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激励[推荐]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激励
吴守江
【摘要】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位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把激励充分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激励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期,要有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优生,以名人、名校为目标激励他;对于差生,则以优生或他身边关系最好的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来激励他。
二、激励要抓住时机。当学生有闪光点时,当刚开学学生学习数学热情高涨时,当学生小测成绩进步获得成功享受喜悦时;当学生有悔悟之意想纠正错误时等都可以成为激励的机会。
三、激励要把握原则。第一,激励要因人而异。第二,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第三,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
【关键词】
初中
数学
激励
原则
时机
时效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到幼儿园接女儿的时候,老师告诉这位母亲,她的女儿头脑不聪明,笨手笨脚,不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女孩在回家的路上问妈妈老师说什么呀!这位母亲告诉孩子,老师说你很漂亮、聪明还勤快。女孩听了很高兴,一路欢声笑语。女孩上小学、中学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善良的母亲不断地夸奖她的女儿学习成绩优异,头脑聪明灵活。女孩在母亲的鼓励下,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激励会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甚至会改变人的一生。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智能的发展,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位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把激励充分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那么,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也深深感受到激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激励也要有方法,不能滥用。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激励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期,要有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优生,以名人、名校为目标激励他;对于差生,则以优生或他身边关系最好的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来激励他。一般情况下,初中生有较强的自尊心,有不服输的劲头,有一定的应战能力,激励能转化成动力。
我带的七(3)班有一个学生杨爽很调皮,也很聪明,属于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类型。有时竟然连家庭作业也不写。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走到教室去转转。一看,这个学生竟然坐在座位上写作业,神情还很投入!在我和他交往的过程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动人的景象,我得好好挖掘一下。
我走到他跟前,说:“难得,难得,实在难得。今天看到你这么认真,我太感动了。”他强忍着笑意,说:“老师,我写一下家庭作业就难得啦?您也太瞧不起我了!”我说:“好好好,我瞧得起你。那你说,一周以后咱们月考,你数学能考多少分?”他继续调皮:“老师,您说我能考多少分?”我说:“你能考70分就很不错了。”“老师,您又瞧不起我!”“不是我瞧不起你,你得用实际行动让我瞧得起你。”“那我考个85分。”旁边还有好多学生没走,我故意大声说:“同学们都听着了!杨爽说啦,月考他要考85分,如果成功,我就让他做数学大组长(我班数学四个大组)!” 结果,杨爽从此后每天的数学家庭作业都认真做,月考考了91分。我没有食言,铺天盖地表扬杨爽。并让他做了大组长,每天都要到办公室和我交流。从杨爽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巨大潜能,一种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但对于别的同学,如果他原来考70分,激励他考85分,未必凑效,因为我了解杨爽属于聪明但不努力的学生,潜力非常巨大,通过努力应该可以大大进步。对于本来就努力但没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激励起到的效果就不会太大。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
二、激励要抓住时机
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甚至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和崇拜。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这种受尊重、顾面子的需要反映得更为强烈。这种精神需要,是人性深处的渴望。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是教育好他们的前提条件。当老师和伙伴对其表示关心和尊重时,他的自尊心就会增强,就会努力约束自己以适应老师期望的效果。因此,作为老师要抓住时机,力求通过表扬、肯定等正强化激励,以满足学生正确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增强自尊心,自觉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时时刻刻受到的表扬和鼓励就已经很多,没有必要去抓住时机激励。这里说的时机主要针对中等生和差生。比如,当学生有闪光点时,要给予及时激励。
我教的班级有一名学生黄祖豪,脑子聪明,但是就是坐不住,上课期间左顾右盼,一不注意就找人说一句小话,作业也不认真,很多老师很讨厌他,每天他都处在批评之中,索性破罐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上课越来越放肆。我发现他有时候是故意引老师生气、发火后,就采取了故意不理睬他的态度。他为了引起我的注意,有一天居然家庭作业写的非常认真。我抓住机会在班里大大表扬了他一番,看到他喜形于色。在其后的很长时间里,他都表现出了一种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然以后需要不断鼓励,以此鼓励起到的作用只能维持一段时间)。
还有一名学生廖文静,本来数学还有点基础,但属于女生中比较随便的人。有一段时间上课完全不听讲,不是睡觉就是偷看课外书,怎么说都不改。但有一天,我让同学们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她订正的最仔细认真,不会的还拿来问我。我当然抓住机会也在班里表扬了一番。她表现得相当喜悦。
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当刚开学学生学习数学热情高涨时;当学生小测成绩进步获得成功享受喜悦时;当学生有悔悟之意想纠正错误时等。当然,激励应该长期进行,才通过不断强化,才能最终成功。
三、激励要把握原则
第一,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第二,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奖励。
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第三,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学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参考文献】
《都市家教》2011年3期2011年3期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激励运用》 《大观周刊》2011年第18期罗理《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激励性教育》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12期刘琛《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激励性教育》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中的激励性原刚100
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中的激励性原则桃源县泥窝潭乡中学教导主任中学一级教师赵劲松
评价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激励性原则。然而,目前初中数学的测试和评价,在教师的认识、分数的解释、对学生的评价和试卷的编制等力面都存在一些误区,严重背离了激励性原则。教师在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同时,改变传统的测试和评价观念势在必行。笔者作为一名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对此问题有深切的体会,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激励性评价的内涵
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是一种诱因,可以引发动机、激励行为、形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激励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它能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效能感,消除学数学的恐惧心理。
