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色彩

时间:2019-05-13 05:5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一篇: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色彩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13汉语言文学1班

张炜

摘要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于“五四”运动的浪潮,激起了远在日本人的郭沫若的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于1919年下半年起至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空前的高峰时期,收获了大量的诗篇。1921年8月,郭沫若将这一时期所做的154首诗歌结集出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诗歌集——《女神》。

关键字

郭沫若

《女神》

浪漫主义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也是一个主观性、抒情性很强的浪漫主义诗人。许多的原因都影响着他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当时的时代特性、从小喜欢的诗人以及远渡日本留学时又受到雪莱、歌德、海涅等人的影响。“五四”时期创作的《女神》是其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成就了中国现代白话诗歌的奠基之作。《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充满了作者的自我表现;在情感方面,以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为主;形式上倡导自由,没有固定的字节、字数上的限制,一切以作家的自己的表现为主。

一、郭沫若浪漫主义形成的原因

从时代背景来说,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在维新变法的失败后,开始宣传启蒙主义。在20世纪初的留学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更激进的启蒙主义者,而在这股启蒙思潮中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开始萌芽。郭沫若正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中,被民主自由所影响,因此他的浪漫天赋得以发展。

而且,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泰戈尔、雪莱、歌德、海涅等著作影响,倾向于泛神思想。这是他同西方浪漫主义作家思想沟通的重要桥梁。郭沫若不仅从国外许多浪漫主义作品中看到与泛神论的关系,还说过“宇宙观以泛神论为最适宜。”加上当时那种对祖国现状的担忧与失望,促使他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发展。郭沫若说:“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总之,郭沫若走上浪漫主义创作道路是和时代潮流分不开的。

从郭沫若喜好的文学倾向来看,他说过“唐诗中我喜欢王维、孟浩然,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甚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退之。”(郭沫若《我的童年》1947年)而且从《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也不难看出他不喜欢杜甫这类风格诗人和对李白这类浪漫主义诗人的喜爱。还有一位被他视为家乡的诗人——苏轼那种豪放爽快、不拘形式的创作方式对他的影响也很大。看《女神》中那些豪迈奔放、不拘一格的形式的浪漫主义作品就能看出与苏轼作品的同源关系。国外诗人泰戈尔、惠特曼、雪莱、歌德等人的作品也对其影响很深。《女神》中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春愁》等诗作都是泰戈尔式的作品。但郭沫若认为是在惠特曼的影响下才创作出《女神》中的那些诗。郭沫若正是吸收了这些国外浪漫主义作家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长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浪漫主义。

二、《女神》中浪漫主义特色

1.自我的表现。《凤凰涅槃》中的“凤歌”、“凰歌”其实都是作者自己在唱歌。《女神》是郭沫若“自我表现”这一文艺思想的体现。歌颂了对旧社会、旧传统的破坏和创新精神。《天狗》、《日初》、《晨安》等诗,都是自我张扬,歌颂自然,并把自我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之作这不仅是郭沫若对诗的基本观点也是“五四”时期文艺思想的核心。与同期诗人们相比,就张扬的个性、表现自我这一点来说,无论是谁都不能与之匹敌的。

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凤凰涅槃》等诗是《女神》中各种表现方式最典型的体现。《凤凰涅槃》以凤凰的传说,象征旧世界的自我毁灭和新世界新我的诞生,《女神》所体现的创新精神都体现在这首诗中。凤凰在欲火中重生正是“五四”运动中人们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象征,也是祖国和诗人自我觉醒的象征。充满了破旧立新,追求自由,创造理想的激情。凤鸟与凰鸟在临死前,低旋飞舞,它们诅咒现实的冷酷,黑暗,腥秽,一场漫天大火终于使旧世界的一切黑暗和不义同归于尽,燃烧而获得重生的不只是凤凰,也象征地包括了诗人自己。还有《天狗》那是郭沫若创作的高峰期所创作的诗篇,也是他诗歌情感最激烈的时期。诗人一开始便自称“天狗”,可以吞月,而“我便是我了”,表达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天狗》强烈的体现“五四”精神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赞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自我的评价。

