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教学基础、知识性与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教学方法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手法。所以我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而对于一些趣味性不强的内容我会找一些较贴切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讲解。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生的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我注意到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注重自主实践,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四、此外信息技术学科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为了弥补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积极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辅导,组织了我校计算机兴趣小组。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内容的选取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挑选具有一定基础或对此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
(二)课外活动小组教学的设计
在课外活动中我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让学生自由学习。在进行课外活动教学时,采用分组的办法,由学生自己来承担学习的责任。
(三)课外活动小组过程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采用主体取向的评价,重视过程和发展。每次活动都要求学生将自己小组的作品存盘,并对各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论。在评论中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我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四)组织课外活动的心得体会
通过课外活动的举办,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习的内容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获得了较好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五、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手脑结合、辨析新事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我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教会学生做人
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我还应将怎样做人贯穿于整个课堂中,使学生的思想境界、身心素质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提高。平时我总是多留心,多在平凡小事中去教育、引导学生。
(二)教会学生求知
在每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最佳记忆时间为20分钟左右,所以我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非常重视合理安排讲课与练习的时间,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寻求知识,鼓励学生去钻研。
(三)教会学生做事
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知道,我总是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明白上这节课的目的。知识的传授在于学生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学习和生活。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输入作文、制作图片、制作课程表等,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
(四)教会学生创造。
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这只表明教师授课任务完成了一半,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创造。所以我总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上,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指导学生装机、处理图像、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编制程序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去尽其所好,使他们学有专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施信息化教育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全面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则在中间起着基础和承接的作用。因此,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我会更加积极开展信息教育的实验,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积累成功经验。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新)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教学基础、知识性与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教学方法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手法。所以我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而对于一些趣味性不强的内容我会找一些较贴切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讲解。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生的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我注意到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注重自主实践,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此外信息技术学科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为了弥补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辅导。
一、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内容的选取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挑选具有一定基础或对此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
二、课外活动小组教学的设计
在课外活动中我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让学生自由学习。在进行课外活动教学时,采用分组的办法,由学生自己来承担学习的责任。
三、课外活动小组过程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采用主体取向的评价,重视过程和发展。每次活动都要求学生将自己小组的作品存盘,并对各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论。在评论中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我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四、组织课外活动的心得体会
通过课外活动的举办,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习的内容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获得了较好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
马建成 上马台中学
第三篇: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的体会
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的体会
一、在课堂中体验进步
