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

时间:2019-05-13 05:5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

第一篇: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

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

为例

何先慧

内容提要 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为例,详细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态:华兹华斯的诗是朴素的,不追求新奇,不喜夸张,重视细节的真实,惯于写小人物和微贱的田园生活;而郭沫若的诗,气势如大江狂澜,情境离奇,把“奇人、奇事、奇境”推向极致,感情放纵到了扼杀诗真和诗美的地步。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 郭沫若 唯能论

浪漫主义的特征表现为浪漫主义精神,即理想主义精神,特别侧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1]P9正由于浪漫主义主要表现理想,因而它不像现实主义作品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更多是采用远离现实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为表现对象,如中国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以及郭沫若的《女神》和《地球,我的母亲》,也如西方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以及高尔基的《伊则吉尔老婆子》。高尔基在这个作品里的主人公丹柯,在率领众人走出威胁生存的大森林时,火把熄灭之时,丹柯掏出自己的心,将其点亮以给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从而走出死亡之地。

所以,对于浪漫主义,大家认同了“奇人、奇事、奇境”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与英美同类文学的比较中,更能显示出其鲜明的特色。

我们读英美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诸如惠特曼的《草叶集》,仅仅以草叶象征美国人民。正如诗人所说:“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2]P332。惠特曼的诗歌风格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有其相似之处,那就是崇高而朴素的风格。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安诺德特别赞扬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诗风即是“崇高而朴素的风格”,并据此认定,“我们将要承认他的地位,正如承认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地位一样;而且承认他的不只是我们自己就是全欧洲也都要承认他”[3]P201。

华兹华斯的诗是朴素的,不像浪漫主义惯用的主体无限扩张,气势如大江狂澜,情境离奇,环境特异,把想象、夸张的成分写到极致,像《西游记》和郭沫若的《女神》那样。华兹华斯反对追求“新奇”和“刺激”的题材,不喜夸张,而是选择普通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与情节,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做题材,诗歌中悲喜剧的主人公主要是下层人民,如个体的农民、破产的农户、流浪汉等。他惯于写小人物和小艺人,基本未出现过叱咤风云和一呼百应的英雄。他笔下有大量的夜莺、云雀、蝴蝶、小猫、小狗和小野鸽,他对这些物种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爱好。他曾兴致勃勃地谈到过他的这种写作爱好:

“野鸽孵着自己悦耳的啼声”;

“„„我们通常叫野鸽作‘咕咕’,这个声音很像它原来的啼声。但是加上孵着这个比喻后,我们的想象力就使我们更能注意到野鸽一再柔和地啼叫,仿佛很喜欢倾听自己的声音,带着孵卵时所必然有的一种平静安闲的满足。”[4]P44 众所周知,浪漫主义的想象(如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求形似,不追求细节的真实,可谓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而华兹华斯正好与此相反,特别重视一切细节包括听觉和视觉的真实,正因了这种真实,他这个“孵着”的比拟传达出的想象实在是美妙极了。这当然源于诗人对自然的感受格外的敏锐而细腻,因而给我们以传神的美感和真实感。他写伟人,也同样是遵循现实的原则,而不是沉缅于奇人奇境的描写。譬如,他在《密尔顿,你应该„„》一诗中写道:

“密尔顿,你应该生活在这个时代/今日英国,多需要你那样的伟才/她已变成了一湾泥淖,一泓死水/祭坛、刀剑、文明风俗和豪门巨富/已保不住英国人往昔的/得天独厚的内向的幸福/啊,请回来使用我们从自私中奋起/给我们以道德风范、自由和伟力/„„”[5]P200 作品少有浪漫主义特征的诗人为何又冠以“浪漫主义诗人”呢?这源于18世纪中后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和法国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文学,强调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世界的表现。而这时的英国是欧洲最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由于英政府的日趋残暴,社会矛盾和弊病已暴露无遗,而人民的自由思想和反抗精神正普遍高涨。因此,歌颂自由,反对压迫,解放个性,崇尚感情这股文艺思潮,便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华兹华斯一开始便是这股文学思潮的代表和弄潮儿,但他的诗歌最具魅力的品质则是充溢着的作者真诚的内心情感,真实地、逼真地表现自然,精细地描写生活,即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华兹华斯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在目睹和审视法国的“革命”。在拿破仑执政后,他以诗抨击拿破仑的专制性革命。他认为,革命的结果是新暴君代替了旧暴君,人民仍然遭受苦难。既然革命不能给人民带来自由和幸福,那就从别处去寻找这失去的理想,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远离暴力流血的恬静的田园风光,转向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和启迪的美丽大自然。从这时开始,他全身心执迷于英格兰西北湖区温柔秀丽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以及夕阳明月、黎明薄暮;山川、田野、瀑布、野鸽、野葡萄;春天的杜鹃,高天的云雀,娇小的蝴蝶,无不引起诗人极大的兴趣。

读华兹华斯的诗,我们偶尔会想:与其说他是浪漫主义诗人,还不如说他是大自然的诗人。但我们又不能说他脱离了浪漫主义,因为他对大自然的爱,是建立在“博爱、平等、自由”的思想理想基础上的。作为浪漫主义核心的理想在他身上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在描写生活时他与另一些浪漫主义诗人有别罢了。

华兹华斯(1770—1850)和郭沫若(1892—1978)是中英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两人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一百年左右,但他们面对的社会矛盾和思想诉求有其相似之处,都要求冲决长期以来的专制统治对人性和文化的束缚,都要求激活一切在陈规陋习下僵死了的生命力,都注重自我和精神自由,都热烈地讴歌和抒发一切属于个人的感觉和情怀。可以这样地说,是泰戈尔、歌德等人的作品,煽起了郭沫若热爱文艺的心火,是浪漫主义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使郭沫若“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6]P143。“五四”运动发生时,郭沫若虽远居日本,但他以本名和“夏社”(留日学生团体)的名义撰写文章在上海出版的《黑潮》杂志上发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行径。他这一爱国热情,紧接看在《匪徒颂》、《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诗篇中燃烧起来。

