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对中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探讨(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03:5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对中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对中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探讨》。

第一篇: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对中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探讨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具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中职业教育也是他们教育的亮点,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也比较关注和学习他们的一些特点。德国职业教育在长期发展和探索中,形成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双元制”特色教育模式,结合本人自身经验和学习,对德国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并分析与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模式相关联系。“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国家统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等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又是一种模式,即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其课程实施和评价均要与就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德国“双元制”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强调要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为领域及其任务设置相对应,从工作结构中设置课程结构,构建独具特色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编排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顺序来编排相关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序列。

一、课程内容特点

(一)少而精。“以实践定向”确定课程内容,使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获得必要的能力与必需的知识。

(二)实用。主要精力不放在原理的分析和公式的推导上,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为“知道、理解、应用、解决问题”。

(三)针对性强。学校和企业确定的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同步。

(四)高度综合。综合设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技能训练时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快用到专业实践中来,充分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二、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按照“理实一体化”原则组织教学

以实践与理论一体化为核心,除university(综合研究型大学)外,双元制学校,双元制大学、以及一些应用技术大学原则上不单设理论课,不是按照学科结构将知识按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分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而是按照“理实一体化”原则组织教学。

(二)“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以“学习课题”形式进行 1.每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课题。

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学习领域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以学习领域为单元,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这一行动体系课程对每一门学科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由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行动过程序列,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心理顺序,使职业技能的培养按涉及实际工作任务的项目或课题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施。因此,非常有益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2.学习课题教学安排灵活

以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学习课题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教学,可以在各个年级的学年安排,也可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实施,采取跨学科、跨学年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组织、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与技术指导者,学生则从知识的接纳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主人,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全程参与过程,让学生在富有吸引力、好奇与感性的氛围中获取今后职业生活的“钥匙”,真正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的转变。为保证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德国高职院校教师任职资格具有严格的条件,一般要具有综合大学毕业(硕士以上);三年以上工程实践或管理实践经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4.采用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教师过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实验法等多种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尽力把学习和锻炼职业能力和提高艺术水平结合起来。

5.采取多种实训途径

德国高职院校采取多种实训途径,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主要有如下五种途径:(1)一是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上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以上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训设备先进、实用、虚拟模拟仿真化,包括洞穴式、嵌入式现代化虚拟模拟仿真手段;

(2)校办经济实体(实习公司),如德国开姆尼兹教育中心的餐厅,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运作,学生轮流顶岗,负责餐厅日常运营,解决烹饪、酒店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的实训实习;

(3)加入“虚拟公司”系统,该系统总部设欧洲,全球近万家,其中德国院校办的就有800多家,中国院校有1家。其经营管理动作方式完全如真实公司一样,从申请开业到停业或破产都依据法律程序。内部机构健全,分工负责,帐单、资金和物品流程规范;

(4)送往地区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如开姆尼兹市手工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可提供电子、机床、建筑、汽车、木工、餐饮、点心、营销等35个专业800多个工位的实操实训教学,接受技能训练的既有学历教育各个层次(包括硕士、博士)实习生,也有短期培训、转岗培训,以及报考培训师资格人员等。该实习中心总投入约1.25亿马克,每年耗费材料合计金额200万马克以上,经费来源95%来自于州政府,5%来自手工业协会;

(5)社会各类企业。承担学生实习教学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包括场地、设备、指导老师等。由于承担学生实习教学任务的企业,政府将根据企业接受学生数量和时间予以减免税收,所以许多企业都比较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四、德国高职教育的评价与考核 1.评价与考核目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2.评价与考核的原则

开放式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具体体现在 ①

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②

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 ③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④

建立各门课程所特有的评价框架。3.评价与考核方式

不举行结业考试,只有期中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期中考试一般在第二学年结束时进行,包括理论和实训考试。毕业考试则在学习结束后进行,由德国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包括理论和技能考试。

对每个“学习领域”只进行过程性评价,考察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等,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

