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天津学习体会
赴天津学习体会
年 月 日至 月 日,我有幸到天津市普育学校和天津市西青区实验小学参观学习,两天的学习感触颇深,现将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一、普育学校
普育学校前身是温家宝总理的爷爷著名教育家温瀛士于1930年9月创立,解放战争时期因战火而烧毁;2007年3月投资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上午在普育课改大讲堂和教室听了两节课,参观了精彩的大课间和学生的就餐情况。下午梁校长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学校教学、教研教改情况。
在普育中学的一天活动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有如下两点:
1、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大课间所有的班主任都是随同本班学生一起出操、一起随学生回到班级走廊,经过整队、双臂在胸前端平静默之后才解散的,我问了一个班主任,说是为了让学生平静心情。午餐时,每班学生列成四队带到餐厅前,按照一定的顺序领饭进入餐厅就餐,没轮到领饭的班级,在餐厅外集体背诵古诗文。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坚持全员参与、全时段监控,全方位管理、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每天有一名行政干部、一名教师从早晨到下午师生全部离校,对纪律、卫生、诵经典、眼操、大课间、就餐等情况进行巡查记录,每节课到所有的班级转一圈,随时记录发现的问题,每天离校前汇总。第二天所有情况印发至教师人手一份,有效的管理形成了普育学校学生良好的习惯,也催发了其它活动和学习的有效开展。对于他们的教学管理经验,其实我们在每一方面也都做过,只是我们做的不够扎实,缺乏持久性。
2、扎实有效的教研体系。首先普育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以普育课改大讲堂为主阵地,每周各学科都要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每周三王敏勤教授都要在普育课改大讲堂对学校学科教学进行听课、说课、议课等指导活动。其次,授课教师都注意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跟进,大多采用了郎氏计分的方式,充分调动小组的聆听、发现问题的注意力,使每名学生都参与到展示的环节中,而不是置身于外。
二、西青区实验小学
西青区实验小学始建于1968年,原名为“光明路小学”,1974年更名为“杨柳青第六小学”。1989年拆除平房,改建成结构合理、设施齐全的教学楼,更名为“西青区实验小学”,成为唯一的区教育局直属小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实验小学不断探索,深入思考着“学校教育”的本质,逐步形成了“教育就是缔造精彩人生”的认识,并以此理念为指导,深入探索“精彩人生教育”,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实验特色。
来到这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以下几点:
1、精彩校园文化建设,扮靓校园环境
西青实验小学历任校领导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人为本,别具匠心,让学校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传神。从校园建设到教室布置,走廊过道到各个功能室摆设无不充满文化气息。主楼梯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的楼梯文化,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着国学文化教育。走廊张挂中国历史文化标志性图片和学生作品及“身边的榜样”展示;楼梯旁是语文园地、数学天地、外语乐园,其设立蕴含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侧边是学校感恩教育图片展、卓越的园丁、放飞梦想三个主题板块,展示了师生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从小学会爱国爱家,学会感恩,真是处处有知识,处处都育人。实验小学依法办学,根据国家要求进行标准班教学,每班最多48人,最少36人。班班各有特色,教室布置个性化:蓝色桌椅整齐排列;墙壁的左边挂着《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右边是“我爱我家”专栏,学校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安排表都张贴在那里;中间有“精彩空间”、“雏鹰展翅”“学习园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读书名言、节日宣传标语、学习心得体会等,并且学生根据节日更换内容;读书角整整齐齐摆放各种儿童书籍和学习用品;国旗和校训的展示,时刻提醒学生要爱国、爱校;窗台还摆着几盆娇艳的鲜花„„教室成了孩子成长的乐园,孩子成为学校的主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布置得富有人文性的教室与走廊,优美动听的上下课音乐声,充满人情化的标语,整个校园处处充满了美,置身实验小学,每一个角落都让你受到熏陶,受到感动。
2、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实验特色
学校确定了以“杨柳青年画”为重点的美术学科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施策略,采用“实践——评价——开发——推广”的模式,经多次修改,自编了由《学生年画彩绘技法》、《画稿》、《教师参考》三部分合成的杨柳青年画校本材料,对各年级提出了不同要求:
一、二年级学生用蜡笔、油画棒彩绘年画;
三、四年级学生蜡笔、水彩相结合;
五、六年级学生用水彩独立完成简单的绘画。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杨柳青年画知识读本》,制作了《杨柳青年画漫谈》光盘,展现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史、绘画工艺、代表作赏析,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年画的绘画兴趣。还开发了音乐学科的校本课程——器乐课,一年级开设电子琴,二、三年级开设竖笛,四、五年级开设口风琴。
3、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打造精彩的课外活动
孩子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收获成功,学校以“培养兴趣特长,丰富精彩人生”为目标的课外活动同样为孩子们搭建了成功的舞台。通过开展“幸福读书节”、“快乐英语节”、“健康体育节”、“多彩艺术节”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此外精彩纷呈的二课堂活动,使全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兴趣小组的机会,也成为校园的精彩亮点之一。
