琴教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78-01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钢琴教育在中国日益普及,且琴童的年龄也越来越小。很多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从3到4岁就开始学琴,然而针对儿童的钢琴教学及教材运用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用得较多的《拜厄》、《哈农》、《钢琴基本教程》等教程对于儿童来说过于枯燥,许多教师的钢琴教学过于成人化,重技巧,轻音乐,很难提高孩子学琴的积极性。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特点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原本性的教育。奥尔夫提出:“原本性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特点

1.综合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是将动作、语言、歌唱、戏剧、美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高度的综合体。教学中会依据儿童接受能力,借助音乐游戏、图谱绘画、打击乐合奏等活动对儿童进行综合训练。

2.参与性。奥尔夫的音乐是一种必须通过自身参与的音乐,人们不再是听众,而必须成为演奏者参与其中。

3.创造性。在奥尔夫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运用元素性材料,如最基本的节奏、动作方式等,遵循探索?C模仿?C迁移?C即兴创作的学习过程,在集体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进行音乐学习。

4.游戏性。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活动总是由游戏贯穿始终,丰富多变的音乐游戏总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关的音乐知识。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图形谱进行识谱教学

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将复杂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记得很牢,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比较形象的图形谱刺激他们的感官,帮助他们理解记忆。例如:一只大花猫可以表示一个四分音符,两只小猫则代表两个八分音符等等。可以让学生看图形谱演奏,也可以教师弹奏一段简单的音乐后,让学生自己绘制图形谱,随后看着自己的图形谱在钢琴上再次演绎一遍。

(二)利用“声势活动”进行节奏教学

“声势活动”是指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身响的一种表现手段。例如:捻指、拍掌、拍腿、跺脚,或拍打身体任何部位并发出声音。在儿童钢琴教学中,为了增添趣味性,可以有效地运用声势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例如:四分音符跺脚、八分音符拍腿、十六分音符拍手等等,在演奏钢琴曲之前,可以先将左右手声部中的节奏用二声部声势活动拍打一遍,形成初步印象,以便为后面的钢琴练习做好准备。

(三)利用游戏进行技术技巧的训练

音乐游戏一般都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将抽象的技术概念比喻成学生们熟悉的事物,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模仿,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穿指的动作可以想象成火车穿山洞的样子,跨指则仿佛刘翔跨栏的动作,演奏跳音时仿佛指尖站到了蹦床上,或是用指尖模仿小鸡啄米的动作等等,可设计一个故事场景,让学生用手指动作去扮演各种角色。

(四)运用即兴演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在乐器演奏中重视即兴演奏能力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乐器,体验发现音乐的快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1.探索音响的即兴演奏。给学生一个标题,让学生在钢琴上即兴模仿这一标题中存在的各种声响。如:暴风雨、动物园、森林的早晨等等。

2.看图形谱进行即兴演奏。给学生看图形谱,或让学生自己绘制图形谱,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图形谱用钢琴演奏出来。

3.换曲名练习。当学生将一首钢琴作品练熟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更换曲名,再去表演。如将《春之歌》换成《夏之舞》,再去表演。大多数学生在更换曲名后,都能通过速度、力度、连断等变化,使音乐更接近新的曲名。

4.即兴地进行变奏处理。让学生在已熟练掌握的钢琴曲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节拍、节奏、加装饰音、经过音及辅助音等方式进行即兴变奏。

综上所述,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理念作为基础,遵循儿童自然发展法则,从儿童熟悉的事物入手,结合语言、声势、歌唱及游戏等教学手段让琴童自己去体验、感受并且参与创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演奏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2.[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作者简介:

齐瑜,女,硕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法及钢琴教学。

第四篇:寻找儿童钢琴教学中技术与兴趣的平衡点

寻找儿童钢琴教学中技术与兴趣的平衡点

钢琴技术是指为一定的音乐内容服务,用以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的。儿童钢琴教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它既包含着音乐的学习,又要进行大量的技术训练。日本教育家滨押政雄强调“如果不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技术,就不可能使他们体验到优美的音乐美。技术练习是重要的,是为了获得音乐体验的手段和方法。” 因此,钢琴教学必需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技术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音乐。但是,对儿童来说技术练习毕竟是枯燥的,许多钢琴教师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有的干脆任其自由,而有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强调却不见成效后,便怒声斥责“不行,再来一遍”“还是不行,你要这么弹(示范)”“这小节你去弹10遍”……加上家长也在旁边着急,两面夹击,孩子只有紧张和难过。对他们而言,弹琴变成了没完没了的机械反复;对长期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逐渐失去了兴趣,处于想学,又怕学;想不学,又不敢不学的处境中。

