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时间:2019-05-13 05:5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联的词类与词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第一篇:关于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关于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11.文具(笔墨纸砚等)12.衣饰(衣冠巾带等)14.人事(道德才情等)15.人伦(父子兄弟等)17.军事(弓箭刀剑等)18.文艺(诗词书画等)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另有按其它内容分类法.此处就不一一赘述。

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数字对:一对

二、百对千、两两对三

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

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

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

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

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

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襁褓、项链对耳环。

虚词对:然对也、之对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如。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对,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名词对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星期天……请看:

诗写梅花月;

茶熏谷雨香。

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

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

心肠铁石梅知己;

肌骨冰霜竹可人。

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再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

动词对

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它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还是楹坛高手,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容”、“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形容词对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

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二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原诗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

数词、量词对

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基本数词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组合数词有十一、九十九、一百八十六、五十年、二十世纪、七月一日等;表示次序先后的如第一、第二、初

五、第六等。

量词表示计算人、事物或行为数量时所用的单位。主要有度量单位:尺、寸、里、升、斗、斤、两等;个体事物单位:个、只、件、根、本、间、种等;集体事物单位:独、双、对、打、群、诸等。还有一种词称动量词,数目较少,有次、队、回、遍、道、下、阵、遭、趟、顿等。物量和动量经常要同数词一起用。数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称数量词,如三斤、一双、十回等。

数词和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联难度,进行数学运算,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

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再请看下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

再请看下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来生,我愿做一棵树

来生,我愿做一棵树 扎根土地自由生长 不怕风,不怕雨 笑看人生百味酸楚

来生,我愿做一棵树 扎根土地享受阳光 没有痛,没有苦 也不知什么是孤独

来生,我愿做一棵树

第二篇: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5.草木(草木桃李等)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8.鱼虫(蛇鱼蚁蝗等)9.饮食(茶酒莱肴等)10.器物(盆杯壶盏等)11.文具(笔墨纸砚等)12.衣饰(衣冠巾带等)13.形体(身心手足等)14.人事(道德才情等)15.人伦(父子兄弟等)16.珍宝(金银玉珠等)17.军事(弓箭刀剑等)18.文艺(诗词书画等)19.文史(经典史册等)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另有按其他内容分类法.此处就不一一赘述。

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数字对:一对

二、百对千、两两对三

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

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

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

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

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

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繦褓、项链对耳环。

虚词对:然对也、之对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如。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当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当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对,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他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名词对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星期天„„请看:

诗写梅花月;

茶熏谷雨香。

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内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

心肠铁石梅知己;

肌骨冰霜竹可人。

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俐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再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

动词对

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他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还是楹坛高手,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容”、“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形容词对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

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二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原诗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

数词、量词对

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基本数词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组合数词有十一、九十九、一百八十六、五十年、二十世纪、七月一日等;表示次序先后的如第一、第二、初

五、第六等。

量词表示计算人、事物或行为数量时所用的单位。主要有度量单位:尺、寸、里、升、斗、斤、两等;个体事物单位:个、只、件、根、本、间、种等;集体事物单位:独、双、对、打、群、诸等。还有一种词称动量词,数目较少,有次、队、回、遍、道、下、阵、遭、趟、顿等。物量和动量经常要同数词一起用。数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称数量词,如三斤、一双、十回等。

数词和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联难度,进行数学运算,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再请看下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

再请看下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三话》中引自《隐居通仪》一文:贾似道镇扬州日,上元张灯,客有摘七句作灯门联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众称其切,唯“天下“对“扬州”乍看属宽对,均为名词,偏正结构,“下”对“扬”不工,然“天下”对“扬州”则无嫌。

代词对

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

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联句以疑问式处理,巧用疑问代词“几许”、“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气概,符合作者的身份和心态,为联语增色不少,被后人称为联中佳品,不为之过。

请看金圣叹所撰一联: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介词对

即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片语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方式、物件等意义的词。如:从、自、往、朝、当、到、于、在(方向、处所、时间);把、对、同、为、跟、连(物件、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让(被动)。在古文里,与、以、于、为、所等属于介词范畴。介词在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使用,其必须用在名词或代词的前边。

请看周恩来写的这样一副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中读书。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请看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

再看下联:

与人当宽;

自处当严。

“与”、“自”二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二字以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