3.形式自由。郭沫若的诗绝对倡导自由,诗的篇幅长短不一,句法多样,节奏鲜明,没有统一的规律,而且在白话诗中掺杂了不少的外语。如《蝉鸣》只有三行,但《凤凰涅槃》却有三百八十五行。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行诗的字数都是不固定的,押韵没有统一的规律,但与诗中多次重复出现的排比与复沓形成了相对的和谐。

4.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强烈地显示了生活的本质,融入诗人感情色彩的真实性,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艺术抒情方式的创造。如作品中对于宇宙的夸张的描绘:“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宇宙,腥秽如血”,表达了诗人对黑中国的愤怒和诅咒的感情。

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5.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女神》中《凤凰涅槃》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郭沫若曾说《凤凰涅槃》是在一天之内分两次写成的,诗里倾泻式的感情和急湍似的旋律,充分地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上狂飚突进的精神。还有根据古书上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而写成的《女神之再生》,以神话题材而突出了“五四”革命现实的核心,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虽然当时有许多写进步向往光明的是个,但如《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那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的诗歌作品却很少见。

6.语言方面。具有华美丰富的特点。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一切描写自然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三、运用多种手法表现浪漫主义

1.运用神话传说使文章具有特点。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郭沫若对神话传说的再创造,构成了一个美好的象征。用凤凰涅槃的过程来象征中国现代社会和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具体来说,凤凰是“五四”时期精神的象征,火是革命烈火的象征,群鸟是反动者、封固者和无耻市侩文人的象征,诗人将自己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寄予到凤凰、火、群鸟这些意象上。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郭沫若在《女神》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旧中国的黑暗,使善与恶、美与丑形成了强烈又鲜明的对比。比喻的采用,《炉中煤》中诗人把自己比喻成“煤”,把祖国比喻成“年轻女郎”,通过这两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使全诗增添不少色彩。排比的采用,《凤凰涅槃》中“当他们同声唱出‘时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时”,一场漫天烈火,终于把旧世界的一切黑暗和不义同归于尽了。四个排比句有力的把他们极端愤怒与悲壮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 吴玥,探究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2] 张亚娟,《女神》表现方式

[3] 顾圣皓,泛神论与浪漫主义——试论郭沫若早期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形成

第二篇: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一.时代精神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光明”“新鲜”“华美”“芬芳”的新时期的到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郭沫若通过《女神》喊出了当时时代变革的最强音。

《天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1919年的下半年和1920年的上半年,那时,正是他情感最炙热的时候。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一开始诗人便自称是“天狗”,可以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自我表现所带来的自豪感。《天狗》是诗人在五四精神下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赞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女神》在表现自由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十分的反抗精神,比如《匪徒颂》中异常激进地把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中有杰出贡献的进步人士称为匪徒来赞美,正体现了这种激进的反抗精神。

诗人极力推崇的创造精神,也是五四时期鲜明的时代精神。“创造哟!创造哟!努力创造哟!人们创造力的权威,可于神祇比伍!不信请看我,看我这雄伟的巨制吧!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呀!”这里,人的创造力被诗人无限地夸大赞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品哟!”这里,一句句的力量,全都是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的,雄强的民族精神。

二.浪漫主义

尽管郭沫若当时在理论上没有提倡浪漫主义,但是,他所提倡的“自我表现”和表现主义有一致的方面,而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又有某些共同之处。因此,《女神》就成为一部艺术个性非常突出的浪漫主义诗集。

郭沫若在《女神》中表现出的独特的浪漫主义有以下一些特征。1.表现自我。《凤凰涅磐》中的“凤歌”“凰歌”实际上都是诗人自己在歌唱。《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我崇拜一切,而我又“崇拜我”“我又是偶像破坏者”,歌颂了对旧社会,旧传统的破坏和革新、创造精神。特别是在《天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天狗”,他把日、月、星球、全宇宙都吞了,“我”便成了“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全宇宙Energy的总量”!这个“自我”,就是宇宙的化身了。“自我表现”,不仅是郭沫若对诗的基本观点,也是他“五四”时期文艺思想的核心。《女神》是郭沫若“自我表现”这一文艺思想的体现。《天狗》、《日出》、《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太阳礼赞》等,都是张扬自我,讴歌自然,并把自然界和本体相结合的典范之作。与同一时期的诗人们相比较,就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这一点来说,无论是谁都不能与郭沫若相匹敌的。