苏联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怎样使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使个人对所爱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具有时刻向往的心情,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学琴之初,儿童往往兴趣高涨,可随着学习的深入,技术练习的增加,兴趣就一点点减弱。若在技术训练中能以兴趣为出发点,技术方面的障碍无疑会被冲淡得微不足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孩子的兴趣,使他们克服无味的技术练习,并喜欢上它,愿意主动积极的去征服呢?难道技术与兴趣真是一对矛盾体,无法相融吗?

一、听为先导,萌发兴趣

苏联伟大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指出“声音是钢琴家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在我授课时,四分之三的劳动化在音色的探索上。” 可见钢琴的“任何演奏总是以制造声音为目的” 的。声音的质量是决定弹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比如:明亮清脆,抒情如歌的;坚强有力,充满光泽的;弱而不虚,强而不燥的等等。所以教师在钢琴技术教学中应要求孩子从练第一个音开始就要用心去听。

心理学家认为,低龄儿童的审美情感体验尚处在“悦耳悦目”较为低层次的水平上。生理愉悦是儿童最初的美感本能,所以,在学琴初期我们就要让准确美好的声音刺激他们的听觉,让孩子萌动对美好声音的向往,并意识到这种悦耳的声音是从眼前这架钢琴中流传出来的,他们就会跃跃欲试,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这时,根据幼儿爱模仿这一特有的心理现象,教师就可以作出引导:“你看,我的手是这样让钢琴发出声音的;你听,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多美啊!”于是,孩子就会积极地模仿老师练起来。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我们需要培养—种有利于弹奏力量的运用与传送的正确动作。如果教师单纯地反复强调让孩子把指尖立起来,这种方法容易使孩子觉得注意“指尖站立”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不如让他把声音弹得好听一些。教师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想让大家都听见你弹的声音,只要把指尖立起来一点就行了。”当教师发现孩子做得比较规范的时候,就可以继续加以肯定:“你听,你做到了。看看自己的小手,你是怎么弹出这么好听的声音的啊?”此时,我们练习技术的前提不是“手怎么放,手腕怎么提”,而是“为了使声音好听,我要这样弹”。

利用他们对美好声音的渴望,进行正确的弹奏方法的训练可以使孩子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似乎是顺便地注意了技术问题,而这种“注意指尖”的努力又是为了音乐美的需要而作出的。把正确的动作与正确的声音结合起来,就可以用声音推动他们兴趣的萌发。

二、因“趣”施教,形象“善譬”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思维尚处在具体形象阶段。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孩子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儿童的阅历很浅,我们应该选取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地了解学生,以便在教学时,与他们已从事过的活动或他们已认知的事物联系起来,使理性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在弹奏这样的节奏音型时,儿童常常会在每一个音上都给一个力,这样不仅破坏了旋律的进行,手指也会越弹越僵。正确的弹法应该是一个“滚动”的弹奏,使声音连贯均匀而且结实饱满。这种音型的技术难点是重量要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个手指。可是儿童无法理解什么叫转移,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来作解释。A喜欢打篮球:“三个音我们要让它滚起来。想一想,若要篮球滚起来,你会怎么做?”“推一下就行了。”“那么,我们来推一下第一个音,然后让它滚上去。你来试一试。”B会溜冰:“我给每组第一个音穿上溜冰鞋,你看,推一步,滑上去。”同时作出示范。孩子很快便领会了其中的感觉,非常积极地在琴上“溜”起来,“滚”起来。10次,20次,直到手指找到正确的弹奏感觉。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音乐感觉结合起来,因趣教学,儿童必然会兴趣盎然,不厌其烦地练习,并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此外,教师不仅要选取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来对技术要求进行讲解,还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学生。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具有奇特的“泛灵性”倾向,即“拟人化”。他们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所以教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技术要求,不仅可以生动鲜明地说明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黑白琴键下能跑出活泼的小兔子,凶恶的大灰狼;快乐的春游、敲锣、打鼓、分果果……当孩子弹得不流畅时,也许是换指没做好,也许是没有注意听,若 “再一遍”“再一遍”这样说孩子会越弹越慌,越慌越乱。不但解决不了技术问题,还增添了心理负担。教师若能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就能驱散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春游》一曲:“咦,春游不是很顺利嘛,路上磕磕碰碰的,是哪块绊脚石在挡道啊?”孩子会指出弹错的地方。“我们先把这块绊脚石搬掉。”他们听了会乐意地去克服这个难点,自觉地进行练习。“让我听听,……恩,绊脚石小了些,再加把劲。”当学生能够完整弹奏的时候,自然会兴奋地叫道“石头没了。我还想再去春游。”我们把理性的技术通过人性化地描述,孩子更能接受,更愿意付出努力去做。

