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解与运用
刘仁增: 福建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福建省优秀骨干教师,福州市特色教师,县首届优秀骨干教师。在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教学、识字教学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已形成“新、趣、活、实”的教学风格,主持、指导国家级、省级实验课题三项,参与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辅助学习用书的编写计14本。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提法,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耳熟能详。它从1956年首次开始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至今,五十几年过去了,尽管其表述有“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等略微差异,但语文教学重在“理解”和“运用”的教育思想和总体目标求并无改变。遗憾的是,由于历年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此往往只是一句简单的表述,并没有作具体的解释和说明,加上长期以来没有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思想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盲目,现在该是到了必须弄清其内涵要义的时候了。
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认识误区及其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理解”与“运用”是并列的,两者之间互不关联、互不交集,“理解”指向于阅读与阅读教学,“运用”指向于作文与作文教学,“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意思无非就是“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于是,阅读教学就以“理解”为核心目标,作文教学视“运用”为价值取向,分工明确,各自为政。
不仅如此,更要命的是,“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又窄化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中心主旨,至于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言语特色,大部分老师熟视无睹。这种片面的认识影响广泛而深远。教材编写上,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事实上是“以阅读为中心”编写教材的,大都采用主题式编写形式,而这些主题,全是以文本内容或人文教育为指向,鲜见以语言学习、语言能力为主题编写的,阅读是构成教材基本框架,而“听、说、写”往往成为课文的附属。教学指导思想上,一本权威的介绍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书说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和学习体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儿童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基本的读书方法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即便是《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方法上,上世纪50年代,阅读教学深受“红领巾”教学法和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全国推行“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教学法。时至今日,由此演化、“变异”而来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课堂程序更多的是从内容理解的角度加以考虑和设计,目标设定 首先是定位在读懂理解领会上,教学效果更多的以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为归宿。
而对“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也陷入误区,片面地认为指导学生写好一段话、写好一篇文章就是最好的“正确运用”了。至于“说话”,并不重要,甚至有人这样说:只要不是哑巴谁不会说话,还需专门的训练吗?即便教材设置了“口语交际”的课程和内容,这种重书面轻口头的状况丝毫没有得到改观,老师们习惯了拿着“那张旧船票登上那艘老客船”。这或许是口语交际教学至今举步维艰、成为鸡肋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核心要义
1.关于“理解”。理解是把握语言意义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掌握阅读技能最主要的标志。读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当然是文字,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篇,形成意义联系,才能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和文章情感。这是阅读一篇文章所不可缺少的。但这只是侧重从理解的角度学习语文的,是阅读过程心理机制的一个思维加工方向,也称为“逆分析方向”。其实,还有一种“顺分析方向”的阅读理解,即学生在经历了“逆分析”的过程后,还得进一步转入另外一个心理过程:从理解到的中心思想、内容意义出发,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剪裁布局,分段谋篇;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描述事物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等。这是侧重从运用的角度学习语文。只有经历了“逆分析”和“顺分析”两个方面的阅读过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才是阅读教学所需要和追求的“理解“。从语文科要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独当之任的学科属性来审视这两个“理解”,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意义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更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一句话,“理解”是贯穿在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全部认识过程中,从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到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理应是“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又包含理解、分析、鉴赏语言材料、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三个方面。从语言材料看,文章的语言材料是为表达思想内容而特定选用的,为什么用这个词语不用那个词语当然是有讲究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材料的感情色彩,透过语言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从语言结构看,主要包括词与词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等三种,理解了句、段、篇的结构特点,特别是那样别具匠心的语言结构,感悟这样组织语言、篇章构思的表达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至关重要;从表达方法看,任何人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都有个方法或手段问题,由于表达思想观点、感情的需要,必然选择一定的表达方法,或叙述,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或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每种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阅读时领悟、欣赏作者的表达方法,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2.关于“运用”。理解了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而是“中点”。因为“理解”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正确理解所学的教科书的语言文字的任务。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这就说明,能运用、会运用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优劣、高下的重要指标。因此,不论是指向于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运用”的基本认识应该是:
一方面,“运用”有层次之分:一个是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一个是出色地、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这是因为,语言和言语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规则(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对这种规则的具体、灵活地运用。学生凭借课文语言学习规范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吸收、同化、顺应、模仿语言规则的过程,这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初始、起步阶段,起巩固语言基础的作用;而只有他们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灵动地运用语言规则表现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际,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如此看来,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重在要求在运用语言文字时遵守已有的、共同的语言和言语规则;而出色地、有创意地运用是在规范运用的基础上更高的一个层次,是对规范运用的超越,是对既有语言和言语规则的突破。比如一位学生说老鼠见了他,“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这句话中的“不省鼠事”一词就是小作者独出心裁的创造性运用。
另一方面,“运用”有内容之别:既包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也包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前者指的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如何选择正确、恰当的语言材料和内容;后者是说这些语言材料和内容怎样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比如《祁黄羊》一课的最突出的语文现象就是人物的对话,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抓住祁黄羊和晋悼王的两次对话的内容,理解作者是通过人物“说”的不同方式如“说”在话前、“说”在话后、不用“说”字和“说”的不同语气如诚恳、坚决、疑惑、郑重等方面来描写这两次对话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接着,设计一道运用性练习,运用这些方法改写第一自然段中“祁黄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这一内容。如此,学生既引用了课文的语言,又迁移了对话的描写方法,做到了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的双重运用。
3.关于“理解”和“运用”。“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浅表化,甚至误入歧途。一句话,理解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最好的理解。这种认识并不新鲜,先人早有论述,什么“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从仿到创”之类的提法和做法,都说明了“理解”和“运用”唇齿相依的关系。但是,“理解”了就一定能“运用”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实生活中,理解、掌握了不少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却写不出好文章的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是刚刚学习语言的小学生了。可是,如何将“理解”的知识转化为“运用”的能力,却为人们所忽略。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编码化、外显的、可以言传的知识和不能用语言来表示或传达的隐含经验类知识两种。如果用美国学者w·s·格雷的阅读心理过程四步骤,即“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来看,不论是哪一类知识(尤其是隐含性知识),要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质变,不经历“反应”和“综合”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反应”和“综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感悟和体验。这种感悟和体验,是个人内在的心理行为,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它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语言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意味的总体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最终因体悟而内化,纳入到自己的语言图式和知识体系中。从这意义上看,在“理解”与“运用”之间,还必须架设一座连接的桥梁,那就是语言体验。有了语言体验,当学生面对那些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复杂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时,就能沉入语言情境,触摸到语言温度,感受到语言形象,获得语言经验,把握语言规律,掌握语用技能,从而为规范、熟练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精选)
一、词语的含义
1、引申义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源与流”的关系。
如“浅”:
(1)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2)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绘画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
2、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如“兄弟”比喻“手足”;“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注:词的比喻义和修辞的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是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二、近义词辨析
1、词义的轻重差别
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不同。
如:“违反”与“违犯”都有违背的意思,但“违反”的意思是“不遵守或不符合政策、纪律、规范等”,词义较轻;“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法规等,词义较重。
2、看所指的适用对象和范围
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这些近义词的适用范围的大小以及适用的对象会有一定的差异。如:“赡养”,多指供养,多用于晚辈对长辈。“抚养”,指保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
“时代”指的时间范围大,“时期”指的时间范围小。
3、看词的感情色彩。
如:“果断”“决断”“武断”都有很快做出决定的意思,但他们的感情色彩不同。“果断”表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能及时坚定地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定,是褒义词;“决断”指决定事情的魄力,是中性词;“武断”表示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不顾客观实际,凭个人主观见解轻下结论或作出决定,贬义词。
