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中虚写的妙用
“虚”出美文 ——谈谈虚写的妙用
文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真实是写好文章的前提。那么,我们作文能否虚构呢?答案是肯定的。著名作家茹志鹃对中学生说:“写作用虚构法好不好?我以为好。这样从小就可以锻炼想像力。”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积累的素材,常常都是很普通的。作文时,如果把这些素材像“镜子”一样原原本本地摹拟和照像出来,那么你的文章定是平淡乏味的。如果能适当地“虚构”,采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材料就会典型生动,那你的文章定会光彩夺目!
必须明确的是:虚构是一种写作需要,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虚构决不是胡编乱造,它需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想像,它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这里笔者结合实例,向你介绍几种,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移花接木,让人物更鲜明。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假如直接根据一个什么真人来描写,结果根本成不了典型,只能得出某个个别的、例外的、没有意思的东西。而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人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典型的东西。”这就要学会“移花接木”。如我们在清晨看见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在街灯下卖包子,无人的时候,她就拿出课本来看,问及其父母,才知道一个去世了,一个生病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和人物,要写成文章显然不行。但我们又被小女孩的精神所感动,非要写点什么,于是,有人就虚构出另外几种场景,让它和上文中真实的场景“嫁接”合成,结果“虚”出了华章:如有人为了表现小女孩刻苦学习的精神,虚构出她在学校里有很多授奖的场面以及其它刻苦攻读的场面,以此为文章开端,中间回顾女孩在街灯下读书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图景,这就成了一篇美文。又有人为了表现小女孩的爱心,虚构出许多她捐献的场面,以捐献的场面为开端,引出她在街灯下卖包子的情景,再回到捐献场面,这样小女孩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二、添枝加叶,让故事更完美。
作文时描写某一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者只是一个轮廓梗概,这就要发挥想像,“虚构”出一些细节,使之曲折生动,使故事更完美。
例如有个同学在作文时使用了这样一个素材:妈妈做小本生意,无意间收到一张五十元假币,几天的辛劳都白费了。晚上,妈妈带我到水果摊前,摊主是位老奶奶,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妈妈用那张假币买了一个大西瓜,老奶奶毫无察觉地收下了它。这种素材写成文章,虽然很真实,但是妈妈这种嫁祸于人的行为是可憎的,主题不积极,没有教育意义。而且这种素材俗浅,缺乏新意。怎么办呢?高明的小作者添枝加叶“虚构”出这样一个结尾:
老奶奶摸了摸那张假币,放进了钱箱里,笑吟吟地说:“这张钱倒是真的。有次我收了张假钱,白辛苦了几天。唉!”妈妈听了老奶奶的话,顿时满脸通红,犹豫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刚才给你的 钱上我记了个电话号码……换一张吧。”假币又回到了妈妈的口袋里。
面对艰辛的老人,这位母亲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良知被唤醒。我们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也都会这样去做的。这个素材虽然经过了虚构,但仍然是真实的生活。添上这个美丽的尾巴,故事就揭示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思想积极,富有教育意义。
再如一位作者周末放假回家,因事走得晚,太阳快落山了还没到家。远在乡下的母亲骑自行车来校探望,中途母女相遇回家。这事很简单平淡。但作者巧妙地虚构出这样一个情节:
突然,前面吵嚷的人群挡住了去路,我只好下了车子。原来前面出了车祸,听围观的人说,被汽车撞伤的是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孩。这时,一个熟悉而又奇异的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个妇人几乎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冲进人群:“孩子呀,我的孩子!”但很快又从人群中出来。我这才发现,这不是我的母亲吗?我丢下自行车跑过去,被母亲紧紧地搂在怀里,她用颤抖的双手抱着我的头说:“可把娘吓坏了,里边撞伤的也是你这么大的女孩子。”
一次平常的相遇被虚构成罕见的奇遇,构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虚构的精当。
三、改头换面,让主题更深刻。
