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的遗憾

时间:2019-05-13 04:3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的遗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的遗憾》。

第一篇: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的遗憾

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的遗憾

优课教学研究中心 李林

何克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培养教育技术博士30多人。先后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12种,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多项大奖,拥有专利。他的基础教育“跨越式”课题令人瞩目。

2011年1月25日,我与四川师范大学语文研究室主任陈元辉博士、唐洪启老师、周颖老师一起拜访了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先生。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办公室热情接待了我们。

李林(左一)何克抗(中)陈元辉(右一)

我们的话题围绕着他主持的课题“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展开,他首先谈到教师培训问题,培训教师是关键环节,是难点。现在的教师培训大多没有触及教师培训需求的实质,和一线教学实际有距离;跨越式试验则用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去培训老师,采取由理论到案例,由案例到教学实践,特别是有现场听课、评课,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此外还有网络教研平台支持,使教研讨论可以延续,使老师真正懂得: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指引下,应如何运用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去教,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谈到“学”的方面,他极为强调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激励与发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及情感激励工具;这就要开发相关的、必要的教学资源。“我们语文课主要是通过拓展阅读材料,让他自主学习。材料很丰富,不是随意的扩展,这些拓展阅读材料和每节课的主题、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每课都有8—10篇这样的材料(若是在网络环境下内容更为丰富);农村小学没有网络环境,我们就把这些材料精选后印刷成册发给学生(每学期一本)。这些材料都是比较优美的诗歌、散文、童话故事以及传统文化里的成语、典故等。学生们都很喜欢去读;因为小孩就喜欢听故事、看故事,有故事性的东西都愿意去看。看的多了,识字量自然就大幅度提升了,小学二年级末普遍能识字2500个以上(包括薄弱校、农村校的学生在内)。”

周颖、何克抗、陈元辉、唐洪启(由左到右)

谈到小学语文试验班中低年段的教学模式时(1—3年级),他说我们是用“2-1-1模式”:老师用20分钟时间精讲,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后20分钟,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便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发挥出来,20分钟的“自主学习”阶段,包含两个环节:前10分钟进行拓展阅读;后10分钟进行写作练习(打写/手写)。这里的“写”不是作文课,写完没写完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深层次认知加工。他说,他的研究生做论文时进行过实际统计——通过每节课10分钟的拓展阅读,到小学2年级末,使用网络环境的试验班学生平均可以达到90万字的阅读量,非网络试验班学生平均也可以达到60万字;而且全部都是在课内完成。而新课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是:二年级结束时是5万字;四年级结束时是40万字;到小学毕业才100万字。而跨越式试验班,在二年级结束时的阅读量已平均达到60—90万字(远高于四年级以上的要求),并且都是在课内完成,不用布置课外作业,完全不增加课业负担,甚至还能滕出大量课外时间,去让学生从事自已喜欢的其他话动。这表明,运用创新的教学理论、模式与方法在大幅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他说:语文课有两大类的目标,一类是认知目标,另一类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低年段,认知目标通过组词、造句、编字谜、编儿歌、写短文,可以巩固、迁移所学知识,促进他的认字、识字、阅读理解、及初步的写作能力。在拓展阅读环节,通过8—10篇材料,有古代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大量阅读,在此基础上去感悟、去体会;在打写或手写练习环节,则用联系自身思想实际的主观题,让学生去打写或手写自已的切身感受与体验,以促进学生美好情操的内化。这样的教法,不是比教师在课堂上翻来覆去重复讲解一篇课文要有效得多吗?!

