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艺术 阅读答案
寓言是什么?说得通俗一点,寓言就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作为一种很独特的文学样式,寓言具有双重结构:表面上讲一个故事,即寓体,但故事里往往寄托着特殊的意义,即寓意。
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它和神话一样,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有文字记录的寓言出现在春秋末年,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战国时代是寓言创作的黄金时期,不仅创作数量在,而且艺术性、思想性都非常高。在《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著作中,就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邯郸学步、望洋兴叹、鹬蚌相争、揠苗助长等。诸子百家、谋臣策士在阐述思想、说理论辩的过程中,为了增加说服力,往往会引述或编造一些寓言故事。可以说,在人类文化发初期,寓言对人类有启蒙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寓言创作也在发展,一直到元明清时期,寓言创作又形成了一个高峰,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寓言专集。我们从元朝刘基的《郁离子》,明朝冯梦龙《笑府》,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人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很多优秀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特点非常鲜明。从内容上说,寓言的寓体大多为人物故事,也有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寓意大多是讽刺、劝喻或教训,如阐述哲学、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道理,讽刺不良的社会现象,宣传道德观念等。用故事来讲道理,浅显易懂,形象生动。从艺术风格来看,其表现多样化,比喻、夸张、白描、说理和拟人最为常用。寓言故事与小说不同,不需要曲折的情节,也不需要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它的语言简洁、朴素,笔调幽默、诙谐。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也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它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正如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所说,一则寓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从童年到老年。
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寓言的双重结构表现为寓体寓意两个方面,即表面的故事和蕴含其中的意义。
B.神话和中国寓言一样,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艺术性、思想性都非常高。
C.诸子百家和谋臣策士对人类的启蒙作了大量工作,他们利用寓言增强辩论的说服力。
D.战国和元明清是寓言发展的两个高峰期,《笑府》《聊斋志异》分别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2.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寓言作品的艺术风格,勾勒出这一古老文体的特点。
B.文章列举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说明战国时期的寓言创作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C.文章将寓言和小说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寓言的笔调幽默诙谐,具有深刻反省力。D.文章的结尾点明寓言的作用和价值,体现了作者对大众的深刻理解和真诚的关怀。
答案:
1.A 2.B
第二篇:灯会: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
灯会
灯会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元宵节时,由政府举办的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有一些民俗活动,极具传统性和地方特色。正月十五元宵节,汉族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灯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算是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灯会。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城市百科 中文名
灯会 起始时间 汉朝
举办时间 通常为元宵节 举办方 政府 目 录
1灯会介绍 2灯会传说 3历史记载 4灯会历史 5灯会发展 6各地灯会 自贡灯会 成都灯会 钱江源头灯会 黟县宏潭灯会 7灯会活动 灯会介绍
灯会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迎来的就是汉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元宵节上,按照民间习俗,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灯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根据地域、地区、民俗不同,分为很多地方特色的灯会,比如:自贡灯会、成都灯会、上海灯会、无锡灯会、南京灯会、扬州灯会、常熟灯会、武汉灯会、广州灯会、深圳灯会、千灯湖灯会等。灯会传说
绵阳灯会
