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03:0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组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组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第一篇:分组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分组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罗湖区侨香学校

艾有新

【摘要】:分组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小学数学分组教学案例探究谈认识。【关键词】: 分组教学法

教学模式

优越性

问题

实践再认识

一、“分组教学”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是一个教育学专用术语。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有有识之士意识到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能适应个性相异的学生群体,主张分组教学,但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受到尖锐批评与指责,认为这是不尊重儿童人格,表现出教育上的不平等、不民主。当时,由于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和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不仅要求教育培养大批人才,而且要求教育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于是出现了按能力、按成绩分组的教学形式。50年代后期,尤其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撼了世界,也给世界教育发出一个信号,国际间科技竞争加剧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分组教学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再度受到重视。

二、分组教学的分类

分组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1、外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学科能力分组

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年级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分成不同的A、B、C组。由于同一学生各科的成绩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可能被分入不同的水平组。这种分组一般只在较难学的学科中进行,如数学、外语、科学等,其余仍在原班进行教学。

跨学科能力分组

跨学科能力分组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按智力的高中低分成成绩好、中、差或分成平行ABC若干组,对不同的组授以不同的课业,对A组授以较高深的课业,对B组授以普通课业,对C组授以最基础的课业。

2、内部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内部分组也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即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对学生进行诊断测验,根据结果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丁组。另一种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根据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部分学生借助视听工具进行自学,一部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其中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让优等生辅导差等生;另外再把一些特别差的学生编成一组,由教师专门辅导。教师还可以对各组布置不同分量的作业,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分组教学的基本方式

1、分组原则

分组时要特别将学生按照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性别比例、家族和社会背景等情况合理搭配,混编成组,以每个组6至8人为宜,并由各组学生自行选出小组代表。

2、记分方式

课堂中由教师创设问题,请不同的组回答,也可以由学习小组问题,并允许指定其它组具体同学回答该问题,但提倡不重复提问。鼓励合作小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彼此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共同答疑解惑,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在学组教学过程中,以各小组回答问题质量,讨论问题成果,课堂表演精彩程度,课堂精神面貌等指标为衡量标准,划分3分2分1分、不计分和扣1分四个层次,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参加小组表演的无论优劣都能得分,最低得一分;学生互提问题回答错误的记零分;扰乱课堂秩序的将被扣除一分,其它按照回答问题或者表演节目的质量给予不同分数。课后总结每组分数,并设积分制,长期保留积分,作为一定时期内的评价依据。

3、分组教学占用课堂时间比例

分组教学方式应放在课堂回顾和教授新课过程中,而预习和课堂复习不宜采用分组方式。

四、分组教学的优越性

1、分组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意识

在分组教学方式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分组记分评价才能顺利实施。通过精心组织,在班级中形成了五至七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冠名权,“小虎队”、“雄鹰队”等一个个响亮有趣的名字让学生为之沸腾,在没有正式分组教学便让学生充满了热情和期待。教学中,利用分组教学计分的方式,各组开展各项比赛,让学生通过小组一起学习,一起竞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达到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分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从而真正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个人、小组、班级3个层次分别达标来完成教学任务。组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其所能达到不同标准,小组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力争使小伙伴在组内达标,并实现全组达标;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范围内评比奖励,各组相互学习,赶先帮后,力争全班达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评价小组学习的情况,能够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

