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儿童诗美化孩子的心灵
让儿童诗美化孩子的心灵
难以忘记在2008年全国儿童文学培训活动中,年过八旬,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蒋风教授,当时眼疾未愈,却顶着暑热,作题为《让每个孩子心中有诗》的讲座。他兴致勃勃地朗诵着一首首孩子们写的童诗,激情满怀地呼吁我们从家庭做起,从学校做起,让孩子接触诗,热爱诗!目前,对书香校园的建设引起了普遍关注,阅读终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从阅读推广的情况看,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漠视了孩子最为亲近的文学形式——诗歌!
诗歌绽放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独特想象的美,真纯感情的美,哲理光芒的美„„儿童诗以它特有的文学魅力陶冶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的高雅的审美趣味,阅读童诗的过程是一个美育的过程。在此,笔者就如何指导孩子阅读儿童诗,接受美的熏陶谈粗浅的想法。
一、把儿童诗做成最美味的心灵鸡汤
诗是灵魂之吟,是美的流淌,而儿童诗又是诗的宠儿,以形象的丰满,语言的质朴,情节的纯粹,情感的自然而甜美地生活在诗的家庭之中。儿童诗以心灵传递心灵,以心灵影响心灵,以心灵塑造心灵,让我们一起与孩子走进儿童诗,从诗的内容与形式上挖掘美的佐料,把儿童诗做成最美味的心灵鸡汤,滋补着孩子健康向上的成长。
1、浸润在诗海,借儿童诗点亮教师的童心
要让孩子爱上儿童诗,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就要首先和孩子们一起读诗、背诗,徜徉在儿童诗的天地里。我们来读曾经获得第一届全球华人热爱生命文学创造奖的吴导写的《苹果》
苹果是太阳的孩子
它是一个爱红脸的小胖子 苹果是一个小火炉 把美好燃烧
苹果在树枝上是一只鸟 它把一句话藏在肚子里 那就是甜蜜
小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诗里洋溢着浓浓的喜悦、浓浓的爱,只有心里装满了幸福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台湾儿童诗作家林焕彰先生说:“为儿童写诗,我觉得很愉快,是我自动自发的,我以为这是爱心的表现。”读他的诗,字里行间都跃动着一颗天真的童心,处处洋溢着明亮无邪的童趣。且读读他的《日出》
早晨,太阳是一个娃娃,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很久很久,才慢慢慢慢地 露出一个 圆圆胖胖的 脸儿。
另一首《天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灵感的源泉都是诗人对孩子浓浓的爱心。读着这些诗,我忽然觉得天空是那么的湛蓝,自己久违的童心、童真、童趣都被点燃了。我把这样的诗一首一首读给孩子们听,在我眼前闪耀的是犹如一潭潭清澈明亮的心灵的泉眼。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记得也是在那次活动中,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梅子涵教授说:阅读是一件很奢华的事,只有当整个人都淹没在里面的时候才能尝到它的味道。我想我们只有把全身心都浸润在诗的海洋里,才能尝到诗的味道。
2、从诗的内容和形式中,引导孩子发现美、观察美
著名儿童诗人金波说:“儿童诗首先是美的诗。他发掘出人的心灵中丰富的普遍存在的美,去陶冶儿童稚嫩的心灵,诗是儿童感情上的营养品。”他在《儿童诗创作札记》中说:“我希望我的儿童诗是这样的雪花:它融化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变成真挚的爱,对美的追求和生活的激励。„„儿童诗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在美的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教育,犹如雪花在不知不觉中融化于大地,变成绚丽的色彩。” 的确,儿童诗的感情基调总是健康向上、积极乐观、欢快明朗、天真活泼。先看这些赏心悦目的儿童古诗词,虽不是专门为儿童所作,但被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所耳熟能详。如骆宾王的《咏鹅》,鹅在春水中嬉戏浮游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李白的《静夜思》,孟郊的《游子吟》,李绅的《悯农》„„人间最纯朴的情感(思乡情、慈母情)、最简单的道理(爱惜粮食)融在诗里,孩子们一读,便渗透在心中。现代儿童诗的内容也是繁复多姿,即使在时势动荡、民族和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时期也不乏抒写天真纯洁的童心童情,或反映少年儿童的小内外生活,或状写大自然的美丽,或托物言志,给孩子以种种理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如圣野的《小雨点》、叶圣陶的《萤火虫》、郭风的《油菜花的童话》等,倾注了对家乡、大自然深挚眷恋和热爱,读者的心弦为之震颤。