郭沫若显然是一个激情和理想的革命派和浪漫派。他公开宣传称:“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更好的什么的,这种情况便是浪漫主义。”[7]P244郭沫若是属于那种最狂放的浪漫主义。《匪徒颂》共6节36行,感情奔放的惊叹号就有42个。再看《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啃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经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8]P191-192可谓灵感爆发,炽热的情感完全进入了迷狂状态,到了自我极端膨胀的地步。

郭沫若诗中的个性解放确实到了极致。他高唱“自我”之歌,热烈追求“自我发展”、“自我扩张”。凡是读过《女神》的人,谁能忘记那个“立在地球上放号”的歌者?谁能忘记那只不停地飞奔、狂叫、燃烧着的“天狗”?谁能忘记凤凰的自焚?这就是郭沫若的“个性解放”。他所需的“解放”是那么大胆,那么狂放,狂放得几近疯狂了。

郭沫若和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个人情感与个性主义色彩显然迥然不同,这除了他们对浪漫主义本质的不同以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郭氏反抗黑暗现实的强烈革命性,而华兹华斯“后期的政治思想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9]P132。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诗人,歌德、席勒在1793年后都对革命抱否定态度,但其光辉仍然不减。所以不减,乃是因为审美的现代性所否定的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它所蕴含的暴力和非人性因素。二是郭氏以“唯能论”的观点解释生命。这一点,在过去郭沫若的研究中从未言及。郭氏早期的《生命底文学》有如下论述:

一切物质皆有生命。无机物也有生命。一切生命都是Eneygy底交流。宇宙全体只是个Eneygy底交流。接着,郭沫若说明了文学与生命的关系:

Eneygy底的发展便是创造,便是广义的文学„„ Eneygy底发散在物如声、光、电热,在人如感情冲动、思想、意识。感情、冲动、思想、意识底纯真的表现便是狭义的生命的文学。[10]P62 这就是“唯能论”,郭氏以“唯能论”的观点解释生命,把“精神作用”说成“能底发散”,就根本混淆了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生命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唯能”,而在于物质运动。文学是精神现象,仅是第二性,社会生活即物质才是第一性的。郭氏把文学说成“能”的发散,如天狗凭借“能”穿越一切,这就把“能”看得高于一切,把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混同起来了。

对于个性、主观性的表现,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环节,但是不能把内心的开端趋向极端而显得畸形。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曾感叹“德国的浪漫主义病院里收容了一些多么古怪的人物”[11]P8,甚至说它“从其源头来说就中了毒”[11]P12。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对这种泛滥的情感渲泄抱有成见。浪漫主义诗歌倍受新批评的责难,艾略特是始作俑者,他竭力主张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我们所以持相似的看法,乃是觉得放纵的情感内容超出了客观物质形式本身的意义,是精神溢出了物质,理念压倒了形象,虽然也有时感到美,但却远离了真。郭氏的《女神》即是理念的心灵内容大大超出了客观物质形式本身的意义,是主体性的无限扩张。你看《女神》中的“我”几乎征服了“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他“创造日月星辰”,“驰骋风雨雷电”,真是魔力无边。郭氏诗歌中那种罕见其匹和超越一切的力量是故意通过一种粗糙的形式来表达的,直到徐志摩从英国归来在1926年创办他的《诗刊》的时候,那场严肃的革新——特别用诗歌韵律美抗拒粗糙形式方面——才算是开始上路。

反传统、革命、幻想、夸张、扩张、个性主义、英雄主主义、超越一切是郭沫若诗歌的特质;而华兹华斯却重视传统、重视小人物和小生物、和平、宁静、真实、质朴,其最大的特点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华氏比肩而立的另一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骄子——济慈,对诗的观念与华氏不谋而合,他把真与美统一起来,强调真的美,或者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他特别赞同华氏关于诗人的个人情感要与人类共同情感息息相通,要做到“诗人唱的歌全人类跟他合唱”[12]P161。这样的诗才不致因为个人感情的放纵而扼杀掉诗真和诗美。

参考文献:

[1]雨果.论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王田葵,杨荫庭.外国文学史纲[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3]安诺德.评华兹华斯[A].殷葆臻,译.安诺德文学评论选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刘若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C].谢耀文,译.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1991.

[6]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A].沫若文集:第1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7]郭沫若.学生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9]Aicleun Day.Romanticism[M].C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10]凌宇主.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勃兰兑斯.德国浪漫派[A]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刘象愚.外国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都匀558000)

第二篇:华兹华斯生态自然观———以《咏水仙》为例

华兹华斯生态自然观

———以《咏水仙》为例

今天我们主要是通过华兹华斯的诗歌代表作《咏水仙》来探究华兹华斯的生态自然观,先请大家欣赏这首优美的自然颂歌《咏水仙》!

