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故事”的对外传播力
“好故事”的对外传播力
记得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期间,就读过著名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她采访基辛格、阿拉法特、布托等著名政治人物的报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我进入新华社对外部开始了我的记者生涯,对人物报道也情有独钟,当年的深刻影响开始显现,只是我关注更多的是文化名人。
如今我从事对外报道已经24年了,至今已采访了近百位文化艺术及科技界名人,作品在海内外报章杂志发表,产生过较大反响,其中《访李政道博士》和《送别冰心》被收入中小学课本沿用至今。
2015年,我将曾经采访过的40位文化名人专访重新补充整理后,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一书。应《对外传播》杂志之邀,结合这本书从挖掘“好故事”的角度,谈谈多年从事人物报道的经验和体会,既是总结,也是分享。
以文学为入口的记者生涯
我的记者生涯是以文学为入口的:我做人物报道是从采访作家开始的,因为我本科是学文学专业的,对现当代作家作品比较熟悉,于是就从采访作家开始。从当初熟悉这些作家的作品,到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作品之外的人生经历,这是记者得天独厚的视角,也是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早期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听说夏衍去世,编辑部派我去位于北京六部口的夏府采访。闹中取静的老北京四合院,灵堂布置在西侧的一间客厅里,菊花挽联,人来人往。望着他曾经坐过的藤椅,我忽然感到自己来晚了一步:为什么没有在他健在的时候采访他呢?尤其是在看了他晚年写的《懒寻旧梦录》之后,更想听听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开始“抢救式采访”――寻访那些依然健在的现当代文化艺术大家。于是,冰心、杨绛、季羡林、端木蕻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很快采访的领域就从文学拓展到艺术、科学和人文。多年后,一个时代的群像,渐渐地清晰起来。
这些人物报道在海外播发后反响都非常好,因为海外读者对这些作家并不陌生,他们很想知道这些作家的近况和完整的人生故事,有些读者读过这些作家写的小说但并不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有些读者虽然没读过作品但对这些作家的名字耳熟能详,所以这些文化名人报道刚好满足了他们了解名人背后故事的需求。记得1994年1月下旬我在值班时根据国内报道编了一条《曹禺病重再度住院》的消息,没想到在海外引起高度关注,很多海外报纸都采用了这条消息。于是我马上联系曹禺先生的夫人李玉茹进行详细采访,对曹禺晚年的生活作了更为详尽的报道。1996年12月13日,全国作协、文联大会召开在即,突然传来曹禺去世的消息。他任职文联主席多年,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谁来执掌全国文联充满悬念,也成为海外关注的焦点。凭着之前采访李玉茹建立起的联系,我第一时间赶到设在曹禺家中的灵堂,并再次采访了李玉茹,一篇《文坛巨匠曹禺安然辞世》的稿件迅速向海外播发,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也在报眼的位置刊发了这篇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
经常有年轻记者问我,怎样才能写好人物报道?我也曾在新华社对外部做过“人物报道的十大关键词”的业务培训,在高校新闻系也做过“人物特稿采写:别样人生的发现之旅”的讲座。归结起来,我认为人物报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做足功课,这听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确实非常重要。因为指望在一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就充分了解一个人是不现实的,所以采访前就必须尽可能找到关于这个人物的各种相关资料,全面熟悉他,并且梳理出采访中提问的线索,做到有备而来;二是要挖掘出故事,好故事不仅能使报道生动,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读者常常是因为记住了故事而记住了这个人物,生动、有趣的故事常常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所以,好故事的感染力是惊人的,但提炼故事的能力却需要千锤百炼,不妨向电影学习讲故事的技巧;三是要在采访中观察和捕捉细节,这不仅能增加报道的感性元素,使报道更生动,而且有些细节本身就有特别的寓意,它能反映出一些被采访者潜意识层面的东西。
好故事的传播力因其感性色彩而更易打动人心
前不久我在香港采访时遇到一位香港学者,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关于内地的负面新闻传播得更快?他得出的结论很出人意料:因为这些负面新闻里面有故事,人们在传播故事时格外有兴致,听者也爱听有细节的故事。而我们的正面报道中常常没有故事或缺乏有生动细节的故事。所以,“有故事”的负面新闻比没有故事的正面新闻传播得更快。
这件事让我重新思考“好故事”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换句话说,感性传播相较于理性传播来说更为受众喜闻乐见,这种更加丰富、有趣和生动的传播方式效率更高。
1994年7月,我第一次采访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时候,他刚从巴黎举办个人新作展归来,那一年他75岁,在画界已声名鹊起,但还没有被普通读者尤其是海外读者广泛认知。从跟他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一生中三次到访巴黎:一次是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以中法交换生的身份远赴巴黎,学习3年多后于1950年回国;1989年他在经历坎坎坷坷后再访巴黎,写生一个月后与这座城市依依惜别;1993年11月,吴冠中三赴巴黎,这一次他携“吴冠中水墨新作展”而来,并载誉而归。以这三次别具意蕴的艺术之旅为线索,《吴冠中三度巴黎行》一文被海外多家媒体采用,产生很大反响。较之报道画展成功或平铺直叙画家艺术成就,这样于近半世纪的艺术求索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是打动海外读者的关键。
