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走进数学课堂——以“e学习”为载体的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4:1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互联网+”走进数学课堂——以“e学习”为载体的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互联网+”走进数学课堂——以“e学习”为载体的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让“互联网+”走进数学课堂——以“e学习”为载体的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让“互联网+”走进数学课堂——以“e学习”为载体的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教师“教”,更要学生“学”。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利用网络“e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改变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让学生快乐地学。在“e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外显,真正做到“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

关键词:互联网+,e学习,体验式,数学学习

一、缘起:由“互联网+”引发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e学习”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话题。适逢上海沪江网与栖霞区政府合作,推行“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方式,我们萌发了将数学课的实施与互联网相融合的想法,并开始了数学“e学习”的大胆尝试。在实现了一些教学设想的同时,新的问题和思索随之而来。

(一)知识,一定要先教后学吗

在每节课中,我们都会发现,其实大部分学生在课前都接触过所要学习的知识,而我们的课堂却还要一味地让这些学生被动地经历学习的过程,这在无形中压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他认为许多学生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是因为掌握学习材料的水平或智力水平低下,而在于学习时间、所需的学习帮助和学习的速度不合适,“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相近”。这是不是意味着,当教师为学生创造出这样合适的学习条件后,知识将不再需要“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来“学”得?(二)能力,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吗

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决定了练习的重要性,教师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以期学生能掌握某些知识应对考试。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虽然一再地强调分数不代表能力,但是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究竟如何,除了考试分数,并没有一个合适的表现形式或评价方式。学生个体具有主动发展的可能,学生群体更具有差异发展的可能,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这些可能,使学生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然如此,那么除了考试,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呢?(三)思维,能被其他人看见吗

现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师还是习惯于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给所有学生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做题时讲究统一的方法或策略,虽然这种方式为教师的“教”提供了便利,却也让我们的学生思维视野变得狭隘,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别说让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当学生的思维长期隐于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它们将再难被其他人所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该如何变革呢? 在这些思考的背后,隐藏着同样的问题:数学课堂还不够开放,不够个性化。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获得“学”的时间、“想”的权利、“做”的机会,从而把自己内隐的思维通过外显的方式表达出来,并被其他人所倾听甚至接受?带着这些思考,我们继续寻觅。此时“e学习”用它充满娱乐性、教育性、个体性的魅力走入了我们的视线。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e学习”呢?

二、反思:“e学习”与数学课堂怎样结合

“互联网+教育”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如何兼顾教育性和娱乐性,并与教学活动融合起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是当前众多专家和学者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尝试中发现,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教育与娱乐相互平衡

娱乐性是“e学习”最大的特点,正因如此,“e学习”将教育与游戏结合,将游戏的娱乐性转化为学习动机,把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去。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学生就愿意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反之,如果学习内容枯燥无味,学习者无法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学生对学习慢慢会产生抵触心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游戏是用来辅助学习的,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其教育性——让学生通过游戏本身的特性来辅助学习,将知识性学习转化为游戏活动,而不是单纯地娱乐。在进行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设计时应当遵循教育性和娱乐性相平衡的原则,设计出来的游戏不能只为了学习而忽略可玩性,也不能让学习者只玩游戏而忽略了学习,要使其教育中有游戏的娱乐性,娱乐中有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完成学习目标的积极性,如果将教育性和娱乐性浑然一体,无缝衔接,游戏化学习便是实现“寓教于乐”的最佳途径。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游戏的尺度,将教育游戏与网络游戏区分开。

(二)形式与实质相互融合

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教育游戏也有其丰富多彩的一面。可是不论我们赋予数学知识如何生动形象的情境,最终都要指向学生的学习。郑毓信教授的“去情境化”理论和我们的这一原则非常相似,所谓“去情境化”是指:知识从具体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来,超越情境成为概括性知识,也就是“数学化”的过程。“e学习”教育游戏的情境创设只是教学的“法”,却不是学习的“源”。学生人情入境后的情境剥离,抽象思考后的模型建立,才是发展学生数学思考力的根本。因此,无论我们给学生如何的情境,目的都是基于学生的数学化学习,这才是“e学习”的根本所在。

