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教学论 随笔 高鸽(写写帮推荐)
《大教学论》随笔
在学习外国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曾多次接触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这本著作,了解了它在教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是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了独立学科。那么我不禁思考,夸美纽斯作为三百多年前捷克著名的教育家,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究竟有何伟大之处,才能让这本著作在如今依旧广为流传?带着这种疑问,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我在读每本书时都有把一本书读两遍的习惯,因为无论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还是一本伟大的著作,都是需要被人反复琢磨,细细品味的。但是当我第一遍阅读这本书时,我就为作者的思想所深深折服。作为一本成书于17世纪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不仅没有给人以枯燥和晦涩难懂之感,我反倒被它所深深吸引。我惊叹于夸美纽斯在一个自然科学,心理学等等这样一些我们当今研究教育学的基础学科还很不完善的时代,竟也提出了许多当今读起来依然觉得豁然开朗的见解,我想这也是这本著作的经久不衰的巨大魅力所在。
可以看出,《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当中的弊端所提出的教学理论,可以体现出当时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他将教学理论称为“教学的艺术”,并且进一步对这种“教学的艺术”做出了系统性的阐述。
首先他说明了人的可教育性,并且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为来世做准备。这看似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所推崇的思想相差无几。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夸美纽斯思想的进步之处。不同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原罪论”,他更注重通过发展人的学问,德行和虔信,从而向他所倡导的终极目标前进。因为只有达到了这三点,才能为今生和来世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在当今看来,夸美纽斯的这一思想还带有严重的宗教色彩,但是在17世纪的欧洲,这无疑是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的。也正是这些带有明显进步色彩的思想,才让欧洲逐步扫荡了中世纪的阴霾,也使欧洲的教育逐渐走向了民主化,普及化和实用化的道路。
此外,夸美纽斯思想的又一个进步之处在于,他深信人人都是可以被教育的,“一切青年都可以教育成人”,因为学问,德行与虔信,“这三者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我们生来便拥有理性的灵魂。另一方面,教育又为人人所必需,因为只要教育才能发展上帝赋予人的种种能力。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也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里的“泛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对象的泛智化,即“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青年应当及早接受教育,因为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就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而学校正是进行教育的必需场所;二是教育内容的泛智化,即“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将知识分为科学,艺术和语文三种,并针对不同的学科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他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的教育家。
针对学校教育的弊端,夸美纽斯提出了学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书中针对每个原则都采用了固定格式的论述方法,让人在阅读时感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其论证公式是:
1.揭示自然当中的一个现象;
2.模仿。即人类,如建筑家、园丁等是如何模仿这一自然规律从而完成工作任务的; 3.偏差。论述学校教育中未遵循该条规律的现象以及所带来的后果; 4.纠正。即学校应该怎么做。
这些教育原则和方法都紧紧围绕了一个原则——教育遵循自然原则。这也是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的根本所在。教育遵循自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比如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划分学生年龄阶段及教育场所;二是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身”,即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后一点也正是我们当今在进行课程编制时所倡导的。只不过夸美纽斯的思想还停留在思辨层面上,我们的理论是通过大量的教育试验所得出的科学性的结论。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夸美纽斯能在当时提出这样的思想,也是十分伟大的。
在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中,还有许多卓越的见解。比如说他格外重视直观教学,第一次从感觉论出发,揭示了这一原则的必要性,并把它视为教学理论中的“金科玉律”。诚然,直观教学确实是教学过程中十分有效的教育原则。但是夸美纽斯未免过于夸大了这一教育规律,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帮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知识。但是直观不可以被滥用,过于频繁的应用直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考,进而影响其智力的发展。此外,一些需要联想的课程,比如美术,更不能直接应用直观教学阻碍了儿童想象力的发挥。
夸美纽斯在书中还提到了学习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严明课堂纪律,采用班级授课制等等,这些主张在我们今天的教学理论当中依然被教育工作者们反复强调和实践。不仅如此,书中还不乏一些独到的见解,而这些见解在我们当今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和应用,反而恰恰是一些教师忽略的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比如,夸美纽斯在书中反复强调“假如学生不愿学习,那不是别人的过错,而是教师的错处”,因为一切学生都是可教的。只要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就没有不愿学习的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直观教学法,告知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设置导学课,称赞学生等等。教师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减轻学生的苦楚,从而排除学习的障碍。夸美纽斯还对不同性格的儿童进行了分析,通过说明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吸引每一种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进一步揭示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被教育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学习困难就放弃了希望。