儿童诗形式多样,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表现,它有抒情诗、故事诗、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科学诗、讽刺诗等等。台湾儿童诗作家“花婆婆”方素珍老师上过一堂《好看好玩的儿童诗》,她向我们展示了数字诗、数学诗、图像诗等有趣的儿童诗,令人大开眼界。这些诗能充分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一读便爱不释手。
如:一
条
条
磕
睡 虫
徐徐缓缓慢慢爬进我的耳中 老师的声音变得蒙蒙胧胧○ 悄悄爬上眉尖额头和鼻孔○ 老师请原谅我眼皮越来越重 都
爬
满
磕
睡 虫
整首诗看起来就像一条瞌睡虫,也像小朋友闭上眼睛在睡觉!再看这首《童年》
村头小溪旁
栽着我的童年
所有的枝丫
都做成了弹弓
尽管衣不蔽体
依然肆无忌惮地 到处去捅马蜂窝
一个雾蒙蒙的早晨
母亲不停地催促
我匆匆离开了故乡
忘了把弹弓取下来 多年以后来到村头
弹弓的两个把柄
已长得很大很粗
胶皮早已化成树叶 树丫般的童年
多像弹弓的把柄呀
不断进行新的嫁接
知识广博的蜜蜂
也说不清这是为什么
因为不同孩子的生活体验、知识储备、鉴赏趣味、审美素养各不相同,阅读《童年》一诗后的感觉自然也不同,但无论怎么的理解,都对童年有了更加活灵活现的体会。
阅读儿童诗让孩子觉得很轻松,很快乐,每天推荐阅读一首诗也无需几分钟。日积月累,却能逐渐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发现美、观察美,捕捉美、感受美,从中不断形成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信念的追求。
3、从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上,鼓励孩子探究美、想象美
诗人于之说过:“诗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美的形体、美的衣衫、美的语言、美的灵魂。”学生一起赏析儿童诗,引导学生从诗的构思、想象、情感、意境、修改方法等各个角度去欣赏、理解、读懂每一首诗,去发现诗中的美,探索诗中的美妙意境,让他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
一天,我把林焕彰的《妹妹的红雨鞋》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 到屋外去游戏,我喜欢躲在屋子里,隔着玻璃窗看它们 游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 红金鱼。
我让孩子们自由的品读,然后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感想。交流过程中最让孩子们心动的便是那个贴切而生动的比喻。孩子们大胆地想象妹妹在雨中玩耍的快乐,妹妹红雨鞋的鲜艳亮丽,“我”“隔着玻璃窗看”的独特视角下的趣味。诗人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创造出了童话的境界,带给小读者阅读的快感。
每位儿童诗作家的作品在形式上都各具特色:最为孩子熟悉的圣野的诗,极大部分形式上都比较自由开放,节无定行,行无定字,参差不齐,无拘无束,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候选人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作家金波,他的诗作清丽而蕴藉,不仅寄寓的思想和理念是美的,抒发的感受和情怀是美的,而且作品本身具有构思的新颖美和奇巧美,形象的晴朗美和鲜明美,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任溶溶的儿童诗,以大量口语入诗,语言轻松、幽默、诙谐„„
儿童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儿童心灵的游戏,是潜意识的活动,是精神的自由创造。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儿童诗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科学之美,欣赏儿童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乐美、意境美,引导他们去鉴赏诗人是如何通过鲜明的艺术形式美来表现丰富的内容之美的。儿童诗是一个很美丽的园地,走进去才发现它是那么引人入胜。领着孩子们从诗的内容到形式到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去阅读,能为孩子们增加更多的精神财富,品尝最美味的心灵鸡汤。
