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园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策略》[大全]

时间:2019-05-13 04:3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幼儿园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策略》[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幼儿园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策略》[大全]》。

第一篇:《谈幼儿园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策略》[大全]

谈幼儿园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策略

众所周之,科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过去,我们在科学活动教学中,一般都采用教师提问、讲解,幼儿逐一回答的方法,然后得出这一科学现象的结论,有的时候也让幼儿实验或动手操作。但这种实验或操作也是在老师的严格监督下,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得被动,学得肤浅。要改变这种局面,这就需要我们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媒体相继进入我们的教育中。幻灯、投影、电视、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那么如何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呢?在我园信息技术课题开展的同时,我以总课题目标为指引,明确效度、挖掘深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策略研究。

一、了解整合优势,明确整合效度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科学课程的整合,正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要想进行有效的整合,第一步首先要充分了解两者整合对于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优势,明确整合的效度。

1. 以兴趣导入,吸引注意

孩子对动画片情有独钟,是因为它直观、动感,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而我们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科学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幼儿感官,达到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幼儿兴趣的作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科学活动《蒲公英的旅行》,当蒲公英随风飘动的动画一出现,孩子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背景图片的不断移动,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说所见,很快地进入活动中去。在动画与图片分解的动、静交替的信息传递中,孩子们轻松地了解了“蒲公英是通过风传播”的这一自然常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死板、抽象的概念变为色彩丰富、主题鲜明的画面,这样孩子能愉快地、轻松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效率。

2.由重点切入,真实再现

科学活动中的一些科学性知识比较生硬,让孩子难以理解消化。而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课件,能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能把微观世界中不易察觉感知的变化清晰地映入幼儿眼前,能把一个漫长的生活过程,缩短到几十分钟或几分钟,起到浓缩的功效。如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记》,通过富有童趣的课件,形象生动地让孩子们感知了雨的形成过程,以此解开他们的种种疑问,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雨的形成原理”,这样就提高了幼儿掌握知识的效率。

3.由技术拓展,展开想象 科学活动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某种需要和矛盾,从而进行大胆假设,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使问题获得解决或满足某种需要。而幼儿本身经验的匮乏会常常阻碍孩子发挥想象。这时我便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揭示出来,使幼儿置身其中。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并设想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如科学活动《怎样喝到水》中,我利用课件,由“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导入,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喝到水。孩子们沉浸在设置的情景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用探索实践来应证自己的想法。同时,结合了水的流动性和量的守恒等原理,让幼儿观看相关的科学视频,来丰富幼儿的认知,进一步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4.由画面引导,化繁为简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科学探索过程及结果简洁化、直观化,同时也节约了教师对于繁杂内容的讲解所占用的时间,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实践。比如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哪儿去了》,知识点比较繁杂,幼儿思路容易混淆。利用多媒体的画面处理技术,可以把垃圾被人们通过多种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的场景,直观地展现出来, 使那些原来需要教师费尽口舌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关键之处可以调整画面比例和演示速度,从而提高幼儿的内化效率。

二、利用整合优势,挖掘整合深度

明确整合的优势后,我便从活动的各个环节着手,利用这些优势,从充满趣味的导入、新颖的教学手段、有效的作品评价等环节着手,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探索,充分挖掘了整合的深度。

1.趣味的开始,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幼儿从活动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孩子学习新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学习实际,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巧妙运用制作而成的动画,促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引导幼儿“认识竹笋”的活动中,由于环境限制,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幼儿亲自走入竹林、认识竹笋这样的条件。这时,我在活动开始环节,便播放有关竹林春笋的录像。情景的再现,同样可以将幼儿引入幽幽绿绿的竹林“实景”中。幼儿看到一大片竹林里,冒出一支支嫩嫩的竹笋,便迫切地想了解、想探究竹笋到底是怎样的。以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导入活动,使孩子学中生趣,急切探索的心情油然而生,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2.动态的图像,丰富科学知识经验 科学活动中往往会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幼儿主动探索理解、主动掌握。可由于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所宥,幼儿总有“启而不发”、“思维受堵”的时候。所以我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景。借助信息技术整合图像素材,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幼儿思维融合在一起,帮助幼儿有效掌握重难点,增强理解力。

