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3短文两篇学案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学习重点、难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学法指导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收敛()
宽恕()
颤动()
聒聒()一丝不....苟()响彻()..
2、解释下列词语。
宽恕 :
卑微 :
一丝不苟:
固执: 整体感知
1.课文《蝉》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2、《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3、《贝壳》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课文研讨
1、《蝉》“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4、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展延伸拓
讨论: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更大的成就?
作业
1、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当如何奋斗人生,并写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
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
格;
4、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价值目标:
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总第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
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字词过关
shōuliǎnkuānshùzàncuìruòbēiwēigǒu
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①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②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
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③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④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作业(拓展)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3、作业本:练习二
板书设计:
蝉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扬哲理:…………贝壳
教学后记:
第三篇:3短文两篇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4、对比探究阅读;
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学习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三、评价设计:
学生品读、欣赏课文,完成目标三和五。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目标一、二和四。
四、学习流程:
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字词过关
shōuliǎnkuānshùzàncuìruòbēiwēigǒu
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①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②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③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④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
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作业(拓展)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3、作业本:练习二
6.板书设计:
蝉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扬哲理:„„„„
贝壳
7.课后反思:
第四篇:八上语文人教版短文两篇学案
短文两篇学案
基础知识
一、刘禹锡,唐代(),字();
二、周敦颐,道州人,字(),世称“
”。
三、写出下列划线字的拼音
惟吾德馨()
鸿儒()
案牍()
淤泥()
鲜有闻()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亵玩(四、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调:
无案牍之劳形 : 不蔓不枝: 君子:
濯清涟而不妖:
五、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②不可名其一处也()
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是:①斯是陋室()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乱: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行拂乱其所为()
鲜:①陶后鲜有闻()
②芳草鲜美()
①水路草木之花()
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授以书,而告之曰()
远:①香远益清()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隐逸()
六、一词多义
形:古义
今义:
馨:古义:
今义:
鸿:古义:
今义:
宜:古义:
今义: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用原文句子回答)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答: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
3.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
4.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5.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
7.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8.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9.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7课《短文两篇》精品学案
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2.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学习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难点: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预习提纲】 1.字词。《行道树》
堕落(duò):(思想、行为)往坏里变。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冉冉(rǎn):慢慢地。(8)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
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第一次真好》
结实累累(lěi):形容果实结得多。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沉甸甸(diàn):形容沉重。不可磨灭: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都不能消失。
玲珑剔透,(tī)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多姿多彩:形容姿态万千颜色多样。珍重:爱惜、珍爱(重要或难得的事物)。回味无穷:从回忆里得到许多体会。2.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两篇文章。3.试着完成课后练习题。【合作展示】 《行道树》
1.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 5.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6.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 7.探究质疑: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讨论并归纳:可自抒己见。《第一次真好》
1.“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 2.为什么说“我”是“俗子”? 3.作者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4.“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5.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6.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7.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尝试?试举例说明。
8.请同学们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检测反馈】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敖着,牙龈咬提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1.文中有一句能体现这篇短文要表达的哲理,这句话是
。(3分)
2.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3分)
3.短文用对比的方式表现出行道树的牺牲精神,请作简要说明。(3分)
4.“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句中“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3分)
5.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3分)
【学习心得】
7.短文两篇
【合作展示】 《行道树》
1.“堕落”的原义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但课文的意思是行道树离开了它们的家,离开了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里,它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往坏里变。2.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而城市居民却早巳麻木不仁,早巳习惯于污浊,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他们为自己从事的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他们更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5.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
6.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
1.“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风俗画”则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场面。“风景画”则是以风景做题材的画面,二者都不够确切。
2.这里的“俗子”指见识少,鄙俗的人。因为“我”是个生,长在都市的人,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乐趣,很少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知之甚少。
3.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如第一次见袖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4.“雏形”,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5.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6.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使人回味无穷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7.不是。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陷入泥坑,毁了自己。
【检测反馈】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2.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意思相近即可 3.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3.“堕落”在这里的意思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5.在市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