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圆的认识(5篇)

时间:2019-05-13 03:3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应龙圆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应龙圆的认识》。

第一篇:华应龙圆的认识

华应龙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我思考——“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个不同的线段中挑出“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作多情、自娱自乐?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2和除以2的口算?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很少“不懂”装“懂”,而更多的是不是精明地“懂”装“不懂”?

我思考——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在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不完吗?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以后再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要不要加上“在同一个正方形中”呢?数学上的严谨就是这样的吗?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在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学生抑或老师画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

我思考——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

我思考——“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样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1.课件创设问题情景。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3.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

1.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2.课件动画演示。

3.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4.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

三、画圆中感受“圆”

1.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2.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3.追问“为何这样做?”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

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3.探讨大圆的画法。4.追问大圆的画法。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六、课后延伸研究“圆”

1.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2.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追问研究。【试教后的反思】

非常成功,非常享受!已经拖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

师父张兴华满意地对我们几个徒弟说:“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浑然大气铸成圆!” 认识决定行为。已有的会成为包袱。备课时,我就觉得半径、直径不要像原来那样教,一问学生“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学生就会说出“半径、直径”。课堂事实也是这样,就让自己不再思考了。试教后一反思,才发现“宝物在哪儿呢?”是个更妙的问题,首先是回答了探讨的问题,其次是凸显了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现在想来,这样问,味道好极了!

正像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对阿甘说的:“要想往前走,就得甩掉过去。”是啊,我今天的教法不就是想“甩掉过去”吗?但甩掉别人的过去容易,甩掉自己的过去就难了。否定别人容易,否定自己难。我是这样,听课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而不肯接受我这节课呢?应该坦荡荡,何必长戚戚,“我的地盘我作主”,30年后再说吧。哦,我不该这样想,数学研究者往往是孤傲的,认为只有自己发现的“1”才是对的,我应该再思考,再否定自己,就像硬汉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顿悟:几何画板上显示“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应该从正六边形开始,这样暗合了刘徽割圆术也是从正六边形开始的,并且解决了几何画板上正三角形不正、看着不舒服的问题,还解决了与前面研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一中同长”重复的问题。哈哈,反思真好!

课上学生画出的“不圆”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有方法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在完成了为什么没有规矩也画成了圆的追问,我说——是啊,圆心只能“一中”,半径一定“同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祖先的“圆,一中同长也”,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圆心”、“半径” 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啊!——之后,看到学生闪亮的眼睛,我心里真舒畅。这样不就把经验、直观与抽象结合起来了吗?数学的抽象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不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概念系统吗?

…… ……

整体感受——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教,效果就是好。看来我说“教是因为需要教”,没错!自己以前也教过《圆的认识》,为什么没有今天这么享受呢?莫名地,我想起《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完全做成的东西,看上去好像缺了些什么,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差。完全装满水的容器,看上去好像是空的,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少。非常直的东西看上去却好像是弯的,大的机巧看上去倒好像很笨拙,特别善辩的人看上去倒好像不会说话。

那,我“成”在哪呢?在没有增加新知识点的情况下,上得学生不愿意下课。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圆的“规矩”的同时感受了研究问题的“规矩”,让学生体验到追问“为什么”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了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

那,我“缺”在哪呢? 这一节课,对原来所重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淡化了,学生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

以前,我教《圆的认识》时,总是觉得这不能丢,那也不敢掉,把自己扣牢在自己和他人一起画就的小圆里……

哈哈哈,现在的我真是在理想“圆”里!

为什么以前的我没能、没敢这么上?教学的能力不到, 教学的勇气不够,教学的追求没有……

为什么今天的我能这么上、敢这么上?课程改革的深入,百花齐放的氛围……大抵还源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教育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意义和价值的哲学之思。“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拖课了,总是不好,如何在40分钟内和学生交流?要舍什么?

这节课,多处引经据典,是否过“度”了?“度”是几处呢?数学味淡了?那我们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上出一堂“数学的课”?话又说回来,哪一处又是与“数学”无关呢?是否只是“顺手一投枪”(鲁迅语)?那老师“顺手”多了,学生是否会目不暇接、“审美疲劳”? 本课使用《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

堂片段实录:

一,如何敲响课前五分钟前奏曲

师:(热情地):孩子们,你们好!(挥手)

师:(热情地):孩子们,你们好!(挥手)

师:(风趣地):孩子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华罗庚认识吗?

生:认识

师:华陀认识吗?

生:认识

师:华应龙认识吗?华应龙就是我。

生:华老师

师:好,孩子们,你们很有礼貌。

师:孩子们,你们有橡皮吗?

生:有~~~

师:把你们的橡皮做上记号,先给我,好吗 ?

(学生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但都很兴奋地在自己的橡皮上做记号,在座的老师老师们也都很不解,安静地等待着华老师揭晓答案。学生将做好记号的橡皮纷纷交给了华老师)

师:(笑着)孩子们,你们的橡皮都交上来了吗?(双手捧满了橡皮)

生1:我还有一个。

生2:我还有一个。

……

师:孩子,你真逗,为什么不一次性全部交给我啊?(乐呵呵地)

师:这下,孩子们,你们的橡皮都交上来了吧?

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这时,生开始议论起来:没有橡皮,我们怎么上课啊?万一写错了怎么办?……)师:哦,孩子们,现在你们没有橡皮了,所以在下笔的时候就应该更慎重了,想清楚了再写,但如果万一写错了,也没关系,就好好欣赏一下自己错的地方吧!师: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微笑)生:(齐说,很响亮)可以了

二,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巧妙渗透:

1,创设情境,认识圆、圆心和半径

(课件出示)

师: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寻宝图上这样写着:宝物距你的左脚3米。孩子们,你们知道宝物在哪里吗?

