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作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几方面的品质(精选)
在作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几方面的品质
摘要: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品质、广泛阅读的品质、观察思考的品质、乐于写作的品质。
关键词:作文教学、品质、文学欣赏、广泛阅读、观察思考、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是“怕写”,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甚至是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二是“假写”,学生说套话、写套事、千篇一律,没有真情实感,缺少新意,内容干瘪,认识肤浅,更不要说感人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平常阅读量少,不注意观察、提炼生活,很少练习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同学们变得热爱写作,能轻松地写出显得睿智、富含哲理,有价值、有人文性的文章呢?这就需要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着重来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品质。
一、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品质
只有欣赏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的美,才有可能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品质很重要。
文学作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的。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优美抒情的诗歌、散文,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小说,一篇篇说理充分透彻的议论文„„同样也是形象的反映生活,是生活的再现。作为教师仅限于讲述课本中的语言文字,篇章句段,那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想象和创设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这不仅对课文的学习很重要,对以后学生自己的写作也很重要。因此,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情感的文学欣赏的品质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在阅读课文时,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眼前都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洋溢着强烈感情色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画面,如朱自清的《绿》,课文在介绍梅雨潭的位置时仅用了几句话:“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条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几句话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便跃然眼前,给人如临其境之感。读来朗朗上口,让人爱不释手。教师趁机再让同学们回味一下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作品,从中领略朱自清散文的清淡、细腻、委婉的风格。
我们读过汤显祖的《牡丹亭》,体验到其中梦幻般的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目谁家院?”十六岁的杜丽娘推开自家后花园的门扉顿觉春色扑面,多年来幽禁的青春因此一下被激活,生命原来可以似春花般绚烂,梦想也可以照进现实。难怪于丹老师说“昆曲之于我,宛如每一个清明节前必定要啜饮的一盏春茶,宛如每个夜晚来临时或长或短的几笔日记,宛如我随便哪个空闲就可以展开的一段瑜伽难„„”道我们读了《牡丹亭》不被其中的美所感动,不产生读其他昆曲作品的冲动吗?真的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们将其中的美讲给学生,相信他们也一定会想去品读,去欣赏它们。
二、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品质
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对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状况普遍担忧。一是学生阅读量少,对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阅读量较少完成,更不必说大量课外阅读了。二是阅读质量低,即阅读的作品内容浅、档次低,少有如饥似渴的阅读那些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没有大量的阅读做积累,写作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平时上课就是“讲读”和“串讲”,从课本到教参,把字、词、句、段、篇分析的一地鸡毛,只看重暂时的考试分数,不顾及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仅对课文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还能在课余时间抢时间阅读大量的文学、文化名著,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引导、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具体可如下操作:首先,立足课本,从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例如,让学生从《我与地坛》、《假使给我三天光明》等文章中读出生命的意义,读出爱的真谛;从《岳阳楼记》、《指南录后序》等文中读出大气——以天下为己任;从《项脊轩记》中读到凡人琐事,理解平平淡淡才是真;讲到爱因斯坦的演讲《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时,引导他们阅读《居里夫人》;讲到《灯下漫笔》时,叫他们读鲁迅„„其次大胆引导学生涉猎各种媒体。如引导学生到网上浏览、查寻,这是他们最喜爱的。引导学生看报纸、看电视并做笔记,引导他们阅读《散文》、《语文报》、《青年文摘》、《读者》等思想健康、内容丰富的杂志,对文章中的妙词佳句,精彩语段,成语名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批注或感想,背诵某些有价值的东西,积累语言素材。还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引导他们去读名著,我的学生看了我国四大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名片后,纷纷去读原著,甚至找来同一作家的其他名著来读,所以每学期组织学生看几部名片,学生就会有阅读名著的兴趣,阅读量就会随之增长。再次,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类阅读,比如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专题阅读,对风格相近的作家作品,对风格不同的作家作品,对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对课内文章和课外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来读,如教学《过万重山漫想》时,就将郦道元的《三峡》、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拿来一块讲,充实《过万重山漫想》的“三峡奇景”的内容,进行辐射性阅读,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三峡的壮美。还有,教师要在范读上下功夫,比如讲课文《春》时,教师可以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范读时要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言,心同其情 ”,引领学生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体味作品内在的美,产生阅读的愿望。
三、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品质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内容干瘪空洞,就是平时对生活缺少观察和思考。正如罗丹所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常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多加思考,从中获得独特的感悟,才能在作文中把它融入笔端。
不管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乡间,生活都是一样的丰繁精彩,我们要教会学生时时关注生活。当你看到零钱在可怜的人碗里跳动的时候,你会真正地领悟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当你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刹那间凋零时,你就会明白每一天是多麽的珍贵;当你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心胸也应该是那样的博大;当你看着云卷云舒的时候,你才发现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变化无常呢?只有对生活多加关注,思想的火花才能被燃起。