灯会元宵灯会,传说是从汉朝留下来的。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来群臣计议,大臣东方朔献计说,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说情,免此一难。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驾临京城。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万千黎民的份上,不要火烧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灵涂炭,无奈圣命在身,不敢违犯天条。正左右为难之际,东方朔又献一计。当夜,京城长安内外,从皇宫到百姓庭院,都依东方朔之计张灯燃炬,一片通明,与白昼无异。火光直透云霄,火德星君见那景象果如天火降临一般,料得足以瞒过玉帝,便回天庭复命了。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灯张炬,以示纪念,且用糯米粉团成丸子,状似珍珠,俗称“元宵”,表面上是敬火德星君,实际上是想用糯米糕粘住他的牙齿让他少说话。凉州的元宵灯会,辉煌奇巧,蔚为壮观。每年元宵节前,各行各业人士便纷纷忙碌起来,那些彩纸颜料,铁丝竹篾,纱线布帛,经过剪、剔、绘、20G高压锅炉管www.xiexiebang.com、扎、缠、绷,在一双双巧手的运作下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各式花灯,有各种动物、花卉、瓜果、神话人物等。到了元宵这天四街八巷的临街人家、店铺、机关单位,都在门前张挂彩灯,装点得凉州城宛如灯的海洋,天刚擦黑,便万灯竞放光华。此夜,凉州人都要出门游灯,街上人头攒动,灯光闪烁,热闹非凡。如果遇到龙灯,则观灯者必从龙下钻过,说这样一来就沾了“龙光”。历史记载
灯会又说龙是多子多孙的吉祥物,且“灯”又从“火”从“丁”,钻了龙灯,就可以人丁兴旺,日子红火。由此可见,元宵节的盏盏彩灯,不仅好看,而且也寄托了凉州人对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的向往。在凉州农村,元宵闹灯又别有情趣。农村的花灯,于朴拙自然中见巧夺天工的智慧。有的用玉米芯浸油,燃作火炬;有的用洋芋或萝卜将里面剜空,灌上油,插稔子点燃作火炬;还有的将老葫芦壳削至半透明,外绘以各种图案,制成花灯。更多的是以彩纸扎成各种形状的灯笼。凉州的元宵灯会,源远流长,颇负盛名。旧时《风俗志》载:凉州“元宵前后,四市竖坊,盛张灯炬,且架高山,蒙纱画佛像,名鳌山灯者,不一而足。镇海、姑洗两塔,亦层层燃灯。一时燃爆竹,吹箫管,火树银花,与日月交辉;笙歌欢腾,彻夜不休;人民云集游乐,以为太平丰余之兆,自唐时已然。”然而,在凉州的诸般灯市中,最神奇有趣、出类拔萃者,当数金塔寺的“黄河灯会”。“黄河灯会”,顾名思义,就是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有“阵排天地,势摆黄河”之妙。又说是仿照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第五十回“三姑摆布黄河阵”里黄河阵的摆法。先扎好灯山门一座,悬灯结彩,以立门户;后取中央太极之意,在灯阵中央竖五丈高杆一根,上挂九莲宝灯、吊斗、旗幡;再将360根灯杆,挑起360盏各色花灯,按九宫八卦之势,分为九座城池,摆成黄河九曲连环之阵。观灯者必须按八卦方位,按照一定路线行进,方能曲尽其妙,遍踏所有灯城而出,否则将会迷失方向,如入迷宫。每年元宵燃灯,四方乡民蜂拥而至,照以上规矩遨游黄河灯阵,“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灯会历史
汉晋时,每逢春月花开时,蜀郡的统治者都要“纵民游乐,嬉戏西园。”同时灯红火耀,以粉饰太平。
灯会唐人的《放灯日记》中有唐明皇在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时逃到成都,与道家大法师叶清善上街观灯的记载。“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观灯诗》云:“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这首诗道出了当时成都灯会的盛况。
前蜀皇帝王建常“出游浣花溪,自夜达旦”,当时“问亦放灯,率无定日”。后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观灯于露台。”
正月十五元宵节,汉族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灯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代的灯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是生动记述了南宋时的灯会盛况。
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载,南宋都城临安,最初只是一些大街旁的茶馆,在元宵节时悬挂花灯售卖,如此数年,渐成气候,遂形成了灯市。灯市一般在元宵节前数天开始。为了使灯市热闹起来,京尹每年都派人到灯市上巡视,根据各家商铺所悬挂的花灯数量,配给一定的蜡烛、灯油及费用。到了正月十五,京尹会亲自前往灯市,其随行者会携带一只装满了纸币的口袋,给灯市上的游动小贩发红包,以感谢他们对灯市繁荣所做的贡献,谓之“买市”。
为了保证赏灯百姓的安全,地方官员在安保方面也是下足了工夫。每年的灯会期间,坊间的繁华热闹地带,都点有巨烛或松柴作为路灯,有兵卒站在一旁维持秩序。路灯旁边还会押着几个罪犯示众,身上写明此人犯罪的缘由。如偷抢妇女头上的钗环首饰,或者举止不端,趁着人多,在妇女身边挨挨搪搪地耍流氓。其实这些人之前就已犯罪被关押于狱中,将之拿出来顶缸示众,目的是警戒作奸犯科者,尽可能地将罪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南宋的皇帝对灯会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节的二鼓时分,皇帝就乘着小车,带领宫人到宣德门上观赏鳌山。鳌山是在灯市的中央位置扎盖起的一座如鳌形的高台,上面悬挂有数百盏花灯。鳌山的规模,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有明确记载:“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中,李逵闹东京的背景描写,或许就是取材于这些现实生活情节。
灯会皇帝赏灯的时候,京尹会让一批经过挑选,衣着干净、食品卫生的小商贩,或者唱歌动听、舞姿曼妙的艺人,在宣德门外等候。皇帝会宣召这些人到楼上表演,妃嫔内人也纷纷购买商贩制作的零食。由于不了解价格,她们的所费往往要比常人高出数倍,甚至有商贩因此而一夜暴富。
除此之外,临安的一些大户人家,也在家中的花园水榭中布置各式花灯,并且开门任人游览,还备以酒菜款待,以显示自己的家势昌盛。而那些居于幽坊静巷的小户人家,也在门前挂设数盏五色琉璃泡灯应节,远远看去,恍若仙境。
相比具有浓重政府色彩的宋代灯会,明朝的灯会,则已演变成了纯粹的市场行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会云集京城,将自己制作的花灯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在这短短的数天里,不仅是花灯制作工艺的比拼,也是经商实力的比拼。京城靠近灯市的商铺和住房,每年到了灯市开市的时候,租价就会翻番,要比平时贵上数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别大的商人,轻易不敢问津。另外,灯的式样和工艺也是新颖繁多,有镶嵌珍玩珠宝的灯,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贩回来的灯,引来的观赏者络绎不绝。价格高的灯,一盏就要卖上千两银子。