2.歌颂自然。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大自然被充分人化,地球成了母体。在《地球,我的母亲》中,他把地球说成是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地球无限的敬爱,并且他还说“我羡慕你的孝子,田地里的农人!他们是全人类的保姆,你是时常地爱抚他们”“我羡慕你的宠子,炭坑里的工人!他们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你是时常地怀抱着他们”。多么淳朴的对地球之爱、对劳动人民之爱啊!《晨安》向地球上的一切,山河、海洋和人类文明建设,一口气问了28个“晨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地球,热爱世界的丰富情感,显示了其无比伟大的气概。自然和人类物质文明本来是对立的,但是诗人却以自己强烈的主观精神把它们统一了起来。

3.形式自由。这是一方面的观点,认为郭诗的形式倡导绝对自由。诗篇长短不一。如《蝉鸣》只有三行,而《凤凰涅磐》则有三百八十五行。句法十分多样,节奏鲜明,在白话文中夹杂不少外语。这些都表明诗人在形式上不受任何束缚,只要求最大限度抒发自己的激情。另一方面的观点是,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诗行的字数都不固定,压韵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每一首诗中,却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诗的形式确实做到了极端的自由,但是诗中多次出现的排比与复沓,以及每节不规则压韵,又形成了相对的和谐。总之,对于《女神》中诗歌形式自由这一点,论谁都是没有疑义的。

三.积极浪漫主义

郭沫若作品《女神》中突出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可以归纳为积极浪漫主义或者说是革命浪漫主义。

郭沫若是创造社的代表,被公认是创作社的领袖人物,不仅创造力旺盛,作品众多,而且率先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他曾写过《革命与文学》一文中就说:“文学是革命的先驱,在革命的时代必然有一个文学上的黄金时代。文学和革命是一致的,并不是两立的。”浪漫主义思潮便是以郭沫若和创造社为代表的,前期创作社旗帜鲜明地提倡浪漫主义。他们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对于感情的强调。他们认为,感情是文学的本质。郭沫若说:“文艺本是苦闷的象征,无论表现个人也好,描写社会也好,替全人类代白也好,主要的眼目,总要在苦闷的重围中由灵魂深处流泻出来的悲哀,然后才能震撼读者的魂魄。文学是精赤裸裸的人性的表现,是我们人性中一点灵明的清髓所吐放的光辉。”他又在《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一文中说道:有人说:“一切艺术是完全无用的。”这话我也不承认。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大有用焉,它是唤醒社会的警钟,它是招返迷羊的省箓,它是澄清河浊的阿胶,它是鼓舞革命的醍醐,它的大用,说不尽,说不尽。

郭沫若还指明了浪漫主义的一个根本内容:自我表现。这也就是《女神》这部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他是这样解释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理论的。“20世纪是理想主义复活的时候,我们受现实的苦痛太深了。现实的一切我们不唯不能全盘肯定,我们要准依我们最高的理想去否定它,再造它,以增进我们全人类的幸福。半冷不热,不著我相,只徒看病不开方的自然主义已经老早过去了。”这里把“理想主义”和“自然主义”相对立,显然这“理想主义”指的是浪漫主义。在他的《自然与艺术——对于表现派的共感》一文中他就说道:“艺术家不应该做自然的孙子,也不应该做自然的儿子,是应该做自然的老子!”他反对自然主义的“只徒看病不开方”,正是提倡浪漫主义要向人们预示未来的走向,也即从作家“最高的理想”出发,从“增进我们全人类的幸福”出发,去“再造”现实。至于“否定”现实,那当然是指反抗现实的一切压迫与束缚。反抗精神和理想主义,向来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必具内容。这样,在郭沫若的举起的积极浪漫主义旗帜上,我们看到了“自我表现,反抗黑暗,追求理想”十二个大字。

郭沫若是一个偏于主观而又外向的抒情诗人,热情奔放,才思敏捷,幻想丰富而又奇特,对外在事物(无论是社会还是自然)的感受特别强烈,且易受刺激与拨动。他自己就在《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一文中说道:“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承认。我觉得我的想象力实在比我的观察力强。我自幼便嗜号文学,所以我便借文学来以鸣我的存在,在文学之中更借了诗歌这支芦苗。我又是一个冲动性的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承认。我回顾了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我便作起诗来,也任我一己的冲动在那里跳跃。我在一有冲动的时候,就好像一匹奔马,我在冲动窒息了的时候,又好像一只死了的河豚。”在《女神》里,郭沫若就是以这样高昂的火焰般的激情,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力的诗的语言,将“五四精神”作了最好最充分的诠释,同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诗人自身的艺术个性。