还要告诉学生在关注生活的同时,要对生活投入自己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我们也见过池塘流水为何就没有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人生哲理;我们也见过月圆月缺,为何就没有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感悟;因为生活世事在我们眼里只是过眼烟云,都“熟视无睹”和“司空见惯”,并没有去深思,去提炼,又怎样能够获得独特的感悟呢?我看过一篇题为《勒着青藤成长》的作文,小作者有一天偶尔看到碧绿的黄瓜叶间露出一只肥嫩水灵的黄瓜,黄瓜的身上盘结着坚韧的青藤,瓜身上被勒出一道道伤痕,小作者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便伸手拔开青藤,然而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瓜却一下坠落下来。作者由此想到“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原则就像勒着瓜长的青藤,虽然被“青藤”勒住难免会感到伤痛,有时甚至会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痕,但是为了成长,还是需要勒着青藤的。一个早已被我们觉得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竟被作者挖掘出如此丰富的哲理,这就是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深入思考产生了顿悟,才使文章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四、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品质
同学们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美,通过阅读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注意观察生活,认真思考有了自己的思想感悟,写作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比如以“温暖”为话题的作文,老师引导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社会,时时刻刻被温暖着,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育,同学的友谊,陌生人的善意的微笑,为山里孩子的捐助„„都让我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温暖。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了什么?你有过被温暖的感觉吗?简要地说一说被温暖的故事”。同学们的思绪被调动起来,一个个相似的生活场景的描述激起同学们无尽的回忆与想象,无数的原来觉察不到的温暖重现出来。原来生活中充满了温暖,时时在发生着温暖的故事。同学们感觉眼睛亮了,产生了写的愿望,变得想写乐写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大作文观”,打破那种封闭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的品质、广泛阅读的品质、观察思考的品质,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汲取生活中的“活水”,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就会变成一件既美好又轻松的事情。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生活中我觉得应该主要培养以下能力
1.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不仅贯穿于数学之中,而且也贯穿于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和日常生活中。正确、迅速地运算与熟练地变换复杂的字母表达式是最为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
2.空间想象能力: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由观察能力、抽象能力、类比联想能力,对几何体的转化能力等逐步培养起来。
3.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运用形式逻辑及辨证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方法来形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先由老师指导督促,再一定要由自己切实完成,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上课更能专心听重点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第三篇: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下面我主要谈一点课堂写作心得。
通过仿写、扩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
近几年强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新”、“奇”上下功夫,却忽视了仿写,甚至认为仿写就是抄袭。其实作文既是智能活动,也是技能活动,人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初级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一名新教师要成为独具风格的教师不也要经历听课、看别人的案例等模仿阶段吗?学生学习写作也不例外。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说过:“仿写,能够克服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从而迈出重要的一步。”仿写是知识迁移最直接的途径,仿写的过程是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妙处的过程。若忽视仿写,一味地追求作文的“新”、“奇”只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写出四不像的作文。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揣摩本文生动优美的句子,我让学生仿写这样一个句子:“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时学生有了一个参照,比随意写的句子生动了许多,大多数同学都写出了自己满意的句子。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柔波碧浪中泛起一层涟漪,浩渺无际的星空划过一颗流星,是寂寥空旷的黑夜闪出的一点星光,是田园风光中的一种安详,一种宁静。”又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情柔绵绵的春雨挟着一瓣玫瑰,深渊空旷的峡谷中颤动的野百合,是纯蓝的天空上一抹飘忽的云,是皑皑白雪中的一梅独傲,一梅芬芳。”当然模仿课文的方法很多,除了仿写句子,还可以仿写课文的文体,课文的开头、结尾等等。如此持之以恒,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凭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
虽然扩写受到原文的主题、题材、体裁的制约,但在内容和写法方面又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识。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精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讲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时,教师让学生用优美的散文化语言来描摹闺中女子等待归人的心情。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将女子凄美、幽怨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让学生练笔的同时又加深了他们对诗的理解。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思维品质消失,依赖的思维心理严重。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及其相应的心理发展水准,逐步探索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思维品质训练教学结构。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品质养成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情景,奠定学生思维启动的基础。学生是有情感意志的客体,他们对学习信息有筛选和加工的能力,教师所要传授的信息,能不能激起他们的思考使他们积极投入,其关键在于他们有没有产生探究反射。没有兴趣,就没有思考的可能了。因此设计好教学语言,选择好教学手段,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让他们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热情,开拓了学生思维空间,创设了思维活动的氛围,形成思维训练的开端。
2、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让学生快速思维,对问题迅速做出反映。从而达成思维的敏捷性。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思维的速度包括正确的程度,思维的轻率性不是思维敏捷的品质。
3、丰富想象,驰聘联想。想象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人类运用了储存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推断和设想的形式。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在这一过称中,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拓宽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很重要的。
4、改变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经常布置讨论性的作业,学生相互讨论探究,是课文知识的延伸,也是思维开放的碰撞,对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大有好处。讨论结果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上完《时间的脚印》一文后,我布置给学生这样一次作业:除了课文中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外,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那些也是时间留下的脚印,它们带给你什么样的思考?从中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想,请你写下来交流。上完《藤野先生》后,提问:文中为什么不说中国是落后之国,而要说弱国?文中“看电影事件”有句话“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这个句子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包含了作者和日本青年的什么感情?