在教学中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我对班级情况的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熟悉,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研究教育形式,确定有趣、有效的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品质。通过当家一日,调查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记录家长的一日工作等,使学生明白劳动是最光荣的。通过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组织爱劳动故事大赛,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品质。针对不同季节和教学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劳动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如:端午节学包粽子,三.八节做一个拼盘,献给自己的父母,学会感恩,定期组织劳技课成果展示,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技能,陶冶了情操。
二、在生活中体验快乐
立足学生生活开展了养花种草,养鱼养蚕等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调查访谈种养方法,亲自实践,体验艰辛与快乐。写有真情实感的小观察、小论文、小体验、手抄报等,每学期开展一次种养展,评选小能手。通过小种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启迪了创新能力。与家长沟通合作,挖掘家庭劳技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尽可能放手,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可能带孩子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进行社会实践。开展了如:购物、洗涤、农作物虫害观察预告,每月记录自家电水表等活动,充分发挥自己小主人的作用。使小学生从小注重条理、勤于动手、注意节约。家长参与评价,经常组织家务整理小竞赛:床铺、书橱、书包条理比赛,刷鞋比赛等,使学生在家长的赞许声中自我体验快乐成长。
三、走进社区体验责任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厂、农田、果园,学习树木修剪,棉花的采摘,搞家乡植物的调查,开展了大型的我爱家乡动植物活动。采集标本,利用书籍、电脑查找动植物名称,分档归类。组织参观建房过程,参观铁路的建设,徐太公路的翻修,看施工人员的工作,听讲解,体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开展家乡寻古,搜集陶片,考察古树林古村遗迹等,请老人为学生讲村史。
通过体验调查与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净化绿化校园,捡拾白色垃圾等,使学生更加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他们也学到了许多有益的劳动技术。
总之,通过课堂内外的结合,把单调乏味的学习与操作,变成了学生之间趣味盎然的实践,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通过眼、耳、手、脑多感官的活动,知识和技能的转化,学生的知识、智能、技能、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造型表现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下面就我所带的一、二年级,从“造型、表现”这个领域浅谈一下我学习课标及教材后的心得体会:
低年级的美术课程主要是以造型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学会交流与合作。造型游戏指融合造型与游戏为一体的美术活动,活动中不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及表现。仔细看一下课本,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绝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孩子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在广义上的理解中,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虽然有多种多样的领域,但在本次的学习中,一般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美术新课程标准,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还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依据,按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把课程内容划分成了四个学习领域。下面本人就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重欣赏体会还是重造型训练
新的课程标准,虽然把课程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但是、打开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欣赏、评述并不只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事,在另外的三个学习领域中,也有欣赏、评述的内容存在。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欣赏、评述的内容不仅有,甚至还占有很大的比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认为新课程过于注重欣赏,不太重视造型训练,甚至担心因此会影响到国家对美术创作人才的培养。认为新课程注重欣赏体会,这没有错,但如果认为新课程不重视造型训练,那就是误解,是教师以旧观念去理解新教材所造成的误解。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显然比以往明列知识点和方法步骤的绘画课型、雕塑课型等多出了许多欣赏、评述的内容,但这是新课程强调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体现。与旧课程的专科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不同,新课程强调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美术科的造型训练,它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思考,组织和整理所要表达的内容,二是要通过动手,练习和体验所要表现的形式。新教材“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欣赏、评述内容,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欣赏、评述内容,在教学目标上是不完全相同的,它的存在,它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是为了学生进行造型训练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提供启发和借鉴的。
因此,新的课程标准还是重造型训练。
二、造型、表现课是否等同于绘画课
新课程标准虽然对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规定是弹性的,在实施教学时,不但知识和技能可以选择,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方法也可以选择,并且,教材上所提供的欣赏作品大多是绘画作品,其他作品极少,甚至没有,为此不少学校的师生常常把造型、表现课当成绘画课。于是,当上到造型、表现课时,就有学生常问老师:“今天画什么?”这样的话题。把造型、表现课当成绘画课,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错误,这主要是师生们不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所造成的,这种观念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走回过去那种美术课只重视画种体系教学的老路,教训是深刻的。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造型、表现课师生们选择绘画这种造型形式不好,相对于其它造型形式而言,绘画这种造型形式有工具材料易找,知识和技能易于把握的优点,多数师生选择绘画这种造型形式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说的话是,我们在选择了绘画这种造型形式的同时(或之后),如果还有条件,是不可以(或应该)再尝试一下其它的造型形式,让学生能体验各种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这可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有规定的。
三、体会与反思
1、中国的造型艺术源远流长、意蕴丰富。造型艺术作为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主要创作原则与审美主流意识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中国人在造型艺术的创作中追求传神、写意、抒情,注重意象表现。中国画在表现物象、反映生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通过形象的“意似”和 “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
2、牢记我们的使命。有则公益广告:弯弯的月亮象什么呀?能否有标准答案?