桑逢康在《郭沫若精选集》的序《新文学的一面旗帜》中就这样评论到:

他是涅磐的凤凰,他是飞奔狂叫燃烧的天狗,他是破坏一切偶像的偶像崇拜者。他是炉中的煤胸中的心灯。

他的血和海浪同潮,他的心和日火同烧。地球是他的母亲,劳者是他的爹他的恩人。

他要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他全身心要化为光明流去。

他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创造日月星辰,驰骋风云雷雨。他努力地诅咒着旧世界,热烈地向往着新世界。他歌颂真正的“匪徒”,赞颂胜利的死。鞭笞游闲的尸和淫嚣的肉。

他的诗魂在地球边上放号,在梅花树下醉歌,在笔立山头展望,在夜步十里松原,在电火光中,在演奏会上。

总而言之,他效法造化底精神,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自己。

这样的诗作无疑会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样的诗人无疑会受到人们的称赞。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女神之时代精神》中曾这样评价道:“《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它的价值也在于,它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而《女神》中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也确实为以后的新诗发展乃至文学发展提供更多选择的道路。

外汉1班 赵淼淼 10082710126 2008年11月

第三篇:闻一多与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比较(定稿)

闻一多与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比较

闻一多与郭沫若是中国文学界不可忽略的两位文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巨大,他们的浪漫主义诗风有各自的不同,但同时又有相似之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闻一多原名家骅,湖北人,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她的新诗创作主要集中在1920~1927年间,大部分收入诗集《红烛》和《死水》。1931年发表长诗《奇迹》后,便基本搁下了诗笔。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她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是用的笔名,后以此为号。四川乐山人,从小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广泛涉猎。

闻一多处于抗战时期,曾在清华大学读了9年的书,后又去了美国留学,所接受的思想大部分都是来自外国,在留学期间,怀着对祖国的浓烈思念,写下了《太阳吟》、《秋菊》、《孤雁》等,更是写出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留美的他在饱受思念之苦的同时,也慢慢生出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和悲愤,这是他诗风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郭沫若也去了日本留学数十年,在留学初期,深受王阳明思想影响,并接触到老庄哲学,孔子哲学,和印度哲学,感受到了清新恬淡的风味。后又喜欢德国诗人海涅、歌德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著作,“对于泛神论思想感受着莫大的牵引”他还喜欢过康德尼采,并接受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以及当时颇流行的新浪漫派和德国新起的表现主义影响。这些对郭沫若的早期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闻一多的诗歌有对爱情和青春的咏唱,对大自然的赞美,袒露他早期做一个“艺术的忠臣”的心曲。后期的闻一多却是从诗境步入尘境最后被反动势力的暗杀谱就了一首壮烈的歌。他的《红烛》《死水》很能体现他的诗风,红烛时期他推崇丁尼生,追求唯美的色彩颇浓,重幻想与联想,显示出济慈的影响。而他的死水,以宁静的调子处理激动的情感,虽然首首诗中都有动荡的激情和浪漫的感伤,体现的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对于20年代新诗情感泛滥之弊,尽了药石的作用。他诗的理论核心内容是讲究“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这些主张,红烛多为自由体,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有唯美主义的印痕;死水则诗风明显变化,转向格律体,颇具新古典主义倾向,而现实主义精神也有增强。郭沫若就文艺思想而言,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吸收了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主要特征是足尊崇自我,偏重主观,认为艺术史自我的表现,是艺术家一种内在冲动不得不发的表现,强调创作的天才、灵感和激情等等。他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它的成功在于五四时代精神和诗人创作的高度融合统一,它最强烈而集中的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激越的音调、华赡丰美的语言和浓烈瑰丽的色彩,赋予它浓郁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女神中随处可见一个“开辟洪荒的大我”的抒情形象,他融着诗人的主观意志与美学理想,以突出的姿态和鲜明的色彩渗透在奇特优美的诗意诗境中,主要以直抒胸臆的姿态出现,在形式方面实践了诗人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资助的艺术主张,这是与他的让感情“自然流露”的诗歌主张相一致的。