5、对课文标题、句式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文章的立意等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换用,有助于学生广阔性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全面,正确,灵活的根据自己情况作出恰当选择。如《我的长生果》一文中“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一句话,我要求学生写出与这句话内容相同的几个比喻句。再如在教学完《死海不死》一文后,我让学生想想如果要使死海不死,怎么办?你要什么好办法?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
1、质疑导读,自问研读。问题的出现,意味着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深浅和思维的启动。我鼓励学生学会大胆质疑,合理探索。激发学生活跃思路,萌发主动学习的热情。我按事先确定的教学目的或要求进行有序质疑,营造独立思考、自我提问、探索问题的教学氛围,重在“引”,精心置疑设问,示范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要求学生提一些有价值、重视有个性情感体念、主体思考味浓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对文章的重点关键的地方进行推敲顿悟质疑。以便准确地把握文意,丰富情感体念,提高思想认识。通过思考解答,学生经历了无疑-有疑-有疑-无疑的反复递进,深化了的思维过程。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如《听潮》中妻子这一角色的安排到底有何作用进行质疑?有同学认为:两个人一道听潮,有问有答便于文章情节的展开和情感的表达;也有学生认为:两个人爱海的程度不同,妻子作为陪衬,更衬托作者热爱大海的雄壮美,能更好反映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有同学认为:作者的激情就像涨潮的大海,妻子的柔情就像退潮的大海,两者的和谐更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这一角色不可少„„学生们据理力争,分析问题有主见,张扬了他们的个性。这种全局性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如此进行比较、推敲、探讨,既使学生对感知和捕捉语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也逐渐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有助于强化思维品质的养成。
2、课外阅读伸迁移运用提高。学生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深刻性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既便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提高了思维质量。
学习课外文章马宝山的《铁匠铺》一文时,一学生不经意的说:“这哪是英雄,是罗汉的表现。”虽是不经意,却反映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平板肤浅,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匠心。我便说:“是啊,英雄是顶天立地高大的,冯铁匠在第一个被他摔到的日本人吉田前哗哗的尿好一阵子。被大雄摔到后,按约定钻了大雄的裤裆,这岂不是有损于他爱国的铁汉子形象了吗?”。经启发,学生明白了这不但无损其形象,反而通过其钻裤裆牺牲自我、承诺似金的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也更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农民朴实豪爽的个性特征,这样的英雄人物更亲切更贴近生活。以此为契机,我因势导利,告诉学生写文章要贴近现实,真实自然。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思维也深刻了。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摘 要: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主动学习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依赖过去的经验与知识,将二者全面组织形成的全新知识和经验,比如说将过去所学的一些数学公式综合运用到具体的数学问题上,那些被认为有发明天分的人,也就是善于实施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人。因此,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发展的过程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强大的观察兴趣和欲望,不只是要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既充满兴趣又能够在积极愉快的状态下将注意力较长时间关注在学习中,并且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充分调动积极性。
在授课过程中,要从观察教学对象开始,调动学生深厚的观察积极性。数学观察,无论是观察兴趣,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图形的识别,还是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基本规律的发现,都与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相关。对研究问题做细致深入的观察,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在思维过程中有较高的逻辑水平,思维的这种深刻性对解题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讲解函数的奇偶性时,先观察下列函数图象是否具有对称性,如果有,关于什么对称?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能展开各自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图1关于y轴对称,图2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先从感官上初步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再比较f(x)与f(-x)之间的关系,会有三种不同的情况:f(x)=
f(-x)、f(x)=-f(-x)、f(x)≠f(-x)且f(x)≠-f(-x),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及本质是如何描述的,最后让学生从函数的定义域及上述等量关系中得到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
2.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寻求多样解题途径
分析与综合是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更是关键的教学方式,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方式之一。想象是对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实验、归纳等思维活动方式,根据现有的材料和知识经验,做出符合数学规律或者事实的推断。学习是信息加工、存储和需要知识时能够提取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具有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已学的知识和方法层次化、系统化。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多种思维进行思考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对学生来说,只要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观察、分析、归纳所获取的数学规律和解题思路以及对某些定理、公式、例习题的结论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都可理解为创新。课堂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到对象的本质和揭示对象之间的相关联系,能够抓住问题的规律和实质,对问题能够实施细致的分析。同时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产生疑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培养学生善于变革和发现新问题和新关系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想象、创新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思维训练,促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兴花.浅谈直觉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8).[2]刘利珍.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6).[3]刘 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观察品质和能力[J].科教文汇,2008,(15).(作者单位:新乡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