4、辨析异类项
主要针对有一个字相同的两个近义词辨析。
如“截止”和“截至”可以把相同的“截”字忽略,重点区分各自剩下的字的含义。“止”是停止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因此,“截止”强调的是行动的停止,不再发展;“截至”强调到某个时间,事情仍可能会发展。
5、辨析语法
有的近义词词性不同,它们在造句时表现的语法功能就不同。
如“品位”与“品味”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6、牢记固定搭配
有的近义词之间意义并不明显区别,但所跟的对象却不同,这种情形只能牢记其固定搭配。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意志”等配合。
三、成语的运用
1、望文生义
只根据字面意思,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如:(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在实际运用中却常常相反。
(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娴熟。
2、褒贬误用
对成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本来是褒义词,却用到含贬义的语境中去,或是贬义词用到褒义的语境中。如:这些军人为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竭尽全力,无所不为,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无所不为”是贬义词,不能用在对军人的称赞中。
3、搭配不当
成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有些成语专指特定对象。
如:“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多;“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相敬如宾”形容夫妻;“天伦之乐”形容一家人等。
4、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指的是成语的使用与语境。
如:作为一个莘莘学子,他努力地学习。“莘莘学子”指众多学生,句中“一个”与 “众多学生”矛盾。
5、不合语境
指成语的适用语境被错用而致使用不当。
如:据专家测算,在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或遭受灾难,这里明显的是不合语境。
6、语义重复
是指在句中已含有的成语里的含义,再用成语,则造成重复。
如: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笑了起来”重复。
7、敬谦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蓬荜生辉”“抛砖引玉”是谦词,“鼎力相助”“洗耳恭听”是敬词。如:张市长的一番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了大家对基础教育的诸多建议。“抛砖引玉”是谦词,用于自己,这里用在“张市长”身上显然错误。
四、关联词的作用
关联词的结构比较固定,需学生熟练识记。做题时首先要明确句子前后语句关系,理清分句间的关系,根据句子关系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
第三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中考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就必然成为中考的又一个重要考点,倍受各地中考出题者的青睐。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涉及到词语的试题,常见的知识考点有:
1、关联词的正确使用;
2、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的理解与运用;
3、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4、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5、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一、冲刺策略
(一)扩大积累,加强识记
对课文中的词语,特别是课文注解中的词语及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应加强记忆。中考中出现的要求考生辨别、解释、理解的词都是书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因而考生若在平时注意积累课前提示、课内注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和日常生活中常见词语,临考时就不会慌乱,且因词汇量的丰富,也能增强语言感受力,也能较好地解释清楚词义或辨清词语间的细微差别,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词语。
(二)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
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是词语考查的重点,尤其注意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义。一)从词义上加以辨析
1、词义适用的对象不同
如:终生
终身
“终生”是就事业来说。如:为了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终身”是就切身大事来说。如:婚姻是终身大事,应慎重考虑。
2、词义的轻重不同
如:妨碍
妨害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的休息。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伤害,词义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浓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3、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
如:年龄
年纪
“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有两颗银杏树,枝繁叶茂,看上去它的年龄足有千年。
“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你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活,我们这些小伙子哪敢怠慢!
二)从色彩上加以辨析
1、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词语按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无所谓美丑好坏,不含褒贬的词)。
如:沟通
勾通
“沟通”指使双方相通,是中性词。“勾通”指暗中勾结,是贬义词。如:科研部门应经常与生产单位沟通情况。(这里就不能用“勾通”了)
2、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
词语按语体色彩可分为:口语、书面语、文学语体、科技语体
如:家乡
故乡
“家乡”侧指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口语。如:我14岁就离开了家乡,参
加了革命。
“故乡”侧重指自己所熟悉的出生、成长的地方,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常见于书面语中。如:我生长于山东胶州半岛,内蒙古是我的 往连接两个分句,如果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则关联词(B.流连湖边,细细品味,这才发现白马湖的夏天竟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超凡脱俗:此处指超越凡人,不落俗套)
C.修建工程浩繁复杂、修建方式难以想象的小三峡古栈道,谜语般的在大宁河上守候了千年。(谜语:此处指至今尚未破译的古栈道的修建之谜)
D.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
解析:此题考查具体语境中成语意思的理解。B项中的“超凡脱俗”是指白马湖超出一般,不同于一般。答案:B
7、下列成语中加线字的含义与所给出的义项完全一致的一组是()A.机会:日理万机
随机应变 B.更加: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C.名声:莫名其妙
名不副实 D.渡口:无人问津