(放诗歌朗诵,ppt上中英文双语分左右两栏展示)

全诗从总体上看,诗人以自上而下的视觉,以动静结合的笔法,描绘了水仙之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以青山碧湖为背景,以金色水仙为主体,对比强烈、动静结合的山水画。诗人在自然景物影响之下产生的强烈的感情激流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呈现出来的。

诗人借诗歌所表达的正是他自己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的真实的思想、感情、经历、认识等。所以,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这里的“我”看作诗人华兹华斯本人。这是“主人公”类型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此时的诗人、诗中的叙述者、诗中的“主人公”和诗外的读者四位一体,进入诗的状态,感受诗的韵致。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华兹华斯通过《咏水仙》向我们传达的内心深处对自然神力的悸动和震撼。

1、对自然的崇拜和赞美

诗作的开篇诗人就以孤云设喻,勾勒了一幅随风嬉舞的水仙的动人风景,当大片的水仙花突然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诗人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遍染出满地金黄”,初春之时,万物复苏,这充满了活力的蓬勃绽放的水仙无疑就成了孤傲的诗人自由纯粹的灵魂和精神的象征。

华兹华斯在第二与第三节中,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鲜明的意象水仙。我们随着诗人的视野看到了“金色的水仙”,“

摇曳的花枝随风飘荡”,看到它们“不绝如缕似银河的星斗,隐约闪烁出一片光芒” “颔首嬉戏,浪舞轻妆”,看到它们同粼粼的波光一同起舞。所有的这一切显得那么的生机盎然,怎能不叫我们随同诗人一起“满心欢喜”!

第四节描写了诗人在这自然美景的影响下,激情澎湃而出。曾经为诗人排遣寂寞的水仙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他的记忆中越飘越远,而总是与他相随,总能在他落寞时让他快乐。

可以说,全诗滥觞于一种对于纯洁优美的自然的歌颂和崇拜,华兹华斯毫不吝啬对于水仙的赞美之词,他的笔下绽放出一片随灵魂而飘动的自然。

与同时代德尔任何作家相比,华兹华斯是更乐于写大自然的,他写的这方面的诗,既是他诗歌中最有造诣的部分,在英国的同类诗歌中也是获得最高成就的,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他出生地所在的湖区度过的,他的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直观的描绘那里的自然风貌。无怪乎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称他为那个时代英国诗坛上的“风景画家”。正如他自己比喻的,华兹华斯像一架风一吹就会响起和谐乐音的竖琴,对周围的世界感觉极为灵敏,自然界中的千姿百态都逃不过他的身影,而他的观察力又颇不寻常,它不仅能从最平凡的事务中清楚地看到美,而且往往能透过表面,找出事物的内在含义。然后,在真实而准确的把这种美描绘出来的同时,又使之带有不寻常的色彩。

让我们通过几首同主题的诗歌来深入了解华兹华斯的风格—— 《致蝴蝶》:

我整整半个钟头看着你, 你在那朵黄花上歇息,小小的蝶儿,我真的不知你 是在安睡还是把花蜜吮吸? 纹丝不动,即便冰封的海洋 亦不过如此凝然静止!尔后轻风吹来 唤起欢乐的期待,你又出没在绿色的树海。

《致杜鹃》:

杜鹃哪!你这受祝福的鸟!

你使世界起了变化,她像是成了缥缈的仙岛,成了配得上你的家。

《致雏菊》:

你漫游在广阔的世界里,没有骄气和犹疑妨碍你,不管是否有谁向你致意,总是那么乐意和高兴,驯服的听从机遇的吩咐,尽管受过各种各样的苦,你把自己使徒般的任务,在安宁平静中完成。

可见,不管是舞步欢畅的水仙、纹丝不动的蝴蝶、备受祝福的杜鹃还是顺从平静的雏菊,诗人都毫无保留、热情洋溢地流露出心底对这一切强烈的赞美之意,如此自然而然,如此浑然天成···

2、自然对心灵的救赎和对精神的慰藉

诗人开始以孤独流云自比,既点明了他高傲的性格,又暗示了他一片忧郁孤寂的心情。可当一簇簇水仙进入诗人的眼帘,整个诗作就洋溢着欢欣,激动的情绪,和最开始诗作的情绪完全不同;因为,孤傲的诗人发现了一大片金色的自由自在生长的水仙,它们欢快地遍地开放。以水仙为代表的为诗人所崇尚的不被现代工业文明浸染的质朴自然之美被诗人神奇的笔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诗人看来,这种自然之美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净化人的思想,构筑人类灵魂的激情,可以一扫都市生活的喧嚣浮华、世故无情。于是,在大自然中,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救赎、精神找寻到了慰藉。“多少次,每当我卧榻独处,无端的思绪里慵倦迷茫,这景象便会如返照的回光,送轻温抚慰我寂寞的心房。我的灵魂于是又注满了,伴水仙同乐舞步飞扬。”这最后一节诗表明这种自然的力量在长时间内都不会消退,成为诗人心中永恒的安慰。

华兹华斯自然观概括为一句话:自然是神性、理性和人性的结合,这也是他诗学理论的基础。

在华兹华斯那里,自然主要是指“与城市相对的乡村,在城市生活中,人们忘记了他们生活所依赖的土地,他们已经不再真正认识它,他们记得田地和森林的一般外貌,但不记得自然生活的细节,不记得那些微笑的、清醒的、光荣的和可怕的景象的不同变化”。城市的生活与现代的文明已使人丧失了对自然的敏感,以至于大多数人说不出各种森林里的树木和牧场上的花卉的名称,不知道云彩疾急飘过,薄雾从山上升起,牛群羊群的动作对天气变化预示着什么。华兹华斯却依然珍藏着一颗感应自然的灵敏之心,并在孤独的生活境遇中养成了与大自然交流的习惯,自然成了滋养他心灵成长的温床,自然也是他精神与情感的寄托与归宿。他对自然的无限崇拜之情,达到了宗教化的程度,因而有人称他的这种感情为“宗教化的自然之爱”(religious love of nature)。而在这背后,寄寓着华兹华斯对纯真人性的沉思与追寻。