副词对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但不能修饰和限制名词。如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正在、立刻、忽然、终于、一直、永久、才、就),表示程度(很、更、越、最、太、更加、非常、特别、稍微),表示范围(都、全、总、只、统统、仅仅),表示重复、连续(又、再、还、尚、犹),表示语气(可、却、竟、决、倒、竟然、难道),表示否定、肯定(不、设、必、许、没有、必定、也许)。在古文言文中,已、犹、则、也、有、可等均为副词范畴。

请看长沙天心阁联:

四面云山都到眼;

万家忧乐最关心。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纵观全联,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请看下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之何?如之何。

这是一副为革命进步人士杨杏佛写的挽联。杨与宋庆龄、鲁迅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被国民党杀害。“不可说”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发出的感慨。“如之何”,是笔者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不可”、“如之”为副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副词的作用,用语奇精,内容含蓄,喻意深重,表达了人们敢怒不敢言的社会心态。

看南通曹顶词联:

匹夫犹耻国非国;

百世以为公可公。

此联为明代抗倭英雄张骞所撰。联中“非”、“可”二字为副词,分别修饰国家和人物(曹顶)的,是说国不像国,公(指曹)可为公(对有功绩的人的尊称)的道理。

助词对

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片语、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气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

连词对

能够将两个词或者两个语言单位连接起来的词叫连词。如:和、与、而、同、跟、及、并、或、以及、不但、并且、或者、而且(连接词和片语);不但、虽然、既然、要是、如果、假使、倘若、只要、除非、即使、因为、不论、不管、尽管、而且、可是、但是、然而、况且、所以、因而、因此、于是(连接句子)。古文中的而、与、则、乃、然等属于连词范畴。

请看下联: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的穿透性。

叹词对

叹词,即表示强烈感情的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它一般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通常在句子的前边独立存在。在对联中,叹词的应用不是很多,在一般的诙谐联中偶有使用。

请看下联: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据说这是一副云南某村土地庙联,作者借土地神之口,发表感叹,像土地神在过年之际看人间一派热闹景象之时的自语的写照。作者似乎在写土地神的孤寂心态,批驳了人间不似仙境的迷信观念。

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以讽刺那种对母、对妻两种面目的人,联曰: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努嘴,哦哦我,噢噢噢。

一串简单的语气词,像一副漫画,活画出两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联一个“任”字,下联一个“只”字,使其形成鲜明的反差。

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这样写道: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

(作者:李岫春 录校:恶人谷珠楼 再转贴时请注明)

第三篇:对联词性分类

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古代有“虚对虚,实对实”的说法,但是古汉语虚实划分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古汉语的实词基本只包括名词。所以“虚对虚,实对实”在现代汉语中尚需作具体分析。一般情况对“词性相当”要素的理解是:各类词汇分别对应。

汉语只有少数字不具备语法意义,如恍惚的“惚”,邋遢的“遢”,大多数单个的字都具有确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性。所以多数单个的字也可称为一个词。对联中常需要分析到每个字的词性和词义。不少汉字和词组还具有多种词性和词义。这里推荐大家使用金山词霸软件来查阅汉字的词性和词义,非常方便。

对联创作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字的多种词性,如以下这些字:不、有、了、红、一、香、下、东、要、着、须、好、来、如、胜、似,等等。

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各类词组举例:

主谓: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春风得意、鸟兽飞腾

并列: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

偏正:铁路、春风、晴空、狂欢、微笑、雪白、桃红、炎黄子孙、艰苦创业

动宾:司令、革命、联系实际

动补:鼓足、提高、好得很、交代清楚

此外,词组还可以按词性分类。举例:

名词性词组:地震(主谓)、声音(并列)、铁路(偏正)、红男绿女、炎黄子孙

动词性词组:祖传(主谓)、飞腾(并列)、歌唱(并列)

形容词性词组:面熟(主谓)、性急(主谓)、山欢水笑、山明水秀

……

两个字的词组有时看成一个整体,有时需要分开来分析词性和词义,根据需要而定。

规则:上下联每个词组的结构和整个联句的句式结构应相同,简称为“结构相称”。这是词性相当要素扩展到词组、语句结构上的规则。

词性的工对与宽对

工对与宽对在“词性相当”要素中是个相对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名词中的工对与宽对

名词可分为很多小类,以下这种划分称为“义类”,狭义的词性工对即指义类相对:

天文类:月、日、云、星、雪、风、雨、雾、霞、雷等;

地理类:峰、山、谷、壑、江、湖、海、田、岭、原等;

时令类:晓、时、夜、晨、春、夏、秋、冬、早、晚等;

动物类:马、牛、羊、鸟、鱼、犬、鹿、猴、鸡、虫等;