(三)“升级”与可持续相互依存

教育,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才是成长。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去负担。”我们利用“e学习”,也是为了将游戏的理念和游戏的机制融入数学学习中,根据学生的起点水平、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设计巧妙的生活化情境和能激发学生好胜心的内容,结合游戏化的教学策略,让传统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像“沉湎于游戏”那样“沉湎于学习”,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内化,让“游戏升级”成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实践:找寻“e学习”与数学课堂的连接点(一)依——依据学习需要

在课堂中,学生主体是多元的、异质的,学生在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层次和特征,这必然导致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反应。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组织不同的学习材料,会使学生经历截然不同的学习过程,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学生在学习完“周长一定时,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围的面积越大”这一知识后,实际应用中往往不能主动进行迁移,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只是在教师给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脱离这些情境后,学生的学习是表面的,不真实的。因此,这一部分知识在教学完后,我们可以借助于“e学习”对它进行一些个性的编排。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都是80米,你们知道谁的面积更大吗?(生纷纷猜测)

师:你们确定吗? 生:不确定,只是用眼睛看,猜的。

师:那怎么样才能确定呢?你还想知道哪些信息?点开你所需要的信息,自己尝试吧!

我们的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其实质上是面向有差异的学生。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我们的教学需要从关注问题的答案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本次活动教师通过分级来改善学习材料的质量,比如在这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选择低级信息,对自己有所挑战的学生选择中级信息,而对于本知识点融会贯通的学生则选择高级信息进行解决。可是你会发现学习并没有停止,当学生利用所给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后,会不会想点开其他信息看看呢?特别是选择低、中级信息的学生,当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喜悦时,再看到高级一点的信息,会不会产生尝试的需求和勇气呢?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e学习”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选择进行个性化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尝试升级,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思维。

(二)疑——根据学生疑惑

优质的教育从来不是为了迎合儿童当下的兴趣,而是要从适宜的高度引导学生。传统课堂对于“抢数”的教学,留给学生的往往是“认识类型一识别类型—套用方法”这一解题模式,忽略了对于“抢数”这一数学问题本质的分析,片面的将关注点落在“确保抢到最后一个”上,这势必造成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只注重答案而忽略了它内在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而经过“e学习”的帮助,我们利用“抢数游戏”制造学生的认知难点,在学生疑惑处引导其合作探究,主动挖掘游戏的数学内涵。

师:谁能抢到爱心呢? 游戏规则:1.两人一组,从左往右依次拿; 2.从三角形开始,每次至少拿一个,至多拿两个; 3.怎样拿才能最后拿到爱心呢? 科勒认为,学习并非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和理解力对学习情境中事物关系进行理解、领会,在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中适应新的情境和解决新的问题。当我们的学生对学习素材发生兴趣后,这种兴趣会激发学生对素材所承载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在不断尝试中有所顿悟,这种顿悟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领悟,经过顿悟学会的内容,不仅有助于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因为这是一种对问题的真正解决。

在这里“e学习”借助于电子平台,让学生两人一组真实地开展抢数游戏,并通过其“记忆”模式方便学生回顾之前的游戏进程。学生在多次自主尝试后形成自己的思考——究竟怎样做才能赢呢?是先抢还是后抢,每次抢几个?只要抢到第几个就能赢?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中不断自悟、内化,这样的学习内驱力会不断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尝试,并逐渐建构出数学模型,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教师只需在学生有疑惑时进行适当的帮助,真正做到“导在重点上,引在关键处,扶在需要时”。这种个性化体验式的学习,让学习由表及里,不仅凸显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使思维空间更具延展性。

(三)已——寻找学生已知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我们都知道4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一个大正方形,可是除了这种拼法,能不能拼出更多的正方形呢?为了让学生打破自己的固定思维,拓宽自己的想象空间,我们这里借助于“e学习”给学生更多的尝试。

小学生的记忆保持以视觉加工为主,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可是正方形是一个平面图形,在真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总是用正方形纸片来代替,这实际上就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一个错误认知“正方形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为了避免继续这一错误,我们尝试用平板教学,让学生只能在平面上操作正方形。

师:有这样的4个正方形,自己尝试着拼一拼,可以拼出几个正方形呢?

