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田晓红五语第8周教案
读书莫放“拦路虎”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0月19日(第8周星期一)
累计37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3、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谈话,导入:在学习中,如果你遇到了拦路虎,那该怎么办呢?
二、点拨自学课文
自读课文
阅读课文,借助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理解课文。
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2、学生分组学习
小组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
三、汇报自学情况,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a、要有耐心。
b、要有恒心。
五、总结延伸
熟读积累: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板书设计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迎难而上
面对“拦路虎”
勇于战胜 教学反思:
12、伊索寓言 第一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0月19日(第8周星期一)
累计38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寓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五、作业:书写课文生字
12、伊索寓言 第二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0月20日(第8周星期二)
累计39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教学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 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 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 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五、作业:背诵两则寓言故事。
12、伊索寓言 第三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0月21日(第8周星期三)
累计40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教学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 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 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 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 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作业:写出每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反思
我读书,我快乐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0月22日(第8周星期四)
累计41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难点: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请一两个同学讲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习作三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0月23日(第8周星期五)
累计42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教学准备
1.组织秋游,明确到野外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
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做好笔记。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发兴趣
1.昨天,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山上去秋游,观察秋天的树叶,你观察到了哪些树叶?
2.在我们课本中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3.小结。秋天到了,很多树叶都换上了新的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树叶,写一篇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枫叶、冬青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
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由哪两部分构成?(板书:叶柄叶片)
(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
(3)叶脉有什么作用?
(4)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
(5)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产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指名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评议口述情况。
4.根据评议情况将介绍枫叶的内容完整地写下来。
5.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如果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
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顺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2.讨论:如果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
3.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进一步明确“总一分一总”的写作方法。
4.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
5.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增长了哪些见识。
五、修改评议,完成习作
1.把刚才已写好的片断加上开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连接,还可以再介绍一两种与刚才写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树叶。
2.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修改,对写得有新意的同学加以表扬。
4.誊写。
第二篇:田晓红五语第5周教案
7、金蝉脱壳 第二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9月28日(第5周星期一)
累计22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 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脱壳前
7.金蝉脱壳
脱壳中
脱壳后
教学反思
习作2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9月28日(第5周星期一)
累计23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激情。
(1)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2)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野兽)
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3)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
1.说一说。
你画的动物有什么特点,能介绍一下吗?(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师生归纳。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4.小组交流。
5.交流体验,表达情感。
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6、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小组评改。
2.班级交流。
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2.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反思
九月份五年级语文教情学情调查卷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9月29日(第5周星期二)
累计24、25节 课型:评价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duàn liàn
bǎo lěi
jī
lì
biān câ
fāng
()
()
(()
()
jiâ shào
pàn duàn
xiã tiáo
pâi hã
huī
fù
()
()
()
()
()
fēn)
二、试试看,填字成词。(4分)戛()而止
见()勇为
坚()不拔
枝繁叶()
鸟()虫 居
凶()毕露
名()其实
两()其美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眼睛
()的色彩
()的大海
()的蝉翼
()的黄昏
()的游鱼
()的蠕虫
()的胸襟
四、学以致用,这些小练习来自课后习题,相信你能行。(9分)
1.填空:
(1)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的故事,()地讲给我们听。我常常听得入了迷,恍如()。
(2)(),()。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正是有了田老师的启蒙教育,才使作者____________,我们可以这样称赞田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关联词:
(1)根本一坏,()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每个人()讲究“公德”,()讲究“私德”。
