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秋天案例
走进秋天
土门子中心小学 四年级 田文娟
活动背景: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田野金黄;菊花盛开,落叶飘扬……金色的秋天是农村田野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校园周围有大片田地,很多学生家中就种着各种果树,有的学生家中还有菜园。这些特点,便于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直观地发现秋天的季节特征,有利于本活动的开展。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标 :
知识与能力:观察认识秋天的特征,体验、发现、感受大自然的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上网,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观察、体验、制作,提高动手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
1、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2、完成制作的成就感。
3、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活动重难点:
重点: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体验发现感受大自然的美。
难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感受阶段。
要搞好这样一次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感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要具体,引导要恰当。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设计了几个环节,以便让学生对此课题的研究有更充分的准备。
环节a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你们喜欢秋天吗?你喜欢秋天的什么?
生:我喜欢秋天的落叶。生:我喜欢秋天的菊花。
生:我喜欢秋天的天空,高高的蓝蓝的。
……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板书课题)环节b组织学生寻找秋天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从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变化等方面来找秋天。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发现了许多动植物在秋天时发生的细微变化。在同学们七嘴巴舌说开的时候,我们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组成课题小组,议论一下调查什么,怎样调查,并制定出课题组的方案等。为了便于同学们进行有计划的实施他们的活动,我们给每个课题组都发了一份课题组开题报告表,如下:
课题题目: 指导教师: 课题提出的原因: 你为什么要研究它: 你要从中得到什么: 活动计划(1)任务分工:
(2)计划调查访问的对象: 校内: 校外:(3)活动所需的条件:
班级:
我和我的合作伙伴: 组长:
图书资料如: 种用具如:
其他(如计算机上网等):(4)可能遇到的困难:
预期的成果(调查报告、调查表、图片等): 表达形式(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 第二阶段
调查实践体验阶段
在对每个课题组的开题报告进行了引导和审核后,我带领学生开始了调查研究。
环节a再次走进大自然,这一次的目的和上次有所不同,这一次学生是带着他们课题组的任务去调查的。共分成了4个组,课题研究的任务各不同,由黄学建、李响带领的课题组选择的是“秋天农作物的变化”,李丹、侯长华带领的课题组是“秋天天气的变化”,还有张志亮、韩雪成带领的“秋天花草树木的变化”,柴润新、李冰月带领的“秋天小动物的变化”。
学生在这一环节同学们分工明确,观察仔细,记录详细。环节b调查访问。主要是根据小组在第一环节观察后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访问。
这一环节学生运用了多种研究方式,如访问科学老师,有经验的农民等。在访问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如李响刚开始有些扭捏,不敢开口,但渐渐地,当他看见许多同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到了秋天有的树要落叶,而有的树不落呢?”,“为什么农作物中只有小麦要在秋天播种呢?”„„他也不甘示弱,勇敢参与,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小动物要冬眠呢?”这样颇有趣味的问题,自信就在这过程中建立了起来,等等。虽然有些学生的问题在成人看来有些幼稚,但他们在思考,他们智慧的火花就在交流中迸撞,他们在成长。
环节c进图书室、上网查阅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受,也更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他们在调查,访问后,为了使自己更全面的了解秋天,他们将学到的电脑知识运用到学习中来,为这次学习服务。他们主动与信息技术老师沟通,利用网络获得自己的资料。
第三阶段 各小组汇集整理资料
提示可运用不同的形式,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第四阶段 展示阶段。
环节a各课题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室里的桌椅分四组摆放,桌上分别放着写有“农作物”“花草树木”“天气”“小动物”的标志牌,全班学生按课前分的小组坐好。
教师明确活动要求: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全班介绍你们所观察到的秋天景物的变化,当一组同学介绍时,其他组要注意倾听,可以给以补充。
农作物组:、本组学生结合实物介绍自己观察的玉米、黄豆、尖辣椒、高粱、丝瓜、南瓜等农作物在秋天的变化。
学生介绍时图文结合,声情并茂。
2、让学生概括秋天的农作物有什么变化?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 天气组:
本组学生介绍秋天的天气变化,有的学生结合自己记录的前些天的气温来介绍。有的与其他季节的比较,还有的从人们的穿着来介绍……
预估:
1.如果学生说到秋天天高了,天气凉爽了,教师引导学生用语文课上学过的词概括: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
2.如果有学生说到秋雨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说出:“一场秋雨一场凉”。
花草树木组:
1.学生介绍自己观察的身边的花草树木。如:月季花、菊花、喇叭花、葡萄、小草等。介绍时,有的结合实物介绍,有的结合自己画的画来介绍,教师适时引导。
2.教师放录像,学生观看果农采摘水果的录像片段。
3.学生概括秋天树木有什么变化?花草有什么变化?