如:科学活动《植物是怎样长大的》,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幼儿的观察是随机的,构建的知识是零碎的、松散的。教师也只能组织幼儿随机地观察,不能在一次活动中真实、完整地展现植物的演变过程,这对幼儿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我把这些知识点完整地串联起来。为了让幼儿切实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我和幼儿一起亲自栽种种子,并把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一开始,孩子虽然亲自参与了种植、观察种子生长的活动。但是在讨论时,由于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他们对以前所观察到的内容不能够清晰回忆。于是,我就把在这过程中拍摄的植物生长变化的照片制作成PPT,利用动态的图片展示方式播放。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回忆了自己种植植物每一时间段的情况,使幼儿对植物的演变过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帮助他们建立了完整、正确的认知,并丰富了其科学知识经验。

3.及时的反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辅助教学其本身的特点就给教学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其中不同的交互方式,设计一个个玄关,并设计好反馈,让幼儿自已去发现探索。

如《可爱的小蝌蚪》活动中,在研究“蝌蚪爱吃什么”这个问题上,我设计了一个“喂食”环节:画面上一排蝌蚪,一排食物,幼儿可以根据已知的经验,一个个移上去喂,蝌蚪喜欢吃的可以停在那儿不返回,不喜欢吃的随便怎么喂也会退回原位。这样一来,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便知道了蝌蚪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通过操作,他们发现平常观察不到的糠、豆渣等,原来蝌蚪也喜欢吃。最后,课件中播放的小博士的一番话也引起了幼儿的思考:“哎呀,这个世界真奇妙,这么一个小小的卵,变变变,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自然、探索自然,寻找更加奇妙的东西。”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增强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三、发挥整合资源,拓宽整合广度 1.跨越时空,拓宽教材的广度。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来源于周围生活。幼儿园的花草树木,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家乡的名胜古迹,春天的草长莺飞,秋天的红枫落叶,这些幼儿都可以通过观察、参观、游戏等手段去感知认识。但现在的幼儿求知欲更加旺盛,他们渴望去海底寻宝,到外星球探险,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就能突破时空界限,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扩大了幼儿的认知范围,使幼儿看到许多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的大自然景象,认识了许多不常见的事物,从而拓宽科学教育内容的广度。如班内一孩子兴致勃勃地与大伙介绍自己去海洋公园的所见所闻,孩子们都被那神秘的海洋世界深深吸引。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上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利用网络视频、网络图片组织了《美丽的海洋世界》、《大鲨鱼探秘》、《有用的海洋宝藏》等一系列有关海洋世界的科学活动。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分析直观的了解海洋环境,并认识了多种海洋动物,自主探索动植物们的生长特点,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我们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平台,把握孩子的兴趣点,大胆创新,让科学教育素材的选择绽放出新的活力。2.自主探究,拓宽教学方法的广度。

传统的课件仅能“欣赏”,不能让孩子自主参与,而把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科学活动中,就能弥补了这一缺点,激发幼儿自主地动起来,有助于幼儿实现学习体验上的自主性。网络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幼儿想像,因此,有助于幼儿充分地体验。如:认识鸟类时,我们不可能把形形色色的鸟一只只全抓到课堂上来让孩子们认识,而利用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在一次活动中让孩子们见到成百上千种形态各异的鸟,并且聆听到其美妙婉转、各不相同的叫声。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充分交流对鸟的认识,通过交流,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也被激发出来。然后,我再引导幼儿点击查看,自主学习。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查看、研究,玩各种鸟类拼图。如此,幼儿的情感与认知均被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自主体验式的学习。

上述是我对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一些初浅认识和实践体会,相信在不断地研究下,这种新型的整合课程模式会越来越完善,从而让科学活动走进更为宽广的天地。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它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它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往往起到优化幼儿学习心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媲美而又望尘莫及的。