读到这里,我颇有感触,在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班级中成绩差的学生极少能有教师想到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认为学生不学习就是因为缺乏了外界的管束,因此大多数的情况是直接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说告知家长,惩罚,批评甚至当众谩骂等方式,意在强迫学生不得不学习。而这样的方法往往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厌恶学习。一个厌恶学习的学生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呢?而这种恶性循环的后果就是教师最终得出诸如“这个学生不是学习的料”或是“谁也管不了他”这样的消极结论,给学生贴上了“标签”。这种现象在我国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其后果也是十分的严重,有时甚至会毁了学生的前程。如果教师能够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并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利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其因材施教,那么我想一定会让学生慢慢对学习开始产生学习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这时教师再根据其薄弱点单独辅导,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跟我们当今教学理论所推崇的一样,夸美纽斯也十分看重知识的应用。但是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主张通过传授知识来巩固知识,方法是每次课后都应依次提问学生,让他们将教师所讲的内容复述一遍,正确的及时表扬,错误的及时纠正,直到每个学生都掌握了教学内容为止。他认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科目和学生情况,将这一理论经过改造后应用于中小学的课堂,特别是针对一些难以掌握或是容易遗忘的知识,这种方法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
虽然说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夸美纽斯的许多理论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或是对于一些理论的论述也仅仅停留在思辨层次上。但是书中的一些见解确实值得我们深思。相比于批判夸美纽斯的理论缺乏科学的依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思考一下他所提出的理论是否对我们当今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进而思考为什么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被提出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是因为理论难以付诸于实践,还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重视,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高鸽 于2016年1月25日
第二篇:2.《布谷》教学设计 高梦鸽
《布谷》教学设计
一、课题《布谷》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布谷》,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操。同时让学生知道,生活是有大自然的万物生灵才显得更美。
2.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使学生创造性的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3.理解并感受三拍子的歌曲,会打节奏,并且能够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并且会打三拍子的节奏。教学难点:用柔和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布谷》,能创编动作表现歌曲。
六、教学准备
电子琴
U盘
音乐伴奏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用音乐的方式问好。2.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呢?(出示布谷鸟的图片)学生回答。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对,它就是布谷鸟。谁来模仿一下布谷鸟的叫声呢?请同学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歌曲《布谷鸟》(板书课题)在学习新歌之前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布谷鸟的小知识。(播放布谷鸟知识课件)
3.聆听歌曲。播放歌曲《布谷》,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同时思考两个问题:①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歌曲。②歌曲的情绪怎样。(两拍子强弱,抒情,优美。描述了布谷鸟在森林中自由欢快的生活。)4.学唱歌曲。
① 教师范唱。这首歌曲太好听了,老师也情不自禁的想唱一唱。请同学们竖起耳朵仔细的听哦。
② 教师逐句教唱。教师弹奏电子琴,一句一句教学生唱,纠正错误。
③ 讲解乐理知识。歌曲中有些地方强一些,有些地方弱一些,就像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强有弱。在音乐中我们用不同符号来表示声音的强弱。“f”表示强的意思,“p”表示弱的意思。还有休止符的认识,要空一拍。渐弱记号< ④ 全体合唱歌曲,挑几位学生站起来演唱。纠正不足的地方。⑤ 教唱简谱。一句一句的教学生唱简谱,难掌握的节奏写在黑板上重点练习。
⑥ 分组演唱。第一遍第一组唱,第二组打节奏。第二遍第二组唱,第一组打节奏。5.拓展延伸
① 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布谷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音乐,你想用什么动作来表现一下歌曲呢?
② 下面我们来做一只快乐的布谷,边唱边表演。加上动作,完整的唱几遍,更好的表现四三拍的韵律,深入理解歌曲的情绪和意义。
八、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布谷》,不但会唱这首歌,还为歌曲创编非常好看的动作。我们也知道了布谷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要保护它们同时也要热爱我们的大自然。最后就让我们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吧!