二、用孩子最喜欢的方式收获诗的美
当今,人们把诗歌作为教育的第一粒种子,播撒在儿童的教室、孩子的心田。比如:美国每年四月都要举办“诗歌月”,英国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开诗歌书目。真正的阅读是需要沉下心来,用心灵去感受,用想象去补充,用思考去扩展。我们鼓励孩子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尽情地陶醉在儿童诗的海洋里,让人走进诗中,让诗走进心中。
1、充分地读
首先是要广泛地读。诗歌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北京大学著名诗人臧棣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好的诗歌,而是缺少诗歌教育,这已经与我们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相距很远了。”如今,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儿童诗的教学已经引起文学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由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有了一定的涉及,光第一册教材就有36篇儿歌、儿童诗。作为语文老师,多向孩子推荐好的童诗,多引导孩子走进童诗世界,多和孩子一起阅读童诗。鼓励学生借阅、购买冰心、圣野、柯岩、金波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作品。让儿童诗在学生课外书队伍里有一席之地。
其次是要深入地读。让学生明白、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的巧妙之处。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意识、写作背景,进一步深刻理解诗的含义,甚至可以仿写。第10 册有《儿童诗两首》,第一首《我想》,作家高洪波以儿童的视角,抒写了儿童春天里的想象,表达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第二首《童年的水墨画》,表达了儿童世界处处皆美景。读、赏、创结合教学,引导学生鉴赏性阅读和仿写儿童诗。
再则开辟多种渠道来读。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创造读儿童诗的氛围。开设儿童诗阅读指导课,教学生学会读诗;推荐与搜索相结合,培养图书馆意识,利用网络资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阅读结合。另外,摘抄与创作相结合,制作诗册,开辟诗歌专栏;开设交流平台,举办诗歌交流朗诵会等活动。
2、快乐地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积累的最佳途径就是背诵,儿童诗琅琅上口,易于记忆。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安排布置孩子们的背诵,比如从每周背一首诗,到三天背一首诗,甚至达到每天背诵一首诗。对于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人人享受背诗的快乐,在大量的积累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特别是儿童诗)素养,培养孩子的语感。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奖星、评星等鼓励手段来激发学生背诵的乐趣。
3、大胆地演
儿童诗的形式包罗万象,它以孩子独特的视角来表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和情感世界,将美丽纷呈的现实生活和大千世界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所以,儿童诗不仅可读性强,可演性也强。我们可以把很多儿童诗用用儿歌、快板的形式来说唱,既有利于儿童诗的传唱,也有利于儿童诗的背诵。在快乐阅读中让孩子快乐的表演,“花婆婆”让孩子演诗《明天要远足》
翻过来 唉—— 睡不着 那地方的海
真的像老师说的 那么多种颜色吗? 翻过去 唉—— 睡不着 那地方的云
真的像同学说的 那么洁白柔软吗? 翻过来 翻过去 唉——
到底什么时候 才天亮呢?
她叫了几个小朋友睡在地上边听边演“翻过来,翻过去”,在表演中孩子们收获了快乐,也体会到了远足前的兴奋、激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参与,连听课的老师都乐得哈哈大笑。
儿童诗在整个文学领域里,也许只是一条小溪。然而,它流淌着,这就是鲜活的生命。因而,我们努力着让儿童诗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一个诗意的童年,根植诗意的人生!