一、调动多种感官,优化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认知心理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生动的场景,往往可以诱发幼儿的认知内驱力,使幼儿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如此,如:大班科学活动《蝌蚪和青蛙》,我们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小蝌蚪从卵里钻出来、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小尾巴慢慢不见了、变成小青蛙等动态画面,言简意赅、富有童趣的解说,再配合悦耳动听的音乐,亲切柔和的赞扬等,向幼儿展示“小蝌蚪变青蛙”这一过程,促使幼儿对该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熟悉与陌生”是一对心理矛盾,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影响。运用信息技术所展示的形象,是经过教师加工的一种“熟悉的陌生形象”,使幼儿既感到“似曾相识”,又“难道其详”,无疑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如上述例子中的小蝌蚪和青蛙是幼儿所熟悉的,但它的转变过程幼儿虽然知道但是没有真正见过,从而使幼儿产生探究的兴趣,最终了解小青蛙成长的全过程。信息技术集声、象、视频等于一身,通过形象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孩子们接受和理解,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而同时正是由于孩子们有了兴趣,才能较多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产生更高涨的学习情绪,从而带来对学习内容的更大的关注,于是学习的良性循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运用仿真模拟,突破重点难点,优化学习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许多常识、科学现象凭借传统教具演示,孩子很难理解,但凭借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功能,问题便迎刃而解。信息技术利用图形演示可以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把时间的过程缩短,把空间的距离变近,把微观的事物放大,把宏观的事物缩小,不但能给出结论,而且能演示变化的过程,使那些原来需要教师费尽口舌、花费许多时间仍然讲不清楚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比如,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哪去了》,教师讲起来很困难,幼儿听起来也很无趣。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垃圾被人们通过多种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的场景、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关键之处可以调整画面比例和演示速度,使困难问题顿时变得容易起来,让幼儿轻松地了解到人们处理垃圾的各种办法。另外,利用计算机还可以模拟许多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宏观或微观上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真正实现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的,任何高深的科学知识,可以利用合适的结构传授给任何年龄的孩子的论断。

三、挖掘探究素材,启迪创新思维,完善学习能力

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运用信息技术挖掘探究素材,就是启发幼儿在学习中发现某种需要和矛盾,从而进行大胆假设,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使问题获得解决或满足某种需要。在实践中,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将教材中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揭示出来,使幼儿置身其中,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并设想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大班科学活动《笔》,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笔的发展、改革过程,使幼儿看

到笔的种类有许多种:毛笔、铅笔、水彩笔等,而笔的演变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笔的制作工艺也进一步提高,如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功能的具备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这些抽象的知识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孩子们很受启发,提出了许多大胆建议,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多功能笔、记忆笔、残疾人笔等应运而生。

四、注重反馈评价,促使学得其所,提高学习效果

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幼儿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计算机的交流和对话中完成的。在学习时或学习结束后,计算机内部可以存贮每个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将幼儿学习质量的测评和教师的教学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让幼儿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它将“学习→反馈、调节→再学习时成功”的学习环境设计到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去,为幼儿提供“尝试学习”“尝试成功”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与效果。其中,运用信息技术给予幼儿的鼓励性评价,更是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它对幼儿的评价客观、真实、公正、及时、鼓励性强,消除了成人评价中的不利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鼓励性评价,我把它设计为三种情况:一是物质奖励,比如以苹果、红花或闪亮的五角星作为奖品,有时还以小动物哭笑为奖励手段;二是语言奖励,如你真棒、加油、别灰心等;三是定量评价,通过计时、打分进行。这些对幼儿的评价形式,真正体现了幼儿教育里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尊重幼儿”。如电脑在孩子出现判断错误时,总是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比如“给一个烂苹果”、“小兔子哇哇大哭”等)告诉孩子:“再试一下!”每当发现自己的错误,幼儿首先感觉到的不是沮丧,而是挺好玩,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学习自尊心,避免传统教学当中由于人为的因素在孩子不听话或回答不了问题时那种粗暴的语言所造成对孩子人格的伤害。如在教学大班科学《认识时钟》时,我们以小博士的评价“你真棒”“加油”的形式来判断幼儿的认识是否有误,整个活动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个个投入,乐趣无穷。这些富有生气的、活泼生动的奖励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孩子们那种互帮互助、共同探索科学知识的场面更是令人欣慰。

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手段,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便于幼儿掌握和理解演示内容;它充分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幼儿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为此,我们应该不断研究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更好地为幼儿园科学教学服务。

2012年7月

第三篇:谈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策略

90年代后,科学教育走进了幼儿园,并慢慢被幼儿园所接受,认为儿童有科学,可以学科学。

纵观十几年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然不够普及化,不少幼儿园对开展科学活动感到畏惧,除诸多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们认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难以把握。笔者就近几年来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研究,谈谈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个科学活动的设计本人认为包括:课题设计、目标设计、材料设计、过程设计。

一、课题的设计——幼儿本位

课题的设计包括选材、设计活动方案及课前准备,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分考虑到幼儿。

