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

时间:2019-05-13 04:0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

第一篇: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

摘要:本文认为,现代教学论应实现从近代科学认识论到现代生活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的转换,具体表现为:在研究视界上,从“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来关注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和发展;在价值取向上,从“价值中立”走向“价值负载”,实现从塑造“知识人”到培养“现实生活人”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从实体主义思维走向关系性思维,促进教学活动从“物的世界”的思维方式转向“人的世界”的思维方式,真正成为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从而使现代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动态生成过程,成为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关键词:生活世界观/生活认识论/生活和生命全域/现实生活人/关系性思维

长期以来,教学认识论一直是我国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教学认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到了教学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和认可。但是,近年来,人们对教学认识论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批评。例如,叶澜教授认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因此,“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应该说,这些建设性的批评具有其针对性和合理性。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认识论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忽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重视不够,没有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和生活性。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立足于现代生活世界理论,从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揭示教学认识论的丰富的人文关怀、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促进教学认识论的人文化、生活化和生命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学认识论,从而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推动教学实践的改革。

一、生活世界观与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英国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波普尔认为,对于认识论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当做日常的知识或常识的问题;二是当做科学知识的问题。也就是说,认识论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研究领域----生活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但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和逐渐成熟以及它给人类社会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人们把自然科学当做其他一切人类文化的统一模式,人类文化的其他领域泡括历史学、社会科学和各种人文科学等),要么被纳入科学认识论,要么被逐出认识论的视野;人的生活世界要么被还原为科学世界,要么将科学世界看做人的生活世界的缩影。于是,自然科学的认识模式成为近代哲学的主流认识论,几乎支配了人类的全部认识方式。人们只是把认识理解为一种纯粹的科学认识、理性认识,把认识排除在了人的现实生活之外或凌驾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上,而没有把认识作为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导致认识成为一种处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的某种东西,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一)认识是人的一种生活形式,是人的生活或存在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针对近代科学世界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倡导哲学理论摒弃抽象的科学世界观,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开始把认识论的研究视角从近代的抽象科学世界转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不再把认识看做是获得关于对象的客观知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是对认识作了一种生活的理解,强调了认识的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认识是人的一种生活形式,是人的生活或存在的方式,这是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这里的“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是指不能以理论态度来看待认识,而是应将其看做人的现实生活。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或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和特征,人只有理解了存在的意义,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与生活价值,以此为出发点,把理解由传统认识论问题变成了本体论问题。他们认为,理解不是一种认识的方式和获取知识的心理工具,而是人对存在和生活的理解,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本身,是人的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这样就超越了传统认识论中的精神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把理解导向了关涉人的存在和生活意义的本体论方向,整个世界和人生都成为理解的内容和范围。

(二)生活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基本性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针对近代科学世界观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逐渐认识到传统认识论的局限和偏颇。他们认为,科学认识只是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它不可能在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但是,在我国以往的认识论研究中,由于受泛科学主义的影响,人们把自然科学认识论的一般认识论原则当做一般认识论范式的内在精神和核心内容,忽视了对生活认识论及其与科学认识论关系的研究。为此,当代的认识论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以人的现代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建构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生活认识论,即认识论必须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实现理论基础的转换,从传统的科学认识论走向现代的生活认识论。

那么,什么是生活认识论呢?生活认识论是指从现代生活世界观出发,把认识本身视为生活。把认识看做人的现实生活的形式,当做现实的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方式。与传统的科学认识论相比,生活认识论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性质,这种独特的理论性质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认识论是一种基础认识论。传统的科学认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蓝本,其本体论前提是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并把这一前提当做人类一切认识的原初性前提。与之不同,生活认识论则是一种关于一切知识、认识之最终基础的认识论,其对象世界----人的现实生活领域是以主客体的自然交融为本体论特征的,它并不把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而是深入到主客体自然交融的原初生活世界这一人类经验的基本层次之中,揭示生活世界的基本性质和内在关系。第二,生活认识论是一种综合认识论。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在本质上是一门“求真”的学问,这种认识论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认识与对象的匹配和符合,因此。人们一般把真理问题看做传统认识论研究的最高问题。与之不同,生活认识论的对象领域是人类原初的生活世界,是人类理智、情感、意志和真、善、美尚未分化的交融的世界。生活认识论认为,真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唯一价值,生活的价值是多元的,它不仅包括真,还包括善和美。生活认识论试图通过揭示生活世界中知、情、意以及真、善、美的自然联系来展示人类生活的完整本质。第三,生活认识论是一种实践认识论。传统的科学认识论遵循的是一种理论逻辑,表现的是一种由事实到事实的关系;生活认识论遵循的则是一种实践逻辑,认为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与意义相互作用、不断转换和自然交融的领域,在这一领域,理论逻辑无法解决的从事实向意义的转化、由“是”向“应是”的过渡,在实践逻辑中却变得顺理成章。第四。生活认识论是一种规范性认识论。传统的科学认识论是一种描述性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只注重对人的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抽象条件进行现象描述,没有把认识过程与人的原初的生活世界及其多重价值蕴涵统一起来,导致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失去了对人类实际认识活动的规范意义。与之不同,生活认识论则不仅仅是对人类认识的事实性描述,更是对人类认识的规范。它从根本上转换了人类认识的根本宗旨:认识不在于获得一个与人类生活无关的、一劳永逸的绝对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在与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的关联中不断调整和改善的连续过程。

综上所述,近代科学认识论与现代生活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对认识作了生活的理解:在科学认识论中,认识主要是一种科学认识、知性认识,是处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获得客观知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在生活认识论中,认识不再是人的现实生活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人的现实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是一种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任何认识都是关于生活的,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的东西;另一方面,任何认识都是为了人的生活,指向人的生活,以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以及人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和生成为目标。因此,在生活认识论看来,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中,任何一种认识形式(包括科学认识)都不应该独霸认识活动,居高临下地对其他认识形式发号施令,强行规范其他认识形式,人的现实生活是各种认识形式的有机结合。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这是人的认识方式的根本转变,它推动了认识前提、性质和功能的根本置换。如果说科学认识论是一种工具性认识论,关注的是科学认识,追求的是准确地再现对象的本质,那么,生活认识论则可以称为一种“人学”或“存在论”,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生活,或者说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认识。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

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是从近代的科学世界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具体反映,是现代社会与人类理性的普遍发展趋向。这种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它是面向人的现实生活,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在价值取向上,它是面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从“价值中立”走向“价值负载”;在思维方式上,它是指向人的动态生成过程,从实体主义走向关系性思维。从近代的科学世界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不仅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理性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且促使课堂教学走向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

(一)教学视界的转变:从“认知领域”到“生活和生命全域”