小动物组:
有的介绍动物的冬眠,出示各种冬眠的动物图片,有的介绍大雁等为什么要南飞……
环节b质疑、辩论、答疑
环节c:各组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最后结论 环节d把整理的资料编辑成册。活动评价:
我对学生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其二,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发展”一词在此处尤其重要,它表示让学生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点滴进步,老师就应当及时给予鼓励,给予充分肯定,使得评价起到激励的效果。其三,评价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它主要指评价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运用工具、交往与表达等实践活动水平,切忌那种以学科教学评价指标来取而代之的做法。
另外,在每个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在同一次活动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均不应该求全,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要点,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评价项目。例如,在课题研究领域,可以评价学生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程中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中,可以考察学生的服务态度、主人翁精神等等;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可以评价学生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建议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在活动的结束阶段,可以评价学生在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行为表现,如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与他人配合、认真接受他人意见等等。
总而言之,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工作时,应尽量纳入新的评价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主体性原则,力求客观现实地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连动作用,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自信心的逐步树立与增强,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无负担、无压力、于无形中得到发展的教育活动。活动收获
为了切实加强我班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性教育的有效性,本学期十月份进行“走进秋天”社会实践这一活动。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我们老师的参与,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拓展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磨练了意志,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快乐成长,得到很好的历练,后期我们将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资源,提倡“一项活动,多项成果。”因此,我们不在考虑的是单纯的游玩,一定要留下可见的成果,要求综合实践结束后,举行班级形式多样的实践交流活动,对这次活动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
教学反思
从开学到现在三个多月,我领着四年级的学生开展了《走进秋天》这一主题活动。秋天已经过去,可活动还没结束,成果也并不令人满意。结合这段时间的教研学习我进行了反思,发现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对课题活动的准备做得不足。首先活动过程设计的不够清晰,在活动中没有突出的重点。其次与其他课任教师的沟通不够,其实在语文、科学、美术、甚至音乐课里都有关于秋天的内容,我并没有做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得学生在重复的活动中失去兴趣,或是错过了深入研究的机会,没有体现出综合实践课程的特色和优势。
二、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不够到位。四年级学生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刚好一年多,对活动过程、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了解都不够,注意力容易转移,自制力较差,需要老师从一招一式开始进行训练。比
如说小组合作,怎么分组,怎么分工,怎么交流,怎么汇报,都得一点一点的指导;引导提出问题后,进行汇总,要做好记录;小组计划的制定、书写需要反复;查找资料的方法、整理记录资料的方式要有明确的要求;上课带全材料,做好准备需要老师提醒督促;成果展示的方式需要老师教导„„事先没有充分的准备,遇到问题就会头痛。
三、实践环节做得不够。综合实践重点应是实践活动,而受课时和学校空间限制,我们没有真正组织学生走进秋天,指导学生感受秋天,观察秋天,探究秋天,所以学生的兴趣并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
总之,磕磕绊绊走到现在,我意识到了许多问题,在以后的活动组织中要逐一改善,在综合实践这一新型课程中做出一点成绩。
第二篇:走近动物(案例)
走近动物
动物与人类生息相关,是生命之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朋友们最喜欢亲近、交流的知心朋友。这个活动,就是以人类的朋友——动物为活动对象,设计猜谜、故事、表演、手工制作、设计动物家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人文、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合作探究学习,又有个性特长展示,既有媒体资料播放,又有自主创新制作,突出实践课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学情分析:
我校二(2)班的学生聪明活泼,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上课发言积极踊跃,对于各种新知都有浓厚的爱好。
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民工子弟的孩子,由于家长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带孩子外出走走看看,因此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面并不丰富,并不广。
基于学生的这个遗憾,我特意选择了“动物”这个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因为这些孩子来自于农村,虽然知识面不丰富,虽然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对于动物的一些特点特征他们还是很熟悉的。当这些孩子谈到各种各样的动物时,就像是有经验的老者在与你对话一样,他们会对你侃侃而谈,这样也能提高这些孩子的自信心。
同时,在课堂上我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播更多的信息。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1、通过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帮助,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能力培养:
1、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长见识。
2、通过制作喜爱的小动物,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合作学习意识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认知能力:
1、让学生了解小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研究爱好。
