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实效(小结)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实效
摘 要:要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发挥信息技术直观、交互性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村 课堂课题研究的背景
1.1宏观背景
中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发挥信息技术直观、交互性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微观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2006年12月被创建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均得到较大提高。但是,作为城郊初中学校的教师对怎样更有效地、更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实践中的困惑。
困惑一: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有偏差。
有的教师充分享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多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
有些教师认为不使用多媒体同样可以将课上好。因而,他们认为,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点缀。
困惑二: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运用有偏差。
有的教师贯彻“拿来主义”原则,不加选择地从网上下载多媒体课件使用。对课件是否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是否适合该课的教学实际,思考的较少。
有的教师将多媒体课件做得很漂亮,一会儿是动画、一会儿是音乐、一会儿又是电影剪辑。完全将课堂教学演绎为学生看“电影”,教师放电影,缺少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有的教师用视频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缺少了真实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
总之,在某些教师的课堂上,只有多媒体投影文字,少有教师的随机板书;只有多媒体音频效果,少有教师的生动讲解;只有爆炸式的资讯,少有学生愤悱的思考和表达。
面对以上困惑和偏差,如何有效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值得课题组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课题研究的意义
2.1对学生而言
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一方面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做了有效的示范;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若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课堂45分钟内做文章、求突破,无疑减少了学生课外时间的挤占,减轻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真正实现教学“轻负高效”的理想。应该说,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学生是最大的获益者。
2.2对教师而言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课程的实施能力,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教师自我。
在本课题的研究进程中,我校邀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蔡明、张建华、任小文等专家来校为课题组成员做专题培训。有了专家引领,教师的教育视野更开阔、教育理念更前沿、教育智慧更丰富、教育方法更灵活、教育情怀更浓郁、教学效果当然更有效。
在本课题的研究进程中,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包括以骨干教师示范课、教研组长引路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为内容的课改交流月活动,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教研组组内同一课题的研讨课活动,就生态课堂进行研讨的市六中青年教师沙龙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效强化了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实效的认识,为深入进行课题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本课题的研究进程中,广大教师树立反思的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培养反思的能力。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总结成功的经验,积累失败的案例。在这种草根化研究的过程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效率、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3对学校而言
我校是一所城郊初中,近几年来学校的教学成绩居于全市中等水平。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大面积提高办学质量,跻身全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二等奖学校行列,办好让泗港人民满意的初中教育。课题研究概念的界定
3.1农村初中
是指城乡结合部农村中学,这里特指张家港市第六中学。
3.2信息技术
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手段和方法两个方面。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网络、计算机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方法,其一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其二是信息系统优化的方法,即信息系统的设计,也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和信息系统的优化三个要素组成。
3.3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
有效益: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强调质的内涵,在可能的条件下,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也指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
有效率:效率更多地侧重于量,主要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比率。
有效果: 教学效果应该是教学效率与效益的高度统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4.1总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传统的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效果;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做文章、求突破,真正走到“减负增效”“轻负高效”这条光明大道上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成绩,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4.2具体目标
(1)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揭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信息技术与生态课堂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即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多媒体的充分发挥。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育中,注重进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研究,使学生能够进行创新性学习,加大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尽快适应信息技术新环境,积极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能符合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4)改革教学模式,促进教育的信息化、多元化的目标。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学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帮助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各种信息来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研究。
(2)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研究。
(3)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6.1行动研究法
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提炼,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1)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组成员对课堂教学片段、教学案例进行研讨,分析教学方式转变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2)教育叙事研究: 对课题组教师课堂教学片段以叙事的形式真实地记录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展开研究,积累教学方式转变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3)教学反思: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教前、教中、教后反思,写教育随笔使反思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6.2文献资料法
