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作文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6:4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厚江作文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厚江作文教学实录》。

第一篇:黄厚江作文教学实录

【教育感言】

作文教学要提高效率,首要的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有准确的定位,对写作的一般规律有准确的把握和真正的尊重,致力于学生写作状况的改善和写作过程的优化。如果总在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动脑筋翻花样,恐怕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写作课,学习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

(师板书“写出人物的个性”。)

师:那什么是人物的个性呢?

生1:我认为是人物独有的特点。

(师板书“独有”。)

师:是的,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独有的特点。请大家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子,说说课文写出了人物怎样的鲜明个性。

生2: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老师教学生写字,就表现了老师慈爱负责的个性。

师:是的,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写出人物的个性。除了通过事件写人物之外,还有许多细节也可以写出人物的个性。《我的老师》中有能表现蔡芸芝老师个性的细节吗?

生3:“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的细节,表现了老师的和蔼亲切。

师:很好,这个细节就是老师充满爱的个性动作。其他同学还能说说不同的例子吗?

生4:动作描写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如《赵普》,他向宋太祖推荐人才,太祖不任用,他就反复推荐,气得太祖撕坏了他的奏章,他回去把撕坏的奏章粘贴好,第二天还是推荐这个人。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太祖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这表现赵普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师:有很多同学学习文言文只注意字词和句子的理解,而这位同学从文言文中学习写作的手法,非常可贵。

生5:还有外貌描写。鲁迅的胡子是“隶体的„一‟字”,头发是根根直竖的,这就写出了鲁迅的瘦削、严肃,表现了他的顽强、倔强与刚正不阿。

师:除了具体事件、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人物个性,一句话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主要人物是那位船长,他的一句话就能表现他的性格。有同学记得吗?

生6:“……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反映了船长高度的责任感和舍身为人的精神。

师:大家能举出语言表现人物个性的例子吗?(学生没有反应)《社戏》里面的双喜,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7:有印象。当大人们迟疑不决时,双喜大声地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些话反映了他的聪明,也使得大人放心地让“我”去看戏了。

师:是的,双喜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他的聪明能干。因为消除了大人们的所有顾虑,主客观的因素都作了考虑,大人们相信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其实还有一句很能见出个性的话——

生8:在偷豆子吃的时候,他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

师:通过上面的回忆学习,我们知道,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很多,事件叙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等等,都可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写出一个人物的个性。具体要求是:用8-10分钟的时间,通过一两个片段,写出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个性。大家首先要想想你准备写谁,还要想一想他的个性特点是什么。应该写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人,这样才容易写出他的个性来。写身边熟悉的人可以,有同学愿意写我当然也行,但内容一定要具体。下面请大家开始写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师:好,时间到了,大家也都写得差不多了,没有完成的内容请课后继续写。写作文,动笔写是提高的一个途径,评价、批改别人的作文,和别人交流写作的感受,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下面就请同学们相互批改,一篇文章要经过前后座两位同学的批改。只要你认为他能够写出个性就可以打优(80分以上),个性鲜明的可以打得更高,没有写出个性的可以打不及格。批改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认识,那种取一般化的折中做法最要不得,也就是最没“个性”的表现,希望你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认识,该打多少就打多少,坚持自己打分的标准。

(学生互相批阅作文,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同学们大都批改结束了,我们来一起交流。有没有打60分以下的文章,也就是不及格的?

生1:有。

师(接过作文,读):他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一张嘴巴里时不时地有东西在翻滚。他十分爱动,但也十分爱睡觉,他的睡相有趣极了,嘴巴在动,手里抓着东西,好像是大熊猫睡成一团。他爱吃,他什么都吃,也许是一头猪的转世……

好像还没有写完,认为他的作文不管怎么说还是可以及格的同学请举手。

(生2举手。)

生2:我觉得他写得蛮好的。有肖像描写,而且还有动作描写,内容也比较集中。

师:你能说出被写的这个人具有什么个性吗?

生2:他“贪吃爱睡”。

师:对,倒的确写出了人物贪吃爱睡的特点。文章是如何写出这个特点的?

生2:一个是肖像,“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一个是细节,“一张嘴巴里时不时地有东西在翻滚”。

师:大家想一想,“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这样的肖像描写能表现“贪吃爱睡”的特点吗?

生3:不能。

师:哪一处肖像描写能呢?

生4:“他的睡相有趣极了,嘴巴在动,手里抓着东西,好像是大熊猫睡成一团。”

师:对。“好像是大熊猫睡成一团”的确能表现他特别能睡。大家能一起修改一下,使句子的前半部分能更好地表现人物“贪吃爱睡”这个特点吗?

生5:在“嘴巴”后面加一个词“一直”。

师:“嘴巴一直在动”,嗯,改得不错,但还可以更具体一些。哪一位同学能在“嘴巴一直在动”后面再加一个句子,把这句话说得更具体一些呢?

生6:加一句“总好像吃着什么最喜爱吃的东西”。

师:非常好。

生7:再加一句“还发出砸巴砸巴的声音”。

师:真是太好了。其实还有一个句子可以改得更具体一些,哪个句子?

生8:“手里抓着东西。”

师:你能改一下吗?

生8:“手里总抓着一根火腿肠。”

(生大笑。)

师:是改得很好。但总是“抓着一根火腿肠”是不是又过于绝对了,我想只要改成“手里总抓着吃的东西”就可以了。大家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大家再看看,“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这个句子应该怎样改呢?

生9:应该突出他的胖,因为“贪吃爱睡”的人都是很胖的。

师:是很有道理,不过具体的修改,就留给这位同学自己了。尽管这位同学的片段的确有些问题,但总的说,还是写出了人物个性特点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在60分以上。大家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好,有没有两个人的评分差距比较大的?好比说我批优秀,他批良好。——这也正是有个性的表现。

(生提供作文。)

师(接过作文):你们分别打多少分?

生1:我打85分。

生2:我打75分。

师:差距是蛮大的。

(师读作文)

……窗外是白茫茫的一片雪,突然马路上传来“嚓嚓”的扫雪的声音,一个人的身影也映入我的眼帘。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看就像是个农民,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把扫帚,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白白的发丝已爬上了他的额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年龄很大的老爷爷。我急忙跑过去想劝他回去休息。他说:“我已经老了,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就让我在这里为大家服务吧。”老爷爷的精神很让我感动,我就跑回家拿来笤帚,和老爷爷一起扫起了雪。一边扫雪,我还一边和老爷爷聊天。我起初不会扫,慢慢地就会扫了。

后面还有都是写自己感受的,我们就不全读了。

我们请打85分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1:我认为文章对老爷爷的外貌描写很成功,写出了他乐于奉献的精神,语言也很生动。

师:再请打75分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2:我认为她没有写出老爷爷的个性,所以应该打80分以下。

师:老师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如果这篇作文是我批的话,我会打75分。尽管小作者的思想觉悟很高,但文中老爷爷的个性还不是很明显。个性是一个人独有的特点,虽然这也是相对的,但“为人民服务”一般还不能代表某个人物的个性。另外,写人的文章一定要集中地表现这个人物,后面写“我”的内容偏多了,未能集中地来写老爷爷这个主要人物。其实,我给75分左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这位同学所写的人物,可能没有这个人或者没有这件事,就是说我对事件的真实性有点怀疑。请问这位同学,有这样的事吗?

生3:我听说过这样的事。

师:看来事情也不全是假的,但黄老师猜的也没有全错。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片段中,哪些内容让我们觉得不太可信。

生4:不可能有这样的老农民。现在还有谁愿意义务扫马路上的雪呢?

生5:这也不是绝对的。但如果不交代具体的情况,老大爷这样做的确很危险,也会影响交通的,我想如果扫村口的路,就比较可信。

生6:老大爷的话,也不太可信,一个老农民不可能说出“我已经老了,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就让我在这里为大家服务吧”这样与身份不符的话。

师:这很有道理,这很像一个英雄人物说的话,或者一个领导干部说的话。我想这与作者对这个人物不熟悉有关系。写文章进行适当想象是必要的,但要合理,要切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语言是体现人物个性很重要的方法,但也一定要切合身份。文章中有些细节,我觉得也可以推敲。我再读一读,大家再想一想——“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看就像是个农民,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把扫帚,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白白的发丝已爬上了他的额头。”啊,有同学要发言。

生7:离那么远,怎样可能看到“白白的发丝已爬上了他的额头”呢?