2006年12月,中央电教馆给“跨越式”课题评定的结论是: “以‘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等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理论为指导,通过不同类型学校(包括薄弱校和农村校)的几百个试验班、上万名学生教学试验证明:它可以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使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阅读与作文能力达到五、六年级的水平;四年级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可达到初中的水平。”

始于2000年9月的“跨越式”课题,本来是5年期的课题,这个课题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越发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何克抗教授说:“跨越式”课题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对参与试验教师培训的成功(有一套非常科学、有效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但是,他很遗憾——他通过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所形成的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培训教师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小学语文、英语两科已经相当成熟;小学数学也较丰富的经验),迄今还未能大面积推广,未能让更多的教师和孩子(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和孩子)受益。为此他表示,在他有生之年还要继续努力,同时也希望能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他恳切地说:他已经74岁了,千万不要让他把这套东西带到棺材里去;否则太可惜了,因为他坚信这套东西对于教师和孩子们确实是有非常价值的。

第二篇:何克抗教授10年探索

何克抗教授10年探索“跨越式教育”

2011年03月10日 09:44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小】

“跨越式教育”海原课题组

用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结果公平,可行吗

“跨越式教育”,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坚持了近10年的一项科研课题。如果以教育部的“新课标”为参照,“跨越式教育”实施后,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课时的前提下,就能实现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在教育学界,何克抗一度饱受争议——教育搞“跨越式”,不就是拔苗助长吗?

“跨越式教育”的课题进展,可用“墙内开花墙外香”来概括:在国内,敢放胆参与这项试验的中小学校不多;而新加坡等邻国,闻讯后纷纷向何克抗伸出了橄榄枝……

2月末,北京市郊,杨庄中学。

操场上,积雪未化,空气中透着刺骨寒意。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者只穿着一件单薄外套,和身边几个年轻教师交谈着。

老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几分钟前,他刚为这些老师做了一次培训讲座,主题仍是“跨越式教学”。算上今年,何克抗在这里“做实验”已进入第8个年头。连杨庄中学的校长,也已经换了一任。

何克抗,是改变杨庄中学“命运”的人物。如果没有这位大学教授,杨庄中学至今都可能为招不满学生发愁——过去,即便是对口地区的小学生,也不愿意来这所薄弱学校上学。

何克抗带来的“跨越式教育”实验,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就让这所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验班学生的成绩较原来大跨度提高,一些消息灵通的家长甚至不惜跨区择校,把孩子塞进杨庄中学的实验班;这所学校的校长,眼下再也不愁招学生,反而要担心学校的教室不够用„„

神奇的跨越

一些基础很差、甚至大部分未上过幼儿园的农民工子弟,在接受“跨越式教育”后,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综合能力,都达到了城镇优质中小学学生水平。

入读杨庄中学的学生,小学基础知识很薄弱。这里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很低。谁都没想到,有一天,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2006年上学期,全区17所中学举行统一初三中考,以班级为单位排序。杨庄中学两个试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获全区头名,而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试验班的平均成绩也进入全区前5名。

用试验班英语教师高彦的话来说,“这在杨庄中学,简直史无前例!”

转折,缘于2003年7月。学校在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展开了“跨越式教育”实验。

杨庄中学,正是何克抗领衔的“跨越式教育”课题组所布设的一个实验点。准确来讲,所谓的“跨越式教育”,并不是一种教学理论或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技术。何克抗是国内首位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博士生导师。此前,他曾撰写过多本理论著作,集中探讨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领域。他的研究,在教育学界独树一帜,颇具口碑。

很多人最初听何克抗谈“跨越式教育”,均被它的目标所“震惊”:在不增加学生课时与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小学语文学科要力图通过两年左右时间,让上完二年级的学生“能读会写”——认读2500个以上常用汉字(手写汉字能力不提前),能阅读一般报刊和青少年读物,并能用手写或用电脑写出几百字结构完整、通顺流畅文章。如果拿教育部“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对照,这就相当于达到了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水平。小学英语学科,四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要达到“新课标”初一以上水平,而到六年级时,学生的英语水平要与“新课标”高一以上水平看齐。

在中小学所有其他学科中,“跨越式教育”的目标,从达到“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深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三方面衡量,实现学生素质与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双主教学模式’,加上认知工具支持,是实现跨越的前提条件。”何克抗的理论,在不少中小学教师看来,算不上新鲜。不就是强调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鼓励学生多从事探究性活动吗?