课题组成员树立积极的文献积累观(为了创造而积累,用创造的态度去积累,注意积累自己的创见),搜集、鉴别、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写读书摘记、读书笔记、复印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等方式,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积累充分全面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形成对学科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正确认识。
6.3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成员以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教学实践为素材,运用经验思维对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总结,运用理论思维对总结的经验进行再提炼。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研究准备阶段(前期)2007年5月—2007年8月,课题酝酿、论证、设计撰写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确定研究目标。
研究实施阶段(中期)2007年9月—2009年1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分解子课题,完善目标操作体系。组织实施,展开研究。
研究总结阶段(后期),2009年2月—2010年10月,总结提升,形成实验报告,鉴定课题,推广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部分学科初步摸索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实效的教学模式”
如:语文的双向互动阅读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模式、化学学科的三精一体教学模式。
(2)学科软件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
(3)课题开展一年来,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改变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4)课题开展一年来,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逐渐熟练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多数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5)课题开展一年来,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发表课题论文19篇,有10人在片、市级开设公开课、展示课,获得广泛好评。
(6)教育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扎实进行,使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也为他们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在本课题实践课活动中,有一批骨干教师,他们年轻,思想活跃,在教案设计中有创新精神、有创意;他们肯学习,在计算机技术方面,不断提高,课件制作由请他人制作到自己制作;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激情,师生关系融洽,有事业心,有奉献精神。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对学校德育,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9 课题研究后的反思
尽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值得课题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反思,努力克服。比如,上网络课时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过硬,容易造成网络阻塞和网络不通等。上多媒体课教师需要作大量的前期工作,而教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作准备,如何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教师运用现代信息媒体的能力,如何调节班级学生中参差不齐的信息技术水平,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清化镇北朱营学校
杨红霞
【摘要】在21世纪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信息技术日益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教育领域,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县城及许多农村的小学校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从分析信息技术使用状况出发,从创设环境,激发兴趣、拓展延伸、利用资源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使用
在人们进入21世纪后,电脑开始走入千家万户。人们利用它和发达的网络系统,获得了瞬息万变的信息。同时社会各行各业也开始利用电脑及其网络系统——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银行里的存贷信息系统,医院里的住院信息系统,公安局里的人口户籍系统等都是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而我们教育系统中身处一线的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的少之又少。这直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学生单调如一的读写,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厌学情绪。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为了改变课堂上的这种学习状况,让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了一些启示,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少使用的原因 为了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找到课堂教学中很少使用信息技术的症结所在,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1、社会调查。
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经济落后的县城以及大部分农村学校很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有些只是在讲优质课时使用。
2、原因。
尽管教师参加过多媒体培训,可是由于学校没有这种设施,教师无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使得信息技术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取得预定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一)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例如: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倔强的小红军.》,这一课要让学生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方面的教育,要在阅读中训练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文章描绘红军过草地的情景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而且学生对于文中小红军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不愿接受陈赓同志的干粮,不愿骑陈赓同志的马,不愿与陈赓同志同行,最后被饿死的行为很不理解。
如果用视频再现红军过草地的情景,让学生观看红军在荒无人烟,没有食物,到处是泥潭,随时都有被饿死和深陷泥潭而牺牲的情况,就会为下文感受和理解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别人,宁愿牺牲自己”的品质作铺垫,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再如小学高年级语文中的一篇课文《老人与海鸥》,感情真挚,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在新课开始,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出示一张老人的遗像周围停着一些海鸥的图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看到图片脑中产生疑问:“海鸥为什么要停在老人的遗像前不肯离去,这个老人是谁?他与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一连串的疑问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在理解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海鸥在老人的葬礼上为老人送行的场面,让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老人活着把海鸥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喂养,老人去世了,海鸥把老人当亲人一样为他送行。”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可以这样和睦相处,人与动物也能建立深厚的感情。
(二)在学生理解一些较难理解的词时使用信息技术。
在教师进行识字教学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词。例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出现了“葫芦藤”这个词。“藤”在字典中的意思是蔓,“葫芦藤”就是葫芦蔓。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见过葫芦,更别说葫芦藤了。如果教师在讲到“葫芦藤”这个词时利用信息技术先出示“葫芦藤”的图片,指着图片告诉学生这就是“葫芦藤”,然后再出示“丝瓜藤”、“黄瓜藤”、“苦瓜藤”、“葡萄藤”的图片,通过图片学生理解了“藤”的意思,“葫芦藤”就很容易理解了。
再如,在讲授小学二年级上册《邮票上的齿孔》一文时,“邮票”和“齿孔”这两个词学生也较难理解。因为现在人们写信较少,自然接触邮票的机会也很少,所以对“邮票和“齿孔”这两个词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先出示一张信封的图片,指着这张图片,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利用手机和电话传递信息,而以前我们用信来传递信息。信装在信封里贴上邮票,才能发出去。”然后教师再出示一张邮票的图片,告诉学生“这就是邮票。”教师再指着邮票周围像牙齿一样的小孔,告诉学生这就是邮票的“齿孔”,通过观察学生再去理解“邮票”和“齿孔”就很容易了。