津津有味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同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A项中前一个“机”为“事务”之义,后一个“机”为“机会”之义;B项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C项中“莫名其妙”的“名”是“说出”之义,“名不副实”的“名”才是“名声”的意思;D项“无人问津”的“津”为“渡口”,“津津有味”的“津”为“有兴趣”之义。答案:B
8、对下面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确凿:确实。B.销声匿迹:消失声音,藏起形迹。C.肆虐:四次虐待。D.翌日:次日。
解析:C项的“肆虐”的“肆”应为“放纵,过分”之义,“肆虐”为“过分虐待,残酷虐待”之义。答案:C
9、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1)清晨,在林间小路漫步,一阵阵__________的鸟鸣声使我的心情更加轻松愉快。
(2)在科技活动中,他设计的节水龙头,精巧耐用,受到了师生的交口__________。
(3)老舍作品的语言,“京味”浓郁,幽默风趣,深广大读者的喜爱和__________。
(4)乡亲们好奇地__________着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员,眼神里透着淳朴。A.清脆
赞赏
崇拜
打量
B.清脆
称赞
推崇
打量 C.清晰
称赞
崇拜
端详
D.清晰
赞赏
推崇
端详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作答时,要学会抓住近义词间的不同语素,试通过组词区分开这不同语素的意思即可,再根据具体语境作出选择。答案:B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种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__________生命的母亲;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__________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暖的家,使它__________生命的胚胎。A.延伸
萌生
保持
B.延续
萌动
保持 C.延续
萌生
保存
D.延伸
萌动
保存
解析:答此题,先要正确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延续”含有“使之不断承续下去”之意,“萌生”含有“开始生长,生发”之意,“保存”含有“保住,使之存在”之意;再结合语境,即可作出选择。答案:C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市工商清查并__________了一批伪劣音像制品。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玩忽职守导致严重社会危害、构成犯罪的领导干部,我们也一定要按__________处理。③中国是全世界出产竹子__________和种类最多的国家,竹艺手工业蓬勃发展,竹艺产品远销世界。
A.烧毁 刑罚数量B.销毁刑法数量C.烧毁刑法
数目 D.销毁
刑罚
数目
解析:答此题要注意具体语境中词语间的搭配和照应及一些习惯性用法,如公家处理掉没收来的物品,常用“销毁”,与“按……处理”结构相搭配,常用名词“刑法”而不用动词“刑罚”,D.陈逸飞先生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解析:正确使用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意思和使用范围。“抑扬顿挫”是形容的高低变化的。“行云流水”一般形容书写、作文非常流畅。形容突然离开人世,一般用“溘然长逝”。答案:C
18、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清秀旖旎的瘦西湖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B.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C.为了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D.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之际,有识之士特别提醒人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解析:判断一个成语在一语境中使用是否得当,可以从成语的意思、感情色彩、使用对象与范围、搭配等方面加以考虑。B项“处心积虑”为贬义词,用在此,与全句的感情色彩不一致。答案:B
19、下列加线词语的字形和运用都正确的一项是()A.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彩地低垂着。
B.为备战空前绝后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奥运健儿们加紧训练,争取再创佳绩。C.我们不能黑守成规,要有创新精神。
D.如果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
A.C项有错别字,“彩”应作“采”,“黑”应作“默”;B项“空前绝后”表达的意思是“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这与事实不符。答案:D 20、下列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国上下同舟共济,不仅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而且在防治“禽流感”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B.那深沉、悲愤、如泣如诉的蒙古族歌曲《嗄达梅林》,多少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C.我市“红领巾导游团”首批80名小导游近日戴上导游证正式上岗了,他们挥洒自如的讲解吸引了众多的游客。D.“《花季周刊》已让我崭露头角,更会让我在它那里尽情地播撒希望的种子”———一位“花季小记者”的心声。
解析:“挥洒自如”指作文、写字、作画时随意用笔,毫无拘束,也形容处理事情干练、娴熟。这里指“讲解”句意不符。答案:C
21、下列加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淡淡的清香,带着一点似甜非甜的味儿,真叫我变幻莫测。B.来自教育界的政协委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所学校。C.环湖自行车比赛快开始了,各国参赛运动员滔滔不绝地进场了。D.端午节即将来临,商家将忍俊不禁的棕子发展到了极致。
解析:A“变幻莫测”形容变化多端,使人无法揣测,显然与句意不符;C项“滔滔不绝”形容说话不断,显然不能指“人的到来”;D项“忍俊不禁”是指忍不住笑起来,用在此是意思误用。答案:B
2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B.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D.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解析:B项“囊空如洗”形容一个钱也没有(多指人),这里指灾区不当;C项“天伦之乐”指家庭内骨肉团聚的欢乐,不能指“人与自然”;D项“惟妙惟肖”多指外在的形象特别像,非常逼真,一般不用于“心理”。答案:A
23、下列加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A.人生之路是曲折的,在坎坷面前,谁能勇往直前,谁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卖点。B.就是因为有了这所房子的点缀,本来看起来挺单调的运河,使人感觉增加了不少颜色。C.谈起上网,这个小学生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人们惊叹不已。D.本来要解决的问题不大,谁知他们两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也谈不拢。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使用,要先理解各词语的意义及使用对象、感情色彩,C项中“左右逢源”是指办事圆滑。不适合语境。答案:C
2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__________他们。
(2)__________诗歌,可以让我们唤起丰富的联想,体味自然的诗意和人生的情趣。
(3)今年5月在萨格勒布举行的
第四篇:《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中考语文复习《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编制:
使用:
组长签名:
审批:
使用时间:
一、设误类型