2、初步学会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懂得与他人交往的社会交际能力,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培养学生制作小动物剪贴画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预备制作小动物的各种材料。
2、学生观察自己生活四周的小动物及它们的特点,收集有关小动物的谜语、故事、诗歌,学唱《我爱我的小动物》歌,预备制作小动物的各种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一猜。
1、教师课件播放有关小动物的录像,并配上不同动物特征的音乐。
2、学生观看录像毕,表演或出谜,猜猜是什么动物。比比谁把小动物的特征表演得最象,谁猜的最准。
(设计意图:
1、通过观看小动物的录像,用肢体语言将小动物有特征的地方表演出来,从而调动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研究的爱好。
2、用猜一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爱好,能成功的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3、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二)自主合作,说一说。
1、教师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小动物?它又有什么特征呢?根据学生发言,课件演示相应的小动物。
2、学生组合动物小组,合作讨论。
(1)语言表达:我喜欢的小动物是(),它有()的(),()的()……
(2)歌曲表演。
(3)诗歌故事表演。
(设计意图:《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爱好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组合动物小组,自主选择表达方式,来告诉大家自己的喜好,体现了开放的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三)合作探究,学一学。
1、教师问:这些小动物真有趣!你想不想制作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你预备用什么方法来制作?
2、学生自学资料上介绍的几种制作方法,动物小组讨论,将自学中的疑难地方提出来。
3、教师问:还有其它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学生研究出资料上没有的工艺制作方法。
4、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对“纸工艺”、“布艺”、“泥塑”及其他工艺制作的技法进行探究、讨论,分析、设计制作方法。
(设计意图:
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
2、多合作讨论,可以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入催化剂。在小组讨论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螺旋性上升。这种共同讨论为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5、教师问:你们研究出了哪种工艺制作方法呢?评选“小小发明家”,并佩戴小红花。
6、学生小组交流,并评价
7、教师问:你预备用哪种工艺方法来制作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呢?
8、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四)、创意设计,做一做。
1、教师在教室中心设置一个“制作材料库”,将学生在制作中可能会用到的材料收集在一起。讲明留意点:A、留意安全;B、讲卫生。课件播放与动物有关的音乐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发挥,随心所欲进行创作。
2、学生在“制作材料库”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材料。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工艺制作方法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创作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设计意图:
1、自主活动中的人格培养尤为重要,这一环节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讲卫生的习惯。
2、想象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工艺制作时,自由发挥度较大,充分的想象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提示:我们在制作小动物时将它最有特点的地方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虽然身体比例不是很正确,但却非常有趣。
4、学生将制作好的小动物放到教室前面的“动物王国”展示台上。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也可互换互玩。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体验创作后的成就感。)
第三篇:走近秋天教学反思
《走近秋天》综合性实践活动反思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让学生投入秋的怀抱,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去发现,使他们增长了见识。上课阶段正是秋季,因此决定,利用《走进秋天》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本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找秋、说秋、写秋、颂秋的过程中,提高各种能力,了解秋的美丽,培养对秋的感情。
《走近秋天》这节课,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创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们在准备阶段,他们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在交流成果阶段,各小组同学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并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学会配合,最后在师生的努力下孩子们都尝试了合作的体验成功的喜悦
然而,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由于经验不足,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备课备得不够透,不够细,对综合实践课的课程理念要求不熟悉,导致课堂上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本学科的教学理念,三年级学生的教学目标不够熟悉,导致出现研究内容方向超出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范围。针对这一缺陷,往后应认真了解课程理念目标。另外,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动,兴趣持久性较差,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探究,实践,并在活动中得到生成与发展,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这是往后应改进完善的重中之重。课前的准备阶段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收集相关资料,课上,却没有妥当地引导学生利用好资源分享导致小组学习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以后的小组活动时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手头资料分享于大家,充分利用资源。
第四篇:走近残疾人案例及评析
品德与社会
《走近残疾人》案例及评析