生:知道

师:请拿出你们的直尺,在纸上画出宝物的位置。

(生开始动笔画,师巡视)

师:除了你表示出的这一点,还有其他办法吗?

师:好了,孩子们,我刚才看了一下你们画的图纸,有这样几种情况,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四种画法:以某固定点点为起点,分别用尺子向左面,右面,上面,下面量出3厘米的长度,点上点)

师:是这样吗,孩子们?

生1:不是,不止这四个位置,还有许多

师:好的,小伙子,你站起来说

生1:只要是距离左脚3米的地方都可以,这是一个圆。

板书:贴钥匙图:①是什么?

生:圆

板书:贴钥匙图:②为什么?

师:为什么是圆呢?(疑惑状)

生:因为圆内所有的点距左脚的距离都是3米

师:说的很好!(微笑着,轻拍学生的头)

师:这些点在圆内还是圆上?

生:(想了一小下)圆上。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圆呢?

生:圆上的所有点距离圆心都是3米,就是半径是3米。

师:说的很好,孩子,你都知道圆心、半径了,学过了吗?

生:(摇头)没有。

师:孩子们,自己提前预习,这样的习惯很好!

板书:圆心

师:圆心在图上就是什么?

生:左脚的位置。

师:要想寻到宝,左脚能不能变位置?

生:不能。

师:那圆心有什么作用?

生:确定位置。

师:在寻宝图上半径是?

生:3米

板书:半径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古代是怎样描述圆的吗?

(出示课件,卷联式:圆,一中同长也。)

师:“中“就是指什么?

生:圆心。

师:那“同长”呢?

生:半径。

2,进一步认识圆

(课件出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

师: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

(生按顺序说图形的名称)

(课件出示一个圆的内接正六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

生:正六边形。

师:它有几条边?

生:六条。

(课件演示,不断增加图形的边数,此图形就越来越接近圆)

师:圆是什么?

生1:圆可以是0边形,也可以是无数边形

生2:圆是六边形

师:六边形是圆吗?

圆是什么?

生:无数边形。

贴一个圆,圆上写着:圆,大方无隅。

师:“隅”是什么意思?

师:“隅”就是角落的意思

让学生再读“圆,一中同长也。”体悟。

3,用圆规画圆,学习直径

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

师:会画吗?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生自己画圆)

师:画好了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是怎么标准)

师:看着这些圆,想象一下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你们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会用圆规吗?

师:用圆规画圆,手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最上面

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

(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生画,师巡视

师:哎呀,孩子们,我发现你们画的圆大小不同嘛!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4厘米的圆。

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是半径的2倍。

师:现在能画出同样大小的圆了吗?

生再画

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

请学生在展示台上用圆规画

思考:为什么随手不能画圆,用圆规却能?

3、球场上解释圆

看篮球比赛开始时录象,中间为什么是圆?

师:这个大圆是怎么画上去的呢?有这么大的圆规吗?小组商量商量吧

生1:固定一点,拉绳转一圈。

生2:用量角器,画两个半圆,合起来就可以了。

师:孩子,你有这么大的量角器吗?

生3: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在里面切掉一个角,一个角……

师生合作,用拉绳的方法画圆。

师:没有圆规,为什么也能画圆?

生:因为确定了圆心和半径,只要转一圈就可以了。

师:我们回到开始的题目上,宝物在哪里?

生:宝物应该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

师:孩子们,一定吗?想一想。

课件出示半个西瓜,生:小明脚底下3米的地方。

师:只是这里吗?

课件出示球

生:以小明左脚为中心,半径为3米的球上。

师: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的,球是立体的。

师:圆,一中同长也;球,一中同长也。课件播放一天活动,展示其中的圆。课到此结束了,可是孩子们还是不动,原来华老师还没把橡皮还给他们呢?听课老师一起笑。

然后很多老师往台上挤,也包括我们高研班的成员,为的是与名师合影。此时,我也有点明白那些追星族的行为了。

听华老师的课,脑子里经常会出现的词就是“我怎么没想到?”是啊,要是我能想到,那岂不也会成会名师?我当然想不到。

所以华老师是个聪明人。课始他收掉了学生的橡皮:“孩子们,现在你们没有橡皮了,所以在下笔的时候就应该更慎重了,想清楚了再写,但如果万一写错了,也没关系,就好好欣赏一下自己错的地方吧!”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边写一边擦,其中根本没有思考的过程,为什么要擦?刚才错在哪里?从来不去思考。华老师收走了橡皮,迫使孩子们认真的去“想”。

通过找宝活动创造出圆,绝。一般同学会根据给出的提示:距左脚3米处,会想到“上、下、左、右”四个点上,但是也肯定会有学生还能想到别的点,从而有点到线,创造出圆。而结尾时,再来一问:一定是在左脚为圆心,半径3米的圆上吗?顺手牵出“球”来,高!