真正新鲜的,是何克抗所倡导的“认知工具”!在语文、英语等文科学科,认知工具就是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大量拓展阅览听说材料。为此,教师课前必须充分备课,让学生在课内快速阅读。电脑环境下,阅读材料由学生上校园网检索浏览,随后现场用电脑写作小文章。没有电脑环境,则采用纸张版印刷材料与手写形式;在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认知工具必须借助于电脑软件。传统的几何课上,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老师往往得分三节课讲授。而现在有了几何画板软件、模拟实验软件,图形可随学生主动操作任意变动,参数即时显现。作图的连续变换,学生在单节课里就能把所有判定定理学透,老师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本世纪初以来,多数参与何克抗“跨越式教育”试点的学校,纷纷“被点石成金”。

何克抗不想以应试为目标,但几乎所有样本跟踪比对数据显示:试验班、试验校、试验区学生的学业成绩突飞猛进;日积月累,其阅读量与知识面,呈几何级数增长;整合信息能力、自我拓展能力与综合素质,有了质的变化。

何克抗最得意的,并不是试验之初那些电脑网络条件、生源师资条件均优越的名校,而是位于深圳南山区远郊、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广州远郊沙湾镇和北京昌平区4个农村试验点。当看到基础很差、甚至大部分未上过幼儿园的农民工子弟,在几年试验后,无论学业成绩还是综合能力都达到城镇优质中小学学生水平时,他调整了方向。

“教育起点不公平,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何克抗最大的理想,就是把他的“跨越式教育”实验推广到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

“拉郎配”改革

任何一所学校,从头开始做一件没有先例的事情,都会比较困难。重点中学肯定不愿尝试,郊区薄弱学校则多少有心理障碍。

历时7年,杨庄中学终于尝到了“跨越式教育”的甜头。但回想当初,无论是学校的教科研主任还是各科的一线老师,很多人对这项实验的第一反应是——抵触!

杨庄中学教科研室主任曲建德记得很清楚,10年前,石景山区被列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率先区,杨庄中学遂搭上了这辆信息化的“快车”——每个教室有一台电脑,实现了“班班通”。此后,石景山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联系,打算利用信息化环境、将杨庄中学作为“跨越式教育”试点学校。

“多个课件,加台机器,就能把学习学好,可能吗?”将信将疑的曲建德,曾专门去同区的古城四中跑了一趟。这所学校在1998至1999年也抽出一个班,使用电脑设备辅助教学。古城四中的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曲建德:那玩意儿没效果!没多久,古城四中的试点班无疾而终。

杨庄中学最后还是硬着头皮上了!一开始学校确定了两个试验班,每班25名学生。由家长出资,给每名学生配备了电脑。接着,问题就一茬茬地来了。

首当其冲的是师资选配。当时,让学校老师做个像样点儿的PPT演示课件都难,更别提建网站、做网页了。何克抗的课题组团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给教师做培训,不光教他们怎么做主题网站,还得教会他们怎么用。

到日常教学时,来自一线教师的抵触更大。“以前用一节课时间拼着命和学生讲,他们都还没整明白呢。现在是半节课讲解,再拿出半节课时间做拓展,能行吗?”有的老师甚至怀疑,这些孩子光学打字就得学上一年呢!

备课过程中,习惯了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师,没了现成教案,一切重新来过。在一节课里,既要加入电脑等网络辅助设备,又不得不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的青年教师累坏了,哭着对校长说,自己不想干了,希望回到从前状态。

最初拿着“跨越式教育”的教案给学生上课,高彦认为自己也是“混混沌沌地过了半年”。直到她和其他教师跟随何克抗的团队到广州、深圳等开展“跨越式教育”试点较早的学校听了公开课后,才豁然开朗。

随着课题组青年教师心态的微妙变化,教学起色也慢慢显现。

“任何一所学校,要做一件以前没有先例的事情,都会比较困难吧。”曲建德有些感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不能较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但至少是最不坏的选择。改换成全新模式后,能否保住原先的教学效果,老师心里没底。重点中学肯定不愿尝试,就是杨庄中学这样的郊区薄弱学校,也有心理障碍。“当初若不是区教委拉郎配,学校很可能会与‘跨越式教育’擦肩而过。”