生:可以拼出5个,像这样:

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呢?能不能拼出更多的正方形呢?在你自己的平板上试一试吧。

生:

用4个小正方形除了拼出一个大正方形之外,还能拼出更多的正方形?好像我们平时真的没有让学生尝试过。该问题引发了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上的矛盾,而我们正是要借助于这个矛盾,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热情,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而“e学习”使学生的操作活动从具体的实物向半具体、半抽象的方向发展,以直观操作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以抽象思维来进行数学化的直观操作。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学生第一次尝试打破自己的固定思维方式,需要不断试错才能有所创新,当学生失败时,教师的激励显得更加重要。一句亲切、充满关怀、鼓励性的语言,可能会让学生重拾信心,重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后其内心会得到更大满足,学习热情会更加高涨。

(四)异——辨析想法异同

数学教学,我们需要从数学现实出发,在学生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或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向,然后运用数学的语言、符号和思想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新的技能,再运用这种技能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如在教授“图形的密铺”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

师:哪一种形状的地砖可以铺满地面呢?

课堂上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非人云亦云的勇气。除了圆形能够一眼看出不能密铺之外,其他图形都要借助于学生的个性化操作。学生投身到蕴含问题的“生活情境”(地砖密铺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新的知识(哪些图形可以密铺),以扩充和丰富原有的知识。这种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学习,使得教师告知给学生的结论性内容越来越少,课堂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越来越大。在学生猜测和验证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后,学生会自发产生疑问“为什么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可以密铺,其他的图形不可以呢?”这里就需要学生从现实中的生活原型里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模型建构,而解决此问题还需要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只有将两者结合,学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内角是360°因数的正多边形才能密铺。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行“e学习”,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助力,但是如何把握“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尺度,如何让学生主动从游戏中抽离出新授的知识并建模进行研究,如何将游戏化的“e学习”方式在课堂全面展开,这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新的思考仍在继续。

参考文献:

[1]刁扬铃.利用游戏化学习进行自主探宄中[J].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1.[2]陶漪,恽如伟.教育游戏设计理论的分析与运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8(2):75-78.[3]张国华.游戏精神视野下的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荷]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课程教学研究》2018年第01期

第二篇:关于数学学习方式的思考

关于数学学习方式的思考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和谐发展,致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数学学习方式的现状与特点是什么?课堂教学模式与数学学习方式的关系如何?如何构建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和与之配套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肤浅的认识:

1目前数学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

学习方式是指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或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和形式.学习方式既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和共性,又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由于其知识阅历、能力的变化,其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由课堂教学模式决定的.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受50年代凯洛夫的影响,基本模式是: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巩固——作业,而高三数学复习模式基本上是复习(知识点)——讲解(例题)——练习(试题),学生基本上处于上课听教师讲概念或复习知识点,推导定理、公式,分析解题思路,课后完成作业,从事大量的解题练习的状况之中,逐步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学习方式:吸收——储存——

再现.采取的手段是强化练习,变式训练,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巩固知识,深刻理解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等方面固然有良好的作用,但弊端也很明显,这种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调节重视不够;缺乏自己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沦的正确性这样的完整的过程,创新意识与发展潜能提升缓慢,学生缺乏自觉地提高能力的意识,只会以解题练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简单,投入多、产出少,学习效率较低.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和谐发展,致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数学学习方式的现状与特点是什么?课堂教学模式与数学学习方式的关系如何?如何构建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和与之配套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肤浅的认识:

目前数学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

学习方式是指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或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和形式.学习方式既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和共性,又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由于其知识阅历、能力的变化,其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由课堂教学模式决定的.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受50年代凯洛夫的影响,基本模式是: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巩固——作业,而高三数学复习模式基本上是复习(知识点)——讲解(例题)——练习(试题),学生基本上处于上课听教师讲概念或复习知识点,推导定理、公式,分析解题思路,课后

完成作业,从事大量的解题练习的状况之中,逐步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学习方式:吸收——储存——再现.采取的手段是强化练习,变式训练,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巩固知识,深刻理解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等方面固然有良好的作用,但弊端也很明显,这种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调节重视不够;缺乏自己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沦的正确性这样的完整的过程,创新意识与发展潜能提升缓慢,学生缺乏自觉地提高能力的意识,只会以解题练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简单,投入多、产出少,学习效率较低. 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一个充满想象、探索、体验的过程.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必须体现史『1下基本特点:

2.1 主体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习活动是学生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或重组,是新的学习活动与原有认如结构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基础.