人们的意识活动中感性层面更活跃和直接,因此感性传播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既是价值沟通也是信念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因为被打动的读者成了主动的传播者,他们可以以微博、微信、跟帖等方式展开网络传播。互联网时代的沉浸式传播,使得每个人都既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传播者,换句话说,以往的“口口相传”,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升级换代,微信、微博上的发帖和分享,其传播效果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好故事的传播效率自然也更高。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当2004年6月林徽因百年诞辰之际,因应海外读者对“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热诚关注,我采访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写了《音容宛在魅力绵延百年――儿女眼中真实的林徽因》,透过她女儿讲述的故事还原一个曾经激情绽放、也曾贫病交加、最后憾然凋谢的林徽因的一生。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令充满传奇色彩的林徽因的形象更为贴近、丰富、立体,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篇:“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研讨会发言稿
“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研讨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在北京圆满落幕,这次高规格的盛会不仅是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建设4年来成果的回顾和总结,更是中国与100多个国家面向未来的约定——以雁栖湖为新起点,张开双翼,飞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远方。
今天,“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研讨会趁着论坛的热度召开,非常及时,也非常有意义。这个环节的主题是“一带一路”民意沟通与智库发展。习主席在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块,中国华信作为一家在“一带一路”沿线深耕的民营企业,是有发言权的,我想从以下三个维度来与各位分享。
从战略维度看,战略协同是民心相通的起点
中国华信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我们不是与单一企业合作、做单个项目,而重在产业链甚至价值链的战略布局,更多着眼于资源的组织和整合,大大增强了产业协同和获利能力,因此,不需要大量裁员换人,“走出去”便走得平稳、顺畅。
以收购捷克扎达斯(ZDAS)特种钢铁公司为例,扎达斯拥有50年发展历史,是捷克三大工业钢铁企业之一,也是欧洲一流的炼铁及相关领域的冶金工业和工程企业,共有2500余名员工。华信在并购过程中,非常注重维护与当地政府、议会、公会和民众的关系,承诺不裁减一名捷克工人,此外,在进行战略与财务管控的同时,我们继续沿用原有管理团队,维持本土化的管理风格和水平,充分尊重当地民情民意,这也是此项收购能够顺利获得捷克反垄断局批准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文化维度看,文化认同是民心相通的纽带
中国华信海外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我们既尊重当地文化,又把中国文化带到当地,在经营中讲信用、重情义,秉持公道、道义优先。
文化是无障碍的语言,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文化融合上“栽跟头”的例子并不少见,而华信在捷克却能讲好“两国语言”,赢得了上至总统、总理,下至普通民众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
我们在捷克投资了很多看似和能源投行主业无关的项目,例如收购足球俱乐部、啤酒厂、媒体集团,还资助开展中医等多个方面的公益活动,这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在中国华信董事会主席叶简明看来,用上千万欧元挽救濒临破产的斯拉威亚足球俱乐部,是华信为捷克百年传统品牌的延续所做的努力,是中国华信对捷克足球和文化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其换来的是百万捷克球迷的关注,从而打破中国企业进入捷克的文化鸿沟,建立起华信乃至中国企业在捷克的品牌信用。
华信在捷克资助的中医项目也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中医门诊部自投入运营后,预约挂号供不应求。近日,中医法在捷克众议院获得通过,6月初将在参议院进行讨论和投票。该法案一经通过,中医医生将在捷克具有合法医师资质,这将大大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播及中捷在医疗领域的合作,让中医诊疗惠及更多捷克民众。
从价值维度看,价值趋同是民心相通的内核
中国华信海外投资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我们把共同利益作为合作的基础和目标,通过商业模式来实践,同时指导商业行为,强调合作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的价值愿景下,互惠共赢。