即写作时将记叙的人、事、物、景加以更换,使之更有利于表达主题。如有一篇写见义勇为的文章,题目叫《残疾大叔》,说的是:有一天,街道旁有两个“黄毛”看见一小男孩用一百元大钞买了一个红薯,找回了一沓零钞。小男孩刚走开两步,就被他们拦住了,并硬 说小男孩上次借了他们九十元,强迫还账(其实他们互不相识,小孩根本不欠他们的钱,这是一种变相的敲诈、抢劫)。小男孩被逼得泪流满面,有口难辩,无奈只好把钱掏给了他们。在场的人怕惹祸上身,不敢制止。修车的低下头,炸油条的不吭声,烤红薯的憋着气,走路的直着眼。在这关键的时刻,走来了一个拄着双拐的残疾大叔,他一声怒吼吓住了两个“黄毛”。但“黄毛”定神一看是个残疾人,便不减“威风”地扬言要他少管闲事。残疾大叔自知不敌黄毛,于是急中生智地指着对面骑车过来的一对男女,说是小男孩的爸妈来了。这样才吓跑了黄毛,留住了钞票……事后了解到:其实小作者见到的大叔并不是“残疾”人,文中的“修车的、炸油条的、烤红薯的及路人”表现也不尽相同,但小作者如此虚构就是用所谓“健康”的修车的、炸油条的、烤红薯的及路人的冷漠行为来与“残疾”大叔形成反差,从而突出残疾大叔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有力地体现出文章的主题。
我班有个学生写《我的爷爷》很感人,说有个周末学校未放假,爷爷见他没按时回家,在阴雨连绵的假日跋涉在泥泞的小路上及时给他送来钱和菜(鱼)。爷爷告诉他,这钱是他捡破烂攒的,鱼是他在小河里钓的,爷爷还再三叮瞩他好好照顾自己。小作者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与爷爷相见的情景和激动心情。后来,这个学生自己说此文作了大手脚改换:自己家庭条件并不差,送钱菜的是他爸爸,钱也不是捡破烂得的,那天天气也很好。试想若照原样实写,绝无感人之处,虚构才使文章如此出彩。
第二篇:比喻在作文中的妙用
比喻在作文中的妙用
比喻如果用得恰当,可给文章带来客观的姿色。当代文学家秦牧曾说过“美丽的比喻简直就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先像是一种什么化学剂,把它投入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可见,比喻是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之一。
比喻是一种基于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精巧的比喻,喻体必须要超越本体,更准确的表达主观感情。多数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文中用一个或几个比喻,使文章增添了不少亮点。现就比喻的表达方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表达一些浅显的见解。
一、比喻的表达方式:
1、直接博喻式:博喻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深体味主题的意韵,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如 “拥有诚信,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溅起整个海洋------”取喻形象,色彩鲜明,引人深思,极为精巧也极具形象感和饱满的感情色彩,构成了文章的亮点。
2、比喻加感悟式:有时写完一个或几个比喻就再不去关照它,好似意犹未尽,其实还应在每个比喻后面进行一番感悟,或者将整个比喻的具体内容挖掘出来,或是通过这个比喻感悟出更深的人生哲理来。有一篇题目为《坚守善良》的文章,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叫柯曼的医生,在雨天深夜到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村,去抢救一位病人。可他的汽车车灯坏了,面对漆黑的雨夜和崎岖的山路,他还是依然发动了车子。当他摸黑驶出自家院子时,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原来,对柯曼医生汽车声音极为熟悉的附近居民,一刹那全都打开了窗户,拧亮了门前的灯盏,把道路照得一片光明。柯曼医生行进在一片光明中。就此作者写道“善良是人生的雨露甘霖,是人类温暖心灵的火焰;善良是洞穿黑暗的阳光,是心与心的亲和与信赖,是爱与爱的共振与交融。善良让世界充满仁爱,让岁月充满温馨。善良虽博大如东海之水,巍峨如万仞高山,但又是那么简单而平易。有时,它是风雨中悄然为你撑开的一把伞;有时,它是黑暗中倏然为你点亮的一盏灯。更多的时候,善良是危难时毫不犹豫地向你伸出的一双帮扶的手;是你在走投无路时向你坦然敞开的收容的门。仁爱是通往善良的路径,真诚是开启善良的钥匙。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柯曼医生那样,心存仁爱,忘我无私,坚守善良,那我们的人生道路就会永远有和煦的春风萦绕。要知道,多
一个善良的人,这世界便会多一份温暖,多一颗善良的心,人类便会多一份福荫。”没有空洞的说教,比喻加上深刻的感悟,激活了文句,点亮了文旨,升华了主题,点明了事理:雪中送炭,坚守善良,得到的将是一片光明的回报。
3、设问加比喻式:先用一个设问提出问题,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如“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唱尽哆来咪发梭拉西的歌;青春是一幅画,一幅画满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画;青春是一页诗,一页写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诗。青春需要纵情歌唱,需要挥墨如泼,需要细细斟酌。”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来回答,且每一个分句都是比喻句,让人在不经意间认清了“青春”的本质,产生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得文采斐然,诗意盎然。
二、比喻在文中的作用