《走近残疾人》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两课时完成,《走近残疾人》是第一课时。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本课的立足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困难,认识到他们需要人们的尊重、关爱和帮助,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体会和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察他人,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能够理解、尊重和关爱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亲身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关注残疾人生活的意识。教学难点: 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欣赏法、谈话法、实践性活动、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体验活动的道具、学生搜集残疾人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孩子们!老师看到我们班每个小朋友都十分活泼可爱,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还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们知道吗?你们真的非常幸运!因为,同在一片蓝天下,还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而困难的群体:他们或者在漫漫长夜里摸索,或者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或者是靠轮椅、拐杖走着自己的人生。(课件1:出示不同类型的一组残疾人的图片)像他们这种在身体结构上丧失某种功能或者心理上存在某种不正常的人,就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就让我们一起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来了解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板书课题(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评:基于学生对残疾人已有的认识和学习愿望,把残疾人图片在课堂上播放,引发学生探究残疾人的生活、学习的欲望,使教学寻找到了适当的切入点,为儿童真正走进残疾人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独特价值”的独特理念。
二、了解残疾人
这些人因为先天或后天原因不能拥有健全的身体,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适应生活,即使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也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或电视上,见到过残疾人吗?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评: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加深对残疾人的了解,为体验残疾人打下基础。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的意识
三、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残疾人,但他们的生活到底有多不方便呢,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好,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吧。(多媒体出示活动题目)
活动一:单手穿衣。我们再来模仿肢残人,体验一下“单手穿衣”吧!请一组学生,一只手不准动,只能用另一只手来穿。(其他同学观察他们是怎样穿衣服的?)活动二,手语传话。将学生分组后进行“传话活动”。老师告诉单组第一位同学一句话(我想看电视),同学们一个个向后传,不能动口,只能用手势表述。双组的同学注意观察,双方充分体会聋哑人的生活。最后一名同学说出领会到的意思,师公布答案。请生谈体会。
活动三:蒙眼前进。老师先请五位同学到前面来,做蒙眼走路的体验活动。一人把眼睛用丝巾蒙住,体验盲人,单独走完老师要求的路程。一人把眼睛用丝巾蒙住,在另一同学的扶助下走完全程。(路线是从后排座位出发,绕讲台一圈回到对方原位。)(如此设计,是想让学生们在深切地体会到做盲人的不易的同时,体会到得到帮助的盲人比没人帮助的盲人走得快些。请同学们谈一谈在活动中的感受。)
过渡语:刚才我们体验了做一个残疾人的苦和乐,下面我们召开一个交流会,说说你们的切身体验和感受。让我们来听听谁的感受最深。
评:这是模拟体验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三次体验,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并由此感受残疾人生活的实际困难。这样的课堂,是儿童的课堂,它呈现的是儿童的文化,体现的是童心、童真。它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四、尊重残疾人
师:通过刚才的体验,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聋哑人、盲人,还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在生活中学习中与他人的交往中的种种困难,他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听不到爸爸妈妈亲切的呼唤。他们虽然在生理上有缺陷,但他们残疾而不残废,同样具有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在不同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课件二:播放残疾人为人民服务,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图片,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三:残奥会)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哪幅画面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师生交流)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为我国体育事业争得了荣誉,为我国2008年残奥会赢得了金牌奖牌第一的好成绩。他们这种身残志坚,不向命运认输、不向自身残疾低头,顽强生活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健全人敬仰、学习。那么除了体育方面,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优秀残疾人?(学生交流)
师:过去,我们可能并没有在意身边的残疾人,甚至可能看到他们还有些害怕。今天当我们走近了残疾人,亲自体验了残疾人的不便,看到他们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自立自强的精神,特别是他们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同样对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你们对他们有没有新的看法、新的感受?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尊重他们(板书:尊重),当他们面临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伸出爱的手)。
评:教师精心选择的几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代表,通过多媒体播放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也使本课的教学掀起了高潮。
五、理解、关爱残疾人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都这样做了呢?(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理解残疾人,板书:理解)师:我们每个人都要平等对待他们,理解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替他们领领路,帮他们推推车,„„有的时侯和他们说说话,也是爱的表现。(板书:关爱)