第二篇:不妨让孩子写点儿童诗
不妨让孩子写点儿童诗
在很多大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童谣或者儿歌陪伴的童年,那些生动有趣的童诗琅琅上口,至今也能张口就来。没有作业的束缚,但那份“放纵”留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可是,放眼我身边的这群孩子们,当他们一天天地沉浸在枯燥的字符、文字中,当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剥夺了他们的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作为老师的我,不止一次反思我的教学,我想到了儿童诗,我应该交还孩子们一个生命情感的世界,引领孩子们去丰富个体生命的体验,应该让孩子们从诗的角度去关照生活,自觉不自觉地以诗的眼光去感受生活,释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儿童诗,儿童的诗。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诗。当他们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唱的那些有趣、好听的歌谣不就是诗吗?当他们进入学校后,少先队活动时的朗诵词,不就是诗吗?他们每天爱唱的那些很美很有情感的歌,不就是诗吗?儿童诗清新活泼、质朴纯真、琅琅上口,散发出真、善、美的气息。一首活泼有趣、节奏和韵律感很强的儿童诗,具有一种挡不住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现今社会快捷的生活方式已不知不觉抹去人类生活中的一些怡然和雅致,而通过儿童诗来进行动人的唱叹,可以让孩子们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意识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尝试着与我的一群孩子们一起进行着儿童诗的教学和创作,而且一路走下来。
一、欣赏,释放诗性潜能;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于是,在低年级语文以识字教学为主之余,我在教室里开辟了一个读诗角,每天更换一首,现在我班孩子们脑海里库存的儿童诗数目已很可观了。一下课,读诗角旁,就聚集了爱读诗的孩子们,在这诗意的境界里,我看
到了孩子们沉浸在想象空间满足的微笑,看到了一对对飞翔的羽翼,他们心驰神往,深深地陶醉了,在童心深处的诗性潜能被唤醒了,他们迫不急待地也想一显身手。
二、模仿,折射诗性灵感;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感饱满、想象丰富、构思新颖巧妙,语言天真精粹,意境童稚优美的儿童诗,我总是先让孩子们充分地诵读,细细地体味。诗的韵味感动了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想象,而想象又牵出了他们印在脑海里的生活中的事物,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一些课外的儿童诗,并适当加以方法上的引导,孩子们就用他们聪敏独特的眼光、灵巧新奇的想象及专注凝神的遐思,熔铸成一行行轻巧灵秀、质朴纯真、充满童趣的小诗。
1、想象法;
诗是想象的语言,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儿童是一个最富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在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会听见花开的声音,会看到雪融化成了春天。
如他们走在松软的田埂上,便会惊喜地发现我们身边有个写字高手,不信,你们瞧:田野是写字高手/他们手拉手/写成一个好大好大的“田”字。再听听:小露珠/真顽皮/正在草尖上荡秋千呢。在生活基础上大胆想象,依赖这种巧妙的想象,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2、联想法;
联想法是由眼前的各种事物、现象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现象,甚至可以连环联想。关键是训练学生找准事物、现象的特点,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如孩子们在我们的读诗角读了《小太阳》:有只老母鸡在下蛋/一不小心/鸡蛋被石头磕破了/流出了一个金色的小太阳。一星期后的一个阴天,恰好放学时雨下大了,小朋友们都撑起了伞,于是一
个孩子脱口而出:放学了/下雨了/校园里冒出了一朵朵蘑菇。
3、组合法;
组合法就是列举不同的事物、现象,表达同一个意思,用这种方法让低年级的孩子们独立创作有一定的困难,我就选择了一首儿童诗作为引子,然后我再确定几个主题让学生练写。如先指导学生朗读马盼盼的诗歌《摇篮》:宇宙是摇篮/摇着地球小宝宝/银光微微闪/地球宝宝睡着了/地球是摇篮/摇着山宝宝/球儿悠悠转/山宝宝睡着了/大树是摇篮/摇着果宝宝/叶儿轻轻扇/果宝宝睡着了/校园是摇篮/摇着小朋友/小朋友长大了。多么温馨的摇篮呀,我接下来让孩子们以“眼睛”为题练写,于是,大家众说纷纭,一首诗总是在全班孩子的“海选”中诞生:水泡是鱼儿的眼睛/叶子是大树的眼睛/星星是太空的眼睛/那可爱的小朋友呀/是妈妈的眼睛。多有趣的诗呀!4、自身感受法;
孩子们总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的感受里,树叶哗啦啦地在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花朵欣欣然地在唱: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充分利用孩子们对外在事物的独特理解,让他们去倾听自然,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如读完了教材中的《雨点》: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我让他们静静地闭上眼睛,在脑海里自由回味 “滴哒滴哒”、“淅沥淅沥”、“沙沙沙”“哗啦啦”等不同的雨声,说说小雨点还会来到什么地主干什么?他们有的说好像看见了许多小雨点手拉手在空中嘻嘻哈哈地翻跟头,有的说好像听见了雨点跌落在绸伞上,又“叭’地一声溅开了花。还有的说雨点落在玻璃上,正在滑滑梯呢!一行行清新的小诗诞生了,孩子们自如地驾驭着自己的语言。
5、“傻”得可爱法;