植物类:松、桃、林、桂、菜、竹、花、草、柏、李等;

文学类:诗、词、歌、赋、篇、章、诏、檄、书、联等;

人伦类:父、母、兄、弟、姐、妹、舅、婶、侄、孙等;

身体类:眼、耳、鼻、舌、口、手、腰、脚、肩、背等;

宫室类:房、廊、亭、榭、庙、寺、宫、殿、斋、闺等;

服饰类:帽、领、袖、鞋、衫、裤、袜、巾、玉、佩等;

器用类:笔、墨、纸、砚、剑、锄、刀、勺、钩、筷等;

……

2、词组结构和句式结构中的工对与宽对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对第一讲中列举的词组构成作进一步的分析。

主谓: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春风得意(再分:春-风偏正,得-意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

并列:声音、朋友(名词性,名+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形);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和山欢水笑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偏正:铁路、春风(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并列,创-业动宾)

动宾:司令、革命(动词+名词);联系实际(联-系并列或动宾,实-际名词性偏正)

述补: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好得很(形+助+副);交代清楚(交-代并列,清-楚 并列)

第四篇: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

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周:周代。泉府:钱府。官:官府。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

①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②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③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楚辞•涉江》)——燕雀乌鹊,在堂前庭中筑巢呵。巢: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邴夏御齐。(《鞌之战》)——邴夏为齐侯驾车。

以上是名词作补语。

(二)代词。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②指示代词。③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古汉语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比鸿毛还轻。

②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公输》)——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就可以去攻打了。

③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天论》)——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日月更明亮。

例①的“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人”。例②③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例②指代人,意思是“没有什么人”;例③指代事物,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代词的主要特点同名词,一般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及判断句谓语。

(三)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以及变化的词。根据动词后面能否带宾语,又细分为二类:①及物动词,又叫“他动词”、“外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常常影响到发出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例如“被坚执锐”的“被”和“执”。②不及物词,也叫“自动词”、“内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仅限于动作者自身,不以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为对象。例如“生”、“死”、“行”等。根据动词的作用又可以分成能愿动词和判断动词。能愿动词一般不能独立作谓语,也不能带宾语,经常附在其他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可能。例如:

① 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张骞传》)——汉王送给王的财物,不能说尽。

② 〔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欲。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复为匈奴所得。(《张骞传》)——张骞从月氏得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明确的表示。主了一年多,就回国。沿着昆仑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又被匈奴抓住。

句中的“可”、“能”、“欲”都是能愿动词。

判断动词数量较少,多为后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字。“是”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判断动词,而在先秦汉语中,“是”作指示代词而不作判断动词。例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笼。龟板和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是”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在椟中”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动词有“为”、“非”。“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非”是“不为”的合音,常用在否定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去辞别呢?

②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为年老的人折个树枝,告诉人说:“〔这种事〕我做不了”。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

动词在句中经常作谓语,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可以受副词修饰,但不能与介词结合。例:

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膑》)——魏将庞涓听说齐军攻魏的国都大梁,就离开韩国返回,这时齐军已经越过国境向西推进了。

“闻”、“去”、“归”、“过”在句中作谓语。“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②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学习不可以停止。

“学”作主语。

③但欲求死,不服顾利害。(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只愿求死,不再顾念利害。

“死”作宾语。

④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魏风•伐檀》)——不出打猎,为什么看到你家有悬挂着的貆啊。

“县”是悬的本字,在句中作定语。

⑤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之者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命令部队不要杀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奖赏千金。

“生”作状语。

⑥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

“灭”作补语。

上述例句中,副词修饰谓语的情况如例①的“既已”,例②的“但”、“不复”等。如果动词前是介词,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词宾语,这在下面介词部分将谈到。

(四)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的词,在句中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也能作主语、宾语。例如: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钴鉧潭西小丘记》)——铺着枕席躺在那里,清爽明净的景色与眼睛交谈,瀯瀯的流水声与耳朵交谈,悠然虚渺的境界与精神交谈,深沉宁静的状态与心灵交谈。枕席:名词用作动词,铺着枕席。谋:谋划,这里指景物与人的五官交谈。

“清泠”、“瀯瀯”、“悠然”、“虚”、“渊然”、“静”作定语。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因此用了十九年可是刀刃就象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锋利。

“新”作状语。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徐公哪一个漂亮?

“美”作谓语。

治乱,天邪?(《天论》)——安定与**是天决定的吗?