五、分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新的课堂教学必然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兵教兵、兵练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分组教学实施案例进行探究说明:首先组建学习小组:全班按优、中、差成绩搭配,6人为一组,指定小组长,带领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组以作业、课堂展示等方面进行加分评比。但过不了多久,新的问题出现了,小组内部排挤具有潜在能力的学生(以下简称“潜能生”)现象很严重,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下降,展示的条理性、逻辑性不强,并且预学案(洋思中学称为“导学案”)完成质量不高。组长情绪也低落下来了。看到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与班主任商讨,如何科学合理地建构小组。我们将原来老师指定的组,变成“一帮一或帮二”,“小老师”带徒弟自愿组合,推荐学习组长。学习有困难找“小老师”,你心甘我情愿地互帮互学,就不会有排挤了,课堂上如果由潜能生回答问题,加倍加分,实行潜能生展示、中等生补充、优生评价。于是课堂重新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因此科学理性化的构建学习小组,为新课堂教学改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分组学习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组长负责检查家庭作业、课堂作业、预学案是否按时完成,是否有错,这样能做到及时纠错。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预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会凑到一块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让他们“兵教兵”“兵练兵”。他们通过预学策划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组内分工合作,而且还组与组比。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为了展示更好,他们在积极预学、策划之中,就理所当然地查找资料,认真阅读,寻找规律和方法,甚至还演练展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那些平时不太爱学习的也能主动参与学习了。课堂展示不是一开始就能如愿的,展示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培训学生,以点带面,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曾尝试好几次,开始的展示无头也无尾,找不着落脚点。如展示一个简单的算式:7/10-3/5,学生就只会说结果,根本讲不出运用了什么方法,联系到了哪些知识点,数学语言不完整也不精练。通过不断地摸索,我归纳出了数学课展示的步骤:

1)、审题(展示时,必须先说要求,要念题,可自念或带念)

2)、说理解(说题的特征及对题目的分析过程)

3)、说数学方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说感悟(说对数学现象、数学规律的感悟与体验,强调知识要点)。

这样一来展示有了头绪,然后我就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宰课堂。说他们的探索发现、说数学方法、说数学规律、归纳知识点,找疑释疑,运用等。要求展示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人点评。整个课堂,教师只是策发者、合作者、聆听者,适时点拨,恰当鼓励。从而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

2、分组学习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意识。

新理念的教学重点必须转移,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的知识更为重要。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造。孩子们最具有挑战性。在挑战中最能体现他们的思维的独特性,在争论中能提高他们的合作与创新意识。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常常担心某些重点学生不能理解,难点不能突破。通过实验我们错了,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相信学生是老师的一种能力。我在执教《倒数》一课中:重点、难点是对“倒数”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我预设一组简单的两数之积为1的题,让学生说发现,找规律。一组在展示发现了倒数的规律后,在说对倒数的理解时,他们判断“3/8 × 8/3=1,3/8是倒数,8/3是倒数”的对错时,应判断为错。应更正为“3/8 × 8/3=1,3/8是8/3倒数,8/3是3/8倒数”。紧接着有位学生的点评说:“他们这组用举例的方法说明倒数是相对而言的、是相互依存的,虽然很正确,但我的想法更好。我觉得应该这样说“3/8 × 8/3=1,那么3/8 和8/3互为倒数”。多精练的语言,一下就突破了互为倒数的难点。他又接着说“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倍数与因数一样,不能单个说哪个是倍数,哪个是因数。因为倍数和因数是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如10是5的倍数,那5是10的因数,所以倒数也可以理解为两数之间的关系”。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倒数知识进一步升华,也很好的突破理解“两数的关系”这一难点。这就是学生在合作中的创新。还有在质疑的环节中,甲生提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吗?”针对他的问题,课堂沉思片刻,乙生很肯定的回答:“乘积是1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他反问甲:你能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倒过来说吗?甲生想了想回答:“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乘积是1”。“对了,两个互为倒数的数乘积是1,那么三个数、四个数的乘积是1则不是倒数,所以,乘积是1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课堂上响起了掌声,多么精彩呀!再次突破了教学难点,连老师也没料到。因此精彩的展示能给课堂带来生命,能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分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还能体现出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改必须摆好教师的位置,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人。合理分组,科学诱导,不仅组内形成互帮互学,而且组与组之间合作密切。如:在教学倒数这一课中,张明亮组展示如何找倒数这一环节中,他们在“找出3/

7、7/5、1、4、8/

15、0的倒数”这组题中,展示了找“3/

7、4/

15、7/

5、4”的方法并找出了这几个数的倒数之后,说:我们还有1和0没有找到倒数,谁愿意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经过1分钟的酝酿后,刘慧就说:我们这组帮你们解决。接着他们分工展示了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并说出了0没有倒数的理由。课后,我问张明亮组长,你们当真不知道找1和0的倒数吗?他说:老师,我看你在预学案上特地问了1和0的倒数,就估计这是个重点,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我们就提了这个问题,让别组来展示。真聪明,有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人文精神,太棒了。