1、选材应注意的事项: ①反映多方面的科学内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大,包含了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人体科学等。因此,为了拓展幼儿的见识,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从小渗透科学意识,我们应善于挖掘适合孩子学习探究的科学教育内容。如:物理学中的光、电、磁、力、热;天文学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运动;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碘淀反应等);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与进化;地球科学的风云雷雨;人体科学的探索人体的奥秘等。

②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了“周围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这些字眼。由此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离幼儿生活很遥远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

③适合集体学习的内容。目前,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多以正规性科学活动为主,而正规性科学活动又通常是集体的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就是要解决集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正规性科学活动的选材应该是适合集体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如:大班的《会变魔术的镜子》这一活动中要求幼儿感知平面镜的特点,迁移这一经验解决用镜子“变出”多个物体的问题。这一目标应是对所有幼儿的要求,较为适宜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进行;而探索两面镜子夹角成像或其它现象则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延伸。又如:《种豆》这一活动则不宜作为集中教育活动中的内容,它可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完成,也可在家庭中通过亲子活动来完成。

2、设计活动方案应符合本年龄段幼儿的接受水平。选好了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接受水平来设计活动方案。有时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同时在大中小班中进行,如:《有趣的泡泡》这一活动,设计方案不同均可在各个年龄段中实施,但它的目标定位与侧重点是不相同的。每个活动一般还包括:课题的引入——应直接明了;问题的设计——应切中要害,让幼儿知道怎样回答;记录的设计(并非所有活动要记录)——应支持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感到负担。

3、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师对科学原理的研究及对科学实验的演练。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对幼儿的学习负责任的一种行为。为了确保幼儿科学探索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活动组织前,必须对科学活动中应用到的相关原理进行研究,研究每个科学活动应该把知识点定位在哪里(每个活动一般只定一个知识点,防止把多个知识点套在一个活动中),确定了知识点,方便于教师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并应反复演练实验过程,便于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做到胸有成竹。如:为什么用蜡烛写字在水里会显现(油水分离);同样坡度的斜坡,为什么重的球滚得快(重的球势能大,从斜坡上滚下,势能转化为的动能也就大,则滚得快)。又如:大班的《快乐转转转》,教师通过了反复研究与演练,得出了要让陀螺平稳、持久转动的主要条件是:重心低,上轻下重,稳定性好;轴垂直,轴心正,减少摇摆;圆面,减少阻力;同时,还有一些影响因素:如作用力的大小、圆面的大小、轴尖的圆滑程度、接触面的粗细、转动的方法等等。

二、目标的设计——定位准确

科学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影响着整个教育的方向。科学教育(以往称常识课)目标在各个年代的定位是不同的,50年代:偏重知识的传授→90年代:提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90年代后:关注科学情感的培养。可见是按照:知识——技能——情感的顺序排列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本人比较赞同刘占兰博士提倡的理想的目标:情感态度→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经验,即排列顺序为:情感——技能——知识。在实际中,目标的定位不仅是在教案中文字上体现,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

1、情感——重点培养

好奇心是认识事物的原动力、内驱力。有了好奇心,幼儿才会对事物现象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热情、求知的欲望,激发创造精神。每个幼儿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天为什么会下雨?”

“云为什么会走动?”

“船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航行?”„„都是孩子们关注的问题,教师应追随着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善于给予保持与培养。

2、技能——获得方法

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思考、记录、表达与交流。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教给孩子学习科学的方法远远比教给知识更为重要。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教师应善于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怎样获得学习科学的方法,幼儿就可以举一反三,碰到问题总会想去试试能否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亲身去尝试,这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知识——适时渗透

并非科学活动就一定要教给孩子一个知识点或使之明白一个科学原理。教师不要把科学知识灌输给孩子,误认为孩子这节课没记住知识或原理是没有完成科学教育目标。否则,幼儿容易被锁住概念,对今后认识客观世界是很不利的。世间万物是多样多变的,不是固定的概念。如:教师教孩子认识青蛙的特征——绿衣裳、白肚皮、鼓眼睛、宽嘴巴,走起路来蹦蹦跳、唱起歌来呱呱呱。其实,世界上的青蛙大约有190多种,这只是一小部分青蛙的特征。况且,青蛙具有保护色,孩子一旦被锁住了概念,今后碰到的大多数青蛙他们都认为不是青蛙。因此,教师在教孩子认识青蛙时,应适时地渗透:青蛙的种类很多,有„„有„„,常见的有„„(结合图片、动画等)。

