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陋室铭》同步练习 苏教版

时间:2019-05-13 06:4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陋室铭》同步练习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陋室铭》同步练习 苏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陋室铭》同步练习 苏教版

陋室铭检测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

名()灵()

斯()馨()鸿()调()案牍()劳形()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古意和今义(每空2分)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2)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3)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三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填空(①题每空1分,②③题每空2分)

(1)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我们学过唐代(人名)的(书名),这文章押韵的韵脚有、、、、、、、。(2)《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节操 和

的情操。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五用原文回答(每句2分)1作者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3写出作者交友人物高雅的是

4看出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5本文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六阅读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3本文既是写陋室,为何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分)

4“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5前文说“斯是陋室”后文却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5分)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语文八年级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B.为坻⋅(chí)为嵁⋅(kān)

C.参⋅差⋅(cēncī)佁⋅然(yǐ)

D.俶⋅尔(shū)翕⋅忽(xī)

2.下列句中“可”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与“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亚夫军细柳,以⋅备胡。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4.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此中人语云

二、填空题

5.填空。

(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________,是属于________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________,本文是________的第四篇。

6.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这句话写的是祥子拉车的情景。(________)

(2)米开朗琪罗面对的是怀着敌意的城市维也纳,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无人问津。(________)

(3)“那时正是快要收割的时候,麦子长得至少有四十英尺高。我走了一个钟头才走到田地的尽头,周围有一道篱笆,至少有一百二十英尺高。”这是写格列佛离开大人国时看到的情景。(________)

(4)“火轮掣电烘烘艳,往往来来滚绣球。大圣三条如意棒,前遮后挡运机谋”以上四句写的是哪吒与孙悟空打斗时各显神威的情景。(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②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③一世界者。因口号​④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⑤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⑥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⑦今垂​⑧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与白居易交情甚好。②聚落:村落,村庄。③别造:别处来到。造,到访。④口号:随口吟诗。⑤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⑥曾:还。⑦迨(dài):至,到。⑧垂:将近。

(1)“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周览屋壁,见……三人姓名诗句。

览:________

②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觅:________

③此地实匡庐第一境。

实: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②山桃始华,涧草犹短。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钴铒潭记①

柳宗元

钴铒潭在西山②西。其始盖冉水③自南奔流,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④势峻,荡击益暴,啮⑤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⑥,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⑦游也,一旦款⑧门来告日:“不胜官租私券⑨之委积,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⑪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涤然。

尤与中秋观月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⑫.孰使予尔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注释】①选自《柳河乐集》.钴铒,熨斗。因潭形如熨斗,故名。②西山:山名,在永洲城西五里。③冉水:即冉溪,潇水的支流。④颠委:头和尾,指水的上游和下游。⑤啮:这里是侵蚀的意思。⑥轮:喻水的漩涡。⑦亟:屡次,时常。⑧款:敲打。⑨私券:私人的借据,指债务。⑩芟:除草。⑪贸财:换取钱财。⑫迥:辽远。

(1)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2)钴锶潭之水与小石潭之水有何异同?

(3)第二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

周振华

①母亲那年八十。

②就是那一年,她离开了我们。母亲的离开,该不是因为我对她的那声呵斥吧?

③母亲走后我才发现,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包括在自己的儿女面前。

④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晚年的母亲总盼着想多一次见到我们儿女那渴望的眼神,为换取我们对她的好感而极力掩饰病痛的折磨和委屈所表现出的那副卑微的样子,我就无比愧疚,深感刺心戳肺的痛。

⑤小时候,每次吃饭,母亲总先紧让着我们吃,她不急,她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姐姐、妹妹和我,问好吃吗?我们说好吃,她听了就特别高兴。母亲爱为我们做饭,不怕费时费事,当然,那时也吃不到鸡鸭鱼肉。下地收工回来,她不管有多累,身体多不舒服,也要忙着为我们做饭,尽管就那有限的几种粗粮,那也调着花样做。特别是每天中午,她的筷子还没放下,出工的钟声就敲响了,于是,匆忙出门,嘴里还嚼着下半顿饭,或是吃碗酸菜、几块柿子干就当一顿饭。