儿童诗,求的是一份天然的不可雕琢的真。孩子们的眼光与成年人的完全不同,无意识中他们就能吟出诗句。夏天的响雷在孩子们的眼中没那么可怕,他们会说:轰隆隆,轰隆隆/天上拉桌子啰/小宝宝快回家吃饭哟!的确很夸张,也有点傻乎乎的,但孩子们却很喜欢写,也喜欢这样想。
6、刨根问底法。
在孩子们眼里充满了新奇,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总想给大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寻找一个所以然来,但他们的想象幼稚天真,便使得理由充满了童趣。如陈双佳的《螃蟹》:螃蟹/你为什么老是横着走?/是不是想横行霸道/欺负弱小/还是在等待对手/一决高下?读完了,孩子们都笑了,而又沉默了,片刻后,窃窃的私语充斥了课堂。下课后,一首小诗仿成了:大虾大虾/你为什么老是退着走?/是不是想上完一年级/再上幼儿园/还是想无论什么时候/都谦虚让人?
孩子们的眼光是那么纯净、透彻,无意中他们就能吟出诗句,于是,我引导他们适时地去捕捉稍纵即逝的思维的飞鸟,尝试写下来。写完后,要读一读,也要多修改,修改的最好方法是读给自己听,读给别人听,力求“纯”、“顺”,听起来不纯正、不通顺,就修改,改得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味,就好了。
三、孩子们个个是小诗人。
有位诗人曾由衷地说过一句话:“孩子们是我的老师。他们的那份纯情,那份心无挂碍,能让我一生享用不尽。”我一直认定我的这群在田野上月光下长大的乡村孩子个个都是天生的儿童诗人。他们的诗性来自于青草上的露珠、蝶翅扇起的彩风、蝉声里的阳光。他们的诗发表得口头、经常、随意。任何艺术似乎都讲究技巧,惟孩子们使用的是“无技巧的大手笔”,盎然的儿童情趣是儿童生活中本来固有的因素。在教孩子们写诗的日子里,我感受着孩子们那灵动的语言,鲜活的想象,思维的驰骋,个性的张扬„„我知道,不管是谁,只要他能感受到这些,都会激情洋溢,如痴如醉,都会说不妨让孩子们写点儿童诗!
第三篇:让感恩美化心灵班会主持词
让感恩美化心灵
甲:花儿之所以那么娇艳,是因为她在感谢泥土的栽培;乙:小草之所以那么坚强,是因为他在报答大自然给予他的生命。
甲:白云奉献给蓝天,于是蓝天便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便把晴空万里奉献给人们;乙:树叶奉献给大树,于是大树便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她便把一片片树荫洒向大地。
甲:这就是世界上最唯美的情怀--感恩。
合:八三班<让感恩美化心灵>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乙:这就是地球上最美好的意境--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下面请欣赏歌曲:《感恩的心》
甲: 在我国,早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应当知恩、识恩、感恩。世代呼唤感恩,倡导知恩图报。
乙: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文化。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对我们都有恩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去感谢生命,感谢阳光,感谢大地,感谢世界。
甲: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感恩节是哪一天吗?(王安琪: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乙:对。关于感恩节,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乙:从前,有一个小学女教师,她在感恩节的前夕,要求孩子们在美术课上画出自己想感谢的东西。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干干净净的白纸上画出了餐桌上的冰淇淋和火鸡,而有一个小男孩则不同,他画的是一只手。老师非常奇怪,就问他:“这是画的谁的手?”小男孩低下头,说:“老师,这是您的手。”于是老师就问他原因,小男孩只说了只言片语,却让老师无比感动,他说:“老师,您每天放学都牵着我的手,送我回家„„”老师猛然想起了她不经意间的举动。没错,就是这样简单的举动,也值得我们去报答,去感恩!甲:下面是我们的问答时间。(快速举手抢答)①母亲节在什么时候?(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②父亲节在什么时候?(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③感恩节在什么时候?(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④感恩节源自哪个国家?(美国)⑤重阳节在什么时候?(九月九日)⑥9月10日是什么节日?(教师节)
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甲:是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能激起我们心底深深地感恩之情的莫过于母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不论我们多大年纪,在妈妈心中,我们永远都是最可爱,最需要保护的孩子。
乙:我相信感恩永远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
甲: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那么请问我们该怎样报答他们呢? 乙: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父母的期望并不多,我们的一句问候、一次掺扶、一杯茶水、一个微笑,我们的爸爸妈妈就满足了。其实世上除了爸爸妈妈,还有我们的老师在关心着我们
乙: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你在漫漫的长夜里有伏案的身影,青丝之间增添华发,三尺讲台荡漾着笑声,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你是阳光融化着冷漠的冰雪,你是向导引领我们走出科学的迷宫。
甲: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每当想起您,敬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乙:老师也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应怎样去感恩?