“治乱”作主语。

形容词作宾语时名词意味很浓。例如

籴贱贩贵。(杨恽《报孙会宗书》)——买贱〔的东西〕,卖贵〔的东西〕。

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修饰。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因此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愚笨的人更加愚笨。

副词“益”修饰形容词“圣”、“愚”。

(五)数量词。数量词是表示事物数目与单位的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例如:

有奇景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游天都》)——有这样奇异的景象,上次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又快慰又惭愧。

(六)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在句中经常充当状语,也作补语。例如:

①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许弗许。(《郑伯克段于鄢》)——〔武姜〕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②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论衡•别通》)——到浅的水流

中去的人能见到小虾,到稍深一些水流中去就能见到鱼客,到最深的水流中去就能见到蛟龙。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甚”作补语。

(七)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和补语。

①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鞌之战》)——怎么能因为受伤使国君战事失败呢?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现在想用先王的政治措施治理当世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事情。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我所以暗自忍辱苟活下来,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自杀,是因为我遗憾我的心愿没有完全实现,这样鄙贱无知地死去,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传扬到后世。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为早与之绝。(《赤壁之战》)——若能用您的众将士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不如早与曹操断绝关系。

例①“以病”作状语,表原因。例②的“以先王之政”作状语,表凭借。例③“于粪土之中”作补语,表处所;“于后世”作补语,表时间。例④的“以吴、越之众”和“与中国”都作状语,前者表凭借,后者表对象。

古汉语介词中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介词同时又作连词,有的较难区别,如“与”:

①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报任安书》)——我与李陵一起在宫中供职,平素相互之间没有很深的关系。

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孙子兵法》)——道就是使百姓和君主同心协力。

例① 的“与”是连词,“与”前后人物在句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颠倒后意思不变。例②的“与”是介词,“民”是受令的对象,又是“同意”的主动者。如果“民”与“上”位置颠倒,意思就全变了。

介词“以”的后边如果省略了宾语,有时也易与连词相混。

①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鞌之战》)——从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了箭继续驾车,车左边的轮都被鲜血染红了。

②(于)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张)巡。(《〈张中丞传〉后叙》)——于嵩又取架上的那些书,试着用它们来考问张巡。

例①的“以”是连词,连接两个动作。如果认为是介词,就一定是后边省略了宾语“之”,但加上“之”写成“余折以之御”,“之”指代不明,语义不通。例②的“以”后边加上“之”,“以之问”意思通顺,如不加,意思反倒不完善,所以例②的“以”是介词。

此外,还要注意介词宾语前置与省略的情况,这将在第九章“怎样分析句子”中谈到,可参见。

(八)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体会上下文来确定。

(九)语气词。表示各种语气的词。根据其在句子的位置,可以分为句首、句中、句尾语气词之类。根据其在句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表陈述、祈使、疑问、感叹、提顿、推测等。

(十)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有时单独一个叹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

在上述十类词中,重点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副词、介词、连词,尤其是动词与形容词、介词与连词。要抓住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例如看能否与介词、副词结合就可以判断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或动词。如能否带宾语,就可以把名词与及物动词区别开来(形容词带宾语都属于活用为动词);是充当叙述句谓语还是描写句谓语,就可以把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区别开来。连词与介词有时较难分辨,常常要结合上下文的意义去判断。下面分析几个例词。

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从而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已经了解这一点了。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齐桓晋文之事》)——因此贤明的君主制定老百姓应有的产业,一定让他们对上足够事奉父母,对下足够养育妻子和儿女。丰年终身饱,荒年免于死亡,然后督促他们作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他是很容易的。

③宋何罪之有?(《公输》)——宋国有什么罪?

④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不学习自己就了解,不问人自己就明白,古今的事情中没有这样的。

例①有两个“之”。第一个前接名词、后接动词性词组“不行”是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构成偏正词组在句中作宾语的外位语,第二个“之”上接动词,作宾语,是代词,代“道之不行”这种情况。例②有四个“之”。第一个上接名词“民”,下接名词“产”,是连词,连接定语与中心语;第二个上接连词“而”,下接名词“善”(形容词活用),是动词;第三个上接名词“民”,下接动词“从”,是连词,作用同“道之不行”的“之”;第四个上接动词“从”,下接语气词“也”,是代词,代“明君”。例③的“之”上接名词“何罪”,下接动词“有”。“何罪”与“有”不构成主谓关系,“之”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何罪”。例④的“之”上接否定副词,下接动词“有”,是代词,代前面的情况作“有”的前置宾语。