生8:我觉得“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也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因为老大爷并没有病。

师:都有些道理。还有吗?还有一个细节得推敲——看来大家都没有劳动的体验。啊,有同学发现了。

生9:“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把扫帚”的“冻得发紫的双手”不真实。

师:为什么呢?

生9:那么远,看不到。

师:你的确发现了问题,可对问题的原因认识得不够准确。我想不是看不到,而是不可能。黄老师有过几年的农民经历,数九寒冬在冰天雪地里劳动过,不管多冷的天,只要在劳动,双手就不可能“冻得发紫”,而且一般说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的可能性也不大。由这些可以看出,不写熟悉的内容,随意地写,或者人家怎么写自己就怎么写,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黄老师一开始就强调要写自己熟悉的人。

师:有没有哪两位同学共同发现一篇可以打90分以上的优秀文章的?

(有学生举手。)

师:请读一下片段好吗?

生1(读):我的奶奶:奶奶是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她天天闲着没事,时常买菜烧饭,帮邻居调解矛盾,还经常为楼下的阿姨们洗洗衣服。她只要一有事做就开心得不得了。但是她不是每天都有事做,所以她经常觉得自己很无用,常常一个人坐着发愣。奶奶觉得很孤独,在这样的环境中。难道她要孤独地度过晚年吗?决不,因为还有我呢。奶奶很爱我,只要我去了奶奶家,奶奶的脸就会变成一朵花,连那深深的皱纹也变得……

师(对着另一位同学):你也给这篇作文打了90分以上,请你说说她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生2:能表现奶奶的善良和慈祥,我认为可以打90分。

师:有没有认为打不到90分的?

生3:我认为不应该打90分,因为奶奶的个性还不是很鲜明。奶奶孤独,爱孙女,不能算是她的个性。

师(对文章的作者):你的作文之所以能打动两位评委,是因为你的作文语言细腻生动,且融入了自己真实的感情。如果内容再集中一些,能再选取典型的事件来写出奶奶的特点,作文就会更好。大家想一想,如果内容能再集中一些,你们说写什么比较好?爱劳动?帮助邻居?孤独?爱自己的外孙女?

(学生意见不很统一。)

师:黄老师说说自己的意见。我觉得从写个性的角度看,写爱劳动或者帮助邻居比较好,因为孤独算不上是个性,孤僻就是个性了。不知这位同学的意思是哪一种?

生4(小声):孤僻。

师:如果你的意思是孤僻,那么写热心解决邻居矛盾就不合适,因为一般说热心帮助别人的人,就不会孤僻。——至于爱自己的外孙女,这是绝大多数奶奶都会做到的,说个性也不够鲜明。所以我觉得写爱劳动比较好。

师:有没有同学想借这个机会,主动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让大家欣赏评价一下?

生1(读自己的习作):他一头蓬乱的白发,一双眼睛充满着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长满皱纹的黝黑的脸,破烂的衣服显得那么可怜又那么无奈。他成天向路边的行人乞讨,看到了谁,他都会不停地说:“好人就必得好报的。”他就是这样的热爱生活,对待生活。……虽然他面对着不公平的待遇,可他仍然能够顽强地活着。

师:请哪位同学评一评?认为可以得80分以上的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面对一个学生):请说说理由。

生2:前面写了乞丐的外貌,又有人物的神态描写,乞丐的身份很清楚。

师:我们今天是要写人物的个性,那么这个乞丐的个性是什么呢?他的身份是很明确的,但个性是不是鲜明呢?

生2:很鲜明。他“热爱生活”,“顽强地活着”。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他既然热爱生活就应该去自食其力,不应该只是靠乞讨过日子,可以去卖报什么的。他的“热爱生活”是建立在不劳而获上的,我认为不好。

生4:我想问她写出了乞丐的什么个性?

师(面对作者):你现场“答记者问”好不好?

生1:他的个性是“热爱生活”。

生4:“热爱生活”是个性吗?

生1:我还没有写完。

师:好,同学们,她的这篇文章可能是因为没有写完,所以个性还未能很好地写出来,等写完了你们再交流。刚才有同学问“热爱生活”是不是个性?我们写作时,的确不要把那些共性的东西当作人物的个性,比如“热爱生活”就有一定的共性,因为热爱生活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德。但个性的独特也是相对的,共同的品德每个人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这篇文章如果能写出这个乞丐是怎么样热爱生活的,也就写出了他的独特之处。可惜现在还看不出。

下课之前,我想问一问,今天有没有写我的?(十余名学生举手。)这么多?太谢谢你们了!

(师请一男生读。)

生1:(读)……的头发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位慈祥的老大爷,椭圆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这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位开朗和蔼的老师。一身朴素的打扮,让我们感觉是那么的亲切,给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

师:谢谢你把我写得这么可爱。不过写出人物的个性需要对人物比较熟悉,比如这位同学写我是老大爷,其实我还不能算是老大爷。如果他知道我的年龄,就会改为“他虽然还不到五十岁,但看上去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大爷”,这样或许就更好。这位同学写得不错,但还缺少一些具体的内容。好,再看一位女同学写我的片段。

生2(读):一张椭圆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慈祥善良的眼睛,这就是今天给我们授课的黄老师。课堂上黄老师经常轻轻弯着腰,手扶着课桌,用他那生动的语言帮我们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黄老师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他和蔼可亲的笑脸,使我们感到心情愉悦。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

师:真惭愧,我远远没有同学们写得这么可爱。同学们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我的一些特点和个性,很难得,也很感谢!不过“镶嵌”这个词还可以再推敲推敲,这样来写我的眼睛是不是太优美了?

好的,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学习了“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当然,我们还只是了解了写人物个性的基本方法,一起评点了几个片段,交流了一些写作的认识和感受。请同学们回去再认真修改今天写的片段,充实材料,把它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好,下课。谢谢大家!

第二篇:黄厚江《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

《老王》教堂实录及反思(特级教师黄厚江版)特级教师黄厚江《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

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 2012.09

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这是一篇现代散文,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大家注意,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概括老王特点的词。

生:老实。

黄:请告诉同学们在哪一段。

生:在第5段。

黄:请大家标画出来。还有吗?

生:不幸。在第3段。

黄:很好。不幸,在第3段,而且不止一个。课文最后一段也有。

生:第2段,“脑袋慢”。

黄:哦,“脑袋慢”。这个词加了引号。表示特定内涵。大家说说这个“脑袋慢”是什么意思?

生:滞笨。

黄:“滞笨”?课文里有吗?这两个词能互相解释吗?不太好,“滞笨”一般是写动作,“脑袋慢”是写思想。第2段有一个词可以用来解释——

生:失群落伍。

黄:对,失群落伍,是指思想上落伍。其他骑三轮车的都已经加入组织了,他还没有加入组织。这就是落伍,这就是“脑袋慢”。

有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我”认为老王“老实”,但也有人认为他“不老实”。“不老实”有许多不同的内涵,比如,有人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我们会说这个人不老实;有人爱撒谎,我们也会说这个人不老实。你们说说,老王的“不老实”,可能指哪方面的问题?

(学生没有反应。)

黄:大家到第3段看看整个句子:“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摔一只眼。”有两个词需要注意。一个是“光棍”,你说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还有一个是“年轻”。年轻时候不老实,年轻的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尽管同学们还不是成年人,但从阅读的角度还是应该能理解的。这个“不老实”的说法是否可靠,我们不敢断定,但我们可以由此看出老王在他那个群体中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是被人当做笑料的,而这恰恰使我们看到他的“老实”。而且,我以为,一个年轻光棍。有些不老实的事,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应该是正常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对不对?

生:呵呵„„

黄:我们刚才是从“不老实”中看出他的“老实”。他还有哪些老实的表现?

生:“落伍”也说明他老实。

黄:对。你想想看,形势变了,他反应不过来。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家不要他了。这就是老实。“老实”这个词内涵也很丰富。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可以说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鲁迅就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大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种诚实,也是一种善良。

黄:诚实,善良。

生:还可以是正直。

黄:都不错。我们再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事情表现他的老实。文章表现老王老实,写了哪几件事?

生:送冰。

黄:对,送冰。大家能从“老王给我们家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这句话读出什么言外之意?

生:别人不愿意。

黄:其他人不愿意而老王愿意,这表现了老王的老实。老王的老实更表现在他不但愿意代送,而且——

生:减半收费。

黄:老王为什么要减半收费啊?

