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电焊工一体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定稿]

时间:2019-05-15 01:1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电焊工一体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电焊工一体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定稿]》。

第一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电焊工一体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定稿]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电焊工一体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

【摘 要】焊工技能操作培训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针对技能动作形成的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选用合理的指导方法,提高学员学习电焊技能的兴趣,从而提升操作技能。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典型工作任务;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各职业院校都在大力推进职教改革,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始终没有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电焊工的技能操作技术性和技巧性要求很强,要熟练掌握其操作要领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焊工,就要运用焊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独力地完成电弧焊实际操作中的各项课题。2013年以来,我院焊工实习车间承担了11级焊接班的实习教学,以及相关专业第二工种培训任务。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工学一体化

“工学一体化”教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为大家普遍认识。为了满足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适应学习者个性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职业学习,培养“高素质”、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劳动者,积极探索科学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和国情实际的新型课程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工学结合一体化” 教学是目前机电专业最适宜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包括教材、大纲、计划的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一体化,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多门课程的综合化,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经验的一体化。我院焊工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边学边干,在做中学、学中干,教学结合实物,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习+生产一体化

学员学习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面,学员要初步了解和认识其掌握技能的相关知识,设备的功用及使用方法,操作过程的变化,了解操作动作的难度及要点,注意事项和安全事项。从指导教师的角度上看,认知过程包括讲解和演示两个环节,从学员角度上看则包括观察、记忆、实践三个环节。传统的焊工教学,实习和产品生产是分开的,没有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焊工实习消耗非常的巨大,这也是很多培训学校不愿开设焊接班级的原因,为了既能够培训好学生,又能够获得效益,故而我们采用实习+生产一体化方式来进行学员的培养,即结合制作学生用高低床制作、放鞋架、花架、垃圾收子等,?焊接专业在学生进行了钳工、焊工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引入典型工作任务“学生用高低床”制作。让学生4~6人为一组,在老师指导下,利用4周60学时,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学生从下料、连接件制作(包括划线、弯曲成型、钻孔等工序)、折边、焊接、油漆(参与),甚至加橡胶脚套等各环节进行实践,以期进行最直接的“工学结合”。

从而使学生们在实习中参与了实际产品的生产,加工制作的产品能够满足使用要求,整个生产过程从接到订单、制作计划、现场施工、项目验收、工作总结及评价,把产品加工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实习+生产一体化为学员的培养确定好了很好的一种方式,但是仍然是需要相应的实际任务来作为载体,故而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来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对学生进行焊接结构生产及焊接工艺教学时我们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下:

工作情景描述:新校学生宿舍投入使用后,急需大批量的学生用高低床。

结合制作学生用高低床制作,基本流程为:了解客户的要求→初步设计→与客户沟通确定方案→设计图纸→放样→加工制作→表面处理→涂装→包装→安装。

1)工作步骤一:明确工作任务

能够根据基本流程确定工时、工作内容、工艺要求,并在老师指导下分小组进行。

2)工作步骤二:生产现场布置

熟悉焊机、焊材、切割机、气瓶、气割、焊接辅助工具等,布置生产现场。

3)工作步骤三:制作工作计划

各组能根据图纸,布置施工现场,制定工作计划,领取材料,工具等。

4)工作步骤四:加工制作

让学生4~6人为一组,在老师指导下,利用4周60学时,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学生从下料、连接件制作(包括划线、弯曲、钻孔等工序)、折边、焊接、油漆(参与),甚至加橡胶脚套等各环节进行实践。

5)工作步骤五:工作项目验收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对床体结构、承重能力,安装等进行逐项验收,包括刷漆、所加的橡胶脚套等进行验收,保证坚固耐用,美观大方。

6)工作步骤六:总结与评价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学会客观评价,总结自己;通过互评、自评、教师评价,使学生建立自信,能够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展现自我。随着“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尽管尚未毕业,但学生已经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工作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高就业率,近年来,学生的取证率一直是100%,不少学生还获得了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使他们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同类院校的前茅,去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今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明年才能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已经被用人单位所“预订”。结束语