两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也悟到了很多。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有着先进地区的地理优势、历史优势以及其他资源优势,各校有着它独自的办学特色,有它特殊的校情、学情,有些东西我们不能复制。但这两所学校的校长,教师他们都是“静下心”,用“心”做着纯粹的事业——教育,并能一以贯之。校长、教师的“事业心”、“上进心”、“责任心”、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他们把每个细节都能落到实处,并且能让不起眼的细节闪亮发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收获与体会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在实践与工作中感悟分享。
第二篇:赴天津考察报告
赴天津考察报告
8月17日-19日,我随泉州市小城镇建设工作考察组前往天津学习考察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关于宅基地换房、‚三区建设‛、‚三改一化‛的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通过学习考察,自己深感差距大、启发大、收获大。现报告如下:
一、看到了差距
在天津四个示范小城镇的考察过程中,我从感官到心灵都感受到深深的触动,给我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外边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和这些发达先进地区比较,在视野、规划、政策、推进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把这些差距形象化、物质化,就形成了今天我们与发达地区落后与先进的巨大差距。
1、在视野上我们缺少宽度。天津小城镇建设视野之宽、观念之新、思路之活,让我们感受到深深的‚震憾‛。比如,天津创造了‚宅基地换房‛的方式,突破了制约小城镇建设‚土地‛和‚资金‛的瓶颈,换出了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换出了有效节约能源、资源,换出了农民就业增收,换出了农民共享城市生活方式,换出了城乡差别的缩小。比如,在社会保障方面,华明示范镇实行了一系列降、减、免、补等政策,100%的农民参加了新农合,87.6%有养老保险,千方百计减轻农民的负担;通过建设人均15平米的经营性用房、发展设施农业区、发展示范工业区、给予老年人每月120元生活补贴等方式,打造‚四金‛农民,多渠道解决还迁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真正安居、乐业、有保障。反观我们的视野,1依旧停留在‚三农‛的层面上来解决‚三农‛问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角度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达不到应有的宽度。
2、在规划上我们缺少高度。天津的小城镇建设,在规划上高起点、高标准,充分体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方便、设施配套、适宜居住、环境优美、具有特色等特点,具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和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比如,他们考虑到今后几十年的发展需要,在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布局、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方面留有充分的余地;比如,考虑到居民文化活动的空间,建设相应的教育、卫生、文化、绿化、物业管理等设施;比如,综合考虑空调风机怎么摆、太阳能设备怎么安装、农具和交通工具怎么放、安全监控设备设在什么地方、污水垃圾处理怎么解决等问题,在规划上都提前考虑,预留出来;比如,在规划和建设好农民住房、解决好安居问题的同时,要求小城镇必须在规划上统筹考虑产业区的发展,要求小城镇规划产业用地和产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立足原有基础,发挥各自优势,特别要注重发展那些少污染、低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大力发展物流、旅游、商贸等服务业,以解决农民向小城镇集聚之后的就业、乐业的问题。反观我们的规划,缺乏大局观念、战略眼光,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3、在政策上我们缺少深度。天津的小城镇建设,市政府共下发了10多个配套文件,在土地、资金、农民安置、降低农民居住成本、税收等方面给予财政扶持政策。在用地方面,项目所需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由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向国土资源部衔接落
实,以原村庄宅基地整理复耕后的土地予以支持;在资金方面,项目所需资金可以用土地让收益权质押方式向商业银行贷款解决,而且置换出的经营用地以招拍挂的方式有偿出让,政府收益部分给予返还,用于小城镇建设;在农民安置方面,用于安置农民住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可以享受经济适用房的有关优惠政策;在税收方面,五年内对坐落在示范镇规划建设区域内的新建企业,其缴纳的各项税费,市、区分享部分全部返还,上述资金由示范镇实行专户储存,专项用于示范镇公益性建设和管理支出。反观我们的政策,指导性不够、含金量不足,达不到应有的深度。
4、在推进上我们缺少力度。天津的小城镇建设,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创造了‚天津速度‛。比如华明镇的农民居住社区建设,面积152万平方米,可以容纳5万人,2006年4月动工建设,2007年年底全部竣工,3.6万农民喜迁新居,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华明镇已经从农业小城镇迈向了天津大都市;比如西青区的张家窝镇,提出了‚大干50天,打造‘三区’建设新亮点‛的任务,在从3月10日到4月30日的50天里,他们以四天半一层的速度推进农民还迁房建设,开工建设面积40万平方米,高水平建成了市级示范工业园区2.6平方公里起步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并吸引了两个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在50天的时间里完成了半年的任务量。反观我们的推进,仍然存在开工进度不快、跟踪不到位、监督不力等情况,达不到应有的力度。
二、学到了经验
在考察中,通过对比审视,我们看到,这些小城镇仅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成功走出的一条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深深启发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念,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只要方向对了、路子对了,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借鉴经验,我们也完全有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发展、实现跨越。