中国华信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国际公司收购谈判的“突围”就是价值观上达成一致的结果。谈判其间双方多次几近谈崩,情况反馈到总部,总部的意见是,专门拿出一周时间,不谈细节,只谈价值愿景。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专门花费一周时间聊“虚”的愿景,不要说对方,华信自己的团队心里都很没底。没想到,真的这么做了以后,双方越聊越深入,越聊越投机,此后的谈判变得非常顺利。这就是价值趋同的力量。
我们深刻认识到,美国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地畅行无阻,这与美国一直在向全球输出它的价值观有关。因此,中国华信走向海外,除了秉持价值观互通的理念之外,还着力打造高端智库,全资设立香港中华能源基金会和中国文化院,铸造推动企业发展的民间外交品牌。
去年4月,由香港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故事:可持续发展及管治论坛”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来自中国的多位经济问题专家向与会各国代表和学者讲述中国过去30年来的经济发展故事,分享中国的经济发展经验,中国的价值理念与全球思维热力碰撞。
我还多次代表中国华信在联合国契约组织全球峰会上发表演说,不仅仅是传递中国企业的声音,更是让中国的价值观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亮。
民心相通,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国华信一直在践行,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付出得到了“回应”。这几次去捷克,我深切体会到当地民众对华信的认同,看到你是华信员工,会主动让座,请你喝啤酒,这就是民心的力量。收购捷克j&T金融集团过程中一个有意思的“片段”也能说明互惠共赢和民心相通已经成为现实。临近签约时,捷方突然提出要发社会公告,征求市民意见,如果存款大幅下降就表明市民不认可,签约即无法完成。结果消息一公布,银行存款反而大幅上升了10个百分点,捷克人民用真金白银投了票。
一言概之,“一带一路”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和普世价值的伟大倡议,中国华信愿意与各国企业界、学界携手共进,为“新丝绸之路”的繁盛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篇: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分析
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分析
作者:崔茜编辑:studa20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载体,如企业家、员工、企业标示、广告在其对外传播中的运用,探讨企业如何更好的对外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对外传播
一、企业文化及其两个层面
20世纪70年代末,强大的日本经济对欧美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企业文化开始成为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到20世纪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理论》、特雷斯·迪儿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著作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
关于企业文化,中外理论界有过不同的看法。迪尔和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有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是它的四个必要的因素,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又一最大的影响因素”。而中国社科院的刘光明博士则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虽然中外理论家在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但通过对比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核心层和载体层。核心层包括企业的宗旨、理念、价值观;载体层包括企业中的人(企业家、员工)、物(产品、标示等)和企业的活动(习俗仪式、广告宣传等)。本文试图从企业文化的媒体层来讨论,企业如何才能更好的对外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以达到让社会公众最大程度认同自己的文化,通过文化宣传来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
二、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
文化具有扩散性,一种文化元素被创造出来以后,不能只为创造者独有,必然向周围扩散,变成群众共享的东西。共享的文化元素又向临近的群体或社会扩散,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种文化从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的散布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是文化的固有属性,凡文化定要向周围传播,企业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也不例外,也会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对外宣传等活动向外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使有关机构、团体、个人更好地了解企业;有力地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正如前文把文化分核心层面和载体层面一样,海能认为,一个完整的组织文化体系包括两个重要的层面,即组织文化的思想体系和组织文化的媒介层面。这里,文化的媒介层面正是海能所认为的“象征传播”。本文认为,企业文化的“象征”大体可以分为企业家(包括企业管理者)、员工、产品(服务)、标示和广告五部分。下面分别讨论其如何对外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