甲:相信在座的同学参加了这次主题班会后,心里一定很不平静。
乙:是呀,心存感恩,一句简单的话语充满了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碎的小事一下子变得无比亲切起来。
甲: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
乙:一颗感恩的心,就像一颗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
甲: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
乙: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应该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人生也正因有了爱心、孝心和感恩而精彩起来,生动起来„„
合:心存感恩,回报他人。八(3)班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让书籍点亮孩子的心灵
让书籍点亮孩子的心灵
浦口区珠江小学韦向英
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研哲可以晓理,品文可以传道,嚼诗可以怡情。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中也规定:小学低、中、高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 万字、40 万字、100万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强化课外阅读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比较有其不足之处:其一,课内阅读量总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二,课内阅读极少有泛读指导。课内阅读以精读指导为主,一般不适合进行泛读指导。而泛读,常常是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课外阅读正好在以上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它可以成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此外,课外阅读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思想教育的机会。难怪,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深有感触地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
让学生亲近书籍,走进书的世界,播下爱读书的种子,让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用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亮丽起来,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激发兴趣,促成课外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一般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期待。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故事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交流读书感受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的方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三借芭蕉扇》后,教师可介绍《西游记》;结合《三顾茅庐》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
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精心指导,形成课外阅读能力。
教师应努力上好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指导课,通过精心指导,帮助学生
形成课外阅读能力。
1、课外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由于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如我曾发现一些学生在看《还珠格格》之类的书),加上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差,作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读物要做到:(1)内容要健康。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2)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低年级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3)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小说、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为配合教学内容及时推荐优秀读物。如学了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向学生推荐同样是描写离别景象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对比型课外阅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学了《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向学生推荐《古希腊神话》,进行扩展型阅读。
(2)为接受最新信息和知识及时推荐报纸期刊。如今年我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举世瞩目,我及时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报道,也借机推荐阅读科学类期刊《我们爱科学》。
(3)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书籍名单。如中年级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评价能力,可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儿童科幻小说》等书籍。
(4)为配合学校的重大活动及时推荐有关读物。如配合学校搞好“反对邪教,崇尚科学”活动,向学生推荐《宇宙的奥秘》、《人类的起源》等书籍。
2、读书方法指导课。
(1)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养成边读书边查字典的习惯,扫除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一般二、三年级的学生需进行这方面的指导。
