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挖掘农村乡土资源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挖掘农村乡土资源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挖掘农村乡土资源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昨天,我参加xx工作室组织的小学作文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老师的课,收获良多。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我们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平日乡间生活的点滴,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老师们在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观看PPT,一边听老师的启发式的语言,勾起了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乡间生活的热情。
我们的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教育孩子们留心乡村生活的每个角落,正确的引导,留下他们真正的童年生活和体会,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专家和教师们的点评,更是使我受益匪浅,活动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要说真话,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要写出真情实感,老师们的习作课,选题用心,很有意义,所以在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方面卓有成效。
要想让学生写得好,教师更要准备好。乡土资源很多很广,但要学生写好,教师更要了解,什么是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比如: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见的多是河水中的鱼虾,田间的青蛙,山上的鸟雀,林中的知了,而不是北方的高粱地。合理整合,多方位收集素材显得格外重要。
听了他们的课,我觉得我更应该多读书了。作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多么重要呀,牧主任最后总结时说我们要让学生“加强积累,读写结合”我觉得我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更应该有深厚的积累。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如果我能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描绘乡间的美好,能出口成章,就能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田野里奔跑。对比我自己的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说,面对学生的困惑时我也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我想,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像专家他们那样有更丰富的知识。在此,我也希望大家多读文学作品,和学生一起静静地看课外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XX年10月26日星期四
第二篇:陈继《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方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
研 究 方 案 内乡县夏馆初中课题组 陈 继
李会仙
刘烽
吴永丽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的缘起
本课题组的《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课题,是南阳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编号为JKGHB--1063,我们选择并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作文课“不愿上”“没啥上”“不会上”是困扰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不愿写”“没啥写”“不会写” 是大多学生的真实写照。有人形容我们学生作文现状:“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然而,是什么导致如此呢?作文教学的出路又在何方?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作文素材匮乏,不能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写作,致使写人、记事、抒情,摹物、言志等多有不切合实际,内容虚假空洞;教师指导作文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作文教学缺乏活力。“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的瓶颈。
(1)《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教育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往往会沉浸于课堂学习、电视、网络等之中,而忽视身边的文化资源,对乡土文化资源或视而不见,或嗤之以鼻。
(2)学生写作选材现状: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这些素材看似不少,但在学生写作的几年里大多用过,而且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历和感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雷同作文比比皆是,学生难以写出新意。
(3)我们的家乡夏馆镇,地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八百里伏牛山腹地,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既有宝天曼、桃花源、天心洞、古檀沟等自然风光,又有“宝天曼”名字的神奇传言、“姑娘楼”的动人故事、“御葬沟”的悲情传说、可歌可泣的“化石尖传奇”、令人神往的“跑马岭怀古”、诚信为上的“鸿雁捎书”、彰显善良的“山萸肉与雷劈崖”……还有山萸肉、野山药、野天麻、金柴等珍贵药材,还有山拳菜、香菇、二月兰、红蘑菇等山野佳肴。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
(4)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宽语文视野的探索和研究正在纷纷进行。
为此,教师应摈弃学科本位、课程本位、课堂本位的传统意识,因地制宜,深入考察,延伸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模式,把乡土文化资源融进作文教学中,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
2、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1)研究的政策依据: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010年9月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中明确指出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说:“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2)研究的理论基础:
文化环境对个人能力形成有制约作用。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也是本课题研究重要的理论依据。
社会互动对个体的知识构建有重要影响。建构主义强调,意义不是独立地存在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之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符合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康布思(Combs,et,al.1974)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的人
格。
3、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研究的现状:乡土文学自“五四”后开始在文坛兴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如鲁迅、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老舍、刘绍棠、冯骥才、邓友梅、林斤澜、古华、高晓声、汪曾祺、萧红等,其乡土散文、小说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相应的文学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比如,台北林瑞容国民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乡土教材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进入校园课堂。不同学科也正尝试着将乡土文化资源运用到课堂中,如:探索乡土文化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领域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等。