总之,我院焊工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边学边干,在做中学、学中干,教学结合实物,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充分营造了企业工作生产的环境,紧紧围绕典型任务,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使学生从学校走出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变电设备异常故障处理办法[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4]高级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责任编辑:邓丽丽]

第二篇:以专项社团为载体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实践探索

以专项社团为载体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实践探索

[摘 要]:社团活动在各大高校中都非常常见,组织有序的社团不仅能够培养与发挥学生的某些兴趣爱好,还能够借助这些专项社团载体很好的促进学生对于某些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本文将从多方面具体谈谈以专项社团为载体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专项社团 载体 专业技能 提升

一、社团活动对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1.社团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平台

在常规的高校教学活动中,课堂是知识讲授与专业技能传授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会对于各类新鲜知识展开学习与领会,然而,对于很多教学内容的掌握,尤其是那些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这必须有好的平台让学生不断对其加以利用实践,社团活动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通过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学生们能够充分将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在这个学生们喜爱的平台上加以实践,不仅如此,社团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内也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社团内成员能够对于专业技能展开习练与切磋,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程度,从其他社员身上也能够看出自己在技能掌握上的不足,这对于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2.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创新

社团通常是由学生组织运营的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发展对象的学生团体,在这个团体内聚集的都是对于某项活动或专业技能充满热忱的同龄人。以跆拳道社团为例,通常社团内的社员都是跆拳道的爱好者与习练者,社团将大家组织到一起,共同对这项专业技能展开研习与探究。正是因为社团内成员对于这些专业技能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之社团内汇聚的成员大家彼此的性格、特长、思维模式都有所差异,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正好促进了彼此思维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理念产生,这个过程会很有效的推进专业技能的不断创新。

3.社团活动深化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

虽说社团是一个由学生组织的专业技能活动群体,但是在很多高校中我们都能够看见,社团内不乏对于某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非常高的学生,这些所谓“高手”对于深化社团内其他成员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是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的。以围棋社团为例,社团内的活动很大程度是社员展开的棋艺竞技,在和其他社员切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于自身的专业技能展开训练,通过平时的交流探讨大家也会共同对于这项技能展开研讨,这些过程都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4.社团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水平

学生加入到某个社团除了出于对于某项专业技能的热爱,同时,也是期望能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与专业水平,社团平台也确实能够很好的发挥这个作用。专业技能的提升需要不断的有效习练,在社团内社员间会经常就某项专业技能展开技术层面的研讨以及进行实战训练,这些过程都能够不断深化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日积月累,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必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社团活动在专业技能提升中面临的困境

1.社团平台的技能培养功能的覆盖面较窄

大部分社团活动都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起来的,活动时间也大多集中于晚上或者周末,总体而言活动时间是较为局限的。而且很多成员由于有课要上或者有其它私人事情很可能会放弃部分社团活动,这让本来就不多的参与到社团活动来的机会变得更少,这也直接导致社团载体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覆盖面上很窄的现状。很多社团组织的成立初衷都是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群体汇聚到一起,社团活动首先已经让位于学生们平时正常的生活学习,如果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社员仍然无法保证参与,那么透过社团平台来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将会更难实现。

2.社团平台缺乏专业技能的理论研究与沉淀

社团活动大多是由学生组织起来的,在平时的活动中也多以技能习练过程为主,真正对于某项专业技能展开理论层面的研究是非常少的,大部分学生也不具备这样的水平与认知,这也就直接导致社团平台缺乏专业技能的理论研究与沉淀。对于任何一项专业技能而言,既要通过有效的实践来加深对于技能的熟练与掌握程度,然而,必要的理论学习与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任何专业技能的根基所在。在很多学生社团中我们都会看到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根基不牢固的状况,这些都是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所致。