在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中,自然是神性、理性和人性的结合;儿童是成人(人类)重返自然的中介;自然是拯救人类社会的良药。人在幼年时期对自然感受比较敏感,是世界上欢乐和美的集中体现,因为婴儿直接来自创造了大自然的造物主,带有对生前那个世界的回忆。按照他的说法,人在童年时与自然界、造物主之间所具有的这种亲密关系,员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使人的整个一生崇高而又幸福,然而社会生活和反自然的城市生活却在剥夺和扭曲人的天性,因此只有返回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才能使人免除各种不幸。不仅如此,它还感到人在童年时的天然本能和欢乐是人间正正的幸福,而一切人为的欢乐很快就会使人厌倦。

华兹华斯显然不接纳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认为这种所谓的文明使人迷失了自我,他认为“城市生活及其烦嚣已经使人忘却自然,人也已经因此受到惩罚;无尽无休的社会交往消磨了人的精力和才能,损害了人心感受淳朴印象的灵敏性”。他在与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明确表示了他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厌恶,认为只有远离工业文明的乡村才是纯洁和富有诗意的,他说,乡村人“交际的范围狭小而又没有变化,很少受到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影响,他们表达感情和看法单纯而不矫揉造作”。所以,这些乡村人就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因而是人性不被异化的人。因此,诗歌应当描写那些处于自然状态的“事件”与“情节”,“诗的主要目的”,是表达“单纯状态之下”的人的“基本情感”。华兹华斯高度肯定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间生活与自然风光,并将其作为诗歌描写的主要对象。他的诗歌大量描写田园生活和抒发对自然风光赞美之情,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与工业文明形成对照甚至对抗,更深一层的是借此寻找并讴歌“单纯状态之下”的人的“基本情感”,也即未被异化状态的纯净的人性。华兹华斯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卢梭主义”者。

华兹华斯总是怀揣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沉思、静听,等待着捕捉纯然的人性之美。他的代表作《致布谷鸟》传达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而独特的感受,给人们描摹了人与自然亲和交融的似真如梦的佳境:阳春三月,山谷幽幽,绿枝掩映,芳草蒌蒌,布谷鸟的叫声隐隐地从绿树丛中飘然而至,悠悠回荡在融融的阳光下寂静的山涧。诗人没去描写那有形的布谷鸟,而是沉醉于如梦的幻景去追寻飘忽不定的鸟鸣。正是这无形的和灵化了的鸟鸣,给人们编织了一个“如梦年华的童话”,让人回忆起金色的童年岁月。华兹华斯希望人永远保留着童年的天性。他尊崇儿童,显然与尊崇自然相通,而尊崇自然又与尊崇天然纯真的人性相通。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类原本生活在伊甸园中,那时,园中的一切都未受文明的熏染,生活于其中的人也就像儿童一样保存着天然本性。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意味着文明人类的开端和人性的“堕落”,所以,上帝把人类的祖先赶出了伊甸园,伊甸园永远成了人类可望而不可归的家园。伊甸园是与人类文明相对的自然状态,或者说是人类追寻的自然人性的理想国。华兹华斯认为:“人在出生之前就有灵魂存在,而且是天国中领受上帝的圣恩,对于人来说,那是一种至圣完美的‘前存在’,那里才是人类永恒的家园。”既然只有上帝所在的世界才是至圣完美的“自然”的世界,那么,刚刚接受上帝的圣恩来到人间,纯然的天性尚未被成年人类的文明所改变,因而,在追寻人的自然天性的意义上,儿童无疑更贴近于上帝,更贴近于自然,儿童便是自然的对等物,天然人性的象征。无怪乎,在他的诗歌中,如此频繁地出现了儿童的形象以及对儿童的讴歌。《致布谷鸟》通过鸟的啼鸣勾起人们对金色童年的回忆,人们在心府悠悠再现往昔金色的岁月的同时,顿然也如处身于如梦的幻境,心灵得以净化,情感之泉怦然开启,汩汩而出的是天然人性之清流,在超然俗世、人性回归的意义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诗人描绘的如梦的幻景,不只是“如梦年华的童话”,而且是上帝之神光普照的伊甸园。在此,人性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然而,这毕竟是一个“伊甸园式”的家园,是可望而不可归的,因而,诗的字里行间又透出了一缕缕淡淡的哀怨与忧伤。那是来自诗人沉积于心腑的关于文明与现实之思的无奈,那里透出了追寻自然人性的艰辛。然而,“金色的岁月”毕竟伴随那份清澈的情感珍藏在心府,那是“一种爱,一种希望,永不可见,但仍被追求”。天然人性的伊甸园显然永不可及,但它永远是人们尊崇与追求的精神家园。

这里,我们也通过华兹华斯的另外两首诗印证其生态自然观—— 《序曲》:

呵,轻风带来了祝福 它轻轻拂着我的脸,像是特意从绿野的蓝天,给我送来了喜悦。

何用问它来意!

这风来得及时,令我十分感激。

我刚逃出了,曾经长期困居的庞大城市,把抑郁换成了今天的自由,自由的像小鸟,到处为家。

什么房舍将我接待?

什么溪谷将我收容?

在什么树下成家?

什么清澈的溪流将低吟,用它的潺潺给我催眠?