在近代科学世界观和科学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教学论只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单纯的认知体来对待,以完成认知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人与人、人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是被看成活生生的生活关系,而是仅仅被当做一种认知关系,这样,课堂教学成了一个“祛魅”的世界,培养的是一种“认知体”,这是对人的现实生活和完整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做认知体来看待”。在这种课堂教学中,科学认识、理性认识被扩张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这些认知性目标,这样,学生的认识活动远离了现实生活世界,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关注,丧失了应有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严重影响了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培养。正是由于传统教学论只是把学生看做一个纯粹的认知性存在,把学生的认知活动等同于整个学习生活,从而造成学生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领悟,缺乏对道德、审美的体验,人生价值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不可避免地被湮没。

狄尔泰认为,认识应当从“生命”或“整体的人”出发,应当始终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有知、情、意的人密切相关,传统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太偏重人的“知性”方面,否定了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忽视了活生生的生命。为此,现代教学论必须实现认识论基础的转换,从传统的科学认识论走向现代的生活认识论,由“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由科学知识、认知层次提升到完整的生活和生命层次,努力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世界,这是一场深层次的教学观念变革。现代教学论必须超越学生仅仅是一个认知性存在的传统观点,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来关注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建构人与世界的全面、丰富的生活关系和意义关系,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感悟生命的丰富价值和意义。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与成长过程,是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多方位得以彰显、丰富和提升的过程。目前,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论证了从学生的“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都应得到同等重视,我们应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而不能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单独某一处。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的“全人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必须是“全人”,要具备文化的全部。什么是“全人教育”呢?在小原国芳看来,就是“完美和谐的人”的教育,是人的多方庙和谐发展的教育,那种单纯强调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或宗教教育的观点和做法都是片面的,都无法培养出完美和谐的人格,都不是全人教育,而是肢解人的教育。他认为,人类文化的全部(或者说教育内容)是由六个方面组成的,即学问、遣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球“富”。全人教育就在于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项价值。也就是说,“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智(真)、德(善)、美、圣、体(健)、劳(富)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六种文化价值正如庭院中盛开的大波斯菊(cosmos)一样,它在试图和谐地生长”。

现代教学论的视界从“认知领域”到“生活和生命全域”的转变,是否意味着要否认学生是一个认知性的存在,是否要否认课堂教学的认知性任务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全面的、综合的世界,是一个人类理智、情感、意志相互交融和有机统一的世界,它不仅包括真,还包括善和美。因此,教学活动必须从这个全面、综合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促进个体生命的整体发展,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或个体生命的某一方面。那么,我们培养的就只能是一个“单向度的、片面的人”,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人”,这与教育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在这一点上,科学认识论与生活认识论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要不要关注认知,而在于关注认知的哪些方面及把它放在什么地位。不可否认,人的一切活动中都包含着认知因素,认知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以及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如果否认了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和个体生命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个体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实现就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认知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肯定认知在学习生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肯定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性任务,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忽视学生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不意味着教学活动就要放弃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任务。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尽管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性任务,但是,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依附于认知的,而是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和作用。其次,教学活动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标是以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出发点,充分挖掘现实生活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的生活意义,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完善和动态生成,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认知与人的现实生活建立了一种全面的、丰富的意义关系,服务于学生完满人格的建构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时,它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篇:哲学生活认识论选择题

认识论专题练习

1、(08北京卷)中国传统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在治疗一些疾病时遵循的医理是: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下列表述与这一医理相一致的是:①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②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决定外因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8全国卷Ⅱ)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

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来源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08天津卷)塑料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和诸多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认识。目前我国每天都要产生大量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为此国务院出台了“限塑令”,国家发改委拟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业目录;财税部门将制定税收政策,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鼓励废塑料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②实践提供认识的工具和手段③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④认识的获得都必须亲身实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08山东卷)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5、(08广东卷)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千虑一得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 一概而论

6、(08上海卷)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变”。由此可见①知识可以提高人的素养②看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③知识是前人经验的传承④能力的提高仅仅来自于书本知识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08四川卷)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索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8、(08江苏卷)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瓦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③客观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9、(08宁夏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

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08广东卷)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11、(08重庆卷)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幺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瀑亮的房子啊!”(选自白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12、(08江苏卷)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江苏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3、(08上海卷)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14、(08海南卷)15.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15、(08海南卷)“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08宁夏卷)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我有视觉的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而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是通过博物馆”。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作用,2008年1月23日 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是: 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②国家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举措③对某些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否定和社会价值的肯定④把文化产业从市场中分离出来加以发展的措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参考答案B A B BA A D DD C A C

C A C A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截至6日19时,死亡人数增至156人,受伤人员1080人。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回答1-2题。

1. 以热比娅为首的“三股势力”策划煽动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使新疆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再次说明了热比娅宣传的所宣称的“非暴力”、“民主人权”,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这说明了:()

A.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B.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决定本质

C. 本质总是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2. 在上面材料中,这一结论的得出:()

①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②运用了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③以大量具体事实为基础④思考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A. ①②③B.①②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以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在西方国家面前总宣称自己是一个“非暴力、与恐怖主义毫无牵连的团体”,主张民主人权,但近日却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煽动闹事“要勇敢一点”、“要出点大事”。这说明:()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表现为现象②真象表现本质,假象则是主观臆造的产物

③只有透过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④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A、①③④B、①④C、①③D、②③④

4.2009年7月16日,世界运动会在台湾高雄正式开幕。世界运动会除了每个场馆需要详实准确的气象信息外,其他一些重大活动也在要求气象预报越来越精确。这说明了:()

A .只要人类需要就一定能达到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2009年7月9日19时19分13秒,云南楚雄州境内发生了6.0级地震,引发巨大灾难。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6.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认识事物所经历的“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的过程表明

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的④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要经历一定的曲折与反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0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参观“走

进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热

情迎接着观众们的到来回答7—8题

7.上海世博会方案事先需要经过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的认识论意义在于()

①实践是认识来源②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决定因素作用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④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8.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一个从汉字“人”延伸出来的虚拟的小家伙,名字叫“海宝”。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这一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是:()

A、创意是主观的东西,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创造性思维往往脱离实际

C、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墨守成规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9.“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目前,人类还无法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准确预报。这表明()

①人类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②人类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③人类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④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表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B.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12.有人指出,推动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主体还是农民自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依靠广大农民。只有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蓬勃发展。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成功②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④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惟一途径B、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源泉D、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

1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是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这反映了()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B、认识是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生的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15、为了控制这些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充分说明:()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16、2009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品味时尚”,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陈列。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的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从认识论角度看,要求我们()

①抓住事物的本质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坚持从实际出发④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7、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A.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18、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

B.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C.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D.只有依靠他人的评价,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19、“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20、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说法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有:()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21、“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

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D.坚持从实际出发

22、哲学原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

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23、中国人对太空有着独特的情怀。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探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