五、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对我们的启示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工作工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从德国“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专业课程由若干个学习领域组成,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顺序来编排相关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未来到企业工作的过程。尽管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一定程度存在着理论系统性、知识全面性的痕迹,没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应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有益经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学生就业第一岗位的要求,更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可持续成长发展。按照“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质要求和学生就业发展潜力以及企业技术工艺发展趋势来开发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以项目教学为核心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以行动或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项目教学模式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方法,每个单元教学都应用专业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项目。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尽管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一定程度存在着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做法,根本不符合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我国应借鉴德国以行动或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推进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创造项目教学模式改革的环境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教学项目开发及配套的活页式项目教材开发作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业务考核与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现场为中心,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3.以虚拟、模拟及仿真为主体推进实训条件建设

以虚拟、模拟及仿真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主要特征的实训条件建设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采用虚拟、模拟及仿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职业氛围,将大型机械设备设施虚拟、模拟及仿真到校内实训环境,解决一些项目实训的难题。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资源短缺仍是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因素,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仍是需要破解的难题,应借鉴德国虚拟、模拟及仿真为主体的实训条件建设经验,加快虚拟、模拟及仿真实训建设,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工作,解决部分项目企业实训难题,为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提供有效途径,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有效载体。4.以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以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德国高职院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胜任未来岗位工作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是,不仅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意志品质较差,而且部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有的学生基本职业素养都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竞争加剧,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更高,我们应借鉴德国高职教育以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职业素质教育经验,强化学生分析及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及可持续就业能力。

第二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正在日益加强,中德政府对两国间教育的交流愈加重视,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随之日益紧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这与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如何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成为高职职业院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职职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13-01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况

所谓双元制(das Dual-System)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职业院校学生以及各企业、工厂的徒工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它的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另一元是企业、工厂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它的主要职能是让学员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重点在于培训学员的实操能力。

两方共同组成培训者负责培训学员,学员同时接受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培训和企业、工厂技能方面的培训。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也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负起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工厂对人才的要求?M织实施教学和岗位培训,并且双元制培训也受到德意志联邦政府和各州的承认并且拨款支持。

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铁血宰相俾斯麦早在19世纪70年代-19世纪80年代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宰相之后,就开始制定了若干职业义务教育法则法规,并在日后对其进行逐步的完善。如今德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在继承了以前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经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五十余年的发展,德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已经成为德国国民中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在法制进一步完善的情形下进入到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德意志联邦政府(西德)于1969年正式颁布了职业培训法。从此,德意志联邦各个州的职业教育拥有了共同的基础,职业教育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业培训法中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并且规定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员在培训学习期间合理的劳务和文化学习的时间分配和培训年限。

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职业学校层面,另一个是职业进修层面。职业学校属于职业基础教育,是普通中学义务教育的一种延续。普通中学的毕业生有义务和权利接受职业学校的培训。培训的学制通常是三年的时间,一些州规定职业培训义务延续至职业学校结业,而另一些州则是延续到学员年满18周岁。职业院校的专业分为五大类别,即工业、商业、家政、农业以及综合等。

此外,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两大特点,一是学员受训期间大部分的培训活动是在企业、工厂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进行,少部分时间是在职业学校进行。二是学员接受两个单位管理,德意志联邦法权之内的企业、工厂或公共事业单位和联邦州主权之内的职业学校。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1.国家政策保障,建立健全高职职业教育的法制体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成为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因为德意志联邦政府和各个州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并且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而我国目前高职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相对较少,职业教育体系尚有待完善,基于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应全面制定适用于高职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这将有助于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应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拓宽办学思路,积极与企业之间尤其是外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成立校企合作班级,由职业院校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共同监督教学过程及实训过程的实施。此项举措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实施者和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高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师职业资格的取得和教师的深造培养。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且还要参加培训进行学习。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聘任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将其培养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4.引进德国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重新建立考评体系

伴随着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先进的“项目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交给学生一个项目,让学生自主地查阅资料并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寓教于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国高职职业院校可以学习德国的“项目教学法”,引进德国一些优秀的高职实用教材予以借鉴,并结合我国高职教学的特点及要求进行改编。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增加实操技能训练的比重,同时重新建立考评体系,在注重学生知识考核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操能力的考核,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纵观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值得我国高职职业教育借鉴,但在借鉴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具体的现实状况,从而提升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芳本.叶本度.莱茵浪花-德国社会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276