新课堂改革实践中,通过分组学习,学生的合作技能得到了培训,他们学会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对别人提出的疑问能耐心的解释,尽可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对课堂上如何打断别人的话,陈述自己的观点,他们还经常与老师交流这个方面的内容。是的,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而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分组学习中这些技能才能得到训化。

六、实施分组教学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分组教学,应首先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班级规模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制作预学案要结合学情来定,同年级同科组共同参与,分组的数目应当不超过教师的管理能力,以避免学生浪费时间或出现不守纪律的现象;某一组的学生人数应控制在能使小组成员从该组的各项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的范围内。

2、分组教学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基础上的,如果一开始就把完整的课堂完全分为几个小组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自立水平不同,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我指导。教师应该首先给一个小组安排特殊任务,这个小组被教师严密监控,其余学生仍保持原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或更多的小组可以同时活动;最终,全班同学在各自的小组中富有成效地学习。一般地,需要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磨合期。

3、小组成员不是完全随意自我选择的。虽然自我选择通常可以形成非常融洽的群体,但这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并不一定合适。我们应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被安排在个人与组织共同获益的位置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有时候,把具有相同水平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而有时又需要异质组合。例如:如果教师希望鼓励学生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与自己能力不同的人一起有效地工作,那么,他就会有目的地进行异质分组,以使组内成员的能力和社会特征多样化。

4、分组学习需要教师坚持培训小组长,以点带面。特别是小组进行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组长要把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思想凝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减少个别学生懒动脑、开小差的现象;确保人人有事做,组组有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另外,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为了确保学生在分组教学中能受到恰当的教育,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教育管理上比较麻烦。教师应该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5、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分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有以积分为评价量的评价结果,还要将教师评价与学生合作评价有机结合。可以说,对小组活动的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式。有时,每个小组提交一份作业,教师可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以组为单位予以表扬,学生均按小组平均成绩得分;有时,教师可采取独自测验的方法,同学之间不能互相帮助,每组成员分数累加算出小组成绩。

七、结语

经过尝试,笔者体会到分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敢于提问,勤于讨论,课堂成为师生愉快学习的乐园;分组将竞争引入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竞争意识和大局意识。总之,分组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赵琦.分组教学的形式及指导方法[J].中小学管理.2001(01)

[2]毛爱华.分组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风.2011(03)