华老师的课,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向学生们传授着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何这么做”、“一定这样吗”。板书五把金钥匙以一个暗线的方式贯穿着全课,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反思。体会着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

华老师是个善思的人。他说:有问题才愿意想,有胆识才敢想,有激情才能想,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他思考以往圆的认识教学中的不足: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队等才做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圆的特征;第二,注重组织学生学会用圆规等材料画圆,不重视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的文化功能挖掘。他认为: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更好的凸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华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是个博学的人,在“圆的认识”一课中,紧扣“圆,一中同长也。”深入浅出的剖析着圆的特点:一个圆心,半径相等;在体会圆与其他多边形的关系时以“大方无隅”来质疑古人说法,欣赏“刘徽割圆术”;在画圆时又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体会圆规画圆的优点:两点之间的距离可大可小,就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同时也向学生渗透着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要遵循做人的原则。正如华老师引用老子的话所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而讲座中,华老师更是引经据典,名家名言的引用、古人古语的引用,爱因斯坦、牛顿、老子、孔子……

听华老师的课,感受着他和学生们的和谐,让每一位在场的老师不自觉地为他鼓掌喝彩,对华老师的课,不是简单的听课,更多的是欣赏,欣赏他对教材独到的理解、处理;欣赏他课堂上浓浓的人情味,感受他课中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

第二篇:华应龙“圆的认识”

华应龙《圆的认识》 课前慎思】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我思考——“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个不同的线段中挑出“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作多情、自娱自乐?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2和除以2的口算?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很少“不懂”装“懂”,而更多的是不是精明地“懂”装“不懂”?

我思考——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在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不完吗?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以后再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要不要加上“在同一个正方形中”呢?数学上的严谨就是这样的吗?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在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学生抑或老师画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 我思考——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

我思考——“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样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1.课件创设问题情景。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3.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

1.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2.课件动画演示。

3.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4.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

三、画圆中感受“圆”

1.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2.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3.追问“为何这样做?”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3.探讨大圆的画法。4.追问大圆的画法。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六、课后延伸研究“圆”

1.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2.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追问研究。【试教后的反思】

非常成功,非常享受!已经拖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

师父张兴华满意地对我们几个徒弟说:“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浑然大气铸成圆!”

认识决定行为。已有的会成为包袱。备课时,我就觉得半径、直径不要像原来那样教,一问学生“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学生就会说出“半径、直径”。课堂事实也是这样,就让自己不再思考了。试教后一反思,才发现“宝物在哪儿呢?”是个更妙的问题,首先是回答了探讨的问题,其次是凸显了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现在想来,这样问,味道好极了!

正像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对阿甘说的:“要想往前走,就得甩掉过去。”是啊,我今天的教法不就是想“甩掉过去”吗?但甩掉别人的过去容易,甩掉自己的过去就难了。否定别人容易,否定自己难。我是这样,听课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而不肯接受我这节课呢?应该坦荡荡,何必长戚戚,“我的地盘我作主”,30年后再说吧。哦,我不该这样想,数学研究者往往是孤傲的,认为只有自己发现的“1”才是对的,我应该再思考,再否定自己,就像硬汉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顿悟:几何画板上显示“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应该从正六边形开始,这样暗合了刘徽割圆术也是从正六边形开始的,并且解决了几何画板上正三角形不正、看着不舒服的问题,还解决了与前面研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一中同长”重复的问题。哈哈,反思真好!

课上学生画出的“不圆”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有方法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在完成了为什么没有规矩也画成了圆的追问,我说——是啊,圆心只能“一中”,半径一定“同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祖先的“圆,一中同长也”,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圆心”、“半径” 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啊!——之后,看到学生闪亮的眼睛,我心里真舒畅。这样不就把经验、直观与抽象结合起来了吗?数学的抽象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不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概念系统吗? „„ „„

整体感受——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教,效果就是好。看来我说“教是因为需要教”,没错!

自己以前也教过《圆的认识》,为什么没有今天这么享受呢?莫名地,我想起《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完全做成的东西,看上去好像缺了些什么,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差。完全装满水的容器,看上去好像是空的,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少。非常直的东西看上去却好像是弯的,大的机巧看上去倒好像很笨拙,特别善辩的人看上去倒好像不会说话。

那,我“成”在哪呢?在没有增加新知识点的情况下,上得学生不愿意下课。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圆的“规矩”的同时感受了研究问题的“规矩”,让学生体验到追问“为什么”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了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

那,我“缺”在哪呢? 这一节课,对原来所重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淡化了,学生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

以前,我教《圆的认识》时,总是觉得这不能丢,那也不敢掉,把自己扣牢在自 [NextPage]

己和他人一起画就的小圆里„„ 哈哈哈,现在的我真是在理想“圆”里!

为什么以前的我没能、没敢这么上?教学的能力不到, 教学的勇气不够,教学的追求没有„„

为什么今天的我能这么上、敢这么上?课程改革的深入,百花齐放的氛围„„大抵还源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教育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意义和价值的哲学之思。“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拖课了,总是不好,如何在40分钟内和学生交流?要舍什么?

这节课,多处引经据典,是否过“度”了?“度”是几处呢?数学味淡了?那我们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上出一堂“数学的课”?话又说回来,哪一处又是与“数学”无关呢?是否只是“顺手一投枪”(鲁迅语)?那老师“顺手”多了,学生是否会目不暇接、“审美疲劳”?

华应龙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整理:云山

雪燕子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

“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 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真佩服,真佩服,我们西安的小朋友真棒!会动脑子。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思考。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

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 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

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生:对

师:这样的话,可以画多少个圆,可以无限延伸,对不对。那如果不说“以左脚为圆心”行不行?

生:不行,那样圆的位置就可以无限延伸。

师:除了说“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还可以怎么说?生活中听说过吗?