1、标题设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有一个简洁醒目动人出采的标题,就会产生让人眼睛一亮的效果。如《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标题为《萨达姆:美国手中捧着的刺猬》,一个生动的比喻把美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境地,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2、开头设喻。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要想使文章引人入胜,给人以美感,在开头上要下工夫。有一考生的佳作《温柔的枕头》开头写道:“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约翰·可里斯朵夫》中这样形容诚信„洁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而洁白的良心最重要的内容便是诚信‟。”既交代了文章的标题的出处,又自然的巧借名言中的比喻引出自己的观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3、主干设喻在文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巧妙的比喻可状难明之理。有的道理非常抽象,难以具体表达清楚,或是表达出来了,别人理解不深刻。如果用上恰当的比喻,可使枯燥抽象难懂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如 “人生就像在跷跷板上行走,跷跷板的左端站着我的观点,右端站着别人的建议。而人生的追求则是在上下摆动的跷跷板上使自己不断地运动并不断寻找平衡点。真正的人生属于勤劳的人和勇敢的人,他们不辞劳苦的奔走在跷跷板的两头,偶尔,也会因为失误而跌到在跷跷板的一头,但是勇气和自信鼓舞他们从右端爬起,拍拍身上的灰土,向前方奔去;别人的激励也使他们从左端站起,寻找成功的另外方向。”作者把“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一抽象的道理,用人人熟知的跷跷板游戏作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巧妙的比喻可绘难绘之景。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很难描述,可以用比喻借助其他东西来写。如“梦是天边漂浮的一种悠悠的白云/梦是山沟里升起的一束淡淡的青烟/梦是巫山峡壁上缀着的那团闲适的白雾/不知何时来,何时去,去向何方/梦是三月绚丽的风染绿了的秃枝/拂开了红桃白李银梨粉杏的芳裙/梦是一道伸向阿里的若隐若现的彩虹------”作者将梦这一难绘之景,运用比喻化为白云、青烟、白雾、秃枝、风、彩虹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象,渲染出梦的绚烂多彩,营造出执著追梦的美妙意境。也让人通过这些鲜明生动的意象,了解了梦为何物。
③巧妙的比喻可抒难抒之情。有时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达出来了,也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把这些思想感情化为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就会表达得畅快淋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树不直,无以成栋梁。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开启合作的„大门‟,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放飞心中的喜悦。留住信用,我们的眼睛便成了忘记的„监视仪‟;留住信用,我们的耳朵便成了背约的„除尘器‟。人间纷繁芜杂,留些信用给自己,我们才能日不怕雨淋,夜不怕霜打。”作者连续以“大门”、“监视仪”、“除尘器”为喻体,将自己渴望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结尾设喻。古人说,结尾如撞钟。如果这个钟撞得响亮,就能使主题深化。如“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每一次美丽谨慎的选择,必将如高山流水,洗尽铅华,洗尽躁动。还生命一股清流,一眼甘泉,用晶莹的浪花奏出生活浩然大气的乐章。”作者用了恰当而优美的比喻来扣题,形象的说明了正确选择的重要,极为精彩。
恰当的比喻就如同我们做菜用的佐料,能给菜增色增味,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增,回味无穷。但是,如果佐料用的过量(不足)或者用料不当,就会使菜色香味俱失,让人大倒胃口,作文中的比喻也是如此。因此,在作文中用上恰当的比喻,就会给文章增色。
第三篇:在作文中妙用环境描写
在记叙文中妙用环境描写
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
欣赏:
1、李寻欢打了一个哈欠,将两条长腿在柔软的貂皮上尽量伸直,车箱里虽然很温暖很舒服,但这段旅途实在太长,太寂寞,他不但已觉得疲倦,而且觉得很厌恶,他平生厌恶的就是寂寞,但他却偏偏时常与寂寞为伍。
2、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溶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在文章中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而止的简要环境描写,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怎样进行环境描写呢?