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载有一事:明朝年间的元夕灯节,京城有工匠用糯汁烧成琉璃瓶,然后制成花灯,可以贮水养鱼,旁边映衬着烛光,透明可爱。黄岩人王古直花费重金买了一盏在家,爱不释手,终日耍玩。有天一不小心,他将琉璃瓶碰到地上,摔了个粉碎,悲叹道:“吾平生家计在此,今荡尽矣!”明代花灯的精巧程度、价值几何,此说也可作为旁证。灯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彩灯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艺术更是花样翻新,奇招频出,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彩灯的设计制作,把形、色、光、声、动相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其中以自贡灯会最具有代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自贡灯会也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逐步精湛、娴熟起来。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组织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灯会。布局由平面发展为立体。至2005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并应邀赴北京、广州、武汉、上海、香港、泰国和新加坡展出,所到之处,无不获得盛誉。
1988年6月自贡灯会在北京展出期间,邓小平同志、杨尚昆同志等115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观灯,得到了他们的首肯。后来江泽民也认为:自贡灯会是成功的。各地灯会
自贡灯会
自贡地区早在唐宋年间就有了新年赏灯的习俗,明清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各种会节。清中叶即有“狮灯场市”、“灯杆节”等灯会活动,“正月八日之后,各祠庙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新年灯火甚盛„„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镂,嵌灯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邑所不及也。”
自贡灯会 自贡灯会(9)进入本世纪初,盛行提灯会。每年农历十月十日,每人手中提红灯一盏,上街游玩。点灯杆、挂宫灯和狮灯龙舞、莲花灯等仍为春节的主要欢庆活动。自贡地区“提灯会”、“放河灯”、“瞒天过海”等风俗较为盛行,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间色彩。
自贡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并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逐步精湛起来。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灯会。从此,灯会规模便由小变大,工艺由粗至精,灯具由个体发展为群体,由不动发展为联动,布展由平面发展为立体。至1992年,已在自贡举办了10届灯会,形成自贡灯会的独特风格。自1964年始举办首届灯会至1991年第三届国际恐龙灯会经贸交易会,自贡人将这10年灯会简称为“自贡灯会”。
自贡灯会以气势壮观、规模宏大著称;以构思巧妙、制作精巧取胜;以灯景交融、层次迷离称奇。
规模宏大、气垫壮观 自贡灯会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历届灯会均组织几十组大中型组灯和数千只工艺灯参展。宏大的规模形成一片彩灯之海,仿若仙境,且灯组体量大,气势壮观,有占地(或水面)上千平方米的大型灯组“鱼美人戏群龙”、“珍珠神女”;有高耸入云的“龙柱礼花”、“腾云阁”、“彩云阁”等等组灯,令人惊叹不已。游人漫步其间,入耳笙箫管弦之乐,入目万紫千红之光,陶醉在彩灯艺术赋予的独有神韵之中。
构思巧妙、制作精细
灯会自贡灯会在构思和制作工艺上的创新,被中外专家称为“高品位”的艺术。如用瓷器餐具制作灯具,是灯会一绝。扎制的“龙”有踏波浪之雄姿,吞云吐雾之神韵,玲珑剔透之玉骨;用废玻璃药瓶制作灯具,也是自贡灯会的首创,那拇指大小的青霉素药瓶可捆制成光彩照人的孔雀、活蹦乱跳的金鹿;用蚕茧制作的蚕茧灯、用镀膜玻璃制作的玻璃灯、用细竹篾精制作的竹编灯、表现地方扎染工艺特色的扎染灯、丝绸等制品制作的绢灯、丝灯及各类材料纸制作的纸灯等等,颇具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表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神奇的创造力。
自贡灯会的另一特色是融传统的制灯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灯会突破了传统工艺灯小巧、单
一、静止的格局,形成大型、综合、联动的特色。它在保留彩灯民族风格、审美情趣和剪纸扎糊技巧的基础上,引进了现代光电技术,如激光全息片、逻辑集成控制器、数控器件译码器、计数器、声控、光控等,熔“形、色、光、动、声”为一炉,使古老的彩灯艺术焕发出青春的熠熠光芒。
自贡灯会除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以外,还注意灯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它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民间传说用灯的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来,使不少的灯具能看、能玩,可供游人参与娱乐。
灯景交融、层次迷离
自贡灯会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灯与景的有机结合。它将一个个精巧别致的工艺灯和大型灯相结合,巧妙布展于园林山水之中。水中灯、山上灯、树上“鸟”,湖中“蛙”,人物灯、动物灯、瓜果灯、戏剧脸谱走马灯、木制龙头雕刻灯„„灯中有景,景中有灯,湖光山色,亭台水榭与“灯”融为一体,形成灯景交融,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
灯会宏阔深邃的艺术构思,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惟妙惟肖的制灯工艺,使自贡灯会已由单纯的工艺美术发展为与文学、科技、美术、园林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成都灯会
成都灯会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灯会西汉萌芽,东汉有形,唐代炽盛,近代成会,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建国后至今已举办了三十六届。如今成都灯会乘改革春风又较早地走出蓉城,冲出四川,推向全国,跨入世界。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福州、青岛、武汉、乌鲁木齐、太原、重庆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省内外、国内外数十座大中城市展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所在地广大群众和港澳同胞以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