整个大地在等着我。<夜思> 在赞美月亮的同时说:

我们任性的人类却大不相同,万千的人虽很幸运,很富有,心中却不快,脚步很沉重,慢慢走自己的路,这些不知感恩的人,整年里,脸上都没有笑意。

回到《咏水仙》,我们就不难知道,诗中通过对水仙花“随风嬉舞,随**荡”,“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以及“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等大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大自然恬淡快乐的画面。以水仙花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欢快、美好、淡泊和充实,恰恰是丑恶社会所不具有的,从而暗喻了他对城市文明说带来的丑恶现实的否定。其次,诗作也展示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寻找安慰,寻找人性最后归宿的情怀。

3、天人合一的不懈追求

初春之时,万物复苏,水仙花象征了诗人生命的复苏。只有融合到自然环境中,诗人那被现代工业社会压抑的人性和生命才能复苏。华兹华斯接连使用对个意象:湖畔,树下,银河,星星,海湾。这些意象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和前面出现的诗人,山谷和浮云共同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好画卷,有像一章交响乐,既优美和谐,又仿佛无穷无尽没有休止符。

诗篇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其强烈的个人意识,开篇就说“我宛若孤飞的流云,闲飘过峡谷山岗”。诗人是孤独的,在孤独中求索的诗人其实渴望有人相伴与人交流。他想和旅伴一起分享他旅途中的种种感受和发现。水仙花被世人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它们既象征了诗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后获得的新生命,又被人性化,象征了诗人在城市中苦苦寻觅不到转而在自然中所找到的“自然人”旅伴。与自然人的交流让他欣喜若狂,让他忘记作为一个孤独者的寂寞。诗人在脑海中一遍遍的重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与水仙花对话交流的快乐。诗情画意真正进入了他的生命。虽然现实中人类的精神状态令她忧心忡忡,他是他作为个体的精神却达到了这种诗意栖居的状态。在这种理想的精神状态中,他也看到了人类和自然消除对立,人与人之间冲破隔阂的希望。所以他的心中各有重新充满了欢乐。

正如华兹华斯自己所说的那样,一切好的诗歌都是强烈情感的流露。诗人在诗中与大自然交流、对话、沟通,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到无比的欣喜,天赋受到灵感的启迪,进入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忘我境界。“我只是凝望,凝望,却未曾想到,这美景将于我价值无双!—— ”诗人在此用破折号把我们的注意引向最后一节,得出财宝价值的真正含义,当诗人一个人心中茫然或默默沉思时,水仙在脑海中闪现时所带来的极大的幸福,孤独中永远的福祉,这里与第一节遥相呼应——我 已不必 像云一样孤独和漫游 而是伴水仙同乐共舞,这就是自然带来的极乐世界。

诗句字里行间不仅饱含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赞美和眷顾之情,更重要的事传神的表达了“我”的感受,“我”与在自然的关系。诗人飘转在自然之中,并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自然对他的承托和包容。自然不在人之外,人更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就是天人合一。

华兹华斯的诗作,着力表现人与大自然在情感上的共鸣,既注意自然的可感性而着意捕捉细节,又注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情感变化;既有宁静的沉思,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诗作淳朴自然,风格清新,开创了英国乃至欧洲浪漫主义诗风。在水仙花这样的自然景物中,华兹华斯认为它们有着与他一样相近的精神和个性,个自然界都充满了不朽的宇宙精神。它与人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人生本质相通。“既有这快活的旅伴相依,诗人们怎能不心花怒放”的诗句,就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谁的精神与自然的精神达成一致与和谐,谁就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欢乐。诗人向人们发出了回到自然中去并与大自然精神沟通的呼唤。

以上三个观点是我们在阅读华兹华斯的诗歌时发现的他的写作主题,大家不禁要问,《咏水仙》是怎样把这三个主题统一起来的呢?

《咏水仙》整首诗洋溢着一种巨大的生命激情和愉悦之感,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当时心灵的激荡。突然闯入视线的奇异的自然美景拯救了诗人苦闷抑郁的情绪,激发出诗人对美好生命的无限渴求,诗人被激发出的精神力量与这种伟大的自然景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自然完成对精神救赎的同时诗人完成了天人的融合,这样的美妙感受在今后的时间里也持续影响着诗人,所以诗人涌起对自然的无限赞美和崇拜,深深陶醉于这种自然之美中。

第三篇: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形态——以“三导”教学模式为例

赵宪字

关于课堂教学研究,一直有着不同的称谓,内涵也一直在不断变化。从教学模式到目前流行的教学形态,虽然逻辑关系不甚严密,却不乏一脉相承。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以它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成为20世纪上半叶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1980年的统计,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传播到我国,教学模式被演绎得更是纷繁众多。

语文教学模式顺应模式大潮,也是应接不暇。改革开放以后比较有影响的是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和钱梦龙的“三主”教学模式。在他们的影响下,稍有教研追求的老师都力求创造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开展了“三导”教学模式的研究,该模式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随着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教学模式也在进行着自我调整和变革,“三导”教学模式演化成了“三导”教学形态。

如何由原来的教学模式走入新的教学形态,我们试图通过“三导”教学模式的转化个例来讲述其演化轨迹和传承关系。

一、语文教学模式的通病呼唤着改变模式

教学模式自出现以来就被人诟病,李镇西说:“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即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李维鼎说:“那些称为‘模式’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体系只是建立模式的人‘习以为常’的做法,特殊性和局限性较为突出,‘照着做’时往往‘画虎类犬’,难以移植。”江苏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高地,这里的名师群体基本上是主张去模式化的,这符合教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模式关于结构和进程的设定,明显有着约束的局限,尽管很多笃信教学模式者反复强调模式不是机械死板,模式同样追求变化和创新;但模式一步步深入下去,怀疑它的人越来越多,用其他称谓替代模式的情况逐渐蔓延开来。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再提模式总有些心虚。