1、企业家(管理者)。企业文化从某种角度上说也就是企业家文化,这尤其体现在民营企业当中。传播学认为,在信息传播中。信息的传播不是全部直达普通受传者,而往往是通
过意见领袖来传播的,意见领袖(pinionleader)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虑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所以企业家(管理者)在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实际充当着“把门人”的角色。对外传播什么样的文化、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以及向那个方向传播都必须经过企业家这道门槛,同时企业家自己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一个好的企业家总是能把企业文化和自己的言行统一起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对外传递企业的文化。如海尔的张瑞敏“砸冰箱事件”,就是企业家很好的利用自己企业家的身份和影响力来对外宣传自己企业文化的典型案例,让消费者深刻体会到海尔“真诚”做事的企业文化。另一案例是发生在2006春节前,当时海信老总周厚健安排有关人员紧急采购1000套正在青岛热播的电视剧《大清药王》的光盘,发往全国各地的海信机构,虽然这仅是企业内部的一种行为,却很聪明地利用媒体让社会公众了解到诚信在海信经营中的重要性,让消费者知道周厚健及其所领导的海信是一个讲诚信的企业。这些都是企业家巧妙利用媒体来宣传自己企业文化的成功案例。
2、普通员工。作为企业的普通员工(营销人员或服务人员)是企业中最直接与消费者和客户接触的人员,他们是公众了解企业文化的一个最直接和最形象的途径。所以作为普通员工担负着对外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责任。同样是中国的员工,但外资银行和中国的银行却给人的服务和感受却不同,这不仅体现在员工的服饰,内部的装修,更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文化的不同使人感受到的氛围不同。而客户的这种感受很大部分是通过银行的普通员工感受到的。所以作为企业的一员,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精髓,必须能积极地向消费者和客户传达企业的这种价值观、文化,在自己的服务中时时处处体现出企业的精神风貌和服务质量。如果作为中国移动的一员,在和自己的客户沟通、服务时不能让对方感到你是真诚的,那么就是“沟通从心开始”的一种失败,就是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没能合格的对外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即是作为企业的普通员工,也要深刻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把这种内涵融化到自己平时的言行当中。
3、企业的产品(服务)。除了企业的普通员工以外,另一个和消费者亲密接触的就是企业的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我们从一个企业的产品或其服务上也总能发现其企业文化的影子。比如戴尔倡导的“顾客第一”的理念,我们就能通过其直销式服务感受到,他的服务模式可以为顾客提供更人性化,更灵活性的服务,把顾客放在了第一位,按照顾客的要求提供服务。另一个以“顾客第一”为理念的企业就是奔驰。在德国顾客订购汽车时可以向推销人员提出自己对汽车的种种特殊要求,例如汽车颜色、车内音响、空调装置及安全设施等,这些服务完全体现出奔驰汽车以“顾客第一”的理念。另外奔驰公司还认为“我们的最高方针就是优质”,坚持以高品质、高质量为用户服务。正是由于坚持高品质的观念,使奔驰公司敢于登出这样的广告: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奖励发现者1万美元。无论是奔驰的质量还是戴尔的服务,我们都可以体会到他们“顾客第一”的企业理念。而这种理念不是靠口号宣传出来的,而是通过其提供的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传递给消费者的。
4、产品标示。标示是公司用来和外界进行沟通的一种象征符号,同时也是公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学者认为,企业文化的传播与沟通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来实现:象征体系、员工行为规范及公司品牌。这里的象征是指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它们除了表面意义之外,还能传递复杂的思想内容。汽车标示作为一种传播符号,就可以以精炼的形象传达出企业信息所蕴含的企业文化。如凯迪拉克的车标的图形采用了“冠”和“盾”搭配的文章图案,象征凯迪拉克尊贵的地位和强大的力量,“冠”上七颗珍珠表示家族具有皇家贵族血统,“盾”象征着凯
迪拉克军队是一支金戈铁马、英勇善战、攻无不克、无坚不摧的英武之师。“盾”中所有颜色也有各自深刻的含义,红色表示勇猛和赤胆;银色表示婚姻、纯洁、博爱和美德;黄色表示丰收和富有;蓝色表示创新和探险;黑色表示土地。所以从车标的设计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凯迪拉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理念,以及其经典、尊贵和突破精神。这种理念文化正是通过标示中的信息,把它蕴涵的深刻意义传达给购买者。让购买这种车的人也有种尊贵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享受。