闻一多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风形成,存在一些相同之处,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都曾外出留学,接触了较多的外国文学,接受了很多外国思想,又亲历了帝国主义对祖国的压迫与残害。可以说,他们的经历对他们的诗风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各种诗风的形成有很多影响因素,如时代背景,所处阶级,接触到的文学,接受到的思想,各自的经历等等。他们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也受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思想和所接触到的东西都不同,造成了同是浪漫主义诗风但又存在很大的不同和一些相同的原因。

第四篇: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范文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摘要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无疑是被人们熟知的最伟大的一个。他的诗中既有侠肝义胆的豪气,又不乏仙风道骨的浪漫之风,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含蓄深沉,意境之优美,形成的浪漫风格将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把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进一步发扬光大,对我国艺术事业影响深远,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是的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人物。纵观李白的诗,其浪漫主义风格是主导风格,为了更好的诠释他的浪漫主义,本文中笔者将从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艺术特征,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原因,及浪漫主义在文学中的地位、影响等方面来谈谈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

诗歌

浪漫主义

艺术特征

形成原因

影响

正文

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形成有众多原因,既有他自身性格中的豪放率真,又与他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李白一生经历颇多,又善于向前人学习,这是他集大成的重要原因。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也催生了一大批文人诗客对这大好河山的歌颂赞叹,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一、李白生平介绍(一)李白的政治生活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李白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二十五六岁以前)在四川生活;第二时期(二十五六岁到四十二岁),他出蜀到长安约15年;第三时期(四十二岁到四十四岁)在唐玄宗驾前为官;第四时期(四十四岁到五十六岁),放逐长安;第五时期(五十六岁到六十二岁)因安史之乱(公元755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二)李白的经济生活

李白的父亲名李客,家境殷实,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是一个“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隐士式的人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李白的培养教育上。李白天资聪颖,自幼就受到严格的教育,5岁诵六甲,10岁观百家,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包括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诸子百家等书籍,他都能通晓,虽然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其突出的才华。

(三)李白的思想生活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的艺术特征

继屈原而后,李白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的诗人。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一)感情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处处展示积极浪漫主义情怀

1、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笔者认为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喷发式的抒情方法,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抒情方式的显著特点,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他的诗中的那种炙热的情感,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无疑给世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李白诗歌具有大胆的夸张,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情感等特色

李白常用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来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白发来抒发自己无形的愁苦;用“千里江陵一日还”写归舟从上游顺流而下的神速来抒发自己获释途中的轻快心情;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高度夸张的比喻,赞叹飞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恢宏气象,也展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李白的诗除了极度的夸张和惊人的比喻之外,还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如《夜宿三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通篇隐含一个“高”,到底有多高,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二)李白诗歌语言清新明快,质朴豪放,不拘于格律不加雕饰 1.李白善于运用自然、自由的语言

他的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对自己诗歌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首诗中写的是普通的景象,普通的比喻显示了李白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语言真挚自然,不做作。

2.李白善于运用灵活不羁的格式来表达其豪迈的气概

李白的诗绝不拘于格式的束缚,当感情达到高潮时,诗歌往往冲破格式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式的诗句。如“其险也若此,嗟而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

3.李白常用象征、比拟等手法表现自我,意蕴丰富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集大成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常常通过写梦境的优美,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对仙境的向往和追求,正是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以及一切不如意的激愤和批判

三、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成因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的天才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热情豪放,又极具优美的艺术特色,而促使他形成这种风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因素

1、政治因素

李白所处的盛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向上发展的时代,也是社会变化极为剧烈的时代。盛唐造就了李白的行为风范、思想性格和精神境界,而李白又以杰出的才华,写出了最能体现盛唐精神的诗篇,为盛唐增加了绚丽的色彩。这个时代,即赋予他乐观的精神,也使他看到了社会的阴暗一面,加强了他的叛逆精神,从而向往着辉煌灿烂的理想世界。在这个盛衰交替的时代,他内心的愉悦与苦闷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促使他开出浪漫主义的奇花。