成都灯会
对成都灯会,在北京人称“华夏一绝”,在广州誉为“中国灯会之最”,在深圳等地称为“中国灯会之首”,在马来西亚被誉为“天下第一灯”。成都彩灯在长期的发展中,融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彩灯艺人们除选用传统的竹、藤、绸、缎、金属和白糖、玻璃、蚕茧、贝壳、瓷器等材料外,同时还不断采用现代的激光、光纤、声控、电脑程控等新技术、新工艺,使成都彩灯格外璀灿夺目,绚丽多姿。尤其是以成吨食糖、上万件瓷器和玻璃瓶制成的巨型灯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被称为成都灯会“三绝”。成都彩灯表现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中国古典文学,又有西方名著;既有民间传说故事,又有现代宇宙奥秘;既有飞12Cr1MoVG合金管www.xiexiebang.com禽走兽,又有奇花异草。成都彩灯融形、色、声、光、动、高、大、奇、新、精和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人们称赞她是“绚丽的诗,立体的画、有声的雕塑,流动的音乐”。成都市灯会办公室成立于一九九一年,其指导思想和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以灯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成都,提高成都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发展彩灯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我办愿与国内外兄弟城市和各界朋友一道,为进一步发展彩灯艺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继续努力。
成都灯会的主要内容是安放在园林美景之中的各式灯彩,按不同的主题或故事内容分组陈设,最多时可以达到150组,每组又由若干个不同的人物或景物组成,同时有无数的串灯、灯笼、牌坊灯、工艺灯、书画灯、壁灯、脸谱灯、皮影灯、水底射灯、空中玫瑰、火树银花等作为衬托,形成了一个上下辉映、八方闪耀、色彩斑斓、眩人眼目的彩灯世界。
钱江源头灯会
灯会钱江源头灯会是伴随灯日而至的。最早的灯日是开化龙顶茶的发源地——齐溪大龙村。除夕,山农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量斗米,点燃红烛插在米斗里,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过后,户主捧着“斗子灯”,喜气洋洋跨出家门,加入灯队绕村游行。灯日定在除夕,为的是送旧迎新,外村人是不去赶热闹的,所以有“女儿看不见娘家灯”之说。过了大年初一,山乡灯日接连不断,大道小径,人群熙来攘往,比今日赶集市还热闹。
千年古镇马金,人烟稠密的大村有灯日,偏僻的小山村也有灯日。随着村组织的变更,灯日也有些变革。翻开老皇历,姚氏大家族聚居一个大村庄,灯日从正月初八开始,直至十五结束,是开化时间最长的灯日。现在,马金姚家分为两个行政村,因此就有两个灯日。正月二十,原先是马金下街的灯日,如今,上下街村也各自择定了新的灯日。
马金镇的灯日很多,诸如姚一村正月初八,上街村、明塘坞村、大淤村十一,下街村十二,湖头村十三,姚二村十五等。霞山乡霞山、山头灯日是二十二,这是钱江源头最后的一个灯日。
灯日这天,所有亲戚朋友都来贺年观灯,各家盛设酒筵,殷勤接待。每有一客数主,忙得主人四处找客,出现你拖我拉,“请客容易,揽客难”的热烈场面。纯朴的山乡百姓,热情好客,礼尚往来,有了灯日,亲朋好友来得集中,场面显得热闹,交流信息方便,开支反又节省,更不用天天忙于待客应酬。
灯会“火树银花不夜天”,灯日观灯喜洋洋。钱江源头灯会众彩纷呈,各具特色,沉淀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表现了山区农民粗犷豪爽的思想感情。
初七是齐溪一个小村的灯日。夜幕降临,山农把长条板凳翻个身,让四条凳脚朝天,前后点燃红烛,然后肩扛一条条板凳排成长龙,穿村而行,锣鼓喧天,热闹非常,这叫“龙角灯”。大村庄灯日那天,天刚蒙蒙亮就听见阵阵敲大锣声音,这叫“开灯路”。吃了早饭,便出迎板龙灯,这叫“迎白灯”。“白灯”板数略少,且不点燃蜡烛,为晚上迎红灯先作演习而已。远道宾客观赏了“白灯”便赶回家。
板龙灯多数村皆有,板数因村户而定,大村一二百板不等。灯板两头凿有圆孔,中插木桩连接,转弯抹角十分灵活。灯板上设置三盏或四盏灯,罩以灯笼,内点蜡烛。板上间插两面三角龙旗,旗上彩绘龙凤图像,或题宣传标语、诗句、灯谜。龙头龙尾用樟木雕刻,流金溢彩,张牙舞爪,显得威武无比。
入夜,龙板灯出迎,灯球前行,鼓乐随后,时而缓游,时而疾行,时而盘旋,时而扼角,在夜色弥漫的村野中宛如一条巨龙,行至河边,倒映水中,灯火辉煌,翻江倒海,陆上水中双龙翻腾,煞是壮观,伴以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喝彩声,构成一幅“妙夺诸方,目从未观”的壮丽景色。
灯会过去,内外徐村除了龙板灯、花灯,还有罕见的狮舞灯。狮子用篾扎成,腹下安两根短木,腹内点燃蜡烛。舞狮时,灯彩球在前引逗,舞狮人左右手各执短木翩翩起舞,或进或退,或奔或蹲,或跃或立,一对对双狮戏彩球,摇头摆尾,绕村串巷,欢声笑语,此起彼落。霞山灯会,白天踩高跷,晚上迎花灯。高跷竹马源于跳竹马,高于跳竹马,为明代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商辂和霞山村祖先郑旦公组织首创。它充分利用三度空间位置,配有八匹神马,饰李世明、李治、徐茂公、尉迟公、秦叔宝、程咬金、薛仁贵、罗成等面谱,以慢步、小步冲跳、旋转等舞步进行,堪称别具一格。
最为壮观的是姚家灯会,它不仅灯日长,而且灯类繁多,有花灯、扛灯、布龙灯、板龙灯,还有吉祥动物灯;狮、象、鹿、麒麟、双凤朝阳等。
花灯工艺精湛,颇受赞赏。它用篾制扎成一个如水缸大的花钵,花钵内置以曲杆弯枝的小树,枝条上饰绿叶、花朵。花灯名目各异,别具匠心,有“凤穿牡丹”、“喜鹊栖梅”、“孔雀开屏”、“八哥戏竹”等,光彩动人,灿烂夺目。
灯会扛灯又名宫灯,是宫廷彩灯的一种,始于唐代,盛于宋元。马金姚家村有扛灯,流传两种说法:其一,史载,大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姚氏乃舜之后裔,故获迎宫灯之殊荣;其二,史曰,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蝗灾,官民焚香拜祝,坐视蝗虫食苗不敢捕。宰相姚崇派御史分道灭蝗,设夜火,坎其旁,且焚且埋。汴州刺史倪若水迷信天灾,拒不应命。姚崇责之曰:“坐视蝗虫食苗,忍而不救,粮食无收,刺史将如之何?”姚崇下令灭蝗,得死蝗十四万石,山东之民,免为饿殍。百姓自发举行隆重灯会庆祝,其中就有扛灯。嗣后,姚氏后裔为纪念先贤,也仿制扛灯。