第三篇:《大教学论》随笔
夸美纽斯的种子
看到《大教学论》这个名字,我曾认为它定是枯燥的,它理论、晦涩、空洞。可细细读来,并非如此,它是思辨的、活跃的,甚至是那么平易近人,吸引着我去思考、观察。看到它,我更多的是想到了现在。
公元1592年,夸美纽斯出生在波希米亚王国(捷克)南摩拉维亚的尼夫尼兹城一个属于摩拉维亚兄弟会(由农民、城市平民组成,崇尚民主和原始共产主义原则的新教派别)的水车磨坊主的家庭,此时正值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的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也对欧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正是这个时代教育理论的结晶。它就像无数粒种子,在教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第一粒 顺应自然的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老师和家长要激发儿童的求知和学习欲望,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并非苦楚。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协助学生的学习而不是训斥、批评学生。
我们喜欢童年,是因为想到童年是可以做梦的时代,无忧无虑。但现在,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做梦的情致。他们在家长、老师的严格管教下埋头读书,升学才是头等大事,连看课外书、文学作品都是“坏习惯”。学不会、考不好都会遭到训斥“你怎么这么笨?”“怎么就不会呢?”。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求知欲从何而来?探索精神何以发展?他们怎么从学习中找到快乐?
而这也正是“童话大王”郑渊洁让孩子退学的原因,他用童话的手法给儿子编了10部教材,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罗克这五个童话角色,贯穿到教材里作为主角。郑渊洁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将小学到高中的标准教材仔仔细细地读了两遍,在撰写法制篇时,还买了《刑法》等七八本法律专著。教材不同,考试方法更不一样,郑渊洁发明了一种“逆向考试法”:每学完一个章节后,都要求儿子根据内容编一张考卷来考他,要把他考得不及格了,儿子才算及格。在这里,儿子是出题官兼考官,父亲则是被考的,把主动权和乐趣留给了儿子,“痛苦”由父亲承担。考试真正成了儿子快乐的游戏。用这样的方法,三年的快乐时光,郑亚旗掌握了从初中到高中的全部知识。
虽然这是个个案,也不会具有广泛的推广性,但其中体现的思想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这就是顺应自然的教育,用最适合孩子的方法,让他们从中感到快乐。
第二粒 教学的自然规则
夸美纽斯提出现在的教学没有遵循材料先来、形式在后的自然规则,到处都可以看到正好相反的情形。先教抽象的规则,然后才硬拉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我是地理专业,结合我们的学科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拿“人口迁移的原因”这个知识来说,大部分教师都会先讲原因有哪些,然后再分别举例,最后通过练习来加强大家的印象。这就没有按照自然规则进行。如果我们把权利下放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自己是否愿意居住在现居地?”“你想迁移到哪儿?”“为什么?”再根据他们说出的理由进行归纳的话,学生们的参与度会更高,而且更能理解这些知识,不会觉得空洞无味。
虽然现在的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从现象中提炼、总结知识。但照本宣科的现象仍然严重。我去年旁听了地理国培的一堂课,讲的是香港地理教育。他们就更关注这一点。教材内容大多是案例,让学生从材料例子中获取抽象规则。
第三粒 人性的假设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认为,人类的一切优点完全表现在三种品质中:博学、德行、虔信。博学既知识,德行既社会修养,虔信既宗教。这都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其思想观念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它们对当前的教育问题仍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尤其我们作为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性的假设”,吸取其中的精华。
(1)博学。对于教师来讲,博学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尤其地理学科,它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学科,自然、人文、历史、旅游、宗教等都包括其中,教师要想自如地把握课堂,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进而影响学生,感染课堂。同时,知识也能开阔视野,博大胸怀,让教师更具人格魅力。正如:腹有诗书气自华。
(2)德行。这不仅包含外表更是体现内心。教师是个特殊的行业,他站在讲台前,教书育人。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道德品行,要用自己的形象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影响。
(3)虔信。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变得浮躁,总是不能落地。而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种幸福,而不是把工作当作自己的谋生手段。当然,这样的“虔信”与“德行”是不可分割的,“虔信”的保持也需要一个充满“德性”的氛围。