第二篇:作文教学:认识与实践

[作者] 蔡守龙[内容]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过程,伴随着作者的心理活动。儿童作文,其心理操作程序大体可概括为三个阶段:①产生表达或交流的意向、愿望、动机;②出现一 种粘附着丰富的心理表象的内部言语;③向外部言语活动形式(说话、作文)转化。这一作文心理操作程序表明:儿童语言表达的优劣高下,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表达的意向、愿望、动机的丰富、充实和强烈的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他们心理活动及言语的发展水平。作文教学应顺应儿童言语心理,在上述两个方面着力研究、探索规律。儿童的作文动机(意向、愿望等)是直接推动他们作文的内部动力,是儿童作文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在生活实践与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总是在原有作文水平上下断产生新的作文需要,而原有的作文水平又总是满足不了新的作文需要,新的作文需要跟已有的作文水平总是不断处于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这对内部矛盾推动着儿童作文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因。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创造条件,使其内容和形式适合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内部矛盾,在儿童已有的作文水平上不断引起新的作文需要,产生强烈的作文动机,从而促进儿童作文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地向前发展。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小学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是通过表象进行的。小学作文主要是写记叙文,要求写得真实、具体、清楚、形象,切忌空洞、杂乱。这就决定了表象在小学儿童作文中必然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表象。儿童记忆库房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具体形象的好文章。表象只能通过知觉(包括感觉)而获得,是知觉本象在人记忆中的“留影”。同时,儿童在知觉事物时,被知觉的事物和词语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就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同汇及表象的储存随之丰富。知觉映象越鲜明、强烈,心理表象就越清晰、深刻,对词汇的理解就越准确、贴切。可以说,儿童作文实质上是从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开始的。儿童初入学时知觉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兴趣,随着教学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从需要出发,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感知觉。需要产生动机、激起兴趣、生发情感,动机、情感、兴趣调动注意,注意的光斑投射在事物的某一部位,那一部位就会被凸现出来,被优先、充分地知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知觉的特点,通过科学的训练,引导儿童逐步把知觉发展成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知觉的高级形式。要教育儿童满腔热情地对待生活,兴致勃勃地观察生活,自觉地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主动地锻炼五种官能,坚持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以不断促进他们自觉表象活动和言语活动的发展。表象是无法直接交流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表象的最常用手段是言语。表象在人脑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活动经常受到言语——主要是内部言语活动的指导、配合和制约。儿童作文实际上并不是在头脑里通过表象活动形成一个个表象,然后再寻找一些词句去固定它、表现它,而是在大脑中始终有着表象活动与内部言语活动两种心理状态的交织。儿童用字选词造句的变化是同表象变化紧密结合的。[!--empirenews.page--]儿童头脑中储存的以及在作文、说话中要表现的也不全是表象。由于词、语言的概括作用,过去的经验,有的全部以词的形式保持在记忆的库房里,有的部分以词的形式、部分以表象的形式保持着。以表象保持着的部分是形貌以及种种外部联系,以词语保持着的部分是纲目,是人们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儿童进行思考、对思考结果的回忆、把思考的结果明确地传递出去,更是离不开字词的选择和句式的安排,离不开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活动。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儿童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研究,努力掌握规律,并根据其特点,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按大纲要求严格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从上述基本认识出发,为探索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自1978年起进行了“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改革作文教学”的实验。18年的教改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8年--1983年)一方面着力研究命题作文的改革,使作文教学紧密联系小学儿童生活实践,努力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欲望;另一方面,改变以命题作文为唯一训练方式的做法,从低年级起步,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努力提高儿童的作文能力。(1)教学生作文,教学生做人。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认真实践,积极投入各种有益的活动。通过活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学习运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提高能力,使他们从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产生倾吐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着力引导他们交流汇报,练习表达。(2)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努力把作文训练与班队活动统一起来,与各科教学紧密联系,并渗透到校内外学生各自的个人生活之中;努力引导学生向自然、向社会接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领域,充分发挥作文的工具作用,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和有机组成部分。(3)把作文变成学生童年的乐事。运用迁移规律,培养观察、作文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自求了解、一吐为快;改革课堂教学,根据儿童情感特点,有的放矢地充实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生活;开展丰富多采、富有情趣的课外写作活动;改革作文评分、批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4)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怎么做、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写,不要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意思(内容),选择恰当的语汇和种种表达方式(形式),不要生搬硬套、机械模仿。(5)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观察要有目的,使文章中心明确;观察要有次序,使思维、表达有条理;观察要仔细,形成清晰形象,使文章内容具体;观察要展开联想,丰富观察感受,使文章有真情实感;观察要进行比较,捕捉事物特点,使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反复观察,反复思考,反复修改,不断提高观察表达能力。[!--empirenews.page--](6)以指导学生写日记作为作文训练的重要方式。从低年级起步,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以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为训练的主要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2.第二阶殷(1983年--1988年)在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对作文教学进行整体性改革,把“从内容入手”贯穿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认识和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看,着力加强低、中、高年级作文的纵向联系,使其在训练要求和方式上做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作文教学与其它因素的联系来看,继续加强生活实践、阅读教学、作文练习的横向联系,相互促进;从教育的角度看,进一步强化培养一代新人的意识,把指导作文和指导做人结合起来,使其在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和思想道德情感素质、行为习惯方面得到综合发展。(1)?根据全校整体教改实验的设想,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从1983年起,在低年级增设一节说话、写话课,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研究。在扎扎实实地开发好说话课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把说话训练贯穿在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晨会、班队会和思想教育中去。说话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努力把说话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选择学生生活中的内容自编成说话教材,努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教师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准确。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种说话训练的类型,主要有:看图说话、观察生活说话、实验说话、制作说话、听故事说话等。(2)?保持低年级写话的发展势头,继续以写日记为主要的训练方式,加强向书面作文过渡的训练。通过日记交流的方法,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日记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日记内容,培养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并写成日记的本领。抓好日记评讲,进一步改进问说教学,深入探讨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3.第三阶段(1989年--1994年)在探索现代小学各年级段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改革实验中,深化作文教学改革。不仅重视作文教学本身的改革,而且更加重视它与各学科课程、各活动课程以及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重视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且更加注意对作文活动的主体——学生作文心理的研究。(1)把作文训练与全日性综合活动统一起来。实验班每周开展一次全日性综合活动,由同年级各科教师根据德育大纲、学科教学大纲、学科特点、学校实际共同拟订活动计划,体现如下特点:①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以生活题材为活动中心;②乡土性。发挥地区优势,从现实材料中发掘活动题材;③主体性。增强儿童主人意识,发挥儿童主体精神。(2)组织“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课题组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积极实践、努力探索。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动因;②儿童作文心理的要素及其特点;③儿童作文心理的过程;④命题作文的心理学问题;⑤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心理。