五、结合课文内容填空。(10分)1.祖国敞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单元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小动物,如_________的小甲虫、_________的变色龙、________的纺织娘„„它们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原因是这些作者都十分善于观察,这让你想到了________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___________ 代诗人___________。默写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见中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六、歇后语大观园,请按要求完成练习。
1.把歇后语补充完整。
姜太公钓鱼——____________
八仙过海—— ___________
千里送鹅毛——___________
铁杵磨成针—___________ 2.试着按语境填写歇后语。
(1)“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的同学真是________________,表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2)暑假中,黎明小学的同学为远在青藏的孩子送去衣服、文具、书籍„„虽然这些东西都不是新的、贵的,却是青海的孩子最需要的。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填空。(6分)1.林杉在野生动物园中迷路了,正在着急时,看到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是这儿的工作人员。如果你是林杉,你会怎样向这位小伙子问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学一个月来你都看了哪些书,能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不信看看下面的药品说明书,仔细点,你一定能读懂。(-)止咳灵说明书
本品适用于感冒、肺热或喉炎引起的咳嗽。温开水送服,成人一日三次,每次四片,儿童每次减半或遵医嘱。本品不得空腹服用,服用前后一个小时不得食用酸冷食品。1.“本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服用”与“食用”都含有“吃”的意思,但“服用”专指吃__________________。如感冒了,可______________“感冒胶囊”。3.选择正确的说法,在括号里打上“√”。
(1)止咳灵一般在饭前服用。()
(2)止咳灵一般在饭后服用。()
(3)服用后半小时可以喝酸奶。()
(4)服用后半小时不可以喝酸奶。()
4.“遵医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10岁的小孩咳嗽了,他一次可以吃_______片止咳灵。
九、仔细阅读短文,读懂后,认真完成文后的习题。
女生贾梅(节选)
在家里,爸爸是头号的报纸迷,大概是因为他每天坐在家写写弄弄,很少有人来聊天,所以就把报纸当作朋友了。每天掐准时间去信箱取报纸,哪天要是邮递员漏投了报纸,他就像丢掉了贵重东西似的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感到非常不安。
爸爸读报纸像是研究世界,不但每一个版面都细读,而且连中锋或是页尾上的方块文章或是无关紧要的短讯都不漏掉。而且,他读过后就几乎能背出来。比方,哪一国的总理要来访问了,外国人名再长他都能脱口而出,还能发挥,比如猜测哪位领导会去机场迎接,往往就像在礼宾司有内线一样,他总是猜得极准。
如果要评选什么“最佳读报者”,贾梅一定完全为大众利益,没有一点私心地投他一票。
贾梅平日很少看报,偶然翻翻,也只是一二分钟。说实在话,报上也没有什么对她有吸引力的消息。
1.文中画线部分句子是哪个词语的意思?请把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读第2小节,从中你可以知道哪些有关报纸的专用语言?请写出2个
3.爸爸读报纸像是研究世界,他看完报纸后能过目不忘,作者举了一些例子,请你想象一下,也写写爸爸看报纸的特殊本领
4.贾梅认为爸爸可以当“最佳读报者”的原因是什么?
5.贾梅读报与爸爸读报有什么不同?请你分别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来表述。
贾梅读报
爸爸读报
6.平时你喜欢看报吗?你是怎么看的,请你介绍一下。
母亲给出的答案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考了全班第21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又有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17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没有人再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1.请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愚蠢()
保护()
灵巧()
批评()
2.对于儿子的提问,母亲一开始有没有答案?如果有,答案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最后给出的答案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写写你对这段话的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儿子学习的不断进步来看,这位母亲的方法如何?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作文。(30分)以“让我感动的一个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要用一件事写出他(她)什么地方让你感动。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不少于350字。试题
练习2 第一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9月30日(第5周星期三)
累计26节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教学重点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本题中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三篇:田晓红五语第13 周教案
19、天火之谜 第二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3日(第13周星期一)
累计 66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给了问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难点:解读富兰克林是怎样进行“风筝”实验的。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
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 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
(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
不值得奇怪
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
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
(动作)
(5)他是怎么实验的呢?请速读课文,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
A、(抓住动作)
B、划出动作的词,你觉得实验经过怎样?
C、出示动作的词。请大家先读课文,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动词,试着把故事的经过说出来。(同桌试讲)(6)指名说说实验的经过。
(7)实验成功了,富兰克林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
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
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19、天火之谜 第三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3日(第13周星期一)
累计 67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把人击倒
树木劈成两半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安然无恙
震惊世界
教学反思: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第一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4日(第13周星期二)
累计 68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结合课文,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教学难点: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板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请自由的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二、初读感悟。
1、自由读文。(第一次读文。)
2、指名填空。(提示:使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3、课文中还有许多四个字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请你用你的笔快速的把它框画出来。一边读一边画。(第二次读文。)
(过程中提示学生找词也要有方法,得按顺序来。如: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的办法特别好,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找,这样就不会手忙脚忙了。)
4、汇报:找好了吗?老师请几位同学分段来说说自己查找的结果,被请到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其他同学可要注意听:他念到的你画下了吗?你画的他是不是也画下了?如果没有你得帮他补充。(抽丝剔骨,抓要点读文。)
(课堂堂不是属于一两个学生的,课堂当归还于学生,当面向群体。)
5、自由练读课中的四字词。(要求:有感情、有节奏。)
6、指名读。
7、齐读四字词语。
8、读课文内容。(一男生,一女生,与班里的男生、女生分读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一出问题立刻纠正。(第四次读文)
三、课堂小练习。
1、按老师的要求把书折好,只看书中的图画。
2、看图说词。
(要求:如“我看到他被风吹得飘飘摇摇的样子,就想到了„年老体弱‟这个词”。按老师的说法来说,你能吗?)