李白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浪漫气息的时代,这种氛围是唐代开国以来逐步形成,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皇帝,他用自己的文韬武略,励精图治,是国家兴旺发达,形成了堪载史册的“贞观之治”,到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由于国家大治,遂孕育形成了一种乐观自信与青春向上的社会风尚,人们朝气蓬勃,有志之士,诗人,更是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歌颂这一盛世,从而出现了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热潮,诗坛上出现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

李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登上诗坛,放射出奇特的光芒,他怀着“济苍生,安黎元”,“欲一步登卿,做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的政治理想,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而功成身退。李白有着非常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时刻幻想通过一条非凡的道路,创造一鸣惊人,光照千秋的奇迹,想以自己的政治业绩被万代而称涌。但是现实的碰壁和屡遭挫折,报国忧民之心难以实现,因而李白在诗歌中写出了大量“忧国愤时”的作品。正是他敏锐的政治追求,奠定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

2、文化因素

特定的文学是特定时代的反映,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李白乘时代之风,翱翔于诗坛,因而他的诗风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象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当时诗歌是在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下形成的一种新潮流的产物,而李白也正是在这种文化乳汁的哺乳下步入了高峰,成为这种新诗歌的优秀代表。(二)

个人因素

1、家庭的影响

从他的生平介绍可以看出,他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父亲又特别注重对他的培养,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文化修养,他还喜欢击剑游侠,正是因为家庭、父亲对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束缚较少,使得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从而在他的诗中充满了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为他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李白的个人经历的影响 李白一生经历颇多,而且非常坎坷。在他26岁时,李白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这一时期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了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他虽然极端痛苦,但总是挣扎,抗议,写出大量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篇,通过写理想社会的美好来反映现实社会的丑恶与不堪。森严的封建礼法和庸俗的社会关系使他窒息,为了在黑暗的社会中找到出路,他采取了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在诗风上表现出了豪迈的浪漫主义风格。

3、李白自身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

第一,李白善于从民歌中提取浪漫主义的丰富营养,我国的民间文学素有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形式自由,不限篇幅,格律也比较宽松,易于表达丰富奔放的思想情感。

李白一生不倦地向汉魏六朝以来的乐府民歌学习,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他的许多诗歌深受民歌的影响,如《丁都护歌》《豫章行》等描写下层老百姓的苦难,他的《长干行》《子夜吴歌》描写女子热烈的爱情和思念丈夫的愁苦,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受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较多。

其次,李白还善于从民歌中提炼丰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其热烈飘逸的思想情感,也是对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李白还善于吸取其他优秀诗人的长处,对于魏晋以来的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如曹植、阮籍、左思等,李白也非常注意吸取他们的长处,并把他们思想和艺术个性与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个性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其他因素

1、儒家、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李白从小生活在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他的思想是以老子的思想为核心的,而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是以老子的主张为蓝本的,反对剥削和战争,而且终其一生奉行老子“功成身退”的处事原则,种种表现都是崇尚自然的老子思想,运用到具体生活中,就表现出一种温和的色彩,一种开明的格调,一种自由的气氛,表现在人的性格上就是通达和智慧,李白自由明朗的性格以及其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就是最直接的表现。在诗歌的创作上,李白反对“哀怨文学”,认为文学应该是淳朴平和,明朗活泼的,只有对生活采取一种通达的态度,才能在诗歌中体现出温和的浪漫主义风格。然而笃信道教,使李白的有些诗歌消极地宣扬迷信思想,有不可取的一部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当然,李白身上也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基石。

2、屈原楚辞对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毫不隐瞒地表达了对屈原的追慕,诗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与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李白的诗歌中不难看到,常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为了增加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他还注意了神话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神话传说来丰富的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在李白的诗歌中隐约可以看到屈原的影子,但他并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对这种浪漫主义艺术手法进行了选择性的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手法,使之更加成熟。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并一同体现,无疑是他继承和发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

李白继承了屈原那种对理想不息地求索精神,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以实现“济苍生”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基石。受屈原影响,李白浪漫主义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反映。

四、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地位和影响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杜甫对李白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由衷地赞美李白诗歌创作的飘然思不群,认为他的诗具有“清新”、“俊逸”的风格特点,天下无人可比。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里又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指出李白诗歌有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其巨大的声名将流传后世。在中晚唐诗人眼中,李白、杜甫有着极高的地位。韩愈和李商隐,对李白都推崇不已。宋以后,杜甫地位极高,然论诗者,皆并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他的诗歌作品反映出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影响了历代诗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礼法森严,人们的思想、个性都受到很严重的压抑,李白这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情感,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以才力写诗,以气质写诗,对于后世诗人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了关怀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进步思想,敢于与封建体制作斗争,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这是一直被后人所尊敬和学习的。