5、企业广告。文化是企业的营销之魂,广告又是文化的艺术具象。如今作为营销手段的广告,越来越多地承载了宣传企业文化的功能。根据组织传播理论,组织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与组织产生与发展有这样或那样关系的各种联系。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组织发展壮大,顺利地实现组织目标;另一方面,也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完成,成为制约组织扩展的主要力量。然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企业又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所以必然要求广告在传递企业文化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企业特征与所针对的目标受众的文化特征。以金六福酒的酒文化传播为例,金六福酒对于自身品牌内涵中的六福细分为:长寿福、富裕福、康宁福、美德福、和合福和子孝福。这些福文化的内涵是在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与其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很好的符合了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按照春节和中秋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表现最为充分的时候,金六福酒将自己的福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分别推出“春节回家·金六福酒”、“中秋团圆·金六福酒”,而且还按照中国传统有喜事就要喝酒的习惯,推出“我有喜事·金六福酒”,借此传达出金六福酒团圆、美满和喜庆的形象代言,把金六福的酒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传递企业文化的同时也把自身形象深深印在公众心中,也达到了促销的目的。
三、结束语
除了本文探讨的企业文化载体外,公司名称、仪式、企业口号、企业的英雄等都是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但是不同公司因其特殊性都有其不同的载体,本文论述的只是作为较为广泛采用的文化载体,所以企业在对外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时还要学会因“企”而异。
第四篇:故事力
“故事力”:儿童作文的核心素养
江苏
管建刚
从“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
儿童写作文,处于马不停蹄的“奔波状态”:才写了“事”,又得写“人”;才写了“人”,又得写“景”;才写了“景”,又得“状物”;才“状”了“物”,又得写“建议”„„
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应接不暇。“教得力不从心”,老师要对付那么多种类的作文,真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学得应接不暇”,这个刚上手,还没焐出点热气,又塞来个新东西。“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挠挠”,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出个样,只好“猪头肉,三不精”。
这怨不得教师。教材里,看图作文、编写童话、状物作文、写景作文、写人作文、记事作文、写日记、写新闻、写建议书、写请假条、写调查报告、搜集资料写作文、扩写改写、写信、写读后感„„教材这么编,老师自然这么教呀。
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吉他、笛子、箫„„乐器种类繁多,学乐器,没人说要从“钢琴”到“箫”,所有乐器,通学一遍。篮球、排球、台球、乒乓球„„球类很多,也没人说,学球要把所有的球通学一遍。
一个人再有天赋,也禁不起瞎折腾。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点”,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人若浑身上下都是“点”,这些“点”还要同时“开花结果”,那就不是“人”了。人身上的“花”,大都一朵一朵地开,果,要一个一个地“结”。“全面发展”,不是一上手,什么都要学,“全面展开”地学。“全面展开”的“全面发展”,产出的往往是“全面平庸”,“全面平庸”又生出“全面憎恶”:人,处在平庸的位置上,要么憎恶“位置”,要么憎恶自己。
作文这东西,放眼望去,哪个学生适合写童话,哪个学生适合写诗歌,哪个学生适合写新闻,谁也没那个眼力啊。
那么只有挨个儿去试?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问题在于,你试出了这个孩子适合写新闻,那个孩子适合写童话,另一个孩子适合写报告,接下来,你怎么教?你若还跟着教材一个接一个地教,所有的“试”都是“白试”。
儿童作文,要从“全面展开”的“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
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
其实,作文教学不必在外在形式上折腾;要在内在的“核”上做文章。
找到儿童作文的“核”,也就找到了突围之路。我以为,儿童作文的“核”,名叫“故事力”——让儿童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文能力。
“故事力”训练是作文的“童子功”,好比练武之人的桩功、掌功;而各种文体训练,便是各路拳术的一招一式。桩功、掌功没练好,招式再漂亮,一上阵,马脚尽露,花拳绣腿,禁不起人家结结实实的一巴掌。
童子功,什么时候练最适宜?——当然是“儿童期”。
小学三到五年级的作文教学,要让孩子老老实实地学写故事。咬定“故事”不放松,就能打好“写故事”的功底。六年级,再学写信、写新闻、写读后感,一点也不迟;桩功、掌功练好了,其他的都好办。
盯住故事,写上两三年,每个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不用担心他不会描写、抒情,乃至议论;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也不用担心他不知道写外在的景、内在的情;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更不用担心他不会其他文体的写作„„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儿童作文便能从千头万绪中解脱出来。