我们在本世纪初开展了“三导”教学模式研究,也沿用了模式这一叫法,但积极吸收了新课程理论,力图通过模式研究来解释模式本身的利弊。“三导”包括“导学”“导研”和“导评”三种形式,三个环节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启发学生灵活地、独创性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精神和自我评价反思的思维品质。“导学”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包括自主探索、交流释疑和巩固小结三个操作要点;“导研”主要包括“问题选择”“探究指导”和“交流反馈”三个操作要点;“导评”主要包括“成果展示”“成果评价”和“反馈矫正”等三个操作要点。“三导”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有智有情的模式生成系统,也强调不是固定程序的“标准样式”。我们力求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方式方法的整合和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在“导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存疑,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问题研究的形式“导研”,最后“导评”,进行评价反思总结。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和策略性等认识特性和情感特性。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但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时间使用上还存在不少矛盾。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探究质量和学习时间的矛盾还无法解决,学生课外学习条件比如上网、到图书馆借阅资料等还有不少限制。教学模式和新课程理念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如新课程强调建构,强调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而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范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而束手束脚,如果不能与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就难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因此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是“三导”教学模式的困惑,可能也是教学模式所共有的问题。模式,不管怎样演进,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确实很难克服。几步几环式的教学规程不是教学的真谛,更不是语文教学的本性。环顾四周,取代教学模式的行为逐渐多了起来,名称叫法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课型、范式,逐渐进入课堂教学形态的主体表述区域。但一时间似乎还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没有明显的全面的质性的变化,于是以理念为要义的课堂教学形态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二、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的应运而生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学似乎最根本的不在于结构和方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例子,强调的是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无疑更多地强调了教学固化的东西。教学不是生产产品,制定程序,固定方法肯定有悖教学。“三导”教学模式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学、研、评,教师是配角,是导引。可越研究越发现,架构和套路逐渐成为模式迈不过的坎,教师引导之后是放开教学,但模式的约定却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新气象。许昌良的沉静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唐江澎的体味语文,等等,扑面而来。他们解放思想,呈现开放,深得人心,影响巨大。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的特点出发,抓住了学科特征,而不是模式固有的特称,放弃了形式的束缚,找回了理念的导引,回归了教学的本源。在教学理念下,形成丰富多彩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展现了新的教学形态。更为有价值的是,这些教学形态和目前推进的课堂样式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目前主要的课堂形态,如美妙课堂、智慧课堂、积极课堂、生本课堂、生长课堂„„这些课堂样式弥补了原来模式的缺陷,在各种先进理念的簇拥下,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这些形态不再是以过程和方式方法作为主要标准来制作教学,而是用多种多样的标准来解放课堂。比如,以目标为标准,出现了高效课堂、发展课堂等:以风格为标准,出现了情趣课堂、品质课堂等;以途径为标准,出现了自主探究课堂、问题驱动课堂等。当然,更多的是综合各种标准,让课堂包含所有教学要素,实际上每一个课堂形态也应该是一个体系。

但在众多的课堂教学形态中,我们很少发现原有教学模式的华丽转身,要么是模式的坚挺延续,要么是形态的横空出世。其实,原有的模式科学合理地过渡到新的教学形态是一种再生,更能创造新的境界。我们研究的“三导”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进行吸纳,提出了“三导”课堂教学形态,调整原有教学模式的架构,融入新的教学理念,让原来的研究呈现了新的发展风貌。不仅如此,我们围绕模式在锡山区区域内开展了“三品”课堂教学形态的研究,每个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理念与理解,形成了具体的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

三、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的制作路径

我们认为,教学形态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不能仅仅突出教学的某一个部分或环节,那样就会重回老路。更不能因为是理念性的主张,就只停留在概念化的层次,甚至是口号化的表象上。

课堂教学形态是一个系统,这个体系主要应该包括理论、目标、内容、结构、途径、方式、风格等。就三导课堂而言,理论就是我国传统教学理论“道而弗牵”和西方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自主学习论。我们特别注重教学目标的探索与实践,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实际上是强调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而我们原有教学中忽视了教学目标,强化了教学的程序。但我们并没有完全抛弃原来“三导”教学模式在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是加进了课型、范式的主张,丰富了模式的教学表现力。特别是在途径上,适应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追求,在研课的统摄下,积极汲取磨课、洗课、晒课等形象生动的实践途径。这些叫法通俗,老师们容易接受,便于掌握课堂教学研究的要领。单说洗课,首先让人把教学和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洗的基本过程,什么地方着重洗就是教学难点和要点,什么地方采取不同的揉搓方式,就是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方式选择。更会由洗衣服引申到洗其他物品,就是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分析和实践。

我们目前构建了新型的“导学、导研和导评”的课堂教学的操作范式,设计了一系列指导学生以多种科学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培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案;形成了由激发自主学习意识、指导探究学习方法、训练探究学习能力、规范探究学习行为,巩固探究学习成果等具体操作方式;构建了由明确研究性学习任务、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研究性学习效果为主要形式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的操作方式;构建了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操作要点。

教掌模式向教学形态转变,是一个还不能得到教学理论界十分认定和解释的行为。但教学不能止步,原有的研究成果也不能不前。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路上,还需要更加仰头望天,同时又要贴地而行。

①李镇西《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气与活力》,《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

②李维鼎《对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第四篇:以春晓为例

以《春晓》为例,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打印内容〗发布时间:2015-12-13 16:42:13 来源:语文网 浏览:18463 作者:匿名

奖投稿

【摘要】

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从素质教育的背景出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表达和演绎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年龄、智力、个性特点,力求易用、生动,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的原则,切实这学科教学服务,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学设计的展示和演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关键词】

语文 教学设计 依据 原则 技术的应用

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信息化环境下,依据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对象,如何促使人(师生)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本文以 《春晓》一课为例,试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遵循的依据

多媒体教学形式在传递信息方面适用范围很广,但目前更多的是表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这就表明学校中的多媒体教学必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据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及教学对象来展开。就一年级语文而说,它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下列依据。