[2]刘来春.从英、德职业教育之比较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1993(1):22

作者简介:刘畅,女,(1989.8-),辽宁铁岭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德语。

第三篇: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

比较

要: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最为广泛的是“双元制”。以机械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培训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掌管,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因此两个部门没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管理上的“双元”。

学生一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三天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而小组里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有可能被分到10个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并且其中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是穿插进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非统一学习理论后再统一培训。这是学习上的“双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制度,但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落后呢?让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育,采取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经过调整,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中技(中职)学制三年,在学校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进行实习培训,既有自己的理论教学教室,又有自己的实习培训场所,一般是半学期实习,半学期学习理论。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制度与德国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生能整体而系统地上好理论课。在我国理论课是统一教学,不像德国,学生三天在培训机构实习培训,两天在学校上课,感觉比较凌乱,而且每天上课和实习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因此,德国的教师不能采用我国的教学方式,只能采取学生问、教师辅导的方法。

其次,可以节省时间、减少费用。在德国,由于学校没有实习机构,学生到实习机构实习时,路途遥远的学生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我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校里实习,去实习如同到教室一样方便。德国的学生不但“伤财劳民”,而且长时间开车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我国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考察、实践,推出了“一体化,双证书”培养模式,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培养出来的职校教师不但精通理论,而且能传授技能,教学与实习可以“一气呵成”,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育模式,消除了理论教师不会带实习、实习师傅讲不透理论的弊端,避免了学生的重复学习。

但是,德国严谨的教学方式具有优越性。到过德国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感觉,德国人太古板,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定程序或方法。如果不按其方法去做,他们会不高兴。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其实不然,那是一种严谨的作风。笔者有过亲身体验,在学习电阻整排焊接的时候,教师的方法是在电路板上装一个电阻,用夹钳夹住,然后焊接,如此重复。当笔者焊接了几个后,觉得用夹钳一个一个地夹住、松开,再夹住、再松开,很费时间,于是将电阻整排安装到位,一次性用夹钳夹住,再依次焊接。教师发现后非常高兴地夸奖了我。所以说,德国人严谨,但并不古板。他们强调学习的过程一定要按部就班,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这不是古板,而是在保证最佳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再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德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法也具有优越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入学。在德国,职校学生从入学前考核开始就是严格的,学生申报学校的时候有面视一关,一般有5位面视考官,由教师、老板、工商会成员组成。面视最短时间30分钟,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观察学生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感兴趣才录取,对于没有兴趣或兴趣迷茫的学生则给予指点,引导其寻找合适的专业。在我国,没有教师或机构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的兴趣指导和面视,只有缴费与体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做法。那样,就会减少许多由于学生不喜欢专业或兴趣不足而转专业或放弃学业的尴尬局面。

二是处理犯错误学生的方法。在学校中,学生犯了错误,即使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学校也不能开除学生。例如发现学生吸毒,只能与医生配合共同进行教育。德国人的理念是要教育学生走出困境,如果年轻人失去了学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而在我国,不要说吸毒,就是作弊也是要被开除的,理由是为了学校的名誉,为了引以为戒、杀一儆百„„,很少会为犯错误的学生着想。开除了学生,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似乎只是标语。

三是思想教育。在德国,从不强迫学生去做什么,只是告诉学生在一个集体或一个行业中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对待别人,自己做完一件事情,或说完一句话,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处世能力。这种“待人如待己”的处世思想使德国人很和气、很友善。在这方面我国欠缺的很多很多,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消失了。我国是文明古国,传统美德的教育必须加强,不能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中。

四是教学方式。在德国,学生上课先自学,然后再讨论,最后得出观点,或请教师进行讲解,或向教师求助。这样的上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都具有很好的口才和表现力。而我国的学生上课最多用的是耳朵,语言表达则缺乏锻炼。当然,教学方式是由国情决定的,国外是小班课,一般每班在25人以下,而我国是大班课,每班少的有四五十人,多的有七八十人。怎样在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深入探讨。