1、理念科学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在实践探索中,天津示范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创新‛作为建设之魂,把‚为民‛作为建设发展之根的工作思路贯穿小城镇建设的全过程。正因坚持这正确的理念,本着一切从百姓利益出发,通过思路、方法、政策、制度等全方位的创新,达到了让农民改变居住条件,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和预期效果。
2、制度保障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支撑。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全方位、多环节、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没有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规范管理是难以维系的。因此,在天津示范镇的建设过程中,从确定试点,前期运作,到全面建设和后期管理,通过区镇的努力,市有关部门的支持,每一个环节都探索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制度,为健康有序搞好小城镇建设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3、敢于创新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在小城镇建设中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模式,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管理体制、新市镇环境管理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投融资方式、综合执法
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等8个方面进行了创新。通过创新,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居,为大城市由农业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奠定了基础,增添了活力。
4、以人为本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好事办好。比如,实行宅基地换房,农民支持是此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最重要基础,换房要由农民自己申请,要自愿;在规划、户型设计上,充分考虑农民意愿及生活习惯,教育、卫生、商业服务实行综合配套,还留出一定面积的经营用房,以解决日常开支和维持长久生计问题;规划中做到公众参与,以人民群众需要为准则,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
三、思考了方向
学习考察回来之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细致地思考,深入查找差距,重新审视镇情,进一步谋划大思路,采取大举措,构建大产业,促进大发展。
1、农民集中居住。充分利用湖头镇作为泉州市试点小城镇能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到统一规划、统一立面、统一配套的统建区,并对统建区实行社区化管理。
2、坚持产业立镇。做大湖头工业园区,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政策和奖励机制,引导鼓励农民发展产业化、设施化、品牌化和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湖头小吃和湖头米粉两大产业;充分利用湖头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
3、保障农民生活。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式,让农民能真正享受城市化带来的成果。
4、坚持科学发展。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节地、节水、节能、节材,注重生态保护,注重与环境相协调,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篇:赴华东师大学习体会
心在哪里 智慧就在哪里
————赴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赴上海华东师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些天的学习,专家教授言谈之中充满哲理的思考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涤荡心灵、激发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在培训班上,我领略到了众多专家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真是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真可谓“期待而来满载而归”。
一、专家们精彩的讲座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
高级研修培训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零距离交流的平台。无论是王斌华教授、吴亚萍教授、还是李政涛教授和程华教授„他们渊博的学识,钻研的精神,风趣的讲座,都让我们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明晰了教育的真谛。
教授们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眼界大开,多角度、前瞻性的讲座,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们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备好一类类课——在教学转化中促进学生养成》是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亚萍教授的讲座。吴教授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用翔实的课堂案例,生动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并介绍了新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教育的转化难点及策略。她的“备好一类类的课,才能上好一节节有关联的课”,以及“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设计,让我重新认识了观课的意义与评课的实质。“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这是吴老师的点睛语,也会成为我成长的座右铭。培训中,我按要求认真撰写学习心得,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并不断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智慧需要教师有终身的学习力