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太空将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说明()

①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千虑一得

25.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

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B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D.②④

1、A“非暴力”、“民主人权”是假象,分裂祖国是本质。

2、D3、C4、B5、A本题考查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选A。B、C、D项不正确。

6、D7、A注意学科范围“认识论”。

8、D9、C②④错误,排除

10、B11、C材料强调的是客观条件。

12、B13、C14、A15、C材料体现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

16、C17、C18、B19、B20、B要符合两个条件: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

21、B22、C23、D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说法不科学。

24、D25、B①不符合实际,④错误。

第三篇:论现代大学--牛津大学的启示

论现代大学—牛津大学的启示

牛津大学建立于13世纪,世界十大学府之一,以美丽的大学城闻名全世界。牛津大学不同于其它的大学,城市与大学融为一体,街道就从校园穿过。大学不仅没有校门和围墙,而且连正式招牌也没有。在牛津处处都是优美的哥德式尖塔建筑,因此有“尖塔之城”之称。楼房的尖塔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高高的石墙上爬满老藤,稀疏的绿叶中绽放着红红的花朵,小城显得古朴素雅。牛津城的建筑古色古香,分属于不同历史年代的不同建筑流派。牛津大学是英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它在英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世界性的影响。牛津产生了至少来自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其中13位来自基督堂学院),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

牛津大学的一大鲜明特色是学院制,这种学院制是自然形成的。牛津大学建立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但早在11世纪,牛津这个地方就出现了某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后来学者和学生不断增多,逐渐各自汇聚成了不同的学院,并共同组成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创建之时没有规划统一的校区,当时学生和教师都租住在城内不同地方。后来为了管理方便就采用独立学院联合办学的方式,逐渐建起了学院,至今仍保持着这一传统。

目前,牛津共有39个学院,它们和学校的关系就像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那样采用联邦制形式。每一所学院都由HeadofHouse和几个Fellows管理,他们都是各种学术领域的专家,其中大多数在学校都有职位。6个准学院(称为“永久性私人学堂”为各宗教教派所办),至今还保留着它们的宗教特许状。此外还有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在35个学院中,众灵学院目前没有学生,只有院士(包括访问院士)。各学院规模不等,但都在500人以下,学生、教师(院士)来自不同的专业学科。关键的是,牛津的学院不是按专业分割的,每个学院中都有来自多个不同系的学生,比如学文学和学机械的两个学生可能是宿舍紧挨的邻居,这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自然地进行着跨学科的交流。在圣修学院就读的博士生程奇峰对此深有感触:“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有非常多的机会在一起互相聊天,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因为是不同专业的,这种聊天可以促进不同思维方式间的互相影响,对视野的开阔非常有益。”学院制的另一个好处是更易在小规模社区中形成归属感,牛津是拥有2万多名学生的大学校,而每个学院只有几百名学生。他们虽然来自不同专业,但总体来看一个学院也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强调学术,有的重视应用,有的积极活跃,有的安宁静谧,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自己气质相契合的学院,也往往更易与学院间建立感情。

牛津大学的另一大鲜明特色是导师制。牛津的导师制是从本科就开始的,每名本科生都会有指定的导师,每位导师一般只带两三名学生。学生的导师由研究人员担任,他们多为品学俱佳的学者,在一定的领域卓有建树。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将自己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向导师宣读。此外,还有许多讲座。每个讲座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可以自由发言,平等讨论。海阔天空的议论是很吸引人的,但在议论之后,要交作业。与导师单独见面,宣读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时,导师要评论,要提问,如果论文质量不行,答辩不好,要影响成绩、影响毕业。须知,一周一次,不得耽误,而且周复一周,哪有那么多新见解、新思想呢?可是,导师不相信解释。这种学习方法确实带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督促学生上进,但这一周一次的压力无论如何让青年学生轻松不起来。

由于将师生关系定位为联合关系,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几乎从不以独断的语气讲话,不进行单向度的知识灌输。他们介绍自己的学术成果时必须进行自驳,揭示其局限,允许学生质疑(典型的牛津课程包括讲授和论辩两部分)。在这种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显然更容易培育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创造力。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们成长于与大师比肩并立的大学氛围中。

牛津的“导师制”非常昂贵,是最特别的优势,学校为此牺牲了很多盖楼、建实验室的机会,但依然坚持对人的投资。平均下来,培养一个本科学生,每年所花的费用是1.6万英镑,4年下来的花费是6.4万英镑。对教育的投资如此之大,这样的大学又如何能够不优秀呢?

与历史悠久的牛津大学相比,仅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国大学无疑是后来者。由于没有形成以联合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中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出现了包括官本位、中心化、学术腐败、创新能力孱弱在内的诸多问题。随着中国的崛起,人们强烈希望本土大学迅速走上自我超越之路。我们的大学要超越当下体系的局限,就应该借牛津大学等西方名校的经验,领会西方同行对大学精神曾经给出和正在给出的诠释,创造出有丰富、多元、自治的师生联合体。“世界一流大学”固然拥有各种耀眼的光环,但“一流大学”独特的社会声望和学术声誉,需要长期的发展、积累和培养,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揠苗助长。相比建校数百年的牛津等名校,我国高校还需要长期的积淀。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首先致力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及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克服浮躁心理、功利心态的影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只要这样坚持下去,相信终有一天,中国的大学也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第四篇:教学过程认识论

第二节中学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其本质的理解,特别是对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一、教学过程概述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具体地说,教学过程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交往和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有许多,其中最基本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教师是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向学生传授,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的关怀和合理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因此,教师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不可缺少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工作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如果没有学生,就体现不出教师工作的特点,教师工作的效率、质量的高低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又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也就没有教学过程,所以,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必须积极互动,相互促进,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和学双边活动的中介,只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使教和学双方发生相互的作用,否则就不能有教学过程。可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是不行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其中存在着一些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这些基本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其中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和学生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在我国学术界是长期以来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认识过程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这种认识活动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主要对象,力求在较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人类文化科学遗产,使个人认识达到当代社会的知识水平。这种观点以凯洛夫为始祖,并且在数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接受。“特殊认识过程说”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确实,教学过程必须服从于一般的人类认识活动规律(生动的直观一理论一实践),但凯洛夫说:“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与科学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1)从认识的对象和任务来看,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大量的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质在前人(他人)意识中的反映,是前人(他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被物化的书本知识。学生的认识任务是去认识客观上已知的,早已被发现的真理,而不是去发现未知的真理。(2)从认识起点来看,一般的认识活动是以社会实践或科学实验为起点,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活动却不是处处以直接实践为起点,它可以从抽象到抽象,也不一定每一节课都必须从感性认识开始。个人实践并不是教学的起点。(3)从认识的方式来看,一般的认识活动要经历曲折、漫长的过程,要亲自尝试错误,而学生是在特定的环境(学校)里,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书本为媒介,**各种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就排除了偶然性和盲目性,减少了错误,使认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受控性,在认识途径上走的是一条捷径。(4)从认识的结果来看,一般说,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但是这往往是自发的、散漫的,没有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学生则不然,由于他们正在成熟中,是处于接受教育的阶段,他们不仅负有从不知到知的认识任务,而且还带有接受教育,全面发展的任务。