发展趋势:每一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区域文化,这其中除包含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之外,还应包含民众对地区历史文化的认同。我们向学生展示传播乡土历史文化,不仅是在传授知识,也是向将来的民众灌输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的观念。只有对家乡真切的热爱,才能衍生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才能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作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其写作的视野也将由单一的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扩展。写作将是学生记录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一种方式;是他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绽放才情的一种途径。通过写作训练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发现者、实践者。
4、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即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不同类型农村乡土文化资源的内容,了解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得到保存继承、创新发展。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老师和学生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的感情,让大家去发现乡土文化、感悟乡土文化,从而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增强积淀、提升品位。在当前条件下,立足乡村教育现实,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促进乡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实施新课程和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把乡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文作文教学资源进行利用,能够改变以往语文作文教学中以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格局,这样既符合认知心理学和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又能对当前新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把初中作文教学融入于日常教育中,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于增强初中作文教学的生命力,对增强初中作文教学的生活感,对深化初中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会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二,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农村教师大多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教于斯。他们对农村这块厚土有着最深的感情,对乡土文化有着最透彻的理解和感受,这儿是他们生命的根。激发教师们的开发乡土文化课程主体意识,把他们熟悉的乡土文化、乡土情感和乡土情怀融入到指导学生习作之中,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他们会从这里感受到职业活动的兴奋和自信,找到自身成长的“根”,树立自己职业生命的理想,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化课程资源,可促使学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社区文化、文明的会聚点,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可以激发乡村孩子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朴实情怀,成长为乡村建设薪火相传的有生力量。
(2)、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拓宽学生习作思路和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需要。
通过研究开发利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丰富新课程建设理论,为校本课程开发作准备,也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有效的写作素材及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利用写作素材的方法,培养其细致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文化意识的主体自觉,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第二,为优化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渠道。
使乡土文化成为重要的语文作文教学资源,既便于把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都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也便于深层次地挖掘教师、学生的主体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切实优化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
第三,语文作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好乡土文化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语文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第四,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的农耕文明的文化大国,与此相伴共生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根本。乡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
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作文教学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二、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老师和学生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的感情;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教师和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有效的写作素材及方法指导。其研究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
(1)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就是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发端、流行、并且长时期积淀的,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总和。它明显的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例如民风民俗,即个体出生和成长地方的社会发展、地域特色、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地名沿革、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语言文化等。
乡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环境:即乡土的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动植物和土壤等。这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第二类是人文环境:即人类在乡土中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等)和无形的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第三类是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团结、关怀、包容、合作等。