(2)介绍精读、略读、浏览等常用的阅读方法。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和阅读方法,对一些文字优美的名篇或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可采用此法指导阅读。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方法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是最常用的。浏览一般用于网络和报刊的阅读,这种方法不需逐字逐句地读,只要快速地观其概貌、了解大意,它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较多的信息。在高年级学生中可进行浏览的指导,如给学生一篇文章或一份报纸,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读后说说文章的大意或从报上获取的信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3、读书笔记辅导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想象型四种读书笔记的方法,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作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二、三年级以摘抄型为主,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以加强积累,增长知识,学以致用。也可以写写简单的读后感。四年级以提纲型和感想型为主。提纲型是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是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五、六年级以感想型和想象型为主。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倡学生作摘抄,写读后感,但要适度,不能强求,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使他们失去了阅读的热情。另外,我还指导学生办课外阅读手抄报,增加学生读写结合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积极实践,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因此,组织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1、设立课外阅读基地,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我班设立了班级“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并进行定期更新。确定专人保管图书,对借阅情况进行登记。每天中午1:00—1:50定为“课外阅读时间”,每周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将作为评选“阅读章”的一个条件。
2、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让彼此间相互交流阅读感受、阅读收获,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如:
(1)每周一次的阅读信息发布会。每周五的阅读课是进行一周阅读盘点的时间,同学们争着向大家发布阅读信息,汇报自己一周内所看的书,并作以精彩的简评。这样既将自己的快乐与大家分享,也吸引更多的同学去阅读。在此过程中,一周“阅读之星”的评比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踊跃参加评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半月一次的阅读主题会。它是展示阅读成果的阵地。走进《西游记》知识竞赛、成语故事、古诗文诵读会„„真是异彩纷呈。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每次的阅读主题会均按期举行。大家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练。
(3)每月一次的读书汇报会。它是学生想象和才情尽情挥洒的舞台。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复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大家都关注的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讨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可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也可对书中的任务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会上进行表演。
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去阅读,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不断地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好书是人生事业的忠实伴侣。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学生一旦养成阅读习惯,便会终生受益。
第五篇: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
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
在同一片蓝天下,有许多的隐性“孤儿”,也就是父母都健在的心灵孤儿。心灵孤儿是指孩子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于集体之外,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难以融入社会生活。简单地说,心灵孤儿就是由于父母忽视孩子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导致孩子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逐渐形成了“孤独心理”。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钢筋水泥构建的丛林里,如果他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心灵孤儿”也由此出现。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节衣缩食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把孩子逼进书房题海;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忽视了孩子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的父母为了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孩子,选择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与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渐渐地,孩子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世界。
妈妈的情绪、个性影响孩子的心灵健康
我们毫不怀疑,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妈妈的出发点也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妈妈的做法却未必正确,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心灵的健康。
愤怒的妈妈:孩子不是夫妻间的夹心饼干
父母之间的争吵、冷战等行为都会让孩子本能地产生恐惧和不安,从而造成心灵上的孤单和不安全感。
场景:爸妈的吵架让豆豆感觉恐惧
晚上,豆豆的爸爸妈妈为了一点小事争执起来,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摔东西的程度。豆豆恐惧地看着爸爸妈妈,小声说:“爸爸妈妈别吵了,我怕。”妈妈一把拉过豆豆说:“你看你爸爸,还对着我们摔东西,他压根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以后你也别理他,我们走。”边说边拉着豆豆往外走,爸爸在后面更加生气地大吼:“你发神经就发神经,还拉着孩子一起,真是不讲理。”