生:也可以说直径是6米。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可以说:以左脚为圆心,直径为——” 生:6米

师:对。这个“直径:也能表达圆的大小。[板书:直径] 师:为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在一个圆内,所有的 半径都相等。

师:哦,他说了这个。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以他的左脚为圆心,他可以随便走一圈,就变成圆了。

师:哦,可以随便走一圈。方向没有定,是吧。这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圆的特点“来说明。你觉得圆有特点呢? 生:我觉得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师:我们说图形的特点的时候一般要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一句话,有比较才有结论。[课件: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前我们学过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以前说图形的时候往往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说明,那你看,从 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既没有棱也没有角。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点点头,她说圆没有棱也没有角,对吗? 生:对

师:没有棱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棱是说它没有边,它不象正方形有4条边。师追问:那它是没有边吗? 生:不是,有边。师:有边,几条边? 生:1条。

师:那你们说圆的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线,而圆的边是曲线构成的。师:同意?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从角来看,圆是没有角的。从边上来看,圆有没有边? 生:有!

师:有,几条边? 生:一条边。

师:这是圆很特别的地方。其他图形,最起码有3条边,而圆呢?只有一条边。并且它的边怎样? 生:是曲线的。

师:是曲线的。其他的是直线或者说是线段围成的。师:圆,我们从边和角来看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祖先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板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 生:圆心

师:同长,什么同长? 生:半径

师:半径同长,有人说直径也同长。同意古人说的话吗? 生:同意。

师:“圆,一中同长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行不是“一中同长”吗?

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为什么不是呢?

生:这些图形中心到角的距离比到边的距离要长一些。上前面指着说。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不是。

师,不是的理由就是:从这个中心到边上的点跟到顶点的点的距离就不一样。那有没有一样的?正三角形里有几条一样的? 生:3条。师:正方形呢? 生:4条。

师:正五边行呢? 生:5条。师:正六边行? 生:6条。师指圆:

生:无数条。

师:无数条?[板书]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半径都相等。所以有无数条。师: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相等的半径有无数条。师: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师:圆周上有多少个点? 生:无数个。

师:这些点和圆心连起来当然就有无数条,是吧。圆周上有无数点,请问:从这到这有多少个点?[指圆弧线] 生:无数个。

师:这些图形一中同长的条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古人说的“圆,一中同长”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经过我们讨论更认同了,不过刚才有同学说圆是没有角的。圆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椭圆]这个图形是不是没有角的。是不是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它是圆吗?它一中同长吗?所以说一中同长是圆最重要的特征。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谁能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 生读。

师:圆有什么特点? 生:一中同长。

师:我们来看小明的宝藏在什么范围?我们第2个问题解决完了吗?

三、画圆中感受“圆” 1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 画圆用什么? 生:用圆规。

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看,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带着直角的尺。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师:既然大家都回会画?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生自己画圆)师:画好了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怎么标准)

师:从这些圆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画圆才能标准?(生小组交流)

师:大家交流完了,好了。那现在你们说一下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了解圆规的发展,现在圆规的优点在哪里?

师:用这样的圆规画圆,手必须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头,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

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而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生画,师巡视

师:哎呀,老师在巡视时,我发现你们画的较规范的圆,大小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4厘米的圆。

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订好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这个机会老师留着了。

师:展示画圆,故意出现破绽一:没有“圆”上?破绽二:没有画完?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化了;粗细不均匀; 师:你们真仔细,我把汗都画出来了。2标上半径、直径。

师:学生标直径和半径;你说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什么?

生: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对齐圆的圆心,画完后表上字母r; 师:半径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呢? 生:圆心;

师:再画一条直径;刚才他画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那位戴眼镜的小伙子。

生:一定得通过圆心。

师:直径用字母d表示,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d和r是什么关系? 生:2倍,d=2r。

师:画圆是怎样画的?

师:先确定一条半径,也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一个圆心,再旋转一圈。为什么随手就能画出一个圆呢? 生:圆规画长是半径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先确定圆心,半径长度。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不相等了

师: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知道圆的特点太重要了。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

师: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中间为什么是个圆?不知道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师:为什么中间要是个圆呢?

生:刚开始比赛要往对方场地传球,这样中间画圆比较公平。师:队员在圆上,球在中心。圆一周同长,比较公平。3.探讨大圆的画法。师:这个圆怎么画?

生:先找到圆心,两点间距离固定好,再画 师:大圆,再大,超大呢?没有圆规可以画? 生:用大拇指当圆心,用食指画 师:画大圆?

生:确定圆心半径再画。

师:这个大圆,没有圆规怎么画? 生自由交流

4.追问大圆的画法。

师: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怎么没有圆规也能画圆?

生:规矩不一定单独指圆规,指的应该是画图的工具。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画。

师:我们这句话还是对的。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师:一定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课件:西瓜]宝物可能在哪里? 生:地下。

师:拿西瓜说事。我们就想到球了,球也是一中同长。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图形,球是立体图形。

六、课后延伸研究“圆”

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第三篇: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 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师:真佩服,小朋友真棒!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 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生:对 师:这样的话,可以画多少个圆,可以无限延伸,对不对。那如果不说“以左脚为圆心”行不行?

生:不行,那样圆的位置就可以无限延伸。

师:除了说“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还可以怎么说?听说过吗? 生:也可以说直径是6米。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可以说:以左脚为圆心,直径为——” 生:6米

师:对。这个“直径:也能表达圆的大小。[板书:直径] 师:为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在一个圆内,所有的 半径都相等。

师:哦,他说了这个。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以他的左脚为圆心,他可以随便走一圈,就变成圆了。

师:哦,可以随便走一圈。方向没有定,是吧。这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圆的特点“来说明。你觉得圆有特点呢?

生:我觉得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师:我们说图形的特点的时候一般要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一句话,有比较才有结论。[课件: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前我们学过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以前说图形的时候往往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说明,那你看,从 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既没有棱也没有角。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点点头,她说圆没有棱也没有角,对吗? 师:没有棱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棱是说它没有边,它不象正方形有4条边。师追问:那它是没有边吗? 生:不是,有边。师:有边,几条边? 生:1条。

师:那你们说圆的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线,而圆的边是曲线构成的。师:同意?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从角来看,圆是没有角的。从边上来看,圆有没有边? 生:有!