儿童天生的“故事属性”
“最简单的写作就是最好的写作”,因为“简单”到你不以为自己是在“写作”,那才是真正的写作。
儿童作文,一旦指向儿童自己的故事,便有了写不完的事儿。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由故事构成的,他们是天生制造故事的高手。只要他们讲起自己的故事,便会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只要他们写起自己的故事,很容易忘了作文这回事,只是一次重新经历,这是最好的作文状态。
你要知道,没有一个儿童想过“平静的生活”。孩子憧憬故事,迷恋故事,渴望故事。没有故事,儿童似乎就失去了“活泼”的气息:学习成绩一般而在伙伴中有较高威信的孩子,往往都有制造故事的“领袖”才能。他们还把握不住“故事”和“事故”的差别,一不小心,“故事”成了“事故”,于是,一个个可爱的“调皮鬼”,都成了“可恶”的“捣蛋鬼”。对于作文而言,“事故性”故事,更曲折、更迷人、更吸引读者。
“后进生”、“头疼生”,往往拥有丰富的故事。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到,也从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经历的“事故”到了作文里,居然会是“宝藏”。作文很简单,无非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儿。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少真正让儿童写自己的故事。有老师说,我也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他们没故事呀。——不是儿童没有故事,而是他们没有老师“要的”那种故事。
儿童故事的价值观和大人“要的”故事的价值观,是如此的不同。小时候,裤兜有一回破了个洞,烟壳从洞里跑掉了,好一阵子,我都提不起神来。那烟壳,在大人眼里只是扔掉的垃圾而已。反过来,大人眼中重要、重大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个幼儿园孩子的眼中,脖子上的白金挂件,远不如伙伴们手里正玩着的“肥皂泡泡”。
一位同学在作文里称吴凡为“狗凡”。我说,绰号是美好童年的一部分,不过,绰号不应伤害当事人,当事人若不接受,以后就不要叫了。我问吴凡:“你接受‘狗凡’吗?”我原以为,吴凡一定不会接受,我可以顺着“不接受”往下“教育”。没想到,吴凡说“我接受”。课后吴凡告诉我,狗,在他们眼里,是跑得很快的动物,叫他“狗凡”,是夸他跑步速度快。
不充分认识儿童、儿童故事,不充分尊重儿童、儿童故事的价值取向,作文教学不可能指向儿童的心灵,不会有实质性突破的一天。有人说,一切教育的幸福,在于我们理解了儿童;一切教育的不幸,在于我们误解了儿童。作文教学亦然。当儿童写出了自己眼里、心中的故事,成人一棍子打过去:你那也叫故事,这些也能写成作文?——一切都完了。
成人眼里毫无“价值”、“意义”的游戏,儿童可能制造出纯粹的故事。游戏的本质是故事。有游戏、有故事的儿童,才生活得精神抖擞。排除在游戏、故事之外的儿童,总显得萎靡不振。儿童与故事的关系,恰似人和影子的关系,只有阴暗的日子,影子才会消失。哪怕一丁点的星光,影子就回来了。然而,儿童自身并不清楚,自己一天到晚活在故事里。生活在故事中的人不知道真相,正如地球上的人时常忘了地球引力一样。没有感觉到在制造故事,这本身说明,儿童天生具有“故事属性”,儿童与故事浑然一体。
有人说,“故事”是人的基因遗传的组成部分。这话不一定能从“遗传学”角度考证,不过,儿童真的离不开故事,有故事的童年才是充满生命质感的童年。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一定具有童真、童趣。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就成为儿童心灵的窗口,经由这个窗口,语文老师将步入儿童的心灵世界,作文将成为师生之间一座心灵的桥梁。
进入作文训练的“核”时代
儿童天然具备讲故事的冲动。当然,这不等于说,不用老师教,儿童便能写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指向“故事”的儿童作文,学生的学,有了向心力;教师的教,有了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即“故事力”。
孩子怕作文,第一怕“字数”不够。如果拿起笔来,能轻而易举写上五六百字,作文还有什么可怕的?大凡写不长的故事,故事里的“人” 都是不开口的“哑巴”。如:
有一天晚上,我有一道数学作业不会做,她就跟我仔细解题,但我怎么搞也搞不懂。妈妈就跟我一字一句地慢慢说,最终我们在11点前完成了。
妈妈“跟我仔细解题”,说了多少话呀;“我怎么也搞不懂”,“我”又说了多少话呀。可小作者呢,偏不让妈妈和“我” 说一句话。所以,只有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学生才能摆脱“字数”的困扰。
“故事力”训练,从“对话”人手,最直接、便捷,因为听觉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基本上是听到什么,写下来便是了。
“说话句”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全都“揉”进来。人物的对话,由“提示语”和“说的话”组成。提示语,往往要描写“人”说话时的种种表现、想法。
作文中的“对话”练习,大致要有如下步骤:(1)认识作文中的“人”原来如此会“说话”。(2)“说话句”的五种形式。(3)表示“说”的字词有很多。(4)精彩藏在“提示语”中。(5)提示语位置的细微差异。(6)说的话要符合人的特点、身份。(7)各种说话句的综合使用。(8)“直接说话句”和“转述”的差异。(9)哪里写“对话”,哪里不写“对话”。(10)返璞归真的提示语。(限于篇幅不展开,下同。)
绝大多数的故事,都伴随着一连串的“对话”,写好了“对话”,故事也就“有声有色”地写出来了。
也有的故事,极少有人物“说话”。如:
到了考试,我领到卷子一看,还好,这都是我做得来的题目,我认真地做考试卷,终于写完了,然后,我一丝不苟地检查,下课铃响了,我趁着最后的时间再次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地交了试卷。
考试,没有“人”说话,要写“考试故事”,怎么办?
