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崔凤君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六道河小学:崔凤君 今天六道河中心校语文研训员赵宏芳老师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了《<导学案>问题诊断与矫正》、《关于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基本模式》这三篇文章,感受很多,体会如下:
一、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提高小学教学质量。首先要强化教学管理,制定好相关制度。其次要抓学校的特色管理。打造良好的教师队伍也是提高教学的根本,尤其是中老教师队伍建设。
二、《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在课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导学案切忌满“案”“题海”,其次,以“案”代“本”,第三导学缺位成死位,第四容量超载课难收,导学案应实行瘦身,问题和练习都要精选。
二、强化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首先,要抓好学校的常规管理。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先做好规划,制定出相关制度,过程做好监控,阶段要进行考核,考核之后要进行反思,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初的规划。其次,要抓好学校的特色管理。我觉得学校特色要专一,认准了一种特色要持续进行打造,从成品到精品直到极品,学校的各项工作也要紧紧围绕学校特色进行规划。第二,打造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通过系统培训、名师工程、比武研讨等多种举措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老年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业务、理论、师德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培训。第三、推进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所以我们必须全力抓好高效课堂。推进高效课堂,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位除了要抓好坐、立、走习惯,读书、写字习惯,博闻强记习惯,口算习惯等,要重点抓好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学习习惯。比如善思的习惯、善问的习惯、善听的习惯、善合作的习惯、善反思的习惯、善读的习惯、善观察、善操作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操作。通过操作,既锻炼手和脑,又能帮助理解,使知识记忆深刻。并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后及时整理好操作用具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我认为我们要全面贯彻执行史局长“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指示精神,实现五个抓好——抓好校长队伍建设,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学校的常规管理,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篇:刘凤君 事迹材料
享受并幸福着------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是来自新安镇一中的刘凤君,我当班主任的年限不长,只有6年。说起当班主任的原因就是因为现任职教育部 《人民教育》杂志社,任管理室主任的任小艾的一句话:“在教师生涯中,如果没有做过班主任的老师,应该说不是一个最完美的老师。”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我下了一个决定:要向在大家眼里是烦,累,压力大的班主任工作发起挑战。也许是因为自己发自内心的主动想要做的原因,我用我的青春、自信和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用智慧和技巧化解一个个在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我成长的很快,我的班级在学校的各项活动,评比中常常名列前茅。在2012年我所带的班集体获得市级三好班集体的荣誉称号。
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工作要踏实认真,兢兢业业,还要用真诚对待学生,用爱心呵护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培养良好班风的同时,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把青春和汗水化作阳光雨露,照耀滋润每一棵小苗,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尽管这样做很苦很累,但职责所在,苦和累都不足惜,尤其是看到学生学业进步和品行提升,变得有知识有教养,更懂事明是非,自己的喜悦情溢于言表,幸福感充盈内心,各种苦累,诸多烦忧,都抛却脑后,这也许就是班主任工作的魅力所在,单单做个教师教几节课是很难收获这种深刻体验的。总结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法主要有如下几条:
(一)艺术培养班干部,班级管理借力打力
我个人的实践证明班主任要摆脱“累”字,那得靠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所以,组建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十分重要。我在班干部人选上要注意性格和能力的搭配。不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性格搭配,还要考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性格搭配,优化组合。充分给予学生信任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班级才能活起来。对于班干要严格要求并定期辅导,例如“如何安排工作的程序,才能事半功倍;学习和工作之间如何调整;说话要注意艺术才能使别人更好地接受你的意见等”。适当的时候要给予对班级作出巨大贡献的班干恰当的奖励,保持他的积极性。对于班干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要更多地给于理解和指导,而不是指责。宽容比责骂更容易让人乐于改变其行为。
现在我的班级,我只需把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传达给班干部,他们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各项活动和任务能有条不紊,按质按量完成。我只负责查看结果。
(二)艺术组创建优良班风,班级管理事半功倍
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强大而又无形的约束力影响着班级中每个成员。因而良好的班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动着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的班风将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使班级里具有亲切、和睦和互助的关系;勤奋进取、文明礼貌的氛围;遵守班集体行为规范和维护班集体荣誉的精神状态。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坚持以特色为龙头,带动和挖掘更多更丰富多彩的内容:
1、每周或两周评选一次各方面的标兵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进行精神激励,把评比结果及时通知家长,大力宣传,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推进班风建设。
2、在座位安排上建立竞争机制。每一次月考后,看谁的进步幅度大,谁就有被向前调座的机会,由此激励学生逆水行舟,顽强拼搏。