1、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的教学必须体现:⑴ 全面性;⑵ 学生个性特点;⑶ 教育规律;⑷ 主体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所以素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人服务,语文的教学设计也是为人而设计。同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人而设计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不仅为学生的智力提高,也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2、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着重体现阶段性目标。就一年级而言,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技能,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技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教学的多媒体设计必须反映这些目标,而不能跳出这一圈子,哗弄取宠。

我设计《春晓》一课就紧围绕该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包括:情感目标(热爱自然春天,环境时光和生活,感赏诗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拼写、朗读、背诵、初步审美)等。在教学目标的展示和演绎中,我配予明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及动听的音乐来进行,效果极好。

学生年龄、智力特点和个性。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理、智力的发展远未成熟,经过幼儿园的教育,有一定接授知识的经验,但是低层次的,仅仅是初步具备认识世界的能力。所以,语文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智力特点,从他们的主场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他们虽小,但他们是好动的,活泼的,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急于了解周边的事物。设计的内容力求做到反映儿童的求知需求,分量程度适当,便于教和学。在《春晓》一课中,从目标至过程,从画面色彩的选择到音乐声音的搭配,都体现出反映儿童的求知特点,突出主体,顺序渐进。

3、技术条件: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信息技术的成熟,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教学软件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依据。各学校为迎合信息化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普遍建立教学平台和校园网。这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市场上可供购买的教育软件很多,有资源类、教学课件类、试题类、管理类、平台软件类以及刚刚兴起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类教育软件等。掌握了技术,制作课件是不难的。我在制作《春晓》教学辅助课件,就使用了工具软件Flash、PhotoShop。这些工具在动画制作、图片处理方面效果好,且占用内存空间小的特点,还可以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形成具有学科特色与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系统。为教师备课、讲课提高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学说读写能力,打好语文基础,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而进行。在设计中要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和可变性的原则,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用,真心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1、科学性:

首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以现行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依据,脚本的编写包括识字(生字)、写字(笔顺)、朗读(情感发挥)、口语(注音)、练习(作业)等准确表达教学内容。其次教学程序设计要合理,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它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如《春晓》一课,程序设计为:〖封面导言〗以小学语文课本封面图案为基础;〖知识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生字、课文、等;〖交互方式〗让使用者在一组多个可能的对象中进行选择,各种可能的选择项以菜单形式显示在屏幕上;〖跳转关系〗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要点确定超文本的节点,丰富节点的内容,以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节点间的联结关系,从而改变了一般教学软件死板的线性或树状结构,成为跳转灵活的网状结构使本课件在教学中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实施因材施教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导航关系〗通过导航条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评价与练习〗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强化、矫正和定位的作用。

2、辅助性: 就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说,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多么先进,都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虽说课堂教学可以进行人机对话,但任何机器同人是不能比拟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所以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仅是辅助性的。如果教师不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仅靠令人眼花暸乱的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来开展教学,那将是失败的教学。虽然动人的画面一时可以吸引儿童,但它没有实际的内容,靠纯技术性的运作是短暂的,时间一长将被儿童厌弃。当然,辅助并不是简单的辅助,它必须尽可能体现出人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切实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3、实践性:

首先是实效性。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程序合理、易于操作、画面简洁生动、色彩明丽、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个性。在实践中有效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其次,适合交流与合作。教学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赋予课件以生命,便于人机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每位儿童在课件的生动演绎中享受到人机对话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会认知,学会学习。

4、可变性: 语文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除了追求教学效果,易于操作外,还应该可以进行修改和补充。因为当今知识递增迅速,被教育者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应得到不断的整合,体现其最高的价值。

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还应探讨,现代教育技术该如何运用,媒体该如何选择等问题。本文不再一一探讨。概括来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和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围绕学生年龄进行、围绕易用生动进行,以科学性为指导,以实践性为核心,以生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把德、智、美、情、境、意、声、形、色融于一炉,课堂教学的演绎中,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北京·人民教育·1999、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人民教育版社·2001、12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春晓》一课设计的六个步骤】

《春晓》是一篇古诗文。古诗,有别于其文体,它语言凝炼含蓄、想象丰富,并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优雅的韵律美。须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求其形体且难,解其神韵则更不易,而将其授之儿童,以一堂课的时限,达到其形,明其意,会其神之目标,岂不难于上青天?而我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展示情境,点化含义,学生如身临其境,教者借学生情,情境交融,神情随感觉而动,于是神韵由情感而生,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随多媒体教学的意趣而解。一幅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春景,流入学生惜春、爱美、赏心悦目愉快的心田。为突破这一重点和完成常规教学目标,我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动画激趣

分别演示四幅动画,伴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谐厚,注意力集中,在享受中初步感知整首诗蕴含的诗情画意。

第二步:润画引诗 在感知动画的基础上,再由每一幅画面分别引出四句诗,最后展示全文,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这样设计合乎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第三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通朗读,进一步感受整首诗,为下面学习生字,理解诗意打基础。

第四步:掌握生字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识字,要能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按其笔划顺序书写,更重要的是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快捷性,生动性优势,设计了注音、读音、笔顺、组词等多媒体方式,从而轻易地实现了准确掌握、活用字词。

第五步:读背诗文

根据诗歌的音韵特点,诗歌教学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不仅能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品尝中国古代诗歌别有的风味,而且能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意境、意境中的神韵:──“作者胸有境,心境始与亲”。朗读时,我除注意指导节奏和音韵外,还要求学生在脑海浮现《春晓》的多媒体的动画意境。第六步:想象复述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领会诗的内涵,体验诗的情味。因此,复述时我注意指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限制,描绘《春晓》多媒体动画中的情境。同时,指导学生感悟诗中蕴含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结合提问:看到如此美丽的春色,作者有何感受呢?鲜花被风雨吹打在地作者又会怎样?我们平时应如何对待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环保的思想教育。回查字典首页>>