(三)在新课结束,拓展延伸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时使用信息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给学生以感官刺激,对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星星的新朋友》一文时,在学生了解了星星的新朋友是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现在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出示一些我国最近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图片,并配以文字介绍。让学生看后说一说,看到祖国所取得的成就,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感受到祖国伟大的科学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再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在抓住重点段落了解了作者笔下庐山的云雾特点后,为了让学生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可利用网络搜集一些祖国其它地方的图片,例如山东的泰山、河南焦作的云台山等,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最想说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四)在利用资源,丰富教学时使用信息技术。
在有些知识没有好的方法进行系统讲解时,可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虎门销烟》,这篇课文通过记叙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从外国不法商人那里搜缴来的近两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要让学生懂得:“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同学们通过课文内容与课本插图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后,为了让学生懂得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教师可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搜集一些与鸦片有关的资料以及外国商人贩卖鸦片的视频。像鸦片的危害、人们吸食鸦片后的身体状况、以及为了买鸦片倾家荡产被逼着还债的情景以及外国商人贩卖鸦片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鸦片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伤害,也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伤害。从而体会到人们痛恨鸦片的心情和销毁鸦片时无比高兴的心情。同时通过销烟前后外国商人的不同的行为表现,来理解虎门销烟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再如,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伯父鲁迅先生几件事的回忆,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学生读过后,对课文的主题理解不够。在教学时可利用网络系统搜集一些鲁迅的资料,特别是他乐于助人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五)在突破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时使用信息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播出一些视频片段,重现历史片段,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穿梭于时空隧道、遨游知识海洋的感觉。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播放一段京张铁路胜利竣工,铁路通车时的视频,让学生一下子回到那个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时代——清朝末年。接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出示一家报纸以及这家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的一则征集铁路路名的启示。启示内容包括铁路名称以及命名理由。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参加这次活动,为铁路取名,并说明理由。要完成这项作业,必须仔细研读课文,认真思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激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对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上面提到的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长征过程中,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革命时代离我们现在比较遥远,要让学生在现在这个时代去理解和体验革命时代小红军的做法和优秀品质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播放红军过草地的视频,让学生一下子回到那个艰苦的革命时代。这样学生再去理解小红军的做法和优秀品质就很容易了。
(六)在小学低年级看图作文教学时使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是看图写话。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但实际教学时,老师有心给学生指导,让学生练习,却苦于没有图片素材,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现在网路信息发达,在进行看图作文教学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搜集与教学有关的图片,把这些图片展示出来,老师对着图片指导学生写作文就容易多了。
上述看法是我在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所得到的一些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指教。
第三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指借助于现代化教育媒介,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预留学生个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扩展课堂知识的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更好地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认识能 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吸引学生的兴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集声音、动画、文字、视频、图像、图形于一身,综合处理各种信息,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识规律,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从声音、色彩、动画、情节等方面创设和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情境,增强信息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我在讲高中新教材“美国的两党制”时,制作了一个 “跷跷板” Flash——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民主党”、“共和党”字样,诱发学生质疑:Flash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教师总结: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生动又形象揭示了美国两党制的本质。如能把握时机,恰当地显示、插播一些与说明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动画和录像,就能恰到好处地将课文的时空变换展现出来,使教材内容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迅速给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它在对学生情感态度、过程和方法的训练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所以我们应重视对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媒传法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各种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投影机、幻灯、录像、图片等)去探究和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能,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现代媒传法顺应了提高设备效益的实际需要,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现代媒传法,要求教师对教学计划作出具体周密的策划。如教学设计要把发展智力列为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知识怎样由学生自己去探究;怎样导入概念;需要给学生提供什么媒体;要求学生做些什么,等等。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陈旧而呆板,因此教师不能很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具体而形象、全面地呈现给学生,结果是教师讲起课来费尽了力气和时间进行“填鸭”,学生接受起来也只是被动吃力地“被填鸭”,教学绩效很低。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讲得太多,因此容易导致“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主角大唱“独角戏”,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成了课堂的配角,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有效模拟现实情形,将文字、动画、音响和图像等信息组合在一起传送给学生,可将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系统化,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究,积极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必然活跃起来。这样,一方面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沉闷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谓“双赢”。
