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安市整体推进现代农业
广安市整体推进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2011—2015年)
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特编制《广安市整体推进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
一、规划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坚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根本,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以集中连片全域推进为途径,大力调整优化产业、品种、品质结构和基地布局,努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生态化、市场化、品牌化、机械化建设,把全市建成农民增收产业强大、增收效益突出、基地发展机制新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市。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壮大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广、产业覆盖面大、农民增产增收效果好的优势产业。
优势优先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实施资源本地化战略,把基地布局到最适宜区域,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支撑原则。创新与转化并重。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推进产业链与技术链紧密融合,依靠科技支撑,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整体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水平。
龙头带动原则。加快农业市场经营机制创新,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突出精深加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切实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目标任务。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总体部署,结合广安实际,围绕粮油、柑桔、林竹、蔬菜、生猪、梨、葡萄、蚕桑产业,在五县(市、区)整体全域推进。到2015年,初步建成“商品粮产销贡献突出的巴渝粮仓”、“中国西部绿色菜都”、“中国西部柑桔大市”、“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成渝经济区生态渔业基地”和“国家级森林城市”,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达到1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10000元。
1.产业基地目标。全市建成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75个,其中新建40个,改建提升35个。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20万亩,其中新建88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00万吨以上。建成柑桔基地70万亩,其中新建40万亩;产业总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75万吨以上。建成蔬菜基地70万亩,其中新建16万亩,改建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复种)达到20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5000个,其中新建1000个,改建4000个;生猪出栏达到600万头,以DLY为主的生猪三元杂交推广面达到90%以上,商品猪优质率达到95%以上。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78万亩,其中新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35万亩(含竹林基地10万亩)、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25万亩(新建20万亩、抚育5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20万亩(其中核桃10万亩,花椒、山苍子各5万亩),共计80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46.3%。建成蚕桑基地10万亩,其中新建8万亩、改建2万亩,产蚕茧600万公斤。建成优质梨基地8万亩,其中新建4万亩,改建1万亩。建成葡萄基地5万亩,其中新建3.5万亩。发展水产品年生产能力8万吨、草食牲畜1100万头(只),其中新发展水产品生产能力3.5万吨、草食牲畜602.38万头(只)。
2.机制模式目标。全市新培育“两个带动作用突出”、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8户以上,全市达到40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专业合作社覆盖的基地农户入社率达100%。万亩示范区全面推行“大园区、小业主”模式,所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以农民为主体、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发展新机制新模式。
3.农民增收目标。实现“两个超20%”: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0%,基地农户人均纯收入超出全市大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20%,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
二、规划布局
充分考虑广安山地、丘陵、平坝的地貌特征和区域气候特点,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总体布局为:广安市西北以优质粮油、蔬菜、生猪、草食牲畜为主;西南以优质粮油、柑桔、蔬菜为主;东南以柑桔、蔬菜为主;华蓥山区以特色蔬菜、特色水果和速生林竹为主。畜牧发展与农业产业基地联动,依托产业基地布局,在市域内高速公路出口规划建设高标准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粮油产业。坚持“一稳(水稻)三增(玉米、大豆、马铃薯)”
调结构,建成以渠江、嘉陵江、大洪河流域、浅丘、沟漕、大坝等区域为重点的优质粮油产业区。
(二)柑桔产业。以一河(大洪河)、两江(渠江、嘉陵江)、三路(沪蓉高速、包茂高速广安境内段和广武路)为重点区域,以中国柑研所规划的43个柑桔重点乡镇为核心,辐射带动以邻水东槽、西槽南段渝(重庆)邻(水)高速路沿线和武胜嘉陵江流域为主的3个优质脐橙产业带,以邻水西槽北段和华蓥、岳池渠江流域、广南高速路、广武路沿线为主的4个优质脐橙产业带,以广安区渠江流域为主的龙安柚产业带等8大产业带建设。
(三)蔬菜产业。坚持沿市域内主要公路,沿渠江、嘉陵江,沿华蓥山开发,重点建设城镇近郊优质商品蔬菜、沿江早市菜、华蓥山区特色蔬菜、粮区复种型蔬菜、食用菌5大蔬菜基地。
(四)生猪产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核心示范园区,以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以专业合作社为枢纽,突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养殖小区,重点建设广安区河西、岳(乔家)武(飞龙)、邻水东槽、华蓥高兴—阳和四个现代农业示范片,辐射带动辖区内高速公路、襄渝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发展,形成畜牧养殖集群。
(五)蚕桑产业。以丘陵坡地和河谷台地布局为主,围绕嘉陵江、渠江两江流域,重点建设武胜县嘉陵江蚕桑产业带和广安区渠江蚕桑产业带,打造30个蚕桑基地乡镇。
(六)林业产业。根据广安的地形地貌,按照地势相近、气候相似、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基本相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全市林业产业布局浅丘平坝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中深丘特色经济林、渠江和嘉陵江流域珍贵树种用材林三大基地。
(七)梨子产业。以襄渝铁路沿线以东中低山区为主,引导发展优质早熟梨产业。
(八)葡萄产业。以襄渝铁路沿线以西高兴—阳和平坝区为主,引导发展葡萄产业。
(九)家禽产业。在嘉陵江、渠江流域和境内溪河、水库及其他工程水域内范围,建立优质水禽产业带,在城镇郊区适养区建立蛋鸡产业带,在退耕还林区、林果区建立土杂肉鸡产业带。