如今,何克抗的“跨越式教育”实验,大有“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国内虽已建立一些试验区与试验学校,但碰壁次数绝不少于成功次数;而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他的教育理念却引来关注。

新加坡教育部科技教育司以何克抗的实验为蓝本,在新加坡中小学校推行“十分华文”教学实践。该机构曾主动邀请何克抗为新加坡的200多名中小学华文教师做专题讲座,还率专家团到北京和广东等地观摩、交流。到去年为止,新加坡参加“跨越式教育”实验的学校数量已增至24所。【“跨越式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2-1-1”教学模式

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入主题,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入到第三个释疑解难环节,则突破重难点,包括示范朗读、关键问题讲解及学习方法介绍、组织相关活动促进理解课文等。紧接着以学生为主体扩展阅读,并最终学用结合,以打写或手写表达结束。

前三个教学环节以发挥主导作用为主,占20分钟。后两个环节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主,各占10分钟时间,即“2-1-1”模式。

英语学科:“交际为中心”教学模式

第一个步骤为师生对话。完成新授课内容,同时,教师分层次递进做到新老知识结合、与情景结合。

第二个步骤为邻座俩俩说(必须有适当“辅助性策略”支持)。低学年段要有师生对话做示范才能实施。

第三个步骤为扩展听读。扩展材料可有适当对话,但应以段落篇章为主。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另可备以看图说话或角色扮演等环节作为补充活动。数学学科:“探究性”教学模式

先由教师引导创设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情境,再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与知识点,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启发思考。

在自主探究或小组探究环节,辅以认知探究工具即基于计算机的软件工具,在此基础上作探究活动交流。这两项活动,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最后总结将学生带入提高环节。

第三篇: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

2013年教育技术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Blending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4、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5、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是对学生用轻型学习终端的形象化描述,采用了传统书包的隐喻;功能上则远远超越了书包,如配以电子课本作为学习载体,辅以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讯功能,可成为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交互式学习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7、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8、绩效技术:绩效技术首先是企业培训所关注的问题,学习型社会里,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员工在组织学习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为前者有非常强的绩效驱动性。

9、量规:量规是一种定量评价的标准,而且是结构化的。这些标准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有操作性、准确性高、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特点。

1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指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简答题

1、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2、叙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加涅将人类学习分成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五类学习代表了个体所获得的所有学习结果。

3、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身心发展状况、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外部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

4、什么是学习需要分析,如何进行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揭示差距——确定学习需要并分析原因——论证可能性——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和总教学目标

5、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绩效技术和教学设计两者的核心都是系统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绩效分析、设计,改进管理和加强培训,解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个体和企业的行为,达到最终提高个人或企业的绩效水平的目的。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教学设计用于科学的组织教学,而绩效技术关心的是绩效,即去解决企业或商务中的问题而不是员工如何学习。绩效技术的内容和应用更实际,解决问题的策略更灵活。绩效技术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

6、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这两类评价在目的与职能、报告听取人、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对评价结果的概括化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7、简要叙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

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过程 1.环境分析 2.教学分析 3.脚本设计 4.编程与调试 5.评价与修改

论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首先是文化思维层次,其次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总体系统结构层次,第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在文化思维层次,随着人类从印刷时代走向电子化的信息时代,作为文化根基的阅读、写作、计算能力将面临挑战与变革。

在第二个层次上,教育信息化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体制和探究新的教学结构,包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从学校教育体制向终身教育体制发展,从教为主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发展。

在第三个层次,信息技术下革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教学技术对教学革新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2012年教育技术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3、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

4、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包括三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5、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

6、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

7、教学结构: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8、教育技术管理: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

9、信息素养: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指的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信息能力)。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比较题