孩子经验的获得重于知识的传授,知识的传授易忘,经验的获得终身记忆。特别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缺乏辨别分析能力,容易被成人交给的固有知识所禁锢而造成误用知识。如“炒菜获得的经验”一例:我小时候学做菜,炒包菜时生怕烧焦下了水,结果炒出了“包菜汤”,妈妈给我的知识是“炒菜不能加水”。下一次炒花菜,我牢记住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不能加水”,结果哪怕我费了浑身劲地“翻炒”,还是炒出了“外焦里生名菜”。从此,我得出了一条经验:炒菜加不加水,视青菜的种类而定。这一经验终身记忆,受用至今。

三、材料的设计——精心准备

科学活动所提供的材料应体现着探索的价值,体现着隐性指导。教师要围绕活动目标给幼儿提供材料,确保活动效果的最佳化。

材料的提供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多样化

操作材料的多样化能确保幼儿探索过程的进一步丰富。如:《让纸和笔站起来》这一活动,教师首先要考虑让纸和笔站起来需要外力的帮助,什么材料可以帮助纸和笔站起来?有哪些方法?再根据方法的种类提供帮助纸和笔站起来的辅助材料——夹子、橡皮圈、胶布、橡皮泥、盒子、绳子积木等;《有趣的复制》这一活动可提供能够复制的多种材料——剪刀、笔、印章、复写纸、模型、模具等。(注意:同种方法的材料数量应有所控制——详见材料的数量)

2、严谨性

操作材料应根据活动的需要而提供,如:小班的《掉下来了》这一活动要让幼儿观察什么材料是直落的,什么材料是飘落的?由于室内高度的限制易造成现象不明显。因此,选材要注意严谨性,确保孩子观察到最明显的现象。我们选择鸡毛(从乌鸡的身上寻找出最轻的绒毛)、纸花、彩带为飘落材料,积木、花片为直落材料。再如:大班的《有趣的泡泡》这一活动是让幼儿观察泡泡的成形与吹泡泡工具之间的关系。因此,泡泡水的制作比例要配好,让幼儿一吹就能观察到泡泡的成形,加入少许的甘油,会使泡泡更持久,方便幼儿观察;制作工具的材料则选择八芯的电话线,柔软度适中,便于幼儿制作又避免了不安全因素。

3、结构性(层次性)操作材料可提供成品、半成品或废品,供幼儿自主选择,有利于幼儿的深入探究。如:《神奇的不倒娃》中教师提供的不倒娃有可拆的与不可拆的,便于幼儿进一步研究;《修椅子》中教师提供的钉子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尖的、扁的、圆的、弯的、坏的,锤子有大的、小的、双头的等不同的工具,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比较研究。其实,材料蕴藏着隐性指导,很多探究的问题尽蕴涵在材料之中,孩子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操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4、材料的数量

操作材料的数量提供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为宜。材料太少,对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性,探索过程不够丰富;材料太多,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探索出现盲目性,不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种材料太多反而会影响探索过程的丰富,孩子间会跟风而使用同种材料操作,所探索的方法会受到限制。如:《有趣的复制》,如果教师提供的印章太多,大多孩子一节课都在印,而较少孩子去探索画、写、折、剪等其它方法。因此,教师应根据探索方法的种类提供材料数量,同种方法的材料数量应有所控制,并非越多越好,这样有利于幼儿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灵活调控

科学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在指导过程中有时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指导。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灵活的调控能力。

★ 幼儿的操作——细心观察

孩子的学习有不受干扰的权利。教师应学会安静地、仔细地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问题和谈论,不要打断幼儿的思路,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这样,才能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如:《亲亲泥土》中让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泥土,当观察到几种烂泥时,孩子们谈论开了:“像大便,可怕极了”、“像牛拉的屎”、“像小朋友吐出来的东西”虽然听起来不太雅观,但是他们表述得具体形象,更可贵的是孩子们乐于表达、大胆表达。

★ 幼儿的探索——鼓励支持

“做中学”课题研究小组强调“动手做”(hands on),强调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他们认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能理解,应鼓励孩子多动手操作、多探索。孩子的探索往往是无止境的,科学活动的结束并非孩子探索活动的结束。如:《有趣的泡泡》活动一结束,孩子们发现用大张纸卷成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大,就向老师要了一张大画纸想试试;他们发现泡泡水用完了,就加自来水。教师对孩子们可能出现的结果保持沉默,鼓励孩子们去大胆试试。