扛灯以“福禄寿禧、吉祥如意”八个字为主题,以传统戏剧故事为内容,以人物形象为主体,分台脚、台面、人物三部分组合而成。台脚底架用木料做,其余均用蔑片扎骨架。台面即戏台,四周框边饰以彩色纸剪刻图案。人物头像制作先用樟木模型糊纸,然后取出木模,在空壳人头面上画脸谱,戴冠穿袍,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一台扛灯一台戏,如“天官赐福”、“文王拉车”、“桃园结义”、“九世同居”、“郭子仪拜寿”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一绝。两人扛一台,每台扛灯尾随一班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游遍全村,直至灯会结束,人流欢散。
“文革”期间,把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当作“四旧”破除,从此群众不敢言灯会事。直到1983年农村大改革,农民欢天喜地又兴灯会,可惜一些能工巧匠的老艺人,有的已经作古,有的虽健在但年逾古稀。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部门本着“两为方针”大力发掘,积极引导,精心组织,使钱江源头这朵绚丽的民间艺术奇葩获得新生,而且放射出更加亮丽的光彩。高跷、扛灯、板龙灯等有的已先后多次进县城闹元霄和参加“三边艺术节”广场演艺,深受观众的好评。
黟县宏潭灯会
黟县宏潭灯会历史悠久,早在清朝以前,宏潭村就有出灯会的传统,直到现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灯会周游全村,并到附近村庄,很受人们欢迎。
灯会龙灯:滚龙两条,名叫二龙戏珠。龙头由毛竹扎成,龙身由布做成,全长十余米。龙的眼睛和龙嘴内及龙身内(每隔一米)就点一盏灯(以前点蜡烛,现在用灯泡,电瓶供电)。舞龙时,龙珠在前,二龙随后。龙头跟着龙珠上下、前后舞动,龙身随着龙头滚动。每到一户,龙要进家,在堂前舞上一圈,新胩龙进家,大吉大利,然后在大门口舞上一阵,舞龙时鞭炮不断,用鞭炮鼓舞舞龙人的斗志,舞龙可是个力气活,龙身翻上翻下,十几个人要相互配合,听从龙珠指挥,节奏有快有慢,有高有低,甚是精神。
狮子灯:每年出灯时,都有狮子灯参加,狮子两只,每头狮子两人舞,还有一人舞狮子球,举球引导狮子做各种动作,相互配合,随着球的变化,一会儿站立,会儿扑下身,一会儿抱球,一会儿低啸,一会儿摇晃,一会儿抖动。随着锣鼓节奏快慢,不断起伏。
除龙和狮子外,还有云灯、马灯、鱼灯、六角灯、八角灯、莲花灯、花瓶灯、新年大吉灯等。云灯和马灯较多外,其它灯都是两只,灯里面点上腊烛,晚上很状观。出灯时云灯跟在龙后面,舞龙时围着龙转,显示龙腾云驾雾。马灯就是马到成功。以前还有许多种灯,如百鸟出窝,五兽灯等。灯会活动
灯会活动较多,其中出名的要数猜灯谜了。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猜谜规则
写诗有写诗的规则,它讲究押韵。写对联有写对联法门,它讲究平仄和对仗。猜灯谜也有几条约定俗成的规则:第一,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成低级的作品,例如:人人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这纯属一种文字解释,毫无谜味。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
第二,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面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大家乐,很多人会猜全庆,但因谜底中有一个庆字,这个答案就肯定不能成立了。
第三,有些灯谜,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例如:加火才好煮熟饭,谜底是尧。
第四,有些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是影射字义,例如: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谜底是臭。
谜题种类
猜灯谜灯谜的猜射法和制作法,基本上是同一种法则,只不过作者是有了谜底,然后根据一种谜体或谜格去求出谜面;而猜者则是参考多种谜法,循规律去思索,寻找谜底。
1.正扣法
正扣法也称正面会意法或正猜,此法是根据谜面所表达的正面含义,不抄曲径,直接去领会、推理,从而联想出谜底。
2.反扣法
猜谜倘正扣法行不通,便要变通扣法,不可在单一种扣法中钻牛角尖,否则你将永远找不到谜底。反扣法也称反面会意法,此法与正扣法恰恰相反,是根据谜面的暗示,从反面去推理,寻求谜底。
3.侧扣法
此法不是从正面会意,也非由反面猜射,而是由侧面衬托或由中间突出。
4.别解法
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改变本意,另作解释,使谜语妙趣横生,这种手法一向被推为正宗灯谜。
5.增字法
是给谜底或谜面增加某些字或字的偏旁、部首,组成另一个字或词。
6.损字法
是把谜面的字去掉某些笔画而得出谜底。
7.增损法
是同一谜语中,它结合了前面所述的增字和损字两个法门。
8.组合法
是将谜面的字或有关笔画直接组合起来。
9.分离法
与上法相反,把谜面的字拆开,分成若干部分,即成谜底。
10.离合法
此法是综合上述组合及分离两个法门,即将谜面的文字进行拆离然后组合之。
11.参差法
是将谜面的字调整结构、重新搭配,组合成另外的字。
12.移位法
通过移动某个字的部位而达到底面相扣。
13.抵消法
是根据谜语的含义自行消掉某些字,使余下的字能促成底面相扣合。
14.包含法 就是把谜面的文字找出共同包含的笔画或部首作为谜底。
15.漏字法
是选用有规律的词组、成语或常用语,故意地漏去一两个字,谜底即以漏掉的字配合适当的否定词组成。
16.运典法
是运用人们熟知的典故,猜时首先要明白典故的内容或来源,然后进行会意,才能找到谜底。
17.问答法
是谜面提出问题,谜底则进行解答,但必须是曲解,才算是灯谜。
18.叠字法
谜面由叠字组成,结合计算法扣切谜底。
19.排除法
就是排除易猜到的谜底,而明确指出应猜别的谜底。
20.象形法
利用中文是象形文字,取其笔画、结构的形状,部分或全部想象成生活中物体的形状。[1]
第三篇:书法是一种艺术
书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它美在何处?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参与书法活动的人非常广泛,凡是读书人自幼就得开始习字,由此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也是最初的审美训练),此后相伴终身,所以书法又是中国最实用、最普及的艺术。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评价,也不一定千口一音。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线条姿态美: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这种美的要素,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作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线的美,在美术中,最为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2、动态美。