这样的种子还有很多很多„„
夸美纽斯300多年前播撒下了教育的种子,人类正在通过共同的努力和探索收获果实。
第四篇:高玉霞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的季节。窗外,阳光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钻进了屋子里,顿时一片明媚,在阴冷了许久后,坐在屋里的我,整个人沉浸在这片春光中。屋外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从那个严寒的冬天参加工作已约有几年了。回想起刚入行的情况,那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那是多么青涩的身影啊,站在三尺讲台上,厉声厉色地给台下学生讲解着“两位数加两位数”之间的加法时。初涉教坛的自己怀揣着“教会每一个学生”的梦,尽力地在台上嘶声讲解。所谓“师也”,便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己仅仅为这师道,却忽略了另一个主体——学生。对那时毫无经验的我来说,学生已经“统一化”了。
这个统一化就是在我的心中学生已经是同一个起跑点的,甚至于性格,想法等等一致的整齐。
于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句话,成了过眼云烟。我糟糕的”统一化”了他们。
在我心里就觉得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他们都应该对答如流。令我失望的是:班上的学生未必全部都是按自己预设的一样说出我心里想要的答案。我茫然无措犹如沧海中的一帆小舟,飘飘荡荡,不知带去了何方。
在那个学年结束后,我趁假去了一趟外地。在异乡的土地上,望着那水天一色的海景,我在涛声中久久凝望,直至暮色四合······
九月,天高云淡。放假归来后我又开始步入教学轨道。这次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我念念叨叨间,把学生主观上“统一化”的老问题又出来了。现在依然记得艳阳下那个忐忐忑忑的女孩子在不停的徘徊······
谁知我刚进教室,就看见一大群小萝卜头在那叽叽喳喳,像极了树上的小麻雀,顿时一个头大。这整顿纪律就是一大难题,甭提要了解他们的情况了。
结果在我郑重其事地自我介绍后,小萝卜头们倒也听话,立马鸦雀无声了。接下来的一些时日是我与他们互相熟悉的时候。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间的确存在着差异,那作为教师该如何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呢?这将是我一直要钻研的课题。呵呵,晃神间我就这样晃了几年。在经历灰白天空后,数度冷雨浇灌后,我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果实。这果实酸甜苦辣,如路人饮水,冷暖自知。有的只是人间最纯澈的情意,浅浅淡淡,历久弥香。
有人说“教书是一门艺术”。我颇为欣赏。在这条路上,我跌跌撞撞,不知历经了多少辛酸冷眼,却依旧坚守着自己的执着。我相信雨后的天空总是最蓝的,也是最美的。
加油!风儿可以吹走眼泪,雨儿可以滋润心田,艳阳可以晒干眼泪,雪花可以冻结眼泪,我满身霜花,带着忧伤,潸然落下。
第五篇:《培根随笔》——论家庭
《培根随笔》——论家庭
家庭是每个人都有的,儿女、父母、爷奶、公婆。大舅二舅二叔三叔大伯二伯表哥(灰太狼的亲戚),这就是家。有人说,儿女会让父母减少对于死亡的恐惧,也会让自己的不幸更苦。虽然动物也能传宗接代,但却不能像人那样拥有财富和自己的事业,它们只能是繁衍后代,但人不但能繁衍后代,而且还能让后代继承自己的事业。
作为父母,不能过度偏爱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规律,如果是有姐妹的,两个、三个……父母就会偏爱最小的和最大的,居中不受偏爱的那个往往是最出色的。因为过度偏爱孩子会让他们形成一种依赖,而失去了独立的机会,不受偏爱的恰好就有独立的机会。一个成年人绝对不应该在自己孩子之间挑逗战争,否则会让这一对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直到成年后依然不和,这就麻烦了。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幼年时期就培养出来的,如果在这个时间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的话,孩子长大以后,有了思考能力后,就很难改正了,而且要求也会越来越大,大到连自己的经济都支付不起的地步。就像老虎一样,在印痕期看到了什么,就认为什么是朋友,如果是人,就会和人成为朋友。人也是一样,在小时候不要满足太多,长大后会思考这件东西有没有用,该不该买……
儿女在家庭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他们是自己家族的接班人,所以一定要培养好,不然这个家族就算完了,这其中有很多的连锁反应。儿女败坏了,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就无法繁衍后代,这不算完了算什么?如果只是想继承这个家族,那么随便找一个生了男孩就行;如果想过得好一点,那么就要找好对象,生男孩。这是最普遍的两种情况。
在子女小时候,就应当考虑他们将来的职业并加以培养,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特长,如果没有就应该培育特长,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孩子现在喜欢的并不代表他们将来就要做什么,不要盲目地培养。这样不但培养不出栋梁之材,还反而会自得其反,这一点是要注意的。
子女中得不到财产继承权的,常常会通过奋斗获得良好发展,坐享其成者,就很难创造自己的一番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