长期以来 “评价”在教师的观念中被窄化为“考试’,进而窄化为“纸笔测验,” 教师根据张考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把所有的学生排出等级,从而达到甄别和选拔的目的。这种传统的评价只关注评价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使我们不禁对教育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产生疑问。如果评价的目的只是告诉学生一个分数,进而确定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那么只有个别学生能从考试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多数学生没能从考试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也就丧失了自信,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新的评价理念丰富了评价的内涵和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
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
明确一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绝不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
更好地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发现并告诉学生
他们有什么缺点,还有什么知识没有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并告诉学生他们有
什么优点、已经掌握了什么知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非常聪明的、有潜力的、进而建立自信,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异同
初中数学的教学评价同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两种评价是相辅
相成的。从表面上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形式是不同的,形成性评价可
采用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
生学习情况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形式。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考试、结业考
试等。实际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不能截然分开,采用通常用于形成性评
价的形式,如学习档案袋,并不一定就是实行了形成性评价,而常用的终结性评
价工具,如考试,也可以有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因此,不在于评价形式的不同.而
在于评价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形成性评价的宗旨主要是“为课程与教学提供频繁
而及时的反馈,从而帮助课程工作者改进课程,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帮助学生改
进学习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
三、激励性评价原则的具体运用
显然,激励性原则应该体现在形成性评价之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
中考外,我们不妨把其他一切评价方式都纳入形成性评价的范畴,如何在日常教
学活动中把握评价的激励性原则,往往是决定评价是否成功的关键。具体包括以
下四个方面
1课堂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激励性评价有两种形式:语言和行为。首先,教师在上课前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把负面情绪带人课堂,在课上要善于用激励
性的评价语言去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很好”、“太棒了”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
意各种有差异的学生,要关注弱势群体,激励性评价的行为有很多。例如,对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赏识、赞扬的目光。惊喜的面部表情、鼓励、赞叹的肢体动作,给学生发小奖品等。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教师实现心理相容。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他们会积极
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自然就形成。
2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教学中最常见的评价形式,它能给教与学提供最及时的反馈。学
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作业的设计应把握以下三点
(1)学什么,练什么
作业的设计要和当节课的内容相符。很多教师把现成的练习册作为课后作
业让学生去做,其中大多数是综台性的能力题,与当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很不紧
密,学生做起求难度太大,这对学生的自信心是个很大的打出。很多学生因此逐
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恐惧心理。
(2)从易到难,有灵活性
作业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难点的突破
要遵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原则,使学生增强效能感。降低焦虑感,根据学生
不同的学习能力可以留不同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数学作业不是
太难,大多数我都会做。
(3)注意纠错方式
在作业批改和辅导纠错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准确、恰当的评价,多鼓励少
批评,多讲道理少责备,既要重视纠正学生的错误,也要讲究纠错的方式和方法,这点至关重要,很多教师在辅导时缺乏耐心,不注意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很容
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考试评价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查主要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的,因此考试
成为一种工具,教师运用这种工具把学生划分为若干等级,“达到甄别和选拔的目的,这种传统的评价只关注结果,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对学生来说,关注结果的评价使学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中有意识地训练应试能力而忽视情感、审美、道德等方而的发展。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在考试中,教师和学生似乎成为“敌
对”的双方,好像教师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考倒”,考试也似乎成“整”学生的一种手段,而学生一遇到考试就如临大敌,为了得到“高分”不择手段死记硬
背、猜题、作弊„„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
体会其内涵,站在一个新的层面来思考考试这种评价方式的目的和意义。“考
试”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正确地认识它、利用它。我们往往只关注
考试的选拔功能,而忽视考试的发展功能。我们必须认到这点:考试的目的是为 了让学生保持学数学的兴趣,消除学数学的恐惧心理。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考试中获得了“高分”(这个高分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绝对的),就会产生
积极的内心体验,体验是学习的效能感、成就感、豪感、自信心。会对自己说:“数学并不难,我可以把它学好” 一旦消除了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或不安全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各种数学学习,同时也会愿意接受教师的批评指导,积极 配合教师。
4学困生的归因评价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是必然现象。转化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等
重要。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自卑心理、胆怯心理、掩饰心理、压抑心
理、惰性心理、傲慢心理、逆反心理等。过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
成长。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不仅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
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地做好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工
作。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革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正面
临着质疑和挑战,但新的评价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新的评价体系绝不是对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它的继承和发展,工
作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肩负着将新课程落到实处的重任,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
念如果不能最终转化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将成为一句空话。数学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原则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这个原
则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互相激励共同努力。
第三篇: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
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
