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山行(上课用的)
山行
一、进入秋景。
同学们,一年有24个节气像:春风、小暑、大暑,都是节气,其中立秋之后有一个节气叫白露,白露过后天渐渐变凉了,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秋天,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物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秋天到了,果园里,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秋天到了,田野里,稻子黄了,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一阵秋风吹来,它们似乎在像人们报喜。
秋天到了,梧桐树叶像一只只黄蝴蝶,从空中飘下来。
二、故事导入。
1.秋天的景致真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写秋天景物的,(出示)题目教师板书。一起读。(简介杜牧)(课件:杜牧)
3.下面让我们走近这首诗的作者——唐朝诗人,杜牧。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写诗,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杜牧的诗立意新奇,语言优美。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他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这一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这首诗就是──(出示山行)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PPT出示:长沙市区,最高峰海拔297米。山上有一座亭子名叫爱晚亭,四周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最妙的地方。那年深秋,杜牧就来到了岳麓山,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岳麓山观赏枫叶,好不好?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把不理解的字词圈划下来,等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
2、学习生字“径”、“霜”。
3、齐读这首诗。
师:刚刚大家没有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那应该带着一份怎样的情怀来。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
1.来到岳麓山,我们首先看到了什么?(出示古诗)请同学读读这首诗第一句话,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⑴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寒山:深秋时节带有寒意的山。石径:石头小路。斜:弯弯曲曲。
请大家结合词义来说一说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我们按现代人说话的习惯把诗句顺序变一下:寒山石径斜远山(指名说诗意。)★⑵沿着山间石头小路行走,我们抬头远望又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白云 人家)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白云生处(白云飘浮的地方。)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⑶嗯,这时候诗人为什么停下来不走了呢?
“坐”是什么意思?(因为)“晚”是什么意思?(傍晚)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我们也改变一下句子顺序:停车坐爱晚枫林(停下车子不走了,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树林。这一片片火红的枫叶在夕阳的映照下,——)
请大家充分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上这样的句子。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亲眼来看一看吧。(播放枫树林的画面)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枫树林画面,你想不想夸夸它呢?(教师点评:对枫林的热爱。)
师:秋天的枫叶林真是太美了,你看远远望去,火火红红,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近看,枫树给大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秋风一吹,枫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好似在鼓掌欢庆这丰收的景象。
★⑷难怪大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齐读)
“霜叶”是什么意思?(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二月花”呢?(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名说。)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过了美丽的枫树林,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诗句。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让你非常喜欢呢?我们来研究研究。2.集体交流:
“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堂作业 《习字册》
第二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上课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对文章重点语句的把握,分析小说对林冲性格的塑造及林冲性格的变化。2.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林冲性格变化对认识当时社会的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教学重点】: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是因为《三国》讲的是权谋,老人读了心思阴郁,对健康不宜;《水浒》是一部讲“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书,少年人看了,学会了,惹出许多是非来。
但是今天我们倒是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水浒》,无论我们有没有看过原著,但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水浒的故事。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民族文化当中。《水浒》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有人概括为四个字“逼上梁山”或“官逼民反”。然而众多人物中真正被逼上梁山的并不多,李逵上山就心情很愉快;王英本来就是强盗,上梁山是人生踏上了新台阶,不仅没有被逼,而且还是靠宋江推荐才从“小公司”进入梁山“大公司”;时迁是一个小毛贼,梁山是不要他的,他是经过个人的努力最后才实现做一个“强盗”的人生梦想; 卢俊义本来是一个大地主,被吴用设计陷害,家破人亡只好到梁山落草,与其说被逼,不如说“被骗”。众多人物中,林冲可以说是最能体现“逼上梁山”这一主旨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林冲到底是怎么被“逼”上梁山的。
二、作家作品:
作家相传为元末明初时的施耐庵。作品《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补充:《水浒》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
三、前情提要:简要介绍刺配沧州前的故事情节
四、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重点字词,疏通文章脉络,揣摩主人公的人物性格。
1、理清情节。
序幕(1自然段):沧州遇旧知。
开端(2-5 自然段):密谋害林冲。
发展(6-9 自然段):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山神庙。
五、总结概括段落的方法
六、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林冲却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其实,我在读林冲的故事的时候,总是感觉很憋气,看到他每次的受辱,总是想,这下他该出手了吧,可是总是一次次的失望。这节课我们来分析林冲的性格,看看他最后是如何“出手”的。以相关情节选段导入
二、分析林冲性格
给学生十五分钟时间完成表格
(一)、根据林冲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本段中主要插叙回顾了林冲的哪两件事?分别表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1)、资助李小二——正义感,侠义精神。
(2)、得罪高太尉,高俅生事陷害,刺配沧州——忍受屈辱、善良安分、不愿反抗、软弱动摇。
2、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沧州,远离京城,高俅又指使人密谋陷害。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
(1)、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骨肉为泥。——怒火中烧,性格也有刚烈的一方面
(2)、买把解腕尖刀……“三寻”——当迫害在眼前时,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3)、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失去警惕性,反抗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阴谋,欲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1)、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心有疑虑
(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放松警惕、随遇而安
(3)、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充满幻想
4、豹子头雪恨山神庙: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当草料场起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时,他才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也只有到了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5、小结人物性格,引入问题:回看林冲走过的道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大原因使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杀人反抗的路?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1)、林冲的性格特点归集起来为: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满于封建阶级的黑暗统治,有正义感,有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2)、“逼”。高俅一步一步逼,①相国寺里辱娇妻②白虎堂上遭陷害③野猪林里谋杀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林冲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初醒。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1、思考:回首看看林冲所走过的路,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明确: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而反抗斗争的道路。
2、思考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明确:有两方面的意义,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②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真理。《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情节,明确了文章的高潮和结局是“豹子头雪恨山神庙”。可是,课文的题目却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大家看咱们的题目和课文的题目主要不同在哪里? 明确:施耐庵的题目中有风雪。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描写。来看看施耐庵题目中的风雪有什么作用?他为什么要写风雪?