3、将词写在图画的旁边。(快速思考,不看书你能想到几个词?看谁想的多。)
4、展示结果。
四、布置作业: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第二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5日(第13周星期三)
累计 69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教学重点
体会谈迁的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教学难点: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之神扼住咽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看看这个男子汉是怎样战胜厄运,怎样在逆境中站起来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小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
1. 谈迁立下什麽志向? 2 他最终成功了么?
相机板书:翔实可信
理解词意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部国榷是作者毕生心血换来的,当谈迁在第一次完成国榷的时候,就已经付出了无比的艰辛。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从哪里看出《国榷》来之不易?
1. 指名说。
2.(课件)相机出示句子,体会数据在文中的作用,并指导朗读。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当这洋洋五百万言的史书手稿终于完成的时候,谈迁心中是多么的喜悦呀。这意味着二十多年的心血将得到回报,世人终于可以看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了。可是,人有旦夕祸福,接下来从天而降怎样的厄运呢?
1. 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他遭遇的厄运是什麽?
2. 书稿的遗失为什麽被称作厄运? 板书: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
3. 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课件)出示句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指导朗读体会。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共同体会厄运给谈迁沉重的打击。
4. 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的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的本色。同学们,谈迁在珍贵书稿被盗之后垮下去了么?谈迁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中消沉了么?
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吧!
四、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同学们读的得真好!从头再来,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的巨著,何以从头再来?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去,想一想:300多年前,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他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一起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文字中读到他的那份信念吗?
2. 再读一遍,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上批注。
3. 指名说。
4.(课件)相机出示句子:“他一袭破衫······已经不多。”
指导朗读体会。
5. 功夫不负有心人,谈迁终于在60多岁的时候重新编写出了一部《国榷》,大家想看看吗?(课件展示《国榷》)
500万的鸿篇巨制,就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重头来过写成的,如果你站在湖北省图书馆看到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史书,你想对谈迁说什麽?
指名说。
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之光,才会从愁云残淡的日子中走出来。这真是:
“厄运不改男儿志,拨开云雾见青天。”(板书)
6. 让我们带着谈迁的这份坚定的信念,捧起手中的课本,高声朗读最后一段吧!
五、升华。还有有许多人也像谈迁这样,不会被厄运击垮,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个?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他们很平凡,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但是他们也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敢于从头再来。
(课件)《从头再来》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朗诵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
六、作业:课后3、4题。
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厄运不改男儿志,拨开云雾见青天。教学反思:
21、诺贝尔 第一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6日(第13周星期四)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教学重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0节
累计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如,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的名字吗?他是什么人? 板书:诺贝尔
2、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吗?
板书:诺贝尔奖
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都会为获得此奖而自豪。那诺贝尔奖从何而来?为何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3、简介诺贝尔奖:每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都要进行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这一世界性的盛会越来越引起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诺贝尔奖从1901年正式颁发已经走过了102年的历史。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奖项的设立者——诺贝尔。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通读全文,要求: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指名读生字
3、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1、按提示给课文分段
(1)简介诺贝尔奖的有关情况。
(2)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过程。
(3)诺贝尔临终前的遗嘱。
2、分段交流
一、(1、2)简介诺贝尔奖的有关情况。
二、(3——9)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过程。
三、(10)诺贝尔临终前的遗嘱。
3、再读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前后四人小组交流你的记字办法
2、指名交流
3、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21、诺贝尔 第二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7日(第13周星期五)
累计 71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扎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诺贝尔奖有什么特殊性?
2、交流
时间不变——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
地点不变——都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
规模宏大——世界性的盛会。
3、你从诺贝尔奖的特殊性体会到什么?(诺贝尔在世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人们十分崇敬诺贝尔。)
4、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感悟人物精神
1.引读第3节:我们了解到诺贝尔一生在——,他由看到工人在荒山野岭里用——,萌发了想发明一种能——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后来的炸药。
2.自读课文4——9节,想一想诺贝尔研制炸药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3、交流
研制诺贝尔爆炸油
发明固体炸药和雷管
用生命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4、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中,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事例,让我们再读4——9节,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第三——九节,用“——”划出诺贝尔在发明炸药过程中令人感动的语句。
(2)读好句子,抓关键字体会诺贝尔的精神、品质。
(3)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5.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自幼立志研究炸药,与父兄合作,研制“诺贝尔爆炸油”。
为什么要发明爆炸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人民的同情与关心)
1864年,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研究火药是很危险的事情,况且为此而付出亲人伤亡的代价。应该说活生生的事实会使诺贝尔为之震惊。然而他却毫不气馁,足见他对科学的痴迷已达到了可以放弃一切的地步。)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 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请学生谈体会,感受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为研究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诺贝尔已经忘记了一切,甚至将生命置之度外。)
哪些地方看出诺贝尔的专注?亲自、紧盯、仍然紧盯
哪些词语可看出炸药的危害?(轰、巨大、滚滚浓烟涌、满身鲜血)
6、十几年中,诺贝尔不断发明越来越安全的炸药,你从中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志向高远、百折不挠、持之以恒、舍生忘死)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9节
三、学习第三段
1、诺贝尔“百折不挠、献身科学”的精神令人敬佩,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临终的时候做出的决定,把他财产的一部分献给了科学事业。指名读
2、透过这份遗嘱,你明白了什么?