1、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绩效技术和教学设计两者的核心都是系统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绩效分析、设计,改进管理和加强培训,解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个体和企业的行为,达到最终提高个人或企业的绩效水平的目的。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教学设计用于科学的组织教学,而绩效技术关心的是绩效,即去解决企业或商务中的问题而不是员工如何学习。绩效技术的内容和应用更实际,解决问题的策略更灵活。绩效技术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

2、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这两类评价在目的与职能、报告听取人、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对评价结果的概括化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3、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是一种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虽然属于外部的、间接的学习动机。

三、简答题

1、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身心发展状况、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外部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

3、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

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过程 1.环境分析 2.教学分析 3.脚本设计 4.编程与调试 5.评价与修改

4、基于WEB教学系统及其主要的教学功能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能除了能提供基于网络的教学功能外,还能提供教务管理、资源库管理、网络课程开发等一系列功能。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主要教学功能包括课程的网上发布、学习者的学习和探索、学习者的讨论与协作、多媒体授课、教学活动设计和管理等。

5、知识管理的含义及其对网络学习的作用

知识管理就是要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利用,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三个原则。

知识管理对网络学习的作用:

(1)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2)有利于快速获取大量知识(3)有利于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

三位国外专家:

戴尔经验之塔:戴尔提出的经验金字塔模型,愈上层愈抽象,愈下层愈具体。该理论认为:① 教学活动以依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②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③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④视听教学是沟通上层抽象与下层具体的利器。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人类学习分成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2011年教育技术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

3、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指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4、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

5、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控制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进行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利用认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确立学习目标与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手段来调节语言行为。

6、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7、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8、教育技术管理: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

9、教学代理:教学代理是通过在交互式学习情境中与学习者进行交互,从而达到支持人类学习的自主代理。

10、信息素养: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指的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信息能力)。

二、比较题

1、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2、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

3、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分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两者相同点:

1.都把学习目标分三类:认知、态度、动作技能,认知领域范围一致及由低到高的层次分类 2.布卢姆的情感领域目标就是加涅的态度,在动作技能领域两者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区别:认知领域内部各亚类的划分标准和目的不同。

三、简答题

1、什么是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研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物化形态的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技术

教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手工技术时代的传统教育技术、机电技术时代的视听媒体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时代的信息化教育技术。

2、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身心发展状况、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外部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

3、写5个软件,说明其功能及特点

4、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1、确定教学大纲

2、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实验手册。

3、总体设计与原型再现

4、脚本编写

5、素材准备

6、课件开发

7、教学环境设计

8、教学活动设计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及其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体现在:

一、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三、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五、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2010年教育技术学

一、名词解释

1、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

2、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

3、流媒体:实现多媒体信息在Internet上的流式传输,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流化”处理,在既无下载等待需求又不占用客户端硬盘空间的情况下保证实时播放。最大特点是允许播放器及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的下载.4、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

5、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最大程度地扩大个人和他人的习得成果,一起经理学习过程并共同进取的一切相关行为。

6、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成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

7、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价。

8、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比较题

1、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是一种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虽然属于外部的、间接的学习动机。

2、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

3、学习资源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

学习资源评价:根据教学目标,测量和检验教学产品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学习过程的评价:针对不同形式与方法,依据一定标准,采用适当工具方法对学习方法进行描述,并根据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学习资源评价的着重点在于评价方案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一般包括目标分解、归类合并、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标准的描述、指标权重的设计等方面。

学习过程的评价侧重于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学习形式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采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并根据教学目标对所描述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四、简答题

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技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这是三个相互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概念,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

2、学习媒体的分类

学习媒体按表达手段可以分为:口语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三类建构

学习媒体按作用的感官及信息流向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多媒体(交互)。

3、建构主义观点及其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其所倡导的个性化、情境、协作、资源的重要作用等等对教育技术提供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只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为这一理论提供实践的广阔舞台。所以,重视并顺应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柱。

4、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一般流程

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过程 1.环境分析 2.教学分析 3.脚本设计 4.编程与调试 5.评价与修改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及其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体现在:

一、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三、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五、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2009年教育技术学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