我国古代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中,渚如“立志先学”、“勤奋努力”“学贵有恒”、“专心致志、集中注意”、“熟读精思”等,都体现了学习应该是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体性,立志、勤奋、有恒、专注、精思就成了“空中楼阁”. ’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在影响事物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作为一种内心的活动,一种对话与勾通,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当然必须也只有通过主体努力才能实现,外部条件(教师、教材……)固然重要,但不能对学生主体的学习成败起决定作用.

综上可知,主体性是任何学习方式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学习成功的基础.

2.2 创造性

学习的本质就是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知识吸收到深刻理解、掌握内化、进而对知识整合与建构的过程,是原有知识结构与扩充后的新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动态系统,其每一点变化和发展都孕育着创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中国古代就有“知行统一、学以致用”之说,学以致用也是一种创新,因此无论从学习方式的建构过程还是从学习方式的结果来看都具有创造性.

2.3 数学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思维的科学,是使人聪明的学科.数学本身又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精确性和广泛的宜用性等特点,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学习数学可以借助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概括、归纳等形式培养人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从而数学地思考问题.

数学学习方式与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辩证关系

3.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学习者,教师的作用是领导、主导、指导、引导、辅导、向导和因势利导。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研究的主人,是探索创新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根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情感不断丰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友善的关系。3.2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法服务于学法,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因为换了老师授课就听不懂了,说是不适应老师的讲课,其原因是教师习惯了同化学生的学法,而不是顺应学生的学法.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教法走,缺乏相对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其实教与学是矛盾的统一体,教师的教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和创新,就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就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的感召,思想的熏陶,思维方式的引导,缄默知识的传递,就是开发学生的情感资源.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陶冶,形成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学习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学习数学和规律,促进数学认知结构的能力素质的提高.教与学是以学为主,以教辅学,教学相长的统一关系.

3.3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是联系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有效渗透,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是从学习方式的结果来看都具有创造性.

2.3 数学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思维的科学,是使人聪明的学科.数学本身又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精确性和广泛的宜用性等特点,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学习数学可以借助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概括、归纳等形式培养人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从而数学地思考问题.

数学学习方式与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辩证关系

3.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学习者,教师的作用是领导、主导、指导、引导、辅导、向导和因势利导。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研究的主人,是探索创新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根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情感不断丰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友善的关系。

3.2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法服务于学法,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因为换了老师授课就听不懂了,说是不适应老师的讲课,其原因是教师习惯了同化学生的学法,而不是顺应学生的学法.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教法走,缺乏相对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其实教与学是矛盾的统一体,教师的教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和创新,就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就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的感召,思想的熏陶,思维方式的引导,缄默知识的传递,就是开发学生的情感资源.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陶冶,形成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学习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学习数学和规律,促进数学认知结构的能力素质的提高.教与学是以学为主,以教辅学,教学相长的统一关系.

3.3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是联系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有效渗透,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式,又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核心作用,促进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学习方式决定课堂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方式具有反作用,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灵魂. 构建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和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数学学习方式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主要有主体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开放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等,与之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有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尝试指导与信息回授教学法、讲授——接受模式、示范——模仿模式、提问——讨论模式、引导——探究模式、“再创造”教学模式等等,这些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必须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必须包含自主学习的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品质.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必须有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配套,以促进学习方式的良性发展,博采各种教学模式之长,我们谓之:“辩证性学习方式.”

“辩证性学习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辩证性课堂教学模式,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吸收古今中外的学习理论之长,强调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抓住教与学的本质特征,形成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辩证施教,以学为主,在学习方式的操作层面上,坚持以基本方法为主体,既重视双基、又重视创新,既重视智力因素开发,又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又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中既重视检验学生对“四基”的掌握程度,又重视检测数学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检测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开发与运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评价体系具有动态性.通过对上述因素的辩证分析,构建辩证性学习方式(关于辩证性学习方式的详细介绍见另文).