☆方法借鉴:
一、连串式描写
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可以自然地展开情节。在一篇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丝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
“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
“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二、情景式描写
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如:《芦花荡》结尾中写到:“他狠
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把老头子复仇成功后的喜悦舒畅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三,对比式描写
环境描写,还可以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这种景物的对比可以突出中心。
如:“首次看见外国,感觉是那样的新鲜,边境线上耸立着的那一个个哨所就像是一处处景点,全副武装巡逻的战士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那一块块界碑就像一面面永恒的风景。”
“日子久了,在叶子的眼里一切都变了,神圣的界碑不再是风景,只是块刻着国名的石头罢了。„„就这样,今天踏着昨天的脚印,明天再踏着今天的脚印,在巡逻道上走了今天再走明天,成天连人影都见不到,肯定能把人弄傻了。”
《界碑》——周京东四、五觉法描写
“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
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如: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听潮》 五:组合式描写
描写景物时,既有“特写”,又有背景式的画面“广写”。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景艺术地组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常见的组合方式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围到中心”等空间组合式,还有“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时”等时间组合式。
如: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子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着矮凳,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驰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忧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
☆环境描写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环境描写不真实、不典型。恩格斯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环境描写要真实,要典型,才能“创造”人,才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感情的人。
误区之二:环境描写详略不当,喧宾夺主。茅盾曾批评过某些青年作者为写景而写景的作法:“有些作品,开头写了几百字的‘外景’,而后写到室内的人物,展开故事;这一段‘外景’与室内发生的故事不相关联。因此,‘外景’的描写成为赘瘤。”(《关于艺术的技巧》)
误区之三:人物的思想感情没有渗透到环境描写之中。描写环境的目的是刻画人物,通过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不要把描写当成一贴膏药硬往文章中贴,或当成一种装饰品,去从形式上美化文章。只有在描写中融进真情实感,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环境描写不能为景而写景,更不可“情不够,景来凑”,应该学会让景物说话,这样它才能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写活景物的秘诀:
一、观察要全面调动感觉器官
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文章就犹如一幅静止的平面画作。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麽文章会生动许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
二、要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一年四季的草有着不同的特点: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三、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景物就可以突破有限的眼前,达到无限的世界。
四、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四篇:浅议小学作文中的仿写
浅议小学作文中的仿写
唐山市古冶区唐家庄第一小学李伶杰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
一。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
那么怎样进行作文仿写呢?