3.专业指导教师较为缺乏

在大部分社团内都很难看到教师的参与,社团载体多是由学生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组织群体,专业指导教师是十分缺乏的,这也是现今专项社团载体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社团活动中适当加入专业指导教师的参与其实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既能够对于社团组织的展开模式提供专业意见,也能够对于某项专业技能从技术层面给予学生指导与点拨,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是有很直接的帮助的。

三、以社团为载体开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新路径

1.让社团的专业性活动与教学实践充分结合想要让社团载体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上更好的发挥其功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社团的专业性活动与教学实践实现充分的结合。教学实践能够让学生对于专业技能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能够从理论层面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与掌握过程打好根基。社团的专业性活动则能够对这些理论进行验证,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展开对于理论知识的体会与应用,这对于加深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有很好的功效的。此外,很有必要提升社团平台的技能培养功能的覆盖面,校方应当对于学生的各类社团活动给予更多的支持,无论是时间分配上还是精力的投入上都应当让社团活动有一定程度的保障,这样才能够让社团载体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

2.激发社团科研建设理论研究力量

激发社团科研建设理论研究力量是很有必要的,理论研究与沉淀的缺乏对于社团的发展与壮大是一个很直接的阻碍,从这方面做出改善对于提升社团的综合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以吉他社团的活动过程为例,很多高校中吉他社团都是非常受学生喜爱与追捧的,然而经过仔细考察后不难发现,社团活动中大部分是学生间的交流习练过程,整个社团内十分缺乏对于理论知识的研究力量。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社团在组织日常活动时应当将理论研习作为一项活动内容,可以定期选定相关主题,组织社团内成员对于某项专业知识展开理论层面的研习与探究。这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也有很好的功效。

3.完善学生社团专业导师制

学生社团内专业指导教师的缺乏在各大社团内都十分常见,这也是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想要让这个问题得以改善,很有必要完善学生社团专业导师制。社团组织者可以定期邀请校内专业教师或者校外的相关专业人士来给社团内成员授课,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展开学生与专业教师的交流,能够帮助社员解答自己留存的一些问题,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与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结 语:专项社团在很多高校内都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与追捧,在社团组织内学生们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发挥利用,还能深化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想要以社团为载体开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新路径,很有必要从社团的运营模式中做出改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专业社团载体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服务。

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子课题 课题编号:DIA110281021

参考文献:

[1].李玉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J];华章;2011年18期.[2].高富贵;北京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个案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8期.[3].张美玲;发挥高校体育社团功能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第三篇:“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常采用的“六步法”,分析了互联网+对一体化教学所起的作用,并对一体化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师

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一般通过项目教学中六步法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最终目标是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有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一、“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的“六步法”

一体化教学常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六步法”来完成授课。通过六个教学环节,互联网+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

1.资讯

资讯环节需要对任务进行分析,识读任务书,确定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最终的输出是成果、是任务分析报告。

为了能够明确内涵,需要理解和分析任务书的各项参数,需要对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和消化。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使用手机就可以查阅相关的资讯。为了保证效率和检索的正确率,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常用的专业网站或者相关文献库的检索方法。

2.计划

计划环节要求学生编制工作流程,编制仪器设备清单,最后输出检测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于计划,通过教学app蓝墨云班课提供作业指导书和检测方案模板等,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输出。在执行计划时,信息化的发展使小组在线讨论成为现实,而且分工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完成。在进行课程统计时,对每个学生参与的工作都会进行统计和评价,形成一个类似档案袋的文件,便于后续的项目总结和评价。

3.决策

决策环节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加便捷和快速,教师通过点赞成或者批阅,直接实现电子签名授权并开展工作。如果有相关建议,也可通过邮件或者建立线上小组讨论组,直接对该小组进行指导。这样既保证了小组计划的私密性,又尊重了他们的劳动成果,还能确保计划的正确性。