小学美术注重孩子的年龄特点表现在把学习和玩乐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又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能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思维。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不仅孩子们喜欢,教师们感到欣慰,家长们也会给予很大的支持。
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多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第五篇: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定稿)
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县机关幼儿园 戴磊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曲调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对提高幼儿的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幼儿的爱好、情操、审美等产生有益的影响。幼儿时期是记忆力、接受能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善于用各种方
法引导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巩固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爱好,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并谈几点体会。
一、为幼儿营造一个音乐的氛围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幼儿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理解,只有把音乐融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之中,幼儿才能轻松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中,根据幼儿活动安排播放一些优美乐曲。如在晨间入园时,播放优美或节奏明快的童谣,合唱曲等,以尽快消除幼儿对家的依恋,自发地产生饱满的情绪。晨间活动先放一些进行曲,孩子们一般都比较熟悉,会学着解放军、运动员的样子挺起胸,摆放双臂,挺有精神地走步,再放一些抒情的乐曲,欢乐的乐曲,启发幼儿做动作。一般来说,孩子们做的动作只要同乐曲有一点联系,教师就应该表扬、鼓励,并引导他们再设想别的动作,在幼儿午睡时播放柔和、安静的摇蓝曲、催眠曲,音量渐弱,将幼儿带入甜美的梦乡。幼儿在室内安静的游戏时,可播放舒缓、流畅的萨克斯曲或钢琴曲等……。同时,在教室内布置一个音乐活动区,放置一些头饰、道具、磁带及一些打击乐器等,幼儿好模仿爱动,他们在活动区通过敲敲、打打、模仿,做一些音乐游戏,通过自身参与感受音乐。让音乐声刺激幼儿听觉,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幼儿在毫无负担的情况下,感受了音乐的魅力而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为欣赏乐曲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多种形式,参与教学活动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为了弥补音乐形象的不具体。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中,辅助地运用图片、舞蹈、录像、诗歌等,采用听觉、视觉、动觉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丰富幼儿的想象。如在欣赏《进行曲》时,让幼儿随音乐边听、边动。通过动作的体验,感知音乐的力度,节奏等。在欣赏《采茶扑蝶》,由于幼儿学过舞蹈“采茶舞”,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就不用图片、而采用色彩鲜艳的道具(一块围袋、一只篮子、一把扇子)。教师就运用道具跳一段《采茶扑蝶》的舞蹈,当时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听着音乐,看着舞蹈,有的孩子咧着小嘴在笑,有的孩子感叹地说:“啊,多美呀!”。在欣赏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各种形式,一步一步让幼儿层层加深理解乐曲。同时创设一种与作品协调的带有整体审美情境的教学情绪场,这种教学情绪场是一种能给幼儿以情绪感染的情绪体验,其中包含教师的体态、语言、服饰等。只有当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幼儿的情绪体验达到同一频率时,师幼之间才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上的共鸣。如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时,我请豫剧演员到场,向幼儿介绍豫剧的服饰鞋子及唱腔、动作等特点,并当场穿上豫剧服装为幼儿进行表演,给孩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参与表演。从而更好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
三、合理选材,对比欣赏
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选择欣赏作品、编排欣赏课程内容要依据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考虑到音乐对幼儿的可感性、可接纳性。如在刚开始欣赏阶段,可选择一些简短的乐曲,结构清晰、鲜明突出、趣味性强、可参与性强的教材给幼儿。如:“小白兔和大黑熊”,它包含着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小白兔的音调活泼可爱,伴奏也是模仿小白兔子跳跃的节奏○×|×|○××|大黑熊低沉、浑厚优美的旋律,孩子一下就能抓住音乐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很感兴趣,在幼儿有了一定音乐基础,就可以进一步让幼儿欣赏有主题的乐曲,及一些可接受的器乐曲。如《森吉德玛》、《赛马》、《狮王进行曲》,这些乐曲都是幼儿能够参与操作,喜欢参与操作的乐曲。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在风格、情绪其表现手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可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和欣赏水平,合理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音乐不同特征的音乐作品,将它们集中起来,进行对比欣赏。如,将摇篮曲和进行曲进行对比欣赏,让幼儿分辨它们的不同特征,从中感受到:摇篮曲轻柔、安静、优美,进行曲节奏性强,雄壮有力,想像队伍操练的情景。了解了这些,就为区别其它类型的乐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欣赏歌曲《小白菜》,就把它和《和向党来唱声歌》进行对比欣赏。启发幼儿听两种歌曲的不同心情和感受。从而巩固对某一作品的记忆,提高辨别能力,按这种心情自己创作一幅图画,并注意选择所用的颜色。如当他们听到《小白菜》的乐曲时,孩子们谁也没有了笑容,有的说:“老师,我看到了可怕怜的小女孩”,有的说