近些年来,这种学说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人们在肯定它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为依据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指出了它的缺陷,并在不否认特殊认识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二)认识和发展过程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全面发展个性的统一过程。无疑,它是对特殊认识过程说的一种扩展,不仅看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一面,而且也意识到了**认识活动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面。教学活动以变革主观世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认识的各种内容都包含着这样那样的教育因素,影响着学生智力、体力的发展,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所以,从认识结果看,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兴趣、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力。

教学与发展之间,既不能等同,又不能分割;既相互作用,又各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系统、有计划地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又为顺利学习知识提供有利的条件。事实表明,为学好各门学科中的有关知识,学生必须具有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深刻的思考力以及强烈的求知欲、鲜明的爱憎感和坚强的意志与性格。虽然认识过程是发展的基础,但发展又能**或干扰认识过程的进行。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时,会出现许多矛盾,诸如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教材中的理论概念和学生原有知识的深度之间的矛盾等。在处理这些矛盾时,既要引起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又要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意志与性格。因此,教学过程中,尽管发展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不断提高的,但认识和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无疑,认识发展说是对特殊认识过程说的一种扩展,不仅看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一面,而且也意识到了**认识活动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面。但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怀疑,主要批评点为:(1)以“发展”补充“认识”,违反了逻辑学上的属种关系,认识过程是发展过程的上位概念,不能相提并论。(2)“发展”的含义不清晰,具体化不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两大类。教学过程要么是一种认识活动,要么是一种实践活动,要么是两者相互统一的活动。该观点中对于教学过程究竟属于哪一类活动,并没有明确的理论论述。而且,从教学对象来说,学生的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因而“发展”的概念是含糊的。第三,该观点未能在研究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与实践唯物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它不过是对特殊认识过程说的一个细枝末节的改造,未能获得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三)实践说

这种观点的主要特点在于除了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以外,还从教师这个角度分析教学过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以教育目标为指针,以教科书为学生认识的对象和手段,组织、启发、引导、支持、促进学生主动掌握文化工具、认识客观世界、全面发展身心的一项社会实践。教学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目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递知识信息,以此来引起、激发、调节和控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的实践活动。可见这种学说将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都划归到实践过程之中。这种观点的主要特点在于除了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以外,还从教师这个角度分析,并且容纳了特殊认识过程说和发展说的长处,将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都划归到“实践过程”之中。

(四)认识和实践说

这种观点有异于实践说,认为认识和实践是两个并列的概念。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发展认识客观世界的技能、智力的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改造主观世界、促进个性形成、推进个性社会化的实践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这种观点有异于实践说的将认识发展都纳入实践活动,而认为认识和实践是两个并列的概念,认为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其理由是: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认识全过程包括了认识和实践两大方面,所以也可以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大系统的或全过程的认识过程的一个特殊形式,那就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掌握经验的认识活动和建构完美主体结构的实践活动的统一的过程。”这一本质性质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的结合,并且以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所谓“主体结构”指认知系统和情境系统组成的动态系统,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有两个系统的同时参与。

(五)多本质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唯一本质论片面、简单,没有深入揭示事物的内部过程,没有从现象到本质。真正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去看教学过程的本质,就绝不应当只是一个方面的关系,应当是多方面的关系;绝不是一个类型,应是多种类型。教学过程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具体地说,处于第一层次的或是说同一平面的几个类型的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过程在认识方面的本质、教学过程在心理学方面的本质、教学过程在生理学方面的本质、教学过程在经济学方面的本质、教学过程在伦理学方面的本质等等。

该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承认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和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有利于打开思路,清除认识上的单一化和形而上学的弊端。但批评者认为:(1)依据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观,本质是事物存在的依据,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否则该事物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2)该说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每一种联系或关系,都看成就是该事物的一种“类型”的本质,并将它们并列起来,违反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3)该说没有揭示教学的整体本质,它揭示的是教学过程的特点或学科属性,本质只能是对所揭示的特点和属性的一种抽象。(4)该说提出的各类型的本质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既没有层次上的深化、递进关系,也没有同一平面上的并列关系,如此还可提出更多的本质,使对本质的认识越来越糊涂。(5)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可吸收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是绝不能用各门学科推导出一个相应的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论提供的是思维的方法,而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提供的是科学基础,只有从教学论的角度才能对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解释。

(六)交往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广义的教学是交往的一般形式,学校中的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形式。交往是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教学交往是由教学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是教学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交往规定和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及其结果;交往表现教学过程的全部,反映了教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交往贯穿于教学发展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因此,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具有特殊的交往目的、特殊的交往主体、特殊的交往信息、特殊的交往介质、特殊的交往方式。较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国内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少,近年来有所增加。他们认为,教学交往本质观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开放性和社会建构性,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多重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它以实然的方式把握教学的本质,又兼顾了应然的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涵盖了现实的各种教学;它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构建有重大意义,对改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往十分必要。交往具有自我教育、力量教育、过程教育、行动教育、合作教育的功能。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

但反驳者认为:(1)交往是任何社会活动的外在形式,如果仅从外在形式去阐释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背离教学过程本质研究的基本方向的。(2)用交往范畴并不能很好地阐述教学的特性,教学交往本质观无法解释教学起源问题,教学交往观也难以有效说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机制。教学本质的交往说,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提出得比较晚,影响也比较小。

从以上的讨论中不难看出,人们对本质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复杂性,因而,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虽然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讨论,仍没有达成共识。

三、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揭示教学过程的规律,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促进教学,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教育,其教学过程的规律不同,教学过程中的许多规律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地去发现、认识。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这对矛盾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教学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一矛盾直接影响到中学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教学结构。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引导和组织作用。因为: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其职责决定的。教师是一定社会的代言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个人发展的要求。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中学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把握着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使之成为有用的人才。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当前看来,虽然“道”、“业”、“惑”的内容不同,但其职责要求却是相似的。教师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解答疑难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

(2)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实践证明,教学质量的高低,固然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对学生总体而言,决定其学习质量的因素是教师的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的思想品德端正、业务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主导作用就发挥得充分,教学就会有较高的质量。反之,教学质量就难以**。因为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剖析消化,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具体化,变难为易,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其次教师要依据教材进行课题设置,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定的途径,形成技能、技巧。