摘要:一位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激发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激励 兴趣 中学数学 学习效率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 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 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工作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中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
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 〔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第四.开拓学生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不仅仅局限用于企业,激励鼓励员工的行为动机,使员工做出努力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可以广泛运用到机关、学校、劳动人事等部门的管理领域。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1..苏东水主编.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中
邓州市初中数学优秀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邓州市都司镇二初中
张青海
2011年12月12日 联系电话:***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邓州市都司镇二初中张青海
关键词:“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高”“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两个转变
摘要:“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高”简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互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实现了课堂的两个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师生间形成了民主宽容、亲近信任、理解和谐的关系。
本学期我校教导处组织学校教师,在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适合我校教学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高”简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互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改变了教师旧有的教学观念,放弃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重新构建起了“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调动学生自主积极参与的新理念,积极推广学案导学,树立了教法适应学法的意识。
它的突出特点:
(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讲台上的表演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他们主动探索。
(二)让学生学在前面,教师给于必要的指导。
(三)使学生肯‘学’、会‘学’、乐‘学’,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内因和根本途径,教师诱导,‘导’得恰当,则是学生学得更快、更好的外因和条件。
经过实践,我们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两个转变,即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计划式”向“市场式”转变,学生有了自己的注意,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改变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习惯;教师的教学由“注入式”向“开放式”转变,教室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相互研究,共同探讨,共享成功;课堂内容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逐步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预习、讨论、归纳、练习、小结”的学习习惯。
经过实践,老师们惊讶的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即使失败也不灰心,表现出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教师对“没有差生,只有差别”有了越来越深刻地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已从过去抱怨客观或是怪学生和家长,或是怀疑自身能力等困惑和无奈中摆脱出来树立了自信乐观和对学生新人期待的态度。师生间形成了民主宽容、亲近信任、理解和谐的关系。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学生、知识和知识载体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学导式教学法同样离不开这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一)课前预习:
(二)课堂学习:。
(三)课后总结与反思。
一、课前预习:(1)要求教师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学案发至学生手中,学生根据学案“预习指导”内容进行课前预习;(2)学生在学案上写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探究中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应用各种手段去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也为教师的“导”提供依据。
二、课堂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战场。包括:(1)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难点;学案引导,自主学习;(2)预习检查或交流,小组合作,共同提高;(3)课堂探究:包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讲解三个环节。展示讲解,张扬个性(4)巩固提升,激励成功。在课堂学习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合作交流和课堂展示环节,这个环节要求中等生和学困生必须参加。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力求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涨势讲解后其他组同学要及时进行质疑和补充,也可以反问追问深层次探究问题。展示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还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情感、书写等,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展示讲解之后,有学生对课堂探究问题进行总结,梳理知识体系;学生总结不到位的,由老师进行补充。
三、课后总结与反思。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要在学后记的栏目下填写学习心得,学习收获等内容。教师课后也要在教后记这一栏目下填写交媾的感想以及有待赶紧的地方。用于集体备课时小组间交流,使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提炼成以后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除上述三个基本环节外,还有辅助环节,如提示和小结。提示是指上课开始,教师导入新课时,要简要地提出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要独具匠心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以鼓舞“士气”。小结是指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知识,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或知识与操作的关系,从而做到把知识系统化,让技能训练化,同时还可发现各自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以上各环节之间既密切联系又各有区别,彼此之间互相制约,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基本环节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骨架,两个辅助环节是“骨架”的补充,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自学是基础,合作交流是助燃剂,教师点拨是点火器,巩固提升是助推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没有固定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应根据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学任务、学习对象和学生自学能力等不同情况,具体地将其三个基本要素优化组合。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与体会:
一、营造和谐、民主、安全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需求,是产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动力源。动力源能否被引发为学习数学的动力,进而产生自学行为,这就取决于教师的如何引发和怎样导向。由于学生的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和不同需求,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情景,努力营造萌发创造欲望,创造热情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产生。如让学生预习《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第一节测量时,教师不能死板地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而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上树你能量出树高吗?不过河你能量出河宽吗?请看《解直角三角形》,它能告诉你妙计!教师的几句话,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后,我趁势力导,让学生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的什么办法呢?就是相似的知识——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和人或物体的影长时成比例关系的。同学们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出了旗杆的高度。和旗杆的真正高度相比,只有一点点的误差。这样,同学们就基本上认同了这种测量方法。又如让学生预习二次函数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如下实验:准备一根长30cm的细铁丝,制成长方形,让每次长与宽的长度不同,问它们的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什么时候面积最大?你能做出最大面积的长方形吗?为什么?请同学们参看“二次函数”。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预习取得良好的实效。
二、注重人人参与,鼓励积极思考,开展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同时,教师要为之精心营造探求新知识的环境,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问题,开展创造性的认知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教学生动,使教学活动产生最佳效应。l、让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观察发现问题。如让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性质时,先准备好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动手测量边的长度,角的度数。这样,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观察,发现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事实,实践出真知,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就较透彻。
2、让学生人人动口,参与讲座,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师提出平行四边形一定有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吗?请大家想想看,讨论讨论。若是,又应怎样加以证明?学生通过讨论得到证明边、角相等,只须证明三角形全等就行。这时老师再提出“如何把平行四边形化成三角形呢”?连结对角线。通过讨论,学生个个情绪高昂,教师适时予以点拨鼓励,许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如教师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不要过早下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在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区别与联系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小短剧:挑五个学生一个代表发问者,另外四人分别代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例如发问的学生说边时,那四个学生按角色分别说出自己的特点,然后再问班级其余的学生衙门四个的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学生们很容易就打出了区别与联系;然后再从角对角线对称性三个方面一一阐述,学生们情绪高涨,印象非常深刻。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好极了。
三、运用激励性教育原则评价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能批判性地分析教材,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要把什么问题都归入“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模式中。这样,才不致把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窒息在一个固定模式中,才能使学生解放思想,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和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时,教材上只给出了两种证法,下去后我让同学们上网查一查,有多少钟证法。有的回去查完后说,“老师呀,原来有那么多种证法呀”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的找来硬纸片剪裁拼凑来验证,直观而形象,学生印象还比较深,多好呀!老师动情地及时给予高度肯定与表扬,首先肯定这些同学善于观察题目特点,提出自己简捷解法,其次表扬他们敢不拘泥于教材,说出自己的看法,富有创新精神,同时告诉学生,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相信在日后的学习中会取得更加佳妙的成果。
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是学导式教学法实施的一个关键,作为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量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解题猜想。课堂上应减少对学生不必要的约束,不要将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应该看到,有些“后进生”往往操作能力强,想象丰富,思维发散而灵活。因此要宽容他们顽皮淘气,欣赏学生的一得之见和特长表现,重视发掘这类“后进生”的创造天性,坦然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在什么地方,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下,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学习的机会,而一旦发现任何一个同学的“闪光点”,当老师的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的火种,用激励评价原则的催化剂去点燃它,让它燃成熊熊的创新火焰。
邓州市都司镇二初中
张青海
2011年12月12日 联系电话:***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邓贵华
(1.“国培计划(2013)”衡阳师范学院初中数学班;2.桂阳县樟市镇中学,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主要有哪些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关键词:德育;渗透 ;价值观;情境;教育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我认为,德育是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础。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
4、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远离邪恶、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要有是非观和良知。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它是感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自信的良药,并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 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师要精于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情境。
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各章节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学习有理数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内容,安排好学生演员,扮成正数、零和负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演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所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换言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备课时,教师宜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于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教师要巧妙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当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教材为主要工具。课本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数学课进行过程中,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而且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效更好。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要在教书的同时进行育人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以“情”动人,辅之以合适的方法,必能使德育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新论(新世纪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钱宝琮.中国数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