⑥多少年过去了,那逝去的岁月依然清晰。母亲为我们做饭时的情景,已成为我们思念母亲的一个深深的情结。

⑦母亲老了以后,那样子可不像年轻的时候了,好可怜。可当时我并没有这份强烈的感受,那种可怕的惯性不知给母亲造成心理上的多大伤害。有件事,至今还深深地触动着我,撕扯着我。

⑧记得是一个周六,我们又回到了以母亲为中心的家。母亲经过一个多钟头的忙活,满心欢喜地托着刚出锅的糖饼,像小时候一样呼唤着我们:来!快吃!趁热。不一样的是,她的声调已变得有气无力了,母亲真的是很老了。

⑨母亲强打着精神,坐在炕沿上,呆呆地看着我们,腰已经塌下去,怎么也坐不直了。

⑩那天可能是闹鬼了。让她没想到的是,突然一个硬邦邦的声调从我嘴里脱口而出:妈!瞧瞧您的手!

⑪这简直就是呵斥。因为我看到了,脸盆里的水不够清净,显然之前没有认真对待那双和面的手。母亲没吭声,那神态,像做错了事的孩子。猫着腰赶紧换了盆儿清水,重新洗她那双满是裂纹的手,洗了好长时间。

⑫看着母亲那紧张的神情,我如梦方醒,我怎么会说出那样的混账话!

⑬因为我们回来了,她高兴,她打心眼儿里高兴,所以才强打起精神,让我们歇着,为我们忙活。

⑭她喜欢做我们小时候爱吃的,像拨鱼子、豆面汤、烙糕子、烙糖饼什么的,母亲都特别拿手。尽管每做一顿饭都相当吃力,那她也愿意,她以这种方式盼着我们回来,让我们高兴。她就怕我们离开她,A每次走时都说:“下周早点回来!早点回来!”她的精神寄托,就是有我们围在她身边。再看看母亲那副疲惫的身子,做顿饭不知有多艰难!

⑮我不该那样呵斥母亲。我从小就记着那句话:“儿不嫌母丑!”,今天是怎么了,我这是怎么了!良心让狗吃了!?

⑯又一个周末到了,我们又回来了。我发现屋里墙角的木凳上,摆放着一个新脸盆,盆沿上搭着一条新毛巾,旁边有块新肥皂,盆里的水很清也很凉。这是母亲为我们做饭,为了不让我再那样地呵斥她,精心准备的。

⑰今天母亲又为我们烙糖饼,她依然艰难地忙活着,脸盆里洗过手的水格外的清澈。B但我越发觉得,最不干净的人,是我!

⑱我凝视着佝偻的母亲心里无数次地在说:“母亲!我错了!我不该那样对您!您一定原谅我!”

⑲可能是在惩罚我吧!自那次呵斥母亲后,不久,我可怜卑微的母亲就离开了我们。

⑳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件事我总也不能忘记,我的脑海时常浮现那天母亲卑微的神情。上帝!我真的错了!我知道这样的行径是不可饶恕的!

㉑尽管我的双眼为此时常模糊。

(1)通读全文,概括“我”和母亲之间给“我”最深触动的那件事。

(2)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句子。

母亲经过一个多钟头的忙活,满心欢喜地托着刚出锅的糖饼,像小时候一样呼唤着我们:来!快吃!趁热。

(3)文题为“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文中哪些细节让你看到了这个老人的卑微?