第五篇:以事业部为核心的集团公司组织形态

以事业部为核心的集团公司组织形态

事业部制组织体制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50年代后得到迅速推广。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绝大多数采用了事业部制。

一、事业部制的特征

事业部制是指以某个产品、地区或顾客为依据,将相关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结合成一个相对独立单位的组织结构形式。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产品或市场,在经营管理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实行独立核算。从理论上说,只有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企业组织,这个部门才算是一个事业部。事业部制又称M型组织结构,即多单位企业。

事业部制与直线职能制是现代企业最主要的两种组织结构形式,但是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1、事业部制与直线职能制的设计出发点不同。

2、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式结构。

3、事业部制结构是适应现代企业多样化经营的发展而产生的。

4、事业部制在更广的范围内取代了市场机制。

各个事业部内部往往采用的是直线职能结构,采用事业部制的公司可以看做是由多个采用直线职能结构的单位集合而成的。

二、事业部制的类型

事业部制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产品事业部、地区事业部、顾客事业部。路桥集团公司将采用的是产品事业部的形式,其组织组织结构示意图如下:

三、事业部制的优缺点

(一)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点

1、通过实行分权管理,改善了决策。

2、使利润和产量具体化,有利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3、加强了职能部门的合作。

4、由于权力下放,使高层领导能从日常经营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研究企业战略,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缺点

1、由于各事业部利益的独立性,容易滋长本位主义。

2、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费用开支。

3、对公司总部的管理工作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发生失控。

四、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运用

(一)基本条件

采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1、组织规模较大。

2、组织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种类繁多。

3、组织分散,不是集中于一地。

(二)职权的分配

实行事业部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合理地分配组织职权,明确公司总部和各个事业部的责任权力关系,一般管理高层不应干预各事业部的具体运营。具体来说,企业高层管理者要保持整体的存在,不因分权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必须保留三大领域的决策:

1、企业的经营方向。包括:企业应进入什么市场、生产什么产品、采用什么技术?企业向怎样的目标努力,采用怎样的战略?企业应有什么基本价值、信念及原则?等等。这些均由高层领导决策,也唯有高层领导才能决定。

2、企业的资金分配、利润管理。资金的供应及投资,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不能交给部分分权的事业部。此外,对事业部上交利润的额度应该有明确的要求。

3、企业的人事政策。公司的人事政策,以及各事业部重要人事任免的决策,应该由高层领导决定。集团公司一级的领导人可以兼任事业部长,这样各事业部的情况能迅速准确地反映到集团公司。

此外、在具体的运作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目标要明确。②界限要清楚。③主管素质要高。④沟通要准确便捷。⑤管理要灵活。

五、山东路桥集团公司事业部形态建议

根据路桥集团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经过与集团公司领导的充分交流,我们认为事业部制的组织形态对于以工程建设为主营业务,施工项目呈明显分散态势,组织规模较大的山东路桥集团来说,当前从采用分公司制转而采用事业部制有以下几点明显优点:

1.事业部的专业化划分将使集团公司对业务管理的专业化能力增强;

2.事业部之间的关系以协调为主,避免了目前分公司在集团项目分配问题上的内耗; 3.便于重新建立全面竞争上岗的人事制度,打破集团对分公司人事管理力度差的僵

局,激发分公司管理层的活力;

就目前集团公司实行事业部制的建议:

在集团公司实行项目法施工制度之前,作为过渡形式,除路面、养护公司外,可由集团公司有关领导兼任事业部总经理,其余分公司经理可出任相应事业部副总经理,仍然以原分公司形态管理项目部,在人事竞聘工作开展以后,配合项目法施工制度的完善,逐渐理顺管理流程、事业部组织架构和领导班子。

在事业部的划分问题上,建议首先成立路桥建设、路面建设、养护等事业部和综合产业事业部,其中综合产业事业部作为对集团公司新兴产业的培育载体,对集团新兴产业起孵化器的作用。

下载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战后日本文学的研究——以《挪威的森林》为例

    二战后日本文学的研究——以《挪威的森林》为例 研究背景:日本自二战后连续两位文学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足见其文化影响至深至远。 研究目的:探究其文学的......

    郁达夫: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样例5]

    一 郁达夫(1896-194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他是“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与鲁迅、成仿吾、田汉、陶晶孙等交往甚密,共同为中国新文学的发......

    以《母亲》为例浅析高尔基(模版)

    以《母亲》为例浅析高尔基文艺观思想内容摘要:高尔基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和伟大的代表。他一身创作了大量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权威”......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特点与城市规划特色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特点与城市规划特色分析 ——以合肥市为例摘要:根据合肥市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分析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历程,探讨未来城市发展特点,从合肥的规划特色入......

    企业文化个案研究_以阿里巴巴为例

    网络企业文化研究 ——以阿里巴巴为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企业逐渐的壮大,他们在借鉴了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的成功之后,总结了他们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是企业文化建设对企......

    结构改革以钢铁行业为例(汇编)

    钢铁方面供给侧改革: 从钢价与市场来看,钢铁产业钢产量与消费量趋于稳定或下降、钢铁产品需求缺乏价格弹性、钢铁产品价格自身富有弹性、过剩产能十分庞大且产业较为分散,在此......

    以《詹天佑》为例,谈谈如何加强阅读教学

    以《詹天佑》为例,谈谈如何加强阅读教学 大社小学黄耀旗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是《詹天佑》这篇课文的中心句。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旅游资源调研——以绍兴为例

    09级旅游资源调研报告一、前言院系 : 专业班级 :学号 : 姓名 :旅游资源如着土衣——浅析环境质量对旅游行为的影响古城绍兴扬尘不已 当人们决定去某个地方旅游时,绝大多数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