信息技术下的历史课堂,正逐渐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我们不仅要看到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所起到的不可替代作用,也要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价值,这样才能协调好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让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潜能,让历史在学生心目中成为立体的、生动的、引发他们探索的学科。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分享教学乐趣,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第四篇: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优势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东津新区王河小学
陈先平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农村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在学习方式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一项表现为:城市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如城市的孩子拥有电子设备的数量远远高于农村孩子,加之农村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孩子买不起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这意味着农村的孩子在选择学习资料时受到了限制,更需要外界资源的补给,加上农村孩子信息较闭塞,见识不广,知识面较窄,给包括数学在内的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困难。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事关农村工作的全局。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因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应用有限的信息技术资源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在这里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参与
运用多媒体画面,一开始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猫妈妈分鱼’。在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河边猫妈妈带着一群小猫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猫,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猫妈妈就想找个机会教育帮助它。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猫妈妈钓到很多鱼,又要分鱼了。猫妈妈对身边的肥肥说:‘给你6条小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吃吧’,许多小猫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6条小鱼太少了,不够吃’。猫妈妈说:‘那好,我给你12条小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吃’。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猫妈妈又说:‘那我给你24条小鱼,平均分给8只小猫吃,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猫妈妈和其它小猫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为什么猫妈妈和其它小猫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每只小猫吃到的鱼一样多)。猫妈妈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猫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现在的孩子,个体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减弱,有的孩子很不合群,农村孩子相对城市孩子来说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不善言谈,不善交往,严重影响学其合作学习与相互交流。其实农村的孩子很渴望参与活动,只是在学习中往往缺少合作的机会与方法,缺少有效的资源,农村购买教学挂图、教具、学具的经费少,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能力等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制约着教师教的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拉近了孩子间的距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执教数学实践活动课《参观果园》时,由于学校所在地的周围就有草莓的种植基地,甚至有的学生父母就是果农,因此孩子们都十分有兴趣。参观前,先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浏览老师下载的有关草莓的网页,了解各种草莓;参观后,让小组列出调查的结果:草莓的营养价值、品种、价格,计算出基地年产量及收入;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出网页,帮助果农进行产品宣传。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提供相应资料,学生利用计算机整理、收集相关有用的信息,甚至有的学生把获得的种植的知识传授给父母。此时的学习已不单单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涵盖了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各科的整合学习。在整个互动学习中,真正回归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他们有了实践的机会,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还有许多可供实践的数学活动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合作交流机会,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如《节约用水》,学生通过网络或报纸、图书调查世界各地水资源情况,我国人均占水量,生活中浪费水的情况,计算学校一个水龙头一天浪费的水,计算所有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课后合作计算村子里一年共浪费的水,然后,指导学生制作宣传小报和电子小报,传送给村长。如教学《测量》时,利用媒体向大家真实呈现一名同学家里劳作时的情形,帮助这位同学计算自家种地的面积,鼓励学生回家实地测量,算算自己家里地的面积,试着计算自家地的粮食产量。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其实,许多数学概念、教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如果仅凭教师的描述和讲解,往往是教师花了很大精力,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重点,笔者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平均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借助动画演示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演示使学生自己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相等,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用红色弧线闪烁演示,使学生建立起“一大格”的清晰表象,然后再数出钟面上有12大格。接着运用多媒体把钟面放大,用蓝色小方块逐个闪烁显示,帮助学生数出一大格里面有5小格,进而认识到钟面上有60小格。在探究时分关系时,笔者又通过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转一圈。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1小时=60分,从而轻易地化解本节的教学难点。
再如,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游乐场,在上《8、7、6加几》时,我设计去“游乐场”游玩,通过“买门票”,“给20元钱”自由选择游乐项目,列出算式计算,有的孩子根本没有去过真正的游乐场,更别说玩过,以至于在要求他们写下感受时,有个孩子说:“为什么我‘玩’了这么多,可一点也不觉得高兴呢?”。有了前车之鉴,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在教学《旋转和平移》时,旋转和平移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需要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然后抽象出辨别两种现象的依据。将录下的春游时学生在游乐场的游玩情景,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的情景播放,让学生从其中找出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如摩天轮、海盗船、旋转木马等项目,升旗、擦窗、跑步等活动都含有这两种现象,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模拟物体运动轨迹。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旋转和平移这两种现象的运动规律,使难点轻而易举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让评价方式成为学生的成长坐标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而学生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有的上课比较好动,有的自卑感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现“与众不同”、有个性、有创新。