对于线条,古来有两个美谈,即:“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这是表现线条力度的夸张说法,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这种动态之美在书法作品中,你或许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如飞流瀑布,落于九天,或如林中老树,静谧安祥,或如骇雷惊电,震撼环谷……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运笔节奏美:书法美与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的相似之处是,在于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就书法作品而言,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都能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书法和音乐一样,以抽象的语言创造抽象的形象,这抽象的形象似乎很容易引发欣赏者各种联想,在优秀的艺术家笔下,能创造出使人感到旷远,博大、幽微、深沉、高逸,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就象优美的乐曲能激动人的心魄,激励人的情性、激发人的幽思。这抽象形象所表达的虽不是明确的什么,但它仍是和人的审美理想、人的情性修养肯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所有这一切铸成的审美内涵,它寓于运笔中的点画、布白之中,让读者通过书家创造的总体形象观赏它,感受它,品味它。
三、形体组合美
:书法的形体,由笔画、结构、章法三者组成。笔画上,视其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谈、方圆等用笔自然,变化流畅;结构上视其疏密、错落、承转、争让、欹正等照应周到、匀称生动;章法上,视其大小、高低、宽窄、黑白、虚实等协调统一、行气贯通。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出来的字,既要符合规范法度,又要富于变化。字体有长有扁、有疏有密、有古朴有奇宕等等,字写得过于平正、则显得板滞拘瑾;结体过于险绝,又易涉怪迁俗。所以应努力做到“平中寓险,险中求平、中宫收紧、左右挥洒、倚侧有正、曲中求直”,才能别有情趣,这样方可称为艺术。人们追求的是真情流露、天趣盎然,符合于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张猛龙碑,点画多变,以点而言,几处无一相同,此碑结字外疏内密,忽大忽小,忽收忽放,欹侧取势,奇丑相生,结体精密有奇趣。《兰亭序》中21个 “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品的形体极尽变幻,时整齐匀称,时参差错落,时空旷清朗,时密不透风、形随笔出,字随势生、呈观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四、章法气势美:好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应顾盼映带、气脉相通。一幅书法作品应前后呼应,疏密有致,一气呵成,具有艺术的整体感。
1、相呼相应,相承相接。就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来说,整体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的作品,从欣赏者的眼光来看,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扑入眼帘,能给欣赏者第一眼的印象,能产生第一视觉效果,是关系列这幅字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地方。在章法布局中,要照顾到每一点画,每一字的安排位臵,是否正确,合理和自然、天头地脚,题款用印,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浑然一体。整体布局是否自然生动,使人一眼望去,黑白分明,疏密有致、气势贯通、格调一致,令人有种统一感和整体感,达到相应的审美效果。
2、虚实相生,空灵相映。宋人姜白石《续书谱》曰:“必须下笔动静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致雕疏”。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画,奇趣乃出”。由于汉字的自身特点,书法家们可凭借自己的艺术构思和笔墨技巧,创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来表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同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思维形式,有的作品重虚白,气势宽舒静谧,给人以空灵游逸感,有的作品雍容大度,有大气磅薄,纵横决荡之感;有的作品苍古秀拔,奇崛危险,有种孤芳自赏感。书法艺术中注重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怀素《自叙帖》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更为比比皆是。在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看来,虚白之处并非空洞无物,而“虚实相生,皆成妙境”的空间美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使人回味无穷。
五、内容情感美: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表达感情,抒发性灵为特征的,书法也是如此,书法家们借助抽象的点画,通过艺术加工,并熔进自己的感情,创作出具有情调的作品,从而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作为书法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要力图窥见 作者的感情因子。作为形式艺术的书法,它不仅要求洞悉作品书写技巧、风格,又要领会作品的内容,了解创作背景。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修契事”时“群贤毕至”“流畅曲水”“惠风和畅”的环境中创作出的。就是用他风度超逸、墨彩飞动的正派书风,表现出东晋文人学士的风流潇洒姿态;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子家庙碑》等,则集中反映出他的端庄、厚重、雄壮的颜家气派。又如岳飞的《满江红》,周恩来的《大江歌》、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墨迹,从内容到形体都表现出伟人的气势和魄力。