第三篇:分组教学

摘要:分组教学识现今素质教育下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文章主要是从分组教学的概念、方式、优劣势以及针对分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教学建议及措施,旨在使分组教学能够顺应国家的的方针政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字:分组教学

教学方法

学生

效果

一、分组教学概念

分组教学即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实施的教学方法,通俗易懂,但是分组可从多方面来考虑,比如可以从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媒介手段;如何变换学习目标;学生的年龄、性别、宗教属性;学生学习的能力、天赋、兴趣爱好等都可以作为分组教学的标准,具体如下:

二、分组教学方式 1.“知识风暴”式

“知识风暴”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让我们的大脑毫无拘束地、集中就某一个主题进行想像和思考。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将大家零散的、不成逻辑的思想火花,汇集整理成完整的和有价值的思想、方案、行动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风暴”式分组教学宜在5人-10人的范围内进行,教师交给学生讨论的应是明确且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的问题。主题确定后,要力争吸引所有学生参加,吸引每个人思考和发言。在分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自觉遵守以下几项原则:(1)尊重每个同学的意见,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随意批评别人的建议。(2)小组成员应该互相补充,逐渐完善他人的意见。(3)鼓励发言少的同学发表意见,给他们以积极的支持。(4)在这项活动中,建议和意见的数量要比质量更重要。(5)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所有小组成员努力的结果,它不属于个别人。

“知识风暴”式分组教学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评价。教师要以不损害学生以后的参与为准则,在想像丰富、意见独特、小组活动结果的创造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提出建议。2.情景模拟式

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的一般活动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灾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柠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品等)展示出来。“情景模拟”包含着“知识风暴”活动的成分,但“情景模拟”活动更完整,它包括解决一个难题、创造一件作品之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而且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判断力、经验、知识和技能。

是否采用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如果教学内容涉及教学生如何决策或者教学生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可能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更有效。例如:当教师介绍“我们的社区生话”时,可以安排一个小组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活动,最后进行讨论,并展示研究成果。3.合作互助式

这种分组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解释和答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使那些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完全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技能。

在同伴互助式分组教学活动中,教师每次提供一个很小、很具体的主题,以便学生互相解释、演示或说明。学生可以两人一对依次解答一个问题或轮流提问,这对于促进学生掌握概念、公式.纠正他们常犯的错误都有很大帮助。参如同伴互助式分组教学活动的人数以3人。4人为佳。教师要为每个小组选一位具有领导才能的组织者,他要善于提出适当的问题,并鼓励大家回答,还要善于分析、辨别同学的观点,及时反馈: 4.角色扮演式

这是一种情景教学方式,教育者通过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角色扮演式分组教学可以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和其他多种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参与者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必须以特定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扮演不同的角色,就会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不同侧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知识,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以更真实和更现实的角度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

三、分组教学优势

1、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语感也会随之逐渐形成。

2、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并非停留在口头上。单元分组教学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依据单元课文来收集有关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学生通过与语文材料的接触,开阔视野,获取知识,逐渐形成整理运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有利于巩固识字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第一单元的学习情况来看,那些学习主动性比较高的学生受益很大,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少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文不仅理解而且会背诵了。例如:第一单元刚上了第一课时以后,大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的生字基本掌握,第二天有两个学生已经能背诵出第一课的内容了,加上我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没想到第三天有六分之一的学生能背诵出第四课的内容了,出奇的是当我再走进教室时学生不约而同要求上第二课,结果有一半的同学都会背了。我发现除了课文比较简单的原因还与学生之间相互带动影响有很大关系。当然光会背诵课文不是目的也不能说就达到教学目标。但是这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相同或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感情,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尽可能多的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分组教学劣势