与“外部语言”相对的是“内部语言”,一个人会闭上说话的“嘴巴”,但内部的心理语言,则永远也断不了,哪怕你睡着了。因此,做考题、检查考卷,嘴巴不动,内在的心理语言却几乎可以把人“淹没”。
有了内部语言的注入,看似无声无息的故事也能讲得绘声绘色。“下节是语文课,老师说要检查背诵情况”,“老师说”就那么几个字,注入内心的感受,文字便飞起来了:
●糟了、糟了,我以为明天老师才检查,昨天做完作业,还上了一小时的网。怎么办、怎么办,要是背不出来,传到妈妈的耳朵里,不骂死我才怪呢。
●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到我不熟的段落,那就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脚”,“抱”得熟一点……
“故事力”训练的第二步,即关注内部语言,大致步骤有:(1)讲故事:认识到内部语言是相对外部语言的真实存在。(2)猜谜语:体察活跃的内部语言。(3)闭气60秒:感受并捕捉内在的心理感觉。(4)谁写的:有一种内部语言叫“推理”。(5)选哪个:内部无处不在的隐性选择。(6)突然袭击:有层次地写出内心体验。(7)一次特殊的听写:作文要忠实自己的内部语言。(8)经常性练习:和内部语言对话。
好的故事,不需要构思。但世上完美的故事实在太少,故事也要“化妆”,好的构思,能补救故事的不完美。
比如一只小鸟和一只驯鹿在森林里一起游玩。这故事初听没什么吸引人的。但某版教材的课文《会走路的树》这么写: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小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当然可以。来吧!”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这里,作者巧妙的构思,将故事救活了。
如何帮助学生构思好的故事,小学可有一些适当的训练:(1)构思,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2)构思,弥补故事的不完美。(3)构思,有一定的游戏规则。(4)起步,让读者看出你的构思。(5)升级,力争拥有几条“构思线”。(6)高明地藏起你的构思。(7)构思,发现内在的关联。(8)构思,把“布”想成“衣服”。(9)构思,材料的整理与取舍。(10)构思,寻找故事的“曲折点”。(11)构思,只是一种新习惯。
围绕着“故事力”,教师教得明确,学生练得明白,两三年下来,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清晰的变化。这两三年间,如教师能见缝插针,相机训练诸如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等写作技巧,便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碍事。
作文指向了儿童自己的故事,他们不再为“写什么”发愁,作文教学的重心自然也就从“写什么”转移到了“怎么写”。
第五篇:好故事
曾经在非洲的森林里,有四个探险队员来探险,他们拖着一只沉重的箱子,在森林里踉跄地前进着。眼看他们即将完成任务,就在这时,队长突然病倒了,只能永远地呆在森林里。在队员们离开他之前,队长把箱子交给了他们,告诉他们说:请他们出森林后,把箱子交给一位朋友,他们会得到比黄金重要的东西。
三名队员答应了请求,扛着箱子上路了,前面的路很泥泞,很难走。他们有很多次想放弃,但为了得到比黄金更重要的东西,便拼命走着。终于有一天,他们走出了无边的绿色,把这只沉重的箱子拿给了队长的朋友,可那位朋友却表示一无所知。结果他们打开箱子一看,里面全是木头,根本没有比黄金贵重的东西,也许那些木头也一文不值。
难道他们真的什么都没有得到吗?