4.实施

在信息化背景下,实施环节最大的体现是实时汇报、沟通、监控和答疑。在进行分析检测的过程中,所有的过程都记录在cnas要求中,现在也允许电子记录,这也是目前分析检测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适应行业发展。在实施环节中,学生的照片、语音、视频等记录和求助均可以及时地得到反馈意见,也能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数字化资源的课程素材也为实施检测提供了技术保障,学生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来获得关键操作点的学习与实践。

5.评价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常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信息化背景下,通过app就能够快速地实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繁琐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6.反馈

反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撰写项目总结和编制一个近似项目的检测方案,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点评和提出意见、疑问。在互联网+背景下,提交作业一般采用电子文档形式,对学生的办公软件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对教师的建议等采用调查问卷、头脑风暴、现场答疑等形式进行。当然,这些都是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展的,能够快速获得反馈信息,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获取学生关注或提出的下次课堂需要加强或进行授课的内容,师生关系更趋近于一种平等关系。

二、“互联网+”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六大特性,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发挥了一体化教学的作用。

1.“互联网+”能更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学校有智慧校园平台建设,课程也开发了相关的数字化资源,教师收集、整理、分类放置的电子课件等,学生均可以通过手机、平板或其他网络终端查阅,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可以与二维码、蓝墨云app结合,实现手机浏览。通过邀请家长加入平台,教师和家长均可以查看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和评价结果,包括积分排名、资源阅读情况、撰写的总结、分工等情况。比如,要求学生课外收听一场自己感兴趣的仪器信息网的在线专业讲座并撰写总结,总分10分,纳入平时成绩,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时间安排。

此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预习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碎片化知识的学习,为完成项目做好准备。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均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分工、执行、评价、反馈、求助、答疑、提出要求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互联网+”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互联网+”背景下的一体化教学开展能够使学生咨询、计划、决策、思考、讨论、表达、总结、创意等方面的能力快速提高。

首先,面对着海量信息和知识,学生须学会如何选择、深入思考挖掘核心知识点,提高了其检索、选择的能力;其次,在项目中,计划和决策环节如果没有合理的表述方法,也不能够得到通过,所以对学生的软件应用、表达方式等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了工作方案,得到了全班学生的掌声和赞美;再次,所有成果、过程中沟通等在信息化平台上的交流媒介也发生了变化,有视频总结、图文总结等,充分展示了学生作为“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土著”一代的特点。3.“互联网+”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导向作用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评价、决策、导向,构建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项目。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更好地设置学习情景,通过超链接或者在线视频、图文,甚至是当前热点新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化手段,设置好引导问题,可以是集中讨论、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投票、测试等,能更好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确保教育的公平。

在评价上,信息化手段能够实现评价的及时性、针对性和保密性,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质量。课程采用蓝墨云实时积分排名模式开展评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教学中采用积分悬赏方式,学生的竞争意识非常强,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对一体化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联网+教育是以思维方式培养为导向,真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启发、开拓和训练,最终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所以迫切要求广大教师了解 “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以适应他们的诉求。

1.开放心态,抓住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席卷整个社会,“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慕课、蓝墨云、腾讯等一系列在线教育平台、机构都在进行尝试,这是教育的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必须接受的事实。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增强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联的网络课堂,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通过线下各类活动的设计,通过师生互动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动眼耳鼻舌身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大大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以,我们要开放心态,不能故步自封。不接受新鲜事物,很容易被时代抛弃。即使不能做潮流的领军人,也得作为参与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积累经验,成为“数字教师”。

2.冷静应对,坚持教育为本

“互联网+”环境下,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其次,学习的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也需要去辨识与选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冷静应对,不能过分地放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失去了教师的知识构建作用。

所以,信息化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教师的深度讲解、示范、剖析、点评等在课堂中也是不可获取的元素,在课堂中要加强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好信息化平台,为教育所用。