分组教学也显示了它的不足:那就是对于学习不是积极主动的那部分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这些学生可能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加之这些学生自身所存在的惰性,能力的差别、智力的差异等就会不自觉地加大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教师就要注意调控,帮助这一少部分学生早些使他们的学习风格与老师的这种教学风格相匹配,或教师根据他们的学习风格适时为他们做出一些服务,尽可能地缩短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差距。

五、分组教学教学建议

1.教师课堂上实施分组教学,应首先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班级规模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分组的数目应当不超过教师的管理能力,以避免学生浪费时间或出现不守纪律的现象;某一组的学生人数应控制在能使小组成员从该组的各项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的范围内。

2.教师要考虑学生年龄的差异。研究人员推断,学习者年龄的差异将影响分组教学的效果。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与教师一对一的交往,所以,教师应尽力关注每一个儿童,这也许就是在低年级保持班级适当规模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中年级的学生减少了在教师监控下的一对一的直接互动。更大一些的孩子,则能够注意到教师的存在并与同伴很好地互动。另外,相对于高成就学生来说,低成就学生需要教师更直接、热情的支持与鼓励。

3.分组教学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基础上的,如果一开始就把完整的课堂完全分为几个小组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自立水平不高,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我指导。教师应该首先给一个小组安排特殊任务,这个小组被教师严密监控,其余学生仍保持原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或更多的小组可以同时活动;最终,全班同学在各自的小组中富有成效地学习。

4.小组成员不是完全随意自我选择的。虽然自我选择通常可以形成非常融洽的群体,但这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并不一定合适。我们应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被安排在个人与组织共同获益的位置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有时候,把具有相同水平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而有时又需要异质组合。例如:如果教师希望鼓励学生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与自己能力不同的人一起有效地工作,那么,他就会有目的地进行异质分组,以使组内成员的能力和社会特征多样化。

5.一般来说,小组成员可以经常改变,以便扩大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同时,在某些学科领域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而在其他学习领域则可以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而且,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组成不同的小组(比如:数学有一种组合,语文又有一种组合),会比始终保持单一的组合模式更适合学生的个别需要。

6.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分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对小组活动的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式。有时,每个小组提交一份作业,教师可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以组为单位予以表扬,学生均按小组平均成绩得分;时,教师可采取独自测验的方法.同学之间不能互相帮助,每组成员分数累加算出小组成绩。

第四篇:浅谈“实践”与“认识”[范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习中心:江西地矿学习中心 学号: 1626510420002 姓名: 白鋆 专业层次: 专升本

浅谈“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即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先思考、在行动,这样容易产生认识决定实践的错觉。其实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意识现象。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不让下田,牛怎会耕田”、“不会耕田,牛怎能下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都反应出什么,那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天文学产生于农牧业的需要、力学产生于建筑、手工业等的需要,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这些都反应出一个事实即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为了描写一个人被踢之后的感觉,让乞丐猛踢他的屁股,也就说明,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在古代,医生对于因失血过多而濒临死亡的病人是没有什么有效的第1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办法来挽救他们的生命,直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位医生给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入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而其他医生也纷纷效仿却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输血医疗救助手段被严令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入了人血让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一次兴起了输血医疗热,却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莰坦发现了人类血型系统,才真正的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其一是因为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其二是人们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其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认识能力也不断的提高。

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了客观世界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和材料。实践又提供了日益完善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是在主管领域不能解决的。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实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6世纪,伽利略通过在比

第2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测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主管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为什么说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其还是由实践的性质来觉得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是无法检验的,实践则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例如“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说明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并通过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当然,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烛为求

第3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些都说明了实践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生产、发展的认识,又要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五、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离开认识的指导,实践就变成盲目的实践。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在实践中会产生坏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实践活动之前,认识可以帮助主体确立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状况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可以帮助主体了解和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可以帮助主体按照意愿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超越局部经验的局限;可以帮助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飘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这两大事件也是实践的结果。但结果的不成功,激励人们努力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从这两个