2、流媒体技术:实现多媒体信息在Internet上的流式传输,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流化”处理,在既无下载等待需求又不占用客户端硬盘空间的情况下保证实时播放。最大特点是允许播放器及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的下载。

3、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指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4、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位于中间部位的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不足。

5、信息素养: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指的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信息能力)。

6、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价。

7、支架法:教师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教师起着“支架”作用(提供帮助)。视学生能力进展,教师应逐渐减少帮助,直至完全撤去“支架”,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8、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

9、维基百科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是一个基于维基技术的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也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网络百科全书,其目标及宗旨是为全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用他们所选择的语言来书写而成的,是一个动态的、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

10、教学结构: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二、简答题

1、理解“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答:既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不忽视几的指导作用,从而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2、布鲁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目标:知道(记忆);领会(转换、解释、推断);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目标: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价值的个性化。

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知觉;准备状态;引导的反应;机械联系;复杂的反应;创作。

3、集体教学常用哪些媒体?选择媒体时有那些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学习媒体的选择依据:1学习者的特征——年龄、兴趣、动机、认知风格和认知技能等。2根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性质;采用的学习方法3客观条件——媒体的易获性、适用性;经济能力,师生技能等。4媒体自身的特点。

4、教学系统开发包含的五个阶段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把这两种理论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联系起来,称为教学系统开发。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五个阶段。

5、教育技术管理与一般管理有何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教育技术管理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的重要保证?

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资源、协调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其目的是充分调动教育技术系统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教育技术有效开展,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教育技术管理具备一般管理的共性,又在指导思想、地位作用、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在:教育目标的主导性、管理思想的现代性、管理工作的开放性、服务的广泛性、地位的从属性、管理的复杂性、事业的开拓性。

教育技术管理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的重要保证,因为:管理是推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管理对整个教育技术工作起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全面协调的重要作用;教育技术管理是实现教育技术目标的关键;教育技术管理是提高教育技术效率和效益的保证。

学习理论发展历程及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认知主义(认知结构论、信息加工论)、建构主义(学习者为中心、主动的、意义建构、协作、情境、资源)。学习理论研究人类学习过程的内在规律,对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教学理论着眼于如何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开发新的课程,以达到提高学习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样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四篇:何克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

何克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

(一)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国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点和基础。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教育逐步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在近2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数字时代教育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教育理论,以及创新的数字化学习支持环境开发是两条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两条发展的主线中,何克抗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实践起了里程性界碑作用,引领了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方向。

1.理论研究成果

在20年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何克抗教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学术思想,不断引领着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方向。

阶段一:教育技术深化认识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技术开始在教育领域渗透,电化教育的实践基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迁移。在这种迁移过程中,特别需要正确的方向引领,何教授敏锐地觉察到了当时教育技术发展和转型的方向,发表了《当代教育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一文,在对教育技术94定义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还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网络化、教学模式应用多样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领域,分别介绍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

何教授这篇文章是AECT’94定义在我国的最早译介传播者之一,对当时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专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引了电化教育实践工作的转型,丰富和完善了电化教育的内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技术发展的全新内涵与发展方向由此鼎定,关注和研究教学过程,致力于在创新教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成为何教授后续十几年研究工作的主旋律。

阶段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与发展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并广泛的进入校园,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拥有了功能强大的认知工具,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成为可能。何教授是国内最早介绍和引进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在96年发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系统介绍了建构主义及其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和特征。随后几年,何克抗教授持续关注和研究建构主义,逐步从引进、介绍走到了调整、发展和应用。他对建构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发展,在反思中对理论进行了创造和创新,为建构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赋予了新的内涵。

阶段三:“中国式”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何教授对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不仅仅在于介绍了国外教育技术94定义和建构主义,更是在大量、广泛、深入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中国教学特色,可概括成“中国经验”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核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学结构理论;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