3.提高素养,加强自身信息化知识的储备

“互联网+”环境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尤其是资源的整合能力,包括信息页、数字化资源、链接和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料的开发和整合,并在合适的平台上使用和分享,所以前期的教学设计、备课等特别重要。

其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要求也提高了,比如相关app的使用、试题盒子、慕课平台的使用等,对软件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所以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加强对信息化手段的学习。

再次,由于“互联网+”模式下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解答的问题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还包括信息化检索技术、视频制作、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这对一体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小结

总之,“互联网+”时代来临,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不断冲击,如何构建适合“数字一代”学习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实践,“互联网+”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开放思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才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四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基于《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改革

1嵇正波1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江苏 淮安223003)摘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结合我校模具专业近年的课程改革,较全面的介绍《模具制造工艺》课程在教、学、做一体化方面改革方面的必要性和一些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模具;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 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各高职院校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我院于2010年9月对《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已经经过08模具-

1、-2和09模具-

1、-2两个轮次的实践与探索。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分开。在实施的程序上,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以《模具制造工艺》为例,先上70课时的理论课,然后进行2周的电加工实训和2周的模具制造实训。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职业教育强调的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理论学不精、实践学不会,一到工作现场又重新摸索的情况。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所学的理论得到印证了,技术学会了,技能也得到加强。

1.2 精选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以提高技能

高职和本科教学内容有其相识地方,但侧重点明显不同,高职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现在高职高专的教材很多是本科教材内容的压缩饼干,没有明显的区别,这显然不能符合高职教学的需求。《模具制造工艺》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内容多而杂,主要包括普通机械加工,特种加工,模具零件的工艺路线和模具的装配。对于机械加工和模具零件的工艺路线编制,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中已经有了全面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对于理论性强难以理解或者之前已经在其他课本学过的内容,我们尽量不讲。结合教、学、做过程中的模具加工,重点讲解成形模削、特种加工和模具的装配。这样及压缩了理论课的课时,又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操作的时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模具制造工艺》课程中的实施

2.1 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1收稿日期:2011-3-9 作者简介:嵇正波(1983-),男,江苏淮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工作。电子信箱:hit_jzb@163.com 传统教学是《模具制造工艺》理论课70课时、2周电加工实训和2周模具制造实训,现在把三者结合在一起,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形式进行为期5周的系统学习。期间,学生不进行其他课程的学生。内容学习见表1:

表1 教、学、做一体化时间及学习内容安排

时间安排 课程安排

培养目标

理论学习:电加工的基本原理、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结构、线1周 电火花线切割教、学、做一体化学习

切割3B和ISO编程指令、电规准参数的合理选择。实践技能:学生自己动手打穿丝孔、穿钼丝、装夹工件、打表、线切割编程、操作线切割机床。

理论学习:电火花成形加工原理、机床机构、电规准分类和1周 电火花成形加工教、学、做一体化学习

转换、影响加工的主要因素、电极尺寸计算。

实践技能:电极和工件的装夹和找正,电极的计算和加工,电火花型腔加工。

理论学习:两套模具的三维设计,二维图纸的绘制,数控程2周 冲压模具和塑料模的加工教、学、做一体化学习

序的指令学习和编制,零件工艺路线的编制。

实践技能:模具设计,零件的工艺路线编制、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

理论学习:冲模间隙调整方法、模架的装配、型芯型腔的装1周 模具装配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和电加工考证

配以及冲压和塑料模具的装配。

实践学习:垫片法调整间隙方法,冲压和塑料模的装配,电加工中级工考证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

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针对每周或者每次学习的内容,给出每个小组任务,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的准备、实施和评价。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集促进者、示范者、评论家于一身。比如给学生一个任务:级进模的凹模型孔加工。首先让学生对线切割加工凹模型孔的各种工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因为级进模型孔与型孔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如果用电火花线切割分别加工型孔很难保证精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使用电火花线切割跳步加工这种加工方法;其次从操作层面上讲,要想实现跳步加工,学生就不仅要掌握简单的切割零件方法,还要求学生会工件的校正,钼丝的穿丝、上丝等操作。