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3.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4.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5.逻辑脱节,自相矛盾 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 7.夸大其辞,不知轻重
二、例题解析
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情景。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昨晚,在上海音乐厅,一场惟妙惟肖的“中外名曲合唱之夜”音乐会带着人们畅游了迷人的音乐长廊。
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3.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大家的学习热情鼓动起来。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4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5.逻辑脱节,自相矛盾
为了让分别数载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沟通信息,我们精心组织了联欢会。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
全校同学目不暇接地聆听着科学家精彩的学术报告。7.夸大其辞,不知轻重
全厂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考前每个考生都应该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成语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1.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2.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文生义”;3.看语义轻重是否得当; 4.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5.看成语与其他成分搭配是否恰当;6.看成语是否符合使用习惯。
四、实战练习
1.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费雷罗这次不仅仅得到了法网男单冠军,在最新的ATP冠军争夺战排名榜上,他也以507分遥遥领先。
B.上任后,为了搞活企业,他大胆引进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职工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企业的面貌容光焕发。
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托尔斯泰的墓地没有墓碑,不留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暗淡的人间,茫茫的世路,就丢下我踽踽独行。B.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C.他喜欢打电游,虽经老师多次教育,他还是矢志不移。D.石原先生如此不顾历史事实而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乒坛小将邱贻可在47届世乒赛上一鸣惊人,以4:2淘汰了男子单打头号种子选手波尔。
B.三(2)班全体同学刻苦钻研,合作探究,同学间相互不耻下问,形成了良好的学风。C.尔及利亚发生了强烈地震,顷刻间天翻地覆,不少高大建筑纷纷倒塌,人员伤亡严重。D.凳坏了,有人悄悄修好;地上有纸屑,有人随手捡起„„同学们对身边小事无所不为。4.选出下列句中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长者请教,做到不耻下问。B.他最近进步很快,学习成绩欣欣向荣。
C.小明忽而看语文,忽而看数学,真是学而不厌。D.大扫除时,有时同学拈轻怕重、挑肥拣瘦。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条街成了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B.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C.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D.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适得其反。7.下面语句中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事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B.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他感到心旷神怡。C.贝多芬以他的严谨、雍容、博大,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D.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8.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青少年要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B.天气陛下在陆地上乱发威风。在海洋上,他更加肆无忌惮了。C.这条街成了商业街之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D.春天的植物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9.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一笔赔偿费了。B.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C.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
D.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10.下面句中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目前家电市场硝烟弥漫,空调降价大战一触即发。
B.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虚张声势把大家的自信心树立起来。
C.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出心裁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掩盖战争罪行。
D.听到有儿童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入水中去营救。11.下面句中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入夜,亮化扩建后的朝阳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B.《哈利·波特》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引人入胜。C.在南宁市几条繁华的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流济济一堂,笑容满面。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12.下面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B.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很有水平。
C.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D.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13.下面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B.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大家都要求技术员去指导,所以技术员身价百倍。C.一个人如果鄙薄自己的岗位,一味好高骛远,是难以做出成绩的。D.全校同学目不暇接地聆听着科学家精彩的学术报告。14.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体育测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15.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我军坚守阵地一天一夜,牺牲惨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后援部队终于赶到了。B这.个扫街的老妈妈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