评:本环节加强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实现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文本所要表达情感的共振。同时也把养成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目前有6000多万残疾人。国家为了让大家都来关注残疾人,专门设有全国助残日,你知道是哪一天吗?(每年5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同时,我国还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机构和设施,由此可见,残疾人不但值得我们去尊敬,更值得我们去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残疾人 ? 2.奇思妙想。
师:你们想不想为残疾人做点实事呢?现在就请大家当一回小科学家,想一想今后可以为残疾人发明一些什么呢?请各小组讨论讨论,比比看,哪组的点子最好!师:大家的想法真好!希望这些美妙的想法早日实现,使残疾人们过得越来越好!总结:同学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就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的手,奉献我们的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乐!让世界变成爱的乐园!(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从文本回归生活,走进生活,开展更多的活动,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这也是本课最根本的目的所在。课后反思:
经验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对教师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对各个问题的两面都加以认真地分析和总结,才有助于自己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在我执教完“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一课后,感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简单地谈谈自己对本课的认识和体会。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知识要求和行为要求,我从知行两方面制定出本课教学目标,目标完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上,紧紧围绕“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展开教学,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一系列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懂得哪些人值得我们关爱,树立起要做关心他人的好孩子的情感愿望。这样,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老师的劳动对象,但他们也是一群活泼的生命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课堂上,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微笑面对孩子,语言自然流畅。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回答欠佳处,不责备,不急躁,而是鼓励、引导他们说好。“亲其师、信其道”,我努力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压力,轻松愉悦。我注重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我给每个孩子充分发言的机会,一只只小手如雨后春笋一般频频举起,跃跃欲试,让我感到他们正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更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据统计,本节课学生的发言率达95%以上。对于坐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孩子,他们往往容易被老师忽略,但我在教学中,没有忽视这些不起眼的角落,给了这些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师的期待中,同学的鼓励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更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我都给予充分地肯定。
3、教与学结合,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机会,老师较好地处理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4、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手段先进。本课教学分为“看故事导入——明理导行——评价总结”三大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次清晰。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使思品教学的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时间合理,有效地保证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同时也看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从事思品教学的时间尚短,还处在学习探索阶段。因此,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如还应加强对教材深度和广度的钻研,教学的形式还需不断的创新,使之更有利于思品课的教学。这些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
总之,这节思品课,既有体现思品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之处,同时也反映了自身尚需努力改进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虚心听取同行教师的意见、建议,刻苦磨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全面的思品教师。
第五篇:走近秋天语文实践活动总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走近秋天”
北印附小四年级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型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形式,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入社会,体验生活,这样肯定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这叠翠流金,瓜果飘香的季节里,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从多个方面认识秋天,展示自己心中的秋天,北印附小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走近秋天”的语文实践活动。
同学们带着对大自然的神秘和向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极力地寻找,尽情地感受,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表现十分活跃。搜集资料之后,通过绘画、日记、树叶贴画等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眼中美丽的秋天。
孩子们不仅在生活中找到秋天,还在古诗中找到秋天。他们把自己的搜集的古诗词用稚嫩的笔画下来,制作成精美的手抄报,有的做成了精美的绘本。
在成果展示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进行展示与交流,之后由各组同学推荐一名进行全班展示。
这次活动,大多数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到大自然中认真地观察记录,或是搜集树叶,或是完成绘本的创作。课堂上的合作交流也比较积极。课堂上的展示让我沉醉,也带给大家美的享受。不过也有不足之处,有少数几名学生属于闭门造车,没有走出去看,而是在家里想着秋天的样子。
在以后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向表现良好的学生学习,大胆地走出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写自己的文字,搞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