三、建设内容
(一)完善基础设施。
1.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以田土型调整、农田排灌渠系、小型提蓄设施、田间耕作道路和地力培肥5大工程为重点,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5年时间建设高标准农田60万亩。加强林区道路建设。
2.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骨干水利工程、民生水利工程、防洪减灾工程等重点项目,切实增强水利保障能力。尽快建成天池湖、关门石水库2个中型工程,开工建设升钟灌区二期、七一水库等大中型工程,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嘉陵江、渠江和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等工程。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
3.推广农业机械。新建机电提灌站150处,维修整治机电提灌站580处,新增节水灌溉设施2800台(套),新增机电灌溉面100万亩,新建机耕便民道5000公里,其中田间机耕便民道3000公里,新建水稻、油菜、脐橙、龙安柚、蔬菜、葡萄、蚕桑7个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0万亩,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机化水平达到70%以上。
4.发展设施农业。着力建设良种繁育基地育苗设施,新建成农用大棚15万亩,日光温室2万亩,滴灌喷灌40万亩,水肥控灌一体化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
(二)培育带动主体。大力扶持、培育发展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和实体化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实现由重生产向生产、加工、营销并重转变。鼓励社会各界兴办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产业化经营龙头,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增强带动能力;通过订单生产、原料基地建设、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基地,延伸、扩展产业发展链条。引导农民发展蔬菜、水果、植保等各具特色的实体化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将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增强农民市场话语权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发挥专业合作社的联结作用、组织作用和服务作用,实现产业基地在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的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
(三)培育新型农民。
1.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育一批种养能手和大户。
2.加强营销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或有经营头脑的农民进行农产品信息收集、运输保鲜和市场营销培训,培育一批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
3.加强农机操作培训。让更多的农民能熟练使用适宜本地耕种的农机具,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4.加强务工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方式,把本地培训与务工地培训结合起来,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农民工。使外出务工农民都拥有一技之长,由初级工成长为高级工,由打工仔成长为企业管理员。
(四)加强品牌建设。
1.提升品种品质。坚持鲜销与加工并重,高中低合理搭配,在产业基地引进推广一批品质高、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农业、林业、牲畜新品种,以品种品质的提升形成产业基地的市场竞争优势。推广应用四大主导产业优质新品种50个,基地优质良种实现全覆盖。
2.提升产品质量。以市场准入推动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生产促进市场准入,全面推行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标准化生产。制定实施生产技术规程150个,生产标准35个,所有基地农产品全部有生产标准。2012年后,所有农业商品化生产实现无公害化生产,“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00%,80个以上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30个以上的农产品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
3.提升产品形象。打好绿色牌、生态牌、健康牌、错季牌、红岩文化牌等,强化与各类媒体的宣传合作,深化农产品外销包装,提升广安农(林、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对农(林、畜)产品进行分选、清洗、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基地农产品分类、分级等处理比例达到50%以上。
4.争创名优品牌。倾力打造“广安柑桔”、“广安蔬菜”、“华蓥山绿色有机蔬菜”、“岳池三安蔬菜”等生态品牌。注册农产品商标150个以上,创建省级名优品牌10个以上,获得地理标识的农产品10个以上,以地方特色品牌销售的基地农产品达到60%以上。
(五)发展循环农业。
坚持节约、生态原则,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种养加(销)循环、林养加(销)循环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循环三大循环经济模式。种养加(销)循环、林养加(销)循环模式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覆盖面分别达到80%、70%,逐步提高林产品就地加工能力;产业基地新建农村沼气池10万口,总量达到35万口,沼气产业基地沼液综合利用面积达到30万亩,新村沼气建设的沼液利用率达到100%。
2.发展现代立体农业。大力发展林下种植豆科作物、蔬菜等间种、套种等种植模式,林下养殖小家禽(畜)等养殖模式,提高耕地、林地利用率。果园、林地种养殖立体开发利用面积达到80万亩。
3.坚持种养配套发展。推行“1+3”伴生发展模式,即将养殖小区建设与产业基地、标准农田、高效林地建设融入配套,共同发展。根据水环境容量和土地承载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养殖小区(场),建设一个养殖小区(场)必须发展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与养殖业配套发展的结合率达到90%以上。
(六)健全服务体系。
1.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市、县、乡农技(畜牧、林业)部门为龙头,种植大户、种田能手、村组干部为骨干,建立入户到田的农技服务体系。实施“四个一”工程,即每村配备一名大学生,每个产业基地建立一个跨区域的专业合作社,每个专业合作社培训一名核心技术员,每户培养一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明白人”。
2.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在各产业基地重点乡镇、村社和万亩产业基地核心示范片组建统一的庄稼医院和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植保技术宣传、技术培训和植保新技术、新药械推广及病虫害统防统治。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实现庄稼医院和植保专业合作社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行生态绿色防控。建立健全“集中免疫+定期监测+常态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制度,大力建设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动物疫病防控网络体系。产业基地防控面达90%以上。