(3)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但对于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主动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教师却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决定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会起到正、负两种不同作用。善于启发诱导的教师,凭借教学的艺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相反,不善于启发诱导的教师,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使他们原有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压抑,感到学习枯燥、乏味,不想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大小,是反映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程度的“晴雨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和学习内容、途径、方法的指导上。教师根据中学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课程标准,遵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正确地设计、组织、指导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等。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活动的指向对象,即教育活动的客体,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因为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观意志和意识的人,他们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们具有主动性,他们的学习具有选择性,因此,受教育者不仅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定着教育者的活动,而且还以自身的意识、意志作用于教育者,同时,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思想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中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依然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身心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身积极活动的结果,而这种积极性表现为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状态。独立性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学习,亲自获得知识,形成自学能力。

可见,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是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师生双方积极性能相互配合就能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必然联系。

3.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史上曾出现两种片面的认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主张树立教师的极大威信,以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指导,学生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品德,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被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他们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主张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着学生转动,至于教师的作用、系统知识的传授,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盲目探索,只能获得一些零散的实用知识,而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

上述两种观点,都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但损伤任何一方的积极性,都将导致削弱或破坏师生双方积极合作才能具有的整体功能,影响教育质量。因此,中学教学中应防止这两种倾向,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发展智力为主?两者孰轻孰重?教育史上曾存在“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为代表。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的各种能力,如感觉、思维、记忆等,是彼此分别独立的实体,就如耳朵管听,眼睛管看,鼻子管嗅一样。这些官能可以分别进行训练,经过训练提高了能力之后,可以迁移到任何别的对象上,例如,**数学和语言训练了记忆或思维,就可以更好地去识记和思考任何其他的教材和材料。因此,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科学基础知识,而是**科学的学习增进学生的思维、想象、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实质教育论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为代表。这种理论认为一切心理现象,如感觉、记忆、思维等都是一系列经验、观念的联系或联结。在教学中就表现为各种知识的积累、联系和系统化。因此,学校重要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至于能力的培养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者主张的是培养具有实用知识的人,选择教材的标准是看教材有无实用的价值。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忽视能力的培养。

两派理论各执一端,长期争论不休,其实这两派主张各有其合理的内核,也有其片面性。我们认为,分析这一问题应从知识和能力(一般能力)的关系人手,看二者是否有内在的关联,然后再探讨教学中二者关系的处理。事实证明,知识和智力二者辩证统一,在各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密切联系的两项重要任务,必须统一实现。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是增强智慧和力量的丰富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必须**注意、观察、思考、想象和记忆,随之,其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记忆力必然得到一定的发展,可以说,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智力活动的具体内容必然是一定的知识,离开了知识,智力的发展就成了元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常说的“无知必无能”是很有道理的,没有知识,学生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就没有依据,学生的创造发展将失去基础。列宁指出:“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学习者的思考力。”因此,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习知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过程,不能消极被动地强迫接受。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使学生深入地掌握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若不注重发展智力,如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指向集中于一定的对象,学生在学习中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貌似听课,实则神离;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其在复杂的现象中,善于观察事物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就不能充分有效地感知,获得规律性的知识;不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使其对经验过的事物,能在头脑中保存和再现,就会边学边忘,所得甚微,失去深入学习的基础;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学习中善于形成新的形象,就不能创造性地进行构思,分析解决问题;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使其对感性材料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很难深刻地学习知识,由博到精认识世界。所以,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掌握知识之快慢、难易、巩固程度等。

3.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两者的差异

知识与智力毕竟是两个概念,知识属于经验系统,它反映的是客观实在的结果,智力属于心理发展系统,它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知识是社会的,即使当初发现知识的个体已消失,但他的发现仍会在社会中广为传播,甚至世代相传,知识为社会所有,智力是个体的,它终归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亡;知识是后天获得的,人非生而知之,智力则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实践的合金,即智力是在遗传基础上**后天的实践不断发展的;知识的掌握进程长,可以终生学习,不断积累,而智力的发展与人的生理发展,与成熟、衰退有关,研究表明,人在20岁以前,智力发展呈直线上升趋势,20岁到30岁左右,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以后发展缓慢,50岁以后渐趋下降。知识和智力毕竟是不相同的两个事物。大量事实证明,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都与智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较多,但能力较差,满腹经纶,不会应用,鲁迅先生称其为“两脚书橱”;有的人知识较少,能力却较强。可见,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知识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二者不是同步发展。

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

因为知识和智力二者有区别,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智力随知识的传授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其实,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的讲授,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智力。如果教师把知识嚼烂喂给学生,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知识条文,不进行思考,就等于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学生的头脑里只会充满一堆僵死的东西,必然无助于智力的发展。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思维,即把思维的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概括法、抽象法、分类法等等教给学生。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批判性等。

5.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从知识和智力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知道,知识和智力的教育作用重大,不可偏废。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内容和基础,智力又是提高知识质量的条件和要素,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们反对教学中只抓知识教育、忽视智力发展的做法,同时也不主张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去发展智力,我们强调将知识教育与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结合知识的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掌握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得愈是富有创造性,他们的智力就将发展得愈快,达到的水平就愈高。这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积极的情感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所谓教学必须要注重教书育人,因而弄清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一定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这种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未必符合一定社会的要求。而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才是每个社会教育的基本目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发挥教学的积极的教育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具体地说:

(1)教学的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古今中外的教学,总要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我国古代的学校,以培养“君子”和感化“小民”为教育目的,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意即学校的教学,就是要人们遵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道德伦常和社会秩序,以培养“君子”和感化“小民”,来维护当时的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学校的教学,都以“忠君、尊礼、尚公、尚武、尚实”为主旨,集中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学校的各科教学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学校中的各科教学,都要为贯彻这一教育目的服务,都要结合本学科内容的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教学的教育性乃是各个社会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教学的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任何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各科教学内容,都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并以此作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教材中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培养,特别是文科教学,更直接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思想品质,任何教材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3)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的必然体现。教师的教学工作总是按照一定阶级的要求,以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影响着学生,同时也反映着自己的思想倾向。这就是说,教师不但传知(传授知识),而且必然言志(反映思想倾向),正所谓“三尺讲台师道传”。同时教师的立场、观点会反映在教师平日的言谈举止中,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学习会极大地左右他们的态度和性格。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或机械地模仿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则往往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自主地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养成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友善地实现目标的态度和性格。

2.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关系

知识和思想品德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一定的知识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列宁曾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真正的科学知识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不仅能提高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且能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而思想品德的提高,也会对学习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使人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克服各种阻力,坚持不懈地学习,这必将对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可以说在学习知识方面,思想品德起动力作用,它会影响人们学习知识的质量。当然这并不表明一个人知识水平越高,思想水平就越高,因为二者毕竟是两个概念、两个系统,存在着许多差别。我们应正确理解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3.教学中坚持教育性,应防止两种倾向