优秀的教师需要有博学多才、视野广阔、令人折服甚至崇拜的学识魅力。她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底气所在,是来自于长年累月不断学习、吸收文明的成果。富有学识的教师会为学生开智引慧,为学生打开知识之窗。但我们许多人在庸庸碌碌的工作中却失去了学习的能力,认为就是这样了,结果是教书教了三十年水平只有三年。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并让我产生了无尽的向往。
教师的成长源于内心的觉醒,而内心的觉醒源于对幸福的追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个很时髦的话题,也现实的话题。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绝不能坐吃山空,只做知识的消费者,而需要做个终身学习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条件完善自我,拥有智慧,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由教书匠成长为真正的数学教师。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不平庸。也许,我没有成为教育家,但是我依然可以享受教育的幸福;也许,我没有桃李满天下,但是我依然可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三、用心为学生的发展浇水捉虫。
新课程改革将课堂还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为主。过去的教学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积累,现在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追求学生的养成教学,即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探究、整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我们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供学生分析批判的参照物或靶子。其次要转变思考的维度,不应仅仅思考把什么给学生,还应思考把什么东西不给学生,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和收获,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给 学生带来激励性的评价。再次我们还要有转变教学成果意识,它包括有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自己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加深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就像植物,需要浇水、施肥、治病、捉虫,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由发育生长。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多读书,广读书,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反思,在读书中成长。
2、阅读一些和自己业务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书籍报刊,从中汲取精华,运用到实践中去。
3、选取一些名师、名家的案例在课堂上加以实践。
4、通过系列的学习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当我们把心放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智慧就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长大。是啊!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只要有“心”,我们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心在哪里 智慧就在哪里
-----赴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焦艳芬(B06)
刘 家 堡 联 区 2012 – 6-22
第四篇:赴瑞典学习体会
赴瑞典培训学习体会
根据甘肃省卫生厅《关于组织赴瑞典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管理培训团的通知》(甘卫外函[2013]223号)精神,2013年10月11日-11月1日,我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委派参加了“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管理赴瑞典培训团”,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考察。此次培训主要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国际灾害医学中心及其附属医院、斯德哥尔摩省政府、瑞典国家应急署进行培训和考察。现将培训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培训目的是加强我省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相关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适应当前形势下对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参加人员主要是省直有关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血液安全管理、院前急救保障、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救治、健康教育等相关领域的21名工作人员。培训采取专家授课、实地考察及座谈交流等方式。培训过程中主要了解了瑞典国家的基本情况,学习了国际灾害与应对情况、灾害预防和早期预警情况以及应对灾害的健康标准和全面理解预防性医疗优先原则,观看了全球近十年严重突发事故影像,参观了瑞典有名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创伤中心,走访了瑞典国家应急署、血液中心、SOS急救中心等相关医疗机构。通过聆听专家教授讲课和参观见学,近距离感受了瑞典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工作开展流程和办法措施,开阔了眼睛,启迪了思想,增长了学识,提高了能力,也为学习瑞典经验开展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工作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二、体会感悟