二、文本探究 1.寻风雪
师:出色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心理,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真实的反映社会背景,而《水浒传》的作者更是此中高手,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高手是如何“出手”的——
师: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文本中描写风雪的句子—— 明确: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那晚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 那两间草厅已经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2.赏风雪
师: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去描写风雪?用了如此多的笔墨,它有何作用呢? 明确: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归纳:描写景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可以从声、形、色、味等角度去写,侧面描写可以从人物的动作、感觉、心理、神情等以及周边景物的特征来烘托。⑴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风雪大,林冲住的地方又特别的简陋,所以他出去买酒来取暖,才没有被草料场压死,才到山神庙,没有被火烧死。
因为风雪大所以压倒了房子,所以林冲才到山神庙,才听到陆虞侯的谈话,才奋起反抗。因为风雪大,林冲在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靠住门,才使得陆虞侯他们进步来,进而林冲偷听到他们的谈话,才激怒林冲杀人,才有上梁山的结果。⑵渲染气氛
师:随着情节达到高潮,这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朔风卷着鹅毛般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天地茫茫一片,雪越下越大,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在这样的氛围下,林冲走向了反抗的道路,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大家还能不能看出其他的氛围呢?
明确:悲凉、悲壮。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⑶烘托人物形象
师:这一方面是烘托人物形象,那么大家可以结合林冲的性格入手,这样的风雪,林冲是何表现?
明确:风雪越大,林冲面对这样的风雪能够忍受,暗示了林冲的随遇而安,等到后来风雪达到了高潮,渲染除了紧张、悲壮的气氛后,林冲在风雪的带动之下,走上了反抗道路。师:很好,只要大家肯动脑筋,就没有解决不来的问题,在风雪推动情节,渲染气氛的同时,林冲的性格也随着风雪的发展发生了质的改变。3.辨风雪
师:风雪在这篇文章的精彩,其实认为它精彩的不光是我们,那么我们在开始时给此文命名中为什么没有风雪呢?这里风雪的描写到底能不能去掉?会不会影响林冲上梁山的结局?大家先自己试着解决一下,分组讨论——
明确:①不能去掉。分析了风雪的作用,是风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最后才有了林冲上梁山的结局。而且对气氛,人物都有作用,效果很好。
②林冲可以躲过这场风雪,他躲不过下场风雪,高球不会放过他的,当时的统治者也不会放过他;其实这里风雪也可以看作是社会的风雪,是当时社会统治把林冲逼上了梁山,没有这场雪还有下场雪,社会的风雪早晚会逼林冲造反。
师:逼林冲上梁山的是高球,是当时黑暗的社会,而不是那一场自然界的风雪,所以这场风雪去掉了,并不会改变林冲上梁山的结局,可是从效果上看,这场风雪还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且又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所以不去掉效果更好。
小结:学习至此,我们发现,文中“风雪”的描写笔墨不多,却非等闲之笔,虽是寥寥数笔,但作用非凡。它给我们渲染了悲凉苍茫、紧张压抑的气氛,烘托了悲壮高大的英雄形象,同时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可谓文中“风雪”,妙不可言。由此可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八个字扣紧了行文的要点,以此为标题(或回目)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三、总结全文:
四、课外作业: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时常要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请你任选一种,描写一下你自己所熟悉的一位人物。(要求:形象明确;感情真挚;300字以内。)
第三篇:3、古诗两首山行导学案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法指导:
目标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学法指导:
阅读自悟法、合作交流法。预习指导:
诵读古诗,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理解本课生词,收集有关写春的古诗。目标导入:
1、同学们你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
2、通过课前预习,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吗? 导学过程:
一、学习板块
(一)板块一 自主学习: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从景色入手,了解古诗主要写什么.]