3、李白是时代孕育出的天才诗人,他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留存下的诗歌作品,都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同时,也有利于后世诗人借鉴和学习,把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李白以其热烈激昂的情感,潇洒的气质,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和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赢得了“诗仙”的美名和后人的赞誉,其诗歌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的风格,奠定他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成为了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结语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造诣非凡的天才诗人,他的杰出的才华不是笔者只言片语可以介绍的完的,他的诗歌常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意象、意境完美的结合,浑然天成,洋溢着积极的浪漫主义之风。

第五篇:论《楚辞》的浪漫主义意象

论《楚辞》的浪漫主义意象

摘要:《楚辞》是屈原的代表作,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里大量的香草美人、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意象本身的意义存在的,而是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楚辞意象有多种类型,从内涵的角度出发,大致可分为社会人生意象、自然意象和神话意象三大类。“楚辞”体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句式参差错落而又灵活多变,想象飞腾瑰丽,辞藻华美富艳,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理想、反抗黑暗、决不随俗从流的高尚峻洁的人格。

关键词:楚辞 浪漫主义 意象

一、《楚辞》意象的形成

(一)、地域文化

楚辞是对南方文化(长江流域)和北方中原文化(黄河流域)的融合的产物,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中国古代江、汉流域本为多民族杂处之地,史书统称之为“荆蛮”或“楚蛮”。《汉书·地理志》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蓏媮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失(佚)枝柱,与巴、蜀同俗。

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楚人受华夏的熏陶已久,他们向华夏学来的,首先是语言文字”。“楚文字就是流行于中原而为周代各国各族通用的文字,即由殷人创制由周人继承的华夏古文字,被楚人移植到楚地去”(张正明《楚文化史》)。但楚文化本身也是多源的,“《文选》宋玉《对楚王问》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足见巴、蜀两族融合的程度。”(王维堤《屈赋与楚文化的渊源》)由此可知楚文化除与中原地区华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并具有由南方各族融合而来的浓厚的地方色彩。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

楚国深受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如《东君》即为专门的祭日神歌:“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敝日;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这是《楚辞》这一名称所包含的又一层意蕴。由于《楚辞》和汉代辞赋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楚辞》中的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二)、诗人品格 中国是诗的国度,伟大的诗人屈原则是远在众星灿烂之前,最早出现的一颗光辉夺目的巨星。屈原的人格和他的创作,一直为人们所崇敬和热爱。“从汉代的‘可与日月争光’的赞语,到鲁迅‘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评论,充分反映了历代人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一致而高度的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褚斌杰《楚辞要论》序言第3行)。

《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此段描写了屈原的政治才能,执政的活动内容,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和上官大夫对他的嫉恨。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离骚》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通过曲折的描写,展示屈原的思想、性格、政治理想和斗争历程。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渴望国君能像尧舜那样亲贤臣远小人,像汤禹那样严谨而恭敬,像周文王那样讲究治国之道谨慎恰当,只有这样才得以享有天下,治理四方。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託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序》)。诗人有崇高而美好的人格,是其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基础;他的美文,是他“美政”理想和美的人格的体现。这种人品与文品的统一,一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尺度,也是后世诗人、作家在人生和创作中所努力追求的。

二、《楚辞》中的意象

(一)、人生意象

《楚辞》的人生意象一部分以历史人物为主,如“高阳、尧、舜、禹、宓妃、颛顼、灵氛”等,有些人物具有神话色彩,尧、舜等人皆为万世楷模,众人景仰,这也体现了屈原的“美政”思想。还有一部分为真实人物,其中正面的有:“伯夷、商汤、比干、周文王”等,负面的有:“夏桀、商纣、周幽王”等。这些人物的故事人所共知,将历史与现实比照,借历史人物说出自己的心意,将在现实中的苦闷借历史人物抒发出来。将历史中的明君、昏君,贤臣、奸佞对比,抒发诗人对君明臣贤的向往,对君昏臣佞的痛恨。这些人物通过典故展示出来,将典故化成意象,仅《天问》一篇就有数十个典故。除此之外,《楚辞》中还将人物的歌舞,祭祀活动化为意象,构成了一种动态的意象存在。