(一)人人追求健康平等,医疗卫生体制成熟完善。瑞典国土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与甘肃省接近)人口约930万,2008年人均GDP总值47069美元。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高达近1860亿瑞典克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每个国民医疗费用上限为1800克朗,是目前世界上社会保障体系完整的高福利国家的典型。医疗卫生服务惠及所有居民,人人都能平等享受。医疗卫生系统由纳税人缴纳的税款支持,实行分散管理,卫生服务责任由中央政府、省议会和自治市政府分担。中央政府的职责在于制定医疗服务的原则和指导方针,运用法律法规或通过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协会来实现其宗旨。《医疗卫生服务法》规定了省议会和自治市政府的责任和权力。
目前,瑞典有60个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医院,它们均提供24小时急救服务。其中8个是地区医院(均为大学附属医院),那里提供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是医疗教学和研究的基地。基于国情优势,瑞典国民就诊一般根据病情预约制度,除急诊以外的病人就医都在社区医疗机构,如病情严重需赴综合医院检查治疗,由社区医生联系住院医生,安排病人住院治疗。急诊病人拨打急救电话后,由接线员(一般为职业护士)安排就近急救车派送接诊。整个就诊过程安排井井有条,医患之间很少发生纠纷事故。医院设施
先进,布局设置及治疗安排合理有效,紧紧围绕病人,医护工作者态度严谨,每个人介绍自己的工作时都热情洋溢,充分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和满足。
(二)广泛参与国际灾害处置,未雨绸缪做好灾害预防预警准备。
瑞典王国奉行中立外交政策,加上地理环境的优势,很多年都没有战乱和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发生,但是瑞典政府保持忧患意识,在著名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成立了国际灾难医学中心,全面研究国际灾害预防预警以及现场应对处置,中心的大部分教授都亲临过一些重大国际灾害现场,有丰富的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理经验。在该中心学习时,授课教授先让我们介绍了甘肃近年来的一些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参与处置情况,并对不同机构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评析。然后利用一周时间,给我们系统讲授了各种国际灾害概念及应对处置知识,并进行了国际灾难影像演示。讲授过程中,我们非常敬佩教授们的敬业奉献精神,无论是奔波于伊拉克战争现场救援,还是应对海地大地震灾害,教授们参与救援处置的同时还作了大量的数据调查统计,深层次分析研究国际灾害情况,为应对处置新发生的突发灾害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三)政府直管供水机构,居民饮用水纯净安全。学习期间,我们从外围观看了瑞典市政供水厂房,了解了供水管理及水处理的一些情况。大致来说,瑞典市政供水由国家政府统一建设管理,不允许民营企业经营供水。按照当地饮水习惯,为国民提供直饮水,瑞典任何地方的自来水
笼头都可以流出凉水和热水,水笼头开向左边为热水,开向右边是凉水,凉水用来直饮,热水是收集的排水二次处理之水,仅供洗漱用,不可以饮用。为了保障土地、水源和空气卫生质量,政府迁移斯德哥尔摩市区工业厂矿,保证水源水的安全;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重罚污水排放企业及个人,保障饮水不受污染,近几十年内,瑞典主要城市均未发生过水污染中毒事件。在宾馆、餐厅、学校和医院等场所,人们放心地使用直饮水,让我们这些初来咋到的中国人很不适应,同时也深深地为瑞典政府有效的管理治理投去敬佩的目光。
三、几点思考
(一)提升工作热情,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全心全意服务思想。短短20天,瑞典医务工作者对工作的热爱、敬业和勤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工作中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很强的业务能力,工作中始终面带微笑,平易近人,不厌其烦,一丝不苟,严谨博学,做为同行,很多方面我们还有差距,值得好好学习。
(二)借鉴尝试应用突发灾害需求评估和实施评估。国际灾难中心的约翰教授在培训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们,发生灾情后,伸出援手救灾不仅要用心,更要用脑思考。赴灾区现场前利用很短时间快速收集灾区具体地点、灾难类型和发生强度、受影响的人口和严重程度以及当地应急处置能力等信息,通过评估得出灾区现有应急能力和补充救援需要,结合实际实施有效而非盲目地去救援。在救援结束后,要全面回
顾救援实施过程,通过救援每日记录和数据,认真总结救援工作,分析救援中存在问题,评估实施救援每个步骤的有效率,为以后应急救援工作积累经验。我省近几年来频发各类突发灾害事件,尽管在应急救援中有了一定经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尚未开展灾情需求评估,灾后实施评估工作也需要加强,这也将是我们应急救灾工作的新课题。
(三)加大水质监测力度,确保饮用水安全。我省大部分市政供水卫生安全,但部分地区还是存在饮水卫生隐患。城市工业发展污水排放污染水源,水处理系统生产管理环节把关不严影响饮水卫生质量,作为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要认真尽职履责,做好水质监督监测工作,保障人民用水安全。
(四)环保从我做起,为美丽兰州减少污染。瑞典人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无论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农村,都不允许乱丢垃圾,家家户户都要分类存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甘肃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还没有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很多地方还存在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好的环境要靠我们自己维护,基于实际,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要求还不现实,但要从自己和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竭力保护环境,让自己生活的城市更加干净美丽。
第五篇:赴苏州学习体会
赴苏州学习体会
——德江县委党校2015年春季中青班学员 冯波