生:因为是顺带送的啊。

黄:你看多老实的一个人。不欺负外来户,不欺负好欺负的人;顺带的,就收一半钱。这是够老实的。其他还有表现他老实的事吗?

生:还有。

黄:时,还有。哪一件事?

生:送钱先生。

黄: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是吧?那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们从中能看出老王什么样的老实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看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读):“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黄:大家注意他的重音在哪里啊?对,不太清楚。大家体会一下,重音应该在哪里。

生:在“钱”。

黄:在“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那要什么呢?

生:在“钱先生”。

黄:对,在“钱先生”。可是老王为什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呢?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学术传奇,是一个学术大师,可那个时候知道这一点的人并不多。黄老师不知遭,老王更不知道。那时候,钱先生就是一个被下放的知识分子。一个失时的文化人。正因为如此。愈加见出老王的可贵和善良。他“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就是因为什么?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对他好。钱先生一家都对他好。

黄:对。这是知恩图报。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是好人。

黄:尊重好人的人也一定是好人。

生:钱先生生病了。他是对钱先生同情,就是对他不幸的一种同情。

黄:是一种同情。一个不幸人对一对不幸人的同情,一个拉车的对两个文化人的同情。

生:还有一个原因是,钱先生是个老主顾。

黄:分析得很好。老王不要钱肯定不是因为钱钟书先生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但我想他一定知道钱先生是一个文化人。所以。如果说这不要钱的原因。可能隐含着一个普通拉车人对文化人乃至对文化的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我想也并不牵强。倘若这一点成立。这在那样的年代该是多么可贵!好的,我们就不拔那么高了。简单说,不要钱,是因为同情,是因为感激,是因为老主顾。因此,我们可见,老王的“老实”,不是无能,不是不灵活,也不是不能干,而是一种善良的品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就是善良。好了,刚才,我们解读了老王的老实善良,那么作者除了写老王的老实善良,另外还花了很.多笔墨写了什么?

生:写他的不幸。

黄:大家觉得老王有几大不幸?

生:他是有病的。

黄:有病。对,第一个不幸可以说是残疾、眼残。第二个不幸呢?

生:没主顾。

黄:对,给“组织”抛弃了,拉车的没车拉了。第三个不幸呢?

生:我觉得是经济方面的。

黄:经济贫困。还有吗?

生:年迈。

黄:年迈?年迈也是不幸吗?黄老师也快年迈了,就不幸吗?

生:孤苦伶仃。

黄:这一点很重要,孤苦伶仃,没有亲人。归纳一下,有四大不幸:身体残疾,失去组织,没有亲人,经济贫困。其实还有其他的不幸,比如说,遭人嘲笑,被人戏弄„„大家想一想:你觉得老王自己认为他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生:孤苦伶仃。

生:失群落伍。

生:遭人嘲笑。

黄:都有道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在三个不幸中选一个,你们觉得哪一个不幸时老王来讲是最大的?(学生没反应)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老王他最大的渴望是什么?他心中最渴求的是什么呢?(学生还是没反应)

好的,我们来看课文第4段,(教师读)“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这个问题老王是怎么回答的?

生:“住那儿多年了。”

黄:这个问题,一般情况应该怎么回答?

生:是,或者,不是。

黄:对。可老王为什么这样回答呢?这个回答说明是还是不是呢?

生:是。也不是。

黄:非常好。是他家,因为他住这里;但又不是家,因为这不是他心中的家,因为在他心中这不像家。是啊。老王多想有个家啊!他心中的家应该有什么呢?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有亲人,有妻子,有弦子,他渴望亲人的关爱。他渴望亲情的温暖。

好的。我们刚才先通过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理解老王,然后又通过作者所写的具体的事件理解老王,我们还通过别人的态度理解了老王,我们还试图走进老王的心中理解老王。我们知道了老王的善良,知道了老王的不幸。下面我们再深入一层,从作者与老王的关系入手进一步理解老王,同时也深入理解作者。

下面,老师读一下文章的第8段,看同学们听我读完之后会不会产生一些疑问。

(教师读课文第8段。)

黄: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最后一句话问:“老王,你好些了吗?”但是实际上“我”前面已经看出来老王的身体不好了。

黄:你的问题是,已经知道老王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要问这句话,对吗?很好。大家说一说为什么问这句话。

(学生议论。)

生:关心。

生:客套。

黄:对,大家说得很好,看起来是关心,更多的是客套。这个客套,值得注意,也耐人寻味。有没有其他疑问呢?

生:老王为什么突然来到作者的家?

黄:对,老王病那么重,为什么还要来作者家呢?来干什么?这也是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去看,大家还有没有疑问?看来大家没有想到。黄老师读到这里。产生两个疑问:一般说描写一个人,总会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笔调描写老王呢?这是一。第二个疑问是,这一段的笔调为什么和上下文很不一致?

(学生没有反应。)

黄:如果黄老师病了,来上课,也这样站在门口,你们会这样描写吗?

生:不会。

黄:如果作者描写钱先生病了,会这样写吗?对,也不会。但为什么写老王要这样写呢?好的,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学生看第11段。)

黄:这一段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先来看一个句子:“我强笑说„„”“强笑”是什么意思?

生:勉强。

黄:似乎也对。为什么要“勉强”笑呢?笑不出来硬挤着笑,这就叫勉强。作者为什么不想笑又必须笑啊?我们读书要反复揣摩。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

生:老王自己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给自己吃?

黄:因为不明白老王为什么这样做,所以“我”就强笑了?似乎还没有找到最好的理解。大家想想,这个“强”字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生:苦。

黄:哦,苦笑。其他同学呢?

生:应该是一种心酸愧疚的笑。

黄:心酸愧疚。心酸什么呢?愧疚什么呢?又为什么要笑呢?

生:因为他不想让老王知道自己内心的悲观伤心。

黄: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伤心,所以就强笑。

生:我感觉这里的作者和老王的关系不是非常的亲密。遇到老王就像我们遇到一个乞丐一样,我们非常同情乞丐,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又非常的窘迫,有点愧怍,强笑就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内心的这种复杂情绪。

黄:哦,大家揣摩得不错,分析得也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你们对具体语境考虑得还是不够。刚才那位同学揣摩得非常好,但说“我”有点愧怍,值得讨论。作者在那个时候就愧怍了吗?送鸡蛋给“我”吃就愧怍了吗?“我”给了钱又愧怍什么呢?

大家还是要注意前后的具体内容。我们先看前一个句子:“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再看后面说的话:“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前一句的重音应该在哪里?在“送”。后一句的重音在哪里?在“给我们”。这就清楚了。“强笑”的原因就是因为老王将“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送给我们吃。大家要特别注意是“送”是“给”,而不是买,也不是挟。所以作者很意外,很尴尬,很为难,所以只能“强笑”。作者为什么为难为什么尴尬啊?不收似乎不好,收了如果不给钱更不妥当。潜台词是什么?是“我”和你的关系,绝不能白吃你的东西。作者为难之后怎么办?

生:给钱。

黄:对,就是给你钱,这样就不欠老王人情了。老王也懂得了“我”的意思,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然后“我”也赶忙地说:“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大家再揣摩一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有哪些信息?

生:以前老王拿鸡蛋来换过钱。

生:有时候“我”没有当时给钱,托人捎过。

生:以前“我”给老王钱的时候,老王也客气过,不要钱。不要钱,然后把钱塞给他,他最后还是要了。

黄:揣摩得很好。“我”一再强调说“我知道,我知道”。大家想一想,“我”真的知道吗?“我”又知道什么呢?

生:“我”知道老王拿鸡蛋来是换钱的。

生:“我”知道老王不要钱是客套。

黄:揣摩得很好。在“我”坚决的态度面前,老王就无话可说了,钱也收下了。——大家看,老王真是个老实人啊!但我想,收下钱之后,老王的内心一定很复杂。现在我们做一件事:请你站在老王的角度,想象一下老王这时的心理,用简短的话描述老王此时此刻的心情。

(学生思考。)

黄:哪位同学说说?