(二)、自然意象

《楚辞》中的自然意象主要以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为主,其中以植物意象尤为著名。天地、山川等意象都被诗人寄予了不懈追求,“求君而不得”的情感。山水灵动的特性更是给诗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气势宏大,包容天地,与诗人的思想极为吻合。

《楚辞》主要不是通过草木意象歌颂原始生命力和自然生殖力,而是把它和人格理想、人的生命(寿命)联系在一起。用草木象征人格,是《楚辞》经常采用的手法。《离骚》一诗以佩带香草表现芳洁,以滋兰树蕙暗示蓄养众贤,以众芳芜秽比喻谗邪害忠良。《橘颂》则把橘树作为善性美德的象征,它就是屈原本人的化身。由此,《楚辞》中形成了典型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楚文学把草木和人的寿命联系在一起,其中既有人生短暂的感叹,又有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开拓出生命一体化的新境界。从草木的衰枯,联想到人生有限,是《楚辞》反复出现的咏叹: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

中国古代文学悲秋主题即从此衍化而来,对草木的观照提到人生的高度,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之情,借怜惜草木而感叹人生。

除香草美人意象之外,《楚辞》中也使用了很多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意象在情感上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谓善鸟配忠贞,恶禽比谗佞,《楚辞》中仅《离骚》提到的动物就有马、鸷鸟、玉虬、龙、风等多种。与植物一样,诗人所构建的动物意象群同样表现出他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品格,对楚国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三)、神话意象

丰富多彩的神话意象造就了《楚辞》这一“惊采绝艳”、“艳溢锱毫”的“奇文”,使其登上了“百世无匹”的高峰。这些种类繁多的神话意象都是用来表达作者抽象心理经验和欲望的符号。作者运用这些符号来补偿真实世界和社会中的不足和挫折,从而释放与平衡精神性的心理能量。这些意象或以传说中人物形式或以传说中动物形式存在,即有所喻指,有进一步增强诗的感染力。

总之《楚辞》的浪漫主义文学世界,不仅形成了遒劲雄浑的个性,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语句,深刻的比喻,广阔的联想,而且造就了处在!蛮夷文化氛围中的屈原的艺术特色,由于其文化环境的作用,向后人展示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海阔天空,五彩缤纷。它那样古拙与浪漫,狞厉而神幻的艺术世界,向人们展示了另外一种美,那就是原始艺术的美。《楚辞》的象征就是长江,浪漫奔腾;象色彩斑斓的画卷,光芒绚丽艳丽;如烟涛鸿洞,霜飙正扬,是浪漫主义的热烈奔放。它象征着古典浪漫主义的巫术文化。既是古典,又是浪漫,创造了汉文学的文学艺术美丽世界。

下载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色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色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国家开放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排版装订样式国家开放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目: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分部:凌源电大学习中心:凌源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入学时间:2018年秋季学号:182100......

    浅谈郭沫若早期自然诗的色彩特点

    浅谈郭沫若早期自然诗的色彩特点 摘要:在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描写和歌咏自然的诗歌数量很多,特别是《女神》和《星空》两本诗集中,自然诗所占比重更大。这些诗,构思精巧,精......

    论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研究庄子的学者,无不认为庄子的散文写得最生动、最优美、最有个性化特征,因而历来也最深受人们的喜闻乐见。庄子散文之所以特别受......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表现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概述 李白诗歌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

    论《西游记》中的浪漫主义及人生哲理[推荐]

    【内容提要】《西游记》通过古怪鲜明的人物形象,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了一个带有现实主义意味的神话世界。小说在浓郁的浪幔主义色彩背后所透射出的正是耐人寻味的人生......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轰动于世,开创了一代革命的诗风,是中国白......

    郭沫若_闻一多_艾青爱国思想比较论

    郭沫若 、闻一多 、艾青爱国思想比较论 在中国新诗史上 ,屹立着三位卓越的爱国主义诗人 ———郭沫若 、闻一多 、艾青 。他们高大伟岸的身 影卓立在新诗王国里 ,熠熠生辉 ;......

    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

    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 何先慧 内容提要 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为例,详细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态:华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