★ 幼儿的发现——为之赞叹

幼儿的探索发现,常常出乎成人意外。大多数的百科全书上都说蚕的一生脱四次皮。可是,孩子们经过了自己的喂养却推翻了“科学结论”,发现了蚕宝宝的一生共脱五次皮。他们观察到蚕宝宝换了三件衣服后就开始吐丝结茧,在茧里换第四件衣服后变成蛹,蛹变成了飞蛾脱下了第五件衣服。孩子们的观察多么仔细,何不值得我们为之而赞叹!★ 幼儿的困难——适时引导

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碰到困难没办法解决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否则,幼儿会对科学探究失去兴趣与信心。在《有趣的叶哨》活动中,起先,教师提供样品,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探索制作叶哨(教师原本认为此探索过程很简单)。然而,大部分幼儿都碰到了困难,活动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倘若不进行适时指导,孩子们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索活动。★ 幼儿的质疑——共同解决

科学活动中,幼儿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这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让幼儿不断产生新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对于孩子们的质疑,可以鼓励他们请教师(或父母)把问题写成文字;也可支持幼儿把自己的问题用绘画加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的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教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途径有:

1、鼓励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孩子们发现蚕宝宝不吃东西,就会产生问题:“蚕宝宝为什么不吃东西?”他们有很多猜测,教师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性地提问:“蚕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找到了答案:蚕宝宝要换衣裳时(蚕眠)不吃东西、蚕宝宝刚刚换好衣裳时不吃东西、蚕宝宝要吐丝前也不吃东西。

2、鼓励幼儿,并尽可能和幼儿一起通过查阅参考书籍来解决问题。如:神舟六号上天,幼儿有问不完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看电视、看书、看报纸、听广播、求助成人、上网查询等方式去获取信息。从而,让孩子明白信息获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 幼儿的成功——分享快乐

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成功,并始终关注孩子的成功。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常常为自己的发现而惊叹,为成功而欢呼雀跃,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方式表示肯定,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 幼儿的失败——总结经验

幼儿尝试了失败才会在失败中自我修正,寻找到成功的途径。如:《空气的压力》实验失败,孩子们得出的经验是: ①手帕没有全部塞入杯中;②倒扣入水中时,杯子倾斜;③还没完全拿出水面时,就将杯子往上翻。

正确的做法是:手帕在杯里要塞紧,垂直倒扣入水中并垂直拿出水面,速度要快。

★ 幼儿的结论——归纳提升

幼儿在活动中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比较表浅、零碎的,教师应善于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如:《有趣的泡泡》,孩子得出的结论是:“我看到的泡泡都是圆的”,教师则帮助幼儿进行提升:泡泡的成形与工具的形状没有关系。

总而言之,科学活动实施前重在设计,科学活动实施中重在指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科学教育的目标。教师要把握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要点,才能大力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篇: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实施策略

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过程。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如何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获得利益最大化?如何张扬幼儿主动探索的天性?我们认为科学灵活的实施策略是关键。

一、内容选择,科学探索活动的基本实施策略

1.内容选择生活化

《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物、现象、知识等作为科学探索内容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在一日生活中,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与自然环境有关,老师们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花草树木,到田野里与农民一起收集地里的玉米、毛豆、地瓜&&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2.内容选择主题化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一般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的,在同一主题中将科学探索的相关内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如大班围绕旋转乐园这一主题,设计出什么东西会旋转玩陀螺旋转大风车旋转乐园真好玩等,在一系列活动中幼儿学会了观察、比较、记录、制作,真正爱上了科学活动。

3.内容选择延伸化

随着孩子能力的发展,要从内容自身体系和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对活动进行丰富、扩展或延伸。孩子们都喜欢玩水,老师就围绕水这一内容,设计出各类活动。为小班幼儿提供形状、材质不同的瓶子玩水,感受水的特点;中班提供各种水果放入水中,感受水果的沉浮;大班围绕水的形态变化,讨论水与地球生命。在层层递进的内容中,幼儿简单推理和分析,发现了事物之间的关联。

二、有效提问,科学探索活动的推动实施策略

摩擦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摩擦,来自于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主要技术之一,在幼儿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巧思设疑,推动整个探索活动前行。

1.有效提问的内容指向性要强

提问的内容要撇开一些非教学因素的干扰。例如大班《有趣的磁铁》,幼儿先观察材料,老师直接提问:如果用磁铁去吸这些材料,哪些会被吸住,哪些不能?言简意赅,促使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猜想。