生:我觉得这些钱对老王来说是一种伤害——

黄:请用老王的口吻来描述。

生:一方面,感谢杨先生一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黄:感激,关心。

生:对,另一方面觉得他们是社会上可以理解我的人。

黄:可以理解可以信赖的人。

生:但是,到最后发现他们从心里还是没有接受自己。

黄:具体说,老王的心理有三个要点:一是老王对杨先生和钱先生的感激;二是内心里一直把他们当做最信赖的人;最后发现,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隔阂,有距离。对吗?但你还是分析,而不是描述。哪位同学是描述的?交流一下。

生:杨先生他们平时待我不错,他们常常照顾我的生意。买些鸡蛋给他们,我的日子也好过多了。我现在要死了,想把一点鸡蛋和香油送给他们,但杨先生却没有明白我的心思。不过,这样也好。让杨先生心安理得地吃那些鸡蛋和香油吧。希望他们能够好好过下去,珍惜现在有家有温暖的日子。

黄:嗯,是描写,而且写出了更深一层的内容——虽然杨先生对老王的心思不理解,但老王想这样也好。可以让他们更安心地吃鸡蛋和香油。还有没有同学要说的?没有?好的。

黄老师读到这个地方,想到老王这时的心理,也写了几句: 杨先生啊,我的鸡蛋和香油真的不是来换钱的啊。你看,我这样子,还能活几天呢?我这样的一个人要钱还有什么用呢?我就是想把自己一点最值钱的东西留给我最亲的人啊。可我知道,我不配有这样的心思。你们都是有大学问的人,都是有身份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可我呢,一个一字不识的粗人。一个名声不好的拉车的人。你们两位不嫌弃我,钱先生肯坐我的车,就是看得起我,是同情我,是高看我,是照顾我啊。可是,杨先生,钱先生,我还是要在心里叫你们一声:亲人啊!

这是黄老师对老王心理的描述。和刚才的那位同学比,要浅一些,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个时候在老王的眼里,杨绛夫妇是他的亲人。他孤老无依,没有亲人,最后一点东西,就送给他的亲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老王心中,杨绛夫妇是他的亲人;而在作者的眼里,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家能不能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表达在作者“我”的心中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一个可怜的人。

生:一个不幸的人。

生:一个需要同情的人。

生:一个熟人。

生:一个陌生人。

黄:对。在作者“我”心中,老王只是一个不幸的陌生人,或者说是一个一般的熟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这样,我们对第8段的描写就可以理解了。这段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冷静和客观,因为她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不幸的值得同情的人。请同学们回过头去,从上文“我”和老王相处的片段中,寻找这种“距离感”和‘‘熟悉的陌生感”。

生:第一句就是,“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我坐”,让“我”感到一种距离。

黄:对!你的语感非常好。为什么用这样两个短句子呢?“他蹬,我坐”,你看距离显得很远,他是拉车的,“我”是坐车的。如果揣摩一下就更有意思了。“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为什么要说话?大家都有说话的欲望。对老王来说,除了“我”,又有多少人愿意和他说话呢?为什么说闲话?那年代,不说闲话还能说什么话?“我”和老王,不说闲话还能说什么话?——这就是距离,就是熟悉的陌生。其他还有没有表现老王和作者之间距离的内容?

生:第4段。

黄:第4段。具体说是什么内容?

生:就是那次“我”问他家的时候,老王说住那儿多年了。如果是关系非常好的话,“我”应该会问他什么原因,可作者没问,说明作者不想多关心。

黄:对,有没有关心啊?关心了;但是,这个关心的分寸把握得非常好,不往深处关心。这或许就是知识分子的特点啊。表现得很关心,却不往深处关心。其他还有没有?我们一起看第5段,我读一下,“有一年夏天„„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你们觉得这段话哪个词表现了距离?

生:当然。

黄:对,“当然”。为什么要有个“当然”呢?你能感觉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生:是一种陌生感。意思是“我”当然不能占你便宜,好像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黄:除了陌生感、距离感之外,还有什么感觉呢?

生:居高临下的感觉。

黄:对,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为“我”经济比你好,因为“我”地位比你高,因为“我”是文化人„„所以“我”当然不能占你的便宜了。很好。我们再看第7段,哪个词也表现了这种距离?

生:幸亏。

黄:除了“幸亏”,还有哪个词?

生:降格。

黄:对。“降格”这个词,就像第8段里的“镶嵌”一样,用了比拟的手法。这个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或者说表现了作者和老王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距离中,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呢?我们刚才从作者的角度读老王;现在换一个角度,从老王的角度读作者。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呢?

生:虽然说她对老王很同情,也帮过不少忙,但又保持了一种距离。

黄:为什么要保持距离?是什么原因呢?

生:她并不把自己看做老王的同类。

黄:她不把自己看做是老王的同类,说得很深刻。保持距离,肯定与那样的时代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心理上的不认同。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不把老王看做和自己是同样的人呢?

生:有文化人的优越感。

黄:非常好。这种心理,的确是文化人的一种优越感。通俗说,是文人的清高;说得重一点,是文化人的狭隘和自私。可以说,她对老王的同情是不彻底的,她的善良我们觉得也是有保留的。所以,当时的作者,杨绛,完全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老王的。读现代散文,就是要读出文章中的“我”来。这里,我们就读出了杨绛文化上的优越感、清高甚至矫情。但这并不是杨绛先生的个人缺点,而是文化人是知识分子共有的一种缺陷,是他们这个群体和老王们这个群体之间的天然距离。而杨绛先生在本文中敢于这样解剖自己,表达自我的反思——尽管这个反思迟到了几年——则显得非常可贵,尤为值得我们尊敬。了解了这些,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就变得水到渠成。大家想想,如果说当年的杨绛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老王,是保持着一种距离和老王交往,那么当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当她愧怍于老王的时候,她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老王的呢?

生:仰视。

黄:对,是一种仰视。她发现与老王相比,自己是自私的,自己的善良是不如老王那么纯净的。于是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可据有关资料显示,这句话在初稿上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大家想一想,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多吃多占”改为“幸运”呢?

生:“多吃多占”有点贬义,改成“幸运”就没有贬义了。

黄:这是一个区别。(一学生举手)好。你说说——

生:“多吃多占”的意思比较狭隘,它只是指物质上的;改成“幸运”,内涵更广了,不仅指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强调老王的不幸,不仅是物质上的不幸更是精神上的不幸。

黄:非常好,理解得很透彻。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

生:有。我觉得还要广一点。其实整个社会的人可以分为幸运的和不幸的,但作者认为自己与老王相比就是幸运的人。

黄:很有哲学意味。刚才第一位同学想到的是感情色彩的差异,这两位同学强调的是内涵不同。“多吃多占”。的确是局限于物质上的愧疚,主要是着眼于两个人之间鸡蛋换钱一类的交往。起初,或者说当时,“我”认为拿钱买老王的鸡蛋是同情老王,帮助老王;后来发现,其实占便宜的不是老王,而是“我”。改成“幸运”的人,首先是概念上更对应了,表达更严谨;同时,内涵也更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这种“愧疚”感主要是着眼于精神,而不是物质。它表现了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也表现了作者精神的反思过程。她对老王的高大,对老王善良品性的理解,都在不断地提升。

最后,我们再讨论一个问题:作者是不是真的是幸运的人?

生:不是。她也是不幸的。

黄:那么,她为什么又说自己是幸运的呢?

生:是和老王相比。

黄:是的。她是不幸的,但和老王相比,她太幸运了。她经济还过得去,她还有钱先生。当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认识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最不幸的是老王这样一类人。可是要认识到这一点不容易。很多文化人,很多知识分子,往往喜欢夸大自己的不幸,以为自已是天下最不幸的人。而老王这样最不幸的人,却在那样的社会的最底层坚韧地生活着,并能坚守着做人的良知,是多么令人尊敬!大家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社会吗?

生:文化大革命。

黄:大家对文化大革命,可能不太了解。人们一般都以为,文化大革命主要的罪过是对文化的践踏,这固然不错。但黄老师觉得,还有更可怕的一点,就是对人与人关系的伤害,是对善良人性的摧残。可以说,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夫妻互相出卖,师生互相攻击,早上是朋友,晚上是敌人,卖友求荣,落井下石„„这样的事,随时都会发生。人与人的关系,几乎到了最冷漠最冷酷的地步。课文中对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有所表现。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这样的内容?

生:“过了十多天„„”

黄:对,就是这一段。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老李的答话。看能体会出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读句子。)

黄:什么样的感情?

生:冷漠。

黄:而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着善良,坚守着真诚,甚至坚守着对文化人的尊重,是多么难得和可贵!我想,我们站在这样的立场,置身于那样的背景,来读老王,来读杨绛,来读《老王》这篇散文,或许更容易有准确的把握,也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今天这节课,黄老师和大家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大家知道,该怎样去读现代散文,怎样去读写人的散文,怎样去读懂散文中的“我”。好。下课!