3.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建成广安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各县(市、区)各建立1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所有乡镇、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市场和农产品超市各建立1个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站(室),实现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全覆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和过程监管制度,实现产业基地农产品全程无缝监管。从2011年开始,全市实行农畜产品市场准入。
4.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市、县、乡三级配备专职人员,村级主要依靠种养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以网络为媒介,建立农技系统化信息服务机构。建立农产品供求发布制度和广安农业信息服务110系统。同时,通过电话服务、农技人员下乡、农民上门咨询等形式,满足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需要。
(七)建设营销体系。
1.发展交易市场。在广安城区建成占地200亩,集生鲜农产品交易、冷藏、加工、配送、电子商务功能于一体的市级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在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大、交易集中的县(区、市)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人口和消费较集中的30个乡镇各建设或改造1个标准化农贸市场,在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按市场化原则设立广安农产品专门销售窗口。
2.建设流通设施。加强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销售等为主的产后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农产品配送中心(企业)10个,新建果蔬气调库4个,蔬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5条,柑桔商品化处理生产线3条,畜禽加工生产线2条。
3.畅通销售渠道。坚持立足重庆、面向国内、走向世界,大力发展农超对接、专业合作社直销、农产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现代营销形式。在各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建立电子交易平台,建立完善的网上销售网络;充分发挥农村运销能人作用,壮大农产品市场营销队伍;建立重庆农产品产销恳谈会例会制度,每年在重庆举办1—2次恳谈会;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农产品博览会,每年召开1次广安农产品展销会,不断提高广安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实施海外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出口型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0%,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商品率达到90%。
(八)强化科技支撑。
1.建立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探索建立广安市种子开发有限股份公司,建立大宗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25万亩;建设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建设柑桔良种母本园400亩、品比园
500亩;建设蔬菜制种基地2000亩,工厂化育苗中心4个,年育苗15亿株;建立健全“三级”配套的生猪繁育体系,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90%;建立健全家禽良种繁育体系,良种推广率达到90%;建立林业、梨子、葡萄良种繁育场圃10个500亩。全市每年试验50个以上新品种,展示100个新品种,推广15个以上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品种。
2.组装配套关键技术。粮油生产推广以旱育秧、保温育苗、药剂浸种等十大关键技术;柑桔推广大窝大肥容器苗、深沟窄厢起垄栽培、以螨制螨生物防控、留树保鲜等八大关键技术,蔬菜推广工厂化育苗、设施栽培、自动灌溉等五大关键技术;畜牧推广三元杂交、绿色养殖、疫病综防、专用饲草等六大关键技术;林业推广定向培育、块状混交、测土施肥、病虫综防、抚育管理等六项丰产栽培技术。关键适用技术基地覆盖率达90%以上。
3.加强市校(院)科技合作。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省林科院、西南大学、四川农大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创新政策举措,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组建产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团队,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点),强化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抓好广安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4.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按照品种优质、技术配套、模式先进、管理科学、效益较好的要求,扎实开展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四大粮油作物和特色产业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示范区单产和效益高出大面积20%以上。
四、建设方式
坚持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设为主要抓手,加快推动农业发展由传统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由零星分散布局向集中连片建设转变,由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坚持项目前瞻性整合。注重涉农项目编制的前瞻性,坚持所有涉农项目编制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统一,与产业规划相统一,杜绝涉农项目在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区“体外循环”,确保两个“一致性”:项目管理与项目要求的一致性,项目实施与产业发展的一致性。
坚持基地跨辖区发展。突出产业发展的区域适宜性,加强各县(市、区)产业发展布局的沟通衔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验收,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集中连片发展,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化水平,实现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高速整体推进。
坚持刚性集约发展要素。突出现代农业的内涵性扩大再生产,努力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效益。坚持高度集约投入,全面逗硬落实“四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配套、“三网”(田网、水网、路网)配套、“两新”(新模式、新机制)配套。条件具备的,全面推行机械化作业。
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突出产业龙头(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市场拓展这两个关键环节,推行“产业龙头+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建设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将农民的生产通过流通、加工环节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农民主体作用。在土地流转,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业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以股份合作为基本形式,以专业合作社为媒介,组织农民全程参与基地建设、经营管理、营销各环节,让农民共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成果。