(4)文中A处画线句是母亲的语言描写,请联系语境发挥想象,在后面添加一处母亲的神态描写。

(5)如何理解B处画线句“但我越发觉得,最不干净的人,是我”这一句中的“不干净”一词?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单车岁月

①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②我的单车情结,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改革开放不久,父亲就成了我们村第一个拥有单车的人,当年他凭着外汇券(身在台湾的爷爷所寄)从武汉购买并亲自骑回一辆上海产的永久牌单车,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③村人用惊羡的目光看着那辆每天被父亲擦得通明锃亮的单车,父亲荣耀得就像一个凯旋的将军。那时人们出村大多徒步,蜿蜒小路洒满汗水磨破鞋底,少有人能像父亲那样双轮滚滚,铃铛悠悠,来去如风。

④那辆单车是我们全家的骄傲,父亲对它宝爱如命,偶有村民来借,父亲掏出车钥匙后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车被借走后,父亲就跟丢了魂似的。那辆单车也是我们全家的福星,过年过节走亲戚它就成了绝对的功臣,父亲骑着它把母亲、妹妹、弟弟和我,往返辗转地载到大山里的姥姥家。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⑤我第一次学骑单车就骑的是父亲的永久牌单车。那时感觉车座比我的头还要高,现在我都不能想象当时是怎么样驾驭它的,那种双手紧抓龙头、右脚斜穿过黑色大三角架吃力蹬车的姿势,跟舞台上的滑稽小丑无二。学骑之初,父亲为了避免我摔毁单车,天才般地在后座上横绑了一根粗木棍,摔倒后单车才免于噩运。

⑥刚刚学会骑单车的那阵子,车瘾大得出奇,村头的水泥禾场就成了我们放学后的练车场。多少个风霜雨雪的日子,水泥禾场上,我和小伙伴们斜扭腰肢、猛蹬踏板,踩着单车兜圈追逐的欢乐身影,成了村里一道鲜活特异的风景。疯踩踏板,车轮飞转,耳畔风声呼呼,大树房屋极速飞旋,蓝天白云美得像首诗……渐渐地,我们的心不愿再囿于禾场了。

⑦我头一回右脚跨过三角架坐上车座的时候都已经11岁了,那辆已经衰老得不成形状的“永久”,在我上下起伏的蹬踏中歪歪斜斜地朝向那个季节的黄昏行进。那一天,我一鼓作气骑了很远,第一次尝到了一个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也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我骑了很远很远,渠道边的田埂骑完了,池塘边的碎石子路骑完了,沿途栅栏的泥路骑完了……我在一个长年枯竭的小河边停了下来,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庄,天黑如锅底,连父亲也看不到,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一点孤独都没有。

⑧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几乎是我这一生看到过的最明亮的一回。

⑨开始到镇上读书,七八公里,一周一来回,单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展示本领的道具。在女孩子面前双手脱把;把双脚搁到龙头上;或者把屁股坐到后座上去,像只大蛤蟆;或者在脱把的时候,撮着嘴巴悠闲地吹口哨,吹《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月亮代表我的心》《花心》……来回的路上,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骑着单车。

⑩岁月轮转,回望旧时月色,那时我们的心清澈如水,没有混浊不堪的世俗。我们经常骑车滞留在路过的仙鹤桥上,各自把单车往桥栏上一靠,就凭栏观看河岸戴着斗笠专心垂钓的人们,那种悠然,那种心安理得,令人心生无限神往。也许半天并没有鱼儿咬钩,也许一个下午钓不到几条小鱼,但他们依然握着鱼竿,不急不躁,静心垂钓。我常常会被垂钓人的那种坦然感染,我感觉到他们钓的其实就是一种心平气和。

⑪到县城上高中后我开始住读,少有机会骑单车;父亲罹患心脏病以后,不敢骑也骑不动单车了。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毛本栋《人民周刊》2017年第11期)

(1)理解下列画线词的语境义。

①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②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2)请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3)请简要说说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情感。

五、解答题

11.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行踪、感受。

发现小石潭→________→介绍小潭源流→________

(2)小石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任选角度赏析。

(4)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5)通读《小石潭记》全文,可知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课文和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唐永贞元年(805年)九月,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柳宗

元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在永州期间,他寄情山水,排遣忧闷,写下了

著名的“永州八记”。

六、综合读写

1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横竖撇捺,勾连交错间,记忆了历史,传承了文明。汉字,一个个奇妙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了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识字,更思“知”字,我市某中学将开展以“探秘汉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你也来一试身手吧!