阶段四:信息时代教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学术的发展充满了辩证法,对学习/教学理论的认识也是在否定之否定式的螺旋上升发展,每历经一次否定,学术就要推前一步,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会更深一步。何克抗教授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创新思维培养、儿童思维发展、儿童第二语言形成的原理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三种独树一帜的理论观点,分别是:创造性思维理论(专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专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专著)。

目前这些理论观点正在全国开展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中,进行实践验证,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何教授的勇敢探索,标志着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深化发展的方向,也就是技术与认知过程的新结合,这种结合,是当代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

(上述五种理论的具体内容及有评价在下面的(二)、(三)部分将会涉及,此处从略。)

2.实践研究成果

何教授是个注重实践的研究者,工作勤奋、投入和务实,强调理论工作要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应用于实践。正是在这种信念下,他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近二十年的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具有创新意义的开创性实践工作,实践研究是何教授理论创新的源泉和灵魂。

(2)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研究成果

何克抗教授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中,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甚础教育在质量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何教授从1994年就开始在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试验。94开始与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开展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2000年,在“四结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又携同他的弟子余胜泉等人开展“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先后在700多所试验学校开展了广泛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与研究

从2002年4月开始,何克抗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在接受这一任务后,何克抗就向教育部建议制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此建议很快被教育部领导采纳,并随即委任何克抗负责主持这一标准的制定工作。两年后该标准制定完成,并于2004年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这是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标准的颁布与推行对于我国上千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于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贯彻与实施,特别是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深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并起重大的推进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授:何克抗

教改“开拓者”试验区覆盖全国多个城市,力促教育均衡发展。

十七年来,何克抗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足迹遍及祖国大河南北,上世纪九十年代,何克抗就开始着眼基础教育教育技术改革,自2000年开始,何克抗开始“跨越式教学法”试验,探索如何在起点不公平的前提下,实现结果相对公平的操作模式。历经十余年教育实践,先后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试验区,试验学校也发展到400多所,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学均衡发展解决了技术难题 他非常注重基础教育的人文性。他将这种人文思想和情怀贯穿于跨越式的教育理念中,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升腾了他们的希望。他培养的学生已经开枝散叶,现在均已成为国内几所著名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领导和学科带头人。

第五篇:教育技术学笔记(何克抗)附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技术学笔记(何克抗)附课后习题答案—1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

教育技术已经从一种视听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实践领域的专业和学科。

第一节 教育技术学的概述

一、技术与教育技术★★(重在理解)

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有形的 无形的

注意:不能把技术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方面。技术≠媒体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教学媒体)、方法技能

有形技术(物化形态)(教学技巧、策略、方法)和知识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的综合体。

无形技术(观念形态)

————基本含义、规定性定义

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重在理解并记忆)

(一)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

1994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对象 ————规定性的定义

本书的各章就是根据这个定义而编排的,这个定义及其内容非常重要,是教育技术学的最基础知识。

(二)教育技术五个范畴的主要内容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其中,学习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变化。学习过程包括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含义如下:

1、设计design 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可分为教育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四个领域。影响设计范畴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设计者的知识关;学习理论在设计中的运用;新技术对设计过程的影响;系统方法的影响;设计者的经验。

2、开发development 开发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

分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四个领域。

3、运用utilization 运用指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四个领域。

4、管理management 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

分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领域。

但近年来,学习资源的管理、学习过程的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构成了当前教育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5、评价evaluation 评价指针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

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这五个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开发、运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前者的输出是后者的输入,后者的输入是前者的输出。管理和评价贯穿与上述内容和阶段之中。总之,这五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线性的管理,它们都围绕“理论与实践”开展工作,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三、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

1、可追溯到希腊雅典城邦的辩论学家们,他们首先使用了“技术”这个术语。

2、二战中,视听教育技术迅速发展。

3、20世纪60年代,视听教育、个别化教学、系统科学方法三方面相继发展。

4、1970年,DVAI(Division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更名为AECT。

5、1972年,AECT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定义,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开始形成。

我国到1993年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

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总体发展都是:从强调硬件建设到软件制作乃至过程与资源。

四、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有两种错误认识:属于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属于现代科学技术。