教学中有两种做法割裂了知识和思想品德之间的联系,一种是只注重知识的教学,不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使教学的教育作用流于盲目和自发,甚至放过思想教育的良机;另一种是所学知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想性却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想教育,甚至脱离知识的教学,另搞一套去进行思想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脱离教育内容,流于空洞与虚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人格去教育影响学生,同时,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学生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获取直接经验,即在教学中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亲自活动、动脑思考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是获取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电影片等。在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哪种经验,两种经验之间有何必然联系呢?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认识来源于实践。每个个体的最初认识始于直接经验,并**个人的直接经验不断扩大对世界的认识。但无论个人如何努力,仅仅靠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愈来愈不可能,因为个人的生命毕竟有限,个人的活动范围也是狭小的,如果每个人都要**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是缓慢和有限的。毛泽东同志曾说:“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应不断地借助于语言和文字,以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他人的经验,汲取书本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发明和创造。这里的发明、创造的过程就是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在人的知识含量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可以说,以间接经验为主,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规律,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学生每个个体都是人类个体的一个部分,应依据这个规律,不断地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单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成课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就可以使他们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和曲折,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长征,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虽然个体的知识的获得要**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式,但就知识本身而言,任何知识都来源于人类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即**感觉、知觉、表象的方式把握事物与现象的诸种性质,然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舍弃事物与现象中一切非本质的、偶然的因素,获得对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最后**实践检验所获得的理性认识。即所谓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不断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抽象到具体,将理性知识拿到实践中去检验,最终获得真知、改造世界。这样循环往复,人类知识的总量不断地扩大至今。这是人类总体认识世界的规律。

中学生是人类总体的一部分,他们的认识也应符合人类总体的认识规律。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必须让学生以直接经验作为理解知识的桥梁。在各科教学中,凡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都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当然,由于学生的认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因此,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可以建立在少数的、典型的、有限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展示给学生的可以是真实的事物,也可以是标本、教具、图表、模型、影像等,甚至可以是教师的具体形象的描述,无论何种方式,只要能达到理解书本知识的目的即可。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和理解知识,**对书本知识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将直接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全面化、深刻化,从而掌握知识,进一步认识世界。

3.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中学教学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是学生个人认识赶上人类认识,获得自身发展的捷径。要使学生便捷而高效地掌握书本知识,则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在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在教学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产生的偏向,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以成人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不注重给学生感性知识,忽视引导学生**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结合起来。其结果必将导致注入式教学,带来学生掌握知识上的一知半解、形式主义。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传授,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流于自发状态,结果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二者都违反了教学的规律性,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引起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它以愿望、兴趣和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人的各种活动是由不同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的活动,需要一定动机的支持。一个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从而对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使学生有效地进行长期有意义的学习,动机是必要的。

动机与学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动机既是引起学习的原因,也可以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此引起学习动机既是中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寓于整个中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启发性,对学习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评比,培养和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并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感知课程内容

大多数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感性认识才能理解课程内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对于书本知识,学生只有有了必要的感性认识,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其次,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态度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智力、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学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感知教材,形成表象,这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概念的基础,同时,必须结合感知课程内容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和态度等。

在使学生感知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学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以往学习中获得的经验,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直接演示直观材料,或者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产生再造想象,还可以结合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以及实验和实习等,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并结合讲解和实践,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对课程内容的真正感知。

(三)理解课程内容

在学生感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同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科学的概念,从而对所学东西达到全面、本质的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一环。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是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因此,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以中学生已有知识、概念为基础,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四)巩固知识和技能

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阶段,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决定的。使知识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使技能**不断的练习形成技巧,这对于中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以及将知识运用于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巩固知识和技能既应作为理解教材之后的一个必要的阶段,又是教学过程始终应注意的一个因素。应当看到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课程内容、理解课程内容、运用知识和技能,每一个阶段的质量都深刻影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而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又将直接影响其他阶段的质量,为此,教师要注意课堂和课后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工作。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及时**练习和复习才能对理解了的课程内容牢固掌握,使它们真正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教师要注意**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记忆的任务,培养他们记忆的兴趣和自觉性;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养成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记忆的习惯;要使学生学会正确分配复习时间,不过于集中,也不间隔太长;要指导学生能够**联想、推论等办法追忆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技能的反复练习,使部分技能达到技巧的程度。

(五)应用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巩固之后,需要加以应用,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学习实践、生活实际当中,这样既可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应用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理解了知识不等于会应用,牢固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公式发展到能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是不行的,还必须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实际操作才能达到。故中学教学要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教学性实践,大多数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练习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也要达到一定的质量;练习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只会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改进和创新,逐步能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还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比较复杂,常常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志趣、专长与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

在教学中,教学效果如何,需**对学生课业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才能确定。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它是促进学生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的功能。**检查和评定,最终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过程,**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是不可缺少的教学阶段,必须加以重视。

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随时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检查获得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完成一定的教学阶段后进行专门的检查,如一个课题的检查,一个单元的检查等,了解学生的同时,找出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同时,对学生学业质量的检验,还能起巩固知识、培养技巧的作用。对学生学业质量的检验过程,乃是学生知识技能与技巧等方面不断完善与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课程内容的检查和评定一般由教师负责进行。课堂提问、检查课内外各种作业以及各种测验,都是必要的检查形式。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提高能力,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必要的检查和评定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认真检查、验证,随时纠错的好习惯。

总之,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不是主观臆造的,也不是随意的,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学生认识过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中学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上述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而且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理解课程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引起动机与感知课程内容为理解阶段创造条件,巩固与应用知识技能是理解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首先,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对于教学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绝对不能形而上学地、机械地看待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把它们看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毕竟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千篇一律地都按六个阶段进行教学,经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对课程内容的领会可以从感性认识开始,但当学生对新知识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从理解课程内容开始,从学习抽象概念开始。有的学科无需在每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都安排运用知识和技能的阶段;有的学科往往从培养技能、技巧开始,然后再讲理论。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识状况科学地、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在理论上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划分得非常清晰,各自任务不同,不能相互混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各阶段之间联系得很紧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转化得很快,又很难从时间和步骤上将它们分开。所以中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不能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界限分明地机械进行,而是要按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从一个阶段自然地、能动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教师必须了解,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虽然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减去某些阶段,不作专门的感知,不进行专门的巩固等。但是教学过程中却不能忽视这些阶段的功能,因为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检查知识、技能并非只是最后一个阶段上的事,一开始就可以**检查已学知识来激起求知欲,在理解课程内容和运用知识技能时也要及时检查以便及时地修正,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感知也并非只用于理解新课程之前,在巩固运用和检查课程内容时也要给学生提示感性知识。