师:有,几条边? 生:一条边。

师:这是圆很特别的地方。其他图形,最起码有3条边,而圆呢?只有一条边。并且它的边怎样?

生:是曲线的。

师:是曲线的。其他的是直线或者说是线段围成的。

师:圆,我们从边和角来看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祖先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板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 生:圆心

师:同长,什么同长? 生:半径

师:半径同长,有人说直径也同长。同意古人说的话吗? 生:同意。

师:“圆,一中同长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行不是“一中同长”吗? 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为什么不是呢?

生:这些图形中心到角的距离比到边的距离要长一些。上前面指着说。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不是。

师,不是的理由就是:从这个中心到边上的点跟到顶点的点的距离就不一样。那有没有一样的?正三角形里有几条一样的? 生:3条。师:正方形呢? 生:4条。

师:正五边行呢? 生:5条。师:正六边行? 生:6条。师指圆: 生:无数条。

师:无数条?[板书]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半径都相等。所以有无数条。师: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相等的半径有无数条。师: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师:圆周上有多少个点? 生:无数个。

师:这些点和圆心连起来当然就有无数条,是吧。圆周上有无数点,请问:从这到这有多少个点?[指圆弧线] 生:无数个。师:这些图形一中同长的条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古人说的“圆,一中同长”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经过我们讨论更认同了,不过刚才有同学说圆是没有角的。圆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椭圆]这个图形是不是没有角的。是不是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它是圆吗?它一中同长吗?所以说一中同长是圆最重要的特征。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谁能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 生读。

师:圆有什么特点? 生:一中同长。

师:我们来看小明的宝藏在什么范围?我们第2个问题解决完了吗?

三、画圆中感受“圆” 1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 画圆用什么? 生:用圆规。

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看,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带着直角的尺。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师:既然大家都回会画?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生自己画圆)师:画好了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怎么标准)

师:从这些圆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画圆才能标准?(生小组交流)

师:大家交流完了,好了。那现在你们说一下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了解圆规的发展,现在圆规的优点在哪里?

师:用这样的圆规画圆,手必须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头,捏着它的两条腿。

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捏着它的两条腿。*(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生画,师巡视

师:哎呀,老师在巡视时,我发现你们画的较规范的圆,大小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4厘米的圆。

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订好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这个机会老师留着了。

师:展示画圆,故意出现破绽一:没有“圆”上?破绽二:没有画完?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化了;粗细不均匀; 师:你们真仔细,我把汗都画出来了。2标上半径、直径。

师:学生标直径和半径;你说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什么? 生: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对齐圆的圆心,画完后表上字母r; 师:半径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呢? 生:圆心; 师:再画一条直径;刚才他画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那位戴眼镜的小伙子。

生:一定得通过圆心。

师:直径用字母d表示,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d和r是什么关系? 生:2倍,d=2r。

师:画圆是怎样画的?

师:先确定一条半径,也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一个圆心,再旋转一圈。为什么随手就能画出一个圆呢? 生:圆规画长是半径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先确定圆心,半径长度。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不相等了

师: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知道圆的特点太重要了。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师: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中间为什么是个圆?不知道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师:为什么中间要是个圆呢?

生:刚开始比赛要往对方场地传球,这样中间画圆比较公平。师:队员在圆上,球在中心。圆一周同长,比较公平。3.探讨大圆的画法。师:这个圆怎么画?

生:先找到圆心,两点间距离固定好,再画 师:大圆,再大,超大呢?没有圆规可以画? 生:用大拇指当圆心,用食指画 师:画大圆?

生:确定圆心半径再画。

师:这个大圆,没有圆规怎么画? 生自由交流

4.追问大圆的画法。

师: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怎么没有圆规也能画圆?

生:规矩不一定单独指圆规,指的应该是画图的工具。我们可用不同的工具来画。师:我们这句话还是对的。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师:一定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课件:西瓜]宝物可能在哪里? 生:地下。

师:拿西瓜说事。我们就想到球了,球也是一中同长。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图形,球是立体图形。

六、课后延伸研究“圆”

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第四篇:华应龙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华应龙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

“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 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真佩服,真佩服,我们西安的小朋友真棒!会动脑子。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思考。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

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 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

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生:对

师:这样的话,可以画多少个圆,可以无限延伸,对不对。那如果不说“以左脚为圆心”行不行?

生:不行,那样圆的位置就可以无限延伸。

师:除了说“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还可以怎么说?生活中听说过吗?

生:也可以说直径是6米。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可以说:以左脚为圆心,直径为——” 生:6米

师:对。这个“直径:也能表达圆的大小。[板书:直径] 师:为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在一个圆内,所有的 半径都相等。

师:哦,他说了这个。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以他的左脚为圆心,他可以随便走一圈,就变成圆了。

师:哦,可以随便走一圈。方向没有定,是吧。这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圆的特点“来说明。你觉得圆有特点呢?

生:我觉得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师:我们说图形的特点的时候一般要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一句话,有比较才有结论。[课件: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前我们学过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以前说图形的时候往往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说明,那你看,从 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既没有棱也没有角。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点点头,她说圆没有棱也没有角,对吗? 生:对

师:没有棱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棱是说它没有边,它不象正方形有4条边。师追问:那它是没有边吗? 生:不是,有边。师:有边,几条边? 生:1条。

师:那你们说圆的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线,而圆的边是曲线构成的。师:同意?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从角来看,圆是没有角的。从边上来看,圆有没有边? 生:有!