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本身远远超出了这些范畴,其理论已深入到教学过程和资源的各个环节。

教育技术关注的焦点也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时所蕴涵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

(二)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教育科学研究存在三个层次: 教育哲学的研究:在于对教育本身进行反思,探讨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 教育科学研究:重在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

教育的技术学层次:在于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办法,获取改善教学的处方;

可见,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三)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这个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方法”。

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

(一)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

1、哲学方法:如辨证唯物主义方法

2、一般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综合方法

3、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等。

(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

历史演变:描述与观察研究————媒体功效比较研究————ATI研究————开发研究————实验研究————质的研究

(三)教育技术研究的元方法

教育技术的元方法就是,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寻找归纳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学习过程和资源的理念、模式、方法、分析框架适用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思考的方法。

包括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技术研究问题、教学任务的价值取向、理想的教学系统设计理念、各种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取向等。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一)技术主义 1、19世纪末诞生

标志 德国E.卡普 1887年《技术哲学纲要》把技术看作“人类器官的投影” 带有机械论色彩。

2、科学的技术哲学观:马克思 在本体论上把技术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

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作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的“双刃剑”;

在未来观上反对一味悲观,在矛盾中发展。

3、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应该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

避免犯技术决定论的错误;

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人本主义★

1、始于19世纪,认为人应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2、20世纪上,存在主义(法国 萨特)

A、基本观点:“存在先与本质”。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进行选择,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B、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目的上;师生关系上;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上。

C、带来积极影响

D、不足: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倾向;否定教师作用;否定知识的真理性。

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1、系统科学——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横断科学。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基本原理 A、整体原理

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理论的核心:整体性; 要素应置于系统中考虑,系统应置于环境中考察; 整体功能=各部分功能总和+新结构功能。

整体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关系。B、反馈原理 要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有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运用正反馈和负反馈。C、有序原理

有序是系统组织程度的提高,信息量的增加,熵的减少;

两个必要条件:开放;有涨落。

有序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系统方法

定义: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步骤: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研究、收集,提出方案;

分析方案;

设计最优方案的系统;

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

应用推广。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系统方法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

70年代,在教学媒体设计、个别化学习过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中广泛应用。

(二)传播理论★★

产生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50年代形成一个学科。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

1、2、揭示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7W”模式 布雷多克

who;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why;where.3、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递;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递。

4、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

通过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 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

5、教学传播的基本规律

共识律;——共同的知识技能基础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得以交流和沟通的前提。谐振律;——教师或信息源的传递速率和传递容量,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速率和可接受水平。

选择律;——教学媒体的选择

匹配律。——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各种相关要素的特性组合起来,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特性。

6、发展

纸质——电波——图像——计算机网络

(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一定要理解)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概论。重点研究学习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1、行为主义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斯金纳

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常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

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将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根据其理论,教学目的就是根据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因此,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如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出现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理论而来的。

2、认知主义 20世纪70年代到整个80年代 奥苏贝尔等 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

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批判行为主义,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认为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被注意或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首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者也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3、建构主义 20世纪90年代开始 维果斯基、布8纳、皮亚杰等。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过程。而且,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同时包含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对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 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论★★

有较大影响的三种教学理论:

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2、布鲁纳的结构——发现

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 课程论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目标模式(影响较大);过程模式;情境模式

后现代课程观: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

因此建立在这个范式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形的,非序列性的。

下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的遗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的遗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

    1、先行组织者(《教学系统设计》P132)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他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容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

    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范文大全)

    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 教育技术通讯记者李谨 引言 “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版)学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版)学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 重要名词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何克抗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100875 【摘要】本文依据逻辑起点五个方面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对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逻......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精选5篇)

    1、 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1. 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课本P2—3) 系统计划教学的过程 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网络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理论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

    何克抗与跨越式教学

    何克抗与跨越式教学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了110个亿,效果也很难说有多好,我们这个项目,只要几亿就可以在全国开展下去,而且效果很好,为什么就没人看到呢?” 74岁的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