3、把家长会开成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找出努力方向和解决问题的会议,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4、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爱好足球,可以规定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资格参加。每次月考后,学生进行评议,只有那些在学习、守纪、劳动、文明礼貌等方面表现好的或进步大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活动。不合格的只好努力争取下一次的机会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参加者仍由学生评选,我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不妨试一试.(三)艺术把握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班级管理四两拨千斤
1、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创造机会让学生看到自己哪怕是少许的进步,尝试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帮助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克服学习中的具体困难。
2.教会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利用本学科对他们进行限时练习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做题速度。
其次,每年都根据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开了相关的主题班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把考试后交流学习经验改为考试前交流复习经验。
(四)艺术处理各种关系,班级管理锦上添花
智者治乱于前,勇者化剑为犁,仁者善始善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会面临几种关系,处理的得当会锦上添花,处理不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绊脚石。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在处理与班级学生的关系上:
初中学生,进校时,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差生自卑心理严重,由于底子差,他们不愿学,上课无精打采,也不愿和老师谈心,见了老师躲得远远的。针对这些特点,我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力求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遇事尽量以商量的口气,不用命令的口气或责备的语气说话。尽量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与情感。我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个性、有自尊心,有时犯一些小错误也是正常的,要正确引导,不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更不要为此去处罚他们。平时对学生多一分关怀少一分训斥;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批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我主动去接近他门,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路就在自己的脚下,消除自卑心理,重新认识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发掘自身的“闪光点”,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初中学生年龄正处于“一半是儿童,一半是成人”的特殊时期,其要面子,渴望被人尊重,被人理解,对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班主任更应该运用好批评的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在引导,把严厉和宽容相结合,多采用鼓励性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意接受批评,而且产生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力量。
2、在处理与课任教师的关系上:
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3、在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上:
要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是沟通的前提。以诚相待架起沟通的桥梁。用行动赢得家长的信任,作为班主任,我觉得首先必须充分 了解孩子的情况,如:孩子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特长和爱好、优点和缺点等等。和家长谈及孩子的发展情况时是比较具体的,不笼统、模糊和泛泛而谈。没把握和不准确的不说,让家长感到我对孩子的关心和重视,感觉到我工作的细致、认真和负责。对孩子的评价也是客观而全面的,既肯定孩子的优点与进步,也真诚地提出其不足之处及改进办法。另外,我多半情况下会“多报喜,巧报忧”。
我的六年的班主任工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享受并幸福着。”享受当班主任的过程,幸福当班主任的成就。最后我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让我一天天在学生的进步中肯定自我,让我一天天在学生的成长中收获成功,让我一天天把桃李满天下的理想放飞,让我„„这是局外人永远也无法体验得到的幸福。
享受并幸福着
新安镇一中 刘凤君
第三篇:反思崔向君
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兴庄学区崔向君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体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了感性认识。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较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兴趣浓厚。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第四篇:教学反思 王凤君
承德县六沟学区教育
借助高标准通过省二轮督导评估的东风,发扬成绩,注重学校特色打造,创建优质学区!我所讲的课题是小学3年级英语第五单元A·Let’s learn,教学反思 王凤君。本节课是让学生学会6个关于事物的单词。难点是单词hamburger,French fries的读音。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复习、新知、理解、运用、评价五个环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王凤君》。在新知呈现时,利用图片词卡及歌谣来教学新单词。在出示歌谣时,教师应先领读,再让学生读,读的时间再多一些,效果会更好。
小组活动时,没能充分发挥组长作用,致使组员没能准确快速的记住本节所学单词的读音。
总之,本节课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本节课的经验,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五篇:《崔杼弑其君》 教案
《崔杼弑其君》 教案
《崔杼弑其君》教案
教学目的:
一、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二、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
三、初步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现,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有初步认识。