教学反思:我教《老王》的几个突破

1.由“读老王”到“读杨绛”。

作为现代散文或者说作为写人的现代散文,它的教学内容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呢?这就首先要把握现代散文的个性特点。要全面讨论现代散文的特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简单地说: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和性灵,表达作者内心的个我;和小说相比,写人的现代散文不能或者说主要不能关注作品中作者所写的人物,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个“我”。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老师教学《老王》仅仅是着眼于老王或者主要着眼于老王,即使有时候也在关注“我”,但似乎总是把老王作为关注的重点,对“我”的解读也只是为了解读老王,我以为这样把握文本是有问题的。在这次教学中,我更自觉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我”的解读上;而对老王的解读则是一个陪衬,通过老王和“我”的对比,进而更为深入地理解“我”,理解作者。

2.由“善良”“不幸”到“需求”“渴望”。

我们说学习《老王》的重点不应该是理解老王,而是理解作者杨绛。这绝不是说不需要解读老王,但我们对老王的解读却不能仅仅着眼于他的善良和不幸,而要在解读老王善良不幸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解读他的内心需要。老王固然是善良的,作者通过几件事写出了他的善良。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又不能只看到他的善良,而应该把这种善良放到特定的背景中,看到它更为深层的内涵。在那么多有知识或没有知识的、有文化或者没有文化的人变得冷漠的年代,为什么老王能够坚守这样的善良呢?为什么连作者这样的人也很难做到那样单纯的善良而老王能够做到呢?当然,这或许不是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老王固然是不幸的,但我们仅仅需要了解他的不幸吗?我们不应该深入一点关注一下不幸的老王、善良的老王的精神需求是什么吗?我们对于作者和老王之间的隔膜,对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真正目的,对于“我”后来的"隗怍”,缺少应该有的深入理解,这都与我们对老王的内心需求缺少关注和理解有关。看起来,作者对此似乎没有用很多笔墨去表现,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品读文本,并不难发现老王对温暖亲情的企求,而关于“家”的回答则最为明显。

也许我的生活经历,使我容易对老王有先人为主的解读,读到他的言行,我总很容易就想到我们村庄中那些近似老王一样的人物(无论是老王那样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的年代)。我从他们的眼睛中很容易读出他们精神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盼(无论是当年贫困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富裕的年代)。我很肯定地说:老王是非常孤独的,老王对亲情有着强烈的渴求。所以他和作者在车上有着很投机的聊天,所以他才说那住了多年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家,所以他才反复强调最后送鸡蛋和香油不是为了换钱,甚至他说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3.由“同情”“不尊重”到“距离”“冷漠”。

大家都知道,解读最后一句话是解读《老王》全文的关键,而解读“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读这句话的关键。那么作者为什么“愧怍”呢?

记得第一次听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教学的思路是,先认识老王的善良,再认识老王的不幸,然后提问:对这些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要同情,要关心,要帮助。再讨论:“我”关心了吗?结论是关心了但关心得还不够,帮助了但帮助得还不多,所以“我”很“愧怍”。最后出示一组弱者的照片,号召同学们要关心弱者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现在这种解读似乎已经少了,因为这显然是有悖文本的。作者并非因为没有同情没有关心老王而“愧

怍”。现在听得多的说法是:“我”对老王只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与,而没有平视的尊重和理解。这似乎是有深度的。但要讨论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回到我们前面说过的问题:老王需要什么?老王最需要“平视的尊重”吗?我想,这可能没有真正理解老王。以我对老王一类人的理解,或者从文本看,老王似乎并不会奢望杨绛这样有身份的文化人对自己进行“平视”和“尊重”吧。

理解杨绛到底为什么“愧怍”,不能不关注她内心对老王这个人的定位,即她把他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则不能回避文章中那个描写僵尸一样的老王的段落。这个段落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的:为什么作者同情老王,却用这样的笔调描写他?为什么这个段落和文章前后的笔触完全不一样?至今我仍不敢说,对这样的问题有了自己满意的答案;看了一些文章的解说,似乎也没有发现让人信服的观点。但我有一点感触非常强烈,即从这个段落中读出了作者和老王之间的距离,感受到作者面对僵尸一般的老王的强烈的冷静,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冷漠。我想,倘若写钱先生,写女儿圆圆,作者是绝不会这样写的。就是说,在“我”心中老王远不是她的亲人(我知道,这是苛求作者),而只是一个熟人,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一个曾经帮助过的人,一个有过鸡蛋换钱的来往的人。我说不清楚这是什么笔法,但我敬佩作者敢于如此客观地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态。这是需要勇气的,是难能可贵的、令人尊敬的品格。但我们不能因为对杨绛先生的敬重而不敢正视这一段;我们不能因此而回避和误读这个段落中“我”的冷静、冷漠,甚至有一点自私。事实上,杨绛先生的令人可敬不会因为这一点受到影响,而是恰恰相反。首先,这不是她个人品行的缺陷,而是他们那一类人共性的自私和虚伪,是“我”那一类人和老王这一类人集体的距离和阶级的距离,而作者敢于揭示出自我的虚伪和矫情,便是一个尤为值得敬重的人。

4.由读懂到学会读懂。

我曾不厌其烦地强调: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可惜的是,很多阅读教学还仅仅是追求让学生读懂文本。《老王》的教学尤其如此。不少老师教学《老王》,就是让学生得到某一个思想。我以为,这是远离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对于学会阅读的训练。比如读《老王》,我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层次去读:抓住文章中概括性的词语读;抓住作者写的主要事件读;抓住别人对老王的态度读;从老王的内心需求去读;从老王和“我”之间的关系去读。这是阅读的角度,是阅读的层次,也是阅读的方法。解读“我”和老王之间的距离,先从文章最难理解的描写僵尸一样的老王的那一段中去感受“我”和老王的距离,再抓住“我知道”那一句话进行突破,再通过对老王心理的揣摩解读老王内心对“我”的定位,明确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之后再回读课文从中寻找“距离”的具体表现。如此用心的安排,并不是为了实现我的什么教学意图,而是要引领学生学会解读文本。

另外,解读这篇文本,大家都会强调如何抓住关键句读懂全文,而我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更想强调如何由全文读懂“一句话”。这并非是要标新立异,其用意正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辩证的阅读策略。

第三篇:《写出人物的个性》教学实录(黄厚江)

《写出人物的个性》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写作课,学习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板书“写出人物的个性’)。那什么是人物的个性呢? 生:我认为是人物独有的特点。(师板书‘独有,’)师:是的,所谓的个性就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独有的特点。请大家从学过的课文中列举例子,说说课文写出了人物怎样的鲜明个性。

生: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老师,教学生写字,表现了老师慈爱负责的个性。

师:是的,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写出人物的个性。除了通过事件写人物之外,其他也还有许多细节也可以写出人物的个性。《我的老师》中有写出蔡芸芝老师个性的细节吗? 生:“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的细节,表现了老师的和蔼亲切。

师:很好,这个细节就是老师充满爱的个性动作。其他同学还能说说不同的例子吗? 生:动作描写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如第五课《赵普》,他向宋太祖推荐人才,太祖不任用,他就反复推荐,气得太祖撕坏了他的奏章。他回去把撕坏的奏章粘贴好,第二天还是推荐这个人,最后太祖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这表现了赵普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师:有很多同学学习文言文只注意字词和句子的理解,这位同学从文言文中学习写作的手法,非常可贵。

生:还有外貌描写。鲁迅的胡子是‘隶体的‘一’字”,头发是根根直竖的,这就写出了鲁迅的个性。

师:反映鲁迅什么样的个性呢?(板书隶体“一”字)有人看过鲁迅的肖像吗? 生:看过。

师:你看过鲁迅肖像后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他很瘦,很严肃。

师:他的瘦削和严肃,表现了他的顽强、倔强与刚正不阿,像“隶体的‘一’字”的胡子,根根直竖的头发也是如此。除了具体事件、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人物个性,其实一句话往往就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主要人物是那位船长,他的一句话就能表现他的性格,有同学记得吗? 生:‘„„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反映了船长的高度责任感和舍身为人的精神。

师:大家能举出语言表现人物个性的例子吗?(同学没有反映)《社戏》里面的双喜,大家还有印象吧? 生:有印象。当大人们迟疑不决时,双喜大声地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些话反映了他的聪明,也使得大人放心地让我去看戏了。