第一、仿写要有针对性。为了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仿写要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某一篇文章写得好,可以进行全篇的仿写;一篇文章某一部分写得好,也可以进行局部的仿写。还可以仿写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落、人物对话、肖像外貌等。这种单项的仿写,不仅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还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提高作文水平。
第二、仿写时要切实发挥范文的示范作用。小学生初学写作如同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别人引导、扶持。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发实发挥好范文的示范作用,用范文去引导,扶持学生。
第三、仿写作文要注意“举一反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在仿写中由于停滞在机械模仿阶段,写出的文章有“生搬硬套”,“抄袭”之嫌。这就要求教师在用范文引路时,要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把作文训练同培养学生的观察、领悟、想象,自学等基本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作文中能够不拘泥范文,做到“举一反三”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言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写作。
一、仿立意选材
立意、选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学生作文写得不好,往往是文不对题,立意不好。在进行每个单元的作文教学时,先要引导学生读作文指导书中的佳作,然后让学生评议:佳作中的内容是否围绕题目来写?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明确、突出?如《一件×××的事》作文教学,先让学生看、读《一件难忘的事》,再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围绕“难忘”,作者选写的“考试马虎,成绩下降,挨老师狠狠批评”这件事,你认为难忘吗?为什么?在生活、学习中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事?为什么这件事让你难忘?评议之后,学生就会明白:写难忘的事,这件事必须是对自己有教育意义,让自己得到启发,明白道理,或是让自己高兴或者伤心的事。那么这次作文训练,学生通过模仿,思维得到扩展,立意、选材范围就会扩大,有的写“一件伤心的事”,有的写“一件意义深刻的事”,有的写“一件高兴的事”……
二、仿文章结构 如写《我爱故乡的山水》,可全面模仿《桂林山水》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结构全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又如学习《三味书屋》后,可安排学生以《我的卧室》和《我的小房间》、《我们的教室》等为题进行仿写。要求按空间顺序描写和介绍,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再如仿写《少年闰土》练习,写人的作文一般都是简介人物外貌,然后通过一两件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鲁迅的《少年闰土》则是由一个看瓜刺猹的场景开头,然后描写闰土的外貌来历,接着讲述关于闰土的几件事,生动刻画了聪明能干、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学完课文可以让学生仿写这样的构文方法,写写自己的小伙伴。学生们显得兴趣盎然,成功的仿写也让他们感悟到了写作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三、仿精彩语段
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干巴,缺乏文采,是语文学习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有很多,组词、造句、读书或背诵„„都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语言熏陶,而仿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上册中有一组描写动物的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其语言亲切自然,朴实无华;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的白鹅,俨然是一位架子气十足的大将军;俄国的《白公鹅》,那幽默、调侃的语言令人久久难忘。四篇文章各具特色,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典范之作。为此,学过课文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习作:《我喜欢的小动物》;《我熟悉的人》。学生成功的仿写了《小鸽子》、《小狗》等文章。
这种形式还适用于记叙文中的精彩句段的模仿。记叙文中的精彩句段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借助他人的精彩句段仿写套用,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鸟儿感谢蓝天,是蓝天给了它振翅的渴望;鱼儿感谢海洋,是海洋给了它生命的欢畅;马儿感谢大地,是大地给了它驰骋的疆场。”这段文字,其主要特点是比喻、排比。在模仿时,可以借助这种句式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比如:“鸟儿需要蓝天,因为拥有蓝天才可以飞翔;鱼儿需要海洋,因为拥有海洋才可以欢畅;马儿需要大地,因为拥有大地才可以驰骋。”也可以这样仿写:“花儿感谢春天,是春天吹绽它的梦想;彩虹感谢风雨,是风雨洗去它的彷徨;我要感谢挫折,是挫折让我学会了坚强。” 实践证明,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第五篇:实题虚写[范文模版]
实题虚写,大题小作
——谈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襄城高中 孙春玲
从2006年的高考不难看出,当今高考作文的命题已打破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分天下的新格局,以2006的高考为例,17套试题中标题作文占了7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各占5篇。2007高考,命题作文占到了9篇,材料作文还是5篇,话题作文降为3篇,这就要求我们,在2007的作文备考中,应对三者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可顾此失彼,失了自己的半壁江山。下面,笔者就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与同行方家。
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学习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面;有利于写作者思想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着一个目标思考;有利于作文批改和讲评;有利于密切配合阅读,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命题作文都有那些类型:
(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尝试》《肩膀》等等。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必须跨过这道坎》《提篮春光看妈妈》。
(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如《必须跨过这道坎》《提篮春光看妈妈》。
2、半命题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就是出题者给出一个尚不完事的题目,要求我们先把题目补充完事再作文。如《××,我追求的品格》《我更喜欢漫画××》 3.材料式命题作文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又如:“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
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以“说„安‟”为题作文。(60分)
(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2.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3.寓意型命题作文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4.关系型命题作文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 “ 森林 ” 气候》。
不同的命题形式,其审题立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是:实题虚写,虚题实写;小题大做,大题小做。
所谓实题虚写、小题大做就是指面对那些较小较实的题目,我们 要善于把它写虚,要善于透过具体的事物来挖掘其深层含义,诸如其象征意义、所代表的某种精神等。如题目“小草”是个小题、实题,写作时,我们要善于在虚处立意,通过写小草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来歌颂具有顽强精神的人;通过小草默默无闻装扮大地的品质来讴歌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又如: “水” 立意时,我们要善于透过水的表面特性,来挖掘其深层含义,去写其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或者联想人们常说的与水有关的俗语、成语等。如
⑴水滴石穿(以柔克刚;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⑵水盛于不同的容器就呈不同的形状(适应环境,随遇而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在于积累)
⑶水往低处流(尊重客观规律)
⑷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民心得失至关重要)⑸水至清则无鱼(宽以待人
⑹水流在落差大的地方形成动人的风景(勇敢面对生活的坎坷)
⑺一滴水汇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个人不能离开集体)
⑻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细微之处见精神)
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包)
⑽死水永远流不进海洋(安于现状,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⑾)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
⑿没有堤坝的约束,就会泛滥成灾(不能放任自流)
又如,06年高考辽宁卷的“肩膀”,也是一个实题,写作时可以由肩膀联想到责任,赞美勇于承担责任,勇挑重担的精神;也可以通过人们在伤心、无助时常希望能有一个宽大、坚实的肩膀来依靠的心理,来确定立意:肩膀——慰藉心灵的港湾。
所谓虚题实写、大题小做就是指,面对较大较虚的题目,要善于选择小的切入点,把大题目写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希望”,这是一个很虚也很大的题目,我们该怎样立意呢?首先要选一个小的切入点,如写“希望”的作用、意义,或者把它具体化为一个父亲的希望,一个教师的希望等,这样就有话可说了。
再如06年高考北京卷的题目是“北京的符号”,显然,这也是一个虚题,怎样把它写得有血有肉呢?,同样要运用虚题实写的方法,把题目“北京的符号”这一抽象的概念加以具体化:它可以是代表北京的建筑风格的四合院,也可以是浓缩北京人精神品质的一群文人,还可以是彰显北京文化的京戏京腔等等。
又如05年北京卷题目是“说安”,也是一个较虚的题目,写作时要善于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安有安定、安宁、平安等意思,我们要选一个小的、具体的角度切入,比如可写:安定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怎样才能使社会安定等等。
这是总的思路。不同的命题形式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比如: 1.添加语素,构成语境——词语或短语式命题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水》: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灵动的水、以柔克刚的水等。
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水的启示等。例如《尝试》:
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
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
再如《北京的符号》:
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
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又如《肩膀》:
我们也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肩膀的作用”: 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
2.把握内涵,梳理关系——关系型命题
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3.由表及里,揭示寓意——比喻、象征命题
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例如《过河小卒》:
这道题很显然是不能够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的,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的指向,也就是寓意。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因此,小可以变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审题过程中,以上几点往往需要我们综合运用。补充题目,选好角度——半命题作文
补充题目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补充的必须符合语法逻辑,二是题目不要定得过大。
所谓符合语法逻辑,就是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在语法上要搭配得当,在事理上要合符生活事理。例如:《我明白了……》,此题要补充的应该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某某人所说的话意思,“明白道理”、“明白意思”是合符语法的,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合符语法 了。
至于题目步能定得过大,是因为大题目的写作范围广,不利于选材和组织材料,写作难度自然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