其次,无论是在中学教学过程的哪一个阶段,教师都不能忽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与教学的其他任务、目标同样重要,教师应克服以往只重知识的获得,忽略其他目标的做法,在教学中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目标,真正体现每一个教学目标,以此促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现。

最后,必须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是教学过程每一个阶段的重要内容。如前所述,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引起学习动机,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地位的认可和重视,这种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应该也可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比如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都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良好例证。

第五篇:现代起重机的特征和发展趋向外文翻译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Tendency of Modern Cranes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gnifica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scale and improvement of automation level, application of cranes is becoming widespread and its function is obvious.Meanwhile, requirements for cranes are more and more strict.Especially, the widespread use of electronic computer technology spurs lots of subject-crossing advanced design approaches and accelerates the improvement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and detecting technology.Fierce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becomes more dependent on the competition of technology.All of these impel technological functions of cranes into a brand-new developmental stage.Cranes are facing a tremendous transformation.Our country is entering glob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market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 and crane manufacture is confronted with a new situation whe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Thus, it is crucial for cranes to develop and innovate constantly.I want to make a brief explanation abou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tendency of modern cranes with examples, based on new theories, technology and trend of cranes at home and overseas. Make the key products large, high speed, endured and specialized

Because of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scale, increasingly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ising proportion of money spending on loading and unloading and transporting materials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required amount of large or high-speed cranes is increasing.Lifting quantities become larger, working speed becomes higher and requirements of energy-consuming and reliability become stricter.Cranes have already become a critical link in the process of automation production.Cranes should be easy to use, maintain and operate and have high security, less troubles and long average time between failures.The central issu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production competition is reliability, and many companies abroad have drawn up inter-controlled standard of reliability.The most important for us to catch up with and surpass world advanced level of crane’s function is to improve reliability, to make cranes durable, less troubles, maintainable and economic to be used.At the moment, the biggest floating crane in the world weighs 6500t, chain crane 3000t and bridge crane 1200t.Diversity of industrial mode of production and customers’ need makes crane market expanding and products renewing constantly to satisfy special needs with specific functions and bring its best usefulness into play.Functions of various kinds of cranes are improving.DEMAG ERGOTECH has developed a crane special for aircraft maintenance, which has made its own way into international market.This crane is great in length and lifting height and has accurate halt.When a flexible maintenance platform fixed under lifting cart, it can reach every part of the aircraft.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stations in the world, cranes which are special for them achiev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For example, annular bridge crane in reactors’ space, working under radiative circumstances, is used to lift dangerous load such as top cover of pressure container and components in reactors.It requires high reliability, high security, the ability to determine location accurately and automatically and transfer goods to a lower level, as well as various kinds of protection and particular security devices.2.Make series of production modularized, combined, standardized and practical

Most cranes are produced by series and batch, thus use of systematic multi-objections entire optimization to design series of cranes has already become the key point in development.Through rational matching of series main parameter, its functions can be improved, manufacturing cost can be reduced, and degree of general purpose can be raised.Use less specification spare parts to compose series production with multi-species and multi-specifications.And thus, the requirements of customers can be fully satisfied.By using modularized design instead of conservative entire design, we can make components with similar functions into standard modules which have various uses, similar connective key factors and are interchangeable.Through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modules, we can make different kinds and specifications of cranes.There are only several modules involved when it comes to crane improvement.To design a new style of crane, all that you do is to choose different modules to recompose.Because of improvement in degree of general purpose, single products with small serial production can transform into module production of pretty great batches.As a result, we can achieve specialization production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cut manufacturing cost.It can satisfy marketing demands and increase competitive capacity by composing cranes of various series and specifications using less modularized forms.Bridge crane produced by DEMAG ERGOTECH considered carefully modularization and combination.It makes inter-parameter of series, entirety, mechanism and components matched with each other.The distribution of capacity obtains most economic and suitable effects.To mak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lifting mechanism reaches its largest general purpose, the method that the result of lifting weights multiplying lifting speed is a constant has been used.There are more specifications derived through changes of pulley multiplying power.Series of 5-125t bridge cranes only need four basic lifting carts even with various working ranks.Module series of standard wheel cases, which are produced by the company, have various groups of linking holes which can choose different drive unit to form platform carts.They can also combine with metal construction components to be used as running machine of various kinds of cranes;its wheels have several forms of surfacesto be chosen.Because of no basic distance limit and flexible combination, they are widely used.The company’s series of end bridge standard modules have commercialized.It resorts to frictional cycle and high intensity bolt link which improves interchange and accuracy of sizes and reduces machining of connecting covers.It can connect to each main beam quickly and effectively.There are two kinds of end beam modules;one is suitable for single beam and the other is for double beams.According to length and weights, end beam style can be decided.3.Make productions for general purposes small, light, simple and diversified

There are quite a number of cranes used in general workshop and storehouse, and thus they have light work and the requirement is not very strict.How to improve application of these cranes and to cut manufacturing cost is critical to win in the marketing competition.Considering comprehensive benefit, the need to decrease the height of cranes as low as possible, to simplify the constructions and to reduce weights and wheel pressure can also decrease structure’s height, lighten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reduce cost of producing and maintenance.So there will be fast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calabash bridge and light beam cranes, and bridge cranes for general purposes will be

replaced by them.The needs of customers advance diversity of cranes.Series parameter scale of cranes expanding and functions enlarging, product of one machine for several uses will obtain further development to increase capacity of dealing with emergencies.The proportion of using wireless remote control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will increase.DEMAG ERGOTECH has formed standard crane series of light combinations after long period explosion and innovation.The whole series compose of various productions such as combination “工” style single beam, hanging case single beam, horn cart case single beam and case double beams.There are altogether fifteen forms of connection between main beam and end beam.This is suitable for needs of different structure and lifting goods.Each specification of crane has three single speeds and three double speeds to be chosen.There are seven operating ways.In addition, different electric conduction pattern and different electric control pattern can match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cranes throug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to fully satisfy different needs of customers.Another advantage of the crane is that they are light.Compared to productions at home, its lifting weight is 32t and length 25.5m compared to 46.4t------weight of double beams cranes in our country, 28.3t------electric calabash bridge cranes.Weight of DEMAG electric calabash bridge crane is only 18.5, which is lighter than domestic productions by 60 percent and 35percent respectively.现代起重机的特征和发展趋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起重机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作用愈来愈大,对起重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了许多跨学科的先进设计方法出现,推动了现代制造技术和检测技术的提高。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竞争。这些都促使起重机的技术性能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起重机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全球化国际竞争市场,中国的起重机制造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因此起重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是关键。现根据国内外起重机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动向,结合实例,简要论述现代起重机的特征和发展趋向。重点产品大型化、高速化、耐久化和专用化