C.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防止沙漠的南侵。
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6.下列句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有些人凭空想了许多念头,络绎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C.在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面前,我们只有依靠科学,依法办事,才能夺取抗击灾害的全面胜利。
D.来到武夷山,你会感受到她的形象美、色彩美、听觉美、动态美、朦胧美,以及最终形成的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的和谐美。
五、其他类型题 1.出处
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中可归纳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论语>六则》中表虚心学习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限四个字)
解析:《出师表》和《<论语>六则》都是同学们所学过的课文,因而很容易知道答案是“三顾茅庐”、“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2.联想式默写成语 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
解析:带“狼”字的成语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有“狼狈不堪”“狼子野心”“狼烟四起”“引狼入室”等。3.成语接龙
例:车水马(龙)马精(神)通广(大)张旗鼓
1洁身自()事多()杵成()锋相()症下药 2老生常()虎色()本加()兵秣()到成功 3好景不()歌当()笑不()天独()颜无耻 4毛遂自()贤举()者为()出无()落孙山 练习题答案
1.B 2.C 3.A 4.D 5.D 6.C 7.A 8.D 9.D 10.A 11.C 12.A 13.D 14.C 15.D 16.B
第五篇:古诗文名句理解与运用.
古诗文名句理解与运用
1.请从初中所学过的古诗文中选择意思完整的名句表达你的凌云壮志 2.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4.在课内外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常常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感慨,请你用学过的一句古诗来表达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并体现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词句是
6.好友离别,有人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赠,这略显伤感,请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来鼓励和安慰朋友。7.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两句与雪有关的完整诗句。
8.《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诗句是 9.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与郦道元《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描绘的意境相似。
10.《行路难》(其一)中表现诗人李白坚信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是 1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高适用 给离别友人以信心和力量。
12.写出与月相关的两组诗句,并简要说明诗人所抒发的情怀。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抒发情怀: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13.诸葛亮鞠躬尽瘁地辅佐刘备父子,得到了人们极高的赞誉。这可借用辛弃疾的词句‚ ‛来概括。(《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4.请写出古诗文中表现自然美景的句子。
15.请写出你喜欢的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座右铭,提醒自己正确对待困境。1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涵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17.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18.李白在《行路难》中表现积极进取精神的两句诗是
19.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道尽了千古离人心愿的诗句是 20.《与朱元思书》一文,作者善于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描绘山水,其中突出水大、流急的一句是
21.默写出体现游子怀念故土,思念家乡的四个名句,并注明作者。22.‚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往返,是陶渊明 的悠闲自得,是苏轼的 的美好祝愿。
23.请用三个诗句依次写出春天来到人间时,草木生长,绿色由少而多的不同景象 24.李商隐《无题》中,原比喻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着奉献的诗句是 25.诗人有意,则草木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讴歌了小草顽强的生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 ‛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渲染了边塞的苦寒;杜甫《春望》中的 写出了国家衰败的景象。
26.《鱼我所欲也》一问中表现了‚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同样表达这种追求的两句诗是
27.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只要心中有朋友,那么即使相隔再远,朋友也就好象在身边。请你写出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28.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表达见到李龟年时的高兴心情的诗句是 29.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表达自己爱国杀敌激情的诗句是 30.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告诉我们 3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两句诗是
32.宋代哲学家周敦颐非常喜爱莲花,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莲花,表达自己 的生活态度。
33.‚春蚕竞吐丝千缕,蜡炬争燃烬一堆‛化用了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 34.请从学过的古诗词中找出两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的诗或词
35.初中即将毕业,请用你学过的两句古代诗词作为对同学的临别赠言 36.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句子如:
37.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又一次证明了:故乡,人的生命之根。请写出两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古代诗歌名句
38.六月是我省大部分地区收割小麦的季节,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39.请写出一条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名句。
40.阅读古代诗文,四季美景尽收眼底:早春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盛夏有‚,听取蛙声一片‛,深秋有‚,便引诗情到碧霄‛,寒冬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美妙的诗文,令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