五是鼓励式教育方法。在德国,采取的是鼓励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一次高中生毕业典礼上,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光碟,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放映,最后还要拍卖自己的作品。大家笑过之后,有家长用25欧元买走了他的作品,这就是一种实质性的鼓励。德国人知道参天大树是在富于个性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六是“包容式”毕业。德国的职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培训机构会将其安排在机构里再学习工作半年,并且付学生全额工资,目的是避免学生刚毕业就失业的情况,也为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最大的保障。我国也用分配或推荐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是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做得像德国这样完善。

此外,德国的技能关卡远比我国严格。在德国,每年职校毕业生都要通过工商会的考试,通过者才能领取技能上岗证上岗工作,如同我国的中职生毕业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一样。但是,德国的考试把关非常严格,每个考生要通过理论与实操考试,一般理论考试需要2个小时,实操则由专业而定,例如机电专业,一般考试需要6~13个小时,并且有5个监考教师监考,不存在作弊现象。因此,通过考试的学生都能真正达到技术要求,是合格的毕业生,毕业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一次性地通过毕业考试。而我国现在可谓证书漫天飞,只有初级水平的技术工人却有技师证书,很难想象我国技术证书的含金量是多少。特别是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三年才能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竟然能在一个月之内培养出中级工,半个月之内能培养出高级工。不说是天方夜谭,也足以让人惊诧莫名。

通过以上对比,我国职业教育的硬件尚可,差就差在软条件上,主要是缺乏严格的管理、科学的引导、严谨的责任心。要想振兴我国的职业教育,首先就得把好技能考核这一关。要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严谨的办学与考核方法,不断更新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篇: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摘要:

德国双元制大学(DualeHochschule,简称DH)在2009年3月1日之前叫做职业学院(Berufsaskasademie,简称BA),德国并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德国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叫做职业学院,也叫双元制大学。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五是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六是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一个创举。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一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二是从生存主导时代进入消费主导时代;三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时代进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五是从经济转型时代进入政府转型时代。与此相应,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

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文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技能性文盲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长时代进入多元化成长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长、是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加,文化素质、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品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应用科技大学大致相同,但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更具特色。由于采用双元制,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与协调。在企业或社会机构第一线,学生能在现实的职业氛围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能亲身经历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革,才能学会各种职业的和社会的能力、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双元制大学,通过符合教育学和教育论要求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够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训练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跨专业的理解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双元制大学开放的理论教学课目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多,学习内容、应用性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宽,毕业生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宽,担起时间较多,并对所在的培训企业具有针对性。她们呢曾在本企业学习实践教学内容,比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更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和管理,所以学生收到企业的欢迎,绝大数毕业生培训结束后将被培训企业留在本企业中。他们工作起来更顺手,跳过了入门阶段,这就大大减少了人才使用上的盲目性和人才的不适应性。

双元制大学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结局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机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双元制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框架教学计划来实施的。一是双元制大学的教学大纲,一时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培训大纲。课程开发及教学大纲的编制均由专业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成员来此经济界、文化节,并充分考虑到高校对教学内容的发言权。同时,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面还有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

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面临许多的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德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教育较好的国家,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它的培养目标可以说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它的许多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高职院校的设立,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道路,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还要发展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构筑纵横交错的教育立交桥。要让企业和社会更多的介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政府要制定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法规和机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的密切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要对校企联合办学采取激励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工作环境大多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其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他们往往是现场技术人员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对他们进行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非技术性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中,要注重教育过程和教师角色转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充分注重教育过程,即教学方法,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新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聘请那些在职业实

践领域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人员来学校授课,以保证我国高职的教学内容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发展的步伐。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0-2第1页《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启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第23页《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 《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8月20 日第24页 鲁昕:《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职业教育研究》2010 #9第14页 《高职应渗透行业文化教育》

《教育与职业》

2010年10月上 第42页《中职校长:负重领跑职教改革》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的比较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 赖靖怡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将其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相比较,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脱节,教育教学系统无法与市场紧密结合,教育教材改革没有规范,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的监督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等不足,并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机制,大力加强校企合作的思考。