(2)资源:是在平时和写作准备阶段中收集和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文化风俗、历史神话、自然景象、客观物象等各种范围和各个方面,并且最生动、最基本的。
(3)学生:是指夏馆初中生,农村现有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初级中学的学生。
(4)习作:就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至今为止,作文课堂教学中,还缺少如何把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于写作的系统论述。
(5)策略: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设定目标,并制定达成目标的途径。
研究内容的具体化为:
(1)我镇初中师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的调查。
(2)我镇乡土文化资源的类别及分布。(乡土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3)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研究。
(4)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写作后,对学生作文成绩的影响以及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途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乡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充分利用我镇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拓展语文学习的视角,开阔学生写作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增加文化内涵。
(3)让学生在乡土文化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提高教师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理论研究水平,指导语文作文教学实践。
(5)为夏馆初中教师作文课堂教学提供范例。
2、研究对象:我镇七年级5个班学生,八年级5个班,九年级5个班学生。其中每级确定三个实验班,两个非实验班。
3、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我们课题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当前我镇乡土文化资源的类别及分布和夏馆初中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的调查时,主要运用调查法。调查的范围广泛分布于夏馆镇的各个村组,既有镇直初中学校,也有村办的中心小学及下伸点。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夏馆初中、夏馆镇镇北中心小学、夏馆镇中心小学、大栗坪中心小学、葛条爬中心小学5所学校,与学校的学生和语文教师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成因,认清当前乡土文化运用的趋势。再通过调查学生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写作后,对学生作文成绩的影响,进行认真地研究总结,探讨出乡土文化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途径,使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行动研究法。乡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罗万象,而相关的文字资料相对欠缺。在研究中,作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还原事物本来面貌的需要,对有关的乡土文化知识在运用中加以修正,利用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认识、发现乡土文化资源,选择、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再结合作文的教学实际,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研究两者结合的具体原则、方法和途径。
(3)文献法。在研究中,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比如,相关的专著、论文期刊、学术论文、政策性文件等,取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明确了研究的现状、当前我镇的乡土文化资源分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探讨出相应的具体可行的对策。
(4)分析法。在研究我镇乡土文化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时,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配合表格进行总结阐述,再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1)确定方案,落实任务。
采用座谈法,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召开课题研讨会议,落实分工,明确研究任务。
(2)调查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以及我镇初中教师和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
通过查阅作文、座谈等方法,调查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以及我镇教师和七八九年级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写成调查报告。
(3)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我镇师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情况,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我镇乡土文化资源的类别及分布。
采用文献查阅、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组织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春节假期走访各村,调查我镇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三月份带领学生参观石门沟大桥,并组织学生寻访调研,考察这一工程的兴衰;利用农历三月十五日“凤鸣山庙会”发动组织师生参观、调查;利用休息日到我镇电视塔游览、考察;发动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文化资源的搜集。
(4)阶段资料汇总。
把夏馆初中生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分析汇总后与我镇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资源比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哪些素材可以运用。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0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
联合教务处召开全体语文教师会议,通报课题研究情况,积极采纳第一线教师好的建议,争取更多教师的配合。
(2)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讨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召开课题组成员专题会议及学生座谈会,研讨民俗文化对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精神生活等)
(3)开展有关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在我镇初中组织语文教师参与作文课堂教学研究,实践并总结出依托乡土文化资
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阶段
运用总结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月)(1)运用验证。
综合利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会谈等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主题思想、内容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阶段评估报告。
(2)分析总结,得出阶段研究结论。
与研究前相比,利用横比和纵比的分析法,探讨研究的阶段成果是什么,明确不足,再弥补缺漏。
(3)全面总结,课题结题。
五、预期成果:
1、成果表达形式及完成时间
①调查报告: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初中生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2014年2月底)
②调查报告: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生写作中运用意识和需要情况调查报告(2014年3月底)
③调查报告: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师生了解情况及分类调查报告(2014年4月底)