这次赴苏州市委党校一周的学习,使我增强了党性、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苏州发展速度之快,发展理念之新,现代化程度之高,令我震惊。对比我县实际,虽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德江的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但与苏州市比较,我们的差距十分明显。在学习过程中,让我想得最多的词汇就是:差距,发展理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和战略眼光等词汇。这也是这次学习中我体会最深的五个方面:
跟苏州市比,我们有三个方面差距太大,没法比。一是区位差距大。苏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沿江沿海,区位优势明显,立体交通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二是文化差异较大。苏州的老百姓传承着数千年的吴文化,底蕴深厚,人民身心健康,性情柔和,文化修养好,待人诚恳,这无疑是促进苏州的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要素之一。这也是苏州市600多万外来人口能够安心在苏州务工,创业,安家,与各占一半的热情好客的苏州本地人(约600万人)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收入差距没法比。苏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二万多元,城镇是四万多,都是我们的好几倍。财政收入,GDP均处在全国前列,这些数据都是我们数十倍,是没法比的。跟苏州市比,我们的发展理念是较落后的。苏州人的发展理念十分新,他们以“崇文、融和、创新、致远”为理念,自觉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服务型政府,政通人和。在发展布局上科学合理,超前意识强,定位高远,自觉与国际市场接轨,努力“走出去”,积极“引进来”,以实际行动践行发展理念。比如在城市建设上,按照“三区三城”规划布局,街道宽敞,建筑恢宏,配套设施齐全,新老建筑相得益彰,网络等现代先进技术设备综合配置标准高,立体交通综合发展,较长时间内不会因落后而被淘汰,也不会出现因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的现象。企业进工业园区,农业建高标准现代农业,布局科学,战略意识强,发展理念新,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与之比较,苏州的发展理念提得新,也做得很完美,而我们的发展理念提得虽新,但落实得并不那么完美,不少问题仅流于口头,流于形式。比如我县的城区部分区域卫生较差、街道路面不平整、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吃力,现代高效农业比例小,等等问题都期待解决。
跟苏州市比,我们的改革创新意识有所不足。苏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三十多年来,他们创造了无数个改革开放的奇迹,创下了若干个全国前茅,全省第一的记录,树立起一面又一面改革开放的苏州旗帜。比如吸引新加坡投资的苏州“新加坡模式”工业园,高新产业园区等现代企业聚集区,勇于先试先行,象红豆集团等大企业成效都十分显著。2014年,其工业总产值达3万多亿元,有20家企业列入全国500强名单。以高新技术和信息为标志的“第四产业”正蓬勃兴起。苏州今天的成果,是苏州人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创新的结果。与之比较,我们的改革创新意识是明显不足的。比如我们城北工业园区引进来的几十家企业,大家都知道,真正在正常运转,产生经济效益的并不多。
跟苏州市比,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念较为落后。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苏州市各项事业正蓬勃均衡发展。比如在城市建设方面,苏州做到了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科学搭配,相得益彰,各具风格。他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守住生态和耕地两条红线,做到城中建园林,保绿化率,城外整合土地,建高效现代农业园,保粮食产量。目前,该市高标准农田为108.77千公顷,占67%,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63.33千公顷,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5%,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江苏省首位。与之比较,我们相形见拙,差距显然。
跟苏州市比,我们的战略发展眼光较为欠缺。今天,苏州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很殷实,幸福指数很高,但苏州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没有安于现状,他们在超前谋划,提高发展定位,各项指标都在朝着更高的国际标准谋划定位。他们在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增添发展动力和活力;他们在继续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他们在继续强化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他们在继续坚持建管并举,全面优化城市功能品质;他们在继续建设生态文明,大力营造优美宜居环境。在新常态下,他们没有息气,正在着力打造更高标准的“苏州模式”,为全国改革发展树立一面崭新的旗帜,朝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努力迈进。与之比较,在战略发展眼光上,我们也显不足,比如旅游产业方面,我们似乎存在急功近利,布局规划不尽科学,特色文化挖掘不够见底的问题,等等这些还得要向苏州等先进发达地方借鉴学习。
与之比较,我们德江大可不必过于悲观,我们也有很多地方特色和优势,如何用好发挥好我们的特色和优势,需要集思广益,周密谋划,认真思考。一是生态优势。我们有大面积的“天然氧吧”般的绿水青山,如何把它变成金山银山?需要大家思考。二是劳动力优势。我们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把这些劳动力调动起来,留住“雁归”人员,积极为县域经济服务?需要大家思考。三是旅游潜力。我们有象洋山河、乌江风光、扶阳古城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如何科学规划布局,挖掘潜力,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需要大家思考。四是其他特色优势。比如天麻、茶叶、核桃等产业,傩戏等土家特色文化,如何做大做强?需要大家思考。
较之苏州的发展,我们的差距是明显的,但与周边的兄弟县比,我们也有区位、政策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紧抓机遇,扬长避短,化劣势为优势,把优势做得更强,促进“两加一推”,后发赶超,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只有这样,我们的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才能尽早建成,“大美德江”,“中国梦”才会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