师:有,几条边? 生:一条边。

师:这是圆很特别的地方。其他图形,最起码有3条边,而圆呢?只有一条边。并且它的边怎样? 生:是曲线的。

师:是曲线的。其他的是直线或者说是线段围成的。

师:圆,我们从边和角来看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祖先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板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 生:圆心

师:同长,什么同长? 生:半径

师:半径同长,有人说直径也同长。同意古人说的话吗? 生:同意。

师:“圆,一中同长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行不是“一中同长”吗? 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为什么不是呢?

生:这些图形中心到角的距离比到边的距离要长一些。上前面指着说。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不是。

师,不是的理由就是:从这个中心到边上的点跟到顶点的点的距离就不一样。那有没有一样的?正三角形里有几条一样的? 生:3条。师:正方形呢? 生:4条。师:正五边行呢? 生:5条。师:正六边行? 生:6条。师指圆: 生:无数条。

师:无数条?[板书]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半径都相等。所以有无数条。师: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相等的半径有无数条。师: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师:圆周上有多少个点? 生:无数个。

师:这些点和圆心连起来当然就有无数条,是吧。圆周上有无数点,请问:从这到这有多少个点?[指圆弧线] 生:无数个。

师:这些图形一中同长的条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古人说的“圆,一中同长”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经过我们讨论更认同了,不过刚才有同学说圆是没有角的。圆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椭圆]这个图形是不是没有角的。是不是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它是圆吗?它一中同长吗?所以说一中同长是圆最重要的特征。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谁能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 生读。

师:圆有什么特点? 生:一中同长。

师:我们来看小明的宝藏在什么范围?我们第2个问题解决完了吗?

三、画圆中感受“圆” 1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 画圆用什么? 生:用圆规。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看,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带着直角的尺。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师:既然大家都回会画?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

(生自己画圆)

师:画好了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怎么标准)

师:从这些圆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画圆才能标准?(生小组交流)

师:大家交流完了,好了。那现在你们说一下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了解圆规的发展,现在圆规的优点在哪里?

师:用这样的圆规画圆,手必须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头,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

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而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

*(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生画,师巡视

师:哎呀,老师在巡视时,我发现你们画的较规范的圆,大小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4厘米的圆。

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订好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这个机会老师留着了。

师:展示画圆,故意出现破绽一:没有“圆”上?破绽二:没有画完?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化了;粗细不均匀; 师:你们真仔细,我把汗都画出来了。2标上半径、直径。

师:学生标直径和半径;你说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什么? 生: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对齐圆的圆心,画完后表上字母r; 师:半径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呢? 生:圆心;

师:再画一条直径;刚才他画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那位戴眼镜的小伙子。生:一定得通过圆心。

师:直径用字母d表示,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d和r是什么关系? 生:2倍,d=2r。师:画圆是怎样画的? 师:先确定一条半径,也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一个圆心,再旋转一圈。为什么随手就能画出一个圆呢? 生:圆规画长是半径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先确定圆心,半径长度。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不相等了

师: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知道圆的特点太重要了。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

师: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中间为什么是个圆?不知道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师:为什么中间要是个圆呢?

生:刚开始比赛要往对方场地传球,这样中间画圆比较公平。师:队员在圆上,球在中心。圆一周同长,比较公平。3.探讨大圆的画法。师:这个圆怎么画?

生:先找到圆心,两点间距离固定好,再画 师:大圆,再大,超大呢?没有圆规可以画? 生:用大拇指当圆心,用食指画 师:画大圆?

生:确定圆心半径再画。

师:这个大圆,没有圆规怎么画? 生自由交流 4.追问大圆的画法。

师: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怎么没有圆规也能画圆?

生:规矩不一定单独指圆规,指的应该是画图的工具。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画。

师:我们这句话还是对的。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师:一定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课件:西瓜]宝物可能在哪里? 生:地下。

师:拿西瓜说事。我们就想到球了,球也是一中同长。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图形,球是立体图形。

六、课后延伸研究“圆”

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务实 我看华应龙的《大成若缺认识“圆”》

最近在网络教研中热议着由著名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执教的《大成若缺认识“圆”》(六年级上——“圆的认识”)。从听者的反应看几乎是一片叫好声,正如张兴华先生所言:“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浑然大气铸成圆!”。

说道“浑然大气铸成圆”一点不假。从生活情景中创造“圆”——追问中初识“圆”——画圆中感受“圆”——球场上解释“圆”——回归情景突破“圆”,每一个环节清新自然。华老师摈弃了教学“圆的认识”的通常做法,立足学生认知基础,关注“数学思考”,没有让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而是采用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这是其一。在画圆中采取先尝试,后规范的程序,不仅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还注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这是其二。最为让教师们开拓眼界的是注重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全课以问题为切入点,以“一中同长”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思考、辩论、明晰的过程,把圆的本质特征定位在“一中同长”(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上,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对这类课型教材处理的一个突破。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的特点,华老师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注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到达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一节充满了智慧、思辨、创新的课怎么不是“大气”的课呢?

一节课上完之后,让众多的老师产生兴趣,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因为她给人们带来许多思考。正如华老师在教后反思中所述:“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确如此。

这里无意否定本课的研究价值及给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带了的启示。有许多篇“观后感”为证。在一片赞美声中,似乎也需要冷思考。

思考之一:小学几何的学习是以推理、论证为主,还是以实验、操作为主?本节课中圆的本质特征是“一中同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是否就足够了?要不要适当的操作活动来体验?