①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五蠹》)——古时候男子不耕田草木果实就足够吃了。

②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五蠹》)——所以灾年的春天,对年幼的弟弟也不给食物,丰年的秋天,对疏远的客人也一定给他食物吃。这不是疏远亲骨肉而爱路过的客人,而是果实多少不同〔造成〕的。

③仓府两实,国强。(《商君书•去强》)——粮仓和府库都充实,国家就强大。

④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旧唐书•魏征传》)——有好开头的确实很多,能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⑤实无反心。(《史记•李斯列传》)——确实没有反叛之心。

例①的“实”由连词“之”与名词“草木”相接,在句中作主语,是名词。例②由连词“之”与形容词“多少”相接,也是名词。例③上接数词,在句中作谓语,是形容词。例④的“实”下接形容词“繁”是副词。例⑤的“实”是下接动词,是副词。

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我听说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一定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考虑一千次,一定有一次收获。

②古明主必其诛也。(《五蠹》)——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实行他的惩罚。

例①的两个“必”都是上接名词结构,下接动词“有”,是副词。例②的“必”上接名词,下接名词性词组,用作动词。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太厉害了,你的不聪明。

②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触龙说赵太后》)——太后说:“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回答说:“比女人还厉害”。

例①的“甚”作描写句谓语,是形容词。例②的“甚”下接表比较的介词结构补语,也是形容词。

有时从词的语法动能上不能判断词性,就要结合词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分析。例如:

①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穿好朝服准备上朝,因时间还早,(就)坐在那里打瞌睡。

②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战国策•齐策》)——早点救韩国,比晚救韩国哪样更合适。孰与:表比较选择。便:适宜。

③云雨未谐,早被东风吹散。(秦观词《阮郎归》之一)——早:已经。

例①受副词“尚”修饰,例②修饰动词“救”,都是形容词。例③修饰动词“吹”,是副词。例②例③形式类似,为什么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副词呢?这就要结合词义考察了。例②意义是时间早,还可以受副词修饰(如例①)所以是形容词。例③的意义是“已经”,不能再受副词修饰,所以是副词。

① 子适卫(《论语•卫灵公》)——孔子到卫国。

②时已过午奴仆适至。(《游天都》)——时间已过了中午,奴仆刚好赶到。

③今弃击罋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谏逐客书》)——现在抛弃秦国的音乐而取异国的音乐,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只求〕眼前快乐,听起来舒畅罢了。击罋叩缶、弹筝:这里指代秦国音乐。郑卫韶虞:这里指异国音乐。

例①的“适”下接名词“卫”,是动词。而例②例③的“适”下面接的都是动词,但例②的是副词,例③的是形容词,这就是“适”在上下文中的意义不同造成的。例②的“适”是修饰动词,所以是副词。例③的“适”是说明“何也”的,“观”是“适”的补语,所以“适”是形容词。

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巫山•巫峡》)——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到达江陵,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也算不上快的。

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因此圣人不要求遵循古法,不效法成规。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嘱托我做文章来记载它。

④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谏逐客书》)——这四位君主〔的功业〕,都凭借着从别的诸侯国到秦过作官的人的力量。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平坦而又近的地方,游玩的人就多,险要而又远的地方,游玩的人就少。

⑥齐使者为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齐。(《孙膑》)——齐国的使臣到魏国,孙膑以受刑罪犯的身份偷偷地去拜见,劝说齐使。齐使认为他有特别的才能,偷偷用车载着他到了齐国。

⑦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孙膑》)——因此就拜田忌为大将,而拜孙子为军师。

⑧富国以农,而贵文学之士。(《五蠹》)——凭借着农业使国家富强,可是却重视读书的人。

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五亩大的田宅,在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帛制的衣服了。

⑩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没人用我了。

○11子欲知其以乎?(《柳宗元•杂说》)

○12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论积贮疏》)——如果粮食多并且财富有余,干什么不能成功?用来攻城就能占领,用来守城就能稳固,用来打仗就能取胜。