师:是的。双喜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他的聪明能干。因为消除一了大人们的所有顾虑,主客观的因素都作了考虑,确实见出了他的聪明能干,大人们相信他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其实还有一句很能见出个性的话——

生:在偷豆子吃的时候,他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表现了他的纯朴善良。

师:通过上面的回忆学习,我们知道,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很多,事件叙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等等都可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写出一个人物的个性。具体要求是:用8-10分钟的时间,通过一两个片断,写出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个性。大家首先要想想你准备写谁,还要想一想他的个性特点是什么。应该写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人,这样才容易写出他的个性来。写身边熟悉的人可以,有同学愿意写我当然也行,但内容一定要具体。下面请大家开始写作。

(学生写作,老师巡视)师:好,时间到了,大家也都写得差不多了,没有完成的内容请课后继续写。写作文,动笔写是提高的一个途径,评价、批改别人的作文,和别人交流写作的感受,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下面就请同学们相互批改,前后座位的两位同学互批,一篇文章要经过两位同学的批改。只要你认为他能够写出个性就可以打优(80分以上),个性鲜明的可以打得更高,没有写出个性的可以打不及格。同座位的两位同学批改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认识,那种取一般化的折中做法最要不得,也就是最没‘个性”的表现,希望你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认识,该打多少就打多少,坚持自己打分的标准。

〔学生互相批阅作文,老师巡视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师:同学们大都批改结束了,我们来一起交流。有没有打60分以下的文章,也就是不及格的? 生:有。

生:〔读作文)‘他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一张嘴巴里时不时地有东西在翻滚。他十分爱动,但也十分爱睡觉,他的睡相有趣极了,嘴巴在动,手里抓着东西,好像是大熊猫睡成一团。他爱吃,他什么都吃,也许是一头猪的转世„„”

师:好像还没有写完,认为他的作文不管怎么说还是可以及格的同学请举手? 生:我觉得他写得蛮好的。有肖像描写,而且还有动作描写,内容也比较集中„„

师:你能说出他写的是什么个性吗? 生:他贪吃爱睡。

师:对,倒的确写出了人物贪吃爱睡的特点。他是如何写出这个特点的? 生:一个是肖像,“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一个是细节,“一张嘴巴里时不时地有东西在翻滚”。

师:大家想一想,‘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这样的肖像描写能表现“贪吃爱睡”的特点吗? 生:不能。

师:哪一处肖像描写就能呢? 生:“他的睡相有趣极了,嘴巴在动,手里抓着东西,好像是大熊猫睡成一团。”

师:对。‘好像是大熊猫”说他睡觉是“一团”的确能表现他特别能睡。大家能一起修改一下,使这个句子能更好地表现人物“贪吃爱睡”这个特点吗? 生:在“嘴巴”后面加一个词“一直”。师:“嘴巴一直在动”,嗯,改得不错,但还可以更具体一些,哪一位同学在嘴巴一直在动”后面再加一个句子,把这句话说得更具体一些,好吗? 生:加一句气总好像吃着什么最喜爱吃的东西”。师:非常好。

生:再加一句‘还发出咂巴咂巴的声音”。

师:真是太好了。其实还有一个句子可以改得更具体一些,哪个句子? 生:手里抓着东西。师:你能改一下吗? 生:手里总抓着一根火腿肠。(生大笑)师:是改得很好。但总是“抓着一根火腿肠”,是不是又过于绝对了,我想只要改成“手里总抓着吃的东西”就可以了。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大家再看看,‘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这个句子应该怎样改呢? 生:应该突出他的胖,因为“贪吃爱睡的人都是很胖的。

师:是很有道理,不过具体的修改,就留给这位同学自己了。尽管这位同学的片段的确有些问题,但总的说,还是写出了人物个性特点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在60分以上。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有没有两个人的评分差距比较大的?好比说我批优秀,他批良好一一这也正是有个性的表现,我最赞赏这样的同学。

(生提供作文)师:(接过作文片段):你们分别打多少分? 生:我打85分。生:我打75分。

师:差距是蛮大的。(读作文)“„„窗外是白茫茫的一片雪,突然马路上传来擦擦的扫雪的声音,一个人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看就像是个农民或者退休一人,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两只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只扫帚,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白白的发丝已爬满了他的头发。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年龄很大的老爷爷,我急忙跑过去想劝他回去休息,他说:‘我已经老了,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就让我在这里为大家服务吧。’老爷爷的精神很让我感动,我就跑回家拿来管帚,和老爷爷一起扫起了雪。一边扫雪,我还一边和老爷爷聊天。我起初不会扫,慢慢地就会扫了„„”后面还有都是写自己感受的,我们就不全读了。

师:我们请打85分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文章对老爷爷的外貌描写很成功,也写出了他乐于奉献的精神,语言也很生动。

师:再请打75分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她没有写出老爷爷的个性,所以应该打80分以下。

师:老师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如果这个作文是我批的话,我会打75分。尽管小作者的思想觉悟很高,但文中老爷爷的个性还不是很明显。个性是一个人独有的特点,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但“为人民服务”一般还不能代表某个人物的个性。另外,写人的文章一定要集中地表现这个人物,后面写“我”的内容偏多了,未能集中地来写老爷爷这个主要人物。其实,我给75分左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这位同学所写的人物,可能没有这个人或者没有这件事,就是说我对事件的真实性有点怀疑。请问这位同学,有这样的事吗? 生:我听说过这样的事。

师:看来事情也不全是假的,但黄老师猜的也没有全错。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片段中,哪些内容让我们觉得不太可信。

生:不可能有这样的老农民,现在还有谁愿意义务扫马路上的雪呢? 生:这也不能绝对,但如果不交代具体的情况,老大爷这样做的确很危险,也会影响交通的,我想如果扫村口的路就比较可信。

生:老大爷的话,也不太可信,一个老农民不可能说“我已经老了,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就让我在这里为大家服务吧。”

师:这很有道理,这很像一个英雄人物说的话,或者一个领导干部说的话。我想这与作者对这个人物不熟悉有关系,写文章适当的想象自然是必要的,但要合理,要切合人物的身份,描写人物的语言是体现人物个性很重要的方法,一定要能体现个性,切合身份。文章中有些细节,我觉得也可以推敲。我再读一读,大家再想一想是哪些细节。“那是一个七十多

岁的老人,一看就像是个农民或者退休工人,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两只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只扫帚,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白白的发丝已爬满了他的头发。”——啊,有同学要发言。

生:离那么远,怎样可能看到“白白的发丝已爬满了他的头发”呢? 生:我觉得“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也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因为老大爷并没有病。师:都有些道理。还有吗?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推敲——看来大家都没有劳动的体验——啊,有同学发现了。

生:“两只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只扫帚,的“两只冻得发紫的双手,不真实。师:为什么呢? 生:那么远,看不到。

师:你的确发现了问题、可对问题的原因认识得不够准确。我想不是看不到,而是不可能。黄老师有过几年的农民经历,数九寒冬在冰天雪地里劳动过,不管多冷的天,只要在劳动,双手就不可能“冻得发紫”,而且一般说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的可能性也不大。由这些可以看出,不写熟悉的内容,随意地写,或者人家怎么写就怎么写,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么黄老师一开始就强调要写自己熟悉的人。

师:有没有哪两位同学共同发现一篇可以打90分以上的优秀文章的? 师:(有同学举手)请你(批改的一位同学)读一下片段好吗? 生:“我的奶奶:奶奶是一位年近70的老人,她天天闲着没事,时常买菜烧饭,经常为楼下的阿姨们洗洗衣服。只要她一有事做就开心得不得了。所以她不是每天都有事做„„虽然她经常觉得自己很无用,常常一个人坐着发愣。奶奶觉得很孤独,在这样的环境中„„难道她要孤独地度过晚年吗?决不,因为还有我呢。奶奶很爱我,只要我去了她家,奶奶的脸就会变成一朵花,连那深深的皱纹也绽放开了。”

师:(问另一位批改的同学)你也给这篇作文打了90分以上,请你说说她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生:能表现奶奶的善良和慈祥,我认为可以打90分。师:有没有认为打不到90分的? 生:我认为不应该打90分,因为奶奶的个性还不是很鲜明。奶奶孤独,爱孙女,不能算是她的个性。