2.有效提问要顺势追问、适时反问

追问、反问能让幼儿积极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从而产生最后的顿悟。中班活动《小猫的亮眼睛》,老师提问:我们刚才和谁做了游戏?你怎么和它做游戏的?做游戏时你发现了什么?小猫如果和手电筒做游戏,又会发生些什么呢?一层层追问,既调动了幼儿原有的关于影子的经验,又为幼儿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和目标,让科学探索有了真正的科学味。又如在幼儿探索磁铁磁性吸住钥匙环节时,老师提问:所有的钥匙都能被磁铁吸住吗?适时的反问使幼儿产生心理和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新一轮的猜想、实验提供科学素材。

3.有效提问要实现提问主体的反转

学启于思,源于疑,在活动中要将提问权交给孩子,允许孩子质疑。中班幼儿在《电动玩具》活动中,对相同外形的两辆汽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一辆会自己跑,边跑边响音乐,而另一辆必须自己用手推着跑呢?带着疑问,幼儿仔细地观察比较,终于发现一辆汽车里有电池,另一辆没有,于是他们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安放电池,接通电源。幼儿只有对事物质疑,提出问题,才会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主动探索,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实施策略

科学探索活动讲究的是教学做合一,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生活中的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最终发现问题,寻求答案。

1.巧妙组织教学,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师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大班《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时,老师先出示一张白纸,在幼儿确认纸上什么也没有后,举起喷雾器,朝纸上一喷,奇迹出现了,画面上呈现出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幼儿十分惊讶:哇,老师会变魔术,兴趣油然而生。这时,老师神秘地说:这个小魔术很简单,每个小朋友都会变,不信你们自己试试。幼儿都跃跃欲试,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

2.创设区角,为幼儿主动探索提供条件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仅靠教学是不够的,还要积极提供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例如班级设置做做玩玩科学探索区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幼儿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

3.大胆尝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尽量给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努力构建以幼儿实践为主题的实施条件,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幼儿对赛车感兴趣,老师就决定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把这一过程变为孩子们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在制作汽车的活动中,幼儿寻求合适的半成品材料,有的将木板条和螺丝帽相连拼装,有的给汽车安装方向盘、喇叭等,还有的探索使车轮转动起来的方法。赛车时,共同找来小滑梯、独木桥、海绵、瓦楞纸等不同的材料,通过多次操作,很快就发现了汽车跑得快与慢跟材料的光滑和倾斜度有关系。活动中不仅发展了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交流与分享的社会性行为也得到了培养。

四、家园合作,科学探索活动的顺利实施策略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还要发挥家长优势,以求资源共享。班级设置百宝箱,放置家长收集来的各类材料用于制作玩具;发挥家长志愿者工作优势,联系实践活动场所;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来园带领幼儿活动。通过这样的合作,拉近了幼儿、家长和教师的距离,开拓了幼儿的眼界,拓展了教育的外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运用多种实施策略,能够有效地接住幼儿抛来的球,让幼儿好奇心、探索精神永存。

【作者单位:如东县掘港镇群力幼儿园 江苏】

第五篇:也谈幼儿科学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过:每一个孩子在他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如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充满着好奇和敬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幼儿园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贯彻《纲要》精神,落实科学教育目标,让孩子永远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投身于神奇的科技探索活动,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指导策略尤为重要。材料提供多样性

《纲要》提出:科学活动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科学活动中,要注重提供多样性的材料,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我们在叠叠乐活动中,分别提供了积木、纸盒、依拉罐,可以让幼儿选择喜欢的材料操作,也体验物体大小、轻重对叠高的影响,设置的问题“怎样组合才能叠得高”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有的幼儿想到了用依拉罐和纸盒结合起来叠高,看上去如搭的亭子,增加了趣味性。我们在有关纸这个主题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纸,让幼儿体验光滑、粗糙、硬、软、吸水快慢、不同用途等纸的特性,其中设计了顶纸板、有用的报纸等主题教学活动,在顶纸板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吸管的精细对顶纸板的影响,体验纸板的形状不一,只要找到重心都能顶起来等,让幼儿尽情的玩,玩出智慧,满足幼儿活动需要。还有在瓶子主题中,设计了瓶子叠高和瓶子赛跑等活动。瓶子赛跑中,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架设有层次性的学习台阶,吸引幼儿操作,设计由两个瓶子(空瓶和装水的瓶子)的比赛变为三个瓶子的(装有同样重量的水、沙、豆子)比赛,让孩子对装有水、沙、豆子不同材料的瓶子进行探究,让孩子的记录表也有了难度,孩子要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出比赛结果和实验结论,知道了同样的斜坡上同样重量的瓶子的下滑速度跟装的不同材料有关。孩子的记录分析推理能力得到提升。