展示交流:
1、生字自学情况
2、课文朗读情况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二、学习板块
(二)板块二 学习引导:
1、生字新词意思
2、了解词语大意
3、试着说说诗句大意 展示交流:
1、理解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诗意。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3)读第二句。理解“白云生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红叶比什么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板块三: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或“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句式说话。
3.展示交流
板块四: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四、达标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练习背诵古诗.3、填空:《山行》中写远景的两句是
;
写近景的两句是
;全诗写到的景物有,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五、总结提升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导学反思:
第四篇:卖火柴上课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漫步世界文学长廊,有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就是世界童话之王—— 生齐答:安徒生
师: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呢?出示图片 生答安徒生的国家及作品。
师评:你们读得书可真多!今天我们来继续——安徒生童话之旅。
1846年,安徒生到国外旅行,途中收到了朋友寄来的画片,(出示图片小女孩)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手里拿着火柴,瞪大了可怜的眼睛,安徒生双眼湿润了。他想起了丹麦王朝统治下,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情不自禁,奋笔疾书,写出了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下面我们来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生回答,师板书:(卖火柴——擦火柴——冻死了)师:读完这个故事,文中的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感人、痛苦、可怜、悲惨、凄美动人)
三、学习卖火柴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学习卖火柴这部分,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1.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课件出示)
(1)天冷极了…在街上走着。(课件出示)
1.生读句子,谈体会。(生抓住重点词谈:冷 雪 黑
大年夜
赤着脚)2.师:(指着大屏幕)这个句子,谁还想谈谈自己的体会。(2人)带着感受读一读吧!
3.师小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生:大年夜。大年夜意味着什么?生:(温暖、团圆、美好、快乐、幸福)可是这个大年夜的环境却如此寒冷,(板书:自然)预示了故事的悲惨,小女孩的不幸,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这个又冷又黑的晚上——生齐读。
(2)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1.生读句子,谈体会。(突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2.师: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3.师:好一个冷漠无情!这还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吗?生:不是。师:这是社会环境的冷漠。(板书:社会)真是雪上加霜,小女孩是从头冷到脚,从身体冷到内心啊!——生齐读。
(3)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地向前走。师点评:真是饥寒交迫!(4)雪花落在…忘不了这个。
1.生读句子,谈体会,(突出外貌描写)带着体会读。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小女孩却无心注意自己的美丽,因为寒冷和饥饿像魔鬼一样侵蚀着她的身体,读——
(5)她在一座房子的…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1.生读句子,谈体会(“蜷缩”动作描写
“爸爸会打她”
孤独、可怜、恐惧、伤心。家里很冷,不仅本身冷,而且没有关爱)
1.师小结:谈得真好!大年夜呀,小女孩却有家难回,如果说自然的寒冷、社会的寒冷还可以承受,最后的归宿“家”——竟也是这样的冷酷无情。(板书:家庭)——生齐读。
师总结过渡: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痛苦,种种遭遇笼罩着这个年幼的小女孩,自然寒冷、社会冷酷、家庭冷淡,人世间哪里还有她的容身之地,她是多么的不幸呀!
四、学习擦火柴
1.师过渡:接下来咱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擦火柴。
课件出示:默读5——10自然段,根据提示先自学,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1、小女孩一共擦燃几次火柴?
2、每次分别都看到了什么?
3、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想?结果又是怎样?
2.生自学,小组合作,一生执笔完成表格。生交流。
师:同学们完成的很认真!小女孩一共擦燃几次火柴? 生齐:五次。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一次? 小组依次汇报。
3.师: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图片 生读句子(配乐)
第一次,她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终于鼓起勇气,擦燃了第一根火柴(投影出示:第一次幻想)男生齐读。师:火柴灭了,火炉——(生)不见了。师:她又擦了一根,(投影出示:第二次幻想)女生齐读。师:火柴灭了,烤鹅——(生)不见了。
师: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投影出示:第三次幻想)男生齐读。师:火柴又灭了,圣诞树——(生)不见了。
师: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投影出示:第四次幻想)女生齐读。师: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投影出示:第五次幻想)生齐读。
4.(课件出示: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师: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交流。(3——4人)
师:可怜的小女孩!虽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却一次次地熄灭,她的眼前没有大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孤独;没有奶奶,只有——痛苦。没有得到摆脱——只有死亡。这些都是残酷的——现实。(板书:现实)她曾经看到的美丽是现实吗?(生:不是)那是什么?(幻想),(板书:幻想)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幻想交替进行,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五:学习冻死了
师:幻象越幸福,现实越悲惨!大家一齐来读11、12段。
(投影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她那么可怜,哪来的幸福!两个幸福指什么?(前面一个意思是幻象中的幸福,后面一个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没有了寒冷、饥饿、痛苦。)
生带着体会齐读这一句。
师过渡:寒冷的夜晚,为什么,小女孩有家不能回?为什么,小女孩在大年夜悲惨的死去?为什么,人们忘记了怜悯与同情?
生: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社会制度的不平等
师总结:相比小女孩,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幸福,传递这份幸福,让世界不再有冷漠的人心,不再有冷酷的社会,就不会再有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悲惨的故事发生。
板书: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
自然
社会
家庭 擦火柴
现实
幻想
虚实结合 冻死了
“幸福”
第五篇:山行教案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序号: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渔家傲》的情调:悲壮。《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衡阳燕去无留意。()②四面边生连角起。()③山应斜阳天接水。()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1、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3、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4、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5、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6、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