思考之二:圆的半径、直径,是这节课的新知识的一部分,课堂上只有两个学生分别说道半径、直径(老师的提示下说出),其他同学到底是否真正理解了他们的含义?这里要不要描述半径、直径的含义?这些基础性的概念不是难点,但是不是重点之一呢? 思考之三:有“舍”才有“得”“。拖课了,总是不好,如何在40分钟内和学生交流?要舍什么?”(华老师反思语)约定40分钟一节课,经过几次教学实践,还是延时了不少,这里是否要思考一节课到底有多大的承载量,中华文明成果挖掘到什么程度?

思考之四:有效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的标准就是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大多数学生还是少数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展开教学,说的是要找准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如何确定?

以上是看过华老师课后的随感,不敬之处请华老师谅解,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辉煌 观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名师华应龙老师在西安大会上上的一节《圆的认识》课,给与会者带来了振憾、评说纷纷。自然更多的是欣赏华老师的大气,但也有不少老师感到疑惑。会后午餐时地李志辉老师问我对华老师的课有什么看法,由于当我对这课一些地方还没考虑好,所以我回答说:“每一节课,包括名师或一线教师都有可圈、可点、可学习的地方。”可是得到的回应是 ;“废话!有说等于没说”。自然我明白大家的心意,想在第一时间讨论中得到共识与收获。我何曾不想呀?自然对大会提供的名师的课有更多的考虑应该是让与会教师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吧!

华老师这节课有很多地方是很大气的值得学习与提倡的。在情境引入这环节我是十分欣赏,这里下了很多伏笔。这个情境创设让学生觉得有学习圆的必要,而且学生能在情境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提出揭示本课所要认识的圆的必要知识,主动地说出了圆心、半径等,从而引入课堂学习。

用圆规画圆从实践中认识圆,并着重于为什么圆规可以画圆的讨论这点是我们一线老师所没顾及的值得学习。

特别值得一提是华老师对数学文化功能进行了挖掘,使学生不仅在数学文化中得到欣赏,更多对数学文化所带给学生数学引导下了功夫,引出“一中同长”。

但是我要提出的是,在华老师课前慎思里所提出的:《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不是我们编者与一线教师观念问题?只重视实践不重视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我倒问,然道编者不知道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吗?而让学生通过折、测量、比较等实践活动中领悟圆的特征认识?我以为编 者在这里的安排是为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相反若采用推理,而任何的推理都是在抽象中推。又有多少学生能与老师互动进行推理呢?从场面上看到是更多的学生陪着几个学生进行推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说我们一线教师在这点上观点保守,那么我们一线教师更为这保守坚持着,因为我们要面对更多学生的发展负责。一节知识认识课,是最基本要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这里并没否认推理学习在失败,更要的我们追求是有效。而这种引入算是高于教材的创新吗?对于学生在第一节认识中进行抽象推理应该对一些学生来说是有一定作用,这些学生我们需要培养,但不能以牺牲大部份学生为代价,我们一线教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不同发展。这里确实有大气与霸气之分。

也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在追问中提升认识。也许是我不自量力,对名师的课没有更好的理解而保守地引领学生学习,为此,我更想把我的反思放在这让更多专家、名师、一线教师进行讨论仅此而已。

第五篇:华应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新)[推荐]

华应龙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

“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 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师:真佩服,真佩服,我们西安的小朋友真棒!会动脑子。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思考。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

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 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生:对

师:这样的话,可以画多少个圆,可以无限延伸,对不对。那如果不说“以左脚为圆心”行不行?

生:不行,那样圆的位置就可以无限延伸。

师:除了说“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还可以怎么说?生活中听说过吗? 生:也可以说直径是6米。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可以说:以左脚为圆心,直径为——” 生:6米 师:对。这个“直径:也能表达圆的大小。[板书:直径] 师:为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在一个圆内,所有的 半径都相等。

师:哦,他说了这个。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以他的左脚为圆心,他可以随便走一圈,就变成圆了。

师:哦,可以随便走一圈。方向没有定,是吧。这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圆的特点“来说明。你觉得圆有特点呢?

生:我觉得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师:我们说图形的特点的时候一般要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一句话,有比较才有结论。[课件: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前我们学过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以前说图形的时候往往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说明,那你看,从 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既没有棱也没有角。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点点头,她说圆没有棱也没有角,对吗? 生:对 师:没有棱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棱是说它没有边,它不象正方形有4条边。师追问:那它是没有边吗? 生:不是,有边。师:有边,几条边? 生:1条。

师:那你们说圆的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线,而圆的边是曲线构成的。师:同意?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从角来看,圆是没有角的。从边上来看,圆有没有边? 生:有!师:有,几条边? 生:一条边。

师:这是圆很特别的地方。其他图形,最起码有3条边,而圆呢?只有一条边。并且它的边怎样? 生:是曲线的。

师:是曲线的。其他的是直线或者说是线段围成的。

师:圆,我们从边和角来看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祖先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板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 生:圆心 师:同长,什么同长? 生:半径

师:半径同长,有人说直径也同长。同意古人说的话吗? 生:同意。师:“圆,一中同长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行不是“一中同长”吗? 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为什么不是呢?