大凡成功的书作,不单是形体秀美、清丽雄劲、峻拔、怡人眼目,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情怀志趣,作者凭着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自然而然地力求使自己笔下的文字形态更有线条美、更和谐流畅、更变化多姿、更参差错落,使欣赏者心领神会,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六、心灵意境美:意境,是指人的思维境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形成的。人们的意境是千差万别的,同样的功底,不同程度的意境,就出现不同样的书法水平。意境美,是对书法作者的气势、骨力、神采、风味的高度慨括。唐太宗说:“夫字以神为精魂”;宋黄庭坚说:“书者能以韵观之”,清姚配中说:“以气为主”。历代书家所说的是“神”、“韵”、“气”。而我们继承了意境美的观点,把它概括为“精、气、神”。
字为心声。凡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包括动态的和静态的,如山水、云雾、日月、星辰、鱼虫、鸟兽、风雨、水火、雷霆、闪电、歌舞、战斗等等,无不给书家某些启迪。作者利用某种特殊的工具,通过书写用点画线条等一系列因素,将心灵中的某种情趣表达出来,这种心灵意境的情趣,往往能使书法作品取得某种神奇的效果。心灵意境美的体现,他决定作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个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字外功”,作者的“字外功”愈深、立意也愈高。他所追求的作品也愈真;愈真则愈美;愈美则愈雅,愈隽永、愈耐人寻味。心灵意境美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只有不断加强“字外功”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可见,意境美是书法家思想感情和修养的流露。思想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属性,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作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再如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当时提倡馆阁体的书风下,在书法上大胆创造、锐意革新,创造出“板桥体”。他的章法如“乱石铺街”但“乱”出法度,“乱”出神韵、从中可以窥视他高风亮节的卓然傲世的精神;现代书家弘一法师,他的字充分体现了佛教精神,以上书家创造出不同的书法艺术意境美。由此而知,每一个有成就的书家总有自己的个人风格、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意境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吸收和发展”。如清澈曲折的小溪,多姿多彩的花卉,滔滔不绝的江河,天空飞翔的雄鹰,葱郁有趣的山林等等,都有自身的个性美,同时也有相互间的共性美,那就是自然生动的天趣美,能在书法艺术的点画线条、字体结构、行列安排、章法布局中程度不同地比拟吸收,也能在意趣神采、自然韵律,风姿格调、骨力、气势、气脉相通方面,心须意合,若明若暗地从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成为书法艺术的佳作。用崭新的眼光去看,那些真正的作品中才有可能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作品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难以预言。因为那是作品本身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内涵。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对待作品如果真的有了如对待人的一种心态,那么便能敏于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洞见作品的妙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第四篇: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摘 要:当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时,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遗忘了教育包含着适当的惩罚,我们的学生也越来越脆弱得受不了任何得批评。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园丁的修枝剪杈;同样,一个学生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也需要批评和教育.老师在班级管理中难免要对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给予批评.但是,同样的批评,倘若方法运用不当,其效果往往不佳,乃至适得其反,造成失败的教育.这里的关键是在批评学生时,要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注意批评学生的方法.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爱的艺术。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赏识与惩戒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对学生付出了真爱,在于我们对学生的真爱是否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本文就针对应当如何在教育中正确而有效的惩戒批评学生展开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请给予指导。
关键词:批评的艺术 惩罚 智慧
一、北风与太阳——让我们对学生的惩罚和批评像温暖的太阳 冬天,北风要与太阳比赛威力。看到野地干活的农夫,北风对太阳说:“看谁能够最先把农夫的衣服脱掉。”太阳点头同意。于是北风鼓足气,对着农夫拼命的吹拂凛冽的寒风。农夫冷得瑟瑟发抖,身上的棉衣越裹越紧。接着太阳上场,微笑地对着农夫散射温煦的阳光,不一会,农夫脱去了棉衣。
比照之下,有些老师的批评犹如北风,冷且无情,具有太浓烈的火药味和膻腥味,好象越是骂得凶便越有份量:“你近来怎么变得如此的差,是不是交了一些狐朋狗友?还是见鬼了,还是中邪了?或者是你吃错了药,神经短路了?”。这样的批评,既有失风度,更违背人性,其效果只会是雪上加霜,使人“越裹越紧”,学生越来越叛逆,离我们想要的结果越来越远。而有的老师就是用关怀的方式:“最近看你的精神不是很好,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能够跟老师说说吗?其实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你的!”这样的话对于那位学生来说好比冬天的太阳,学生之后把那位老师当作是自己的知心朋友,自觉地就改掉了以前不好的习惯。那这样说来,是北风的威力大,还是太阳的威力大呢?