(1)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并根据图片字形推知其本义。

这个字的本义是________。

(2)“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今天,汉字中文随着海内外修习者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如果有外国友人来你校考察交流,你将如何向他们介绍你心中的汉字?(要求:至少用一个成语,不超过50字)

13.学习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后,班级举行了“走进小石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名句释景]写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两个名句。

(2)[推介景点]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的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七、写作

14.按要求作文。

请以“别样的乐趣”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D

4.D

5.(1)抒情议论·散文(2)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6.√

×

×

7.略

8.钻鉧潭的景色。

前者流急,清澈;后者平缓,清澈。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的控诉。

9.(1)母亲为我们烙甜饼被“我”呵斥手未洗净后格外认真的洗净双手。

(2)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因为我们回来而高兴、激动的神态,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与牵挂。

(3)①被儿子呵斥,母亲不吭声,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

②强打精神为我们做吃的就是为了让我们高兴,让我们围着她,陪伴她。

③精心准备了新的脸盆、毛巾、肥皂为了让我不再呵斥她。

(4)示例:说话时带着哀求的神色,又把征询的目光缓缓地投在每个人脸上,而后竖起耳朵在听似的,像是期待着一声声爽快的回答。

(5)不干净原是指“我”呵斥母亲的手不干净,这里指因“我”不懂得体谅母亲,不懂得照顾母亲的感受,让母亲增加了精神负担,是灵魂和精神上的污迹。表达了对母亲的愧疚和深深的自责。

10.(1)①旧时乡村偏僻、落后,物质匮乏,生活的色彩单一,所以用灰暗。

②既实指自行车的锈迹斑斑,也是指当年的车,旧时的事已经随时光的流逝而不再那新鲜,令人感动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单车”比作“摇篮”,生动地体现了坐在父亲单车上的舒适感受,充分表现了那辆单车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3)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家乡亲人(父亲)的怀念;对单车陪伴的那段时光的难忘;时代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车的那种快乐一去不复返了;不管什么样的时光都能人相应的成长和收获。

11.(1)观赏潭中景物感受小潭气氛

(2)清澈;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

(3)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赏析:抓住游鱼的神态、动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鱼写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又从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4)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小石潭的景物感到高兴;久坐后,感觉四周空旷寂寥、凄清深远,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孤寂悲凉的心境。

(5)一是受自然环境的感染,初到小石潭时,闻水声悦耳,见潭水清澈,“心乐之”;再见

潭中游鱼相戏,不觉与之同乐;后觉周围环境幽深寂静,不觉心生悲凉;二是受社会环

境的影响,作者仕途失意,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心中不免抑郁,这种抑郁之情虽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中获得短暂的排遣,但时间一久,便不免悲从中来。

12.(1)书写:采。本义:上像手,下像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意思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

(2)示例: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

13.(1)示例: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约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绿竹环绕,环境十分幽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4.略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第10课组歌

10.组歌

【教 案】31-32 【备课时间】2012.3.26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3.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二、作者简介: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作者经历: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剪裁缝衣的妹妹相依为命。1908年,他得到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

1911年他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三、学习《浪之歌》(1)听读,整体感知:

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2、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第一节:人、近(邻韵)、分;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 第四节:他、下。

3、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的浪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4、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2)、品读,感悟浪的形象及作者情感

1、思考: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

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后三段: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2、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3、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3)、小结《浪之歌》

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四、学习《雨之歌》

(1)导入:回忆关于“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2)朗读《雨之歌》 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 “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3)、探究雨的形象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3、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4、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雨水滋润了大地。