生:这些图形中心到角的距离比到边的距离要长一些。上前面指着说。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不是。

师,不是的理由就是:从这个中心到边上的点跟到顶点的点的距离就不一样。那有没有一样的?正三角形里有几条一样的? 生:3条。师:正方形呢? 生:4条。师:正五边行呢? 生:5条。师:正六边行? 生:6条。师指圆: 生:无数条。师:无数条?[板书]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半径都相等。所以有无数条。师: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相等的半径有无数条。师: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师:圆周上有多少个点? 生:无数个。

师:这些点和圆心连起来当然就有无数条,是吧。圆周上有无数点,请问:从这到这有多少个点?[指圆弧线] 生:无数个。师:这些图形一中同长的条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古人说的“圆,一中同长”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经过我们讨论更认同了,不过刚才有同学说圆是没有角的。圆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椭圆]这个图形是不是没有角的。是不是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它是圆吗?它一中同长吗?所以说一中同长是圆最重要的特征。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谁能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 生读。师:圆有什么特点? 生:一中同长。

师:我们来看小明的宝藏在什么范围?我们第2个问题解决完了吗?

三、画圆中感受“圆”

1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 画圆用什么? 生:用圆规。

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看,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带着直角的尺。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师:既然大家都回会画?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生自己画圆)师:画好了吗?(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怎么标准)

师:从这些圆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画圆才能标准?(生小组交流)

师:大家交流完了,好了。那现在你们说一下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了解圆规的发展,现在圆规的优点在哪里?

师:用这样的圆规画圆,手必须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头,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

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而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生画,师巡视

师:哎呀,老师在巡视时,我发现你们画的较规范的圆,大小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4厘米的圆。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师:订好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这个机会老师留着了。

师:展示画圆,故意出现破绽一:没有“圆”上?破绽二:没有画完?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化了;粗细不均匀; 师:你们真仔细,我把汗都画出来了。2标上半径、直径。

师:学生标直径和半径;你说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什么? 生: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对齐圆的圆心,画完后表上字母r; 师:半径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呢? 生:圆心; 师:再画一条直径;刚才他画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那位戴眼镜的小伙子。生:一定得通过圆心。

师:直径用字母d表示,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d和r是什么关系? 生:2倍,d=2r。师:画圆是怎样画的?

师:先确定一条半径,也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一个圆心,再旋转一圈。为什么随手就能画出一个圆呢? 生:圆规画长是半径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先确定圆心,半径长度。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不相等了

师: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知道圆的特点太重要了。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师: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中间为什么是个圆?不知道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师:为什么中间要是个圆呢?

生:刚开始比赛要往对方场地传球,这样中间画圆比较公平。师:队员在圆上,球在中心。圆一周同长,比较公平。3.探讨大圆的画法。师:这个圆怎么画? 生:先找到圆心,两点间距离固定好,再画 师:大圆,再大,超大呢?没有圆规可以画? 生:用大拇指当圆心,用食指画 师:画大圆? 生:确定圆心半径再画。

师:这个大圆,没有圆规怎么画? 生自由交流 4.追问大圆的画法。师: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怎么没有圆规也能画圆?

生:规矩不一定单独指圆规,指的应该是画图的工具。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画。师:我们这句话还是对的。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师:一定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课件:西瓜]宝物可能在哪里? 生:地下。

师:拿西瓜说事。我们就想到球了,球也是一中同长。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图形,球是立体图形。

思考之一:小学几何的学习是以推理、论证为主,还是以实验、操作为主?本节课中圆的本质特征是“一中同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是否就足够了?要不要适当的操作活动来体验?

思考之二:圆的半径、直径,是这节课的新知识的一部分,课堂上只有两个学生分别说道半径、直径(老师的提示下说出),其他同学到底是否真正理解了他们的含义?这里要不要描述半径、直径的含义?这些基础性的概念不是难点,但是不是重点之一呢? 思考之三:有“舍”才有“得”“。拖课了,总是不好,如何在40分钟内和学生交流?要舍什么?”(华老师反思语)约定40分钟一节课,经过几次教学实践,还是延时了不少,这里是否要思考一节课到底有多大的承载量,中华文明成果挖掘到什么程度?

思考之四:有效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的标准就是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大多数学生还是少数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展开教学,说的是要找准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如何确定?

下载华应龙圆的认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应龙圆的认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师华应龙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共5篇)

    “圆的认识”教学纪实 师:我看到有同学桌上放了橡皮,借给我,行吗?借谁的呢?都借给我吧! (学生们纷纷把橡皮借给了老师,才“借”了一个小组的) 师:(举起满手的橡皮)哎,我借这么多橡皮,干什......

    分数的再认识(华应龙)(推荐阅读)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 执教:华应龙 一、大头儿子的难题——揭示课题 1.引出单位 屏幕出示大头儿子头像。 师:四个月前大头儿子碰到难题,我们能帮他解决吗?一起来看看。 小头......

    苏三下《小数的认识》华应龙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华应龙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P100-101)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

    华应龙研讨会体会

    融错,让课堂更温暖! ---听华应龙讲课、报告有感 赵家庄小学——霍琳娥 2014年6月14日,华应龙“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 专题报告在七中举行,全孝义市所有数学老师、校长、专家齐......

    听华应龙授课

    听华应龙授课 华老师面对初次见面的学生,为了极大地调动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先表演了一个简单的魔术,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从而出现了各种可能的答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

    有感华应龙的

    有感华应龙的“融错”教育 青岛鞍山二路小学 安军莉 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各位专家所做的精彩讲座仍萦绕耳旁,给我启迪,促我深思。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陈显青主任谈......

    华应龙培训心得

    这次我们参加培训,第一天上午先听了刘建瑛工作室成员常晓红老师的观摩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听了刘建瑛老师的专题讲座《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下午先听了华应龙老师......

    华应龙培训心得

    不忘初心,迈向成功 这次我们参加培训,听了华应龙老师的观摩课《分数练习》,又听了华应龙老师的专题讲座《我是笨小孩》《我是数学》《我不只是数学》。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华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