例①的“以”上接副词,下接形容词。例②的上下是代名词,但“是”与“圣人”不是并列关系,所以“以”是介词,“是以”即“以是”。例③的“以”上下都是动宾结构,是连词。例④的“以”上接副词,下接名词性词组,是动词。例⑤的两个“以”接的都是形容词,是连词。例⑥第一个“以”上下都接名词,不构成并列关系,并且“以刑徒”与“见”关系紧靠,是介词,表身份。第二个“以”上接名词,下接动词,既不是连词,也不是介词,而是动词,“认为”,其后省略了宾语“着”。例⑦的“以”后边带宾语“田忌”,“田忌”又是“为”的主语,所以“以”是动词“用”。例⑧的“以”下接名词,上接动宾词组,正处于动词向介词过渡之间。所以可作介词,也可以作动词。而例⑨的“以”则少动词性,是介词。例⑩的第二个“以”,下接语气词,上接代词和副词,是动词。例○11的上接指示代词和动词,是名词。例○12的三个“以”,下边都是接动词,按结构是连词,但从文意上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所以仍是介词。如作为连词文意就不通畅了。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老师与弟子年纪相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相似。

②夸父与日同走。(《夸父逐日》)——夸父跟太阳赛跑。

③屈完与诸侯盟。(《齐桓公伐楚》)——屈完跟诸侯订立盟约。

④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谋攻》)——知道什么仗可以打和什么仗不可以打的,就能取得胜利。

⑤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斗酒”。〔手下的人〕就给他一斗酒。

例①、例②、例③的“与”前后连接的都是名词,但例①的“与”是连词,例②、例③的是介词。原因是前后两个名词的地位不同,或主动发出动作与被动附和动作不同。如果“与”前后的名词颠倒过来,意义也不变,则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例④的前后接动词词组,且可以换位置,是连词。例⑤上接副词,后边接的只有名词,是动词。“与”前接名词,后接动词的多是介词,文意上省略了介词宾语。例如《孙膑》:“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从外来,与坐谈”。因此,“与”主要注意辨别例①、②、③时的情况。

二.如何分析词类活用

要分析词类活用,首先明确词类活用的概念。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划分的类别。虽然古代汉语各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一)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 策蹇驴,囊图书。(《中山狼传》)

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③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⑥ 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衣冠闲雅,盖有道者也。(《中山狼传》)

⑦ 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中山狼传》)

⑧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韩信拜将》)

⑨ 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中山狼传》)

⑩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孟子•藤文公下》)

例句①的“策”、“囊”本是名词,鞭子、口袋,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鞭子赶、用口袋装。例句②的“水”本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例句③的“王”本来都是名词,大王。第二个活用为动词,特指用王道统一天下。例句④的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活用为动词,指“像君”、“像臣”、“像父”、“像子”。例句⑤句的“老”、“幼”本指“老人”、“幼儿”,第一个都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尊敬”、“疼爱”。例句⑥的“杖”用作动词,拄(藜杖)。例句⑦的“目”活用为动词,使眼色。例句⑧、⑨的“东”、“前”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东”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前”指走上前。例句⑩的“齐语”是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指学习讲齐国话。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 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中山狼传》)

②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③ 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孟子•离娄下》)

例句①的“实”本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动词“装”(“空”是使动用法,意思是“挪空”)。例句②的“短”本是形容词,指长短,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说坏话”。例句③的“简”本指“简单”,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慢待”。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文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动宾关系。所谓特殊,是相对于一般的动宾关系而言的。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涉及到宾语,而使动用法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表面上看,结构是一样的,如“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和“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但意义关系却不同。“孟子朝王”中的“朝”是孟子发出的,意思是“孟子朝见王”,而 “武丁朝诸侯”的“朝”是武丁使诸侯发出的动作,意思是“武丁使诸侯朝见”。由此可见,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这可以用“主语+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表示。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③先生果将揖逊救焚溺而鸣銮避寇盗耶?(《中山狼传》)

④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中山狼传》)

① 晋侯饮(yì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例句①“闻”的人是“寡人”,例句②“来”的人是“远人”,例句③“鸣”的东西是“銮”,例句④“死”的人是“我”,例句⑤“饮”的人是“赵盾”,都居于宾语的位置,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准确。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③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④ 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例句①的“明”、例句②的“弱”、例句③的“安”、例句④的“小”、例句⑤“贫”、“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③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

④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韩信拜将》)

例句①的“霸”、例句②的“肉”、例句③的“西南”、例句④的“臣”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闻寡人之耳”可以翻译为“使寡人的耳朵听到”,“安之” 可以翻译为“使远方之人安定”,虽然有时会感到生硬,但不影响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宾语前还要根据上下文增加合适的动词才能理解,如“肉骨”就要加一个“长”,翻译成“使白骨长肉”。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一样,在结构同一般的动宾关系没有什么区别,还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其特殊性仍然表现在意义关系不同。例如:“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小)+宾语,但意思不同,“斫而小之”的意思是“使大木小”,也就是“把大木砍小了”,是使动用法,其结果是大木料变小了;而孔子“小鲁”、“小天下”的意思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是意动用法,鲁国、天下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观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又如“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友)+宾语,“毋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友”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友麋鹿”的意思是“把麋鹿当作朋友”,是意动用法。由此可见,形容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和“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表示。