师:〔对片段的作者)你的作文之所以能打动两位评委,是因为你的作文语言细腻生动。且融人了自己真实的感情。如果内容再集中一些,能再选取典型的事件来写出奶奶的特点,作文就会更好。大家想一想,如果内容要集中一些,你们说写什么比较好?爱劳动?帮助邻居?孤独?爱自己外孙女? 〔学生意见不很统一)师:黄老师说说自己的意见。我觉得从写个性的角度看,写爱劳动或者帮助邻居比较好,因为孤独算不上是个性,孤僻就是个性,不知这位同学的意思是哪一种? 作者(小声):孤僻。

师:如果你的意思是孤僻,那就和热心帮助邻居矛盾,一般说热心帮助别人的人,就不会孤僻。——好的,至于爱自己的外孙女,也是绝大多数外婆都会做到的,说个性也不够鲜明,所以我觉得写爱劳动或者帮助别人比较好。

师:有没有同学想借这个机会,主动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让大家欣赏评价一下的? 生:(读自己的习作)‘他一头蓬乱的白发,一双眼睛充满着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长满皱纹的黝黑的脸,四肢瘦小,他的破烂的衣服显得那么的可怜又是那么的无奈。他成天向路边的行人乞讨,看到了谁,他都会不停地在说:‘好人就必得好报的。’他就是这样的热爱生活,对待生活。„„虽然他面对着不公平的待遇,可他仍然能够顽强地活着。”

师:请哪位同学评一评?认为可以得80分以上的举手。(部分同学举手)师:(面对一位同学)请说说理由。

生:前面写了乞丐的外貌,又有人物的神态描写,乞丐的身份很清楚。

师:我们今天是要写人物的个性,那么这个乞丐的个性是什么呢?他的身份很明确的,但个性是不是鲜明呢? 生:很鲜明,他“热爱生活”“顽强地活”。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他既然热爱生活就应该去自食其力,不应该只是靠乞讨过日子,可以去卖报什么的。他的热爱生活建立在不劳而获上的,我认为不好。

生:我想问她写出了乞丐的什么个性? 师:(面对作者)你现场“答记者问”好不好? 生:他的个性是“热爱生活”。生:“热爱生活”是个性吗? 生:我还没有写完

师:好,同学们,她的这篇文章可能是因为没有写完,所以个性还未能很好地

写出来,等写完了你们再交流。刚才有同学问“热爱生活”是不是个性?我们写作时,的确不要把那些共性的东西当作人物的个性来写,比如“热爱生活”就有一定的共性,因为热爱生活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德。但个性的独特也是相对的,共同的品德每个人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这篇文章如果能写出这个乞丐是怎么样热爱生活的,也就写出了他的独特之处。可惜现在还看不出。

师:下课之前,我想问一问,今天有没有写“我”的?这么多?太谢谢你们了!(让一男生自己读)生:(读自己的习作)“黄老师略显稀疏的头发,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位成熟的老大爷,椭圆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这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位开朗和蔼的老师。一身朴素的打扮,让我们感觉是那么的亲切,给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

师:谢谢你把我写得这么可爱。不过写出人物的个性需要对人物比较熟悉,比如这位同学写我是老大爷,其实我还不能算是老大爷。如果他知道我的年龄,就会改为“他虽然还不到五十岁,但看上去就像一位成熟的老大爷”,这样或许就更好。这位同学写得不错,但还缺少一些具体内容。好,再看一位女同学写我的片段c 生:一张椭圆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慈祥善良的眼睛,那就是今天给我们授课的黄老师。课堂上黄老师经常轻轻弯着腰,手扶着课桌,用他那生动的语言帮我们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黄老师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他和蔼可亲的笑脸,使我们感到心情愉悦,在他的带领下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学生鼓掌)师:真惭愧,我远远没有同学们写得这么可爱.同学们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就写出我的一些特点和个性,很难得,也很感谢!不过‘镶嵌”这个词还可以再推敲推敲,形容我的眼睛是不是太优美了? 师:好的,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学习了“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当然我们只是了解了写人物个性的基本方法,一起评点了几个片段,交流了一些写作的认识和感受。同学们回去再认真修改今天写的片段,充实材料,把它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好、下课。谢谢大家!

第四篇:黄厚江教学设计艺术

黄厚江教学流程设计艺术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学号:150152010 姓名:梁蕴安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教学流程是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学正在进行的状态。一个好的教学流程设计要做到“大体有序,过程灵活”,整个教学流程具有针对性,呈现出板块化特点,充满节奏和变化,使每一步教学任务都能落到实处。黄厚江老师是语文教学大家,具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黄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件,没有工整美观的板书,没有异口同声的回答,但是整个课堂却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充分展示了教学流程设计的精妙之处。本文将以《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为例探讨黄厚江的教学流程设计艺术。黄厚江《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一课有三大教学流程,具体如下:

一、积累整合

黄老师首先检查预习,请三位同学上来默写,每人六句。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可以六句,也可以从头默到尾。在三位学生默写完后,逐一请三位同学朗读自己默的部分,并指正了“薄”、“着”、“散”、“掣”等字的读音,师生共同疏通诗文的音、意、形。黄厚江先生的课向来直接导入,不玩虚的。一上课就让学生来默写,非常出人预料。基于应试需要具备的默写要求,并着力在让学生默写时不能出错,不回避应试。语言积累,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恰恰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

二、感受鉴赏

1、解读文题,了解内容

从文题出发文章围绕那两个字展开,再结合诗文中诗句中具体写“雪”,写“送”的,写 “雪中有送”,“送中有雪”的诗句,整体理解诗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黄老师执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对诗“内容”的基本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们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鉴赏古诗内容,一定要紧扣诗题。

2、想象画面,深入感知

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黄老师让学生“想”画面——“根据诗句想到一幅幅画面”,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通过学生的“想”与“说”,丰富诗歌场景内涵,以便深入展开基于诗歌情境的智慧对话。上述黄老师让学生“想”“说”诗句画面又形成了更加深刻的场景,较之于检查预习阶段形成的场景,要厚重、细腻得多,其感染力、陶冶性也好得多。黄厚江先生在践行他的一句话:以语文活动为主体。在想像画面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黄厚江先生曾经说过古诗欣赏教学的关键有二:一是读,二是想象。学生在描述画面的时候,读通了诗意,兼有了审美的过程,也提升了审美品位,磨砺了表述能力。

3、抓住文眼,理解体式

当学生围绕诗歌想象了很多画面,形成了新的诗歌场景后,黄老师又针对眼前的画面场景,让学生将18句白雪歌”删改成两联四句,以讨论“这四句,好在哪里” “只有这四句,好不好?” 由于有了“白雪歌”的画面场景,学生很快找到了必须保留的四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确,这两联诗是全诗的灵魂,是千古名句。待学生反复感受其意境后,黄老师从题目“送武判官归京”出发,提出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写边塞送行,没有其他的句子,边塞的特点就不鲜明。

三、品味情感

黄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是在交流中思考、在对话中领悟、在切磋中共同提高的课堂,在给予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关注人文感的培养于朗读中发现作者情感。黄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流程—在朗读中领悟情感,通过“错误”的朗读示范,告诉学生应该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让学生站在作者所处时代的角度思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盛唐时期众多知识分子欲到边塞沙场建功立业,“岑参主动要求去边塞承担重任,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这首诗从整体上来讲是豪迈的”通过探讨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唐人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以增强当代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黄厚江老师执教的教学流程的剖析,可以发现其教学流程设计有几个特点:

1、具有针对性。首先是针对文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诗歌,其教学肯定是和教其他文体是不同的。黄老师回归文本,按照古诗学习的规律进行诗味教学。古诗学习的规律就是积累、鉴赏和吟诵,既教给学生积累、鉴赏、朗诵的知识,又教给他们积累、鉴赏、朗读的方法。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习得语文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并将这些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方法正确、熟练地应用。其次关注学情,黄老师的课堂让人觉得非常轻松,关键在于教学起始点定的合理。教师只有全面估计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情况,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发挥最大效用。

2、教学流程板块化

黄老师整个教学流程可以分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品味情感”三大板块,大板块又细化为一些小的板块,“感受鉴赏”板块就可以分成“了解内容”、“想象画面”、“理解体式”三个小项目。这些板块分别完成一项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同时,不同板块之间的学习内容又是相互关联,承上启下。通过一个个板块的教学,是整个课堂富有节奏感,每一步教学任务都能落到实处,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主问题设计合理