5、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6、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开放题,自由理解)

7、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4)、小结《浪之歌》和《雨之歌》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5)、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当堂仿写一句)

1、仿写句式:(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范例: A、我(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B、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C、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D、我(雪)是朵朵微笑的棉花,尽情绽放着,以我温暖的胸怀,拥抱裸露的大地。(2)、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运用拟人和并列句式)(3)、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说话只要一个中心,前后句衔接自然。)

2、练笔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 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五、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六、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七、布置作业:

以“ 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

八、教后反思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沪科版

10、最后一课

一、基础知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写的背景是187iu1年爆发的_______________。② 注音: 哽.住

()

皱.

边()

惩罚().祈.祷

()

踱.

步()

郝叟().③ “最后一课”指的是:()

A、最后一堂语法课

B、最后一堂历史课

C、最后一堂法语课

D、最后一堂习字课

二、整体把握。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________到________。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 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_____和弗郎士的___________,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_______到_________。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 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从_____到__________。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____、_____的气氛。

第二层,从_____到__________。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第三层,从_____到__________。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从_______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人物分析。韩麦尔先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用一两个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作者是从第三人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在一起,所以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_________的作用。

2、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____效果,产生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所以,小弗郎士还起到了_________的作用。

四、艺术手法。

小说运用了生动的场景、细节、心理描写,运用了对比、烘托、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

i.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叫,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又如韩麦尔的那顶“锈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都属于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3、对韩麦尔先生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

4、这是对韩麦尔先生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悲壮和不屈的精神。服饰、神态、动作、语言

小弗郎士

1、贯穿故事情节

2、对比 震撼心灵

四、1、细节

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提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2、对比

对比

突出“最后一课”的重要,反映小弗郎士等人的变化。

3、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

4、增加文采,深化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五、热爱

意志

爱国主义精神

六、1、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2、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存在向心力,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3、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再塑生命》同步练习

5《再塑生命》同步练习

[基础与积累]

1、成语填空。

()然不同小心()()美不()收花团锦()不可名()

2、填写动动词。

(1)我的手指()着花叶,()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2)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3)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4)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探究与体验]

1、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海伦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状况的语句,摘录在下面。

2、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生命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3、文中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教育方式,你特别欣赏哪些?请举例说明。再举一二个你自己的老师,(也像莎莉文一样注意教育方式)使你豁然开朗的例子。

4、当你读完本文,掩卷沉思,脑海中呈现的盲聋哑儿童海伦是怎样的形象?

[拓展与欣赏]

一天早晨海伦在田纳西河的岸边,第一次学习“地理”。

老师蹲在泥巴里挖空这里,堆高那里,造出几个奇形怪状的大深坑,一块平地,一些高丘。安妮弯腰舀了河水灌满低洼的地方。

海伦一直发问:“老师这是什么?”

安妮只回答:“海伦,等一等。”

海伦只好用手“观察”安妮的每一个动作,耐心地等待着解释。安妮终于做完了,她用泥沙做了一个缩小的世界地图。

安妮讲解爆发的火山,喷出火焰的山顶,奔流而出的熔岩埋下的城镇;冰河曾经慢慢移动,盖满地球表层,冰冻所有的生物;古地质时代巨大的怪兽,它们有尖小的头,庞大的身体,在沼泽地互相扑斗„„海伦听得又怕又爱。海伦从来没有刻意去学习很多困难的问题。后来,当她听到一些人说地球本身的历史平淡乏味时,她疑惑了:“怎么可能?在她看来,地球是个奇异、瑰丽而壮观、有着许多险恶、不可思议的星球。老师用田纳西河的泥塑启发了她智慧的奇妙世界。(节选自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在这段文字里,安妮.莎莉文老师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使海伦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什么好处?

用心爱心专心2-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陋室铭》同步练习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陋室铭》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