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郭磊庄初级中学 何茂华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学生提问 语言训练 思维强化 精讲点拔
摘要: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等现象,本文试图从语言、思维等层面谈谈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旨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语文成绩。
现代文阅读考查一直是高考内容之一,虽然考查的篇章出自课外,但阅读能力则是来自于课内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利用好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文阅读考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一是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促成并达到这两个目的,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情贯穿教学的始终
语文是一门非常讲究情感教学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的参与是进行不下去的。这对于学生如此,对于教师,同样也如此。一位缺乏丰富情感的教师是搞不好语文教学的。不管何种体裁、题材的文章,教学时都需要教师付出情感。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么才能让情感的旗帜高高飘扬呢?
《我与地坛》是选录在高中教材中的一篇情感非常丰富细腻的散文。这篇课文没有生字词,不存在阅读障碍,高一的学生应该能够读懂。但是这个“懂”也只是建立在泛泛而读的层面上,对于史铁生残疾后的心理感受以及对母亲的挚爱之情,可能并无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从考试的角度讲,只要编几道和该文有关的习题也就过去了,但这样做可能就会消解掉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就会被弱化。基于这样的考虑,虽然课文较长,课时较紧,但我仍然在深情的亲情告白后放起了声情并茂的录音。学生们静静地趴在课桌上,聚精会神地听着,全都沉浸到那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中,有的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录音结束 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要向史铁生的母亲献上崇高的敬意;有的说,家庭永远是受伤孩子的避风港,父母永远是孩子的保护神;还有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哽咽着回忆起那深情的一幕……讲完后,偌大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水到渠成,我适时地按下录音机的放音键,同学们和我一起高唱了一曲配乐的《好人一生平安》。
二、以学生提问作为课堂的常态
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办法。从某种角度说,学生看书思考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切实抓好学生提问这个环节,我在讲授新课文前,总是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品味课文,并指导学生逐句逐段从层次结构、语法修辞、词句意思等方面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在思考和研究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从中挑选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分析。
例如在教授《祝福》一课时,我没有立即讲解文本,也没有首先提供课文的相关背景,而是引导他们在品读完课文后,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提出疑难问题,共同讨论并征求答案。结果学生的提问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字词的,也有语段的,既有关于“我”的,也有关于鲁四老爷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有的稍显肤浅稚嫩,有的则触及到文章的深屋含义。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而提出的问题,这种做法比“本文批判了封建礼教”的简单灌输要深刻得多,也有效得多。
三、以语言训练作为突破口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对学生的一生都 起着重要 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去研究,去探索,去完成。
进行语言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朗读、背诵、摘抄、写周(日)记以及口头作文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很适合于课堂进行的行之有效的训练语言的方法,这些方法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仍以《药》为例,在该课快要接近尾声时,我出了一个小题目:“用精练、诗化的语言对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个场景或某种道具进行评述。”针对这样的语言训练,有的学生写出了令人叫绝的文字。有的学生针对“药”写下了“沾有革命者鲜血的药/治愈不了麻木愚昧的灵魂”,有的学生更绝,只写了两个字:药?药!运用标点符号的添加和变化表达了烈士的鲜血竟然成为治病的良药的不解却又不得不相信的事实,从而表达了民众的愚昧和烈士的悲哀的主题。针对驼背五少爷,有的学生是这样表述的:太多的苦难/压弯了你的脊梁/人性的麻木/扭曲了你的灵魂。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更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以思维深化作为强有力的手段
我们知道,“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体。它外显为以听说读写为系统的语文技能或语文能力,而内隐为一种思维能力。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高低:概念模糊,用词就不够准确;思维缺乏条理性,说话就颠三倒
四、层次混乱;思维缺乏严密性,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通顺,缺乏照应;思维方法片面,表现为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强词 夺理等等。因此,必须改变过于重视语言训练而忽视思维训练的短视做法。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于漪 老师也曾说过:“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实践反复证明,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那么,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呢?首先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让学生的大脑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首席地位的权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搜集、占有、讲解和课文有关的内容。我曾经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课,然后针对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听课的同学指正。为了上好课,学生们总是精心准备。这样的方式比单纯教师机械地讲解不知要好多少倍。
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搜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一种锻炼思维的好方式。我在教授《过万重山漫想》时,就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问,他们提出了教参上根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比如有的问:作者在漫想中为什么要特别多次提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也有的学生问:“有多少个„三峡‟待穿过”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还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还有的甚至对课文的某些地方提出了质疑,“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句话似乎不完整,让人费解。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的机器已经运转,如果能经常性地开动脑筋,思维能力无疑将越来越强。
五、以讲解作精要点拔
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教师绝不能为了贯彻新理念而摒弃一些传统的好的教法。现代文虽然基本上不存在阅读方面的障碍,但有些地方还需要教师精讲细说,否则学生在“自悟”中很可能得不到要领。例如鲁迅的作品,因为句义深刻,含义丰富,不精讲细说能行吗?相反,应该大讲特讲,作精要点拔。“能说会讲”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我认为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了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以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适应当今语文学习的需要,为此目的,写出了自己的点滴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第二篇: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现代文阅读考查一直是高考的内容之一,虽然考查的篇章出自课外,但阅读能力则是来自于课内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利用好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现代文阅读考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一是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促成并达到这两个目的,为此要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终极目的。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1、以情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语文是一门非常讲究情感教学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的参与是进行不下去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如此,对于教师,同样也是如此。缺乏丰富情感的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同样,缺乏丰富情感的教师也是教不好语文的。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情感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灵土壤中呢?