辩证性学习方式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根植于课堂,得益于教师的精心培育,成熟于学生的不断实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呼吁广大教师都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上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

第三篇:信息技术让体验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信息技术让体验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京口区实验小学 赵春蓉

《新课程标准》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果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中,被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那么,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体验性学习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以获得直接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让学生能认知、能体验、能感悟的时空,即教学情境,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验性学习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体验性学习的资源整合。

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将固定的、静止的教材内容活起来。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动态的呈现、超文本的链接、声光电的综合运用的特性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资源。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又如一位教师执教《相遇问题》一课中,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多媒体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分钟相 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走的路程和。

二、信息技术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工具。

各种信息化手段,如幻灯、实物展台、录音机、录像机、CD、VCD、多媒体计算机等,不仅可以增大体验情境的信息量,丰富体验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其直观的听觉、视觉的冲击力,强化体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速学生体验内化的过程。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屏幕上首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 / 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接下来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地数量关系并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强化了体验性学习的反馈

在体验性学习的强化反馈阶段,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体验获得的情感、方法和知识提供大量实践、操作和检验机会,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提供有关时间的网站,让学生自由地浏览,再结合不同的年历卡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日历中不合理 的地方我能修改吗?我想自己设计月历„„”等等,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地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真正让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焕发出个性的色彩。

又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统计内容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协作小组,共同收集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全放到学校网的服务器上,上课时在网络教室中,将资料发卷到学生机中,资料共享,各小组同学可以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也可以对别人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学生收集的内容很丰富,“视力情况调查”“选择春游地点”“动物的种类”等,然后小组共同想办法整理数据,在充分地时空里对EXCEL统计表的知识进行探索,师生共同质疑,合作解决,最后在BBS讨论区中交流整理数据的方法,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找到相关的链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点击哪个按钮就出现相应的图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合作研究的氛围很浓。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互动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协作体验性学习。

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学习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是思维的享受。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接受先人的间接经验与进行体验性学习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和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使人的认识升华,才能使知识和见识相互激发,产生出思想和才智的电光与石火。

第四篇:以问题串为载体支持孩子的数学学习

以“问题串”为载体支持孩子的数学学习

盐小(东区)王燕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和乐教育”,其核心是“和润”的教学思想。

“和润” 即“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之意,其实质就是农业的教育观和有的学生观。学生的成长犹如农作物的生长,老师要为孩子提供生长需要的空气、阳光、雨露、水分等这样的支持性系统,这样的支持性系统需要一个载体,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因此,我们将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问题作为载体,由此产生了我们学校的课题《问题驱动下的支持性课堂教学研究》,我们数学组研究的子课题是“问题串为载体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

2、新教材的呈现方式:情景+问题串

2011版新课标的数学新教材,正文的呈现方式为“情景+问题串”。这种叙述方式,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

二、对关键词的认识

1、对问题串的认识

问题串不等于问题的简单相加或相连,它是指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彼此关联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的过程,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问题串”的形式包括如下三种:(1)引导思考不断深入的问题串

——由情境产生而展开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问题串。(2)引导多种角度思考的问题串

——a、从一个情境引发的对多个问题的讨论

——b、采用多个情境,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3)上述两种不同形式问题串的结合

——在某一单元的一组问题中,既有“引导思考不断深入的问题串”,又有“引导多种角度思考的问题串”。

2、对支持的理解

“支持”一词的意思是“维持、支撑”、“给予鼓励和赞助”的意思,所以,我们认为,问题驱动下的支持性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类似阳光、雨露、春风等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养分(如安全的学习环境、自主的学习空间、适宜的学科方法、必要的学习桥梁、适度的思维阶梯等),支持孩子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三、支持的目的

我们支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且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将学习引向深入。什么样的学习是深度学习? 标准是什么?