三、扩展领域,调整兴趣,我们发现,了解儿童的兴趣,根据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作出形象的描述,在遇到技术难点和需要做枯燥的技术练习时,有推波助澜积极催化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舒缓紧张情绪,勇敢地面对困难,还能培养孩子感受音乐的能力,它尤其适合于钢琴学习的启蒙阶段。可是毕竟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有限,最初所谓的兴趣只是一种感性的冲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简单独立的技术问题。随着难度的提高,教师不可能将每种技术要求都作出确切形象的比喻。而且儿童心理特征是“来得容易去得快”,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如何在长时间里,始终让他们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呢?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激发。

钢琴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乐器,它涉及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调整儿童的兴趣点。比如,在学习《苏格兰舞》之前,向孩子描述一下苏格兰民族的风格;学习《兰花花的故事》之前把故事娓娓地讲给他们听;给《可爱的家》填上歌词,唱给孩子听,让他明白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用音乐将它们表现出来;学习了《唐璜》以后,向孩子介绍莫扎特精巧、轻松的风格等等。除此之外,还要让儿童多听多看,接触各种音乐,扩展他们的兴趣领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其真正热爱钢琴。为追求音乐而不懈努力,将一个个技术难点看作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阶梯。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音乐”。让孩子学会聆听音乐和感受音乐,这才是钢琴教学的真正目的。技术最终也是为音乐服务的,而兴趣就是来源于美妙的音乐,两者相辅相成,可以两全相平衡的。对于低龄儿童,我们要保护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体验到钢琴的独特魅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门艺术的兴趣和爱好趋于稳定,这时孩子对技术也就产生了较强的探究心理和学习愿望,在技术的学习与训练中能始终保持对钢琴艺术的浓厚兴趣,把它看作是一件有希望、很愉快的事情。这样,儿童学习钢琴的生命力才能持久。

第五篇:以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⒈ 以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基于华生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人们探讨了教学的过程和手段,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在操作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以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开始,以教学目标的完成而结束。教学目标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学目标越精细越好。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假设保持了一致,这种目标分类学具有两个特征:第一,以学生的外显行为来陈述目标;第二,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

斯金纳在实践中建立起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包括这样的五个阶段:说明具体的行为表现;评估行为;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方案。从以上的过程看出,行为主义者似乎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的程序,直接涉及到了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求可观察、可测量。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程序教学的设计需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使每一个问题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步一个教学目标,整个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每个教学目标完成后进入下个教学目标的教学。程序教学的方法有这样几个因素: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映;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

程序教学的最初阶段主要是讨论程序学习的方式,后来逐渐开始重视研究作业分析、学生行为目标的分析以及教材逻辑顺序,为了使程序设计更加符合逻辑性,又开始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复杂的因素,设计最优的教学策略,并在实施后给出评价。当系统科学引入教育领域之后,借助程序教学,人们更全面、更确切地探讨起教学全过程,更重视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其他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分析等。教学设计的最初尝试已开始于程序教学的设计之中,为后来发展的教学设计思想提供了基础。在程序教学运动中出现了“教学设计者”(尽管当时还没有给予这样的称呼),这种专门人员的出现使得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探索有了专业队伍,他们对目标理论、任务分析、个别化教学、媒体选择、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设计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他们从事设计的范围也从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拓展到多媒体学习包括乃至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上来,这一切都促使教学设计理论得以发展。[1]

教学设计的产生,主要的依据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内部的思维和人的情感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仅对外部的刺激与反应进行研究,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育目标强调以外部的学生反应进行描述和检测;教学方法强调以学习内容和已形成的反射结构来展开教学,并以小步子进行,强调及时强化,强调有效性。