《我与地坛》是选录在高中教材中的一篇情感细腻丰富的散文。这篇课文没有生字词,不存在阅读障碍,高一的学生应该能够读懂。但是这个“懂”也只是指没有文字障碍,对于史铁生残疾后的心理感受以及对母亲的挚爱之情,可能并没有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因而也就不能够深入地理解。如果仅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只要编几道和该文有关的习题也就过去了。这样,可能就会消解掉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就会被弱化。基于这样的考虑,虽然课文较长,课时较紧,我仍然在深情的亲情的告白后放起了声情并茂的录音。学生们静静地趴在课桌上,聚精会神地听着,全都沉浸到那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中,有的还流下感动的泪水。录音结束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同学说要向史铁生的母亲献上崇高的敬意;有的说,家庭永远是受伤孩子的避风港,父母永远是孩子的保护神,还有的同学联系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哽咽地回忆起那深情的一幕……讲完后,偌大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水到渠成,我按下录音机的放音键,同学们和我一起唱起了一曲配乐的《好人一生平安》。
2、以学生提问作为课堂的常态
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①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看书、思考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切实抓好学生提问这个环节,我在讲新课文之前,总是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品味课文,并指导学生逐段逐句从层次结构、语法修辞、词句意思等方面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在思考和研究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从中整理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分析。
例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我没有立即讲解文本,也没有首先提供课文的相关背景,而是引导他们在品读完课文后,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个性化感悟,提出疑难问题,共同讨论并征求答案。结果学生们的提问关涉到方方面面,既有字词方面的,也有语段方面的,既有有关“我”的,也有有关鲁四老爷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有的稍显肤浅稚嫩,有的则触及到文章的深层含义。但不管怎么样,这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而提出的问题,这种做法比“本文批判了封建礼教”的简单陈述要深刻得多,也有效得多。
3、以语言训练作为突破口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对学生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去研究、去探索。
进行语言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朗读、背诵、摘抄、写周(日)记及口头作文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适合于课堂上进行的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的方法,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药》为例,在该课快要接近尾声时,我出了一个小题目:“用精炼诗化的语言对作品中的某个人或某个场景进行评述。”针对这样的语言训练,有的学生写出了令人叫绝的文字。有的同学针对“药”写下了:沾有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治愈不了麻木愚昧的灵魂。针对驼背五少爷,有的是这样评述的:太多的苦难/压弯了你的脊梁/人性的麻木/扭曲了你的灵魂。还有的学生更绝,只写了三个字:药。药?药!通过标点符号的添加和变化,表达了烈士的鲜血竟然会成为治病的良药的不解,却又不得不相信的让人震惊的感情,从而体现了民众的愚昧和烈士悲哀的主题。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
4、以思维强化作为强力手段
我们知道,“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体。它外显为以听说读写为系统的语文技能或语文能力,而内隐为一种思维能力。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高低。因此,又必须改变过于重视语言训练而忽视思维训练的短视做法。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与疑。”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②实践反复证明,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确实是行之有效的。那么,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呢?首先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让学生的大脑经常处于兴奋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首席地位的权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搜集、占有、讲解和课文有关的内容。我曾经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课,然后针对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听课的同学指正。为了上好课,学生们总是精心准备。这样的方式比教师单纯机械地讲解不知要好多少倍。