教学手段上,讲解理论知识时,根据需要多借助于运用多媒体。比如讲解成形磨削、模具零件工艺路线的制定和模具装配内容时,借助三维动画,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一目了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其次,在进行冲压模和塑料模零件加工时,由于数控机床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进行加工,我们让其余学生在CAD/CAM机房进行相关模具的三维造型和二维图形的绘制,保证所有学生有事可做。最后,为了保证5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我们安排了2位老师负责全程跟踪指导,这样避免由于某个指导老师教学其他课程而耽误教学进程,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

2.3 成绩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促进学生配合主动学习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日常考核考核、小组完成任务的考核、期末考试和电加工考证的考核。

(1)日常考核

1)按照上课时间进行,不得迟到、早退、旷课,结束前认真打扫卫生,清理机床。

2)严格遵守数控机床安全操作规程和文明生产要求; 3)严格遵守CAD/CAM机房的上机规定要求;(2)小组考核

小组考核通常是采用小组完成一个任务后,分组讲解、展示工件,并根据教学内容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最终依据小组成员项目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方面进行计算。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而电加工考证是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考试,是学生双证之一,即技能证书。小结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一套重自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又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保证,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芸,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 刘细芬.《模具制造工艺》[J].甘肃科技纵横2009(3):179-180.[3] 蒋建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分析及编程实例[J].职业圈,2007(10):129-130.

第五篇: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

力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拟结合亲身教育实践,在总结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开展学科竞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 学科竞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创新实践能力 探索实践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竞赛概述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由教育主管部门、省级及以上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以及学校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一般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学科竞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中文基础和外语基础,具有较高中外文化交流素质,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外事、外贸等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文人才。根据专业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划分为三类:中文专业类竞赛、外语类竞赛和综合类竞赛。在专业类竞赛下又可细分为三类:专业基本素养类,即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本素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征文、演讲、辩论等;专业实践技能类,即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教师模拟大赛、专业实践展评大赛等;专业才艺类,即与培养具有一定中华才艺基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比赛,如戏剧竞演等比赛。而综合类竞赛主要指学术类比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如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二、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新实践能力一般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能力。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平台,不但是理论知识转换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锻炼和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实践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起着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学科竞赛不同于课堂讲授,更多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创造性解决系列难题。当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面对同台竞技的激烈比拼时,更能激发他们刻苦钻研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锻炼和养成学生创新思维。

系列学科竞赛,尤其是参与综合类创新创业类学术竞赛,学生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地提炼所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将知识能力转换为具体的实践成果。在历经多次高水平竞赛沉淀积累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高水平学科竞赛的参赛作品一般多是以学生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的。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通力配合,为同一目标努力。这就需要他们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和相互包容,合理分工,产生最优的团队效益,通力合作,取得最佳成绩。整个备赛过程,是团队成员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对学生团队意识一次很好的培养。

(四)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演练。

学科竞赛的比赛内容一般高于课堂要求,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需要学生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运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专业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实战演练,把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提能力。

(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学科竞赛所营造的竞争氛围,特别是到省市级以上竞赛与各高校优秀学生的交流比拼,参赛学生通过冲刺备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磨砺自身意志品质,不断超越自己,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与路径

(一)当前竞赛组织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明显实效。但在组织学科竞赛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参与面不够广泛;第二,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参赛指导还需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第三,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四,竞赛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五,竞赛师资建设需更进一步推动。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路径探索。