④ 经验总结论文: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2014年10月)
⑤调查研究报告:乡土文化资源在考试中应用情况成绩调查分析报告(2014年11月)
⑥研究报告:《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报告。(2014年12月)
2、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实效
①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②充分利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拓展语文学习的视角,开阔学生写作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增加文化内涵。
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④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⑤提高教师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理论研究水平,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⑥为农村初中教师作文课堂教学提供范例。
六、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全日制义务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秦训刚、晏渝生主编。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慕菊主编。
[3] 《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江苏铜山县柳泉镇中学,张林涛。
[4] 《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余文森主编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篇一:小学语文教师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虎门小学
邓秋苹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提供这个学习机会,这周四我有幸和老师们一起参加了2012年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听课的活动。这次共听取了人教版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伯牙绝弦〉〉共3篇课文。这些示范课以及渗透的教学观点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利用文本整体推进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结合我的教学课堂实际,我反思一下,我做得最不好的一个方面是没有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平时我的课堂是只有十来个学生在和我交流互动,其它的同学好像是事不关己,几乎也形成习惯了,我已似乎见惯不惯了。对那些不说的学生我也就算了,也不理了,不说我认为照样把课文阅读教学完成。就这样,我越来越觉得爱交流的同学也懒于开口了。这次,我参加了培训后,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样做不行了,必须得改!例如:这次来授课的武汉的一位名叫任丽君的老师在上《伯牙绝弦》时,教学中的四大环节分别为“朗读——概述——讲述——朗读”。各环节中都不忘记对学生“说”、“读”的能力的培养。在引导“朗读”时让学生弄懂字句意思的前提下断字断句(即各段的段意),让学生首先会读文言文,即读的时候要“一咏三叹”。她一部分一部分的出示课文,然后让学生读读看哪些地方不太好读,在断句的时候顺便解释字词的意思,她的在朗读中去渗透教学方法很好 让我觉得很受用。
由执教教师范小芳老师讲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开头就由课文中的主要单词引出课文每个段落的内容。将每个重点词语放在每个句子中去理解从而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串讲的很连贯很好。由于指导到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了。在板书中左边的词语为杭州、小钱、白血病,右边的词语为台湾、同胞、在余震中,中间的词语为捐赠、骨髓、1999.9.22,紧跟着引导学生“概述”主要内容时要求学生将黑板上的词语串联起来说出主要内容。水到渠成,学生说得轻松,说得精彩。在“讲述”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把每一个关键词要弄懂解释,如:辗转、骨髓、凋零、含苞、绽放、袭击等词的意思在句中的意义,这一教学法讲得更具体、清楚、吸引人。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讲,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说。我个人觉得范老师的用单词引入教学的教学方法很新颖,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去引用和学习。
由我县实验小学刘老师讲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首先由“关于地震同学们知道多少?”引出课题,观看地震视频情境导入。本课由爱的誓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主线贯穿全文,讲课时老师将关键字挖出并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句子、段落的意思使学能从词到句清楚完整的理解和学习课文。学每篇课文前深研教材要思考好“教什么”和“如何教”。
总之,我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加大让学生“说”的力度,整体推进“听、说、读、写”的能力。
篇二:小学语文公开课听课心得
去国翠小学听课的一点心得与收获
莱山中心小学崔琦
周五上午我去国翠小学听了三节课,第一节是三年级《迷人的九寨沟》,第二节是一年级《中华诗文》,第三节是三年级作文《观察日记—胖大海的变化》。接下来我分别说说这三节课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以及我总结的经验。
首先,第一节课是三年级《迷人的九寨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教态和语言很到位,在整堂课老师没有繁琐的动作更没有啰嗦的语言,一动一静都是那么有诗意,真是应了这节课的“迷人”二字。作为一个新老师,自我感觉,上课时没有规范的动作,更没有规范的语言,课堂上自己的动作和语言是那么的随意。其实这正好给了孩子们可乘之机,造成了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正确的坐姿,时不时的还接老师的话把,其实反思一下这跟老师的影响有分不开的关系,所以更让我体会到了“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其次,第二节课是一年级《中华诗文》,由于没有教过一年级,所以在内容上听不出什么门道,让我记住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小环节,因为中华诗文的每一句诗文都是一个典故,因此老师设计了“你读我讲”的环节,比如:“莎翁托氏”,一个孩子读诗文,同桌就将典故讲出来,当然典故只用一两句话说出即可(莎士比亚是有名的大文学家,托氏是俄国的托尔斯泰),虽然三年级没有《中华诗文》的学习,但是我想是不是可以将这种形式应用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比如在孩子认读词语的时候,一个孩子读词语一个孩子造句,或者孩子读 词语一个孩子说意思,如果领导和同事有好的建议还希望不吝赐教。
第三节是关于作文的示范课《观察日记》,授课老师让孩子观察的是胖大海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先让孩子观察胖大海没泡水之前的样子;然后小组合作,将胖大海都放入盛水的杯子中,共同观察其变化;最后让孩子交流变化。过程看似简单,流畅,孩子们说得的详细,生动,在自己的观察和小组交流中将胖大海的变化过程描写的惟妙惟肖。我想如果没有过高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堂的能力,孩子们在边做边看边思考的情况下,课堂会出现华而不实的现象,而不会这样井然有序。因此,作为一个新老师,如果想让自己的课上得出彩,除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精心准备外,自己本身的专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课堂的组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精湛的语言能力以及必要的教育机智来应对突发情况。这些专业能力的获得要求我必须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一直喜欢波斯纳的一句话: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的确是这样,孔老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啊!
以上就是这次外出听课的一点心得和收获,还请领导和同事多多为我的进步出谋划策,我将感激不尽
篇三: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金积中心学校马跃昆
开学后,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1