第4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人们觉得这种模式不同于之前,又一次投入实践当中。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八一武昌起义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并在之后的起义中认识到中国国情较之俄国的不同,于是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最大可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自身,继续革命。而在之后的革命过程中,历史事实在最大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决定的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终于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我们在实践中,应积极地发现问题,认识缺陷与不足,为实践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也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能产生,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作为认识的基础,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土壤,认识也就在实践中产生。

总之,就实践和认识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第5页,共5页

第五篇:小学数学分组区别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分组区别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智力、能力、非智力品质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如何使学生困生能学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既是义务教育的需要,说到底更是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为此,各地教育工作者纷纷探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划一的教学模式与分化的学生矛盾。曾经企图通过按程度编班来解决这个矛盾,但很快暴露出弊端:学困生集中,挫伤自尊心,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困生往往又是道德品质的“差生”,一旦集中,会增加班级管理的难度;如果分班动机不纯,则会促使两极分化。

其实,对具有个生差异的几十位学生,编入同一个班级中进行同步教学,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发达国家往往采取小班制异步教学的教学模式来减少弊端。现在,我们提出一种分组区别教学的模式,通过分类编组,分类指导,达到分类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异步教学法。

二、理论依据

1、分组区别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数学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2、分组区别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最近发展区”原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三、研究目标

1、而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分组区别教学的模式。

3、通过好、中生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素质教育要求。

5、通过分组区别教学的教改实验,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4年9月前,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

(二)实施阶段:2004年9月-2005年7月(1)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计划。

(2)选择实验班组,全面开展,教学模式研究。(3)做好实施过程的指导,反馈工作。(4)分阶段展示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5年7月-2005年9月(1)汇总所有资料和研究成果。(2)撰写研究报告。

(3)巩固研究成果,并做好后继研究工作。

五、研究内容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调研成绩,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班内学生分为好、中、“差”C、B、A三个群体,一般比例为:3:5:2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4人一组。为消除“标签效应”和“差生”的自卑心理,分组可以是显性的(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也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甚至连其本人也不告诉)。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要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

2、教学目标分层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划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可分为:(1)最低限度的大纲,教材要求。(2)大纲、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3)对大纲、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共同性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3、教学过程分层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双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其基本模式是“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分”学的结构,可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用动、静交替的形式进行,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

4、练习作业分层次

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A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C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评估测试分层 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纲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效果分析

1、通过分层区别教学,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完善学困生认知结构的同时,又缩短了班级群体的数学成绩距离,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确保优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饱”,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也有了提高。

2、通过分组教学,学生间的相互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有了较大进步,基本上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努力完成平时的作业,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3、经过一年的分组区别教学的教改实验,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形成了一种便于操作的分组区别教学模式,实验班级的班风,学风明显好转,多次被评为校级文明班级。

七、存在的问题启示

1、分组区别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小组中的表现是会反复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现象,绝不可气馁、灰心或放弃教育,而要理解学生,允许他们反复,然后找出反复原因,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反复中得到教训,克服反复,巩固成果。

2、因为分组区别教学牵涉到学生分组,所以,在分组前教师一定要摸清学生的心理,必须要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保持与家长的经常性联系,通过家庭、学校的合力来提高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青少年心理学》李力江主编

2、《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第5期

下载分组教学的认识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组教学的认识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与认识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与认识 摘要: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

    初中英语分组教学初探

    初中英语分组教学初探随着英语学习内容难度的加深,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两极分化更为严重。那么,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呢?实践证明,教学效......

    分组教学总结

    大班分组绘本美术教学有感 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中,分组教学同集体教学一样也占有重要地位。分组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教学难以解决的因材施教的问题,而且为幼儿的合作学......

    分组教学(精选五篇)

    分组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在当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以及分组教学模式的开展,正式成为一种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发......

    分组教学教学反思

    分组教学教学反思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

    浅谈幼儿园分组教学

    浅谈幼儿园分组教学 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224005 张旭敏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以便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新分组教学

    新分组教学 灵璧五中张海平关键词:预习检查 展示 点评 达标 反思 摘要:真正的分组教学应该思想上有分组教学的意识,实践中有学生分组学习的教学环节。分组教学包括分组和教......

    分组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范文大全]

    分组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运用“小组活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目标驱动下主动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