学习氛围合作性

社会是一个群体,很多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幼儿学习也需要合作。让孩子学会合作需要让孩子学会倾听、表达、讨论、评价,在许多科学活动中,老师总是要预设合作学习的环节。我们在叠叠乐活动中,小朋友两个人一组玩叠高,小组一起玩九层塔垒高比赛,这些活动中小组成员要相互交流,协商运用各种办法,增加了挑战性,增强了合作性,幼儿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在瓶子赛跑中,我们让孩子们两人一组进行,他们各自分工,一个做实验,一个进行观察记录瓶子下滑速度快慢,避免了孩子操作和记录的手忙脚乱。其它如玩扑克牌叠高中分成四组进行比赛,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同时总结为什么能获第一名的原因:一是了解材料本身的特点和能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二是让幼儿有了合作的认知:团队每一个人都巧用方法,每一个人都勇于争先,团结力量大,这是获胜的关键。

学习方法多变性

孩子是科学家,科学家需要实验和研究,孩子的经验往往是通过自身实践得出的,幼儿认知世界受已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性。有时是片面的、零散的,需要通过综合活动的开展进行精加工。我们从不把科学教学活动隔离开来,常常尝试综合活动的开展,如“有用的麦秸”,我们以多媒体动画入手,让幼儿了解麦秸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然后组织谈话活动——“有用的麦秸”,讨论麦秸的广泛用途,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述能力(重点);接着,欣赏麦秸的民间工艺制作,手工制作“漂亮的麦秸制品”,培养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促进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可见,在综合活动中,我们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力求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连,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合儿童的知识经验及情感、社会等领域经验的习得,帮助和引导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有机实现“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内容选择生成性

幼儿科学活动中预设的内容固然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好材料,但对生活中由兴趣而生成的的科学活动进行探索,更能产生其意想不到的效果。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性、主动性、积极性、迫切性都强于教师预设的科学教育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好奇点,生成新的课程内容,并要追其行,延其趣。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言行,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并顺应他们的兴趣点生成课程内容。例:户外散步,小朋友发现了蜗牛,很多小朋友到处找,并把它们带回了教室,这时候老师就顺应幼儿的兴趣,生成关于蜗牛的课程内容,并把此内容延伸到家中,寻找相应的内容,第二天继续进行深一步的学习研究,幼儿学习探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在组织科学活动过程中,要善于用心倾听幼儿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欲望,生成课程内容。例《苹果皮发霉了》,由于老师预设的活动,因为苹果皮的发霉而无法进行。老师把这一坏消息告诉了孩子,想不到孩子并不失望,反而兴致勃勃地讨论:苹果皮会长毛?没见过呀,教师注意倾听并及时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生成新的课程内容,让幼儿体验“霉”,了解“霉”在生活中的运用等,从而产生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生活科学活动。

语言提问启发性

幼儿的科学探索与创造活动时时出现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把握其指导的方法与策略。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在充实丰富的材料中,在教师的教育智慧中,无论是指向性的问题还是开放性的问题,都会像温暖的春风,催发着幼儿科学活动探索与创造的萌芽,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下载《谈幼儿园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策略》[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幼儿园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策略》[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的信息化,而科学教学的改革也得益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促使当前的初中教学发展中,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呈现已经成为初中教育发展的趋势,其在提......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策略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引入信息技术到小学科学教学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策略(提纲)

    胎教理论与实践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策略 一、幼儿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一)3~4岁(小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二)4~5岁(中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三)5~6岁(大班)儿童......

    与同学们谈学习策略

    导言: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变化与竞争的时代,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人的心理的独特与高级之处在于它的无比的学习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无限发展性,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策略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有其必要性、可能性,我们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教学、利用互联网资源等多种整合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有......

    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与说课稿

    科学领域 1.以影子为主题设计一个中班科学活动。 2.以豆子的种植为主题设计一个大班科学活动。 (1,以影子为主题设计一个中班科学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会变化的影子》 设计意......

    谈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与实施策略

    谈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与实施策略 【内容摘要】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花西乡中心小学 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在加紧教育信息化建设,学前教育已经进入高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