:“老师,我很难过、想哭”。这就说明孩子们融入到音乐中去了,感受到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四、教师的引导,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
在欣赏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幼儿视听、动、多种感觉器官的积极参与。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短小的故事或生动的情景描述来诱发幼儿的积极想象。如在欣赏《勇敢的小白兔》这一活动中,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先不告诉幼儿乐曲的名称。采取了让幼儿来听音乐编故事。先让幼儿听乐曲的第一段。谈谈感觉,小朋友都能感觉是欢快的跳跃。可以用心表现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如小兔子、小猴、小松鼠等)。那就用这欢快音乐表现小白兔的形象,再播放第二段乐曲,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都能说出乐曲给人感觉很低、很慢,听了很害怕。好像一些凶恶的动物要出来(如大狮子、大老虎、凶恶的老狼等)。那么可以用第二段音乐表现大灰狼的形象。再把一二段连起来播放,请幼儿根据乐曲所表现音乐形象来编一段小故事。小朋友们自然而然编出了故事(有一群小白兔在草地上玩耍,游戏采蘑菇时,突然从森林里窜出一只凶恶的大灰狼)。教师启发性提问,那么后来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时,小朋友的积极性非常高,编出的答案也非常多,有的说:“大灰狼把小兔子吃掉了”;有的说:“小兔子吓得都跑回了家”;有的说:“猎人出现了,会帮助小白兔了”等等。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听第三段乐曲,乐曲会告诉我们答案。通过听乐曲,知道了小兔子们并没有被大灰狼吓倒而是团结起来,勇敢地战胜了大灰狼。听完第三段乐曲,小朋友都高兴地鼓起掌来,从他们的表情、神态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已把自己想到的与音乐的表现结合起来了。根据乐曲内容请幼儿给乐曲取名,并布置一定的情景,请幼儿带上小动物头饰,再欣赏时,他们边听边做动作,仿佛真正进入到音乐所表现的情景中去了。这样做不但能提高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象力,而且孩子能在愉快的情绪中,积极地想象着各种形象,表达音乐的内容、语言表达力也同时得到提高。孩子们在欣赏音乐中思维积极,他们常说:“老师,再放乐曲,让我们来编故事好吗?”,有的孩子在语言课中发言,次数不多,可在欣赏音乐时,发言积极。所以,我们经常播放适当的音乐,让幼儿自由表现并启发他们编故事,培养幼儿想象力、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当教师制订好欣赏乐曲的要求后,还要考虑幼儿的知识准备;只有幼儿熟悉、了解的内容,才能通过音乐唤起他们的联想。如在欣赏聂耳的《卖报歌》活动中。我就把音乐家聂耳的生平事迹(主要音乐方面)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作品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并指导幼儿有目的反复仔细听,这样一来,幼儿就很快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了。
幼儿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完全能够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及内容,能够很自觉地进入角色,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逐步提高欣赏水平。一首好的音乐或歌曲,听一次二次是不够的,应让幼儿多欣赏,在反复欣赏过程中加深印象,每次欣赏都要向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启发他们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地感受音乐。这样幼儿的欣赏水平才能有提高。
五、与各学科活动相互渗透
欣赏教学活动不是单一的,它与各学科相互渗透,如欣赏《森吉德玛》之前学习过诗歌《美丽的草原》。在活动中可引导幼儿为诗歌配音乐并朗诵,感受在活动中引导诗歌与音乐的协调,还可以根据两段音乐的不同情绪创编舞蹈,本活动还可以渗透到美术活动中,绘画《美丽的草原》,指导幼儿在构图、用色方面尽力表现音乐的情绪。在《认识各民族》活动中,在介绍蒙古族时,播放“赛马”这首乐曲,并配上一幅大草原的背景及蒙古包。幼儿看着图,随着乐曲中的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的展开。幼儿仿佛置身到宽广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强烈地感受到乐曲描绘的节日赛马的热烈景象和欢乐气氛,从而更能很好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在认识苗族时,就播放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同时,教师配以恰当的讲解,乐曲族律优美、悠扬,展现了一幅苗寨清晨的秀美图画,幼儿也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在认识傣族时播放《月光下的风尾竹》乐曲,教师并跟随音乐翩翩起舞,幼儿在动听的乐曲声中,模仿出孔雀优美的姿势。幼儿无拘无束、活泼欢快、想象丰富,于不知不觉之中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现在只要播放一些少数民族乐曲时,孩子们很快就能随音乐舞动起来,并知道是哪个民族的乐曲。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感到作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多参阅有关书籍,掌握较为广泛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尝试,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