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在许多技能性训练和操练中具有很好的效果;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学习效果的客观行为,以及重视反馈强化的观点,至今依然在教学设计领域广泛应用。这种教学设计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缺乏系统性;工作量较大;设计一个好的程序课本的时间较长;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迁移性较差;难以解决复杂的思维训练问题等。⒉ 以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基于对学习的理解,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众多,我们仅介绍布鲁纳和加涅的教学理论。

⑴ 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关于教学目的,布鲁纳认为必须强调教育的质量和理智的目标,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优秀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理智发展,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演技能”。

布鲁纳认为教学必须考虑三件事:学生的个性;知识的本质;知识获得过程的本质。学生的心智发展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遵循他特有的认知程序。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的心智形式。相应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发现法。

布鲁纳还提出了“知识结构说”和“学科结构说”,并且认为应该教给学生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认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有四个好处:一是学生掌握了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理解这门学科;二是学生了解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有助于把学习内容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三是教材组织成一定的结构形式,有助于学生记忆具体细节的知识;四是学习学生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⑵ 加涅的教学理论

加涅在他的学习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教学理论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他认为:学习发生的条件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认知信息加工模式表明了学习发生的内部过程和所对应的外部教学事件(活动),教学就是安排外部条件,促进学习内部过程,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应不同的内外学习条件。

加涅在《教学设计的原理》一书中介绍了学习层次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本书其它章节有介绍,故此不再多言。

基于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发展,使教学设计变得更加有效。因为认知主义心理学加强了内部的思维研究,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育目标强调以内在的学生认知发展为依据;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展开教学,并强调发现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好的效果: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作为教学起点;重视学习内容分析,充分考虑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协调性,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学设计还关注了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选择以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⒊ 以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设计

人本主义心理学揭示以往的学习心理学忽视了人的情感因素,主张要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解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罗杰斯探讨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罗杰斯从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开始了教学理论的建设。罗杰斯在《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中提出,学校要培养的人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任的人;能理智的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的贡献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而工作的人。”

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概念以及教学的过程。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确定帮助情境;第二,探索问题;第三,形成见识;第四,计划和选择;第五,整合。这种非指导性教学是建立在他的意义学习基础上的教学。

罗杰斯还提出把教师改称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促进者的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帮助学生阐明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弄清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促进学习的气氛。

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教学以及学习成功的重要影响,扩展了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培养完整的人;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发展。

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可以应用到很多研究领域。强调情感因素,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但是过度的强调情感,会减弱教师对教学的控制能力,最终将导致教学失败。

以上介绍了以哲学为取向的教学理论和以心理学为取向的科学教学理论,这两种理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各有侧重点,他们共同统合于教学理论,只有统合的教学理论才是完整的教学理论,才能为教学设计的发展指明方向(哲学层面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设计更有效(科学层面的教学理论)。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人们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材料的研究以及实践的检验,已经发观和揭示了许多教学过程中富有稳定性、普遍性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客观规律。但是历来教学理论的研究多是只涉及教学过程及其理论原理的个别方面,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即使是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依然如此,因此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这些理论观点很容易陷入片面的应用,忽视教学过程整体结构的平衡。为了克服这种教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中的不良倾向,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20世纪60年代初,巴班斯基把一般系统论引入教学领域,开始了新的研究。教学设计正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它把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即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理等要素都置于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研究和应用。

如果没有教学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设计就是无水之鱼。教学设计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下,把教学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即教学系统的元素。教学理论揭示了各个子系统的相关原理,使教学设计者能够对这些子系统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教学设计把教学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整合起来也是依据教学理论揭示的教学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二者讨论的是同一个对象,即二者的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上的混同与歧义,”实际上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的本质不同。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同时它通过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体系。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它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心理科学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与计划,是一种规定性理论。

教学设计理论是在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教学理论关于“教学是什么”,在教学的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合理的整合在一起,使教学有效进行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教学理论揭示的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设计就不能有效进行。

如何把描述性理论转换成规定性理论,这需要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不同的实践领域会产生不同的规定性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就是心理科学和教学理论这样的描述理论在实践中与系统科学相结合形成的规定性理论。

下载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以铃木教学法为基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以铃木教学法为基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