四、对文中涉及的“大史书曰”这一细节进行品析,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晏子不死君难”和“大史书曰”两节;了解“晏子”这个人物及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具、教法:
一、实物投影仪。
二、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 一
时
通过对《左传》的介绍,导入文: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引导学生阅读后“相关链接”,了解更多的有关《左传》的知识。)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
学生诵读文,并利用工具书及注释初步了解的基本内容,落实有关的文言知识。
做法:学生把有关的文言知识写下来,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习内容(1-3份),全班同学一起去讨论决定,老师适当补充。
.通假字:
遂取之“取”通“娶”
反队,遂弑之“队”通“坠”
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通“脱”
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
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
4.文言虚词积累:
焉
偃御武子以吊焉(代词、代“齐棠公”)
庄公通焉(代词、代“棠姜”)
吾焉得死之(表反问,怎能)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而
见棠姜而美之(表顺承)
而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却,表转折)
公拊楹而歌(表修饰)
其其无冠乎(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
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
以
以崔子之冠赐人(介词,用)
尔以帑免,我将死(动词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动词带领)
执简以往(相当于“而”,表修饰)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免,是反子之义也。
申蒯,侍渔者。
(2)被动句
不说弁而死于崔氏。
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意合被动)
(3)宾语前置
社稷是主。
将庸何归?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并适当引导和点拨。)
三、显示同学们的意见,适当评点并补充,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整理和适当拓展的习惯。
四、学习小组讨论1-3段,要求能基本翻译、了解基本内容并思考: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众多人物的关系。
.学生讨论
2.学生发言
3.明确
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这里写了许多人物,较为复杂(出示投影片,让学生据文内容明确)
在这一段,主要内容是:崔杼霸占了棠公寡妻,又写了庄公私通棠姜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满设计杀害了庄公。文中的崔杼是齐国的大臣,一方面,他权倾朝野,有着极大权力,握有生杀大权,但是从宗法上说,他始终处于臣服的位置。这样,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始终把他放在臣民的位置来对待和叙述。例如:他夺人寡妻,又受人羞辱。然而,他杀了庄公之后,又不能不被历史记载一笔;一方面,庄公羞辱他,史书不好直言,而一旦他杀了庄公,却不能不背上忤逆的罪名。文中人物复杂,内容较多,但在叙述事中,详略得宜,有条不紊,把整个事交待得井然有序。这充分体现了唐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的“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的特点。
五、学生再读文,加深认识。
六、布置作业:
.预习文
4、、6段
2.完成后练习一、二
第 二
时
教学要点:
主要分析“晏子不死君难”一节和“太史直书”,了解晏子和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准备:
印发金圣叹的《才子必读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学生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晏子”。
明确:晏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机智、聪明的人,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机敏的口才。那么,在“崔杼弑其君”这情节里,晏子又如何呢?大家可以研讨一下。
二、(1)齐读第四、五段。
(2)学习小组讨论,明确这几段所叙之事。
讨论:
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动人的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晏子这种举动?
讨论后,显示学生意见:
(1)晏子违背了礼仪,强词夺理。
(2)晏子怕死,故找借口。
(3)他狡猾,奸狡。
(4)机智、圆滑。
()不为私利而死、所以其不想殉死。
(6)斥责崔子行为,他不怕死。
(教师明确)
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
在对待崔子弑君这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
晏子门人问他,我们的君王死了,我们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绝。但在门人问其要不要回家时,晏子乘机表达了他心中对君王的不满。晏子意思是说:“如果君王在,我们就应该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们还忠于谁呢?”
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百姓的。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
在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词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对比阅读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加深理解“不死君难”。
四、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讨论:
①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
②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
明确: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足6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
五、出示投影,学习《董狐直笔》(选自《左传•宣公二年》),加深对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认识并渗透文言知识。
①翻译:其我之谓矣!
②区别古今义:书法不隐。
六、后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文的收获。如:叙事有条理、有层次;重点分明突出,讲究叙事技巧,人物形象鲜明等。
七、布置作业:
①后拓展,阅读并翻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五》)
②完成后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③动手梳理本文故事情节;了解人物评价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