坚持金融资本互动融合。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担保、保险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中的作用,以财政资金为杠杆,以金融资本为主题,以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为补充,以保险资金为保障,立足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现四者间在业务开展上的互融互通、在资金投入上的互促互进。
五、工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成立以广安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市委市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为副组长,市农业局、林业局、财政局、畜牧食品局、发展改革委、市委农办、水务局、扶贫移民局、国土资源局、农机局、气象局、供销社、工商局、商务局、质监局、市农村信用联社等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试点市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市农业局,具体负责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试点市建设的管理和督导,及时统筹、协调和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试点工作顺利进行。2011年为广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年。
(二)加大发展投入。一是增大金融投入。采取财政贴息、成立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用于基地建设的涉农贷款。支持发展村镇银行,突破发展现代农业融资瓶颈。二是探索组建农业投资担保公司,解决当前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三是行业联动投入。财政、发展改革、农业、林业、畜牧食品、水利、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重点突出、各司其职”的原则,打捆推进新村建设、中低产田土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水利、水保、林业、扶贫移民、以工代赈等项目,使项目资金与基地建设综合配套、同步跟进。四是增加财政投入。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市、县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五是深化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开展柑桔、蔬菜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降低农业产业风险。
(三)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流转土地经营权,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建立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实行项目倾斜。国家和省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由国家和省项目资金投入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民集体所有资产,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维护、经营使用。三是建立健全农民返乡创业政策。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创业园区,引导回乡创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四)坚持扶贫联动。以水淹区、旱山区、地质灾害区等特殊困难地区为重点,抓住《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实施契机,实行连片扶贫开发,推广水淹区扶贫模式。致力培育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持续增收产业,在全市贫困地区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实现扶贫开发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五)创新发展机制。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坚持以项目投入为载体,财政投入为杠杆,金融投入为补充,集中打捆项目,放大实施效能,财政投入变前置性补助为后置型奖励。鼓励龙头企业提取风险金,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组建土地专业合作社,大力加强沟、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效益。探索推广国家投资转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的方式方法。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统筹规划新村和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农民建立集中居住点,优先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用地,将城镇土地收益用于农村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确保农民利益。三是创新龙头带动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资金、农业项目实施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连龙头、接市场、带农户的特殊功能,真正把农民群众组织发动起来,增强农民与龙头企业、农业业主和市场的博弈能力,确保龙头企业、农业业主的农户带动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四是创新产业经营机制。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统领,重点培育引进加工营销型龙头企业,构建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物资配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良性互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三产互动、城乡相融。培育形成规模以上的加工营销型龙头企业200个,其中亿元龙头企业3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联结带动农户50万户。五是创新二次返利机制。积极探索“公司经营、农户参与、保底计薪、二次返利”等新型模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采取订单生产,实行保护价收购,在年终盈余中提取风险基金、公积金、公益金,并按实际交易量和股金份额进行二次返利。六是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推行农业综合保险,积极探索蔬菜、水果等特色效益农业的保险办法。大力推行“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民”等模式,积极探索“返租倒包、订单回购,联合经营、保底收购”等运作模式,力争“农民零风险、收益最大化”。
(六)严格目标考核。市委、市政府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进行单项考核奖励,并纳入各级各部门绩效综合目标考核,建立比学赶超的竞争机制。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对资金落实情况、部门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进度和效果等进行督促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地通报检查情况。完善考核办法,建立绩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严密、高效、有序的责任落实机制。
第二篇:推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推荐]
近年来,常德*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现有规模以上种养大户2180户(经营耕地50亩以上、山林100亩以上、水面50亩以上,养猪出栏100头以上、禽5000羽以上,加工或服务产值100万元以上),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pipadbe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