不,他们得到了一个比金子贵重的东西——生命。如果没有队长的话鼓励他们,他们就没有了目标,他们就不会去为之奋斗。
我们需要理想,我们更需要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并不是参天大树,而是一颗小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去耕耘;理想并不是一片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在上面栽种上绿色。如果你想成为老师,你就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果你要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你就要闻鸡起舞,醉里挑灯看剑……
理想并不是没有目的的去空想,而是需要以奋斗为基石,没有理想的奋斗是不明智的,不去奋斗的理想同样也是无用的,同学们,要想实现你心中的那个梦想,就行动起来吧,去为之努力,为之奋斗,这样你的理想才会实现,才会成为现实。
纵观历史长廊,上面的成功者决非一帆风顺。可是他们无一例外地为着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竭尽全力,奋斗不息。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乃悟出《春秋》;左氏失明后方写下《左传》;孙膑断足后,终修《孙膑兵法》;司马迁蒙冤入狱,坚持完成了《史记》;伟人们在失败和困顿中,用不屈服,立志奋斗,终于达到成功的彼岸。
而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与奋斗同样很重要:我有一位学习并不好的同学,他的数学尤其很差。但他下定决心:中考数学一定要及格。从他下定决心,有了理想后,他便开始努力,他坚持“每天十道题,从头做起”。也许很多想考及格的同学都曾有过目标,但他们并没有为之去努力,最后也都无奈地接受了事实。而这位同学却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我相信在明年的6月24号,他不会遗憾,因为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有过理想,奋斗了,我不遗憾!
也许我们曾经也都立下了各种目标,从小就有了各种理想,但你为它们奋斗,努力了吗?如果有,那么你的理想迟早会成为现实,如果没有,那么就快行动起来吧,这样你的理想同样会实现。
理想是花,需要奋斗的汗水来浇灌;
理想是树,需要奋斗的土壤来培育,理想是森林,需要奋斗的生机来装扮;
理想是海洋,需要奋斗的沉静来点缀。
有了理想,为之奋斗,也许我们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但我们会到最后勇敢的说:我奋斗了,我不后悔!
原来理想就是天空,奋斗便是彩虹。没有彩虹的天空灰暗,没有天空的彩虹黯淡,让我们为理想去奋斗,在理想的天空中架起一道奋斗的彩虹!
皮尔卡丹实现理想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我们真正能够做到永不放弃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吗?
皮尔卡丹实现理想的故事
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维持基本生活都非常艰难的父母根本拿来不出多余的钱来送皮尔上舞蹈学校。
皮尔的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去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工,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后能帮家里减轻点经济负担。每天在缝纫店工作十多个小时的皮尔厌恶极了这份工作,不担因为繁重的工作所得的报酬还不够他的生活费和学徒费。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是在虚度光阴,他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而非常苦闷。他甚至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地结束生命。
绝望中的皮尔突然想起了他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皮尔觉得只有布德里才能明白他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的人。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希望布德里能够收下他这个学生。在信的最后,他写道:如果布德里在一个星期内不回他的信,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艺术献身,跳河自尽了。
很快,年少倾垮的皮尔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皮尔以为布德里被他的执着打动,答应收下他这个学生。但是信中却并没有提收他做学生的事。只是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布德里告诉皮尔,在他小的时候,很想当一名科学家。可是因为当时家境贫穷,父母无法送他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过起了卖唱的日子。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距离的人,首先要选择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来,才能让理想之星闪闪发光。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
布德里的回信让皮尔猛然惊醒。后来,皮尔努力学习缝纫技术,二十三岁的那一年,在巴黎他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也就是如今举世闻名的皮尔卡丹公司。
由于皮尔一心扑在服装设计与经营上,皮尔卡丹公司发展迅速,皮尔在二十八岁的那一年就拥有了两百名雇员。他的顾客中很多都是世界名人。如今,皮尔卡丹品牌不仅拥有服装行业,还有服饰、钟表、眼镜、化妆品等等,皮尔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产品也遍及全球。
皮尔卡丹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其实自己并不具备舞演员的素质,当舞蹈演员,只不过是年少轻狂的一个虚幻的梦而已。如果那时他不放弃当舞蹈演员的理想,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皮尔卡丹。
是啊,每个年轻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也都为自己那伟大的理想激动过,苦闷过。只有勤勤恳恳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才能更快地接近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