根据学科竞赛组织存在的问题,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六年来我们主要着力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1.完善竞赛相关机制建设,构建系列激励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文化引领”与“制度引领”激励机制。“文化引领”,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校友交流分享会、家校互动等举措,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不断扩大学生参与比例,深植竞赛文化。“制度引领”,完善相关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规章制度;专门设立“学术创新奖”称号,对参与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对指导学科竞赛取得突出成绩的老师予以表彰。第二,建立科研中心理论保障机制。专门成立相应的院系竞赛科创中心,以院系学科竞赛师资建设、学科竞赛理论研究、学生实训平台建设和学生生涯导航为工作核心,保障竞赛组织的有力推进。

2.着力专?I竞赛体系建设,构建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体系。

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层级多类别的学科竞赛体系。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竞赛为顶层设计,构建多层级竞赛体系;以专业特点为依据,组织不同类别的竞赛,尤其注重精心组织系列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目前院系层面已形成专业实践展评大赛、对外汉语教师模拟选拔赛、汉语菁英中文综合技能大赛、成语英雄、诗词大会、辩论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计划大赛等十余项常态开展的品牌竞赛。

3.着力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构建三类实训实践平台。

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理念为指导,构建以专业实训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专业学生社团为基础平台的学科竞赛培育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凝练升级。目前,专业实训室2个,中介语语料库分析实验室和基于多语种优势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实训实践实验室,在建实验室5个;实习基地方23个,其中国内实习实践基地13个,海外实习实践基地10个;专业学生社团6个,有戏剧社、文学社、汉服社、方言社、京昆社、汉语国际教育协会等社团。三类实践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训机会。

4.加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参赛提供师资保障。

在师资上,着力加强院系学科竞赛导师团建设,将学科竞赛师资建设纳入院系师资发展规划。以专兼结合的形式,选聘在学科竞赛方面有突出成绩的老师担任导师,选派优秀老师参加竞赛指导相关培训。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保障教师竞赛指导工作量认定。

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经验探索

(一)将CDIO理念融入创新??践能力培养。

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强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研究。这种“做中学”理念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其能力目标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创新型实践人才的素质要求存在相当高的契合性。基于CDIO教育核心理念,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二)着力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指导。

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一对一精细化开展工作,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成才。根据学生特点,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精心辅导学生;学生竞赛中心生涯咨询室一对一接待来访学生。坚持一对一指导学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融入创新思维训练;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打造中,注重加强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课外活动开展中,注重依托学校外语特色,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月”、“游走的世界交流会”等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国内国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五、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成效

六年来,实践证明我们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尤其是高水平专业竞赛获奖和创新创业类成果丰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积极投身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专业就业对口率提升。最后,得益于竞赛体系培养良好创新思维和突出创新能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选择多元化特征明显,自主创业成果丰硕。

六、结语

学科竞赛成绩是评价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志,学科竞赛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更广泛参与各层次的学科竞赛,让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的磨砺与锻炼,不但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植校园学术氛围和浓厚学风,为拔尖人才突出创造有利条件,更有助于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2]王蕾,张巧英.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6).[3]游敏惠,朱方彬,邓安平.类型学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级分类模式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本文系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学生工作精品项目“文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探索―基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视角”(项目编号:fdy201606)研究成果。

下载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电焊工一体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电焊工一体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

    人本主义教育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人本主义教育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桂平市一中陈艺中摘要: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实践的层面上拉开了序幕,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如何通过改革提高......

    PBL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PBL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点繁杂、抽象等特点,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介绍了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微时代”早已悄悄来临. 微博、微信、微电影„„这些名词纷纷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不可缺......

    在体验式教学中丰富理论探索实践

    在体验式教学中丰富理论探索实践 作者:徐明康 转贴自:云南省委党校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05-12-30 文章录入:hanping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的教学计划安排,由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在技工院校一体化语文教学中突出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共5篇]

    在技工院校一体化语文教学中突出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当今社会技工教育方兴未艾,技工教育各学科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论文依托技工院校一体化语文教学课题研究......

    理实一体化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理实一体化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高广乐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职校为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育模式 ,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之......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5篇)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分析了技校制冷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笔者学校制冷专业实习、实训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