在“春的使者”招引下,4月19日至21日,受学校的派遣我前往成都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观摩了全国特级教师贾志敏、武琼,张红,吴勇,宋运来的作文课及讲座。两天里我的心一直激荡着、澎湃着,甚至可以说是震撼,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一、课堂教学引导得法、精彩纷呈
这次创新力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既有特级教师的精彩授课,又有专家独到的讲座,无论是贾志敏老师的示范课《古文今译》,还是武琼老师的的《活动作文》,或是张红老师的作文教学《观察作文》,以及宋运来老师的《新编乌鸦喝水》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印象最深的还是贾志敏老师的《古文今译》,从一篇37个字的古文编写出500字现代文,让我知道了原来听课也是一种享受。四十多分钟的课堂,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贾老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关注。他不断地让学生听后复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他要求学生听四句话后写下来,并且有具体的要求:字要写工整,标点写完整。在学生写的时候,贾老师边巡视边说:坐得正坐得直的小朋友字写得好。马上,学生的腰板便都挺得直直的。此外,专家们的教学让我深深认识到一堂精彩的作文课还必须要层次清晰,各部分要能很好衔接,使整堂课形成为一个整体。其次,教师在教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学生遇到难题时,怎样去引导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能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到底怎样。第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并能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
二、专家报告见解独到、引人深思
本次活动之二就是名师们精彩讲座。贾老师告诉我们,作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风格。在作文教学中要形成“高、真、活、实”的特色。使一节枯燥的作文课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宋运来老师在讲座中送给了我们几个耐人寻味的字“能说会道,顺意写作”,他告诉我们,首先要知道一篇作文为何写、写什么、如何写、如何评等几大特点,使我茅塞顿开。各位专家们各有特色,使我受益匪浅。
在参加完活动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几位特级教师犹如春的使者,插下春的种子,传播春的讯息,唤醒冬眠的动物,踏破河床的厚冰,并用她那灼热的情感,融化了大地的冬雪。名师的成长道路让我深深地明白:未来的教学路还很长很长,只有自身成长起来,强大起来,前面的道路才会宽广,未来才有希望!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篇4近期,我参加了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感受颇深:这样朴实,有趣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大有收获。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语文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到老师们的课时,感觉她们的语言亲切,自然,简洁,准确。她们大多数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
2、自读感悟,开放引导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而教师的引导是第二位的。着眼于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读后教,先读后导”的过程。我想老师们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充分体现吧。这些课通常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1、初步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深入课文自读感悟。例如,在学生自读感悟时,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要求,轻声朗读课文,遇到数字圈起来;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想;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3、处理把握教材
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她们都根据课文的具体要求,紧紧抓住题眼,步步深入文本。
4、评价语言
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老师运用“你最聪明“来鼓励学生;”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是个宝”、“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2
近期,我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老师的课,收获良多,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
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评价、合作交流……要想得到及时有效地展示,实践证明,就要把教学工作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平日学习上。在活动中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训练,有时为了一个训练点可以把课时延长。下面,就我的块状训练具体谈谈做法。最初可以通过小黑板出示训练内容及过程,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让学生一步一步去做,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懂得按照这个程序去操作。
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要了解有哪些种类。如:1、段意归并法。2、扩展题目法。3、回答问题法。4、“六要素”串接法。5、原句摘录法。6、抓重点句段法等等。通过实践选择不同文章,练习归纳,学会掌握方法。
二、训练学生会提出问题,不同体裁问题重点不同,如:写人突出表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事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
写景要体现出有哪些景色特点?
状物也有分类:动、植物的样子,习性特点物体的样子,结构特点。
当然单元训练重点不同,提问也会有所不同。如训练重点之一就是表达方式,所以问题自然就是“”
三、训练补充别人意见,先婉转去评价(对,错,同意,不认可)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最后说出原因是什么,有理有据。
四、读和评价朗读训练是不可分的。学会朗读就能掌握评价方法,同样只有学会评价他人才会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在这里就要教给学生评价也就是朗读的技巧。1、语气中的喜怒哀乐。2、语调的高低起伏。3、语速的快慢。4、重音的把握。5、停顿是否恰当。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晨会,选一小段学生读,大家评价,再读反复选择不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实效性训练。当然根据不同课文情感不同,侧重也不同,但它却给出了很实际的朗读方法,如在一文中,
五、汇报形式的多样化:有读出来,说一说,抓住主要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图示,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查阅资料等,汇报发言单位化,先由小组内发言,再由其它小组补充发言。
绘画和写的训练,可把它们课内外并用,从不同角度训练,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而决定。《凡卡》一课在信结尾学生明白凡卡的爷爷不会来接他,他只是做了一个美梦而已,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当梦醒来时,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同凡卡说些什么?写一写。”学生写到“当梦醒时老板和老板娘瞪着凶恶的'眼睛拿着木棍站在他面前揪起他就打,还有生活比过去更惨等等,”想对凡卡说:“凡卡要坚强更要反抗,美好生活一定会属于你的”各抒己见可为五花八门。这一课文知识的延伸,自主意识的强化,充分提高了阅读能力。绘画训练就是以图带文,把想表达的意思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如《凡卡》一文在第二环节分组做交流汇报。学生可以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其中一学生绘画出凡卡被老板娘拿鱼嘴戳脸,更直观的再现了凡卡所受苦难和当时社会的黑暗,为领悟中心,体会表达方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事语文教学我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3