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搜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一种锻炼思维的好方式。我在教学《过万重山漫想》时,就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问,他们提出了教参上根本没有谈及的问题。比如有的问:作者在漫想中为什么多次提到第一个穿过山峡的人?也有的同学问:“有多少个„三峡‟待穿过”运用的是借代还是借喻的修辞手法?还有的甚至对课文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质疑:“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句话好象不完整,让人费解。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思维的机器已经运转起来,如果能经常性地开动脑筋,思维能力无疑将越来越强。
5、以讲作精要点拨
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我们绝不能为了贯彻新理念而摒弃一些传统的好的教学方法。现代文虽然基本上不存在阅读上的障碍,但有些地方还需要教者精讲细说,否则学生在“自悟”中很可能不得要领。例如鲁迅的某些作品,因为含义丰富,句义深刻,不精讲细说能行吗?相反,应细说慢讲,作精要点拨。“能说会讲”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我认为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了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以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适应当今语文学习的需要。为此目的,写出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以此求教于方家
第三篇:字理识字教学做法体会
字理识字教学做法体会
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小学蓝利莺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按传统教学方法又是那么的枯燥无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呢?多年的工作经验,特别现在正在上一年级语文课的我,令我沉思。在教学实践中,让我得出的结论是:字理教学是一种最科学的,也是最实用方法。利用字理教学才能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从而提高孩子识字能力。怎样进行字理教学呢?
一、抓好独体字的教学
独体字几乎都是像形字,如:“山、石、田、土、马、牛、羊”等等,这些字都是不能拆开的。如果学生撑握好这些字,是今后提高识字效率的关键。怎样指导学生撑握呢这些字呢?就要从我们的先人的造字方法去开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字理方法。比如教学“山”字,可以稍把它变形为“ ”,学生就能看出,这个字就是山的形状了。这样的认字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而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学生自然就会有兴趣去了。再识字“羊”,可以问学生,上面的两笔像什么呢?如果老师写得形象一点,学生自然就会说出那是羊角。我们知道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加之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识字教学就更加理想了。
二、从形旁入手抓好合体字的教学
合体字就是造字方法的会意字和形声字。而形声字占的数量最多。据说形声字占整个汉字的80%以上。怎样教好这些字呢?以前只说说字形结构就算了。所以识字能力低下,回生率高,写错别字多。我们知道如果是形声字,这个字的偏旁(或者部首)就是表义,另一部分则是标读音的。例如“课”左边表义,右边标声,“棵”也是左边表义,右边标声的,而“颗”左边标声,右边则表义的。为什么知道呢?右边的“页”是“头”的变体。如果学生有这样的认识,识字就牢固多了。而会意字的教学就更有趣了,如:“品”字的教学,可以这样问学生:“人们是怎样尝出茶水的好坏呢?”学生自然知道慢慢地喝,所以“品”是三个小口。比如课文的“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就旨在这样的教学。因此,老师要据字理抓好合体字的教学。如果对简化了的合体字又是怎样进行指导呢?如果老师对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较深的理解,对简化了的汉字的讲解也并不难。因为汉字的简化也有字理的。如“灾”字,该是会意字了,房子被“火”了,自然就是灾害了。总之,老师要依据字理,灵活指导。
三、抓好偏旁部首的教学。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汉字是表义的文字。如果是合体字,其中偏旁就是表义的。所以必须认清偏旁部首。而这些表义的偏旁部首又不是很固定的。比如“荆”,其表义的部首自然是“草”头,再如“疆”表义的部首就是“土”。另外,一个偏旁部首所在的位置是又变化的,在不同的字位置又有改变的。其形状往往也发生改变。例如:“玉”作偏旁就变成“王”,五笔输入法口诀的第一句“王旁青头兼五一”,其实不是王旁,而是“玉”旁,只是作了偏旁形状改变罢了。如“现”字中作王旁讲得通吗?如“火”在“热”、“烈”则变成了四点底了。实际是“火”字底。而“手”旁的变化就更多了。老师只有了解文字学,教学时让学生知道偏旁变化,才能了解字的意义。例如“举”,如果不知道下面是“手”的变体,这 1
个字的意思就不好说了。
四、演示指事的教学