一堂课,全程都是老师的“满堂灌”这是失败的课,一堂课,充斥着师生简单的问与答这是无意义的课。好的课堂一定是以问题为纽带,通过老师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在师生思维碰撞中让智慧的火花闪烁。好的问题设计要做到内容精炼,数量适中,不能太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太难,全班只能一两个语文基础好的同学才能解决,尽可能多的让同学们加入到问题思考中。为了保证课堂的一气呵成,问题设计之间是要关联的,让问题推进课堂的前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在感知文章内容时提出的问题,“文章围绕那两个字展开?诗文中那些诗句写“雪”?那些诗句是写“送”的?那些诗句“雪中有送”,哪些诗句“送中有雪”,让我们看到了黄老师在问题设计上的匠心独运。

古代诗歌是优秀的文化积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学财富,需要我们去牢记、传承,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更有责任将古诗教好。黄厚江老师他始终坚持着本色语文的理性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他的每一次教学流程设计中,每一次教学活动开展中,每一次教学实践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园地。

参考文献:

1、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3(10)

2、张一山.深度研课”:让“真教”更亮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2)

3、李党辉,尹逊才.用“诗的方式”教学古诗文探究—以特级教师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5(1)

4、李党辉.回归文本,凸显诗味—品读黄厚江执教的示范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J].语文教学,2014(6)

第五篇: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和你们商量一件事?

生1:(学生都在坏笑)老师想要拖堂——

师:你们笑什么,你怎么知道我要拖堂啊老师,今天可能要拖一会儿等一会儿,你们数学老师来了,在窗外,我们就装作没有看见,他干着急,没有用,我们继续上

师:(教师写课题)今天我这个课题为什么竖着写呢?

生:(小声的)山高啊

师:现在不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课文能够背上了吗?没有背上的继续背,背上的要能默上现在开始背诵,不能背上的看着课本

生:(学生背,比较整齐)

师:背得不错,一直没有犹疑,说明同学们背得很熟但是,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背得很快,我还不太清楚第一个是“蚕丛及鱼凫”鱼什么啊?

生2:凫(fú)师:嗯,不错还有一个句子,你们读得不好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确飞湍瀑流争喧豗,什么“崖”转石万壑雷

生:(同声)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

师:什么“崖”

生3:砯(pīng)崖,课本上有注音

师:啊,我还没有在意版本不一样过去我们一直读成“砰”崖转石没关系你读你们的砯(pīng)崖,我读我的“砰”崖呵呵,别得意得太早我本来不准备抓这个的,后面的句子怎么读

生:(同声)奇险/也如此

师:不要读了,已经错了“也”字,靠前,还是靠后?

生4:靠前

师:不但靠前,还要拉长李白的诗歌中用“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继续读

生:(学生读)奇险也/如此

师:老师示范据说,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啊?

生5:就是被贬谪的仙人

师: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蜀道难》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神仙有什么特点?

生6:不受束缚,比较自由

生7:想象丰富,奇特

师:有道理,这是神仙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诗歌讲究诵读这首诗如果把前面三个字读好了,这首诗就不要上了谁来试试我们请五个人读一读从这个同学开始

生8:噫吁嚱!

生9:噫吁嚱!

生10:噫吁嚱!

生11:(感觉读不出来)

师:我修正一下,把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让感情充分宣泄出来

生:(五个学生继续读)噫吁嚱!危乎高哉!

师:同学们,排列组合有没有学?

生:(同声)还没有呢

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一是重音,而是延长,三是延多长等会儿,你们把这个题目给你们的数学老师做一做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同学们继续读一读义含其中

生:(学生读)

师:除了这三个词,全诗还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请你们把这三句都划出来

生:(学生划这三句)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一下胖哥,到你出场了

生:(学生笑)

生12:(第一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13:(第二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第一个同学读得比较豪放,第二个同学的情感把握得更出色一些,把三句的变化读出来了这三句的读法很有讲究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得感叹那么,这三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14:把文章串起来

师:这是结构上的作用除了把文章串起来,还能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一层 生15:内容上,能够把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

师:这个情感的变化,很重要就是文章的脉络要从内容、形式、情感上来考虑除了这三句,其他又写了什么?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合作朗诵一下诗歌,我读这三句,你们读其他部分

(师生合作朗诵)

师:说一说,除了这三句,还写了哪些内容,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

生16:写了蜀地的形成师:教师板书,也就是来由

生17:行走在蜀道中

师:压缩一下,就是旅途

生18: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师:为什么要写这个神话

生19:可以写出险峻,神奇

师:刚才这三句如果是关键句,那么,关键句中,还有关键部分,还有一个诗眼是什么?

生20:诗眼就是“难”

师:蜀道“难”在哪里?

生21:难在蜀道之路的艰险还难在守道之人的凶残

师:一个是本身的,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原因导致了蜀道之难与刚才几句有什么关系?

生22:关系很清楚第一是写蜀道的高和险,渲染出蜀道之难第二是写蜀道上行道之人的艰难,第三是通过想象,写蜀道之难的外在原因

师:想一想,李白为什么要把蜀道写得那么难?

生23:我觉得是李白通过蜀道之难,说明人生之路的艰难

生24:我觉得是李白政治上的艰难

师:老师板书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关于李白把蜀道说得艰难的原因有多种,我随便列举了一下

第一,政治上的艰难第二是人生的感喟第三是送友人入蜀第四是关心故人(杜甫)第五是劝明皇不要入蜀第六是讽刺军阀那么,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找到根据?

生25:最后一句是表达政治上的艰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26:送友人的依据是:“问君西游何时还?” 生27:挂念老杜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生28:劝明皇不要去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这里的“险”,除了蜀道自身的高险之外,还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之险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29:我觉得人生感慨,可能更好一些

师:关于上面的这几种原因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第三种辛弃疾的很多诗歌,就既有送友人,又在感慨人生其他的各种观点,有的经不起推敲比如关心故人杜甫,据考证当时杜甫已经不在四川了比如劝明皇不要入川,当时安史之乱早就平息了,都不足为据

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还有人说,诗歌是排列的艺术不同的排列,效果不一样比如有人把“噫吁嚱”独立排行也有人把,“噫吁嚱,危乎高哉”排在一行除了句子的排行之外,有时候断句,也影响排行比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也可以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30:书上的好

师:对,还是书上的好这种排列有一种参差的美,还能把空山的空旷,人的孤独和惆怅表达出来现在,我们尝试一下,如果让你来排,你如何排,大体上是如何排的?然后,把你们的排法诵读出来,我在黑板上划出图谱

生:(按照自己的排法,诵读全文)

师:(在黑板上按照学生的诵读,划出图谱为什么竖着写,在这里找到了落脚)为什么强调这种图谱和分行?

生31:形式上给人高峻的感觉

师:的确是这样,这是形式上给人的感觉李白需要的时候,三个字,五个字,七个字

生32:还有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师:很好,通过诗句的长短,映衬出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生33:我觉得这还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种语言的艺术

师:非常好,我觉得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形象表达,感情变化,语言艺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下载黄厚江作文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厚江作文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季氏将代额臾》教学实录(黄厚江老师执教)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主要就是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不知大家读了没有? 生:(齐声)读了! 师:下面请一位同......

    黄厚江本色课堂研讨会心得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杨 春2012年10月18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和XX老师、XX老师、XXX老师一行四人参加了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乱花渐欲迷人......

    听黄厚江老师的课

    听黄厚江老师的课,总觉得那么简单,那么轻松;但又觉得那么丰富,那么厚实,带给学生那么多收获,带给听课老师那么多的启发。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 苏州中学张校长在全国中语会组织的......

    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

    [转载]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 0 推荐 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前言:2012年10月26日(周五下午2:00----4:20),根据学校的安排,语文组5人到丹阳市第五中学听了省语文特级老师,现就职于苏......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黄厚江 什么是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要清楚,......

    黄厚江《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黄厚江: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学习笔记(要点摘录) [注] 前面有围绕“文本解读”开展了一次集体研研讨活动,发现自己和身边的同事对“文本解读”这一专业术语虽然熟悉,但对......

    《江雪》教学实录之一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诗。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

    黄厚江解读本色语文系列(共5篇)

    黄厚江解读“本色语文” 目 录 ► 语文教学的异化► 本色语文是什么 ► 走出两级思维怪圈 ► 课堂流行病及其诊治 ► 给语文课做减法 ► 语文“三味”和“诗意” ► 语文......