10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我县“名师大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的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
一、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学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
二、教学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特色。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做获得知识的主人,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的思考问题。如张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课外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张老师在课的最后,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张老师的《将相和》一课结束时,他给学生推荐了《史记》中的其他历史典故,鼓励他们自己去阅读,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有独立创见,思维得到发展。
三、课堂中,鼓励性评语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朗读环节,有一个学生课文读的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去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给他机会,评价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的物质的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话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更好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需要我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4
20xx-2015学第一学期的学习中,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从本年级组到各个不同年级组,我聆听了多位老师的公开课,并且其中不乏有外校教师到我们学校来进行的语文教研活动的一些课程,其中也包括了研讨课程的小小会议,这些都让我收获良多。作为一名新进的年轻教师,接下来就说说我的听课心得吧:
一、任职教师的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当我听着不同年级段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低年级的老师在教学时,她很注重孩子们的注意力的把握,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中年级的教师虽然在语气上少了和蔼亲切,却多了一些启发性的话语,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让孩子们勇于能说出自己的想法;那高年级的教师们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着引导语辅导。
这些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在新课标中更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作为五年级的教师,我在一次语文研讨中学到了话题式的教学。五年级的学生不是一二年级,也不是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更注重对他们的思维上的启发以及对课文的自我理解,更加注重于学习方法的学习。所以我也不段地思考着在语文的教学中多应用话题式学习,比如:在《黄鹤楼送别》这一课中,我的教案以及教案过程中我都会注重着话题式的加入。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在好几次的语文研讨活动中,不断提到的话题就是教师的角色问题。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为教学的主宰、中心,然而现在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当然这样的长期教学过程中,一瞬间转变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也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前辈们学习着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方式。
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语文课,不像数学学科有固定的公式以及固定的答案,虽然解题思路多种多样,但是总结的说答案是唯一的;语文课,不想英语学科,单词是固定的,搭配也是固定的,虽然解释可以达到意思就行,但这个也是需要进行语言组织,最终还是答案一致;语文课,更不想科学学科,有很多的有趣的动手实验,趣味性很浓,但结论始终是只有一个的。所以也有很多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但语文课是语言的基础学习,所以在教学方面更加有所注重。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师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虎门小学
邓秋苹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提供这个学习机会,这周四我有幸和老师们一起参加了2012年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听课的活动。这次共听取了人教版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伯牙绝弦〉〉共3篇课文。这些示范课以及渗透的教学观点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利用文本整体推进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结合我的教学课堂实际,我反思一下,我做得最不好的一个方面是没有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平时我的课堂是只有十来个学生在和我交流互动,其它的同学好像是事不关己,几乎也形成习惯了,我已似乎见惯不惯了。对那些不说的学生我也就算了,也不理了,不说我认为照样把课文阅读教学完成。就这样,我越来越觉得爱交流的同学也懒于开口了。这次,我参加了培训后,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样做不行了,必须得改!例如:这次来授课的武汉的一位名叫任丽君的老师在上《伯牙绝弦》时,教学中的四大环节分别为“朗读——概述——讲述——朗读”。各环节中都不忘记对学生“说”、“读”的能力的培养。在引导“朗读”时让学生弄懂字句意思的前提下断字断句(即各段的段意),让学生首先会读文言文,即读的时候要“一咏三叹”。她一部分一部分的出示课文,然后让学生读读看哪些地方不太好读,在断句的时候顺便解释字词的意思,她的在朗读中去渗透教学方法很好
让我觉得很受用。
由执教教师范小芳老师讲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开头就由课文中的主要单词引出课文每个段落的内容。将每个重点词语放在每个句子中去理解从而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串讲的很连贯很好。由于指导到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了。在板书中左边的词语为杭州、小钱、白血病,右边的词语为台湾、同胞、在余震中,中间的词语为捐赠、骨髓、1999.9.22,紧跟着引导学生“概述”主要内容时要求学生将黑板上的词语串联起来说出主要内容。水到渠成,学生说得轻松,说得精彩。在“讲述”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把每一个关键词要弄懂解释,如:辗转、骨髓、凋零、含苞、绽放、袭击等词的意思在句中的意义,这一教学法讲得更具体、清楚、吸引人。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讲,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说。我个人觉得范老师的用单词引入教学的教学方法很新颖,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去引用和学习。
由我县实验小学刘老师讲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首先由“关于地震同学们知道多少?”引出课题,观看地震视频情境导入。本课由爱的誓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主线贯穿全文,讲课时老师将关键字挖出并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句子、段落的意思使学能从词到句清楚完整的理解和学习课文。学每篇课文前深研教材要思考好“教什么”和“如何教”。
总之,我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加大让学生“说”的力度,整体推进“听、说、读、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