指事字也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怎样指导认识并掌握这些字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进行演示,或者说是展示。如“本”和“末”字的教学,可以这样做:先写一个“木”字,再在“木”字的下边画上一横。问学生:“树木的下端是什么呢?”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而“末”也利用这样的方法演示给学生的,从而让学生掌握。
五、据字理,让学生猜字謎识字
“日月一同走”,“一个守门员”,“一边流水一边干”,“二人力大冲破天”等等,让学生猜猜这些分别是什么字?学生动脑猜到了,自然记住很牢固。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用生动形象方式 方法指导学生识字,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道理,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识字效果。
第四篇:大同小学教学常规做法和体会
大同小学2013年秋教学常规管理的几点
做 法 和 体 会
在我校提出的“关注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呼声下,以“体育不好是废品、成绩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的口号确定“以教学常规为抓手,优化教学过程管理”的思路,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学常规,学课标,明方向
1、开学组织教师学习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每周业务学习课程标准,确定教学思路。
2、组织教师教师认真学习和讨论课标,明确教学方法,形成自己备课特色(简约式、批注式、电子设计式、背诵式),不千篇一律。
3、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读书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并要求教师每学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二、重过程,抓落实
1、课前做到六备,一备课标、二备教材、三备学生、四备教法、五备物、六备自己。
2、抓好单元过关
每完一单元测试,做好质量分析并和上一次进行对比,做到课课清、段段清、级级过关的要求。
3、培优补差
每次测试做好登记,对优生和学困生进行追踪调查,及时辅导,写好辅导记录,每月辅导记录不少于4次。
4、抓课堂教学
明确六条评课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活、组织严密、语言清晰准确生动、师生互动,然后写好课后反思。
三、看结果,重分析
1、平时不定时抽查教师完成的常规记录,每月一次大检查,并在业务学习会上通报、分析。
2、单元测试,中心学校组织的抽考,期末统一考试写出质量分析,包括年级平均分差距、前30%平均分、低分率、三科综合成绩全镇排名、分科最高分和最低分等。然后找差距,总结得失。完成补救措施。
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1、对学生开展多元化评价,举行写字、现场作文、数学速算、阳光体育竞赛等竞赛活动。每月评星定级,各班单元测试后班上进行小结表彰,学校半期、期末举行大型表彰会。
2、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学校加大对老师的激励,每期以抽考和期末统考为准,对全校任课教师不少于3000元的奖励。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既能提高教学成绩,又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是任课教师付出后的价值体现。我校教学成绩这两年刷新历史记录,达到颠峰(上期抽考16个科目全镇前三名达到10科,第四名有4科)。
总之,在以后的常规管理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因校制定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让大同小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大同小学教导处:黄宗书
2013.11.20
第五篇:现代文阅读课听课体会
去学校听语文课,是个现代文阅读指导课,文章便是林清玄的那篇《幸福的开关》,我也是头一次学到的,作者讲他小时候如何地向往喝到汽水,闹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来。当听学生读到他在厕所里关起门来独享“美味”,感觉赛过神仙的那段时,我忍不住哑然失笑。笑过后才发现自己成了“另类”,无人响应我这情绪,但见学生依然故我。这种“淡定”和漠然倒显得我大惊小怪的有些神经质----这使我惊讶,这么好的文章,这么搞笑和幽默,怎么就没有引起大家的兴致呢?要知道,能板着脸听完一个幽默可笑的故事可是件不容易的事呢。这人要么遭遇创伤受过刺激,要么就是智能情商低下缺乏感受力,所谓没有情调。
我当时做了以下猜想:一是可能因为时代相隔太远,学生难以理解作者当年的境遇,因而产生不了共鸣。二是可能学生沉浸于课业压力,麻木不仁,感受不到生活中的乐趣和幽默。三是可能有听课的在场,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情感的渲泄。四是可能学生学过的文章,再无新鲜之感----即使是上述理由,人的表情肌是极其活跃的部份,怎么能做到读这么好的文章毫无所动呢?哪怕是一点欣喜,一点向往,一点惆怅,一点忧伤------
我的思绪在小小的课堂里胡乱飞荡着,一时短路找不到合适的答案。最后无奈的想:要是语文课堂,这样的呆若木鸡,再看不见学生一点生气和活力,看不见一点情感和想象,那我们的教育就真的是没有希望了!因为语文是最富情感最富想象力和最接近人性的学科,学生的幸福感的提高、情商培育、思维想象表达能力的培养,端乎依赖于此啊!难道我们最后要培养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才,而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冷血动物或者是面孔呆滞标准化一的机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