答案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了,老师们,我们应该做那温暖的太阳,让我们用爱的温暖去感化学生,去引导学生。
二、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我想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段话,他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 批评不仅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是科学,就要讲它的科学性;是艺术,就要讲它的方式方法。一个完整的批评应该包括批评者所遵循的原则,使用的方法,应用的语言,取得的效果以及对效果的跟踪。批评学生,包括对群体的批评,也包括对个体的批评。下面,谈一谈我个人在对学生个体批评的时候所遵循的几点原则。
其一,要讲究一点环境氛围,注意时间、地点与场合,营造一个批评的宽松气氛。记得我在第一天走进教室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对于我都是嘻嘻哈哈,而且还有人扔了一本书,那本书直接飞向我,我不动声色的接住那本书,然后冷静的走上讲台,说到:“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同学们,早上好!Nice to see you!很高兴见到你们!”同学们本来以为我会大发雷霆,结果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他们马上安静了下来,那一节课是我和我的学生之间的自我介绍,学生们很快就喜欢上我了,这为我以后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下课后,我对几位吵闹的学生才实施“和风细雨”式的批评。试想如果在班上就火冒三丈,公开训斥,无疑会使孩子当众蒙羞,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我国在旧传统的家教中有“当堂训子”的说法,似乎不当众批评有错的子女有失家长的威严,似乎不当众批评有错的学生就有失老师的威严。这是惟我独尊思想的反映,显然在今天已经过时,我们不应再予仿效。
其二,要注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所谓“势”是指要善于掌握事情的由头而顺其自然;所谓“导”,是指用反话正说之法去引领。孩子年幼无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说错话,做错事,甚至会有“出格”之举。但“童言无忌”,作为老师应该允许,不应求全责备。记得有一天有一位老师向我反映在我们班上课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说了两个字:“妓女”,当时这位老师很生气,惩罚了这位学生,但是这时全班哄堂大笑。学生不但不知道错误,还在那里议论纷纷。而说妓女这两个字的学生平时是很乖的,于是在课下,我问了那个学生,他说:“老师,我不知道那两个字式什么意思,我是在看电视的时候学的”,然后我告诉他:“电视中的很多东西并不全部是好的,所以不要什么话都学,”因势引导,孩子不仅容易接受,也会使消极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其三,要坚持就事论事,点到为止,不要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我们有些家一遇到孩子出事,就气不打一处来。往往倾盆大雨,把昔日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一古脑儿抖落出来,搞“扩大化”,数落得孩子一无是处,这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难以增强改正缺点的信心。其实,今天发生的事未必与昨天前天的事有关联,即使有关联也不应“算总账”。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要无限外延。这种批评看起来似乎有点简单化,三言两语而可作罢,但它符合孩子的思想单纯的心理特征,往往能使他们消除对待批评的抵制意识,这样才有利于轻装前进。要想取得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就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这就是我们从此事中得到的启示。提起批评,也许更多人的理解是“挑刺”。实则,那只是批评很小的部分。真正高明的批评,更多的是交流、引导和印证。毛泽东深明批评三昧,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包含一定的“治病救人”的性质――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同步成长。治病,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行为,医疗环境对医疗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尤其老中医,很注意调动患者的能动性,话语甚至语气运用都很谨慎。西医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把很苦的药制成“糖丸”。
尽管批评时以“尖刻”面目出现,但在本质上并非对抗性的行为。批评应是一种对话,一种感应,一种审读和再创造。始终没有被批评者“出场”的批评,是无聊的饶舌。仿佛医生要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批评也必须营造理想的“批评情境”,这是批评的有机组成部分。施与受完全和谐,才能构成美满的艺术批评,从而完成艺术的完整历程。因此,批评更需要站在“受”的立场实行“施”,这就是所谓善解人意亦易为人解。
落实到艺术批评,无论是评还是论,关键都在一个理字和一个情字。俗话说得好,有理不用高声,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理在情的评论,声不必高,只要点到要穴,虽仅只言片语,却如丽日和风,令人心悦,令人诚服。心诚理直,宽容便是力量,如水,无坚不摧。水顺势而流,随器而变,虽无形而具百态。批评如水,那是一种理想境界。成人教育大师卡耐基教导学生:要使别人接受,必先使人说“是”。一连串的“是”之后,就会有欢喜的“心肯”。这不仅仅是智谋,更是印证技术。有时,“今天天气真好”这样的话语,不一定就是废话,那是不可缺少的药引子。
所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先让他们能够感受老师的关爱,爱心是管好学生最大的武器。让他们能心服你这位老师,然后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学生犯错了,不能够嬉笑批评,就要严肃批评,然后讲究一定的批评方法,这样,学生在老师严肃的批评下能够明白自己的错误,老师的批评也能够接受,学生也会改正。我们应做那温暖的阳关去感化学生,不要做那刺骨的冷风!
第五篇: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2-18 10:34:00 ]作者:孙静编辑:studa090420
在我的工作中也发生过一个小故事,一次美术课上,一个小朋友哭着告诉我同桌在她的画上画了一条线,当时我一听,特别的生气,因为这个小朋友是我们班特调皮的一个男孩,经常惹事,我心里想好好的批评他一顿,可是,当我看到他低垂的小脑袋时,我又不忍心了,我请他把他乱画的这条线修改一下,和小朋友商量一下,添画成画里的东西,他点头答应了,告状的小朋友也不哭了,两人开始讨论着该画什么。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同样是批评,我们也可以处理的艺术点。那么,在批评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一、怀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在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需要理性的分析,有时候也要“糊涂”一点,这种“糊涂”的爱,是一种谅解、宽容。他淡化了教育的痕迹,“润物无声”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含蓄地批评,去没有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个孩子
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且适时地“放大”这些优点,学会欣赏孩子,善于从一些小事甚至是错事中挖掘他们的优点。另外,在批评孩子时,我们还要就事论事,不要将孩子以往的过错一次次地搬出来说。
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孩子,尤其是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孩子,教师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如果教师让孩子有不被喜欢的感觉,或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孩子有时就会有“破罐破摔”的情绪,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很不利于我们的教育。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三、注意批评的场地、时间
虽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批评孩子时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尤其切忌在集体面前大声训斥孩子,这样一是会大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集体活动的开展。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可以私底下进行教育。但有时候,如果孩子的错误我们不处理会直接影响其他孩子时,我们就该适时处理一下了,总之批评要做到尊重孩子,以不伤害孩子为前提,另一方面,不要影响到其他孩子。
四、让孩子学会评价与自我评价
我们可以在故事、情境中引导孩子进行评价,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提高自身的认识,例如,们想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危险时,可以让幼儿看一些危险行为的图片,让孩子议一议这些行为对不对,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形成自身的认识。孩子年龄稍微大点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自我评价。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鼓励、表扬不可少,但合理的批评也不能少,只要我们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批评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