1、触及事物本质或者底部的程度即深度

使劲靠近学科的本质 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2、深入学科教材本质(改变浅表的现象)

生内心世界的深处(情感和体验两个方面),促进学生核心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发展,即深度学习。

(1)什么是学科本质:学科核心知识(最关键的概念范畴上)、以思维为核心的学科思想方法、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结构、精神与态度为核心的精神文化。(2)触及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处:

情感:启蒙性的东西,即兴趣、好奇心、求知欲 思维:

三个切入点:思维习惯即问题意识;思维方式;

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思维)

(3)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学科学习力即持续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回归课堂学习的本真

四、数学学习中孩子需要什么支持 理解什么?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

数学知识的本质与规律

数学知识的方法与思考 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数学知识的关系与联系

五、支持到什么程度

深刻地理解(深刻)

完整地理解(丰富)

整体地理解(结构、关联;强调两个关联;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心智与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六、怎么支持

“一驱四轮”——问题驱动

—— 动力支持(机会)

人际支持

思维支持(深度学习)

机会支持(机会)(1)提供机会,即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2)激发学习动机,即用问题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3)促进深度认识 a)提供脚手架 b)提供阶梯 c)提供方法(4)人际的支持

第五篇:教学随笔--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本类—教学随笔> 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苌池联校

李存明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要实施这个重要的目标,显然依靠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的重要途径,有了合作学习,更便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并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进数学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往往在一些公开课及其它课,老师都安排了合作学习,但总是人作秀的感觉,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但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不是太简单,就是根本没有必要,这就说明,如何把握,组织好有效的“合作学习”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当高。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合作学习就是确立新的学习动机,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哪怕是能力最差的学生,也能在活动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加入到小组的讨论、辩论中去体验。如果自己动脑,“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不行”,为此要在教育思想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转变过去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应当该为:“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所谓“吸引”就是“使儿童乐意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来”,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教师要做的是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激活学生生存,求知,成功和创新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选择机会。

二、教师合理组织是关键。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前提。教师已不在是领导者,而是已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员,他起的作用已不是主导主要,老师的观点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要经过小组的论证,才能确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融为一体。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小组的组织能力,评价能力。

怎样去组织合作学习,首先要分工明确,要让小组成员每人都有任务,都有事可做,这样就可以使成员不至于游离于活动中。其二,培养学生评判能力;小组学习的形式为学生相互评估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组内组外相互评估让学生在认真审视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中正确作出判断,并对照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他人之长处,修正自己以及他人的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四、教学中要重视合作学习对教学难点的辅助。

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意义,要不然就变成了一堂课的点缀,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就应该注意“质”的问题。首先,老师在设置“问”时一定要有合作的必要,要有一定的深度能通过问题拓展知识。让学生个性的思维。其二,教师组织汇报时一定不要草草了事,给的时间太少,一提问少数活跃份子回答,而其他成员还没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所以老师就要组织小组交流,个别组与其他组的交流。其三,合作学习一定要贯穿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成员才能准确判断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其四,在一些课堂中看到学生在激烈的讨论而老师只是这儿走走,那儿看看,而没有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因此老师应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才能更好的参与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途径,合作方式就看老师怎样组织、培养和把握,如果认识正确,方法得当,那它就会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应。

下载让“互联网+”走进数学课堂——以“e学习”为载体的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互联网+”走进数学课堂——以“e学习”为载体的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探索和感受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探索和感受中学习数学 ——《小数除法》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第八册数学P61-64页小数除法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结合具体......

    探究学习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从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来看,你觉得这堂课哪些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探究?有什么突出的价值?请举出两个片段进行简要分析。 答:我认真倾听了赵娜莎老师主讲的《三角形边的关......

    关于改进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改进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邵相所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和技能成了课堂关注的中心,而新的历史教学......

    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

    在教学中不难看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易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被动性的无止境延伸,又从“以学生为中心”中看到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冷落,学生 主动性的放任自流。教学坚持以学......

    《数学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与《教师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合集

    《数学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与《教师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合集数学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一】我们学校数学组的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前往xx参加了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交......

    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调查与研究

    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调查与研究 通过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调查,发现当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前预习准备不充足、课堂上学习被动、且可课遗留问题累计......

    以语篇学习为载体,提高小学英语复习课堂实效

    以语篇学习为载体,提高小学英语复习课堂实效 【摘要】:本文从小学英语复习课的现状调查出发,提出以语篇教学为载体,提高复习课堂实效的尝试。并列举了语篇复习的不同类型及教学......

    自主创新学习成果以小论文和课堂展示为方式

    自主创新学习成果以小论文和课堂展示为方式,其中语言研究相关的规定论题小论文2篇,以ppt形式展示的自选语言课题研究成果一次。自主创新学习成绩占期末总评的30%。PPT展示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