点评
上面的场景,相信很多家庭里都发生过。当夫妻间产生了不愉快的时候,心有怨气的妈妈喜欢对孩子说:“你爸爸这个人从来不管家,你还这么黏他做什么?他回家就只会吃饭睡觉,给你做过饭没?洗过衣服没?都只有妈妈一个人为你忙。”父母在口不择言、争锋相对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他还不能理解成人的世界,但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父母之间的争吵、冷战等行为都会让孩子本能地产生恐惧和不安,产生被遗弃感,造成心灵上的孤单和不安全感。
常见的“夹心”类型
夹心一:孩子不是出气筒
有的父母吵架过后,一腔怒气无法发泄,孩子就成了出气筒,看孩子做什么都不顺眼,然后开始呵斥教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跟你爸一个样。”“坐那别动,跑来跑去的吵死了,你没看见我正烦着。”无辜的孩子成了父母吵架下的“炮灰”。夫妻双方把埋怨和愤怒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的孩子往往容易紧张不安,他们不幸处于父母矛盾的漩涡中,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最终会用自闭来躲避父母之间的纷争,因为那个还不成熟的心灵,那个需要父母温暖和安全感的心灵,无法承载成人世界的烦恼和争执。夹心二:孩子不是情绪垃圾桶
有的妈妈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就把孩子当“倾吐”的对象,对孩子诉说自己的委屈,絮絮叨叨地说着“你爸爸如何如何不好”,甚至唆使孩子“站在自己一边”,去和父亲较劲。幼小的孩子很难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情感,面对妈妈的“控诉”,他要么无法理解,要么天真地以为爸爸是个坏爸爸,妈妈将负面情绪和不满,转嫁到孩子身上,却忘了孩子无力承担。教养建议:不要当着孩子吵架
夫妻之间切忌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更不要把孩子夹在两人的矛盾中,你拉一把他推一把的。孩子的爱不是一盆水,倒给了爸爸,妈妈便没有了。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带着对父母同样美好的爱去长大成人吧!不管大人之间发生了什么,请用宽容和理智,给孩子留下这份人世间亲情的美好,那将是他一生最温暖、宝贵的财富。
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孩子,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还压让他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成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别让孩子成了你们吵架下的牺牲品。
强势的妈妈:孩子不是你的下属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不顾虑孩子的感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往往是在摧毁孩子的自信
场景:强势的妈妈不给心心做主的机会
妈妈陪着心心堆积木,心心拿起一个圆的积木放在下面,然后想在上面再放一个,却总是掉下来,一边的妈妈忍不住说:“你应该把方形的放在下面,圆的放在下面怎么可能成功,重来。”心心固执地说:“我想把圆的放下面。”“你知道什么,听妈妈的没错,来。”妈妈边说边把方形的积木放到心心手里,心心却满脸不高兴。
点评
强势的妈妈经常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强硬地、粗鲁地、不知不觉地转嫁给孩子。她们常说的是“你应该这样做”,而不是“你希望怎样做”。强势的妈妈大多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然而一味的要求,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做出的自我肯定,而强势的妈妈很难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且会常常觉得自己不合妈妈的意,无法肯定自己。而一旦离开妈妈,他又会底气不足,或者非常没有主见。上文中的妈妈,如果说:“你觉得换成把方形先放在下面怎么样?”或者“你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效果一定不一样。
常见的强势妈妈类型
强势妈妈一:女强人妈妈把工作角色带入育儿
有一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非常成功,同时,她希望孩子也做到最好,因此,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会遭到指责。工作的成功,很容易让妈妈觉得,自己一定是正确的,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给孩子思考的权利和机会,习惯了如上司般的发指令。长此以往,造成和孩子间沟通困难,导致孩子认为妈妈不理解自己,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反馈给妈妈,妈妈不能掌握孩子的真实感受,还盲目地认为自己给孩子的都是正确的,孩子很幸福。
强势妈妈二:急于实现自我价值
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母亲在家庭中一种急于自我实现价值的表现。母亲的言行,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相当重要和直接的作用。但很多母亲把培养孩子当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特别是全职妈妈,因为失去工作方面的“自我肯定”,她们常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其孩子身上,孩子成功是她们的成功,孩子失败是她们的失败。所以,很多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其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的约束中变得没有自我。
教养建议一: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妈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宽容以及尊重,而不是一味地要孩子听从自己的意愿。特别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时,他也会有自己的思想,作为母亲,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我决定,你服从”。妈妈都疼爱孩子,但是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又容易仗着自己的家长权威,毫无顾忌地强硬要求或训斥孩子。有一位母亲,仅仅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当着餐馆众多客人的面大声训斥孩子,从那个孩子委屈的眼泪中,能感受到他心里所受到的伤害。这位妈妈肯定也是爱孩子的,训斥孩子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她行为的结果却与她初衷背道而驰。
教养建议二:学会尊重孩子
要学会尊重孩子,以下一些做法可以帮到你: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不要用家长权威压制孩子,而是提出具体办法;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尊重孩子意见;多说“你自己决定”;常与孩子交谈;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让孩子有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