意动用法主要出现在形容词和名词上,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③(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 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

例句①的“美”、例句②的“老”、例句③的“奇”、例句④的“贵”、“贱”、“尊”、“卑”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上老之”可以翻译为“皇上认为(赵)充国老了”。

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②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③ 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④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⑤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例句①的“疵瑕”、例句②的“客”、例句③的“庸奴”、例句④的“君”(前一个)、例句⑤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虽然一般都可以用“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但有时还要在根据上下文在宾语后增加合适的动词,句子的意思才完整,如“孟尝君客我”可以翻译为“孟尝君把我当作宾客(对待)”。

(四)分析词类活用的方法

既然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意义上,并且活用的词常常是理解句子的难点,我们就可以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为线索,根据上下文按照词类活用意义上的特点来判断。步骤是先把各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对应着写出来,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用活用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格式来理解,用哪种活用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顺,就说明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例如:

1.(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2.(对待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

这两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写出现代汉语对应的的意思:

美 其 服

漂亮他们的服装

“漂亮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漂亮”按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无法理解,就可以用我们上面介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格式来套:

使动用法的格式:使 +他们的服装+漂亮

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

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美”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使民)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句2中的“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对待达士)使他们的服装漂亮。

词类活用是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之一,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的认识,同时要多作练习——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第五篇: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词类词性专题教案

课前放松:时代不同

每逢母亲节,老师总会一再提醒学生,做母亲的如何辛劳伟大,而大部份学生的作文里也会加上一句:我将来长大,一定要好好孝顺妈妈!

可是现在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想法,读小学一年级的小美在日记上写着:做妈妈这么辛苦,将来我一定要我的孩子好好孝顺我!

词性与句子关系专题

一、复习旧知识

①、考察学生在错乱句子排序的考题类型及要注意的地方等方面掌握情况。

②、考察学生在错乱句子排序的步骤与方法方面掌握情况。课堂作业评讲

二、新课讲解

考点:

1、掌握基本的词类词性及句子的基本成分。

2、学会分析句子的基本成分,掌握什么样的词在句中能做什么成分。重点、难点:

1、词的基本类型及词类运用,词在句子成分中的作用和地位。

2、掌握句子的基本成分,学会分析句子成分。知识点一:词类词性分析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1、人事名词:如,人 学生 鲁迅 《离骚》 政治 文化

2、时间名词:如,春天 上午 星期天 母亲节 刚才

3、处所名词:如,上海 中国 远处 周围 里屋 郊区

4、方位名词:如,上 下 左 右 前 里 外 旁 内 东 西 名词的语法功能:经常作主语、宾语

【巩固练习】: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名词找出来。

万里长城在中国的北方雄伟的屹立着,它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像一条长龙,腾飞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是我国的象征。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现、变化、消失、判断、心理活动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如,走 看 说 进行 开始

2、心理活动动词 如,想 爱 恨 怕 希望 喜欢 担心

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如,使 叫 让 派 请求 禁止

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 会 可以 愿 肯 敢 要 应 应该

5、趋向动词:如,来 去 上 进 出 回 过 开 上来 起来

6、判断动词:是、为等

【巩固练习】: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动词找出来。

学校放学了,阿三拿起书包就跑回家了。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一般形容词:能充当谓、定等多种句子成分。如,大 小 快 慢 好 坏 清楚 干净 漂亮 绿油油

2、非谓语形容词:不能充当谓语。如,男 正 副 金 银 中等 恶性 彩色 万能 唯一 人造 单方面

【巩固练习】: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形容词找出来。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美丽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代词:是起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1、人称代词: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如,你我他它(们)自己 人家 大家 咱 您

2、指示代词:对人物或情况起指示或区别的作用。

如,这 那 这儿 那么 这样 那样这里 那里 这么些 那会儿 每 各 某 另 一切 其他

3、疑问代词:对人物或情况起询问的作用。如,谁 什么 哪 多会儿 哪里 几 多 多少 怎么 【巩固练习】请把下面文字中的代词找出来。

“是谁?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多少次我问自己。

当我为这个世界的黑暗和痛苦发出第一声哭喊时,父亲就像山那边 每一天升

腾的那轮红红亮亮的太阳,点亮了我的整个世界。就在那一刻,父亲把自己铸成了我永恒的向往。

副词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巩固练习】:请把下面文字中的副词找出来。

小华平时工作很认真,老板十分的喜欢他。这段时间不断的给他升职、加薪,他最近高兴极了。

知识点二:句子成分分析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1、主 语

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一般位于句首,经常由名词、代词充当,回答“谁”或“什么”等问题。