【关键词】 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 比较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权威组织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则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正是通过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庞大,很正规和也很全面。确切地说德国人从小学毕业就可以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小学毕业以后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中学或者一个普通的。而在中学的学习结束后,就可以选择上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了。在普通高中生毕业以后,学生们选择上标准的大学或者高等职业学校。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德国“双元制”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成功的职教办学模式之一,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是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使教育真正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满足了产业部门的需要。也可以说,双元制教育就是一种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企业为“一元”,学校为另“一元”。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在企业获得一个培训岗位的同时,在职业学校取得一个理论学习资格。

“双元制”是由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实施的三重负责制。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职业技能,而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其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所授课程中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根据学徒的职业,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受教育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实际的生 产岗位和培训中心接受职业技能及相关工艺知识的培训,又以“学生”身份在学校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育。其显著特征是:私人经营的企业与主要由国家开办的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而且企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在德国,有将近百分之60多的企业是接受实习生的。学生们在这些企业里自己动手,从接手一个新合同到最后的交付使用,全部是独立完成。在每个月中,还会由企业进行一次理论与实际考核。除了身着衣服的颜色不同以外,其他的全部与正式职工相同。这样做的好出就在于,学生毕业以后不用再进行培训,可以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对企业来讲,招聘一个名副其实的技术人员也不再是复杂的事情,实习过程中优异的学生,早就被企业网络其下。而作为学生也不用为找工作而发愁。对于国家来讲,企业分担了国家一部分的负担,空闲出来的经费可以更多的投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去,可谓是一举多得。

“双元制”有两个不同于许多国家职业培训常见的纯粹学校培训的特点:

一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不在学校里,而是在生产场所或服务性企业中进行,或在一个企业里,或在一种自由职业的实践中,或在公共事业中。受培训者有时候离开实践去上职业学校,所以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这些人每周大约3一4天在企业里,大约1一2天在职业学校里接受培训。

二是培训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承担者负责。二者在德国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其中,联邦法律管辖企业中的培训,而学校领域里的培训是各州的事情。企业中的培训在合乎技术要求的机器和设备前进行,较大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徒工培训车间,较小企业中的受培训者直接在工作岗位上接受培训。如果企业过于专业化,无法传授所需的各种知识,可得到跨企业的职业教育场所的支持,由其他企业承担培训任务。德国各州学校法规定受培训者必须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专业理论方面促进和充实企业中的培训(专业课程)和扩大受培训者的普通教育。学校培训的内容三分之二是专业课,三分之一是普通教育课。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有两个学习地点即企业和职业学校;有两种身份即学生与学徒,在企业,他们是学徒,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有两种考核即实践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双元制的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可以说,德国“双元制”把职业教育的纵向过程鲜明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培训,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一方面它们各自拥有独立的目的性和规律性。即学校教育在培养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是一种通过德智体美全面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学校教育又必须按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模式进行培养。同理,企业培训也会在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师资等具体方面考虑到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职业培训和学校教育两者在培养 合格技术人才方面有共同的目的。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表面上由不同的主持者负责,各自独立,其实二者之间存在很密切的关系。

二、中国的职业教育现状

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开始与德国合作,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引进。从十余年的实践结果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之后我们知道,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内容按照各专业部制定的培训条例进行,并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并实施的,以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而在我国,则很少有学校和企业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这种合作。

一是职业教育与企业脱节。要确保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学用结合,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分配,尤其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从前一直是由学校单独完成,包括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教学内容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职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大量的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如今不少学校在推行“讲练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企图通过此类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但是尽管在理论上谈的很多,真正能够与企业和市场需求结合培养人才的职业学校却并不多。

二是职业教育教学系统无法与市场紧密结合。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材经常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进行更新和替换,授课的教师也有很多时间下到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而在中国,职业学校教师的任务就是讲教材,而且教材不变,教师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就业市场,没有去了解当前的形势,缺乏主动了解就业市场的积极性。

三是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没有规范。教材改革盲目而上,自成体系,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教材,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编写教材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区域的标准和特色,往往是各学校自己编写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材,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所以教学改革的效果不明显。