(体会诺贝尔的博大胸怀、奉献的精神和对全人类的热爱,感受他伟大的人格力量。)
3、师:诺贝尔奖不仅表明了这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而且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冠军的标志,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豪杰,献身科学事业,也极大地促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
四、交流课前研究主题:
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确立一个主题以个人或小组进行了研究,大家主要研究的主题主要有:
出示:诺贝尔的一生
诺贝尔的家庭
诺贝尔的发明
诺贝尔奖学金
诺贝尔奖获得者
诺贝尔的少年
2.学生围绕主题交流:
五、作业:课后2、3题。
板书设计:
诺贝尔
志向高远、百折不挠、持之以恒、舍生忘死、博大胸怀、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第四篇:ASP教案第8周
第八周(1)自编函数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编函数的意义和作用,自编函数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定义和调用自编函数。
教学重点: 定义和调用自编函数 教学难点:定义和调用自编函数 教学过程:
函数的学习和使用,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我们的程序更简洁、清晰,方便维护程序。
asp提供了很多内置函数,但我们应用是千变万化的,因此asp不会考虑到所有情况,我们需要自己来编写一些特别功能的函数。
一、定义自编函数
编写一段程序:要求计算两个参数a和b相加的值,并对结果取绝对值。如果经常要使用到这个功能,那该怎么办呢? 定义函数
<%function absadd(a,b)c=a+b absadd=abs(c)'函数执行的结果将由函数名返回 end function%> 定义格式:
<%function 函数名([参数])实现函数功能的语句块
函数名=需要返回的值(函数运行结果)end function %>
二、调用函数
函数需要调用,而不只是定义而已。<%a=5 b=10 c=absadd(a,b)response.write(c)%> 程序1:编写一个函数,功能是取得从1加到N的和。(先定义,再调用)演示 课堂练习
三、形参,实参
形参:形式参数,指的是定义函数时写定的参数 实参:实际参数,指的是调用函数时写定的参数
1、形参和实参的名称并不需要一致。
2、在函数调用时,实际参数的值传递给形式参数。
3、在调用函数时也可以将常量或者是表达式作为实际参数,在调用时只要保证实际参数的个数、数据类型和形式参数一样就行。如<% a=3 b=4 response.write(absadd(a,b))response.write(absadd(6,9))response.write(absadd(10*a,20*b))%>
四、变量作用域
1、指变量在哪些区域有作用,或者说哪些区域是变量的有效范围。全局变量:指的是在所有的函数和子程序外的定义的变量 局部变量:指的是在函数或子程序内部定义的变量
dim c 局部变量,只在函数体内有效
dim x 全局变量,从定义开始到程序结束都是有效的。改动程序:
运行结果?
2、函数的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名字相同了会怎么样?
运行结果?
在局部变量作用定义域内,全局变量就失效了。作业(写作业本上):
1、编写一个函数countdown,功能是元旦倒计时
第五篇:第8周教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型:新授 备课人:毕红昌 时间:10月19日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1+1=? 2.看图片,谈观点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议论文:论点
论据
论证
创造性思维: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知识渊博
活用知识
坚持尝试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型:新授 备课人:毕红昌 时间:10月19日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重点难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2.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3.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需要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2.为什么
怎么样
3.格物致知意义
15、短文两篇
课型:新授 备课人:毕红昌 时间:10月19日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板书设计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引论
阐述读书的方法
本论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正面、反面)阐述读书的意义
结论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论点
论证方法
论据
不求甚解——粗略阅读、深入阅读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新授 备课人:毕红昌 时间:10月19日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二、研习课文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 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 是“事实”?
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作用(论点)+固定词
用词:词的解释+句子意思+作用+去掉之后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