(1)他被同学们称为 “好孩子”。(2)我们都在操场上打羽毛球。

2、谓 语

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动词(2)今天是感恩节。— 动词 (3)树叶黄了。—形容词 3、宾语

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 人或事物,经常由名词、代词充当,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1)什么叫信息?—名词 (2)我真不想告诉他。—代词 4、定语

 定语是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数量词充当。

(1)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金黄的珍珠。—形容词(2)三杯美酒敬亲人。—数量词(3)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名词 5、状 语

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1)她高兴地笑了。—形容词

(2)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动词 6.补 语

 补语是谓语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谓语的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等。

(1)颜色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2)他写的字比原来好得多

三、课堂练习: 【典型分析】

1、我们村里的(定)农民(主)往冻土上(状)铺了(谓)一层(定)麦秸(宾)。

2、小学校(主)显得(谓)那样(状)幽静而又神秘(宾)。

3、心里(主)突然(状)感到(谓)万分(定)沉重(宾)。【挑战自己】

1.我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2.藤野先生总是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3.干事在黑板上写广告。

4.这位客人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5.托尔斯泰透出一股才气。

6.一个陌生人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7.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

8.科学技术是人类本性精神的最高成就。9.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场面。10.在场的老年人格外兴奋、活跃。

四、课堂小结

五、过关检测

(一)、判断下列词语属于哪一种词? 中国()领奖品()冲到()起跑()全部()头部()嘴()梅花()麻雀()米饭()水泥()木材()椅子()砖头()商店()礼堂()不断()花朵()高兴()非常()这些()他们()逃跑()跳跃()这里()极了()

(二)、找出基本词类各一种。

看啊,那满塘荷叶,墨绿、浑圆、厚重。久旱初雨,雨点儿哗啦啦地洒满荷塘。对像珍珠一样宝贵的水,荷叶一点一滴都沾唇。它们总是小心地保存起来,留给湖中的鱼。风雨袭来,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吹雨打,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荷花。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翠绿色的伞,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荫凉处的鱼戏虾游。

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

(三)、我来找找句子成分。1.白色的丝线拧成细细的绳子。2.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习惯。3.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鸟叫。4.派出所的警察们寸步不离地守卫在洞口周围。

5.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一声不响地解掉了系在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四)、我来判断一下加粗词在句中做什么成分?

1、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停在细细的()电线上休息。

2、奶奶在水井边用水桶打()水。

3、夏天的天气()热得像个蒸笼。

4、宽阔的()钱塘江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

5、活泼的小松鼠在松树上蹦来跳去()。

6、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在水里的影子()。

7、绿油油的()墓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

8、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师傅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

9、五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任务()。

10、他们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

下载关于对联的词类与词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联的词类与词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1对联对仗之词类相当(五篇)

    [对联撰写篇]之一 对联的对仗 对仗,即对偶,这是一种比喻的方法,指对偶句像古代仪仗那样排列整齐,两两相对。 对仗,是对联写作的基本方法。它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

    高频词类(模版)

    一.高频名词: knowledge知识 energy活力 change变化 courage勇气 chance机会ability 能力 patience耐心 instruction指导,说明(书)promise答应 decision决定 advice建议 inform......

    词性转换总结与归纳

    词性转换总结与归纳 动词变名词 announce—announcement通知 equip 装备---equipment 装备,器材 (不可名) settle—settlement定居,安定 achieve---achievement 成就 amuse--a......

    词性

    词类 句子成分 为什么讲词类(词性)? 对单词的分类是根据单词在句子中所起的功能来分类的。 英语句子:通过单词的词性 判断这个单词在这个句子里面充当的成分。词类 词类:名词、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答案)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

    词类活用

    陈情表 (一)名词作状语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像犬马一样。 3. 则刘病日笃。 日:一天天。 4.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在家外。 5. 内无......

    串词类

    开场词—— 甲:敬爱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甲: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 乙:时光的车轮碾过留痕: 甲:小树又增加了一个年轮, 乙:我们也又增长了一岁; 甲:伴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 乙......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1、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1.6) 2、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1.69) 3、书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