四是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的监督体系没有形成统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协会部门没有真正地沟通好,对职业技术学校的监督不力:学校的理论教学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有些技能鉴定部门为了追求效益和合格率,开始降低标准,导致学生在就业时职业资格证书不能发挥作用;行业协会基本没有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没有为职业教育提供准确的用人信息。

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是单一的学校行为,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和形式模拟的实践教育只使得职业教育的理论化和动手实践的形式化,成为偏离“职业”教育的障碍。虽然自我国大 力推进职业教育以来,已经有许多学校在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模式来促进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这些大喊“实践和教学要统一”的教育模式其实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少学校的学生即使要实习或者进入企业,都是被要求在校学习1-2年之后,才能到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实习。这种教育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并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可以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差别仍然不明显,除了比普通学校多配备了一些实验实习的设施之外,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就国内来看,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大潮流也在职业教育中体现着。往往毕业考试的优异成绩,就基本上承认了某一个人已经是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实习成绩,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与毕业考试比起来微不足道。而至于这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否能熟练的操纵先进的工业设备,校方完全留给了企业自己去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技术人员到企业以后,不能马上地形成生产力,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行的校企合作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为企业培养专门的技术工人,把岗位需要与培训内容结合起来,把就业与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真实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加之以相关必要的学校理论教育,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他们的“资格”,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

1.建立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上的支持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分流机制比较合理,在小学毕业时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分流,初中毕业时再次分流,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并没有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我国也急需建立合理的教育分流机制,改变不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招生考试制度,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当然,这需要国家在教育政策上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待遇,加强职业教育的立法,完善各种配套制度的建设。

2.深化校企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

德国的“双元制”,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相对于我国的职业学校而言,虽然也 提倡校企合作,但大多数仅仅是停留在就业这一个层面,其他方面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实质性联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改革探索的方面。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定制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诚然,高要求必然会有高待遇,德国的职业教师都享受公务员待遇,并享有一系列的在职培训和发展提高的机会。

4.构建多元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

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相关措施,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和互补性。如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德国的职业教育都实现模块化课程与教学,学生所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获得的证书、文凭无论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承认。这些举措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要求提供许多便利,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5.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系统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德国建立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才能够就业,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并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的特点。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只具有学历证明作用,如果要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必须另外到其他培训机构接受职业培训,这实质上是弱化了职业院校的就业培训功能。各级政府应从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对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的技能含量给予直接的职业资格认可,实现两证并轨,多证合一。

6.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能真正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改革策略强调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这与我国现行的以理论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对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

当然,对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不一定就能完全照搬照套,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适合中国自身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模式,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真正的进入企业当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目前最适宜的一种模式。在共同商定课程计划、实训方案、考核标准、就业方向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得到了确切保证。在学校仍以班级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授课,在企业则分成小组由师傅指教。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解决受训者“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这种校企的结合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很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对解决对口录用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下载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对中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探讨(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对中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探讨(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职业教育体验与分享

    德国职业教育体验与分享即来之则体之,凡来者当有自己的体验与收获,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学习吧。我人也总想将自身在德国短暂的职业教育体会与大家分享,可事实上我们的体验和领悟是......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专有名词,根据德国学校教育体制和继续教育体制的结构,以及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

    德国FH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FH 教学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文章从德国FH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的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困境进行了深......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中职教育启示[精选合集]

    中等职业教育,自“文革”恢复高考、大学全面招生后,就逐渐被冷落,不太受国人重视,至少是不受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城市家长们所重视。除了学业不精实在无法继续深造的孩子......

    对德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认识与思考

    对德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认识与思考 结束了为期3周的师资培训,这次培训在德国雷根斯道夫爱科特教育集团举行,内容主要有:德国教育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学习领域方案中自我控制学......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彭铁光 本人受学校委派,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下于2011年7月30日至8月20日到德国的黑森州进行了为期21天的职业教育培训学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院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院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要: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被世界上公认为是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本文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出发,探讨我院教学......

    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

    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1 二战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教育体制,它为德国的企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德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