由于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日益提高,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物料装卸搬运费用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促使大型或高速起重机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起重量越来越大,工作速度越来越高,并对能耗和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起重机已成为自动化生产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起重机不但要好用,容易维护,操作方便,而且安全性要好,故障要少,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要长。可靠性是国际市场产品竞争的焦点,国外许多大公司都制定了可靠性内控标准。我国起重机的性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可靠性,使起重机具有优异的耐久性、无故障性、维修性和使用经济性。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浮游起重机起重量6500t,最大的履带起重机起重量3000t,最大的桥式起重机起重量1200t,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起重机最大运行速度达240m/min。

工业生产方式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使专用起重机的市场不断扩大,品种也不断更新,以特有的功能满足特殊的需要,发挥出最佳的效用。冶金专用起重机,防爆、防腐、绝缘起重机和铁路、船舶、车辆专用起重机的功能不断增加,性能不断提高,适应性比以往更强。德国德马格公司研制出一种飞机维修保养专用起重机,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这种起重机跨度大,起升高度大,停准精度高。在起重小车下面安装有可伸缩回转的维修平台,可到达飞机任一部位。随着世界核电站的迅速发展,核电站专用起重机也得到相应发展,如反应堆室内的环形桥式起重机在放射性环境中工作,用于起吊压力容器顶盖及堆内构件等危险载荷,要求可靠性高,安全性好,能自动精确定位和缓慢下放物品等,并有多种保护装置和特殊安全装置。

2系列产品模块化、组合化、标准化和实用化

许多起重机是成系列成批量的产品,采用系统多目标整体优化方法进行起重机系列设计已成为发展重点,通过全面考虑性能、成本、工艺、生产管理、制造批量和使用维护等多种因素对系列主参数进行合理匹配,以达到改善整机性能.降低制造成本,提高通用化程度,用较少规格数的零部件组成多品种、多规格的系列产

品,充分满足用户需求。

用模块化设计代替传统的整机设计方法,将起重机上功能基本相同的构件、部件和零件制成有多种用途,有相同联接要素和可互换的标准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形成不同类型和规格的起重机。对起重机进行改进,只需针对某几个模块。设计新型起重机,只需选用不同模块重新进行组合。由于提高了通用化程度,可使单件小批生产的产品改换成具有相当批量的模块生产,实现高效率的专业化生产,降低制造成本。能以较少的模块形式,组合成多品种多规格的起重机,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竞争能力。

德国德马格公司生产的桥式起重机充分考虑了模块化和组合化,使系列、整机、机构、部件和零件互相之间的参数匹配,能力分布达到最为经济合理的搭配效果。利用起重量与起升速度的乘积为常数的方法使起升机构主要部件达到最大限度的通用。再通过滑轮倍率的变化派生出更多的规格。5~125t桥式起重机系列,多种工作级别,只需4种基型的起重小车。该公司开发的标准车轮箱模块系列,上面有多组联接孔,可选装不同型号的驱动单元,可组装成台车,可与金属结构件组合后用作各种桥式、门式起重机,巷道堆垛起重机或其它轨行式起重运输机械的运行机械,其车轮有多种踏面形式可供选用。由于不受基距限制,组合灵活,用途广泛。该公司的端梁标准模块系列已经商品化,与主梁之间采用摩擦环和高强度螺栓的连接方式,提高了互换性和尺寸精度,减少了接合面的加工量。与任一主梁都可快速有效相接。有适用于单梁或双梁两种形式的端梁模块,根据起重量及跨度就可确定出适用的端梁型号。

3通用产品小型化、轻型化、简易化和多样化

有相当批量的起重机是在一般的车间仓库使用,要求并不很高,工作并不十分繁重。如何提高这些起重机的适用性,降低制造成本,是市场竞争能否获胜的关键。考虑综合效益,要求起重机尽量降低外形高度,简化结构,减小自重和轮压,也可使整个建筑物高度下降,建筑结构轻型化,降低造价和使用维护费用。因此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和轻型梁式起重机会有更快的发展,并将大部分取代中小吨位一般用途桥式起重机。

用户的需求性促进了起重机的多样性。起重机的系列参数范围进一步扩大,功能选择进一步增加,一机多用产品进一步得到发展,以增强应变能力。在一般使用场合采用无线遥控操作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多。

德国德马格公司经过长期的开发和创新,已形成一个轻型组合式标准起重机系列。整个系列由组合式工字形单梁、悬挂箱形单梁、角形小车箱形单梁和箱形双梁多个品种组成。主梁与端梁相接共有15种形式,可适合不同建筑物和不同起吊物的要求。每种规格起重机都有三种单速及三种双速可供任意选择。操纵方式有地面手电门自行移动、手电门随小车移动、手电门固定、远红外或无线电遥控、司机室固定、司机室随小车移动、司机室自行移动等7种选择,外加不同的导电形式,不同的电控形式,通过不同的组合,可搭配成百上千种起重机,充分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这种起重机的另一最大优点是轻型化,与国内产品相比较,起重量32t,跨度25.5m,国内双梁桥式起重机自重为46.4t,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自重为28.3t,而德马格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的自重只有18.5t,比国内产品分别轻60%和35%。

下载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教学论流派综述

    现代教学论流派文献综述 现代教学论是20 世纪50 年代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所产生的现代教育意识。它是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 有意识地变革传统教学论, 不断地选择、融合、重组......

    论莱布尼茨认识论的调和性论文范文合集

    摘要:本文从认识的本质和来源、认识的进展和特点、认识力与审美趣味的区别三个角度细致分析,认为莱布尼茨企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找出一条介于笛卡尔与洛克理论之间的中间道路......

    生活启示

    一、年轻人不小心将酒店的地毯烧了三个小洞,退房时服务员说根据酒店规定,每个洞要赔偿100元。年轻人:确定是一个洞100元吗?服务员:是。年轻人点燃烟头将三个小洞烧成一大洞。 启......

    分享生活启示

    分享生活启示: 1、锅:没有痛苦的煎熬,哪有沸腾的生活。2、碗:若不首先充实自己,怎会有营养供给别人?3、擀面杖:尽管其他方面一窍不通,可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4、菜刀:最会制造分裂,却......

    《法国革命论》及其启示

    《法国革命论》及其启示 [摘要] 柏克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法国革命论》是他最享盛名的一部作品,写于法国大革命的第二年。柏克从英国的历史传统和政体的角度来评价......

    论现代社会发展专题

    直接依据主题拟题,就是运用简洁、凝炼的语句概括出文章主题,并以此作为文章标题。如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鲁迅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毛泽东的......

    现代德育论

    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现代德育论》试卷 年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 1.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

    论现代“雷锋精神”

    论现代“雷锋精神”从一九六二年到二零一三年,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五十周年。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抚慰过无数人心的人?乍暖还寒,明媚的阳光洒向大地,你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