农村的孩子没有什么优越感,对自己的表现与城市孩子相比往往显得不够自信,甚至自卑,因此他们更需要表扬与鼓励。如果在学习结束后,能采用多种形式给予激励,效果将大不一样。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的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程序,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自己学习中的成败得失,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目标。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巩固练习时,让小动物当裁判,当学生回答准确时,多媒体显示正确的答案,小动物说句:“你真棒!”或用掌声鼓励等,如果回答不正确,就用“别灰心,再试试!”来给学生加油,这样使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的巩固部分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小强在不同的时间都在干什么。先与周围的同学说说,然后在网络环境下,两人合作输入相应的时间并提交给教师,教师迅速得到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进度。在评价时,先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再让学生互评最佳,在网上投票选出本节课的最佳小嘴巴奖、最佳小蚂蚁奖、最佳小蜜蜂奖,由学生自评五星,即:倾听星,合作星,操作星,表达星,智慧星。你能得哪颗星,就在那颗星上涂颜色。让学生充分地说: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用意?有哪些地方值得别人学习?哪些需要改进?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反馈的过程。
总之,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它并发挥其优势,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杰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7 [2]余胜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增刊 [EB]中国教育科研网 [3]张际平《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电化教育 2002.1
第五篇:发挥教育教学机智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发挥教育教学机智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清镇一中
赵学常
摘要: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付和处理偶发事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教师的教学机智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敏捷的观察并快速的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还要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加以有效利用,推动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开放的课堂更需要教师机智的品质。
关键词:教学机智 偶发事件 教育情境 课堂开放性、生成性 课程资源 教育契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敏锐地觉察学生细微的变化,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偶发事件,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素质。它是教师的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和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促进课堂管理的艺术化,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灵活而巧妙地实施教学。
教学机智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教学机智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它是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其深刻的内在涵义。王北生认为它是以下五种能力有机结合、综合表现的结果:“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机智敏捷的反应力、迅速准确的判断力、坚定理智的自制力、灵活果断的应变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才会有真正的教学机智。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之树上最为亮丽而鲜活的花朵,集中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常常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杰作。新课程给教学机智开辟了新天地,当课程观、教学观发生深刻变革时,必然引发教学机智形式与内涵的革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大体包括: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不太相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自课堂之外的猝不及防的干扰,学生异常的举动等等,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可见教学机智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它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将教学中的小事变得有意义,可以不夸张的说教师的教学机智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
有些教师总认为一节课最好是能够按照自己课前所预设的那样稳步推进。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当课堂上学生学习出现了困难、回答问题发生了错误等非预设生成性问题或意外干扰等出现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机智才会体现出来,教师应该有一种课程资源意识,应该意识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都是非常宝贵的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探讨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时,有学生会提出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不太相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常的情况是,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而自己未经准备的问题不予反应;这不仅有可能丧失掉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深化探究兴趣等有意义的教育契机,还有可能扼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得麻木、消极和被动。常常有教师抱怨,高中生的课堂气氛太呆板,学生沉闷或是启而不发,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态度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机智的教育应该努力防止使孩子们心灵受到伤害的环境和因素出现,作为教师更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利用课堂机制突破教学难点。比如我在上高二校本课程《基础素描训练——人物头像画法》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不便于在课堂上亲自示范作画的方法和步骤,我就播放了一段“人头像素描”画法视频,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有的同学一边看一边画,当视频播放完了以后,我便要求同学们按照视频上的方法进行练习,我以为学生应该认真进行练习了,心中窃喜课堂教学效果还不错。可就在这时后面有个学生说到:“老师,我看不懂,我不会画,您能不能现场给我们示范一下?”随即旁边也有几个学生随声附和到:“我们也想亲自看老师画的。”按照我事先的教学设计,我没有计划在现场示范。但这时我清楚学生不是看不清楚视频的作画方法,而是想看我到底画得怎么样,我想如果不满足学生的要求,恐怕今后的课堂就难以驾驭了,于是我提起粉笔就在黑板上三下五除二画了两幅简笔画头像,并把作画的方法和步骤逐一进行了讲解,这时课堂里响起了掌声。假如我对同学们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还者以没有准备笔和画纸为借口,可能学生会对我的课倍感失望,从而也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突破了这堂课的难点。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应因势利导,挖掘教育因素,拓展课程资源,师生、生生、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激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这堂课分析判断并快速的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有效推进了教学发展的进程。
可见教师的备课不论如何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如何详尽,都毕竟是事前的计划。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作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其实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实现一体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神奇而又多变的过程。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仅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生命活力、自我价值得以表征和实现的需要,更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